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元 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

和買

原意是指兩廂情願公平交易。唐孔穎達認為,和買始見於先秦。后和買逐漸變為官府強取民物。唐初和買包括絲織品、牲口、磚瓦木材、柴草、冬藏菜甚至奴婢等。中唐以後和買範圍更為廣泛。宋時和買大多是官府向民間購買絲麻產品。金代官府的和買亦通過抑配方法進行,範圍包括軍器、金銀及各種物料。元代採用按戶等或賦稅、土田數額攤派的方法,凡軍用物資、宮廷消費、官府日常用品皆在和買之列。但對和買之物給價很少或不給價,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賦役。明清兩代,和買稱為「採辦」,雖有不許擾民的規定,但官吏仍向商民勒索。

糧食生產不平衡。元初北方和中原農業破壞最甚,恢復程度不一,大致以關中、江淮、山東恢復最為顯著。世祖時關中麥已盛于天下,兩淮屯種的荒閑田歲得粟數十萬斛。但北方大都等地的糧食供應仍依賴江南。南方糧食產量在南宋的基礎上繼續增加。
元滅南宋后,全國實現統一,南北經濟交流進一步擴大。北方(主要是大都)所需之糧食及其他物資,多由江南供應。江南物資主要依靠運河北運。由於舊運河曲折繞道,水陸並用,勞民傷財,極其不便,故忽必烈時有重開運河,另闢海運之議。
元代海外貿易的規模超過前代,由政府直接控制。至元十四年(1277)后曾在泉州、慶元、上海、澉浦、溫州、杭州、廣州設立過市舶司,至治二年(1322)后定為泉州、慶元、廣東三市舶司。有市舶則法,規定市舶抽分:粗貨十五分取一,細貨十分取一,另納舶稅三十分取一;審核批准出海貿易的船隻、人員、貨物;發給公驗、公憑。外國商船運載貨物來華,也依例抽分;外國商船返航亦由市舶司發給公驗、公憑。
國內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繁榮。原有的一些大城市有所發展。內地出現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城市。邊疆地區也有新興的城鎮。京師大都號稱「人煙百萬」,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馬可·波羅說:「應知汗八里(即大都)城內外人戶繁多……郭中所居者,有各地來往之外國人,或來貢方物,或來售貨宮中……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者計有千車……此城為商業繁盛之城也。」大都城內有米市、鐵市、皮毛市、馬牛市、駱駝市、珠子市、沙剌(珊瑚)市等,商品豐富。
官辦手工業分屬工部、將作院、武備寺、大都留守司、地方政府。諸王貴族名下也有手工業局院。官手工業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有戰爭中俘掠來的無數工匠供其驅使,有以和雇和買名義搜刮來的廉價原料,雖然生產效率不高,但規模大,產品多,遠遠超過宋金時的官手工業。

土地佔有和階級狀況

元代社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是:前期由恢復到發展,中後期由發展到停滯、衰敝九九藏書。由於元朝地域遼闊、民族之間交往增多、對外開放,使農業、手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具有相應的特點。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各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交流,對外貿易空前發達,交通運輸業有很多創舉。

薅鼓
元王禎撰《農書》插畫。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嘉慶八年(1803)的木版畫。薅鼓,亦稱耘田鼓、耘鼓。古代農忙時將鼓掛在田頭樹上,鳴之以統一行動。
政府對國內許多商品採取專利壟斷政策,其形式各不相同。部分金、銀、銅、鐵、鐵器、鹽等,由政府直接經營;茶、鋁、錫和部分鹽等,由政府賣給商人經銷;部分金、銀、鐵等礦業,以及酒、醋、農具、竹木等,由商人、手工業主經營,政府抽分。天歷年間,鹽課鈔年收入達七百六十六萬一千余錠,約為全國財政收入之半。民間貿易收商稅,大體三十取一。
金、宋末年的漢族大地主,許多人因投降蒙古保持了自己的田地財產。江南大地主受到的損失很小,他們繼續兼并土地,一些富戶佔有兩三千戶佃戶,每年收二三十萬石租子。如松江曹夢炎佔有湖田數萬畝,瞿霆發佔有私田並轉佃官田達百萬畝。
由於部分地區統計缺漏,諸王、貴族隱佔人口,軍戶、站戶人等也不計在民戶數之內,所以元代實際戶口數字當不止於此。元代戶口最高數估計在元順帝妥歡貼睦爾(1333~1368年在位)初年,可能達到八千萬口左右。
至元十三年(1276)全國基本統一時,共有九百五十六萬七千二百六十一戶,約四千八百萬口。由於歷經兵燹,這個數字比1200年左右金和南宋的戶口合計數二千零七十一萬六千零三十七戶、八千一百三十七萬七千二百三十六口要少得多。到至元三十年時,全國已有一千四百萬零二千七百六十戶,約七千多萬口。

