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明 明朝的文化和科學技術

明朝的文化和科學技術

明代的軍事技術、裝備和作戰方法有較顯著的變化,軍事理論研究有較大的發展。洪武年間,各地衛所駐軍已有百分之十裝備火銃。永樂前期創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明中期戚繼光編練的水、步、騎、車、輜重等營,使用槍炮等火器的士兵已佔編製總數的一半左右,車營平均每十二名士兵裝備一門火炮,騎兵裝配六十門虎蹲炮。明後期由於倭寇侵擾,北邊警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學者提出經武練兵和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觀點、新措施。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紛紛問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海防戰略理論和繪測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用器、布陣見長的名著《紀效新書》《練兵紀實》《陣記》,精於火藥、火器研究的《兵錄》。茅元儀輯的大型軍事類書《武備志》,彙集了歷代軍事理論、戰略戰術、軍用物資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實際上是一部資料豐富的軍事學史。此外還有傳播西方火器製造和使用技術的《神器譜》《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等。
包括非官書的別史、雜史和筆記等。明後期私人所編歷史極多,不僅可正國史之是非,還可補國史之不足。以明代論,屬於紀傳體的有鄭曉《吾學編》、何喬遠《名山藏》、鄧元錫《皇明書》、李贄《續藏書》和尹守衡《明史竊》等,屬於編年體的有薛應旗《憲章錄》、黃光升《昭代典則》、陳建《皇明從信錄》和《皇明通紀輯要》、談遷《國榷》,屬於紀事本末體的有高岱《宏猷錄》,屬於雜史類的有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朱國楨《皇明史概》,屬於典制類的有徐學聚《國朝典匯》、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屬於筆記類的有葉盛《水東日記》、王錡《寓圃雜記》、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謝肇淛《五雜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等。
野史
明代後期的科學著作還有潘季馴的《河防一覽》、王征的《泰西奇器圖說》、徐光啟的《崇禎曆書》以及他和利瑪竇合譯的《幾何原理》、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等,這些書在水利測量、天文歷算、機械原理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其中大部分受到西方科學知識影響。
明初期,鞏固封建統治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程朱理學,仍然占支配地位,封建帝王對它也大為提倡。洪武、建文時的御用學者宋濂和他的門人方孝孺,被稱為「程朱復出」。在明成祖主持下所編的《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以程朱理學為依據,考試者不能離開攻讀朱熹註解的《四書集注》和他對《五經》的見解,否則就會造成「鳴鼓而攻之」的局面。英宗正統以來,明朝的政治統治有所動搖,農民起義四起,明王朝受到威脅。正統時,著名理學大師薛瑄、吳與弼等在學術思想上認為程朱之學已無發展餘地,但在政治上,薛瑄見於謙之死而不論救,吳與弼則投入石亨門下,他們的作為又為士大夫所不齒。這使得封建統治者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尋找新的理論,以挽救地主階級面臨的社會危機。於是出現了以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的王學。
在明代,雜劇已日益衰落,來自民間的南戲卻不減昔時之盛。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士人的提倡,戲劇已成為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江南各地的地方戲非常流行,有餘姚、海鹽、弋陽諸腔。嘉靖時,崑山樂工魏良輔和劇作家梁辰魚合作創成崑曲,用笛管笙琶合奏,以後傳入北京,也成為北京流行的戲曲。傳奇方面,經明初文人的改編潤色,宋元時的南戲《九-九-藏-書荊釵記》《拜月記》《白兔記》(即《劉知遠》)《殺狗記》等,被稱為荊、劉、拜、殺,即明初的四大傳奇。其後,湯顯祖有《還魂記》(即《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被稱為「臨川四夢」,以《還魂記》最著名。明朝的傳奇打破傳統規格,情節也更加複雜。湯顯祖是萬曆時期著名的戲劇作家。他反對在傳奇的寫作上過分講求音韻和格律,所創作的劇本也打破了音韻、格律的限制,而注意其結構和思想內容。代表作《牡丹亭》是明代傳奇藝術的高峰。晚明的作家高濂的《玉簪記》和周朝俊的《紅梅記》都是僅次於《牡丹亭》的寫情的出色作品。另一戲劇家李玉所寫的傳奇《一捧雪》和《清忠譜》(即《五人義》),直接揭露嚴嵩、嚴世藩父子和宦官魏忠賢的罪惡,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歷史著作。南宋袁樞(1131~1205)著。鑒於此,袁樞對《資治通鑒》進行改編,以政治、軍事為主,區別門類,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征淮南,每事一篇,自為起迄,故名紀事本末。紀事本末體是對歷史編纂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包括私纂的碑傳、行狀、年譜、家譜等書。碑傳總集著名的有徐紘撰《明名臣琬琰錄》及《續錄》,還有焦竑《國朝獻徵錄》。有的年譜、行狀是單行的,如戚國祚《戚少保年譜耆編》《李東陽年譜》《霍韜年譜》《顧亭林年譜》等;有的則附錄在文集中,如張居正《張江陵文集》附錄行狀,周順昌《燼餘集》附錄年譜,《海瑞集》則行狀、碑傳、年譜皆有附錄;此外,還有大量抄本的家譜出現,以供研究之資。家乘每多腴詞,須與國史和野史相互參照。
與王守仁同時,有兩位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哲學家:一是羅欽順,曾任翰林院編修;一是王廷相,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們受北宋張載「氣論」的影響,都以「氣」的理論來反對「理」與「心」,主張物質的氣是世界的本原。理在氣中,氣有變化,附屬於氣的理也有變化。這是對主客觀唯心論的批判。他們反對王守仁的「心外無物」論,堅持唯物論的反映論,反對王守仁的致良知。正德九年(1514)羅欽順在南京與王守仁進行當面爭辯,以後又在泰和爭辯或通信爭辯,強調天地萬物絕非心的產物。羅欽順、王廷相和王守仁主觀唯心論的鬥爭,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是有所貢獻的。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編寫的《天工開物》也是馳名中外的科學巨著。此書除介紹一般的農業生產經驗之外,更著重介紹了紡織、染色、製鹽、造紙、燒瓷、冶銅、煉鐵、鍊鋼、採煤、製糖、釀酒、製造軍器火藥等生產技術,還附有許多畫圖。

