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 清朝的衰落、外國資本主義的武裝入侵

清朝的衰落、外國資本主義的武裝入侵

統治階級驕奢淫逸,皇室鋪張揮霍,供應浩繁。康熙、乾隆多次巡幸,開倡了奢糜之風。貴族王公、官僚富商無不宅第巍峨,婢僕成群,金貨山積,整日在花天酒地之中。官場貪污腐化,賄賂公行。乾隆後期屢興大獄,誅殺很多大貪官,但並不能扭轉腐敗風氣。貪污之風影響到軍隊,各級將領剋扣軍餉,競尚浮華,任意役使士兵,士兵不得溫飽。軍政廢弛,紀律敗壞,士無鬥志,武裝力量大大削弱。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了中國孤立於世界歷史潮流之外的格局,古老的封建中國遭遇到強大的西方殖民主義。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明,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激烈衝突。戰爭結果表明,中國已大大落後于西方,必須急起直追,了解外國,變革圖強。但這一真理還沒有被當時的中國人所認識。
道光二十年,英國司令懿律率領遠征軍來到中國,先在廣東、福建沿海騷擾。林則徐、鄧廷楨進行抵抗,英軍隨即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駛往大沽。因沿海各省防衛準備不足,清廷幻想弭兵息事,派琦善赴廣州和英國談判,指責主張抵抗侵略的林則徐、鄧廷楨「辦理不善」「輕開邊釁」,將他們革職,遣戍新疆。琦善執行投降妥協政策,撤除廣州防務,接受了割地賠款的屈辱條件。而道光帝動搖于和戰之間,不甘心不戰而降,又撤換琦善,準備在廣州和英軍作戰。二十一年,英軍進攻虎門,提督關天培等英勇抵抗,力竭犧牲。身為統帥的奕山卻與英軍一觸即潰,向英軍交納六百萬元「贖城費」,以乞求英軍不進入廣州城。廣州之戰顯示了清軍和英軍之間的力量差距,暴露了自詡為天朝大國的清王朝的虛弱無能。而廣州郊區三元里的民眾奮起抗擊英軍,予敵重創。

19世紀初廣州粵海關外貌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宣布關閉閩、浙、江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對外通商,監管中國的進出口商品交易。

嘉道時期的農民起義

上述起義雖被鎮壓下去,但階級矛盾並未緩和,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嘉慶年間,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仍持續不斷。十年,東南漁民在蔡牽領導下發動起義。十八年,北方天理教在李文成、林清領導下發動起義。林清聯絡教徒二百人,準備由太監接應直衝宮禁。林清本人坐鎮黃村,等待後https://read•99csw•com援。起義教徒由西華門攻入紫禁城,雖因眾寡懸殊而失敗,但對京師震動極大。十九年陝西三才峽木工,因失業乏食,發動起義。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廣東、廣西的瑤民分別在趙金龍、趙子清、盤均華的領導下發動起義,都發展成規模較大的戰鬥。還有東南各省的天地會,也發動了頻繁、細小的武裝反抗。這些起義也都被鎮壓下去,但社會的動亂還在繼續,更大規模的農民運動正在醞釀,終於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
從康熙中葉到乾隆中葉,清朝的統治相對穩定。除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發生朱一貴起義,一度佔領全台外,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但存在著分散、零星的鬥爭。漢族的中下層懷念明朝,打著「朱三太子」「反清復明」的旗號,從事反清活動,但都旋起旋落,被清政府扼殺。還有全國各地的抗租抗糧鬥爭,農民不給地主交租,不給政府納稅。這些鬥爭雖然分散、細小,但卻頻繁、普遍。一旦條件具備,自發的經濟鬥爭便有可能轉化為起義和戰爭。此外還有城市中手工業工人的鬥爭,要求增加工資,改善待遇,反對壓迫,但城市中的工商業者和工人,尚未形成可以和強大的清政權相抗衡的力量。