農業生產


宣化雞鳴驛城
又名雞鳴山驛。坐落在河北張家口懷來縣西北洋河北岸雞鳴山下。始建於元朝,是宣化府進京城的第一大驛站,直到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汰驛站,開辦郵政」,驛站才退出歷史舞台。
元代中期以後,由於統治機構的腐敗和地主階級剝削的加重,以及水旱災荒的頻繁,農業生產的發展呈現停滯、衰敝現象。元成宗鐵穆耳以後,勸農機構形同虛設,水利建設漸見減少,軍民屯田多有廢弛,賦稅徭役不斷增加,農戶逃亡破產者增多,大德、至大、天歷、至正年間都有大規模天災發生,農業生產破壞日益嚴重。
⑶棉織業。隨著植棉的推廣,棉紡業開始成為一項新興手工業。元貞年間,黃道婆自海南島返回家鄉松江烏泥涇后,推廣和改進黎族紡織技術。據王禎《農書》記載,元中期已有攪車、彈弓、卷筳、紡車、撥車、線架、織機等工具。黃道婆又傳授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方法,產品有棉布織成的被、褥、帶、帨(手巾),上面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印染技術也大有發展,元末時松江能染青花布,有人物花草,顏https://read.99csw•com色不褪。
貴族官僚掠奪土地,地主富豪兼并土地,使貧富分化進一步加劇。元朝政府承認:各地的地主一般多從「佃戶身上要的租子重,納的官糧輕」。徭役不均的現象也日益嚴重。以元末福建崇安為例,富豪只佔全縣納糧戶的九分之一,所佔土地卻有六分之五,而官府卻將富戶應承擔的徭役強加在「細民」身上,「貧者受役旬日,而家已破」。因此,廣大佃戶、自耕農因破產而典賣妻女、牲畜,或淪為驅口,或離鄉流亡,是十分普遍的。
元代農業生產的技術也有所提高。從天時地利與農業的關係,到選種、肥料、灌溉、收穫等各方面的知識,都已達到新的水平。農具的改進尤其顯著。耕鋤、鐙鋤、耘盪等中耕工具比宋代有所發展。鐮刀種類增多,還創造了收蕎麥用的推鐮。水力機械和灌溉器具大有改進,水輪、水礱、水轉連磨等更趨完備,牛轉翻車、高轉筒車已有使用。
元代海運是指國內近海航運。始於至元十三年,時伯顏下臨安,取南宋庫藏圖籍,招海盜朱清、張瑄由崇明入海道運至直沽,轉至大都。十九年始命羅璧、朱清、張瑄造平底船運糧。其路線幾經開闢,至三十年形成,由劉家港入海,至崇明三沙放洋東行,入黑水洋,至成山轉西,經劉家島、登州(今山東蓬萊)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口,至直沽。
由於農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統一的貨幣在全國流通,元代的商業也很活躍。但國內外貿易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貴族、官僚、色目商人手裡。
⑹製鹽業。元代設鹽運司(轉運司、提舉司)管理鹽業,全國有兩淮、兩浙、山東、福建、河間、河東、四川、廣東、廣海九鹽運司。兩淮、兩浙、山東等處鹽運司下設若干分司。各鹽運司(或分司)下共轄一百三十七所鹽場,場下有團,團下有灶,每灶由若干鹽戶組成。產鹽之地遍於全國,有海鹽、池鹽、井鹽之分。天歷年間,總產量達二百六十六萬四千余引,每引重四百斤,約合十億多斤。
與中國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很多,據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中國商人到過的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各沿海國家和地區達九十七個之多。自慶元到高麗、日本的航線暢通,貿易規模很大。陸上與國外貿易也很發達,主要通過欽察汗國與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國建立聯繫,通過伊利汗國與阿拉伯國家建立聯繫。