史學

王守仁(1472~1529)

明朝大臣、哲學家。初名雲,字伯安。曾隱居紹興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兩廣總督兼巡撫。王守仁既精通儒家、佛家、道家,又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他發展了主觀唯心主義理學,和南宋陸九淵合稱陸王學派,與程顥、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並立,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

九-九-藏-書
明末清初之際,社會動蕩激烈,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極為尖銳,反映在思想上,出現了許多有唯物主義思想的學者,他們大都反對空談,傾向於講習經世致用之學,並具有反對專制主義統治和民族壓迫的思想。當時著名的學者有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唐甄、傅山、陳確等人。王夫之從哲學上系統地駁斥了王守仁的「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說,揭露其心學「陽儒陰釋」的本質。他主張從進化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反對君主過分專制,要求改革政治,還提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產,而應當歸耕者所有的主張。黃宗羲接受王守仁心外無理的哲學,但又肯定了「理在氣中」的唯物主義觀點。他對專制的暴君政治和現存的封建秩序進行了激烈的批判。顧炎武在哲學上繼承二程和朱熹的思想,也宣傳張載唯物主義的觀點。他對王學空談心性道德的弊病給予嚴厲的批判,為矯正王學末流「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惡習,他在治學方面力求考訂經史,養成實事求是、踏實鑽研的學風,反對當時專制主義的政治,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士子要做到「博學于文」和「行已有恥」,還提倡要有民族氣節。
明代編輯了大量的類書和叢書。其中類書《永樂大典》世界馳名,共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包括目錄、凡例),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輯入經、史、子、集、釋藏、道經、戲劇、平話、工藝、農藝等圖書七八千種,是中國最大的一部類書。
檢閱有關明代存儲的圖書資料,官修的以楊士奇等奉敕纂修的《文淵閣書目》和萬曆時焦竑奉敕纂修的《國史經籍志》最著名。私纂者至明代中後期也越來越多,如葉盛《菉竹堂書目》、朱睦〔忄挈〕《萬卷堂書目》、祁彪佳《淡生堂書目》、錢謙益《絳雲樓書目》等。
《寰宇通志》系景泰時陳循等奉敕纂,《大明一統志》系天順時李賢等奉敕纂。這兩部書勾畫了明朝的疆域全貌,是今天保存下來的研究明前期地理形勢的絕好資料。羅洪先《廣輿圖》是明朝的一部著名的地圖集,是以元朝朱思本《輿地圖》為底本,改編為明朝內容而成,有十三布政司圖、九邊圖和漕運圖等。西洋傳教士利瑪竇也在北京繪製了若干中國地圖,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輿萬國全圖》。這是一本世界地圖,但把中國擺放在圖中央。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採集史料豐富,重在古今用兵戰守攻取之宜,興亡成敗之跡,考證翔實。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是方誌資料彙編,書中保存了各地大量的經濟風俗資料。他還著有《肇域志》,無刻,有抄本。
包括實錄、會典和正史等書。正史中的《元史》二百一十卷,是太祖洪武二年(1369)至三年修纂的,總裁官是宋濂和王禕。此書雖有缺點,但完整保存至今,對中國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官修的《明實錄》和建文、景泰兩帝的附錄,幾乎囊括了明代的全部歷史。實錄除皇家詔諭外,還引用和記載了大量的大臣奏疏和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方面活動的材料。但對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有所偏護和隱諱,對某些歷史事件和人物評價也不公允。《大明會典》是記載明章國典的,今存兩種。一是正德《大明會典》,共一百八十卷,截止於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正德四年(1509)刊行。一是萬曆《大明會典》,共二百二十八卷,新補了嘉隆等朝的條例,萬曆十五年(1587)刊行。兩書可相互參考。會典類今存者還有洪武時的《諸司職掌》和嘉靖時九-九-藏-書戴金所輯《皇明條法事類纂》等。
