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時代玉成

二、時代玉成

歷史終究是過去的事情,在劉邦當選沛公之際,就連他自己也不會預見到後來事情的發展,這件事徹底改變了劉邦的命運,從在逃犯到沛公,從此以後劉邦就有了一個新的身份,這次他真正地被推倒了歷史的前台,而不管後來事情如何發展,此時成為沛公后的劉邦將如何領導這一場農民起義呢?
畫外音:
王立群:
秦始皇晚年,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負責押運一批到驪山修秦陵的刑徒,剛出發不久,這些刑徒就紛紛逃跑,無奈的劉邦只好把剩餘不多的刑徒全部放走,這件事歷史上稱為「豐西澤縱徒」。無法交差的劉邦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碭山隱居下來,但是隱居終究不是長遠之計,就在劉邦找不到突破口時,一個突發事件幫了他的大忙,那麼這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它將給劉邦帶來什麼轉機呢?
那麼其實劉邦做了沛公以後非常麻煩,他當時面臨的兩個困境。第一他起兵比陳勝晚了兩個月,他起兵以後不久,就是四個月以後,陳勝就兵敗被殺,所以他起事的時候,已經是陳勝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大局勢對劉邦非常不利,陳勝派的入關的周文的起義軍,首先是一路凱歌然後是敗於章邯,再往後是節節敗退,最後是兵敗被殺大局勢對劉邦不利。
這就是項梁一個錯誤的政治舉措,項梁立了自己的一個領導,他活著的時候這個楚懷王熊心什麼也不是,等楚懷王熊心在他死以後,這個楚懷王熊心就有了權力了。這時候項羽還沒有足夠的力量代替項梁的政治位置,楚懷王熊心就號令天下了,特別是楚地的起義軍得聽他的,他就把呂臣的兵權跟項羽的兵權全奪了,歸自己掌握,他唯獨不奪的就是劉邦的兵權,他不奪讓劉邦駐守碭郡,他反倒暗中支持劉邦,他不奪劉邦的軍權奪了項羽的軍權,我們可以推測一下熊心是怎麼想的,我們根據現在有限的文字記載可以看出來,這個楚懷王熊心可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他奪項羽的兵權主要是想削弱項氏家族的權力,他不希望項氏家族的權力太大了,因為項氏家族的力量越大,他的地位越不牢,他是項氏家族立的,項梁一死一方面他擔心自己的兵力少了,另一方面他感到高興的就是項氏家族在削弱,這個時候如果項羽再掌兵權的話,項氏家族還能夠東山再起,奪了項羽的兵權項氏家族就受到壓制了,反過來劉邦呢?劉邦不屬於項氏家族的,他是項梁這個集團中間的另外一支武裝,是加盟進來的一個連鎖店,假如我扶植這個連鎖店讓他成為旗艦店,那麼這下子那麼項氏家族的力量就會削弱,所以你看他奪項羽的軍權他不奪劉邦的軍權,這就是歷史給的機遇啊,這種機遇對劉邦來說立一個楚王熊心,項梁的戰死,本來對楚地的起義軍是個壞事,但是這兩件事對於劉邦來說都是好事。
王立群:
第一他同意劉邦加盟,第二他非常賞識劉邦,第三他借兵、借將協助劉邦收復了豐邑,這樣劉邦成了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成員了,但是項梁戰死以後出來了一個問題,這個楚懷王熊心在項梁戰死以後心裏非常害怕,怕什麼呢?項梁戰死以後整個楚懷王手下的兵力受到了嚴重的損失,所以楚懷王熊心就從薛邑,江蘇的薛邑趕往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到了徐州以後,這個時候徐州附近駐紮了三支軍隊,第一劉邦的軍隊,第二項羽的軍隊,項羽率領著就是項梁原來的一部分軍隊,第三還有另外一支呂臣的軍隊,read•99csw•com這個楚懷王熊心到了彭城以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叫收兵權,把呂臣和項羽兩支部隊的兵權合到一塊兒自己親自掌握。