商業

在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下,廣大勞動人民的處境十分悲慘。其中受壓迫和剝削最深的是驅口。驅口是元朝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們大部分是戰爭中被擄掠來的人口,後來也有因債務抵押、饑寒災荒賣身,或因犯罪淪為驅口的。驅口有官奴、私奴之分。官奴主要從事官手工業勞動;私奴是主人的私有財物,子孫永遠為奴,可以由主人自由買賣。佃戶有官佃和私佃兩種。私佃的地租率很高,一般都在五六成,甚至八成;官佃的地租率,在元代初期一般低於私佃,以後越來越高,中葉以後往往超過私佃的地租率。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十分嚴重:有的地方佃戶可以被地主典賣,或者隨土地一起出賣;個別地方,佃戶生男便供地主役使,生女便為女婢,或充當妻妾。自耕農佔有極少量土地,他們常常因經受不了地主轉嫁的沉重賦役而傾家蕩產。
⑷麻織業。主要集中在北方。織麻工具較前代有很大提高。如中原地區用水轉大紡車紡織,一晝夜可紡織百斤;山西使用的布機有立機子、羅機子九-九-藏-書、小布卧機子等;織布方法有毛絁布法、鐵勒布法、麻鐵黎布法。河南陳州、蔡州一帶的麻布柔韌潔白。山西的品種有大布、卷布、板布等。
元朝政府除直接管理一部分官田外,還把大部分官田賜給皇親、貴族、功臣、寺觀。如忽必烈賜給撒吉思益都田一千頃,元文宗圖帖睦爾賜給安西王阿剌忒納失里平江田三百頃,元順帝時權臣伯顏前後共得賜田兩萬頃之多。寺院道觀也擁有大量田地財產,大護國仁王寺、大承天護聖寺擁有田地數以十萬頃計。
元時在全國範圍內使用了紙幣——鈔。全國貨幣實現統一,促進了經濟交流和商業的發展;但元朝統治者通過濫發紙幣彌補財政赤字,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又起著阻礙作用。
元初因戰爭破壞,北方耕地荒蕪嚴重,南方破壞較少,故屯田多集中在今河北、山東、陝西、江淮、四川一帶,如樞密院所轄河北軍屯,墾田達一萬四千余頃,洪澤萬戶府所轄屯田達三萬五千余頃。邊區亦廣泛開展屯田,據《元史·兵志》不完全統計,全國屯田面積達十七萬七千八百頃之多。南方農墾發達地區,則多與水、與山爭田。前者如圍田、櫃田、架田、塗田、沙田,見於濱江海湖泊之地;後者如梯田,行於多山丘陵之地。元代耕地面積在戰爭期間大量荒蕪的基礎上逐步得到擴大。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採取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例如:建立管理農業的機構——勸農司,指導、督促各地的農業生產,並以「戶口增,田野辟」作為考課官吏的主要標準;編輯《農桑輯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保護勞動力和耕地,限制抑良為奴,禁止占民田為牧地;招集逃亡,鼓勵墾荒;軍民屯田;減免租稅;設置糧倉、常平倉,賑濟災民,儲備種子;舉修水利等。這些措施是元代前期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的重要原因。
溝通南北大運河的開鑿、海運航線的開闢、遍布全國驛站的設置,使元代交通運輸業有了新的發展。
貴族、官吏和寺院依靠他們的特權也從事經商活動。色目商人資金雄厚,善於經營,因而出現許多大商賈。他們發放的高利貸叫「斡脫錢」。一般民間商人多為小商小販,他們處境艱難;少數漢族大商人,也有獲得巨額利潤的。鹽商致富者尤多,時人有「人生不願萬戶侯,但願鹽利淮西頭;人生不願萬金宅,但願鹽商千料舶」之說。
