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 高度繁榮的宋代文化

高度繁榮的宋代文化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期,著名科學家沈括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是聞名於世的三大發明,到宋代又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天文、數學、醫藥、農藝、建築等各個領域的成就,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農藝學
五代后蜀黃筌、南唐徐熙,善畫花鳥,風格不同,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黃筌子居宷等入北宋畫院,風格工麗細緻,為「院畫體」的標準畫格。其後兩派逐漸合流。宋神宗時的崔白,所畫花鳥,清淡生動。宋徽宗繪畫造詣很深,尤工花鳥,畫風工整,神形俱妙。南宋花鳥畫傳世作品不少,作者大都佚名,畫面也大都鮮明生動。

《武經總要》中關於中國古代火藥的配方
數學
宋代醫藥學比唐代有較大的發展。官修的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等。元豐五年(1082),唐慎微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共收藥物一千七百四十六種,為《唐本草》的一倍。宋徽宗時重加刊正,稱《政和本草》,沿用近五百年,日本、朝鮮亦曾刊印。
針灸,宋以前只重視灸法,宋時才重視針法。王惟一(一作惟德)受命考訂針灸經絡,並先後鑄銅人兩具,外刻腧穴名稱。他又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標志著針灸學的重大進步。
宋代以來的幼兒啟蒙讀物。成書于北宋初年,與《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百家姓》原收姓氏四百一十一個,後來增加到五百零四個,其中單姓四百四十四個,複姓六十個。《百家姓》的排名次序並沒有依據各姓氏人口的多少排列,而是需要順口、易學、好記。頭四姓「趙錢孫李」還有著地域原因,因為《百家姓》最早出現於宋朝的吳越錢塘地區,所以首先包括了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王的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孫氏和南唐國王的李氏。
李成為五代入宋的山水畫名家,師法五代荊浩、關仝,善畫平遠寒林,時稱「古今第一」。范寬重視自然山水的寫生,畫風雄健,自成一家。李成、范寬、關仝,形成北方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宋神宗時的郭熙,師法李成,其畫秀美明凈,與李成齊名,世稱「李郭」。郭熙與子郭思合著《林泉高致》,認為應觀察山水,分別四季,畫出朝暮等景色,要求賦予山水畫以生活氣象。南唐入宋的南方山水畫派名家巨然,學習董源水墨畫風,並稱「董巨」,淡墨輕嵐,自成一體。南宋初,李唐以畫牛著稱,兼工人物,尤擅山水畫,創「大斧劈皺」法,併為劉松年、馬遠、夏珪所師法。他們合稱南宋四大畫家。
醫藥學
醫方,宋太宗初官修《太平聖惠方》一百卷,收一萬六千八百三十四方。宋徽宗時審定的《和濟局方》,收復方二百九十七方,是中國由國家頒布的第一部配方手冊,不少名方至今沿用。
雕漆即「剔紅」。以金屬或木作胎,通常再塗上幾十層硃紅色漆,乘未乾透時鏤雕人物、花鳥、山水、樓台等,金屬作胎的常露出胎底金屬本色。用黃漆作底再塗朱紅漆,刻成黃地紅花,稱為「臘地」。也有以朱漆作底而塗黑漆,刻成錦地壓花。或以各色漆重疊塗抹,雕刻時所刻花紋深淺不同,現出各種色彩的圖案,如黃蕊、紅花、綠葉、黑石等,十分美觀。產地主要是兩浙路,尤以溫州最為著名,北宋首都開封有專賣溫州漆器的店鋪。
北宋元祐時塑造的太原晉祠的四十二尊侍女彩塑,富麗濃艷,各具神態,栩栩如生。山東濟南靈岩寺,北宋末所塑四十六尊羅漢彩塑,色彩素雅,形象各異,生動逼真,都是很典型的宋代塑像,為中國藝術寶庫的珍品。四川大足石刻,多數是宋代作品,上起宋太宗時,下至宋理宗,造窟數以百計。銘記中載有元豐至紹興時的雕刻匠師元俊、文惟一等二十一人,以他們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家創造了無數生動的石刻造像,佛和菩薩形態端莊而具有世人氣息;供養人、力士,誇張有度,各有特徵。經變故事造像中,多是現實生活的片斷與勞動生產場景,樸實健康,微妙入神。
宋代文學藝術繼唐代之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更加豐富多彩。各種文藝形式,諸如散文、詩、詞、繪畫、書法、雕塑、「說話」、諸宮調、宋雜劇、南戲等的興起、革新與發展,使宋代的文學藝術呈現出一派繁榮瑰麗的景象。
宋代的曆法經過多次改進,姚舜輔編製並於大觀元年(1107)施行的《紀元歷》,首創利用觀測金星以定太陽位置的方法。而由楊忠輔創製,並於慶元五年(1199)實行的《統天歷》,確定回歸年的數值為365.2425日,和現行公曆的一年長度完全一樣,但比公曆頒行早三百八十三年。