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後果

英國資產階級後來終於找到了可以改變對華貿易不利局面的途徑,即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以抵銷貿易逆差。鴉片最初是以藥品輸入中國的,數量很少。18世紀末,輸入量逐年增加,每年達四千箱。清政府覺察到鴉片的危害,于嘉慶五年禁止鴉片進口,以後又不斷重申禁令,採取各種禁煙措施。但英國鴉片販子通過賄賂和走私,使鴉片輸入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連年激增,到鴉片戰爭前夕,每年輸入高達四萬箱,其價值超過了中國出口的茶絲布匹全部價值的總和。中國的對外貿易從出超變成入超,每年為抵償貿易逆差,外流的白銀達一千萬兩。
衝突還沒有就此結束。咸豐九年,英法公使赴北京交換政府已批准的《天津條約》。清政府指定了換約使團行經的路線,被英法拒絕。為了向清政府示威,英法以強大艦隊隨行,強行闖入中國設防的內河,向清軍尋釁。駐防在大沽口的清軍進行還擊,打敗了來犯的侵略軍,從此再起戰端。咸豐十年,英法聯軍二萬五千人大舉出動,在北塘登陸,攻陷大沽、天津。咸豐帝倉卒逃往熱河。是年八月,英法聯軍至北京,大肆劫掠,焚毀了圓明園,大批珍寶、文物、九-九-藏-書書畫、圖籍被燒被搶。咸豐之弟恭親王奕留在北京,與英法聯軍議和,簽訂了《北京條約》。除承認前年《天津條約》中的一切條款之外,又增加賠款,添開商埠,割讓九龍給英國。
俄國在英法聯軍進攻時趁火打劫,所得的侵略利益比英法更多。它很早就覬覦著中國的黑龍江流域。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早就在進行入侵中國的準備。他建立哥薩克軍,派遣考察隊和其他人員越境竄入黑龍江流域,建立據點、村屯。當英法聯軍第一次攻佔天津時,俄國軍艦乘機闖進黑龍江,駛抵璦琿,鳴槍放炮,迫使清朝地方當局簽訂《璦琿條約》,割占黑龍江以北大片中國領土,並將烏蘇里江以東土地列為中俄「共管」。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俄國又自稱「調停」有功,進行威脅恐嚇,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全部侵吞了所謂「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這兩次侵略行動,共侵吞中國東北領土達一百余萬平方千米。中俄《北京條約》還規定勘分中俄的西段邊界,為俄國侵佔中國西部領土作了準備。
在土地急劇兼并、封建剝削苛重的情況下,清代的人口卻在迅速增長。康熙時在冊的丁數近二千五百萬,加上婦女老幼與隱匿人口,估計總人口約一億多人。乾隆六年(1741),全國第一次人口統計為一億四千萬人。一百年後,即道光二十年(1840)增至四億一千萬。人口增加三倍,但耕地面積並未相應增加。乾隆五十九年,全國人口三億七千零四十六萬,全國耕地約有九億畝,每人平均佔有耕地不足三畝。人多地少,謀生困難,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歷年發生水旱蟲災,糧價騰貴,饑民遍野,社會秩序日益動蕩。
第二次鴉片戰爭
罪惡的鴉片貿易為英國商人和英國印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而給中國社會、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鴉片煙不僅摧毀了許多中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導致白銀大量外流,擾亂了貨幣流通過程,銀價上漲,銀貴錢賤,影響了生產、交易。官吏和士兵吸食鴉片,意志萎靡,不理政事,不習武功。清朝也因貨幣流通混亂、稅源枯竭而減少了財政收入。
俄國乘機漁利
康熙統一台灣后,下令開放海禁,對外貿易有所恢複發展。這時,英國在各國對華貿易中占首位。18世紀中葉,它在歐美對中國貿易的進出口總值中已佔一半以上,18世紀末增加到大約佔百分之八十以上。清朝前期的對外貿易,九_九_藏_書中國長期出超,傳統產品茶葉、生絲、土布、瓷器在歐洲市場上很受歡迎,銷路日益增大,而西方國家除了把印度棉花轉販到中國,不能提供其他適當商品。英國的機制棉毛織品在中國市場上滯銷虧損,只能把大量白銀輸入中國,以平衡貿易逆差。外國商品難以進入中國市場,主要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對外國商品有強大的抗拒力,部分原因是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在中外貿易和交往方面設置了障礙。清政府擔心,如果開放貿易,中國人民接觸了外部世界,將會增強反政府的傾向和力量,所以對中外交往嚴密控制。一方面限制中國人出洋貿易和居住,嚴格規定出洋船隻的大小、型制與裝載貨物的品種、數量,水手、客商人數及往返期限。另一方面限制來華外國人的活動,指定在廣州一口通商,規定進出口貨物的種類,對外國商人在中國的行動、起居制定規條,稽查防範。特別是設立行商制度,使來華的外商只能和指定的行商交易,不準和其他人往來。外國進口貨物由行商承銷,外商購買內地貨物出口,亦由其代購。甚至外國商人交納關稅,辦理交涉也必須通過行商作中介,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這種閉關政策建立在落後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力圖與外部世界隔離,以保存、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它並不能消除或減輕外國的侵略,反而窒息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妨礙了中國學習世界先進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