⑸兵器業。元初中央由統軍司,以後由武備寺制兵器;地方由雜造局製造兵器。除常用的刀槍弓箭外,火器發展尤為顯著。金末火炮以紙為筒,可能為燃燒性火器。元代所制銅火銃,系利用火藥在金屬管內爆炸產生氣體壓力以發射彈丸,為管狀發射火器,使中國火炮技術有了重大進步。現存至順三年(1332)、至正十年(1350)兩尊銅火銃,製作精細。
蒙古興起后連年發動戰爭。所過之處,人民遭屠戮,農田受破壞,工匠被驅役,財物被掠奪。蒙古統治者用統治草原畜牧經濟的方式來管理中原高度發展的封建農業經濟,使中原地區社會經濟逆轉。隨著歲月的推移,成吉思汗的繼承者們逐步認識和適應了中原地區的封建經濟,統治方式隨之改變。到忽必烈繼承大汗,採用「漢法」后,這種統治方式轉變的過程已經基本完成,社會經濟走上了恢復和發展的道路。
蒙古王公貴族圈佔民田為牧場的情況,在蒙古國和元王朝初期是相當嚴重的。忽必烈時,東平人趙天麟上疏說:「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在陝西地方,甚至有恃勢https://read•99csw.com冒占民田達十余萬頃者。
⑴氈罽業。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入居中原后,將他們織造氈罽的技術帶到內地。宮廷、貴族對氈罽的需求量很大。諸凡鋪設、屏障、廬帳、氈車、裝飾品等均有需求,因而官府、貴族控制的諸司、寺、監都生產氈罽,產量很高。如泰定元年(1324)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都總管府所屬茶迭兒(蒙語意為廬帳)局,一次送納入庫的就有白厚氈二千七百七十二尺,青氈八千一百一十二尺,四六尺青氈一百七十九斤。品種很多,僅隨路諸色人匠總管府所造地毯,就有剪絨花氈、脫羅氈、入葯白氈、半入白礬氈、無礬白氈、雀白氈、半青紅芽氈、紅氈、染青氈、白襪氈、白氈胎、回回剪絨氈等十三種。
陸路交通也很發達。全國各地設有驛站一千五百多處,其中包括少數水站。在驛站服役的叫站戶。與驛站相輔而行的有急遞鋪,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設一急遞鋪,其任務主要是傳送朝廷、郡縣的文書。驛道北至吉利吉思,東北至奴兒干,西南至烏思藏、大理,西通欽察、伊利二汗國,所謂「星羅棋布,脈絡相通」。站、鋪的設立,有利於國內交通的發展和國內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繫。
棉花很早就自南北二道傳入中國,宋時棉花種植除西域、海南外,主要在閩廣一帶,元中後期已遍及全國,耕種方法也隨之傳布。至元二十六年,在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等地設木棉提舉司,歲輸木棉十萬匹,元貞二年(1296)規定江南夏稅輸木棉、布絹等物,可見產量已相當高。苧麻、西瓜、紅花、蠶豆在元代已廣泛種植。
運河的開鑿和海運的開闢,對商業的發展,大都的供給和繁榮,南北交通的暢通,官民造船業的擴大,航海技術的提高,都起了重大作用。運河通航后,歲運米至大都五百萬石以上,來自江淮、湖廣、四川及海外的各種物資、旅客源源不斷地運至大都;海運糧到元代中期時達二三百萬石,天歷二年(1329)達三百五十二萬二千一百六十三石。據估計,河漕比陸運的費用省十之三四,海運比陸運的費用省十之七八。
元時官私手工業的主要行業及其生產狀況如下:
中國出口的物資有生絲、花絹、緞絹、金錦、麻布、棉布等紡織品,青白花碗、花瓶、瓦盤、瓦罐等陶瓷器,金、銀、鐵器、漆盤、席、傘等日用品,水銀、硫磺等礦產品,白芷、麝香等藥材。從亞非各國進口的商品,以珍寶、珍珠、象牙、犀角、玳瑁、鑽石、銅器、豆蔻、檀香、木材、漆器等為主。