當時各地起來反秦的人走了三條路,第一自立為王比如說陳勝一起義立自己為陳王,另外我們知道齊王、趙王、燕王、魏王都是自立為王,當然自立為王有一個好處,為王嘛,你說話算數,名氣也好聽,但是為王有一個不好,樹大招風,為王者大多數都被殺。陳勝為王,六個月被殺。趙王三個月被殺,這個魏王十個月,實際上做了六個月被殺。齊王六個月被殺。稱王的幾乎都被殺光,只有那個燕王還不錯稱了,37個月被殺。第一是自立為王。第二個辦法立人為王,我不當王,我再立個人為王,立誰呢?立六國,戰國時期被秦滅的六國的後裔王族的後裔為王,比如說項羽的叔叔項梁他就立了一個什麼呢?楚懷王的孫子姓熊,狗熊的熊,名字叫心,心髒的心,叫熊心,立了熊心做楚王。還給他起個名字叫懷王,這就立人為王。立人為王有一個好處,自己不樹大招風了,但是也有一個麻煩,等於自己給自己頭上擺了一個領導,這也是麻煩啊,你力量大的時候他不怎麼的,你力量小的時候他可以領導你,你立他為王啊。第三劉邦是既沒有自立為王,也沒有立人為王,劉邦走的是第三條路,叫什麼呢?叫「加盟連鎖」,劉邦是既不立自己為王,也不立他人為王,他一定要找一個勢力大的人,然後加盟這裏邊,他最重要的一個考慮他想借兵收復豐邑,他的大本營丟了。
這件事情引發了沛縣縣令的思考,沛縣的縣令也是縣令啊,他覺得各地的老百姓起來都先殺父母官,他也是個父母官,他就擔心別人起來要殺他,所以他做了個決定,我也起兵反秦,我也起兵反秦我不也成了造反派頭頭嗎,我就不會被殺了嘛,但是他和他手下的兩個人去商量這個事,這兩個人是誰呢?一個叫蕭何,一個叫曹參,和這兩個人商量,這兩個人說他,說你這個想法很好,但是未必行得通,為什麼呢?你就是秦政府任命的縣令,你去號召老百姓信你嗎?縣令說那怎麼辦呢?蕭何和曹參就給這個縣令出了個主意,現在最好的辦法把我們沛縣逃亡在外地的那些逃犯召回來,等他們回來了,利用他們的人,他們起碼有百十號人吧,我們利用他們的人再脅迫沛縣的老百姓,大家就不得不聽我們的。這縣令一聽可以召逃亡在外的人,你想想蕭何、曹參指的是誰?劉邦。已經潛伏在芒碭山的劉邦,所以這個縣令同意了以後,就派誰去找劉邦呢?派了那個賣狗肉的樊噲,樊噲娶的呂媭,劉邦娶的呂雉,呂媭跟呂雉是親姐妹,他倆是連襟,這樣就讓樊噲去找劉邦,找到劉邦以後劉邦當然很高興,本來「潛伏」,「潛伏」的滋味不好受啊,大家知道啊。劉邦那一種「潛伏」也不好受,在芒碭山沒吃的、沒喝的,也沒有豪華別墅住著,你說在大山裡頭「潛伏」著,很難受。
畫外音:
大澤鄉起義讓劉邦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轉機,從逃亡到重見天日,但是此時的劉邦還沒有真正走到歷史的前台,說到底還只是秦朝政府捉拿的在逃犯,那麼又是什麼事情徹底改變了劉邦的命運呢?
畫外音:
陳勝、吳廣起義以後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陳勝、吳廣當時起義的時候他們想到什麼呢?只想著冒死一搏,因為陳勝、吳廣在起義之前他們商量的時候說過這麼兩句話「等死,死國可https://read•99csw.com乎?」同樣是個死,為了國家的事情去死可以不可以呢?所以寫了個「等死,死國可乎?」可以看得出來陳勝、吳廣在起義的時候,他認為你現在起來造反也是個死,我們現在不造反趕到那個地方誤期還是個死,同樣是個死那就拼一下,這就是他們起義的一個出發點。對起義前景的一個基本看法就是等死,他認為起義肯定是個死。但他倆都沒想到這個起義所引發的那個反應,就像我們今天原子彈內部的引爆一樣,原子彈引爆的原理就是由一個反應引發了一連串的反應,所以我們現在看《史記》的《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高祖本紀》,你都可以看得出來陳勝、吳廣起義以後,各地的老百姓紛紛把自己的父母官殺了,專殺父母不是親父母,父母官,把父母官全殺了,殺縣令的,殺郡守的比比皆是,而且成為一種天下的大趨勢。各地都把自己的地方官一殺,然後就起來響應陳勝、吳廣這是誰都沒有想到的。
王立群:
我們現在沒有看到秦簡,我們只看到了《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失期法皆斬」。所以我們根據這麼個記載來看,不能夠推翻《史記·陳涉世家》的記載,也不能做那樣一個解讀,那是對觀眾、讀者的一個誤導。假如說真有誤了期限只罰錢不殺頭,你想想陳勝、吳廣何必去冒死造反呢?罰幾個錢就讓他罰啊,拿自己的命去賭啊?假如陳勝、吳廣瘋了,他倆神經搭錯筋了他倆要去造反,那九百個人憑什麼跟他去啊?那九百個人如果知道誤了兵役只罰錢不殺頭何必跟著陳勝、吳廣去造反呢?他倆要是出了神經問題,那九百個人都出問題?那解釋不通的。但是大澤鄉起義,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標誌性的事件,對蟄伏在、潛伏在芒碭山的劉邦來說可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改變他命運的一個機會、一個事件。