周敦頤像
周敦頤(1017~1073),宋代哲學家、理學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他愛廬山風景,在廬山購地築屋,並取故鄉「濂溪」命名,後人又稱其為濂溪先生。
宋代的織錦,以蘇州、建康、成都的最為著名。紋樣通常是龜背紋、雲水紋、古錢、卍字等,穿插龍、鳳、朱雀、「三友」「四季」「八仙」以及「百吉」等圖案、文字,絢麗多彩。緙絲也稱「刻絲」,主要產地為定州、蘇州。織法稱為「通經斷緯」,可以將山水、花鳥、人物、樓台等照樣織制,成為絕妙的工藝品。傳世的沈子蕃緙絲花鳥,圖案逼真。刺繡有平綉、辮綉、扣綉和打籽綉等多種綉法,針線細密,配色精妙,所綉山水、花鳥、昆蟲、祥雲等,宛如圖畫。196九-九-藏-書7年浙江瑞安仙岩塔中,發現宋慶曆(1041~1048)以前的三方經袱,在杏紅色素羅地上,用白、黃等色平繡的對飛翔鸞團花雙面圖案,花紋兩面一樣,是傳世的雙面綉品中有明確年代的最早藝術品。
北宋前期,州縣學很少。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令藩府設立學校。慶曆四年(1044),曾令州縣皆設學校。熙寧四年(1071),又詔各州縣普遍設學校。計劃逐漸以學校「升貢」代替解試,崇寧三年(1104)至宣和三年(1121)的十八年間,解試、省試曾全部停廢。北宋末是州縣學最盛時期,不僅有學舍供學生食宿,還有學田及出租「房廊」的收入作為學校經費。大觀三年(1109),北宋二十四路共有學生十六萬七千六百二十二人,校舍九萬五千二百九十八楹;經費年收入錢三百零五萬八千八百七十二貫,支出二百六十七萬八千七百八十七貫;糧食年收入六十四萬零二百九十一斛,支出三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四斛;校產中有「學田」十一萬五千九百九十頃,「房廊」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四楹。在校學生之多、校舍之廣、經費之大且如此充裕,都是空前的。
宋政府重視編修本朝史,設國史院、實錄院等機構,或由宰相兼任「提舉」或「監修」,編纂日曆、實錄、會要、國史等,常受政治鬥爭影響而改編。宋代官修史籍記述之詳,篇幅之大,居漢唐明清各朝之冠。宋孝宗趙眘在位二十七年,其在位時的編年體官史《日曆》,竟有兩千卷。現行《宋會要輯稿》,僅為宋代官修《會要》的殘本,材料已十分豐富。錢若水《宋太宗實錄》亦有殘本二十卷傳世。

宋佚名《宋雜劇圖》(局部)
圖中兩個角色均由女子扮演,是研究雜劇史的珍貴形象資料。
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出秘閣所藏曆代書法家珍品,命王著編次,標明為《法帖》,稱為《淳化閣帖》。此後重輯、翻摹的很多。北宋時,潭州(今湖南長沙)據《閣帖》又增補部分作品;絳州(今山西新絳)亦據《閣帖》而有所增損,皆摹勒上石,十分精美,世稱《潭帖》和《絳帖》,對傳布書法藝術很有貢獻。宋代書法家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最為著名。蘇軾擅長行、楷,刻意創新,用筆豐潤而以韻勝;黃庭堅擅行、草,以側險取勢而挺秀,亦以韻重;米芾亦擅行、草,師法王獻之,技巧為當時第一;蔡襄正楷端重,行書婉媚,草書參用飛白法。宋徽宗正楷學唐薛曜而略變其體,稱為「瘦金體」,亦善狂草。南宋陸遊、張孝祥、文天祥等,書法造詣也很高。
文人畫,不講形似,只講神韻、情趣。作者都是文人,自稱所作為「藝畫」。他們輕視嚴整細緻的畫作,稱之為「術畫」,將作者稱為「匠人」。文人畫的代表作者為蘇軾、米芾、米友仁等,蘇軾喜作枯木怪石,畫竹學文同。米芾畫山水,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意似便已」;子友仁,繼承父風,世稱「米派」。
北宋時進行了多次較全面的恆星觀測。元豐年間(1078~1085)觀測的結果,于元祐三年(1088)繪成星圖,南宋淳祐七年(1247)又在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刻石,稱為《天文圖》。

