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十七、漢初三傑

十七、漢初三傑

在秦末風起雲湧的農民大起義中,張良得到了《太公兵法》這部奇書,這對他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張良在加入劉邦集團後為劉邦出謀劃策,成為劉邦手下不可或缺的一個智囊人物,但在劉邦起兵反秦到登基稱帝這七年時間中,張良並不是一直都在劉邦身邊,他和劉邦還曾經有過兩次離別,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個人蕭何,蕭何也是劉邦炫耀的一個資本,他認為是三傑之一,但是蕭何跟張良相比,蕭何比張良那大不一樣,蕭何跟劉邦有三個「老」,第一個叫老鄉,第二個叫老同事,第三個「老」叫老戰友,所以蕭何跟劉邦的關係,遠比張良跟劉邦的關係要親、要近,首先他們都是當時沛縣豐邑人,這個豐邑當時是個邑,現在這個豐邑劃出來了是江蘇的豐縣,今天你到江蘇去,豐縣是豐縣,沛縣是沛縣,它是兩個縣,原來在秦帝國時代它是一個縣,都是沛縣,他倆不但是沛縣人,而且是沛縣豐邑人,關係很近是老鄉,這是第一層。第二層老同事,就劉邦所在那個沛縣,蕭何一早就做官了,蕭何做了什麼官呢?他是個管人事的一個公曹,史書記載叫「主吏椽」,而且劉邦這個人在沒有做亭長之前,劉邦可不是一個遵章守紀的人,多半那個最先起來造反的人,大多數都不是遵章守紀的人,劉邦也是這樣的不是個遵章守紀的人,他在秦朝沒做泗水亭長之前,他弄了好幾次犯法的事,誰把他救下來呢?蕭何,蕭何是一個熟悉秦代法律的一個刀筆吏,蕭何多次袒護劉邦、保護了劉邦,而且等到劉邦做了泗水亭長以後,蕭何對他的關照更多,所以劉邦心裏對蕭何還是很感激的,他們是個老同事,那麼最後一個關係呢?是老戰友,老戰友的關係是因為劉邦在做泗水亭長的途中,在豐邑西他把逃跑的這些服徭役的人給放了,所以劉邦就逃亡,藏在芒碭山裡面,而這個時候蕭何怎麼辦呢?蕭何還在縣裡工作,而且蕭何工作做得非常好,秦朝中央政府來人來沛縣考察幹部,每一次考評蕭何都是全縣第一名,所以當時來考評的這些官員都想把蕭何從地方上調到中央去工作,蕭何有好幾次可以到中央政府去工作,蕭何拒絕了,不去,當然蕭何的拒絕,今天的人有好多種說法,說蕭何是慧眼識英雄,早就看出來劉邦是個真命天子,這是胡扯,劉邦當時沒有舞台,沒有機會,他就這麼基層的一個亭長,這個時候劉邦將來能夠成大事一點都看不出來,沒有這個道理,還有一種說法呢,就說蕭何已經預感到秦帝國的這個江山有點風雨飄搖,這是推測,蕭何為什麼叫他從基層到中央工作他不去,司馬遷沒寫,蕭何沒說,我們不知道,最清楚這個問題的就是蕭何,他最明白,總而言之蕭何沒有走就留下來了,所以當秦末農民大起義一開始以後,當時沛縣的縣令就面臨一種選擇,要麼成為秦帝國的替罪羊,肯定被老百姓起來造反殺了,要麼來一個華麗轉身你也起來造反,這樣還可以保全自身,所以這一個沛縣的縣令,最後想的辦法就是他想起兵,然後這樣他就可以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了,當然他想起兵,他要找人商量,商量人就是蕭何、曹參,這兩個人都不同意他,說你做秦代的縣令做這麼多年,殺了那麼人,得罪那麼多人,你現在起兵沒人跟你,你要想成事,你得把咱們縣逃出去的人召回來,他這個縣裡誰逃出去了,就是劉邦,所以這個縣令萬般無奈就派樊噲去召劉邦,劉邦得到了消息,當然是樂不可支九九藏書,本來在芒碭山隱居了,現在突然間叫他回來主持造反的事,他是很高興的,但是這個時候縣令改變主意了,縣令覺得劉邦要一來帶的手下幾百人,他的勢力那麼大,沒有我的份兒了,所以他就想殺了蕭何、曹參,關閉城門阻止劉邦入城,沒有想到蕭何、曹參早就得到消息,翻城而出跟劉邦匯合,劉邦寫了信,策動城裡的老百姓起來把縣令給殺了,所以蕭何就帶領他全族的人參加了劉邦的起義軍。
畫外音:
畫外音:
而且他對劉邦最後當皇帝立了四件大功,第一成全沛公,沛公就是沛縣縣令,楚國當地把縣令叫做公,沛公是怎麼當上的呢?沛公是劉邦人生的第一個舞台,最低的,劉邦一生三個舞台,第一沛公,第二漢王,第三高皇帝、漢高帝,這三個平台的第一個平台就是沛公,而這個沛公是蕭何成全他的,蕭何最早提出來讓劉邦出來主政,而且蕭何聯合其他的人幫助劉邦殺了縣令,成全了劉邦的沛公,這是第一件大功,第二個他成全了高帝,當劉邦的起義軍進入咸陽以後,起義軍的將領們在幹什麼呢,都去找那個最有錢的衙門到那兒去搶,這史書寫得很明確,唯獨蕭何,蕭何不是不搶,搶另一樣東西,人家搶的是物質遺產,蕭何搶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什麼東西?戶口,還有中央財政的記賬的東西、地圖、圖書,蕭何把這些東西全搶到手了,這些東西後來幫助劉邦幫了大忙,這些東西一到手以後,當時的書是寫的,(不是)刻的,流傳極不方便,不像現在是印刷的太多了,就拿一個最簡單的地圖來說,除了秦朝中央政府掌握的有全國的地圖以外,你在全國任何地方買不到全國地圖,不像現在咱們出去幾十米都能找到小報亭,買一張北京市地圖,那個時候的地圖是國家的機密,不可能找到的,蕭何把它全拿到手了,一拿到手劉邦就知道什麼呢?知道天下有多少人口,每個郡有多少人,每個縣有多少人,知道這有什麼用呢?按人口收稅,知道這就知道該找誰去收稅了,能收來稅這國家不就有錢了嗎?就解決一個大問題,錢從那裡來,蕭何把這些東西全搶到手,成全了劉邦,所以劉邦後來做了高皇帝,第三件大功舉薦韓信,韓信沒有蕭何早就跑了,是蕭何極力舉薦的韓信,第四件大功就是經營後方,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是屢戰屢敗,但是他還能夠屢敗屢戰,為什麼呢?蕭何在經營了三塊地,第一關中,第二漢中,第三巴蜀,都是蕭何在那兒經營,他給他補充兵源,給他補充糧餉,他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不斷地給他補給,所以劉邦能夠打到最後,蕭何功不可沒,所以劉邦說這三傑確實是有道理的,我們今天介紹了兩位還有一位韓信,不用介紹了,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那麼三傑歸了劉邦,劉邦就得了天下,劉邦得到天下以後,是不是就能夠想得到什麼就得到什麼呢?請看下集,血性男兒,謝謝大家。
劉邦當皇帝和他以前的所有的君王相比較起來,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這個特點如果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速成」,就是他從一個布衣百姓到登上天子寶座用的時間只有七年,也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他是從一個草根到當上皇帝時間最短的一個人,所以劉邦當皇帝以後,他手下有一個人曾經跟他提意見叫他遷都,那個人叫婁敬,婁敬跟劉邦講,他說你建立的這個漢朝和建都在洛九_九_藏_書陽的那個周朝相比,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時間的長短不同,人家周朝是怎麼得了天下的?周文王、周武王他們得天下,是在他們之前有十幾代堅持不懈地努力,最後得到天下諸侯的認可,我們講秦始皇他最後兼并六國統一天下成功,在他前面有三十五代秦國國君,人家都經過了幾百年鋪墊,然後一步一步,一個台階一個台階上來,沒有像劉邦這樣「三級跳」,七年就當上皇帝了,所以他這個「速成」就帶來一個問題,有很多人對劉邦當皇帝有看法。比如說劉邦跟項羽打了幾年仗的那個滎陽廣武的古戰場,在西漢建國以後,500多年以後,也就是魏晉時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文人叫阮籍,此人是竹林七賢之一,阮籍登上廣武的古戰場看了看當時楚漢戰爭那個遺存,說了兩句非常有名的話,這兩句話叫:「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說世界上的英雄都死光了,竟然讓這小子最後他當上皇帝了,所以劉邦這個當皇帝後人是評論很多的,我們不多說,現在我們要說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劉邦怎麼樣自己看自己的成功,這也是個大問題,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看法,你自己怎麼看呢?
