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 滿族的興起、清朝對全國統治的確立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統治者建立。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年號「天命」,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后遷都盛京(今瀋陽)。明崇禎九年(1636)其子皇太極(即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覆亡,清軍入關,遷都北京,經過長期戰爭,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到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國力鼎盛。乾隆以後,內外矛盾激化,反清起義頻繁。道光二十年(1840)爆發了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武裝入侵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此,中國從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晚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帝國主義橫行,戰亂不斷,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政府日益衰落腐敗。但中國社會也生長起新的經濟和新的階級,西方的科學文化得到了傳播。中國人民為了挽救危亡,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直至宣統三年(1911)發生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翌年清帝被迫遜位。
從順治元年(1644)清朝入關至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朝對全國統治二百六十八年。入關以前有兩個皇帝,即清太祖(年號天命)和清太宗(年號天聰、崇德);入關以後有十個皇帝,年號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滿族的興起、清朝對全國統治的確立

這時,明朝的軍事形勢發生進一步變化。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轉戰中原,聲威日盛。明朝兩面受敵,左支右絀。皇太極乘機在崇德五年至八年(明崇禎十三年至十六年)大舉用兵,奪取了明朝重兵設防的錦州、寧遠地區,掃除了進入山海關的障礙。
和李定國同時堅持抗清的還有鄭成功。他的父親鄭芝龍降清,而他奉南明永曆帝年號,以廈門為據點,轉戰于福建、廣東、浙江沿海。順治十六年,鄭成功與張煌言合作,出動水師,深入長江,克瓜州、鎮江、蕪湖各州縣,圍攻南京,蘇皖震動。後來中了清軍的緩兵計,頓兵堅城之下,遭到清軍的突然反擊,鄭軍戰敗,退回福建。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為建立持久的抗清基地,率軍攻打為荷蘭佔據的中國領土台灣,康熙元年荷蘭軍力竭投降。鄭成功收復台灣后,不久病死。
《滿文老檔》中關於滿族起源的傳說稱:布庫里山麓有布勒和里湖,有三仙女浴于湖中,第三位仙女佛古倫吞食神鵲銜來的朱果,孕而生子,姓愛新覺羅,名布庫里雍順。這個神話明確記載在清朝的官書中,反映了東方原始民族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和崇尚鳥類圖騰的習俗。布庫里雍順是滿族傳說中公認的始祖,布庫里山舊說即長白山,但據《滿文老檔》所載,此山應在黑龍江以東,原江東六十四屯的東南,而那裡正是滿族直系祖先居住的地方。
后金的建立威脅了明朝對遼東的統治。明萬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明軍十余萬人分兵四路征伐后金。后金以六萬兵力于薩爾滸擊破明軍;明天啟元年(1621),后金乘勝攻取瀋陽,五年,遷都於此,后又席捲遼西大片地區。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后金軍攻打寧遠,遭到袁承煥率領的明軍的堅強阻擊,后金軍戰敗。努爾哈赤奪取全遼的計劃受挫,這年八月因病去世。
⑸重新編庄。滿族佔領遼瀋地區,奴役漢民,引起反抗和大量逃亡。皇太極為了緩和矛盾,發展農業生產,將農莊重新編組。八名壯丁,編為一庄,「漢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又清丈土地,編審壯丁,嚴禁隱匿,使大量土地改為屯地,許多壯丁成為國家控制下的民戶。這些措施促進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

皇太極改制稱帝

16世紀,遼東的女真族大體上處在奴隸社會晚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努爾哈赤統一事業的進展,以建州女真為主的東北各族,融合和重新組織,逐步形成了新的滿族共同體。滿族已有較先進的農業,使用鐵制農具和牛耕,糧食產量豐富。17世紀初,各地遍布使用奴隸耕作的農莊(托克索)。后金政權直接控制的屯田,則帶有一定封建生產方式的因素。滿族又以採集和畜牧作為農業經濟的補充,如采參、養蜂、撈珠、捕魚、狩獵、牧馬。手工業也較發達,能製造武器和生產用具,有礦冶、紡織、煮鹽、陶瓷、造船、鑄幣等。滿族居住在明朝統治的遼瀋地區附近,和漢人經常接觸,通過朝貢和馬市,與明朝進行頻繁的貿易。
努爾哈赤死後,八旗並立,各有實力。其第八子皇太極勢力最強,被擁立為汗,改元天聰。政權沿襲原來的原始軍事民主制,由皇太極和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共同主持軍政大事。皇太極改易族名為滿洲,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葉赫