《淳化閣帖》明拓肅府本卷一(局部)
指南針,在戰國時已經有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的記載。
宋代是中國封建時期史學的鼎盛期,新史體先後創立,長篇巨著之多,史學家成就之大,各種地理志的纂修,以及把史學領域擴大至金石學等,都足以凌駕漢唐,睥睨明清。
雕塑

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示意圖

宋代天文學家蘇頌、韓公廉等人自宋元祐元年(1086)起,在開封歷時七年設計製造的大型天文儀器。它將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集中於一體。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等人認為它「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水運儀象台約七米寬、約十二米高,是個上窄下寬的木製方台。全台共分三層,上層是一個板屋,裏面放有一個渾儀;中層是密室,放置渾象;下層則是複雜的報時裝置和儀象台的動力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水運儀象台的機械結構設計直接來自農業生產,廣泛採用了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顯示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北宋前期的武宗元,專長佛道人物畫,行筆流暢。北宋中期的李公麟,以畫馬馳名,又是宋代最有影響的宗教人物畫家,所畫人物,性格突出,形神俱工。南宋四大畫家,都兼工人物,劉松年所畫《中興四將圖》,為著名人物圖畫。
三大發明
北宋前期以晏殊、張先、歐陽修為代表的婉約派,詩尚婉麗,未完全擺脫五代羈絆。柳永精通音律,開始創作慢曲長調新體裁,長於鋪敘,情景交融,深受下層平民的歡迎,以至「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高才逸氣的蘇軾,衝破詞專寫男女戀情、離愁別緒的境界,清新豪放,開創了豪放詞派。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在蘇軾豪放派詞風基礎上高度發展,抒情、寫景、敘事、議論,無往不宜,read.99csw.com氣勢磅礴,充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陳高、劉克莊和宋末劉辰翁,均受辛棄疾影響,都是豪放派愛國詞人。婉約派詞人有蘇軾門人秦觀,他善於以長調抒寫柔情,語工而入律。北宋末年的周邦彥,所作多艷詞,詞調方面有創新。北宋末南宋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獨樹一幟,影響較大,其散文、詩篇雖不甚多,都屬佳作,實為古代最有成就之女作家。南宋後期的姜夔,長於音律,講究技巧,對後世影響很大。
州縣學
反映當時社會生活風習的風俗畫,宋代也有較大的發展。北宋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風俗畫的代表作,所繪開封景況,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忠實寫照,具有極大的史料價值。李唐的《村醫圖》,繪一鄉村醫生在田邊為患者治病,救護及圍觀者緊張的神態,躍然紙上。李嵩的《貨郎圖》,描繪了一群婦女兒童被貨郎擔所吸引的生動情景。
宋代私人辦學得到很大發展,一些學者、儒生紛紛設立「精舍」「書院」,教授生徒。宋初著名的四大書院是白鹿洞(今江西九江廬山)、嶽麓(今湖南長沙嶽麓山)、應天(今河南商丘)、嵩陽(今河南登封)或石鼓(今湖南衡陽石鼓山)書院;此外,茅山(今江蘇南京三茅山)書院亦頗有名。這些書院大多得到政府的資助與獎勵,如賜額、賜書、賜學田等,也有私人捐贈學田和房屋。書院規模都較小,學生數十至數百人。北宋中期以後,書院逐漸衰落。南宋時,儒學受佛教寺院宣傳教義的影響,書院大興。朱熹首先於淳熙六年(1179)興復白鹿洞書院,次年竣工,並置學田,聘主講,親訂規約,即著名的《白鹿洞規》,還常親去授課,質疑問難。紹熙五年(1194),朱熹恢復並擴建嶽麓書院,學生達千餘人。朱熹以白鹿洞書院作為研討、傳布理學的中心。其建置、規約,乃至講授、辯難等方式,無不受禪宗寺院的影響。各地儒學家的書院先後建立,如陸九淵的象山書院、呂祖謙的麗澤書院,等等。南宋先後興建的書院總數達三百所以上,書院大多得到官方的支持。書院與州縣官學,成為南宋地方的主要教育機構,書院大多又是理學的傳布中心,理學因而益盛。
端拱二年(989),喻皓建成開封開寶寺木塔,他根據當地多西北風,使塔身微向西北傾斜。修建杭州梵天寺塔時,他對木塔的穩定性問題又作了科學的說明。開封開寶寺木塔焚毀后,慶曆元年(1041)建成磚塔,屋檐、斗拱等用特製的鐵色琉璃磚塊,塔身面磚為有佛像等浮雕圖案的鐵色琉璃磚,因此俗稱鐵塔。建築此塔改變了磚砌塔筒與木製樓板相結合的傳統做法,改用發券等法建築塔心室和樓道等,成為以後北方通用的磚塔建築方法。今河北定州的開元寺塔,是為了抵抗遼軍瞭望敵情而於至和二年(1055)建成,亦稱瞭敵塔,高八十四米,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磚塔。蘇州報恩寺磚塔和泉州仁壽寺、鎮國寺兩座石塔,則具有宋代南方建築風格,飛檐高出,形象輕盈。泉州附近的洛陽橋,嘉祐四年(1059)建成,「其長三百六十丈,種蠣于礎以為固」,是中國著名的梁架式古石橋。《清明上河圖》描繪的虹橋,用木建成,結構科學,不建橋墩,便於航運。北宋滅南唐,根據樊若冰的建議造船數千艘,先在石牌鎮(今安徽懷寧縣境)附近長江支流上,依樊若冰測量的長度,試造浮橋。開寶七年(974)冬,「移石牌鎮浮梁于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境),系纜三日而成」,在長江下游建成浮橋,經歷了一年的風雨洪水考驗,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建築學著作方面,宋初喻皓的《木經》惜已失傳。元符三年(1100),李誡編撰的《營造法式》三十四卷,對材料、結構、式樣以及彩繪等,都有詳細的說明和精緻的圖樣,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建築學專著。