王立群:
劉邦起兵反秦,可以說是一件豁出性命事情,蕭何雖然是劉邦的老鄉,老同事,老朋友,倆人關係非同一般,但蕭何如果沒有出眾的本領也不可能從劉邦集團中脫穎而出,那麼,在劉邦起兵反秦到登基稱帝這一過程中,蕭何究竟立了什麼功勞呢?為什麼劉邦認為自己能夠稱帝蕭何功不可沒呢?
畫外音:
劉邦的這一段話給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話題——漢初三傑,劉邦認為當時天下最傑出的人才就是他手下的張良、蕭何、韓信三個人,正是有了這三個人的輔佐,劉邦才能最終取得天下,而在三傑之中劉邦第一個提到的就是張良,顯示了劉邦對張良的器重,那麼張良在劉邦手下究竟有怎樣的表現?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張良是韓國貴族,他的家世很不一般,張良的祖父曾經做過韓國三代國君的相國,他的父親做了韓國兩代國君的相國,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叫「五世相韓」,「五世相韓」這個意思就是說,張良的祖父跟父親曾經輔佐了韓國的五位國君,一直到公元前250年張良的父親去世,張良父親去世離韓國的滅亡中間相差了20年,也就是張良的父親死後20年韓國滅亡,但是在張良的父親去世以後,張良沒有出任國相。張良當時年齡很小,年齡小你不能做官,等到年齡大可以做官了,韓國滅亡了,所以韓國滅亡的時候,張良已經成為一個青年人了,但韓國滅亡張良的家可是不窮。因為你想想,他的祖父跟他的父親做了五代韓國國君的國相,所以他家做了這麼五代的國相,家裡面非常地富有,韓國滅亡的時候他家裡富有到什麼程度呢他家裡有300個奴僕但是這個時候他家也遭遇了一場不幸,就是他弟弟夭折了,國破、家亡,張良在這麼一個關鍵時刻,他把他弟弟簡單地安葬了,按照貴族的習俗這要隆重下葬的,簡單地、草草地埋葬了,然後把300個奴僕全部放走了,把家裡的財產全部變賣,張良就攥了一把錢,他拿著一把錢又拿了一大筆家產變賣的錢,他要尋找、找人,找什麼人呢?刺客。因為在六國被秦國兼并的這個過程中間,秦始皇用了十年時間兼并了六國read.99csw.com,這十年中間這六國中出現了兩個熱血青年,一個是燕國的太子丹,這個人我們知道很熟悉,太子丹也是個熱血青年,另一個就是韓國貴族青年張良,這兩個人有共同特點,這兩個人都是花錢要買兇,然後去殺人,殺的也都是同樣的一個人——秦始皇。我們單說張良,當然你拿那麼多錢去找人,這個天下還是不缺人的,也不缺刺客,最後張良找到一個人,這個人是個大力士,按照《史記》的記載,這個大力士能夠把120斤的鐵鎚就能夠投很遠。然後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外出巡遊的時候,張良和這個刺客就埋伏在今天河南原陽縣的南邊,當時的這個地點叫博浪沙,非常有名,秦始皇的車隊從這兒過,當然過的時候秦始皇已經有了戒備,因為在這之前秦始皇兩次遇刺,一個是荊軻,一個是荊軻的好朋友高漸離,兩次遇刺,所以秦始皇坐的那個車,他是同樣形制的車弄了好多輛,其中有一輛是秦始皇坐的,所以張良行刺的時候就遇到一個問題,那麼多車不知道哪一個是,就用鐵鎚照著一個砸過去,把那個車給砸個稀巴爛,那個車剛好不是秦始皇坐的,所以沒有砸著,然後這就驚了駕,所以馬上就大搜捕,張良跟刺客逃了,張良逃到江蘇的下邳就今天江蘇的邳縣隱居起來,這次行刺《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詳細記載了這件事情,可見這次行刺是一個重大案件,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由於當時沒有抓到這個刺客,下令在全國大搜捕,10天沒有抓到,張良就隱居下來了。
王立群:
除了張良,劉邦手下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在劉邦從布衣百姓,到貴為天子,這一巨大的身份轉變中,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而且這個人和劉邦的關係,還非同一般,他甚至還救過劉邦的命,那麼這個人是誰呢?
