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 周邊各族的社會發展及其與唐朝的關係

周邊各族的社會發展及其與唐朝的關係

吐蕃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同奴隸制生產關係發生了尖銳的矛盾,代表奴隸主利益的王朝走向衰落。會昌元年(841;一作會昌六年)贊普郎達瑪被刺殺后,內部大亂。至9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了全族規模的農民、牧民、奴隸大起義。在階級鬥爭的推動下,吐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形成了割據局面。

契丹

南詔

渤海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相當發達。渤海的政治、軍事制度多仿唐制。靺鞨族不但使用漢文,而且遣使求寫《唐禮》《三國志》《晉書》等典籍。兩族間聘使往還,經常互市,自鴨綠江入海至登州(今山東蓬萊)登陸,是渤海通往內地的要道。從代宗開始,唐在青州專設渤海館以接待其使臣。渤海還派遣了不少學生到長安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和技術。在渤海京城發現的瓮門顯然是模仿唐制而建造的,發現的白瓷片也與唐朝製品完全相同。渤海朝貢使臣所作的詩曾受到唐朝著名詩人溫庭筠的稱讚。
唐初,吐谷渾處唐朝與吐蕃兩大勢力之間,執政的慕容伏允持親吐蕃、疏唐朝的態度,唐太宗幾次征他入朝,均未達到目的。從貞觀八年(634)開始,唐朝一再派兵西征。次年,李靖大敗吐谷渾,伏允為左右所殺,其子慕容順屬親唐勢力,在唐朝的支持下繼立,遂稱臣內附。慕容順死後,唐立其子諾曷缽為可汗、西平郡王,並以弘化公主與之和親,資送甚厚。
7世紀以前,在今雲南洱海一帶有一個古老的昆明國,其主要居民是「白蠻」,即今白族的祖先。在昆明國的北方、東方和南方還有一個稱作「烏蠻」的民族,即今彝族的祖先。從7世紀初至中葉,烏蠻不斷移入洱海地區征服白蠻,形成了六個烏蠻的政權,稱六詔,即蒙嶲詔、蒙舍詔、越析詔、邆賧詔、施浪詔和浪穹詔。其中蒙舍詔處最南方,亦稱「南詔」,其王族為蒙氏。當地民族複雜,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最進步的地區是蒙舍詔,已有很發達的農業。貞觀二十三年(649),蒙舍詔的首領細奴邏建立「大蒙國」,自稱「奇嘉王」。這時蒙舍詔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8世紀時蒙舍詔征服各詔,建立起統一的國家,通稱為南詔。不久遷都於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大曆十四年(779),南詔又定都於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
東突厥滅后,北方最強大的民族是薛延陀和回紇。當時鐵勒諸部皆受薛延陀統治,時起反抗。唐太宗乘其內部鬥爭劇烈的時機出兵北征,于貞觀二十年滅薛延陀,以其地置燕然都護府,管轄下屬的羈縻府州。
從9世紀中葉起,回鶻內部紛爭不斷,又屢遭天災,國力大為削弱。散居阿爾泰山的黠戛斯族乘機擺脫了回鶻的統治,其首領阿熱自稱可汗。以後回鶻連年發生戰爭。開成五年(840),回鶻為黠戛斯所破,被迫進行大遷徙。有的南遷近塞,有的西遷葛邏祿地區,與鄰近部落建立了哈剌汗國;有的西遷西州、龜茲,九-九-藏-書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即今維吾爾族的祖先;有的西遷甘州,稱甘州回鶻,即今裕固族的祖先;還有一小部分遷往吐蕃地區。
契丹族是古代東胡族的一支,北魏時散居於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支流土河(今內蒙古老哈河)中、下游地區。當時該族已進入父系氏族階段,共分八個部落。隋代,契丹族已經組成了鬆散的部落聯盟。到勻德實可汗時,契丹族開始有了農業。以後,冶鐵鼓鑄和紡織業亦隨之興起。
藏族的祖先在唐代建立了一個王朝,稱作吐蕃。7世紀初,吐蕃的贊普(意即王)松贊干布執政,繼承祖、父兩代開創的基業,征服了青藏高原上的羌族諸部,建立了奴隸制國家,並把首都從瓊結遷到邏些(今西藏拉薩),實現了青藏高原的統一。在統一全藏的過程中,依山而居的民眾紛紛遷往平原,農業人口隨之大增。吐蕃的王族和貴族是奴隸主,被剝削的勞動人民是奴隸和平民。當時,吐蕃已經創造了文字。