陸遊像
陸遊(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字務觀,別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今存詩作約九千三百首,數量之多,居中國古代詩人之冠。
宋代方誌的著述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體例已臻完備,後代方誌在體例上大致未超脫宋方誌之窠臼。有多種地理總志,記載宋朝統治區域概貌;專記州、縣、鎮的地方志,也大量出現。宋初樂史《太平寰宇記》,增設風俗、人物、土產等門。王存《元豐九域志》,分路記載州、縣戶口、鄉鎮、土貢額數等,可供考核史實。北宋末歐陽忞《輿地廣記》,略于戶口、土產等,詳于沿革地理等,清晰詳明。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多記山川名勝,所引文獻資料,多為他書所未見。祝穆《方輿勝覽》,略于沿革建制,詳于名勝、詩賦、序記。傳世的州、縣、鎮志,尚有二十多種,少則數卷,多至百卷。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記述還比較簡略,而南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范成大《吳郡志》、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周應合《景定建康志》、潛說友《咸淳臨安志》等,內容豐富,體例完備,標志著地理志編撰的重大進步。南宋常棠《澉水志》為澉浦鎮鎮志,鎮志的出現,反映了宋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情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分記北宋末開封和南宋臨安的繁華景況,為研究宋代城市生活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無論在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戲曲與曲藝

史學

北宋末陳旉總結兩浙農民的耕作經驗,在南宋初撰成《農書》,是綜合性的農學著作,介紹了稻、麥、粟、豆、麻、芝麻等種植時間和方法,以及養牛和蠶桑等,注意到多種經營,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指出土壤九九藏書好壞不一,只要治理得法,都適合耕種並能經常保持新壯,書中有專篇論述施肥、秧田育苗等農技。
古文運動
宋代理學是以儒家經學為基礎,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學,基本上可分為兩派:一派是以程顥、程頤及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學派,稱為「程朱理學」;一派是以南宋陸九淵為首的主觀唯心主義學派,即「心學」。談宋代理學的從來都把周敦頤列為首位,實際上,周敦頤雖撰寫過《太極圖說》和《通書》,但他的學術思想在北宋並無傳人(程顥、程頤全不傳他之學)。南宋朱熹對其著作大力闡明之後,才為世人所注意。所以在北宋學術思想領域內,周敦頤是全然沒有地位的。張載反對「有生於無」的思想,提出「太虛」即「元氣」、「氣」,是萬物生成的本源。他晚年時融合《易》《禮》和《中庸》的思想,撰《西銘》,把天、地、君、親合為一體,闡明事天、地、君、親之道,綜述了義理和倫常,備受理學家的讚賞。

