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 清統治危機的加深

清統治危機的加深

戰爭進行中,慈禧太后和李鴻章始終抱妥協的方針,乞求日本談判。日方不允。戰爭即將結束時,在日本的軍事壓力下,李鴻章以全權代表的身份赴日接受投降條件,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給日本,賠款銀二億兩,允許外國人在中國開設工廠等。
中國的無產階級不但要受資本主義的剝削,而且首先要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他們工資極低,工時很長,工作條件惡劣。很多工廠任用封建把頭,使用暴力、刑具懲罰工人。他們處在社會最底層,受壓迫最重,鬥爭最英勇堅決。由於外資或中國的工廠都設立在沿江沿海的大城市中,中國無產階級也就集中在上海、廣州、天津、漢口等地。從行業說,紡織、繅絲、採礦、海員、鐵路工人的數目最多。無產階級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例還很小,但它集中在新式企業中,代表新的生產力,因此最有生機和前途。在清朝滅亡以前,中國無產階級還沒有獨立地登上歷史舞台,但追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派,已顯示出巨大的聲勢和潛力。例如:中法戰爭中,香港工人拒絕法國軍艦到香港停駐而發動了一個多月的總罷工,使繁華的香港陷於癱瘓;辛亥革命中,上海和漢陽的工人支援起義,參加戰鬥,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義和團本名義和拳,原是起於山東的燒香拜神、操練拳棒的反清秘密組織。為反對外國侵略,義和拳舉起「扶清滅洋」的旗號,改稱義和團,並得到地方官吏的某些支持,聲勢日益浩大。清政府在帝國主義的要求下,撤換了鎮壓不力的山東地方官,派袁世凱為山東巡撫,屠殺和逮捕義和團。義和團遂向北發展,活動於直隸各地,焚燒教堂,拆毀鐵路、電線。又滲入天津和北京。光緒二十六年(1900)春夏之交,天津和北京街頭上,義和團成群結隊,頭裹紅巾,手執刀矛,公開活動。大街小巷,到處是拳廠和壇場。其他各省也紛紛響應,東北、山西、內蒙古、河南、四川、雲南,都有大小規模不等的義和團。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因百日維新后在廢立光緒問題上與列強存在矛盾,所以承認義和團合法,並採取控制、利用的策略,企圖以義和團的刀矛發泄自己的怨憤。
八國聯軍,帝國主義的干預
中國資產階級的前身是封建社會裡的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還有通商口岸的買辦。他們開始投資于近代工商業,向資產階級轉化。在他們身上,封建性極為濃厚,有的人本身就是大官僚、大地主,他們開辦工廠礦山,由清政府保護,利用了政治特權;另一些投資者和清政府關係稍疏遠,也要仰政府的鼻息,本人則捐買官銜,擠進官場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便於企業的活動。資產階級又和帝國主義有密切關係。他們的機器設備來自外國,生產技術依靠「洋匠」,經營管理借鑒外國工廠,有的企業甚至原料來源、產品銷售、資金籌集也離不開外國。但另一方面,中國幼弱的近代工業又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沉重壓迫,不能正常發展。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又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存在著矛盾。
《馬關條約》中的條款之一是把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這引起了視中國東北為其禁臠的沙俄的強烈不滿。俄國糾集了法國、德國,要求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領土要求,否則將「採取共同的軍事行動」。日本無力對抗,決定對俄讓步,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索取贖地銀三千萬兩。三國干涉還遼加劇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矛盾和爭奪。俄國與英國是當時爭霸中國的主要力量,並且因俄國「還遼」有功,清政府對之感恩戴德。光緒二十二年(1896),俄國沙皇加冕典禮,清政府派李鴻章為特使,赴俄參加慶典,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該約在共同防禦日本的幌子下,允許西伯利亞鐵路通過中國境內以達海參崴(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國有在沿線開礦建廠、設置警察的權利。

義和團運動

純粹商辦企業最早在一些加工企業中發生,如繅絲業、制茶業、碾米業、紡織業等。甲午戰前,資本不多,規模較小。甲午戰後,商辦工廠逐漸增加,從光緒二十一年至民國二年(1895~1913)的十八年間,共設立廠礦五百四十九個,資本總額達一億二千萬元。其中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企業八十六個,資本額約三千萬元,其他均為商辦的廠礦。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絕大部分是輕工業,尤以紡織業所佔比重最大。其他則為礦冶、麵粉、捲煙、金屬加工等行業。較大的工廠有張謇創辦的南通大生紗廠等,祝大椿創辦的上海源昌九九藏書碾米廠、繅絲廠等,張振勛創辦的煙台張裕釀酒公司,聶緝槼創辦的上海恆豐紗廠,無錫榮氏兄弟創辦的麵粉廠、紡織廠,華僑簡氏兄弟創辦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總的來說,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極為緩慢,在創辦過程中碰到一系列困難。

