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十九、第一功臣

二十九、第一功臣

在第一功臣的競爭中劉邦力推蕭何這就讓人不解了,論戰功蕭何不及曹參,論謀略他又不及張良,那麼為什麼劉邦偏偏看重蕭何呢?難道僅僅是他當亭長時蕭何對他照顧過嗎?為什麼劉邦這次要擰著大臣們的意見獨斷專行呢?劉邦到底是怎麼打算的呢?
排第一是劉邦另有考慮,大家都是侯,那誰是第一侯啊?他在封完列侯以後要挑選個第一,他有一個目的,他要把這個第一用做將來的丞相,所以封列侯是過去的總結,排座次是未來的開始,所以劉邦的這個排座次,他的目的是著眼于未來,而著眼于未來沒有比蕭何更合適的了,這就是第一功臣的由來,那蕭何作為第一功臣來說,他適合不適合做第一功臣呢?那麼作為第一功臣來說,作為丞相來說,日子好過嗎?
那麼這一個戲劇性的過程中間,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對蕭何是另眼相看,特別看重,這就存在了問題了,第一為什麼劉邦的意見和大臣的意見總是擰著的?為什麼?再一個蕭何為什麼在封侯和排座次,兩次能夠得到劉邦的照顧,這個很不容易啊。
在王立群先生看來,劉邦力推蕭何自然有他的考慮,此時的劉邦已經把工作的重點轉移到開國后的建設上來,這當然是劉邦應該考慮的,所以他認為蕭何是第一功臣並讓蕭何擔任漢帝國的第一丞相。那麼問題就來了,蕭何適合不適合丞相這一角色呢?擔任劉邦的丞相日子好過嗎?
畫外音:
王立群:
以上,我們用了九集的篇幅,講劉邦封列侯,而且為列侯排座次,所有這一切,劉邦一個目的,就是鞏固大漢王朝,那麼劉邦鞏固大漢王朝,除了封列侯以外,劉邦還會做些什麼事情,來鞏固他剛剛建立的這個大漢王朝呢?請看下集,劉姓封王,謝謝大家。
王立群:
王立群:
高帝六年,劉邦在十二月和正月連續分封了29位列侯,列侯分封完之後,劉邦還要為這29位列侯排一個座次,所謂排座次就是要把29個列侯中間,排出個一二三四來,這樣就面臨著一個問題了,兩批分封的29個列侯中間誰會排名第一,這個排名第一的人就是大漢王朝的第一功臣。我們前面講過,這兩批封的29個列侯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在這些人物中間誰有可能入選呢?我想有幾個人是很有希望的:第一個是張良,張良入選的可能性有兩條理由。第一,劉邦自己提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理論叫三傑說,他說他戰勝項羽是用了天下三傑,這三傑之首就是張良,他給張良的評價是兩句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是三傑之首,作為三傑之首的張良當然有希望被列為第一功臣,這是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劉邦在分封列侯的時候,列侯有一個特點就是有自己的食邑,就是你分了多少戶,其他人的戶數都是劉邦指定的,地點和戶數是劉邦定的,唯獨對張良,劉邦說了一句話:「自擇齊地三萬戶」,你自己選地方,而且是三萬戶,在我們所講過的所有分封的列侯之中,最高的是曹參一萬零六百戶,許給張良的是三萬,唯獨這一個,你可以自己挑地方,這兩個是其他人比不上的,所以我覺得張良有可能入選。