青海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伏俟城遺址
「伏俟」為鮮卑語,漢語意為「王者之城」。
南詔統一以後,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冊封其王皮邏閣為「雲南王」。以後雙方保持友好關係,皮邏閣派其孫鳳迦異赴長安朝見皇帝,玄宗賜以胡部、龜茲兩大樂隊。不少南詔最高統治者接受過唐朝的冊封。漢人鄭回被俘后曾擔任鳳迦異、異牟尋、尋夢湊三代南詔王的清平官(相當於漢族的宰相),地位顯赫。南詔奪取西爨地區(今雲南中部、東部)以後,同唐朝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從8世紀中葉開始,雙方不斷爆發戰爭,南詔王閣羅鳳遂歸附於吐蕃,受封為「贊普鍾」。後來,閣羅鳳發現背唐對南詔不利,他在《南詔德化碑》中流露了對唐朝友好關係的懷念。異牟尋當政后,終於接受鄭回的建議,在貞元十年(794)恢復了同唐朝的和睦關係,唐德宗遂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以後雙方時戰時和,但經濟、文化交流始終沒有間斷。南詔基本上模仿唐朝的官制,相當尊重儒學,其統治者不斷派子弟至成都學習書算。漢族的典籍和王羲之、王獻之的字帖亦傳入南詔。漢人手工業者把紡織技術輸入南詔后,其紡織品的質量可與唐朝相比。大理崇聖寺塔是漢族工匠恭韜、微義設計建成的。南詔人民在開發、建設祖國邊疆中也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同時,南詔在和唐朝的接觸中,社會生產迅速發展,產生了封建制因素,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漸趨激化。開復二年(902),鄭回的後裔鄭買嗣滅蒙氏政權,建立了大長和國。

吐谷渾

唐代周邊各族與漢族的交往空前頻繁,各族間的關係進一步密切,因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https://read.99csw.com、壯大又有長足的進步。
貞觀八年(634),松贊干布遣使于唐,請求通婚。經過一番周折,唐太宗終於決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十五年,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赴吐蕃,松贊干布親迎于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並在吐蕃為公主修建了唐式宮室。文成公主帶去了第一批入藏的漢人,其中有一些是手工業工匠。大批的書籍、手工業技術亦隨之傳入吐蕃。這次和親揭開了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序幕,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唐中宗時又以宗女金城公主和親于吐蕃的贊普棄隸蹜贊,又有一些工匠隨公主入藏,龜茲樂亦傳往吐蕃。後來,吐蕃還得到了精工抄寫的《毛詩》《禮記》《左傳》及《文選》等重要典籍。由於兩族交往的頻繁和擴大,吐蕃的馬、金器、瑪瑙杯和紡織品等特產也傳到了唐朝。吐蕃佔領河西、隴右時期的敦煌遺書中,有關於禪宗的寫本,是用藏文寫的,這說明禪宗已經傳入藏族。
吐蕃有時對唐朝發動掠奪奴隸、財物的戰爭。唐朝前期吐蕃勢力伸向西域,雙方在那裡進行過長期的拉鋸戰,互有勝負,安西四鎮數易其手,但唐朝尚能基本上對西域進行有效的控制。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吐蕃乘唐朝西北重兵內調的機會,一舉出兵佔領了河湟隴右一帶,並於廣德元年(763)一度攻入長安。唐代宗被迫逃往陝州,賴關中及長安城中人民奮起反抗,郭子儀率軍收復長安,皇帝才得以復還京師。此後,唐朝的河隴直至北庭、安西的廣大地區,幾乎全部淪于吐蕃之手。隴右各族人民不堪吐蕃奴隸主貴族的奴役和壓迫,曾在漢人張議潮領導下於宣宗大中二年(848)發動起義,先後恢復了沙州(今甘肅敦煌西)、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等河西的大部分地區。在這前後,秦州(今甘肅秦安西北)、原州(今寧夏固原)、安樂州等地亦擺脫了吐蕃的控制,重新歸附唐朝。唐代後期,兩族間雖然不斷發生戰爭,但也一再建立盟約恢復睦鄰關係,如9世紀中葉吐蕃贊普棄松德贊當政時就積極推行與唐朝和盟的政策,雙方在穆宗長慶間(821~824)結盟時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薩大昭寺門前。

《步輦圖》(局部)
唐閻立本繪。此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求婚使臣祿東贊的場面。