張謇(1853~1926)

中國近代實業家、教育家,立憲派首腦人物。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光緒二十年(1894)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中日戰爭后,他立志興辦教育,振興實業,認為這是「富強之大本」。光緒二十五年他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后又籌建了電廠、榨油廠、釀造廠、火柴廠、電燈公司、電話公司、銀行,發展蠶桑、鹽業和漁業,形成規模龐大、自成體系的資本集團。張謇興辦各級學校,如習藝所(技術學校)、師範學校和小學。還興辦了南通學院,培養了大批高級技術人才。其中不少人後來成為中國紡織界、農學界和醫學界的骨幹力量。

中國工業發展的困難主要來自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中國的近代工業,從機器、技術甚至某些原料都要依賴外國,但又和外國存在著矛盾。帝國主義傾銷大量商品,奪去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市場;它們又在中國設廠製造,資本雄厚,實力強大,弱小的中國工業面臨其強有力的競爭,難以立足。許多創辦不久的中國企業虧損嚴重,或者倒閉,或者被外資并吞。清朝封建政權奉行壓抑工商的傳統政策,所行厘金稅,稅制混亂,徵收苛重,稅率和徵收地點、徵收範圍均無明確規定,逢關抽厘,遇卡留難,亦成為工商業的重大負擔。中國又缺乏正常的金融市場,借貸利率很高,資金籌集困難,企業資金不易周轉。還有封建官府的勒索,地方士紳的刁難。這些都使近代民族工業遇到極大的阻力,其誕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而痛苦的過程。
外國輸入的主要商品是棉紗和棉布。其紗布價格低廉,大量傾銷,中國傳統的紗布手工業受到嚴重打擊,手工業作坊閉歇,農戶失去副業,造成生計艱難。中國輸出的主要商品茶和生絲的市場,操縱在外國資本家手中,特別是以後印度、錫蘭推廣種茶,日本發展繅絲,中國傳統絲茶業遭到激烈的競爭,至20世紀已一蹶不振。
19世紀下半葉,中國對外貿易發生了重大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進出口貿易總值每年不超過銀二千萬兩。光緒二十年(1894)增加到銀二億九千萬兩,即半個世紀增長近十五倍。其中進口的增長尤其迅速。這年進口值一億六千萬兩,出口值一億二千萬兩,入超四千萬兩,相當於清政府當年財政總收入的一半,因而赤字巨大。而且這種不利的貿易趨勢繼續發展,到民國元年(1912),即清朝覆亡這一年,對外貿易總值增至銀八億四千萬兩,十八年間又增加三倍。其中進口值四億七千萬兩,出口值三億七千萬兩,入超達一億兩。
《馬關條約》允許外國在華設廠,於是,紡織、麵粉、造船等行業中出現很多外國工廠。光緒二十二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十五年間,外商共創辦資金十萬元以上的工廠一百十九家,資本總額達九千八百萬元。外資工廠財力雄厚,設備技術先進,並有優惠的政治特權。20世紀初,帝國主義已控制中國生鐵生產的百分之百(1910年),棉紗生產的百分之七十六(1908年),內外航運的百分之八十四(1907年),中國的民族工業力量薄弱,不能正常發展。外國還在中國各地設立許多銀行,以發放對清政府的貸款,投資鐵路、礦山、房地產業,壟斷國際匯兌,吸收中國閑散資金,發行貨幣,從而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和信貸。
外國商品輸入和中國農產品輸出,促進了國內商品經濟的活躍,使市場迅速擴大。同時,傳統手工業的崩解又使大批農民手工業者破產失業,這就給資本主義的生長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的條件,近代機器工業應運而生。
光緒二十年(1894)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此機會,動員海陸軍開到朝鮮,並不宣而戰,在海上和陸路向中國軍隊大舉進攻。清政府被迫於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1894年8月1日)下詔宣戰。清軍在平壤集結,設防據守。日軍分四路進攻,清將左寶貴率https://read.99csw.com部力戰,英勇犧牲,但其他將領卻不戰而逃,退過了鴨綠江。日軍乘勝侵入中國的東北,進佔安東(今遼寧丹東)、九連城、長甸、寬甸、金州、大連、旅順等地。日本艦隊又在鴨綠江大東溝外的黃海海面襲擊中國艦隊,雙方激戰達五小時之久。中國海軍官兵英勇奮戰,鄧世昌、林永升等以身殉國。戰鬥結果,中國失利,日本海軍亦受重創。此後,李鴻章命令北洋海軍躲藏在威海衛軍港內不許出戰,造成束手待斃的局面。日本陸軍在山東半島登陸,威海衛陷入包圍之中。日軍從海面和陸地開炮轟擊,中國海軍陷入絕境,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在此戰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光緒十一年二月初,清軍在廣西邊境要隘鎮南關(今友誼關)前和法國侵略軍展開了激戰,擊斃法軍一千多人,法軍全線崩潰。清軍揮師追擊,攻下諒山、文淵,法軍紛紛向南逃竄。鎮南關大捷引起了巴黎的政潮,法國茹費理內閣因侵略戰爭失敗而倒台。但在前線大捷、中國軍隊正在戰場上勝利推進時,清政府竟宣布停戰締約,授權李鴻章簽訂和約,承認法國佔領越南,在廣西、雲南邊界開闢商埠,並規定中國以後在此修建鐵路時向法國商辦,為法國侵略中國的西南地區打開了門戶。
