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華民國 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中華民國

南京國民政府的垮台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佔領張家口后,國民黨當局以為勝利在望,便不顧共產黨、民主同盟等各民主黨派及人民團體的反對,公然踐踏政協決議,在南京召開「行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由於內戰日趨劇烈,1947年1月馬歇爾宣布調解失敗回國,美國退出軍調部;中共駐南京、上海等地軍調處的代表被迫撤回延安。國民黨一意孤行,于同年3月又召開「行憲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在民主憲政的幌子下,繼續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1949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重要文獻;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平,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以五星紅旗為國旗;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華民國時代結束,開始社會主義中國的新紀元。
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國共談判也轉到南京舉行。蔣介石借口共產黨拒絕從蘇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調集二十萬軍隊,於6月大舉圍攻以宣化店為中心的中原解放區,發動全面內戰。
李宗仁上台後表示願意以八項條件作為和談的基礎,派遣以張治中為首的和談代表到北平談判。中國共產黨也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和談代表團。4月1日雙方舉行談判,南京代表團要求人民解放軍不渡長江,妄圖造成隔江分治的局面,以維持國民黨在江南地區的統治。中共拒絕了南京代表團的要求,於4月15日提出《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在懲辦戰犯和改編軍隊等方面對國民黨作了一些讓步,限定以4月20日為簽訂日期。李宗仁拒絕簽字,聲明撤銷談判代表,和談破裂。國民政府行政院遷往廣州,準備作最後掙扎。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國共兩黨在對日受降及國內政治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生尖銳的衝突。蔣介石把全國划為十五個受降區,各區受降長官都委派了國民黨系統的戰區司令長官或方面軍司令官,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大都遠在西南、西北,調動需時。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卻大都在華北、華東地區,這一帶正是日軍主要佔領區。為了阻止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受降,蔣介石命令國民黨的部隊照計劃推進,而命令共產黨的軍隊原地「駐防待命」,勿「擅自行動」。由於美國陸海空軍直接幫助運送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國民黨接收了上海、南京、北平、天津、廣州、長沙、武漢、南昌、太原等大城市及許多戰略要地,收編偽軍數十萬人,並將各大城市敵偽經營的龐大的工商業資產變為所謂「國有」企事業,從而使官僚資本惡性膨脹。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控制了中國經濟的命脈。九九藏書中國共產黨堅決拒絕蔣介石「駐防待命」的命令,並聲明國民黨不能代表解放區接受日偽投降。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命令各解放區所有抗日武裝,奪取並解除日軍武裝,迫使敵偽無條件投降,並配合進入東北的蘇聯紅軍作戰。各地解放軍收復威海衛、煙台、張家口、邢台、邯鄲、焦作等中小城市近兩百座。對此蔣介石惶恐不安,除以「維持治安」為名命令各地日偽軍抗拒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外,還借口「恢復鐵路交通」派國民黨軍隊進犯解放區,造成嚴重的內戰危機。
經過三大戰役,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的主力部隊幾乎損失殆盡。國民黨政府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方面,都已瀕臨絕境。國民黨的總兵力下降到二百零四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只有一百四十六萬人。這些部隊分佈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已無法在戰略上組成有效的防禦。經濟情況迅速惡化,金圓券急劇貶值,物價飛漲,從1948年8月到1949年3月,上海的物價上漲了八萬多倍。政府財政枯竭,赤字高達九百萬億元。翁文灝內閣無法維持政局宣告垮台。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傾軋愈演愈烈,四分五裂,南京政府已陷入「一國三公」的境地。蔣介石派宋美齡赴美乞求援助,未能成功。美國政府不得不承認眾叛親離的蔣介石政府已很難挽救了。但蔣介石不甘心失敗,一方面在長江以南及西北地區繼續拼湊軍事力量,準備抵抗;另一方面於1949年元旦發表文告乞求「和平」,並提出以保存「憲法」「法統」和國民黨軍隊作為國內和平的前提,其真正的目的是企圖取得喘息的時間。中國共產黨提出懲辦以蔣介石為首的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和偽法統、改編一切反動軍隊、沒收官僚資本、改革土地制度、廢除賣國條約、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等八項條件,作為進行和平談判的基礎。蔣介石求和的陰謀被揭露以後,被迫於1月21日宣布引退。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蔣氏退到浙江奉化家鄉后,仍以國民黨總裁的身份操縱南京政府。

解放區農民擁護《土地法大綱》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亦稱《五四指示》),把減租減息政策改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擁護,農民們踴躍參軍參戰,支援前線,鞏固解放區。1947年9月的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和辦法,各解放區掀起了土改運動高潮。解放戰爭時期,全國有1.45億農業人口的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
https://read.99csw•com