文學藝術

宋初沿舊制,設國子監為最高學府,一度改名國子學。宋仁宗慶曆時設太學,北宋末,太學生達三千八百人,實行三舍法。又設武學、律學、算學、書學、畫學等專門學校,國子監主要成為中央教育管理機關。地方教育有州縣學和書院。由於印刷術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前代。在鄉村農民中,如《百家姓》《千字文》之類的識字課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不少地區利用農閑舉辦冬學,由窮書生教農家子弟識字。福州一地解試,宋哲宗時每次參加考試者已達三千人,宋孝宗時增至兩萬人。南宋時,福建建寧府(今建甌)每次參加解試者達一萬餘人,連小小的興化軍也達六千人,反映了教育的普及程度。
皇祐元年(1049)陳翥撰寫的《桐譜》,嘉祐四年(1059)蔡襄著《荔枝譜》,淳熙五年(1178)韓彥直著《橘錄》,都是傳世最早的有關經濟作物的專著,論述了桐、橘和荔枝的種類、土宜、栽培、採伐或採摘,以及果品的加工、貯藏,有的還論述了防治病蟲害、果園管理等。園藝方面,除「本草」一類書中和南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已有論述外,還有不少專書,如劉攽、王觀、孔武仲都撰有《芍藥譜》傳世;《菊譜》亦曾有多種,傳世本是劉蒙于崇寧三年(1104)撰寫的。這些書中論述了植物變異現象,以及通過嫁接產生變異等。
到宋代又有重大進展,沈括《夢溪筆談》記載,用天然磁石摩擦針鋒磁化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宋軍中配備有指南魚,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北宋末已有使用指南針于航海的記載。南宋時,海船上普遍裝有「針盤」,即原始的羅盤導航。這是世界海運史上空前的進步,對發展海上交通,推進世界各地人民的交往,起了巨大的作用。
元祐(1086~1094)時,蘇頌、韓公廉等人,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鐘」(水運儀象台),並將其結構寫成《新儀象法要》,其中關於擒縱原理的發現,已開近代鍾錶構造的先河。他們還創造了「渾天儀」,球面按照恆星位置穿有小孔,人進入內部可看到模擬的天象,是世界上最早的「假天儀」。南宋紹興年間,王及甫也製造過類似的「假天儀」。

縷懸法指南針(據沈括記載複製的模型)