交河城遺址
位於新疆吐魯番以西13千米處。唐代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城。

西突厥與西域各族

靺鞨

https://read.99csw.com

吐蕃

唐朝周圍的少數族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和回紇,西南的吐蕃,南方的南詔,以及東北的契丹和靺鞨。
東突厥在隋末唐初勢力很大,控弦百余萬,不斷向南攻擾,搶劫財物,俘掠人口。唐初有人甚至向李淵建議放棄長安,遷都山南以避突厥。李世民反對這種錯誤主張,力主積極抵禦。他即位后,于貞觀三年(629)派李靖、李勣等率十余萬大軍分路出擊,次年俘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太宗李世民把突厥降眾中的半數左右安置在西起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東至幽州的地區,並置羈縻府進行管轄,仍以突厥貴族為都督、將軍。其餘約萬家入居長安,其酋長皆拜將軍、中郎將,五品以上者百餘人。開明的民族政策既解除了唐初的北方邊患,也有利於突厥此後的發展。這件事在北方各族中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因而唐太宗被各族尊稱為「天可汗」。
突厥族起源於今新疆準噶爾盆地之北,後來逐漸向東遷徙。北齊天保三年(552),首領阿史那土門正式建立了突厥汗國,自稱伊利可汗,建牙在於都斤山(今蒙古杭愛山),不久成為北方最強大的遊牧汗國。開皇三年(583),突厥被隋朝打敗,遂分裂為東、西兩部,西部的稱西突厥,東部的稱東突厥或藍突厥,且因居唐朝之北,亦稱北突厥。
兩晉時,吐谷渾系鮮卑族的一支,西遷以後,逐漸控制了今青海、甘肅南部和四川西北部的氐族和羌族。4世紀時,其首領葉延正式建立了國家,都於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布哈河口南)。隋煬帝曾一度滅吐谷渾,于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和且末四郡。隋末大亂,其首領慕容伏允乘機復其故地。
以後,東突厥降眾在阿史那骨咄祿領導下又進行復國活動。突厥南遷后,骨咄祿為小部首領。在高宗時期南遷突厥一再聚眾反抗而遭失敗后,他招集散亡,被部眾奉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以其弟默啜為設,咄悉匐為葉護,將別部民分為「突利」「達頭」兩區。后得單于府降戶部落檢校阿史德元珍,封之為阿波達干,使專統兵馬。垂拱元年(685)以後,以豐州(今內蒙古巴彥淖爾臨河區東)一帶為根據地發展勢力,採用暾欲谷所獻策,東擊契丹,北征鐵勒九姓,並佔領了烏德鞬山(即于都斤山)。從此建牙于烏德鞬山,所恢復的汗國通稱「后突厥」。天授二年(691)骨咄祿去世,其弟默啜繼位為可汗。證聖元年(695)武則天遣使封之為「遷善可汗」。突厥族自南遷后從遊牧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需要種子、農具發展生產,武則天曾應默啜可汗之請,賜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件,鐵四萬斤,並許通婚。后突厥有時亦南擾唐邊。景龍二年(708),唐朝命張仁願在黃河以北築三受降城以御之。以後,毗伽可汗在位時期(716~734)對唐朝又採取睦鄰政策。北邊兩族人民在一起養畜資生,種田末作;雙方互市規模相當可觀,唐朝每年以帛數九-九-藏-書十萬匹換取突厥馬匹。突厥在和漢族交往的過程中生產力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產生了向封建制過渡的傾向,階級鬥爭逐漸激化,統治集團亦鬥爭不已。天寶三載(744,一作四載),后突厥終為回紇所滅。