繼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又對中國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有光緒十年(1884)的中法戰爭,二十年的中日戰爭,二十六年的八國聯軍入侵。
帝國主義又對中國的礦藏資源垂涎欲滴。甲午戰爭以後不久,法國即強迫清政府立約,取得了在雲南、廣西、廣東開礦的優先權。以後,英國福公司掠奪了在山西、河南的採礦權,兩省礦務的財務、人事、贏利均歸其支配。四川、直隸、安徽的礦業中,英國資本亦漸滲入。德國則在山東成立德華礦務公司,攫奪全省礦權。俄國則取得了在東北的礦藏開採權,還伸展勢力于蒙古、新疆。日本也取得大冶鐵礦礦石的優先供應權。至清朝滅亡時,帝國主義在華已開採的礦場有三十四處,投資四千一百余萬元;準備開採的礦場二十五處,資本額八千二百余萬元,大大超過中國自辦的礦業。
慈禧太后利用義和團「滅洋」,是為了發泄私憤。但她對義和團始終心存戒懼,在逃跑的路上就急忙發布「剿匪」上諭,命令清軍掉轉槍口,對準義和團。又催促李鴻章北上,與帝國主義議和乞降。李鴻章和帝國主義簽訂了《辛丑條約》,主要內容有:賠款四億五千萬兩,拆除大沽至北京間的中國炮台,允許各國在北京附近駐兵,設置東交民巷使館區,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參加任何反帝組織,懲辦首禍諸臣。《辛丑條約》使中國下降為列強共管的半殖民地。
《馬關條約》簽訂后,形成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
在掠奪路權、礦權的同時,帝國主義又爭先恐後,佔據中國港灣,要求租借地,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光緒二十三年(1897)德國借口傳教士在山東被殺,派軍艦佔領膠州灣,租借青島,把山東作為其勢力範圍。俄國緊隨其後,派軍艦進入旅順,強租旅順、大連,並把整個東北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把廣東、廣西、雲南視為禁臠,要求清政府不將三省租借給他國。英國除在長江流域保持強大的勢力外,又在北方租借威海衛,在南方擴充香港的界址,擴大租佔九龍半島。日本則迫使清政府承認福建省為其勢力範圍。中日甲午戰爭后的短短几年內,帝國主義在中國爭奪勢力範圍,為瓜分中國作準備,中國面臨著淪為列強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新經濟的產生和初步發展,導致中國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得以出現。
《馬關條約》的另一條款是賠償銀二億兩,並加上贖遼費三千萬兩。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僅八千萬兩,自然無力償付,只得向帝國主義借債賠款。英國和俄國為取得貸款的權利而展開激烈爭奪。結果,俄國聯合法國取得第一次貸款權,英國聯合德國取得第二次和第三次貸款權。三次貸款總額摺合銀三億兩,利息重,回扣高,並以關稅、鹽厘作抵押擔保。此後,清政府經常借貸度日,以各種主權作抵押。借款大多用於償付賠款、購買軍火、財政開支及修築鐵路。到清朝末年,債台高築,借款總數達銀十二億兩。
當義和團進入北京、天津,帝國主義立即調動軍隊,進行干涉。英國將軍西摩爾率領兩千侵略軍,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攻。但沿路遭到義和團的阻擊,被迫退回。接著,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組成聯軍,強行攻佔大沽炮台,正式挑起大規模入侵中國的戰爭。慈禧太后等出於對洋人不滿,遂決定九*九*藏*書宣戰。南方各省督撫抵制宣戰,提出東南互保,與帝國主義勾結,維持現存秩序,鎮壓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保護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利益。
中國土地上的機器工廠最初是由外國人投資創辦的。大批外國船隻運貨來華,需要停泊檢修,因此在上海、廣州、香港等地出現了一些外資的船舶修造工廠,如上海的耶松船廠。以後,由於出口農副產品需要加工,在繅絲、制茶等行業中也出現了外資工廠。但中日甲午戰爭之前,清政府不准許外商公開設廠,加之上述工廠仍屬於修理、加工性質,因此,中國近代機器製造工業實開始於鎮壓太平天國時政府創辦的軍事工業,如上海的江南製造局、南京的金陵機器局以及福建的船政局等。這些軍事工業是官辦企業,資金由清政府撥付,機器設備、生產技術則依靠外國,聘用「洋匠」,生產的槍炮、軍艦、彈藥直接調撥給軍隊使用,不計算產品價值,不參加市場交換,企業本身沒有從利潤轉化來的資本積累。這些企業內,貪污浪費驚人,效益很低,冗員充斥。清政府雖耗費了大量資金,官辦軍事工業仍難以存在和發展。
早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