明代的小說創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其中最著名的為《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水滸傳》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創作的,是根據宋元以來有關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話本和雜劇編寫而成。作者塑造了各種不同性格的反抗者的典型形象,歌頌了農民戰爭和農民英雄,同情他們「逼上梁山」的悲憤的遭遇。此書對長期受地主剝削壓迫的農民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特別是對明末農民起義有深遠的影響。水滸的故事在各地廣泛流傳,有的演為戲文,或從說書人的口中傳播開來。羅貫中根據長期流傳於民間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編寫成的《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根據歷史編成的小說。書中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複雜錯綜的軍事和政治鬥爭,塑造了許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的形象。吳承恩的《西遊記》通過各種神化的故事和人物,淋漓盡致地揭露了明統治者的腐朽以及封建社會的醜惡現象,同時熱情地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堅決向一切災害困難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精神品質。但作者還不能擺脫「佛法無邊」和「輪迴」「報應」等宿命論的思想。署名蘭陵笑笑生撰的《金瓶梅》,較深刻地刻畫了封建社會中大商人、土豪劣紳家庭的驕奢淫侈生活以及他們勾結地方官僚和最高權貴的罪惡活動。所寫還有世俗的風土人情。但淫穢行為和變態心理的描繪使該書減色不少。明代長篇小說比較著名的還有《封神榜》《東周列國志》《三遂平妖傳》《禪真逸史》等。此外,明代的短篇白話小說「三言兩拍」,即馮夢龍的《醒世恆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濛初的《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更為膾炙人口。「三言兩拍」中有很多封建糟粕,但其中某些篇章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黑暗面,反對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對男女之間的自由愛慕寄予充分的同情,如《施潤澤灘闕遇友》《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佔花魁》《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等,這些小說后被改編為戲曲,幾百年來,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小說
代表明代醫藥學最高水平的是李時珍。他是生活在明嘉靖、隆慶、萬曆時期最著名的醫學家。其名著《本草綱目》是中國醫藥寶庫的極為珍貴的科學遺產。他在此書中對前人鑒定過的一千五百五十八種藥物重新作了精密的審查,更增添了新葯三百七十四種,並對新增的藥物加以科學分類,對它們的名稱、形態、性質、功能和製作方法都做了詳細的解釋,且繪製成圖。《本草綱目》具有初期植物形態分類學的內容,把中國藥物學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階段。
醫藥學
萬曆時,堅決反對擬古派復古運動的公安派、竟陵派又在文壇興起。后兩派都是湖廣的文學流派。公安派有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而以袁宏道最為突出;竟陵派有鍾惺和譚元春。公安派是擬古派的死敵,此派一洗學人追尚擬古派的局面,為文為詩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公安派與李贄、湯顯祖為至友,習性、好尚皆有相同相通之處,也都具有一定的叛逆意味。
明朝末年,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徐弘祖周遊全國,考察山川地形,編有《徐霞客遊記》。書中極為詳細地考察了雲、貴、川、廣等十余省的地理狀況,還揭示了中國西南石灰岩地區溶蝕地貌的特徵。他是世界上在溶蝕地貌方面進行考察的第一人。
明代的農學研究有長足發展,徐光啟的《農政全書》https://read.99csw.com集中總結了這些發展成果。他對天文、歷算、水利、農桑、測量、物理都有所研究,著述豐富。《農政全書》保存了歷代以來的農業科學資料,同時也反映了當代深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水平。書中還體現了徐光啟對科學技術革新思想和當時經營地主的思想。他反對傳統的「風土論」,強調「人力定能勝天」的說法,認為北方也可種稻,薄地也能植棉,關鍵在如何鑽研選種和種植的技術。這些比較開明的思想,都是與江南地區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歷史條件相適應的。

