0%
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必須講信義

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必須講信義

李鴻章被逼無奈,只得提議派薛煥所部勇軍作為搪塞,他為此向老師請示,並大嘆苦經:「洋情詭秘,究不知其底細也。」曾國藩不同意以勇軍搪塞洋人,認為有悖誠信:「明知薛營為洋人所鄙棄,而以此愚弄之,可乎?」與此同時,他繼續堅持:「兵勇訓練未熟,人數未齊,目下斷不宜出戰。」
和李鴻章一樣,曾國藩所受的只是傳統的儒學教育,日常所讀之書絕大多數為國學,也沒有出過國,對外情的了解可以說極為有限,他的可貴之處,是能夠從自己所受的儒學教育中積極汲取思想資源,從而制定對策。
直到李元度用兵出問題,湘軍軍制仍存在將才太少,統領的責任又太大這一缺憾,胡林翼為此進行改革,設立了分統。分統介於統領和營官之間,它的主要作用包括:九-九-藏-書不打仗時,負責協助統領處理日常事務,統領如有事離營,即以大事歸於營務處,小事歸之分統;作戰時,可按照統領的調度,指揮四到五營人馬獨立作戰。
李鴻章贊同薛煥的氣節,然而如果洋人看到你都敬而遠之,那還如何涉足洋務?他一度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便常常寫信向老師請教。
初至上海,讓李鴻章最感頭疼的不是練兵,而恰恰就是洋務,具體來說就是如何與洋人洋兵相處。在李鴻章看來,之前的本地官員在處理洋務方面都不能算成功。吳煦、楊坊過於諂媚,總是把「洋兵遠過中華」放在嘴邊,顯得毫無民族氣節,但因為他們有錢有勢,洋人都樂意和二人打交道。薛煥是科舉出身的疆吏,比較注重氣節,可是在細節方面又總與洋人read.99csw.com發生齟齬,洋人也不愛和他交往。
根據曾國藩的意見,李鴻章一方面堅持淮軍在短時間內「會防不會剿」,即「會防上海則可,會剿他處則不可」,另一方面,為了不和洋人鬧翻,他也沒有完全聽從老師的話,雖然未派勇軍敷衍「會剿」,但還是答應了洋人要他撥兵交其訓練的要求,從薛煥的勇軍和上海本地練丁中撥出一批人馬,分別交給英法進行訓練。
1862年3月底,英國駐華陸軍司令士迪佛立率領由兩千名英軍士兵組成的部隊抵滬。英法聯軍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聯合部隊作戰規模的擴大成為可能,士迪佛立也從何伯手中接過指揮權,為即將開始的「三十英裡外圍戰」著手進行準備。
胡林翼先在李續宜軍中施行分統制,接著是多隆九*九*藏*書阿軍,最後曾國藩命令曾國荃、鮑超等軍也全部照此辦理,曾國荃軍中的曾國葆就是分統。
曾國藩承認洋務確實很棘手,但他認為只要將孔子所說的「忠信篤敬」四字貫徹始終,就不難處置。他告訴李鴻章,和洋人打交道最重要的是必須講信義,果決而不反覆,「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可以說,湘軍和太平軍之間的爭鬥,很大程度上就是軍事理念及其制度的競爭,誰走在了前面,誰就可能比對手領先一步。在淮軍中擔任分統的李鶴章、李昭慶乃李鴻章胞弟,和曾國葆一樣,他們雖不及乃兄那樣出類拔萃,但也全都文武全才,有膽有識,在軍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這時候起,洋人更是頻頻要求淮軍參与「會剿」。4月22日,一名英軍頭目的翻譯官又來催九九藏書促李鴻章共同進攻嘉定,被李鴻章拒絕後,翻譯官十分惱火,當即拂衣而去。得知李鴻章觸怒了洋人,吳煦等會防局官紳趕緊從中轉圜,先對英軍頭目「再三開導」,勸其息怒,然後再來勸李鴻章,說英軍建議「會剿」是出於「至誠」,讓他多少做出一些讓步。
原則問題決不能讓步,但跟洋人徹底鬧掰也不對。曾國藩說,對待洋人態度一定要謙和,切不可把傲慢無禮當成風骨,要做到「以誠心待之,以婉言謝之」。他還讓李鴻章今後再碰到類似問題,盡可以把責任都推給他,就說淮軍須由他曾某節制,而他堅決不同意出兵和「會剿」,以此來分擔李鴻章身上所承擔的壓力。
在大沽口戰役中,郭嵩燾曾力持對外交涉應「循理」,勸僧格林沁不要破壞外交規則,實際和曾國藩的思路是很相似的九_九_藏_書。兩次大沽口戰役的先勝后敗也從反面證明了為什麼要這麼做:弱國與強國交涉,任何一個鑽空子的冒失舉動,當時看起來似乎佔了便宜,但過後一定會遭遇對方更猛烈更瘋狂的報復,最終將得不償失。
湘軍軍制至此基本臻於完備,從大帥、統領、分統、營官,再到哨官、隊長、士兵,環環相扣,猶如現代軍制中的軍、師、旅、團、營、連、排、班、士兵,儘管二者差距還比較大,但從當時來看已經是很先進了。
曾胡以往最頭疼的就是統領不好選。有了分統制后,優秀的營官就有了磨鍊上進的機會,把他們放在分統的位置上,如果確實能獨當一面,便可以在進一步歷練后,將其提拔為統領,而不用再賭博式地「選天才」了。反之,若證明難當其任,則分統之上尚有統領,也不會造成李元度兵敗那樣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