所以,他的不放心的根本的原因,就read.99csw.com在蕭何的權力太大,這樣一來,劉邦就對他會猜忌,蕭何的精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聽信別人的話,覺察出來劉邦對他的猜忌,而且用最巧妙的辦法,化解了這場信任危機,兒子一去、孫子一去,堂兄弟一去,這叫參軍嗎?這叫主動送人質,就把兒子孫子,都押到你那兒,你該放心了吧,所以人家劉邦漢王大悅啊,這大悅,第一,人質來了,他讓我放心了。第二,蕭何真聰明,我稍微對他有點不放心。他馬上就明白了,所以,才有漢王大悅啊,所以第一功臣不好當,別以為做第一功臣就很好,別以為當丞相就很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實處處有危機,這個危機根本上說,就是皇權跟相權的矛盾,秦漢時期的丞相權力很大,他要替皇帝處理軍國大事,處理那麼多事情,權力很大,你說皇帝不能拿過來嗎?皇帝第一顧不了,第二皇帝要都管,皇帝就累死了,所以他必須找人替他分擔,這個人替他幹活,他還對這個人不放心,這就是個很大的一個矛盾,整個封建帝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在這兒,其實蕭何對劉邦,第一忠心耿耿。第二治國有方。很會治理國家,而且能夠化解危機,所以要做第一功臣的人,那也得是既得有才幹,又得善於自全,就非常善於保護自己,你才做得了第一功臣,其實第一功臣並不好當,劉邦讓他當的時候,蕭何沒有推,封他第一功臣接受了,其實這個第一功臣,當你擔上這個名的時候,其實你也擔當了,絕大的政治風險,是很不容易做的,我們再講另外兩件小事,你也可以看出第一功臣,那叫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們先講第一件事,蕭何臨死的時候,漢惠帝去看望蕭何,漢惠帝就是劉邦的兒子啊,就是劉邦死後傳位給,他的長子惠帝,漢惠帝去看望他,漢惠帝見面以後,就問蕭何一句話,君即百歲后誰可代君者,就是您百年之後,誰可以代替您,這話皇帝20多歲的,一個小皇帝,問一個即將咽氣的老丞相,問他,蕭何怎麼答?反過來,如果問的是我們,我們怎麼答?你看人家蕭何怎麼回答,蕭何答了句話,知臣莫如主,回答了嗎?回答了,回答了嗎?沒有回答,人家問你是誰,你答了一個知臣莫如君,什麼意思啊?了解臣子的莫過君王,這叫回答得極其小心,這漢惠帝問不出來話,漢惠帝就急了,你再不問,以後他沒氣了,他死了怎麼辦啊?所以漢惠帝跟著就問了一句,曹參何如,曹參怎麼樣,你看人家蕭何跟著就回答,帝得之矣,臣死而無恨矣,什麼意思呢?皇上啊,你算找對人了,我死了以後再沒有遺憾了,帝得之矣,臣死而無恨矣,你看,這個蕭何一直到最後一句話,他就沒有把曹參的名字,給點出來,這叫什麼?這叫謹慎,這叫小心翼翼,這叫伴君如伴虎,他就是不說出來,一問他,知臣莫如君,所以,最後人家漢惠帝說出來,他來了一個帝得之矣,臣死無恨矣。
其實,蕭何跟曹參原來是老戰友,沒有矛盾,他倆後來產生了,很深的矛盾,這個矛盾從哪兒得的呢?第一功臣,大臣們讓曹參當,劉邦讓蕭何當,蕭何推都沒有推,當了,這一當給曹參兩個人,結了梁子了,兩個人心裏有疙瘩了,但是人家蕭何做得好啊,臨死的時候等於是,又推薦了曹參,所以蕭何死後得了,一個非常好的名聲,叫舉賢不計私仇,儘九-九-藏-書管曹參對我不好,我臨死還推薦他,但是他的推薦不是自己說的,我逼著你皇帝說出來,然後自己再同意,你看,蕭何就這樣一直到最後,你可見這個人多麼小心謹慎。