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

近代工業與新階級的產生

面對帝國主義軍隊的進攻,義和團和清朝愛國官兵進行了英勇抵抗。天津城郊的戰鬥持續了一個多月,手持刀矛的義和團群眾遭屠殺,聶士成等清朝的將領、士兵浴血奮戰,以身殉國。八國聯軍佔領天津后,糾集兩萬兵力,向北京進攻。清朝調集一些勤王軍阻截,但抵擋不住侵略聯軍的兇猛攻勢。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倉皇逃走,前往西安。侵略聯軍分兵四齣,佔領山海關、張家口、保定、井陘等戰略要地,並在京津地區屠殺搶劫。民居商鋪被焚燒,戶部存銀洗劫一空,頤和園的文物、書畫、古器被捆載而去,北京城遭到外國侵略軍的又一次蹂躪和踐踏。沙俄除了參加八國聯軍外,竟出動了十多萬軍隊入侵中國東北,燒殺搶掠,佔領主要城市,企圖并吞東北全境。還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燒死、殺死在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居民三萬人;並將居住在海蘭泡的七千多中國僑民驅趕入黑龍江,活活淹死。
光緒帝看到了康有為的上書,表示讚賞。康有為又向皇帝上《應詔統籌全局折》(第六次上書),指出「變則能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建議皇帝大誓群臣,開制度局,許天下人上書。又進呈自己撰寫的《日本明治變政記》《俄彼得變政記》,要求光緒奮發振作,運用君權,排除阻撓,效法日本、俄國,實行改革。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並召見康有為、梁啟超等詢問變法的步驟和方法;派康在總理衙門上行走,梁辦理譯書局;後來又任用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為軍機章京。康有為和其他人遞了許多奏摺,提出一系列變法建議。光緒帝根據這些建議,頒布改革的詔令,主要是:發展經濟,保護農工商業,設立農工商局,提倡私人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改革財政制度,編製國家預算;開放言路,鼓勵創辦報紙,允許士民上書言事;精簡官僚機構,裁汰冗員;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北京創辦京師大學堂,各省廣設學堂,提倡西學,翻譯書籍;選派出國留學生;改革軍制,士兵改練洋操。這種改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並未根本改革封建專制制度,甚至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維新派過去宣傳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在百日維新期間也並未提出過。就是這種不徹底的改良措施,也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勢力的反對。早在百日維新之初,慈禧就迫使光緒帝罷免翁同龢,以孤立皇帝。又命自己的親信榮祿為直隸總督,掌握兵權。百日維新期間,大部分大臣和督撫把變法上諭束之高閣,拒不執行。維新派和守舊派的衝突愈演愈烈。京師盛傳守舊派要發動政變,光緒帝屢遭慈禧太后的訓斥,處在朝不保夕的危境中。帝黨官僚和維新派並無實力,一籌莫展,寄希望于正在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光緒帝召見袁,升他為侍郎。譚嗣同夜間訪袁,勸他舉兵勤王,驅除舊黨,支持變法。袁世凱向舊黨告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自己出面訓政,廢止新政,並下令捉拿康有為、梁啟超。康梁逃往日本。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被捕處死。其他維新派和擁護變法的官吏,或被遣戍,或被https://read.99csw.com革職。歷時一百零三天的戊戌變法宣告失敗。