哲學思想

程顥、程頤,世稱「二程」,是理學的奠基者,兩人觀點基本一致,其著作後人輯為《二程全書》。他們提出「理」(又稱「天理」)或「道」,作為世界萬物的本體,常自稱其學為「道學」,通常稱為「理學」。他們認為「理」是永恆存在、無所不包的,先有「理」,然後產生萬物,而又統轄萬物。這顯然是受佛教「真如」「佛性」(意為最後的真理)說的影響。人性說等則有道家的影響。二程理學當時沒有多大影響。大致到南宋孝宗時,程頤的四傳弟子朱熹集理學之大成,理學才大為興盛。朱熹的論著很多,有文集、語類和《四書集注》等。二程創立的理學,經過朱熹的發展和闡述,成為更精緻、更系統、更富哲理的新儒家學派,世稱程朱理學或程朱學派。宋理宗時,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元、明、清時期,在思想文化界更居於統治地位。陸九淵提出「心即理也」,號為「心學」,是理學的主觀唯心主義學派的創立者。他說:「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認為「本心」即是真理,可以採用「易簡工夫」,只要「根本者立」,再「發明人之本心」,即在自省上下功夫,「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就可成為聖賢。深受佛教禪宗「一悟即至佛地」的「頓悟」說的影響。他反對朱熹那套博覽群書,「格物致知」的做法,認為是「支離」。朱熹譏諷陸學過於簡易,是「禪學」。這就是淳熙二年(1175),兩人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進行的「鵝湖之會」爭論的主要內容。
景德三年(1006)關於「客星」的記載,是世界上著名「超新星」中的最早記錄;至和元年(1054)關於世界天文史上最著名的「超新星」的記錄,在現代天文學研究中極受重視。
《百家姓》
南宋李燾用四十年時間,編撰《續資治通鑒長編》,對眾多的官私資料,進行考訂辨偽,是《資治通鑒》之後第一部出色的當代編年通史,亦是中國古代卷帙最龐大的私修編年史。楊仲良仿《通鑒紀事本末》,編撰《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彭百川撰《太賓士跡統類》三十卷,實際上也是一部《長編紀事本末》,兩書都分類編纂北宋的重要事件,保存了《續資治通鑒長編》已佚的部分史料。
除理學外,宋代還有一些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九九藏書儒家學派,主要有王安石的「新學」、陳亮的「永康學派」和葉適的「永嘉學派」等。王安石吸收老子、商鞅、韓非等道家、法家思想,形成被稱為「新學」的儒家學派,一開始就受到剛產生的理學派的攻擊。他說的「道」,也稱為「元氣」,是物質性的,由「元氣」產生萬物;並認為「新故相除」是「天」(自然)和「人」(社會)共同的變化規律,為自己的變法提供理論根據。「新學」形成后,盛行了六十年左右,南宋以後逐漸衰落。陳亮反對理學家脫離客觀事物的「道」,倡導功利主義,認為義和利本出於一元,王和霸也出於一元,兩者都是程度的區別,並無本質的差異。他和朱熹曾就「王霸義利」,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葉適認為不能說「道」在天地之先,能生天地;他指出《易傳》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之說「文淺而義陋」。他也提倡功利主義,指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爾」。有《水心文集》《習學記言序目》傳世。
兩宋之際鄭樵仿《史記》修撰的紀傳體通史《通志》,紀傳襲自舊史,全書精華是相當「志」的二十略。宋元之際馬端臨仿唐杜佑《通典》修撰《文獻通考》,取材下迄宋寧宗,分二十四考,引文摘取原文,敘述條理分明,尤以宋製為詳,為研究宋史所必備。《通考》與《通典》《通志》,並稱「三通」。
金石學是中國考古學的前身,是宋代史學領域新開闢的園地。北宋歐陽修《集古錄》,是現存最早研究石刻文字的專書。南宋洪适《隸釋》和《隸續》,為傳世最早的集錄漢魏石刻文字專書,對有關史事進行了考釋。趙明誠《金石錄》,著錄金石拓本兩千種,並作辨證,有宋代初刻本存世。元祐七年(1092)成書的呂大臨《考古圖》及《釋文》,著錄古代銅、玉器二百多件,繪圖形、款識,載尺寸、重量等,記出土地及收藏處,開創著錄古器物體例,是中國最早而較有系統的古器物圖錄。南宋人繼作《續考古圖》。北宋王黼《宣和博古圖》,著錄古銅器達八百多件,亦繪圖形等,考證精審,所定古器名多沿用至今。宋代金石學諸書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漢史,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宋初駢體文占統治地位,柳開、王禹偁以繼承韓愈、柳宗元的古文傳統為己任,穆修、蘇舜欽等相繼而起。宋仁宗時,歐陽修登上文壇,倡導流麗暢達,駢、散結合的散文新風,主張「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甚明而可行」,成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王安石認為文章應「務為有補於世」;蘇軾在強調「言必中當世之過」的同時,認為文章應如「精金美玉」,很重視文采。曾鞏、蘇洵、蘇轍等名家輩出,古文運動終於取得全勝。他們的文章大多風格清新,自然流暢。歐陽、曾、王、三蘇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後世合稱為「唐宋八大家」。
書法