第二件小事,蕭何當然有錢,做了那麼多年丞相,能沒錢嗎,有錢要買房買地啊,蕭何買地他有一個原則,買房買地,從來不在CBD地區買,他跑哪兒買啊,跑那個六環以外,最偏遠的地方去買,而且買那個房子一定,是沒有圍牆的,不買高檔房,不買獨棟別墅,不買中心城區,只買那個最偏遠地區的房子,而且沒有牆,沒有圍牆,為什麼買這麼差的房子啊,蕭何最後說了這麼句話,後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什麼意思呢?我的後代如果是賢能的人,他會學習我這個人的節儉,如果我的後代是個不孝子孫,他有點房有點地,也不會對那些有勢力的人看得上,你買在中心城區,你的子孫又沒有本事,人家早晚給你想辦法,給你房子奪了,你買到六環以外,你買到河北省去,沒人搶你的房,買房買地蕭何都精打細算,絕不買中心城區的房,不買高檔房,買那個經濟適用房,最差的,這樣,我們就交待了第一功臣。
我們再說曹參,曹參跟蕭何、劉邦都是原來在沛縣一同做官的人,當然蕭何、曹參地位比劉邦高,但是蕭何跟劉邦是有私交的,他們是同事,但是同時有私交,曹參跟劉邦是同事,但是沒有私交,我們稍有閱歷的人都知道,就是我們是同事,但是我們只是共過事,但是私下裡沒有交往,沒有私交,所以關鍵時刻劉邦不會替他說話,我覺得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第三條,叫需要丞相,劉邦把西漢帝國建立以後,他由大規模的戰爭轉入到和平建設,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間,劉邦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在打天下的時候,劉邦最需要的是能夠領兵打仗的人,像曹參這樣的人,像韓信這樣的人,但是一旦他當了皇帝,一旦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他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文官,能夠治國的文官,而在這所有這些人中間,張良是什麼?張良是個高參,始終是一個高級參謀,從來沒有實權,更沒有處理過國家的行政方面的大政,所以張良顯然不行,周勃跟曹參都是以軍功著稱的武將,打仗是好手,能治國嗎?不知道,並不知道,這兩個能打仗的人,劉邦還不敢把整個國家交給他倆,那剩下蕭何呢?蕭何是經過實踐證明,他是能夠經營國家機器的人,你看楚漢戰爭這四年,劉邦在前面打,整個的關中、漢中、巴蜀都交給蕭何一個人處理,劉邦其實在滅秦以後,劉邦頒布了兩條重要的法令,其中有一條,我們講過了,叫約法三章,這個約法三章呢,要害就是把秦朝的煩瑣的那個法律中間的一些苛法給它去掉,其實劉邦還有第二條命令,我們過去提了一下,沒有重點講,劉邦的第二個命令就是關中所有的秦帝國的基層官吏一律留任,包括縣令、縣長啊,鄉裏面啊,這些基層官吏全部留任,我們現在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簡,其中最有名的是睡虎地秦簡,我們看睡虎地秦簡可以發現,秦朝的法律基本上完整地保留到漢代了,劉邦去掉的只是那個苛法,維持社會治安的法令都保留下來了,這些法令留下來了,基層官吏又原封不動,只不過原來聽命于秦的皇帝,現在九*九*藏*書聽命于漢朝的皇帝,這法令都基本沒有變,誰最熟悉這些法令呢,除了這些基層官吏以外,在劉邦集團中間最熟悉這些法令的就是蕭何,蕭何在沛縣起兵之前是主吏掾,他熟悉這些法令,所以用蕭何做丞相,這是劉邦既定方針,你想想我們剛才講了四個功臣,張良叫敬重,曹參叫感激,周勃叫信任,只有蕭何叫倚重。