回紇

靺鞨在古代稱肅慎,北朝時稱「勿吉」,分佈於粟末水(今黑龍江省的第二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龍江下游)流域。6~7世紀時勿吉人逐漸發展為粟末、白山、伯咄、安居骨、拂涅、號室及黑水等七大部,其中最強大的是黑水部與處於最南端的粟末部。唐高宗時粟末靺鞨南徙營州。聖曆元年(698)其首領大祚榮開始建立政權,稱「震國」,奴隸制國家即正式確立。開元元年(713)唐玄宗以大祚榮所部置忽汗州,以大祚榮為都督,封渤海郡王,從此其轄區便以渤海為號。十四年,唐朝又在黑水靺鞨部所在地置黑水州。靺鞨族即滿族的前身。
安史之亂時期,回紇一再派兵幫助唐朝平定叛亂。此後,回紇人留居長安者常以千計。貞元四年(788),回紇更稱為回鶻。吐蕃佔領隴右以後,唐朝喪失監牧之地,戰馬奇缺,因而不斷以絹、茶易換回鶻馬匹。隨著隴右的喪失,唐朝和西域、中亞的交通必須假道回鶻,回鶻人遂得以從東西貿易中得到很大利益。唐朝特意在靈武通向回鶻的路途中設立了很多驛站,便利雙方交往。唐朝皇帝不斷以宗女和親于周邊各族,但嫁給回鶻的寧國公主、咸安公主和太和長公主三人都是皇帝的生女而非一般的宗女,可見唐朝與回鶻的政治關係特別親密。兩族間文化交流也有所發展,著名的九姓回鶻可汗碑就是用回鶻文、漢文和粟特文刻成的。摩尼教亦由中原傳到回鶻,並被其定為國教。
隋唐之際,西突厥是今新疆、中亞一帶的一個強大勢力,天山以南諸國如高昌、焉耆、龜茲、于闐及疏勒等均受其控制。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吐谷渾為吐蕃所並,諾曷缽率眾徙今寧夏。以後,唐朝于靈州置安樂州(今寧夏中寧東南)以安置之。
唐代初年,契丹族首領大賀摩會歸附於唐朝。貞觀中,唐太宗于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賜姓李。武則天執政以後,營州(今遼寧朝陽)都督趙文翙對契丹進行凌|辱,引起松漠都督李盡忠及其妻兄孫萬榮的反抗,戰爭斷斷續續達數十年之久。至開元初,唐朝始得復置松漠都督府。此後恢復了和睦關係,雙方聘使不絕,經常互市。唐代後期每年有兩三批契丹人來內地貿易,每批約數百人,有的在幽州就近互市,有的則前往長安。漢族與契丹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有相當的發展。
當時西突厥分裂為兩部,陷於內爭,其屬國高昌、焉耆和龜茲又先後被唐朝所滅。以後,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雖然一度統一了兩部,但不久又發生紛爭。高宗為了解除西突厥對庭州等地的威脅,遂于顯慶二年(657)派蘇定方、蕭嗣業等率軍西征,大破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奔石國被擒,西突厥至此宣告滅亡。唐以其地分置昆陵都護府統轄五咄https://read.99csw•com陸部,濛池都護府統轄五弩失畢部。唐滅西突厥後,國界越蔥嶺,遠達鹹海東、南一帶。高宗調露元年(679)王方翼築碎葉城,以後一度以龜茲、疏勒、于闐與碎葉為安西四鎮。為了控制西突厥廣大地區,武則天又于長安二年(702)分安西都護府天山以北地區為北庭都護府,治所設在庭州。

東突厥

初稱回紇,后改稱回鶻,是鐵勒的一部,散居於今色楞格河一帶,臣屬於突厥汗國。因不堪突厥貴族的奴役和壓迫,回紇曾在隋末唐初一再進行反抗。貞觀元年(627),回紇人民在其首領菩薩領導下大敗東突厥,聲震北方。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受薛延陀控制。當時,菩薩建牙于獨樂河(今蒙古土拉河),回紇族已經由原始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回紇協同唐朝擊滅薛延陀以後盡據其地,唐朝在那裡廣置羈縻府州,並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以其首領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兼瀚海都督。龍朔(661~663)時,唐朝改燕然都護府為瀚海都護府,統領回紇及漠北之地。后突厥復國后,7世紀末8世紀初,回紇中的一部分遷往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留在磧北的,自天寶以後均為後突厥所役屬。天寶三載(744)回紇聯合后突厥統治下的其他各部滅后突厥,不久盡有其地。唐玄宗冊封回紇骨咄祿毗伽闕為懷仁可汗。當時的回紇建牙于烏德鞬山,建立起一個勢力範圍東及室韋,西至金山,南控大漠的汗國(744~840)。其儼然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鐵勒諸部遂逐漸在回紇名義下融合為一族。
到唐朝末年,契丹族已經發展到原始社會的盡頭,接近奴隸社會的門檻了。

克孜爾千佛洞壁畫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拜城,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之一。
隋唐之際,中原大亂,西突厥射匱可汗去世,其弟統葉護可汗繼位。他北並疏勒,西拒波斯,控弦數十萬,勢力相當強大。這一情況有礙於今新疆一帶的統一,而且不利於絲綢之路的暢通,所以唐朝與西突厥間終於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矛盾和衝突。東突厥被滅、吐谷渾歸附以後,唐太宗騰出手來,開始經營西域。高昌麹氏政權與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結成聯盟反對唐朝,擁塞道路,妨礙東西方貿易,唐太宗派侯君集率軍出征,于貞觀十四年(640)攻下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麹智盛降。唐朝以其地置西昌州,不久改名西州,並於交河(今新疆吐魯番西)置安西都護府,統轄高昌故地。同時于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置庭州。以後,唐軍又于貞觀十八年平定了焉耆王龍突騎支之亂,二十二年平定了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之亂,唐朝遂遷安西都護府于龜茲,並於疏勒、焉耆、于闐同時設鎮,合稱安西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