百日維新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不久,即侵略中國,曾一度入侵台灣。又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強迫朝鮮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旨在以朝鮮作跳板,入侵中國。

清末光緒帝「明定國是」詔書(局部)

中法戰爭、中日戰爭

修築鐵路是帝國主義對華資本輸出並劃分勢力範圍的重要手段。光緒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98~1900)的三年內,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多次鐵路借款,總數一億三千多萬元,奪取了長達兩萬里的鐵路修築權。其中,俄法以比利時銀行出面,取得了蘆漢鐵路的修築權,英德取得了津鎮鐵路(后改津浦)的修築權,美國取得了粵漢鐵路的修築權,英德俄分取了關內外鐵路(即京沈路)的修築權。這些都是深入內地,貫穿廣大區域的鐵路幹線。到清朝滅亡時,先後築成了京漢、中東、南滿、膠濟、滇越、正太、滬寧、京沈、津浦等鐵路,全長一萬八千余里。其中由帝國主義直接或間接投資經營的達一萬六千余里,佔百分之九十以上,中國自辦鐵路只有一千七百里。
稍後,近代工業逐漸在運輸、採礦、紡織等行業中萌生,如上海輪船招商局、直隸開平煤礦、台灣基隆煤礦、上海織布局等。這些企業都由官府和商人合作,或為官商合辦,或為官督商辦。在政府支持下,能有一些優惠和特權,如貸款、減稅、專利等,但官府勢力滲入企業內,遺患無窮,在人事任用、經營管理、利潤分配上,都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官商間發生嚴重摩擦,企業得不到正常發展。歷史經驗證明:官商合辦、官督商辦嚴重窒息了近代工業的活力,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極大地震動了各個階級、階層,促進了中國人民愛國意識的覺醒。當議和條件傳出后,舉國上下強烈反對,主戰派官吏紛紛上奏,譴責李鴻章媚敵誤國,要求拒籤條約。當時,正在北京舉行會試的各省舉人集會,由康有為起草上皇帝書,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簽名的舉人有一千三百餘人,掀起了反對投降的巨大運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台灣人民聞知割棄台灣的消息更是悲憤交集,誓不願做亡國奴。日軍在台灣登陸,台灣軍民激烈抵抗,在孤懸海外、餉械俱缺的情況下,和優勢日軍戰鬥拼搏。