軍事學

(許大齡)
明嘉靖、隆慶、萬曆之際,王學大盛。隆慶以後,王學逐步向下層轉移,開始出現左派和右派。王學左派以王艮、顏鈞(山農)、梁汝元、何心隱、李贄為代表,他們不僅更加反對程朱理學,而且對君主專制政體和封建禮教也有微詞。王艮等比較接近人民、同情人民,他們的學說已經多少改變了原來鞏固封建統治的性質,被視為異端,特別是李贄,被人稱為「異端之尤」。

明代兵器火龍出水
明代地理學著作與史學近似,前期多官修,後期多私修,方誌的纂修在明後期也成為一種風尚。
明後期,顧憲成、高攀龍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東林黨人並非只坐談心性,他們要求搞實學,要經世致用,有所作為。在學術上,他們還主張調和程朱理學和王學,是程朱理學和王學的調和派。

地理學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明代繼續發展,農學、醫藥學、金屬冶鍊等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王守仁的哲學思想體系十分龐雜,他繼承南宋大儒陸九淵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又受到佛教的禪宗影響,稱自己的著述是「孔門正法眼藏」。他認為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但又反對程朱理學的作為封建道德準則的心外之理,認為理是在心內的。他在晚年還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只要通過內心的反省,就能「去人慾,存天理」,使心中固有的天賦觀念更多地發揮出來。根據這個理論,他還提出「知行合一」的學說,要勞動人民按著儒家的封建道德去思維和行動,甘心受封建剝削階級的統治。但作為封建社會後期的儒家人物,王守仁的思想脫離程朱理學的派系,對解除士子思想束縛,大胆進行思考,還是有積極作用的。