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葉赫先世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族,後來滅掉扈倫那拉部,改姓那拉氏。明朝時,葉赫部長期稱雄于海西女真。葉赫那拉氏族與愛新覺羅氏族之間為了滿族的統治權長期爭鬥。明萬曆末年,努爾哈赤滅葉赫部。其後人在清朝多有顯達。清初第一才子納蘭性德、明珠、穆占均系葉赫那拉之後,最著名的為慈禧太后。

read•99csw.com

后金政權的建立

清初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清朝入關時,採取了一些野蠻的掠奪政策。如在京畿大規模圈佔土地,分配給滿族的王公、官僚和將士。在直隸圈地遍及七十余州縣,總數估計接近兩千萬畝。官莊旗地,由奴僕、壯丁耕作,這些下層勞動者承擔著苛重的剝削,遭受非人的待遇,逃亡者甚多。清朝政府重申逃人法,嚴厲處罰逃人及隱匿的窩主,使各階層惴惴不安。在政治上,清朝「首崇滿洲」,強迫漢族按照滿俗薙髮易服,以表示對新朝的忠順,違者處死。雖經漢族強烈反抗,清廷堅持這一政策,毫不退讓。為了防止占人口很少數的滿族被漢族同化,嚴立滿漢界限,不許滿漢通婚,在滿族中努力保持騎射、滿語及其他習俗。還保障滿族的特權,王公親貴,按爵職領取銀米,待遇優厚,一般正身旗人也有少量俸餉。刑法方面,滿漢之間、各個等級之間量刑標準亦不同。許多漢人雖在政府中任官,但實權掌握在滿族官員手中。清廷特別對漢族鄉紳和知識分子嚴加控制防範,利用種種機會打擊各地士紳。江浙發生的通海案(與鄭成功相通)、科場案(科舉考試中舞弊)、奏銷案(欠交錢糧)、文字獄(如庄廷鑨明史案),誅殺流放許多鄉紳士子,打擊和削弱了明末地方地主階級的勢力和特權。為了防止鄭成功從海上進攻,又頒布遷海令,從江蘇到廣東的漫長海岸線上,沿海五十里內居民,均迫令遷移,不準商船漁船出海,使許多人破家失業。
明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經過五年戰爭,統一了建州各部。他在羽翼尚未豐|滿的時候,對明朝十分恭順,接受其所授官號,並多次親自赴北京朝貢。此後,努爾哈赤又擊敗海西女真的哈達(1601)、輝發(1607)、烏拉(1613)、葉赫(1619)等四部,基本上統一了女真各部。在戰爭過程中,努爾哈赤創建了八旗制度。八旗是軍政合一的組織,它把分散的女真族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和戰爭。努爾哈赤使子侄們分別擔任各旗的旗主。又發展經濟,促進貿易,訂立行政和法制規條,選拔人才,創製文字,設立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號「大金」。

南明及各地的抗清鬥爭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崇禎帝自縊。駐軍山海關的吳三桂投向清朝,引清兵入關。四月,李自成率軍至山海關,與吳三桂和清朝的聯軍戰於一片石、石河等地,農民軍戰敗。從此,形勢急轉直下,李自成匆忙撤出北京,退往陝西;撤離北京前夕read.99csw.com,登基稱帝,國號大順。清軍在多爾袞的率領下,打著為明朝復讎的旗號,長驅直入北京,取代了明王朝的統治。