1902年,袁世凱總督、馬玉昆將軍及其部下護送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回宮。手持三角旗的馬隊先進入正陽門,城牆上是觀禮的西方人士。
英國和俄國為覬覦西藏進行長期爭奪。英國侵略軍一千多人突然闖過中印邊界,于光緒三十年佔領拉薩,強迫西藏地方當局簽訂《拉薩條約》,陰謀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在中國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下,清政府不敢在條約上簽字,但以後重訂新約,英國仍取得了許多特權。
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深入。英、美、日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通商行船條約》,增開商埠,開放內河水道,為外國商品和資本輸入中國提供更多的方便條件。帝國主義的爭奪更加激烈。八國聯軍時,沙俄佔領東北全境,遲遲不肯撤兵,引起日本和英美的強烈不滿。日英結成了同盟,共同對付俄國。光緒三十年(1904)日本和俄國在中國的領土上爆發大戰,雙方調動六十萬大軍在瀋陽附近會戰。而清政府無力干預,竟宣布「局外中立」。戰爭結果,俄國陸軍敗退,海軍覆滅;日俄在美國調停下停戰議和,俄國將南滿的利益讓給了日本而退居北滿。此後,日本擴大從沙俄手中奪來的權益,獨佔南滿鐵路,擴充旅大租借地;俄國則緊緊抓住北滿,以中東鐵路為主幹,滲透勢力于各地。美國提出諾克斯東北鐵路「中立化」計劃,要由列強共同投資和管理,企圖插足於日俄的勢力範圍內。剛剛經過大戰的日本和俄國重新修好,抵制美國勢力進入東北。鑒於東北處在日俄瓜分的嚴重危機下,光緒三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廢止東北的將軍制,改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設東三省總督和三省巡撫,並企圖開礦、設廠、築路、練兵,以抵制日俄。但當時的清政府已十分腐敗,不可能read•99csw.com有所作為,東北建省未能抵制日俄勢力在東北的日益擴張。
繼「公車上書」之後,康有為又給光緒帝(即清德宗載湉)多次上書,建議變法。同時,在北京創辦《中外紀聞》,設立強學會,進行宣傳鼓動,團聚了一批維新志士,爭取了光緒皇帝及帝黨官僚翁同龢等的同情和支持。強學會因遭頑固派的嫉恨而被查禁,但變法維新的思潮洶湧激蕩,一發而不可阻遏。維新運動的主要代表康有為、嚴復、梁啟超、譚嗣同等,大力宣傳變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其倡導和組織下,各地紛紛成立學會,開辦學堂,出版報紙。甲午戰後四年內,國內設立的學會、學堂、報館、書局共三百多處。光緒二十四年(1898)初,康有為等又在北京組織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號召,聯絡和組織知識分子、中下級官吏,經常集會演說,痛陳國難當頭,形勢危急,激發人們關心國家命運的熱情。各省旅京人士也紛紛組織保滇會、保浙會、保川會。通過這些團體和一系列活動,變法思想和救亡運動相結合,並迅速發展,從宣傳和組織階段進入實際行動階段。
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外國傳教士在各地胡作非為,引起了人民大眾的激烈反抗。戊戌變法剛剛被鎮壓,農民和城市下層人民掀起了大規模的反侵略鬥爭。19世紀末,爆發了義和團運動。
帝國主義擴大侵華權益
辛亥革命發生后,帝國主義又趁火打劫。當時,俄國正在脅迫清政府重新修訂《伊犁條約》,企圖進一步掠奪領土和權利;並乘中國局勢動蕩,干預和侵略蒙古地區,分割中國領土。英國也在西藏策劃分裂活動,致使中國的邊疆危機迭起。
除了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向資產階級轉化外,一部分農民和手工業者也轉化成為無產階級。鴉片戰爭以後,外商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這些外資企業中出現了中國最早的產業工人。此後清政府和私人陸續投資設廠,中國無產階級的人數日益增加。估計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已有十萬人,到清朝覆亡時已發展到六十萬人。
近代工業發展艱難
在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狂潮中,美國因忙於爭奪菲律賓而姍姍來遲。它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在各國勢力範圍內實行同等的關稅、鐵路運費,以後又提出保持中國領土與行政的完整,這些都是為了自己能插足於中國,與列強共享利益而不被排擠。
中日甲午戰爭
義和團的主要成分是農民、手工業工人、城市居民,尤多青少年,也有婦女參加。它沒有統一的組織和領袖,在思想上盲目排外,組織和鬥爭形式原始落後。他們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順應了民族矛盾尖銳化的形勢,但也模糊了對清朝統治者的認識。
法國一直覬覦中國的西南邊疆,企圖以越南為跳板侵入中國的廣西、雲南。當法國侵佔越南的許多地方、強迫越南簽訂不平等條約時,越南國王遣使向清政府求援。光緒八年至十年,清政府一方面做出援越姿態,一方面寄希望于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致使中國軍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光緒十年七月初三(1884年8月23日),泊于馬尾的中國福建艦隊遭法艦襲擊,十一艘軍艦在很短的時間內全部被擊沉,官兵傷亡達七百餘人,因而花費了大量金錢和時間所建立的福建海軍,被清朝的妥協政策所葬送。至此,清政府不得已才下詔宣戰。中國軍隊在台灣、鎮海等地遏制了法國的海路進攻。

1898年旅居香港的革命黨人謝纘泰所繪的《時局全圖》,形象地展示了19世紀末中國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局面。

英德洋款五厘金鎊公債25鎊債券
債券正面上部印有「大清帝國中國公債」「1896年」「1600萬英鎊」等英文和圖案;下面左右分別印有英、德文的公債條例,中間蓋有「大清欽差出使大臣關防」印,左邊銀行總經理簽字,右邊為駐英國或德國公使簽字。債券年息五厘,每年4月1日、10月1日為付息期,每張息票可得息金12先令6便士;債期36年(1896~1932)。
中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