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譯者前言

譯者前言

李堯
《基列家書》猶如一首耐人尋味、恬靜優美的抒情詩,雖然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但是作者筆下流淌出的清麗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卻讓人難以釋卷。七十六歲的牧師約翰·埃姆斯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他身為牧師,一生清貧,沒有給尚且年輕的妻子和年僅七歲的兒子留下任何財產,只留下一個由《聖經》,兩千多份講道手稿和幾本神學、哲學書籍編織而成的「精神家園」。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為自己不能和深愛的妻子一起變老,不能親眼看著年幼的兒子長大而痛苦,於是寫下這封長長的「家書」,希望兒子長大之後能通過老父的「遺墨」了解他的一生。在「家書」中,他曆數小鎮基列的一個牧師家族幾代人從南北戰爭到一九五六年的一個世紀里經歷的變遷與辛酸,使得這封長長的家書幾乎成為一部濃縮了的美國近代史。發生在這個大背景之下的小故事和故事中的人物個個鮮活、生動,而尤以老牧師約翰·埃姆斯的祖父埃姆斯牧師的形象令人難忘。埃姆斯牧師是個堅定的反對奴隸制的鬥士。在決定美國命運的南北戰爭中,他以隨軍牧師的身份走上前線,在戰鬥中失去一隻眼睛。他身穿血衣、腰別手槍,站在講道壇上,慷慨陳詞,號召教徒為消滅奴隸制而戰。而同為牧九_九_藏_書師的兒子——老牧師約翰·埃姆斯的父親——卻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雖然尊敬、愛戴自己的父親,但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卻不能苟同。老祖父退休之後,因與家人格格不入,離家出走,又回到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最終客死他鄉,只給後人留下兩件血衣、一把手槍和幾篇講道稿。這種象徵意義——兩代人之間永遠無法調和的矛盾——貫穿全篇,而約翰·埃姆斯牧師和他的教子傑克·鮑頓之間的故事又將這種象徵意義推向另一個高潮。傑克·鮑頓是約翰·埃姆斯牧師最親密的朋友鮑頓牧師的兒子。鮑頓因老朋友膝下無子(約翰·埃姆斯牧師年老之後才又娶妻生子),便把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傑克送給他做「教子」。傑克生性頑劣,以惡作劇為樂,在小鎮基列臭名昭著。長大之後,他又使一個年紀很輕、家境貧困的姑娘懷孕。年輕姑娘生下一個女嬰之後,傑克拒不承認自己是「始作俑者」,給全家人,特別是給他身為牧師的父親帶來極大的恥辱和痛苦。傑克離家出走,一別就是二十余年。四十三歲那年,他才回到對他日思夜想的父親身邊。約翰·埃姆斯牧師對這位「教子」側目而視,生怕他惡習未改,勾引自己年輕的妻子,於是處處設防,甚至在講道時,用《聖經》故事影射傑克。然而,二十多年的雨雪風霜把傑克·鮑頓造九-九-藏-書就成一個真誠、善良、責任心極強的新人。他頂著種族主義的巨大壓力與黑人姑娘黛拉相愛,並且有了一個兒子。在種族主義甚囂塵上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了讓一家三口能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他克服重重障礙,回到家鄉,但是幾十年裡變化甚微的小鎮基列和生活在基列的人們讓傑克心生失望,只得打點行裝,再次雲遊四方。
艾略特曾經說過,如果你不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但丁。同樣,如果你不了解瑪麗蓮·羅賓遜宗教信仰的價值取向,對基督教的教義一無所知,也很難全面、準確地理解《基列家書》,儘管你可能非常欣賞其優美的文字,甚至被其娓娓道來的故事深深打動。
二〇〇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北京
瑪麗蓮·羅賓遜儘管遠離故鄉愛達荷州,但從來沒有忘記童年時代在那塊遼闊、荒涼的土地經歷的艱辛。她不但和那裡的親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始終篤信伴隨她成長的宗教。她曾經說,在這個世界上,她最珍視的書是《聖經》。懷著這樣的讚美之情,她寫過不少關於《聖經》的論文。這些文章視角獨特、論述深刻,出版后頗受好評。然而,真正使她步入文壇,並且一舉成名的是她198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管家》(Housekeeping)。這本書出版之後,立刻引起轟動,不但獲海明威新人獎以及美國多項文學大獎,還被譽為美國當代文學經典。但是瑪麗蓮·羅賓遜並沒有因此而在文學創作領域「一發而不可收」,恰恰相反,從1981年《管家》出版到2004年推出《基列家書》,二十四年間,她沒有再涉足小說,而是把目光轉向環保和思想領域的紛爭。瑪麗蓮·羅賓遜在美國西北部地區長大,始終關注著那片廣袤土地的環境與生態的變化。但是,她對環保組織的工作不屑一顧。她認為,在世界那麼多重大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時候,拯救一方山水、一片藍天,意義不大。她在《祖國:英國,福利國家和核污染》(Mother Country:Britain, the Welfare State and Nuclear Polution)一書中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本書因為引用了大量文獻,批評英格蘭賽拉菲爾德核工廠、批評綠色和平組織和英國政府而備受爭議。綠色和平組織甚至狀告作家和出版商侵害名譽權,法院最終判令該書禁止在英國發行。但是,《祖國:英國,福利國家和核污染》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它的價值,1989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之後,又一次獲得普遍好評。羅賓遜在逆境中堅持寫作,不斷地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並且結集出版了她的第三本書《亞當之死:現代思想論文集》(The Death of Adam:Essays on Modern Thought)。這本書批判了達爾文學說和社會達爾文主義,出版后褒貶不一。由此可見,瑪麗蓮·羅賓遜不是一個平庸的作家。她出版的任何一本著作都會「一石激起千層浪」。然而,反響最為強烈並且一舉奪得2005年普利策小說獎的則是她的新作——人們期待已久的《基列家書》https://read•99csw•comread•99csw.com
瑪麗蓮·羅賓遜是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於1947年出生在愛read.99csw.com達荷州一個偏遠、閉塞的小鎮。父親約翰·薩默斯、母親埃倫·薩默斯都是普通勞動者。1962年高中畢業后,瑪麗蓮·羅賓遜到布朗大學學習宗教和寫作,1966年獲學士學位後到法國西北部雷恩的一所大學教了一年書。之後,她又回到美國,在華盛頓大學繼續學習。1977年,瑪麗蓮·羅賓遜以一篇關於莎士比亞《亨利六世》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她曾經在美國各地工作,包括在馬薩諸塞州度過二十年最美好的時光。現在,她在愛荷華大學教寫作。
誠如《華盛頓郵報》所說,《基列家書》「恬靜的美,猶如一首令人心曠神怡的散文詩;嚴肅的主題、深邃的思想更讓人難以釋卷」。《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也說:「《基列家書》是對生活寧靜而又深沉的讚美。」由此可見,「恬靜的美」的確是《基列家書》顯著的特點之一。而這種美主要體現在瑪麗蓮·羅賓遜高山流水般清新樸實的文字和精美奇巧的構思。這種表現手法十分符合小說主人公年逾古稀、飽經滄桑的牧師身份。作者的大家手筆更表現在她時而濃墨重彩,時而素筆白描,揮灑自如,酣暢淋漓,為我們描繪出從南北戰爭到1956年,美國西北部地區百年間一幅幅美麗的風情畫、風俗畫。這些圖畫宛如一部歷史長卷,把我們引入久遠的過去,又從過去走進現在,走向未來。一脈相承的則是作者推崇備至的基督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