明清戰爭與清軍入關

崇德八年,皇太極突然病逝,清政權在繼承問題上發生糾紛。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爭立,經調和解決,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清世祖福臨)即位,改元順治,而以兩個叔父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後來,多爾袞的權勢日盛,稱皇父攝政王。
弘光政權覆亡,錢肅樂、張國維等擁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黃道周、鄭芝龍等擁唐王朱聿鍵,稱帝于福州,建元隆武。這兩個政權內部矛盾嚴重,兵驕將悍。順治三年,清軍渡錢塘江,破紹興,魯王逃往舟山。同時,清軍分兵越仙霞嶺,鄭芝龍降清,隆武帝逃到汀州遇害。清軍略定浙閩,進入廣東,又擊潰了剛剛由唐王朱聿𨮁建立起來的紹武政權。當時,丁魁楚、瞿式耜等擁立桂王朱由榔,稱帝肇慶,年號永曆。聞清軍來襲,逃往廣西,顛沛流離,處境極為險惡。
這時,鄭成功已死,其子鄭經統治台灣,內部矛盾發展,內訌不息。自從南明滅亡后,鄭氏集團失去了政治方向,一度曾與三藩中的耿精忠合,后又發生矛盾。鄭經死後,諸子爭立,鄭克塽繼位,力量已大大削弱。清政府在平定三藩之後,決定收復台灣,任用姚啟聖、施琅等練兵造船,積極準備。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統率舟師出海,先攻澎湖,擊敗鄭氏軍的反抗,兵至台灣。鄭氏集團的防禦瓦解,鄭克塽出降,台灣遂統一于清朝中央政權之下。
南遷后的女真族經濟發展很快,從漁獵轉變為以農業生產為主。其時,建州女真分為蘇克素滸、渾河、完顏、哲陳、棟鄂等部,居住在撫順以東直至鴨綠江邊;海西女真分為葉赫、哈達、烏拉、輝發等部,居住在開原東北至松花江流域;此外還有長白部的納殷、珠舍里、鴨綠以及東海部的窩集、庫爾喀、虎爾哈等。各部分散,不相統屬,互爭雄長,明朝政府對它們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⑶任用漢族官員、將領和知識分子。以高官厚祿招納漢官漢將,並任以實權。實行開科取士,薦舉賢才。從而增強了后金政權的實力,分化、削弱了明朝的力量。
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帝逝世,其子年僅八歲的玄燁(即清聖祖玄燁)即位,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鰲拜掌握實權,思想趨於保守,企圖恢復滿族的祖制舊章,又專橫跋扈,擅自殺戮大臣。玄燁不甘當傀儡皇帝,康熙八年(1669),計擒鰲拜,奪回權力。
滿族在軍事上節節勝利,經濟逐漸繁榮,政治日益安定。皇太極地位日尊,遂于天聰十年(1636)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