科學技術

哲學

戲曲
明人重當代史,對古史的研究亦有成績。如張溥對《通鑒紀事本末》的論評,王夫之的《讀通鑒論》,馮琦和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陳邦瞻的《元史紀事本末》等。

方誌

綜合記載一個地區自然和社會情況的文獻,包括該地區的歷史、地理、社會風俗、物產資源、經濟文化等內容。又稱地方志。它屬於地方史範疇,除了省志(常稱為通志)、府州縣誌及鄉村鎮志外,還有很多專志,如山水、名勝、寺觀、人物、風土、藝文等方面的志書,是研究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方誌起源較早,《禹貢》《山海經》是其主要源頭,東晉《華陽國志》被認為是留傳至今最早的方誌。在宋代,方誌基本定型,自成一體,體例不斷完善,名稱亦漸趨統一稱「志」。明清兩代,方誌大量湧現,清乾隆時達到鼎盛。

九_九_藏_書
在嘉靖時極力反對擬古派而又獨來獨往的文士在江浙有徐渭、唐順之、歸有光等人,在四川還有楊慎等。

文獻學

農學
家乘
隨著民間刻書業的發展和封建地主知識分子的要求,江南地區刊刻叢書者很多,有關各代歷史特別是明代歷史的有《今獻匯言》《歷代小史》《紀錄彙編》《百陵學山》《鹽邑志林》《國朝典故》等。這些書的問世,開清代叢書大盛之先,但是搜書求種類多而非全本,刻字亦多有訛誤。
國史
詩文
明前期官修史籍多,後期私纂史籍多,這與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強弱以及王學的興起有一定的關聯。明後期著名的史學家有鄭曉、高岱、王世貞、李贄、焦竑、嚴衍、談遷、黃宗羲、顧炎武等人。他們把史籍分為國史、野史和家乘三類,比較全面地概括了這一時期中國史學發展面貌,有助於對史料更客觀地進行對比研究和探索。
其他
擬古派的文學復古運動前後掀起兩次高潮,時間達百余年之久。第一次高潮稱為前七子時期,從弘治時開始。代表人物是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而以李、何為首。他們樹起「復古大旗」「文稱左遷,賦尚屈宋,古詩體尚漢魏,近律則法李杜」,理論上以「文必秦漢,詩比盛唐」相號召。第二次高潮從嘉靖時起,稱為後七子時期,代表人物是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等,而以李、王為首。李文所作至「一字一句摹擬古人」,王世貞影響更大,天下無不爭效其體。在政治上,「前後七子」,大都是反權貴的,他們在官僚地主中屬於中、小地主階層。在文體上,擬古派反對台閣體,可以說是一種文學的改革運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則成為保守派,阻滯了文學的發展。明中期的文學領域中,從沈周開始,直至正德時的唐寅、文徵明、祝允明,都是中小地主階層的在野派,他們不僅精於詩文,且擅長詩、畫,唐寅才華橫溢,其狂放不羈在封建社會中也是罕見的。他們受商品經濟發展新興市民階層勃興的影響,企圖擺脫傳統文學框架的束縛,頗有朦朧的個性解放的特點。
明初開國時,劉基、宋濂等多以文名世,詩人高啟所著古詩更是膾炙人口。永樂北遷后,詩文大都趨向文筆工整,辭章藻麗,內容多歌功頌德,點綴昇平,為解縉、三楊所提倡,帝王宮廷所支持,稱「台閣體」。正統時,大儒薛瑄等仍以台閣體相標榜。但台閣體大都為應制、應酬之作,缺乏活力,逐步為一部分士大夫所不滿,至弘治時,被稱為擬古派的復古運動應運而起。

文學


《牡丹亭》插圖《尋夢,驚夢》
杜麗娘遊園傷春,夢書生折柳傷情,竟至一病不起,死後魂魄不散,尋覓夢中情郎不止。三年後,真等到書生柳夢梅來掘棺復生,共結情緣。
文學方面,比較有特色的,表現在詩文、小說、戲曲三方面。
《通鑒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