在中國歷史上,劉邦是從平民百姓到當上皇帝時間最短的一個人,劉邦從起兵反秦到楚漢戰爭中消滅項羽,最後登上皇帝寶座一共只用了七年時間,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速成」,而在劉邦稱帝「速成」的背後有三個人功不可沒,這就是張良、蕭何、韓信,其中韓信是漢初的軍事名將,他在戰場上攻城掠地立下了赫赫戰功,相比之下張良和蕭何沒有韓信在戰場上的威風,但他們在劉邦集團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麼張良和蕭何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他們和劉邦之間又有怎樣的關係呢?
王立群:
其實張良跟劉邦有一個兩離兩別,第一次是當項梁立了楚懷王熊心的時候,張良看出門道來了,熊心是個什麼人,他是楚懷王的孫子,已經是個放羊娃了,項梁把他找回來,立為楚國的國君,所以張良就看出門道來了,他也去找項梁,他說韓國雖然滅亡了,韓國也有一個國君的後代挺不錯的,能不能把他也立成國君,立成韓王,你多樹立一點(秦朝的)對立面,可以減少自己的壓力,項梁就聽瞭然后讓張良去找,張良就給劉邦第一次離別了,把這個人找過來,然後項梁封他做韓王,這就是後來很有名的韓王成,所以張良就跟著他,項梁給了他一千多士兵跟著他去在韓國的地盤上想打天下,但是很不順,一直到遇見劉邦,西入秦關的時候遇見劉邦,劉邦幫著韓王成打下了十幾座城,這韓王成才有了個立足之地,所以當時劉邦就有個建議,說九_九_藏_書有那麼十幾座城,項梁不是封你做韓王嗎?你也有這麼十幾座城了,你就在這兒做你的韓王,至於子房,我幫你們打了這塊地,你把這個人先借給我,韓王成就讓張良跟著劉邦,跟著劉邦一直到項羽大分封的時候,項羽封了18個諸侯王,照樣承認了韓王成,所以張良就告別了劉邦又去跟從韓王成,這裏你可以看出來一點,張良所有做的事情都是要為韓國復讎,想重新把韓國給立起來,但是張良的做法恰恰和他的主觀願望相反,張良跟著劉邦以後替劉邦出了好多主意,特別是鴻門宴,張良表現得非常出色,所以項羽就惦記上了張良了,覺得張良幫助劉邦做那麼多事,所以項羽特別恨這個韓王成,說你手下弄了這麼一個人跟著劉邦,給他出了那麼大力,所以韓王成封了韓王以後,項羽把他扣在自己的軍營不放,死活不讓他走,後來又把他降成侯,降成侯以後又把他帶到彭城,到了彭城以後又把韓王成給殺了。這一段經歷讓張良徹底地絕望了,張良好不容易找了一個韓國的國君的後代立為韓王,封了兩次,項梁封了一次,項羽封了一次,封了兩次最後被項羽殺了,沒有辦法他又逃過去跟著劉邦,張良是這樣歸漢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張良歸漢的過程中間可以看得出來,張良跟劉邦的君臣相遇有偶然性,就是張良去帶著人去投奔另一個人,路上竟然遇見劉邦了,這是偶然的,但是也有必然性,就是劉邦特別能夠理解張良,這個很不容易,張良說什麼,劉邦馬上就能明白,這是一個人的天賦,這叫悟性,劉邦是個悟性很高的人,就是你跟他一說他能明白,所以張良為劉邦的建漢立了很大的功勞,這才有劉邦在當了皇帝以後,對他手下的大臣們講,說這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所以張子房張良,他為劉邦西漢政權的建立立了很大的功勞。
王立群:
其實劉邦在登基稱帝不久,他就把都城定在了洛陽,他曾經在當上皇帝不久,在洛陽的南宮召集了當時的大臣,包括諸侯、將軍、列侯們在一塊兒喝酒,在這個酒宴上劉邦就提出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劉邦說你們放開膽子說,說說你們的看法,你們覺得我為什麼最後打敗了項羽當上天子,酒宴上他拋出來這麼一個問題,他這個問題一出來以後,馬上手下就有兩個大臣站出來說話了,這兩個大臣說話也很不客氣,他說陛下你對人是十分傲慢,你遠不如項羽對人那麼仁厚,就是對人來說你比項羽錯遠了,但是你有一個特點,就是你打下來一些地方以後呢,你分給其他人讓這些人去做封侯、封王,而項羽打下來地方以後他不封,所以你封了以後,大家跟著你干有勁兒,項羽不封,大家跟著他乾沒勁兒,這就是你打敗項羽的原因。