劉邦就這麼一下子就抓住機會當上沛公,從逃犯變成沛公這是劉邦人生的一大步啊,所以沛公是劉邦整個,你看《史記》記載劉邦他是從沛公開始記,後來到漢王,然後到高祖,就是漢高祖,當然《漢書》稱他為高帝,他人生是三部曲沛公是他的起點,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這個人其實是個什麼樣的人啊?他是一個時代把他推出來的人,他本來就是芒碭山的一個小混混,成不了大氣候的幾百號人,能把一個強大的秦帝國給埋葬了嗎?所以劉邦這個歷史說明,一個人在一生中間要想獲得成功他得有兩個平台:第一個是時代的平台。第二個是個人的平台。抓住了時代的平台,你可以藉助於時代的潮流的力量,這個潮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第二個要有一個個人的平台,比如說沛公就是一個個人的平台,如果你只有時代的平台沒有個人的平台,那麼這個時代的潮流就屬於別人的不屬於你的,劉邦剛好是把兩個平台結合起來了,既有時代的潮流又有個人的平台,二者的結合玉成了劉邦。
畫外音:
通過王立群先生的講解可以看出,在大的機遇面前劉邦是一個特別幸運的人,但在小的事情上面,劉邦起事之初是處處碰壁,所以他只能投靠別人,他投靠的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楚國被秦國滅亡後項梁帶著項羽伺機復讎,他響應陳勝舉事,舉起反秦大旗成為江南最大的反秦義軍,當劉邦失去自己的大本營后,就投靠了氣勢正盛的項梁,開始了和項氏叔侄共同戰鬥的歲月,那麼在這個集團中劉邦還會遇到什麼問題呢?
投奔項梁以後劉read.99csw.com邦遇到了兩個重大的機遇,他又遇到機會了,就像他「潛伏」在芒碭山以後遇到陳勝一起義,他一折騰搖身一變從逃犯變成了沛公,然後他加盟了項梁的集團以後又遇到了兩個機會。第一項梁立楚王心,立了楚王熊心,立楚王熊心對劉邦來說是個非常有利的事兒,為什麼?有利我們放在後邊再講。第二件事,項梁戰死。他加入了一個勢力最強大的項梁集團,結果項梁戰死了,項梁連續打勝仗,他手下的劉邦、項羽也連續打勝仗,這個勝仗打得殺了秦國的丞相李斯的兒子三川郡的郡守李由,這個仗打得非常大打了,大勝仗,所以項梁很高興,一高興輕敵,一輕敵戰敗。兵敗被殺,項梁戰死了這兩件事放到一塊兒這問題就來了,項梁首先立了一個楚王熊心作為整個集團的最高領導。第二緊接著項梁戰死。這兩件事併到一塊兒就出來一個機會,大家想一想楚王熊心是被誰立的呢?被項氏家族所立,所以熊心本能的對項氏家族有一種排斥,他覺得項氏家族對他來說是一種威脅,他可以把他立起來也可以把他廢掉,項梁活著的時候這個楚王熊心一點做工作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項梁太強勢了,假如項梁不戰死的話輪不上劉邦當皇帝,項梁不戰死有兩個人可能當皇帝,項梁說我自己當誰也擋不住,項梁就當了,因為這個楚懷王,因為是他立的,他說廢就廢了,第二項梁如果自己不願意當,願意擁護這個名義上的楚王熊心當皇帝的話,那熊心就當了誰也擋不住項梁的力量,但是這個人戰死了,這個人對劉邦來說是個貴人,他對劉邦的幫助非常之大。劉邦在大本營失守的情況下投奔他、加盟他這個集團。
第二個非常麻煩的一點就是豐邑失守,豐邑是劉邦的家鄉,豐邑只是一個鄉,是沛縣的一個鄉,是劉邦的老家,現在這個豐邑就是今天的江蘇省的豐縣,現在是一個縣了。劉邦起兵以後把豐邑看作大本營,派了一個非常信任的人叫雍齒大家記住這個人,我們將來還會用到他,他叫雍齒守豐邑,結果雍齒叛變了,雍齒一叛變劉邦的大本營丟了,劉邦為了奪回這個大本營打了三次仗,一奪豐邑,失敗。二奪豐邑,失敗。三奪豐邑才成功。這個豐邑的失守給劉邦帶來了巨大的打擊,豐邑的叛變啊,豐邑的叛變,特別是雍齒的叛變,豐邑失守,大本營失守了,劉邦非常被動,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面臨著人生的選擇。