當時,飽受戰爭苦難的中國各階層人民迫切需要國內和平,休養生息,強烈反對內戰。國際進步輿論也認為中國應該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蔣介石於1945年8月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進行和平談判,會談的中心是政權和軍隊問題。共產黨要求國民黨承認解放區政權和軍隊,以實現國內和平,避免內戰;而蔣介石則堅持所謂「軍令、政令統一」,其目的是要共產黨交出軍隊和解放區政權。蔣介石一邊談判一邊派兵進攻華北各地解放區,施加軍事壓力。共產黨採取「針鋒相對、寸土必爭」的方針,實行自衛反擊,于綏遠、上黨及邯鄲等地接連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蔣介石不得不承認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國是。10月10日發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但在解放區政權和軍隊問題上仍未能達成協議。11月,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辭職,美國政府派馬歇爾為特使來華,調解國共爭端,促成「中國之統一」,其目的是企圖在中國組成一個以蔣介石國民黨為核心的聯合政府。12月,準備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達重慶,向國民黨當局提出立即無條件停止內戰的建議。經過多次談判,1946年1月5日國共達成《關於停止國內軍事衝突的協議》。10日,國共雙方發布停戰令,由張群、周恩來和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負責調處國共軍事衝突,執行停戰令。在停戰令頒布的當天,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開幕。在此以前,中國民主同盟等民主黨派人士積極為國內和平奔走,主張通過政治革新,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他們反對國民黨的內戰政策,要求民主,在促進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政協會議圍繞著改組國民政府、施政綱領、軍隊問題、憲法草案及國民大會等五個方面進行討論。鬥爭的焦點是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的問題。經過激烈爭辯,通過了《關於軍事問題的協議》《和平建國綱領》等五項協議,否定了國民黨的獨裁統治,規定全國團結一致建立統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國,實行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黨派平等合法化,用政治方法解決政治糾紛,以保持國家和平發展,等等。
同時,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國民黨統治區,由於四大家族官僚資本和美國壟斷資本控制了經濟命脈,民族工商業破產。財政經濟急驟惡化,民不聊生。在京、滬、平、津等大城市裡接連發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抗暴運動和read•99csw.com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形成反美、反蔣的第二條戰線,搶米風潮席捲全國。廣大中間階層迅速覺悟。1947年7月,蔣介石發布「戡亂總動員令」,解散了民主同盟。一大批愛國民主人士拋棄了中間路線,擁護中共的主張。國民党進一步分化,一些地方實力派開始與中共聯繫,反對蔣介石的獨裁、內戰政策。
在全面防禦計劃破產後,蔣介石被迫採取分區防禦。為此,1947年底至1948年夏在華北(北平)、東北(瀋陽)、華中(漢口)、華東(徐州)、西北(西安)分別設立了「剿匪」總司令部,並提出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總體戰方針。但這並未能改變國民黨的敗局。各地解放軍經過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運城戰役、臨汾戰役、鹽城戰役、豫東戰役、西府隴東戰役、洛陽戰役、襄樊戰役、膠濟路中段戰役及東北解放軍的秋季和冬季攻勢作戰等,從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共殲滅國民黨軍一百五十二萬人,收復或攻克石家莊、四平、吉林、瀋陽、開封、濰縣、臨汾、延安、寶雞等縣城以上大小城市一百六十四座,使解放區聯成一片,並開闢了新的中原解放區。1947年,在解放區深入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徹底消滅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數百萬農民子弟參加了解放軍,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在新解放的城市裡,積極執行保護工商業、學校、教堂的城市政策,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影響。1948年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到達晉察冀解放區的平山縣西柏坡村,與此前到這裏的劉少奇、朱德率領的中央工作委員會會合。面對日益有利的戰爭形勢,中共中央及時抓住戰略決戰的有利時機,連續組織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
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決議,受到全國人民的歡迎。國民黨雖然也宣布批准政協決議,但提出許多保留條件。接著,在3月間召開的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上則公然不承認政協會議的約束力,繼續鼓吹一黨專政。同時對全國人民要求遵守政協決議和反對內戰的活動橫加破壞鎮壓,製造了「校場口事件」、「李聞血案」及「下關慘案」等流血事件。國民黨為獨佔東北三省,蠻橫地拒絕與共產黨談判有關東北問題。蘇聯軍隊自東北撤退後,由美國飛機、軍艦運送國民黨部隊十余萬人到達東北,進駐長春、瀋陽等城市。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頻繁進犯,造成「關內小打,關外大打」的局面。對於國民黨挑動內戰的種種行徑,共產党進行了堅決鬥爭,一方面堅持與國民黨談判,在馬歇爾的斡旋下,2月完成國共整軍方案,3月達成東北停戰協議,另一方面積極準備自衛戰爭。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從關內各地調集軍隊和幹部約十五萬人到東北,建立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使國民黨未能達到獨佔東北的目的。同時在各解放區普遍開展練兵運動、減租減息和生產運九*九*藏*書動,增強了解放區的經濟和軍事實力。
(李宗一)