火藥和火器。唐末戰爭中已有火藥箭和用拋石機投擲火藥包「發機飛火」的記載。宋朝政府設有火藥武器的作坊。北宋仁宗時編撰的《武經總要》,記載了三種火藥配方,以及火箭、火炮、'藜火球、毒藥煙球等火器的做法和用途等。宋神宗時,邊防軍已大量配備火藥箭。南宋軍隊配備的火藥兵器,數以萬或十萬計,有火箭、火槍、突火槍、鐵火炮、霹靂炮等。開慶元年(1259),壽春(今安徽壽縣)軍民又發明了名為「突火槍」的管形火器,在巨竹筒內裝火藥和「子窠」,點燃后將「子窠」發射出去。「子窠」是後世子彈的前身。發射「子窠」的管形武器的發明,是世界武器製造史上劃時代的進步。
宋代各種新的曲藝、戲曲形式主要有話本、諸宮調、宋雜劇和南戲等。話本原是「說話」(講故事)藝人的底本,對後世的長、短篇小說和戲劇很有影響。宋神宗時孔三傳以不同宮調的不同曲子,說唱情節曲折的長篇故事,稱為諸宮調。南戲《張協狀元》前面有一段諸宮調,可從中看到宋代說唱相間的諸宮調的某種格式。諸宮調對宋雜劇、南戲、金院本和元雜劇都有較大影響。宋雜劇是繼承唐代參軍戲,又吸收「大麴」(歌舞)、諸宮調等形成的早期戲劇。北宋時,雜劇有時還指傀儡戲、「角ô」等。南宋的雜劇,專指有滑稽諷刺的表演,並以曲子演唱的短劇,角色通常四五人。傳世的無名氏《宋雜劇圖》,描繪了演出時的生動場面。南戲,北宋末興起於永嘉(今浙江溫州),形成於南宋光宗時(1190~1194),亦稱「永嘉雜劇」、「溫州雜劇」。南戲起自民間歌舞小戲,后吸收宋雜劇及其他民間伎藝,作者亦多下層文人,詞語通俗,不為士大夫所重視,流行於今浙東、福建地區。
宋太宗時校定孔穎達《五經正義》,宋真宗時又頒邢昺《九經疏義》,這幾十年主要是唐代經學的繼續,學術思想不很活躍。宋仁宗時,劉敞撰《七經小傳》,以己意進行解釋,開創了新學風。孫復、石介、胡瑗和李覯相繼而起,分別就《春秋》《易》《禮》進行新的闡述,李覯還說孟子背離孔子。及至歐陽修、司馬光、蘇軾、蘇轍等公開對孟子、《周禮》和《易》,提出不同程度的疑問,學術風氣大變,由原先的「漢學」轉變成了新的「宋學」,理學和其他儒家學派先後出現。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自戰國迄五代,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取材詳備,考訂精確。這種經過改進的編年史體,稱為「通鑒體」,成為後來編年史的通用體裁。南宋袁樞自出新意,將《資治通鑒》中的重要事件分門別類,每事詳備始終,並列出標題,撰成《通鑒紀事本末》,開創了吸收紀傳、編年兩體之長的新史體——紀事本末體。
繪畫
雕版印刷的發展和活字印刷的發明。唐、五代時開始應用雕版印刷術印書,北宋時有了很大發展。國子監刻印的書,後世稱監本,各地官府也刻印書籍。各地民營書坊刻印的書,世稱坊本。開封府、杭州、西川、福建是當時印書的中心。刻印技術,杭州第一,蜀本次之,福建又次之,開封刻版雖可與杭州媲美,但紙張不佳。九*九*藏*書南宋地方政府、寺院和書坊都刻印書籍。臨安府是印書業最發達的地方,質量也較高。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婺州(今浙江金華)、饒州(治今江西鄱陽)、撫州(今屬江西)和吉州(今江西吉安)等地,也都是重要的印書業中心。福建路建陽縣的麻沙、崇仁兩鎮集中了眾多的書坊,印書質量雖較差,但印刷量很大,行銷遠方,世稱麻沙本。四川成都府、眉山縣有許多書坊,刻印不少史籍和詩文集。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布衣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用膠泥刻字排印。對後代木活字、銅活字的創造有很大影響。畢昇的發明,比歐洲早四百年,是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南宋時,周必大也曾用膠泥活字和銅版,印刷自己的著作《玉堂雜記》。
太醫局將產科、眼科等單獨設科,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進步。南宋陳自明撰《婦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分論婦科、產科諸病,附有方劑和醫案,有許多新見解。北宋錢乙《小兒葯證直訣》,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名著。南宋宋慈《洗冤集錄》十五卷,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對後世法醫學影響很大,近代又被譯為英、法、德等多種文字。
宋初,薛居正等據五代各朝實錄等,仿《三國志》體例,編成《五代史》(即《舊五代史》)。宋仁宗時,歐陽修受命重修唐史,成《新唐書》,以別於五代後晉劉昫《唐書》(即《舊唐書》)。歐陽修不滿薛居正《五代史》,重撰《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五代史記》效法《南史》《北史》體例,將五朝紀傳綜合在一起,按時間先後編排。《新唐書》增修儀衛、選舉、兵等志。宋代編修的前代史還有多種,傳世的有王溥《唐會要》《五代會要》,徐天麟《西漢會要》《東漢會要》,以及路振《九國志》,陸遊《南唐書》等。
北宋中期賈憲的「開方作法本源」圖,世稱賈憲三角形,比西歐相同的帕斯卡三角形早約六百年;他的「增乘開方法」,與霍納的方法大致相同,但早約七百七十年。南宋淳祐七年(1247),秦九韶著《數書九章》,他的「正負開方術」發展了「增乘開方法」,算式井然有序,今人稱為「秦九韶程序」;而「大衍求一術」,則發明了整數論中一次同余式組的普遍解法,是聞名於世的中國剩餘定理。南宋末楊輝著有《詳解九章演算法》《日用演算法》《田畝比乘除捷法》和《乘除變通算寶》,后三種都是實用演算法著作。