滿族社會狀況

康熙帝(即玄燁)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三藩割據。平西王吳三桂、定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佔有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等廣大地區,兵多財足,朝廷號令不行。康熙十二年,康熙帝毅然下撤藩之令,削去他們的權力,收回他們盤踞的地盤。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悍然發動叛亂。經八年戰爭,康熙二十年,平定了三藩叛亂。
清軍入關后,發布圈地令,嚴定逃人法,強迫漢人薙髮易服,激https://read.99csw•com化了民族矛盾,抗清鬥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如閻應元等保衛江陰;黃淳耀、侯峒曾等堅守嘉定;陳子龍、夏允彝等起兵松江;赤腳張三等漁民活躍于太湖周圍;金聲、江天一等戰鬥于皖南;鄂皖邊界的英霍蘄黃,山寨林立;浙江四明山區的抗清軍聲威遠播;江西的棚民、礦工襲擊各州縣;福建的義軍圍困福州;山東榆園軍長期堅持戰鬥;山西呂梁山軍曾攻佔數十州縣;甘肅回民丁國棟、米喇印控制甘肅;還有鄭成功、張煌言等出沒于海上;劉體純、郝搖旗、李來亨等十三家結寨于夔東。許多降將降官也倒戈反清。如金聲桓起兵于南昌,李成棟起兵于廣州,姜瓖起兵于大同。
清軍又分兵兩路,追擊李自成。多鐸攻潼關,阿濟格由邊外入陝北。大順軍屢戰失利,李自成放棄西安,退入湖北,佔領武昌。清軍追至,李自成又撤出武昌。順治二年六月途經通山縣九宮山,遭地主武裝的襲擊,李自成遇害,余部退至湖南。
皇太極面對著三種力量,明朝、蒙古和朝鮮。即位之初,他表示願與明朝議和,以爭取時間。崇德元年,征服朝鮮,解除了後顧之憂。他又利用漠南蒙古的內部矛盾,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拉攏蒙古各部封建主,集中力量打擊其中力量最強的林丹汗,並於天聰六年完成了對漠南蒙古的統一。漠北喀爾喀蒙古亦臣屬於清朝。皇太極還對黑龍江流域各部族進行招撫或征討,統一了東北全境。清入關以前,統治所及「自東北海濱(鄂霍茨克海),迄西北海濱(貝加爾湖),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
⑵建立和完善國家機構。后金政權原以八旗制度行使國家權力。皇太極在削弱旗主權力的同時,仿照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建立和完善國家機構。設內三院,負責草擬詔令敕諭,頒布制度政策,參与國家機務,使之具有內閣的職能。又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理藩院為八衙門,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取代了八旗貝勒理政的局面。
⑹加強法制。制定各種法律,強調秉公執法,賞罰嚴明。違犯法令,雖權貴親族亦不寬縱。
明朝滅亡后,南方的官僚、地主擁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年號弘光,建立了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小朝廷內,馬士英等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史可法督師江北,但指揮不了軍隊。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橫行於江淮,左良玉軍盤踞長江中游,各擁兵自重。面臨著清軍南下的威脅,弘光帝沉湎酒色,官僚將領之間傾軋火併。四鎮中兵力最強的高傑被許定國誘殺。左良玉因和馬士英矛盾,以「清君側」為名,率兵東下。這時,多鐸率領清軍渡過淮河,而防淮的劉澤清、劉良佐都被南調抵擋左良玉軍。史可法困守揚州,少兵無援。順治二年,揚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就義。清軍渡長江,南明的官吏將領紛紛投降,南京失守,弘光帝逃走,后被捕殺。
早期滿族社會基本上有三部分人組成:⑴八旗的旗主、長官、將領,這是滿族的上層統治者,佔有許多「托克索」和奴隸。⑵阿哈,即奴隸,大多是戰爭中獲得的俘虜和一部分破產淪落的民戶。⑶珠申,即自由民,大多是原來建州女真的民戶和主動歸附的其他部族,被編為八旗戰士九_九_藏_書,佔有少量土地和奴婢。
在這種形勢下,南明永曆政權先和大順軍合作,得以在西南立足。后因內部兵將不和,永曆政權及大順軍的軍事實力被清軍消滅。這時,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率領,已據有雲南全境。永曆政權又與其聯合抗清。順治九年李定國出兵抗清,經貴州、湖南,攻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接著又在衡州殺清軍統帥敬謹親王尼堪,兩蹶名王,聲威大振。但大西軍內部矛盾日增,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李。李定國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廣州,但戰鬥失利,實力大損。他撤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劫持的永曆帝,回師雲南。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大西軍內部同室操戈。孫兵力雖眾,但驕橫妒功,軍心不附,陣前倒戈,敗逃降清。清軍乘大西軍內訌之際,揮師西進,占貴州,入雲南。李定國迎戰失利,撤出昆明,永曆帝逃往緬甸。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率軍入緬,俘殺永曆帝,李定國則轉戰雲南邊境,同年病死。
清初為適應新佔領區的形勢,不斷調整各種措施,政策也有其開明和進步的一面。入關伊始,即取消明末苛重的「三餉」(遼餉、剿餉、練餉),獎勵墾荒,招集流亡,減輕賦役,使農業生產有所恢復,耕地和人口數字逐漸回升。在政治上,打著為明朝復讎的旗號,禮葬崇禎帝,收羅人心。招降明朝的文官武將,委以職任,發揮他們的才能。在清初建立全國統治中,漢軍旗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名屬旗籍,實為漢人,掌握兵力,具有知識,了解內地的民情風俗。依靠他們,才能征服更多的地方,確立牢固的統治。所以,清初的地方督撫中漢軍佔十之七,滿族佔十之三。為了籠絡知識界,又開科取士,為他們開闢入仕做官的途徑;尊重漢族大部分原有的制度和習俗,崇尚孔子和儒家文化。清朝政權,雖屬滿族當權,卻逐漸形成滿漢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政。順治四年以後,停止了大規模圈地,更后,又放寬了逃人法,減少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清朝上層內雖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卻能用溫和的手段解決分歧,避免了公開分裂和劇烈動蕩。順治即位和多爾袞攝政就是滿族上層統治者內部矛盾調和的結果。順治帝對多爾袞懷著仇怨,故多爾袞死後被貶,但各種政策仍沿襲未變。
當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的時候,張獻忠的起義軍進入四川,建元稱帝,國號大西。清軍擊敗李自成后,派豪格率兵入川。張獻忠從成都北上迎敵。順治四年正月駐軍西充,遭到清軍的突然攻擊,張獻忠犧牲。大西軍余部轉戰南下,進入雲南。
⑴集中權力。改變四大貝勒共主國政的體制,每旗設旗務大臣,與諸貝勒偕坐,共議國政。此後,又剪除或削弱了其他三大貝勒,形成南面獨尊的局面。