他得到了一個使命西入秦關去滅秦,而且在西入秦關之前,楚王熊心還定了一個規矩,這就叫懷王之約,這個規矩叫「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誰先進入函谷關並且能夠安定關中的人封他為關中王,這個機會沒有給別人又給了劉邦,所以劉邦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這個人抓住了時代給他提供的機遇,成就了他因緣際會的人生,他其實並不是一個自覺地反暴政的英雄,他也不是首舉義旗的先行者,他是被時代潮流裹脅著前進的成功者,他對秦王朝即將滅亡並沒有遠見,而是在時代潮流的裹脅之下走上了一條機會與風險並存的人生之路,他是這麼一個人物並不是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時代把他裹著、推著像一股泥石流一樣推著他把他推上去了,他隨著這個水流衝著他往前走走走,他衝到岸上去了當皇帝了他就是這麼一個人物,那麼劉邦將怎麼樣走過這個機遇和風險並存的人生之路呢?請看下集,西入秦關,謝謝大家。
他先後投奔了兩個人,第一個人他投奔的是陳勝的部下立的一個楚國王族的後代,叫景駒,他投奔景駒,但是景駒的勢力太小,分不出兵幫劉九_九_藏_書邦。景駒後來被殺了,那麼劉邦投奔的加盟的第二個人是誰呢?項梁。他投奔項梁,投奔項梁的原因《史記》的記載是兩句話「聞項梁兵眾,往請擊之」。往請擊之的「之」就是豐邑的那個叛將雍齒,你看他投奔項梁的目的是為什麼?他聽說項梁的兵多他去投靠項梁,讓項梁借給他兵好收復豐邑,結果項梁還真看上了劉邦,給了他10員戰將5000精兵,劉邦率著10員戰將5000精兵第三次攻打豐邑收復了雍齒逃跑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劉邦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了第三條路加盟一個勢力最強的集團,加入了項梁集團,我們這一集叫「時代玉成」就是說整個劉邦是被時代給推上去的,但這不否認劉邦自己還是做了點工作的,比如說他找人借兵,找誰借啊?就像找人借錢一樣,找誰借啊?你得找那個有錢的主,還得願意借的人,第一得有兵,第二他願意借,最後真叫他找到項梁了。
正在這時候聽說縣令請他回去,那樂不可支啊,對劉邦來說這叫柳暗花明,所以劉邦就立即帶著幾百人回來了,等他回來的時候,縣令變卦了,縣令為什麼變卦了?蕭何、曹參派了樊噲去找劉邦以後,縣令就在琢磨這個事他覺得劉邦他也知道,泗水亭長現在成了一個逃犯了,他手裡邊有好幾百號人,他要來到以後,劉邦這個人平時就不太尊重上級,等他來了又有幾百號人,那他的勢力大我能控制他嗎?所以縣令一想這個事不行,所以趕快下令兩條第一逮捕蕭何、曹參把他倆殺了,這是他倆出了點(子)叫找劉邦。第二立即關閉城門不讓劉邦進來。蕭何、曹參不是一般的人啊,這兩個人七年之後都是劉邦西漢的開國功臣,蕭何是開國功臣第一,曹參是開國功臣第二,兩個人都做了相國。所以你看《史記》有《蕭相國世家》也有《曹相國世家》,兩個人都是劉邦的西漢政府的兩個相國,所以這兩個人很有智慧的。所以早就防著縣令這一手,縣令一說要抓他倆,他倆立馬就逃了,就從城牆上翻過去去找誰呢?找劉邦去了。找到劉邦把情況一說劉邦一看城門關了,不讓自己進,蕭何、曹參又把消息帶過來了,那劉邦就要拿主意了怎麼辦?劉邦立即就寫了封信讓人用一箭把那個信射到城上,告訴沛縣的父老鄉親說,天下現在的大趨勢是各地的人起來殺自己的縣令,你們要保這個縣令的話早晚縣令被殺,你們也跟著遭殃。為了你們自家的安全你們還是及早下手把縣令給做了你們就安全了。所以得到了劉邦的信以後,當然那個細節我們就不知道了,假如要叫文學家來編的話,他可以編得好多人物怎麼串聯,然後大家集合到一塊兒,然後把縣令給做了,縣令一做打開城門就放劉邦進來了。
王立群:
無論劉邦有多少傳奇色彩,他當時的一個現實就是「豐西澤縱徒」這個事件,把他逼到了人生的死角,你隱藏在芒碭山只能是權宜之計,你蟄伏在芒碭山,他也不可能是長期的,怎麼辦?就在這個時候有一件事改變了劉邦的命運,而且這一件事在中國歷史上也影響非常之大,那麼這件事是什麼事情呢?這件事就是大澤鄉陳勝、吳廣的起義。