4月21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令。百萬雄師強渡長江,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於23日解放南京。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一屆政府垮台,宣告國民黨在大陸二十二年統治的結束。接著,解放軍攻佔上海、杭州、南昌、武漢等城市,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三萬餘人,取得了渡江戰役的勝利。殘餘的國民黨軍隊紛紛退向兩廣、西南、西北及台灣等地。蔣介石從幕後走到前台,在廣州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直接掌握軍政大權。后又退到四川,企圖負隅頑抗。為了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人民解放軍分路展開追殲戰,席捲兩廣、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區。在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形勢下,綏遠、新疆、湖南、雲南等省的國民黨軍政人員通電起義。蔣介石帶領余部逃往台灣省,仍沿用「中華民國」。
為了挽救危局,1948年7月底8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將「分區防禦」改為「重點防禦」,即裁撤綏靖區,收縮戰線,集中兵力于瀋陽、北平、西安、漢口、徐州五大戰略要地,以衛立煌、傅作義、劉峙、胡宗南、白崇禧分別擔任總司令,掌握各戰區的軍政大權。各「剿總」企圖依託大城市堅固的陣地進行防禦。同時抽調精銳部隊組編機動兵團,加強應援能力。蔣介石還計劃把東北的國民黨軍撤至關內,以便集中兵力。中共中央毅然決定在蔣介石尚未決策從東北逃跑以前,首先發動遼瀋戰役。為了就地殲滅國民黨軍,東北野戰軍七十萬人在林彪、羅榮桓指揮下,連續作戰五十二天(9月12日至11月2日),以傷亡六萬九千人的代價共殲滅國民黨軍四十七萬,攻克長春、錦州、瀋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同時,華東野戰軍在粟裕、譚震林指揮下攻克濟南,殲滅國民黨軍十余萬人。華東野戰軍及中原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指揮下,發起淮海戰役。以徐州地區為中心的這次戰役,是國共兩党進行的空前規模的決戰。國民黨軍集結近八十余萬人,解放軍六十余萬人,經過六十六天(1948年11月6日至次年1月10日)的激戰,解放軍以傷亡十三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五十五萬餘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在淮海戰役接近結束時,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與華北野戰軍會合,發起平津戰役,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指揮包圍平津。經過六十多天戰鬥和談判,以傷亡三萬九千人的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五十二萬,攻佔天津、張家口等城市。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在三大戰役中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援解放軍,各地支前民工達五百四十萬人,支前糧食近十億斤,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同年春,解放軍實行統一整編,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各野戰軍相繼改稱第一、二、三、四野read.99csw.com戰軍,大大提高了正規化程度和機動作戰能力。3月5~13日,中共在平山縣西柏坡村舉行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主持會議並作了報告。全會制定了迅速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方針。全會認為,全國勝利后必須「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此,全會規定了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會後,中共中央由西柏坡遷往北平,共產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城市。
全面內戰爆發時,國共雙方實力對比甚為懸殊,國民黨兵力為四百三十萬,其中正規軍約兩百萬,擁有現代武器裝備,控制著全國四分之三的地區,佔據著大城市和交通幹線,擁有現代工業技術和豐富的資源,在軍事物資和財政上得到美國政府的大量援助。與國民黨相比,中國共產黨在軍事及經濟實力方面都處於劣勢。解放軍只有一百二十多萬人,裝備簡陋,沒有空軍和海軍。解放區只有一億多人口,現代工業甚少,經濟上沒有外援,但在國內外得到道義上的聲援。國民黨依恃其軍事優勢,把一百六十萬軍隊用於內戰第一線,採取全面進攻、速戰速決的方針。計劃一舉全殲中原解放軍之後,攻佔蘇北,打通津浦路和膠濟路,在三至六個月內消滅關內解放軍,然後再解決東北問題。戰爭初期,國民黨軍攻佔了解放區的一些城市,1946年11月11日攻佔張家口時,達到了國民黨軍進攻解放區的高峰。
對於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中國共產黨採取了集中兵力打運動戰為主的方針,主要目標在於殲滅敵軍有生力量,而不是保守或奪取城市。因此,人民解放軍進行積極防禦作戰,經過中原突圍的勝利、蘇中戰役、定陶戰役、晉北戰役、新開嶺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等十幾個戰役,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至1947年2月,解放軍以二十四萬人的損失,殲滅國民黨軍隊七十一萬人。由於兵力不足,蔣介石自1947年3月被迫放棄全面進攻,對晉冀魯豫、晉察冀、東北等戰場轉取守勢,集中兵力對南部戰線的兩翼——山東和陝北,實施重點進攻。到同年夏天,經過青化砭、羊馬河、蟠龍、孟良崮等戰役,陝甘寧和山東兩解放區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6月底,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劉(伯承)、鄧(小平)大軍約十三萬人渡過黃河,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華北;抗日戰爭勝利后依靠華北,奪取東北。1947年,共產黨向全國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開始全力開闢中原地區。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南下,八九月陳賡、謝富治率領另一支晉冀魯豫野戰軍八萬餘人,由晉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十八萬餘人越過隴海路,輾轉于豫皖蘇地區。三支大軍互為犄角,逐鹿中原。這一勝利,衝破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圍攻,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