《山海經·海外西經》(蔣本)中描繪的肅慎人的形象
他們住在山洞里,裸身,平時把豬皮披在身上,冬天塗上一層油禦寒。擅長射箭,力大無比。肅慎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最早見於記載的民族。傳說舜、禹時代已與中原有聯繫。商、周時分佈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大體分佈在今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域。以漁獵和狩獵生活為主。
九九藏書
滿族的先世一直居住在東北地區,和中原地區的關係密切。滿族的祖先肅慎,曾向周武王朝貢。后肅慎改稱挹婁、勿吉、靺鞨。靺鞨七部中的粟末靺鞨曾建立渤海國,受唐朝冊封。10世紀后,靺鞨改稱為女真。曾建立金朝,滅遼伐宋。明朝女真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滿族出自建州女真,它的直系祖先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北岸,後來逐漸向南遷移。明朝政府設立了建州衛和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史稱建州三衛)。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即是明成祖任命的建州衛都指揮使。
滿族進入遼瀋地區后,受先進的生產方式影響,其社會迅速向封建制過渡。后金天命六年實行「計丁授田」,將遼瀋地區許多閑廢的土地分配給滿族士兵。後來,又參照滿族原來的「托克索」和漢族在遼瀋地區的民屯,實行「編庄」。許多漢族農民受編為壯丁,每庄壯丁十三人,牛七頭,土地一百晌,其中八十晌的收穫歸壯丁自有,二十晌交公,這是奴隸制向封建制演進的重要標誌。壯丁實際上是農奴,有自己微薄的經濟,但受國家和農奴主的剝削和控制,仍無人身自由。
⑷設立漢軍八旗、蒙古八旗,編製和滿洲八旗相同,直接聽命于汗,擴大了兵源,增強了戰鬥力。
與此同時,皇太極採取奔襲騷擾的戰略,數次越過長城,繼續進攻明朝。后金天聰三年(明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親率大軍,從喜峰口入關,圍困北京;又施用反間計,借崇禎帝之手殺袁崇煥。八年,又繞道蒙古地區入長城,攻襲宣化、大同,大掠而歸。崇德元年(1636),阿濟格率軍入居庸關,破京郊各城,軍鋒南至保定。三年,多爾袞、岳托等出兵從牆子嶺、青山關毀邊牆而入,長驅南下,明督師盧象昇戰死於冀南,清軍突入山東,攻破濟南,俘獲大量的人畜和金銀。此外,還陸續攻破明朝在旅順和皮島的據點,徹底消除了背後的隱患。

清聖祖玄燁(1654~1722)

清入關后第二代皇帝。順治帝福臨第三子。年號康熙。十四歲親政,在位六十一年。先後平定「三藩」,統一台灣,並粉碎了西北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上層分子的分裂陰謀,基本上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玄燁十分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他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修訂墾荒定例,實行「更名田」,減輕了農民負擔。他重視對黃河的治理,將「三藩」、河務、漕運列為三大要務。對漢族官吏、名士及一般士子,分別採取不同措施,羅致了封建統治所需要的人才,但清代嚴酷的文字獄也是從康熙朝開始的。此外,他在位期間有力地抗擊了沙俄的侵略,並設置驛站,制定巡邊制度,保障了東北邊境的安寧。康熙帝好學敏求,勤于政務,注重實務,寬於御下,宮中用度也力崇儉約,他在位期間,生產發展,階級矛盾得以緩和,人口迅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