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六章 藝術 3、漸至佳境

第十六章 藝術

3、漸至佳境


大多數人吃甘蔗總找最甜的那幾節,顧愷之每次吃甘蔗卻從梢子吃起。人們問個中緣由,他說這樣吃能「漸至佳境」。從最甜的那節吃起會越吃越淡,從梢子吃起則越吃越甜,前者是享受在前,後者是吃苦在先,這種甘蔗吃法上的差異,自然而然讓人想起人生觀的不同。
顧愷之或許沒有想到,他倒吃甘蔗的吃法正好契合國人「先苦后甜」的人生態度,為後人傳遞了一種「正能量」。
他曾做過桓溫司馬大參軍,桓溫常常對人說:「愷之體中痴黠各半,合而論之,正得平耳。」他身上痴氣和狡黠各佔一半,綜合起來痴與黠正好拉平。痴氣惹得大家都喜歡捉弄他。任散騎常侍時,他與謝瞻九九藏書的官署毗連,二人夜晚月下久坐吟詠,謝瞻每次都含含糊糊地稱讚他,顧聽到了讚賞更加起勁,嘯詠到夜深還不知疲倦。謝瞻熬不住了就暗暗找人代替自己陪他,顧愷之竟然從沒察覺出來,照樣自我吟詠陶醉到天亮。
不過,一聽說「先苦后甜」,我自己就有點犯怵。前人為「先苦后甜」寫了很多格言,什麼「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什麼「吃盡苦中苦,做到人上人」,還有聖人的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說實話,我對這類格言本能地反感,這種生活態度過於功利,它把漫長的人生當作一次賽跑,只看重最後那一瞬間的結果,完九*九*藏*書全忽視了生命的過程。假如整個人的一生都是苦海,即使最後幾天再甜也得不償失,更何況,假如學習過程極其痛苦,就不會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假如沒有興趣和動力,便即「吃盡苦中苦」,恐怕也難「做到人上人」——只有覺得讀書有味的人,最後才會成為「學霸」;只有在過程中嘗到樂趣的人,他的人生才會「漸至佳境」。
「先苦后甜」推向極端,就有了「頭懸樑,錐刺股」牢獄般生活,就有了「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方法。苦一輩子甜一天的生活不值得過,鼓吹「頭懸樑,錐刺股」的傢伙,不是笨蛋就是惡魔!
顧長康啖甘蔗,先食尾。人問所以,雲:「漸至佳境。」九_九_藏_書
「沒有」痴絕就難有他的才絕和畫絕,「痴」讓他超脫了世俗的你爭我斗,讓他專心於藝術和文學創作。「只有」痴絕也不會有他的才絕和畫絕,全無靈氣再痴再苦也弄不出畫絕來,最多是一個熟練的畫匠。通常情況下,「痴」者不「黠」,「黠」者不「痴」,而「痴」和「黠」集於顧愷之一身,成就了他畫壇聖手的地位,也留下了許多令人噴飯的故事,還有許多引人深思的趣聞。
——《世說新語·排調》
魏晉名士常以任性放縱相標榜,推崇「且醉當前」的生活態度,《世說新語》中此類記載很九*九*藏*書多。「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另一名士畢茂世更宣稱:「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這種人生態度今人可能覺得頹廢透頂,用時髦的話來說是「負能量」的典型,但魏晉人認為這是一種通達的人生觀,他們不在乎赫赫武功,不在乎藉藉名聲,只在乎能不能稱心而言,是不是任性而行。
顧愷之吃甘蔗的方法,顯露了他對生活的熱愛,「漸至佳境」是他對生命的審美。蘇東坡認為人生應當絢爛至極而歸於平淡,顧愷之覺得生命應當從平淡而走向絢爛,這兩種態度都充滿了詩九-九-藏-書意——前者「朝霞似錦」,後者「晚霞滿天」。
顧愷之(字長康)有才也有趣。俗傳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才絕畫絕讓人欽敬,痴絕則讓人親近。
「倒吃甘蔗」就是這樣的趣聞之一。
顧愷之甚至還迷信一些小法術,認為只要誠心就會靈驗。一次桓玄拿一片柳葉騙他說:「這是蟬隱身的葉子,用它可以自隱其身,我們可以看到別人,別人看不到自己。」顧愷之還信以為真了,常用這片柳葉自蔽,桓玄就在他身旁便溺,他更深信桓玄看不見他,把這片柳葉看得更加珍貴。
把學習、工作當作樂事,我們才會覺得人生特別美好,學得再苦幹得再累,你同樣都能感受到輕鬆快樂,這樣,你的人生和事業才能「漸至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