科學技術


王懷隱像
王懷隱(約925~997),北宋著名的醫學家。宋州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初為開封建隆觀的道士,于太平興國三年(978)奉宋太宗之命參与編修《太平聖惠方》,淳化三年(992)成書。后奉詔還俗,任尚葯奉御。
天文學
宋人編撰的當代史,還有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編年記述徽、欽、高三朝與金的和戰史事,每事取諸家之說,全錄原文,保存了豐富資料。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編年系月,專記高宗一朝史事,考證史實,條理清晰。王稱《東都事略》,為紀傳體北宋史,無志,間亦有他書未載史料。佚名《宋史全文》記宋太祖趙匡胤至宋理宗趙昀朝史事,其北宋一代十五卷,全系自《續宋編年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之摘抄本)輯錄者,南宋十五卷,則系輯錄《中興兩朝聖政》諸書而成;佚名《兩朝綱目備要》記光、寧二朝事;宋末元初佚名《宋季三朝政要》記理、度、恭三朝事,雖都較簡略,仍為研究南宋史所必備。
書院

《千字文》

中國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南朝學者周興嗣編撰。相傳梁武帝為教育諸皇子,命人從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一千個不重複的字,以供學習。為了讓孤立的字互有聯屬、便於記憶,他召來周興嗣說:「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思如泉湧,像為歌詞譜曲一樣,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好,並上呈皇帝。這就是日後廣為流傳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了許多常識,配以四字韻語,很適合幼兒和兒童誦讀。《千字文》一直流傳至今,不僅超越了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疆界,而且傳到了日本,成為儒家文化圈的一條紐帶。同時,《千字文》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獨特地位,隋唐以後的著名書法家,大都書有《千字文》傳世。

教育

宋初王禹偁首倡繼承杜甫、白居易詩風,但不久即出現楊億、劉筠為代表的西昆詩體,崇尚詞藻華麗,重形式、輕內容,風靡一時。文壇主將歐陽修以及梅堯臣、蘇舜欽等相繼而起,詩作大多平淡清新,間或粗獷奔放,詩風始為之一變。才華豐茂的蘇軾,詩備眾格,洒脫豪放。王安石不少「以適用為本」的詩,如《河北民》《兼并》《感事》《省兵》等,反映社會生活,主張改革。黃庭堅提倡「以故為新」,並主張作詩文要「無一字無來處」,其後便形成了江西詩派。但其後繼者走了只注重文字技巧、聲韻格律的形式主義道路。江西詩派陳與義,南渡后詩風轉向悲壯。楊萬里、范成大、陸遊、尤袤,號稱「中興四大詩人」。其中最傑出的是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才氣豪邁,詩作悲壯奔放,曉暢自然。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詩,很少雕飾,詩集《指南錄》是抗元詩史,《正氣歌》更是傳世名篇。宋詩繼承唐詩而有所創新,題材廣泛,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描寫農事的詩篇較多,真實地描寫了農民的生活和民間疾苦,大有助於了解宋代社會。愛國詩篇之多,更成為南宋詩的一大特色,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工藝
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