斡脫

蒙古和元朝經營高利貸商業的官商。從成吉思汗時期起,蒙古貴族就提供本銀,委託中亞木速蠻商人經營商業,發放高利貸,從中坐收高額息銀。當時這種官商有「黃金繩纜」之稱。斡脫錢債使許多民戶甚至一些地方官吏破產,陷入典賣妻孥還不足以償債的境地。在元代,斡脫高利貸商業的盤剝始終是官府、皇室和諸王榨取人民膏血的手段之一,也是造成元代尖銳社會矛盾的根源之一。


元代伍百文至元通行寶鈔
河北平山出土。
⑺制瓷業。景德鎮是元代新興的制瓷中心。元政府設浮梁瓷局加九九藏書以監督,令民窯承擔御器製作,產品極精。新產品有青花瓷和釉里紅,都是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白花青,色彩清新,造型優美;釉里紅用銅的氧化物作彩繪原料,花紋紅色。元代龍泉窯範圍擴大,產品全為青釉。鈞窯多花釉、變色釉,窯址數量多、規模小。磁州窯產品多白釉黑花,品種多樣,區域擴大。德化窯多白釉、象牙黃釉。元代的青白瓷生產沿襲宋代,產品造型端重雅緻,胚體厚實,便於遠途銷運。
邊疆地區的屯田,主要有蒙古地區的怯綠連(今克魯倫河)、吉利吉思、謙謙州、益蘭州(前三者均在今葉尼塞河上游)、杭海(今杭愛山)、五條河、稱海、和林、上都等地,東北的金復州(今遼寧大連金州區)、瑞州(今遼寧綏中西南)、咸平(今遼寧開原北老城鎮)、茶剌罕(今黑龍江綏化、安慶一帶)、剌憐(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等地,西北的忽炭(今新疆和田)、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中興、甘州、肅州、亦集乃等地,雲南的威楚(今雲南楚雄)、羅羅斯等十二處。其中劉好禮在益蘭州,哈剌哈孫在稱海,賽典赤·贍思丁在雲南,屯田成績尤著,他們將中原地區的先進耕種方法和農具、種子,推廣到邊區,使當地農業生產或從無到有,或改進了耕作技術,大大提高了這些地區的糧食自給率。水利建設則以雲南、寧夏地區最為成功。
⑵絲織業。從事絲織生產的織染局遍布全國,主要產地在建康(天歷二年改集慶,今江蘇南京)、平江(今江蘇蘇州)、杭州、慶元(今浙江寧波)、泉州等地,產品供宮殿王府裝飾和皇室、貴族、官僚穿著之用。產量很高,如鎮江府歲造緞五千九百零一匹,建康路僅東織造局一處,歲造緞四千五百二十七匹。花色品種繁多,如鎮江府歲造絲織品中有紵絲、暗花、絲、胸背花、斜紋等品種,有枯竹褐、稈草褐、明綠、鴉青、駝褐等顏色。在宋緙絲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織金紵絲,其繁華細密超過緙絲;集慶官紗,質輕柔軟,諸處所無。絲織業也是民間最普遍的手工業,多為家庭手工業,杭州等地還出現了手工作坊。產品中織金紵絲很普遍,品種很多。如嘉興路所產絲綢品種有:綃、綾、羅、紗、水錦、克絲、、綺、綉、綌等。

手工業生產

蒙古統治者在佔領全國過程中,除沒收金朝和南宋的官田外,還佔有大量無主荒田和侵奪有主民田,也有新開墾的屯田。官田、屯田、牧場等,都是以蒙古皇室為中心的官僚機構和王公貴族所控制的。
元代的民間手工業由於封建官府的控制和壓制,始終未能充分發展。經營範圍主要是紡織、陶瓷、釀酒等。產品從規格、定額到銷售,也多受官府限制、控制,甚至因和買、強征遭到摧殘。民間手工業多數是自給自足的家庭手工業,一些城鎮和紡織等行業中出現了手工作坊,產生了作坊主和僱工。民間手工業設備和生產條件差。但工人生產積極性較高,因而效率高、成本低,有些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超過官手工業。
元代大運河是逐步開鑿完成的。其中鎮江至杭州的江南運河,淮安經揚州至長江的揚州運河,大抵為隋代舊道;徐州至淮安段系借用黃河下游;自山東東平境內的汶水南下與黃河相聯接的濟州河,至元十八年(1281)開鑿;自山東臨清經東昌(今山東聊城)到東平路須城縣西南安山的會通河,二十年開鑿;通州至臨清段為御河(今衛河),大都至通州為通惠河,二十八年由郭守敬主持開鑿。

交通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