閉關政策與鴉片貿易

廣州戰役之後,英國更換了統帥,派璞鼎查率軍北上,於二十一年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清廷派遣的第二個統帥奕經重蹈前任的覆轍,一戰失利,全軍潰退。英軍于第二年進入長江。清軍在吳淞口和鎮江進行了英勇抵抗,提督陳化成力戰犧牲,駐防鎮江的旗兵全部戰死,但未能阻擋住英軍的前進。英軍抵達南京。強敵壓境,清廷驚慌失措,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和決心,遂派耆英、伊裡布議和,接受了英國的全部侵略要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1842年8月29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香港,賠償軍費、煙價共二千一百萬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議定」稅則等。以後又和美國簽訂《望廈條約》,和法國簽訂《黃埔條約》。從此,資本主義列強紛至沓來,掠奪權利,一個個不平等條約更加阻擋落後中國的前進。
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奉read•99csw•com命為欽差大臣往廣州禁煙,收繳並焚毀了二百三十七萬斤鴉片。英國鴉片販子和英國政府因不肯放棄這項具有大利可圖的貿易,悍然發動戰爭。
乾隆後期,清朝走過了全盛階段而逐漸衰微。首先是土地兼并嚴重,社會矛盾尖銳。大地主田連阡陌,廣大貧苦農民無地可耕,淪為佃農、僱農。地主出租土地,收取高額地租,往往達收穫量的一半以上。地主還採取超經濟的強制手段,逼迫農民服勞役,送節禮,進行人身控制。僱農或做長工,或做短工,工資微薄。農村中還有相當數量的自耕農,在自己的小片土地上耕作,一遇天災人禍即傾家蕩產。
當時,英國不甘心於對華貿易的長期逆差,為扭轉局面、開闢市場,作了種種努力。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國派馬戛爾尼使團到北京,要求開放貿易口岸,割讓舟山某個小島,作為英國存放貨物、居留商人的地方,允許英人自由來往廣州,以及頒定稅率,禁止額外加征。其中一些侵略性條款當然是不能接受的,但清政府並未認真談判,即一概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在承德、北京停留一個半月,未獲結果而回國。嘉慶二十一年(1816),英國又派阿美士德使團來華,但在覲見皇帝的禮節問題上,雙方各執己見。清政府要求行跪拜禮,阿美士德堅決拒絕,形成僵局,竟因此未能進行對話,英國使團被遣送出境。
第一次鴉片戰爭雖然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但是外國商品的輸入還不像外國資本家所期待的那樣迅速增加。這一方面由於中國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由於清政府雖已戰敗,但天朝大國的幻覺仍使它對外國商品和技術抱排斥態度。外國侵略者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企圖擴大侵略權利,被清政府拒絕。咸豐六年(1856),英國以廣州官兵搜查曾在香港登記的中國走私船「亞羅號」為借口,法國以在廣西傳教的法國教士被殺為借口,共同出兵,再一次發起侵略戰爭。咸豐七年,英國的額爾金、法國的葛羅統率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清軍未作戰守的準備,廣州很快失守,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次年春,英法聯軍北上,在大沽登陸,攻陷天津。清王朝正在長江中下游和太平軍殊死戰鬥,北方毫無軍備,只得和英法議和,訂立《天津條約》。依據條約,清政府除賠款、修改稅則、更多開放通商口岸外,又同意外國使節常駐北京,外國人可赴內地遊歷、通商、傳教等。

林則徐(1785~1850)

清代愛國主義政治家、思想家。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官至巡撫、總督。他關心民間疾苦,重視農田水利,開墾荒地,抗災賑災,改革漕政,扶持商業、礦廠,主張學習西方長技,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聲。道光十八年(1838)冬,赴廣東主持禁煙,堅決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不久,為清廷的投降勢力所誣陷,被貶戍新疆。

九九藏書
清前期,各種反清力量還微弱,但階級矛盾在發展,不穩定因素在滋長,白蓮教、天地會這類民間宗教和秘密結社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中得以生長、傳布。白蓮教是傳統的宗教迷信組織,盛行於北方農村;天地會則流傳於東南地區,始創于清代(或說康熙時,或說乾隆時)。這類民間宗教和秘密結社,在階級鬥爭激化的時候,成為下層人民反抗現存統治的強有力的工具。
以乾隆三十九年(1774)山東臨清的王倫起義為契機,揭開了清中葉農民起義的序幕。起義雖很快被鎮壓下去,但因其發生在清朝統治的心臟地區,所以全國震動,影響極大。四十六年,甘肅爆發了蘇四十三、田五起義,參加者多為撒拉族、回族人民。五十一年,台灣爆發了天地會的林爽文起義。六十年又發生了湘黔苗民起義。嘉慶元年(1796),爆發了清中葉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這次起義歷時九年,波及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規模甚大,戰鬥激烈,嚴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清政府三令五申,嚴禁鴉片,但並無效果。有一些和鴉片利益有聯繫的官吏,阻撓和反對禁煙。道光十六年(1836)許乃濟提出鴉片弛禁,進口按章納稅,並許內地種植,這一荒謬主張遭到許多有正義感的官吏的駁斥。在這場嚴禁與弛禁的爭論中,黃爵滋提出了重治吸煙的辦法,吸煙者限一年內戒絕,否則處以死刑。這一嚴厲而徹底的禁煙主張,得到了一些官吏的擁護。湖廣總督林則徐支持這一主張,並在轄境內切實貫徹禁煙命令,收繳煙土煙槍,限期戒煙,取得了成效。道光帝也主張禁煙,召見林則徐,派他為欽差大臣,往廣州查辦鴉片。
第一次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