這是大臣們的意見,劉邦聽完以後,他就打斷了大臣的話,他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你沒有說到點子上,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呢,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個子房是張良的字,劉邦提到張良非常客氣都稱他的字叫子房,劉邦這個人很傲慢,但唯獨對張良不叫子房不開口,他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天下的人傑,我能用他們所以我得了天下,劉邦這一番高見一發表,底下大臣們都對劉邦的這個高見表示贊成,心悅誠服。
畫外音:read.99csw•com
王立群:
隱居下來以後在邳縣張良遇到了一個奇人奇事,有一天張良過一個橋,他站到那個橋邊上的時候看見來了一個老先生,這個老先生就衝著張良走過來了,走到張良的身邊,這老先生的動作非常奇特,就把自己的鞋脫下來往橋底下一扔就扔下去了,張良就愣了,這個老頭怎麼扔鞋呢?這老先生鞋扔完就指著張良說:「小夥子,到橋底下把我的鞋給我拾過來。」這張良看見這老頭的鞋掉下去,這不是一般的鞋掉下去,是老先生有意把它扔下去,然後叫張良去給他揀鞋,所以張良當時就感到一股熱血衝到腦門兒上,就想「扁」這個老頭,但一看這個老先生太老了,擱不住打,所以張良就壓著火下去把鞋給揀回來了,揀回來老頭理直氣壯把腳一伸給我穿上,揀回來不算還要給我穿上,張良又想「扁」這個老頭,但是你好事已經做過了,給他鞋都揀回來了,又忍著跪下來給老頭把鞋穿上,老頭鞋穿上,老頭一句話沒說,道謝的話一句沒說,看了看張良,笑了笑揚長而去,張良傻了,覺得這個老先生不正常,你把鞋扔了叫我給你揀,咱倆非親非故,我揀回來,你叫我給穿,我還跪到那兒給你穿上,一句道謝的話沒有,走人,走了,張良看著他走,走了一里多地,老頭又拐回來,拐回來就說了一句話:「孺子可教。」什麼叫孺子可教,年輕人你還是可以是個可教子女,可以教育好的,就這樣吧,五天以後,天亮的時候,你來這兒等我,張良一聽覺得這老頭奇,五天以後還叫他來,張良就跪下來說:「遵命」。五天以後天剛亮,張良就趕過去了,一到那兒老先生已經來到了,老先生一見他來的晚了馬上一頓訓斥,把張良訓得夠嗆,而且說:「與老人期,何后也」,你和一個長輩相約,你怎麼能來晚呢,說完老頭就走了,五天以後再來。五天以後天還不亮,張良就急吼吼地趕過去了,一到那兒老頭又到了,比他來的還早,這老頭又把張良罵了一通,走了,臨走說五天以後再來,這三個五天就十五天了,說到第三次張良晚上就不敢睡了,天剛半夜他就去了,他剛到那兒不久老先生來了,老先生一看他,年輕人就應當這樣,說完這老頭就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這本書非常好,你就回去好好看,看了這本書,你就可以成為帝王之師,10年以後你可以發達,13年以後在薊北咱倆還可以再見一面,那個古城山下有一塊黃石,那塊黃石就是我,說完老人走了,天不亮,張良也看不見是啥書,等天亮了,打開來一看,這書名四個字,《太公兵法》,太公,托的姜子牙的名字,所以張良就得了這本書,張良的一生和這本書的關係非常密切,從此以後張良就在這個地方隱居下來,專心地去讀和揣摩這個《太公兵法》,讀了10年,10年以後果然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召集了100多個人,當然張良這100多個人很少了,他想去投奔另一個人,結果遇見劉邦,就加入了劉邦,然後張良就試探,經常用《太公兵法》說給劉邦,劉邦這個人讀書不多,悟性很高,張良一說他就明白了,所以沒等張良說完,他就明白張良要說什麼,而且馬上就能做,張良也試著把這個《太公兵法》說給其他的人,其他人聽完以後沒反應,所以張良就覺得用這個《太公兵法》試了不同的人,就覺得唯獨劉邦是個可跟的人,他就跟著劉邦了。
畫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