進來以後這就出來一個大問題,要選個頭啊,讓誰當頭啊?選來選去劉邦首先表明,我不當,當然是不是真心我們大家自己再作判斷。劉邦說為什麼不當呢?劉邦這個沛縣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地,楚國的縣令不叫令,秦代的縣令叫縣令或者叫縣長,楚國的縣令叫公,所以沛縣的縣令叫沛公,劉邦的沛公就由此而來。說這個沛公不好當,領read.99csw.com得好把我們都帶出去,領不好我們全跟著遭殃一敗塗地,所以要好好選,我不能當,我擔當不起。這個時候最有條件當的是三個人,第一是劉邦,亡命徒,他手下有幾百號人,他已經是個死刑犯了。第二蕭何、曹參這兩個人官也大、威望也高但這兩個人心裏都很清楚,陳勝、吳廣是七月,秦二世元年七月起兵,沛縣起兵是九月,中間只隔了兩個月,這個時候秦帝國根基還沒有動搖,雖然天下反秦武裝如火如荼,但秦帝國的大廈還沒有傾倒,根據秦代的法律這樣一個反抗政府的行為肯定是死罪,而且不是一般的死罪是族刑要滅族,所以蕭何、曹參就覺得第一他倆原來沒有案底,沒有前科,不像劉邦已經是記錄在案有前科的,他倆是很清白的,這事要是成了跟著當個官,當個大官不做小官,做大官,這事要不成脅從,你要做首犯那就麻煩大了。我們大家知道中國法律制度上歷來有一個原則叫首惡必辦、脅從不問,蕭何、曹參他們琢磨過來琢磨過去,兩個非常聰明的人甘願當脅從,絕不當首惡,所以大家一看三個人蕭和曹參他倆都不幹,那只有叫劉邦了,所以歷史就選擇了劉邦。之所以選擇劉邦我覺得是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劉邦有隊伍,你不管怎麼樣有幾百號人啊,有隊伍。第二,受擁戴,受蕭何、曹參這些特別有勢力的人的擁戴。第三,無畏懼,劉邦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害怕,這不得了,這都是人的心理素質特別好,不知道害怕。第四,超自信,特別自信,蕭何、曹參還想著失敗以後會不會滅族,劉邦壓根兒就沒想到「失敗」這倆字,這裏面有一個很清楚的問題,就是他本來已經是死刑犯了,當不當這個頭都是個死,借用陳勝的一句話叫「等死,死國可乎?」同樣是個死,你當造反派頭頭也是個死,你不當造反頭頭「潛伏」在芒碭山還是個死,早晚都是個死,還不如當個沛公,能當幾天就當幾天唄。
因為劉邦「豐西澤縱徒」我們上集講過這個縱徒事件發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說,就是秦始皇晚年出現的這個事,離秦始皇死後第二年就出現的大澤鄉的陳勝、吳廣起義,時間已經非常接近,所以我們現在不能準確地判斷出來,劉邦是在什麼時間隱居在芒碭山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劉邦的芒碭山的潛伏和陳勝、吳廣的起義離得很近,所以這個潛伏沒有多長時間就爆發了一件大事件。這個事件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了,這個起義的事件的原因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不講過程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一批人,一共是九百個戍卒要到邊疆服兵役,這個邊疆就是漁陽,就是今天的北京密雲來服兵役,從安徽到北京來服兵役結果呢?遇見大雨叫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有這麼個記載按照法律只要誤了期一律殺頭。當然這個事現在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觀點,說我們現在從地下考古發掘發現的,秦代的竹簡秦代的簡牘上沒有這樣的記載,我們看到有的記載什麼呢?誤期以後罰,罰錢,沒有說誤期以後殺頭,有人把這寫到書裡邊,並且說司馬遷欺騙了我們。這是對歷史的一個誤讀,我們在這裏要糾正一下,因為我們確實現在考古出現的秦代的簡牘記載了服徭役誤期是要罰錢的,但是你不要忘記了我們現在出土的秦簡中間沒有兵役誤期要罰錢的。陳勝、吳廣服的是兵役,我們現在發現的這些秦簡是徭役,徭役跟兵役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徭役就是你去無償地為國家做一些工、打工。兵役是要你參軍的,所以誤了徭役可以罰錢,誤了兵役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