第二個有可能入選的是曹參,曹參為什麼有可能呢?也是兩個理由,第一他是在列侯中間封的食邑的戶數最多的,一萬零六百戶,比萬戶侯還多了600戶,就是按分封的戶數來說他排名第一。第二曹參的軍功最多,所有的功臣都認為曹參的軍功第一。這兩條,那就意味著曹參有可能入選。
他這麼倚重蕭何,其實就想讓蕭何做漢帝國的第一任丞相,現在我們就回答了,我們剛才沒有講的一個問題了,劉邦為什麼非要跟功臣們擰著勁兒,說的是軍功,劉邦是偷換概念了,大臣們的概念都很清晰,大臣們都很明白,要按軍功,毫無疑問那就是人家曹參的,別人是不能夠比的,曹參身上受了那麼多傷,攻城掠地的功勞一筆一筆記下來,我們看《史記》的《曹相國世家》,曹參的功勞寫得很清楚啊,誰都比不過他,所以劉邦封的食邑,曹參是最高的10600戶,按軍功應該是他的,但是要按治國,那不行,可見劉邦封列侯和劉邦定第一功臣,很明顯是這兩件事是兩個目的,封列侯是幹什麼呢?封列侯其實就是回報,簡單來說就是回報,過去不是打了四年仗嗎,這四年仗你們立了功了,流了血,受了傷,立了功,那怎麼辦呢?現在給你們回報,該封侯的封侯,該給地的給地,按照軍功的大小、高低統統給你們都封了,從此以後咱們兩不相欠,你們為我打天下,我也把名也給你們了,利也給你們了,咱們算清了,所以封列侯實際上說白了,就是說最後咱們這個公司盈利了,到現在是年終了,咱們該分紅了,誰的功勞大,該分多少一次性分完,兩清,以後我不欠你的了,你們也別再這個那個了,這是封侯。
所以這四個人我覺得最有希望,那我們現在來總結一下,劉邦對這四個人是個什麼樣的感情呢?我覺得劉邦對張良是敬重,你看「自擇齊三萬戶」,稱他為三傑之首,這是敬重。劉邦對曹參,這個軍功最多的功臣是感激。劉邦對周勃是信任。劉邦對蕭何是依重,特別依靠他、重用他。這四個人在劉邦的眼中間地位都不低,那麼最終誰會成為第一功臣呢?實際上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功臣們怎麼看,怎麼來看這個問題。第二個劉邦怎麼定,結果一徵求功臣的意見,功臣們的意見第一是集中。第二是明確,這個集中跟明確,集中到誰身上呢?曹參。所有的功臣都認為曹參攻城掠地,功第一,他的功勞是第一的,所以功臣們一致推薦曹參是第一功臣,曹參我們剛講過,劉邦對他很感激,他立功很多,那劉邦會不會把第一功臣給他呢?不會。劉邦心裏想給誰呢?想給蕭何,那麼劉邦想給蕭何不是很簡單一件事嗎,他是皇帝,他說話就行了嘛,但是劉邦的話不好說出口,你想想,在蕭何封列侯封他的食邑的時候,大臣們都不同意,認為蕭何沒有軍功,蕭何只在後方保證供應,那叫什麼功呢?那叫事功,蕭何不能算,最後劉邦說了一個很奇怪的理論,你們是功狗,蕭何是功人,硬是把蕭九*九*藏*書何提上去封了一個列侯,給了他八千一百戶的食邑,那個時候劉邦已經站出來反駁了群臣的意見,大家都不敢說話了,現在等封完了要排座次,功臣的意見和劉邦的意見又不一致了,劉邦需要第二次站出來,這個話就不好說了,為一個人,一個領導為自己的一個部下,站出來說一次話好辦,再一次還要站出來說,有點礙口,但劉邦心裏邊是真想定蕭何,所以在這個結骨眼上,大臣們的意見表示出來了,皇帝不吭,在這個關鍵時刻來了一個人,站出來一個人,這個人叫鄂千秋,鄂千秋基本意思是這樣的,他說曹參確實功勞很大,攻城掠地、斬將殺敵,功勞非常大,但是他所有這些功勞叫什麼呢?叫一旦之功,而蕭何的功勞是什麼功勞呢?蕭何在劉邦作戰最艱難的時候,保證他的軍糧,保證他的兵源,那是萬世之功,曹參再厲害,他是一旦之功,蕭何你不管怎麼說,他是萬世之功,我們怎麼能夠讓一旦之功凌駕于萬世之功之上呢,阿千秋講了這番話,他強行把兩個人的功勞分開,一個叫一旦之功,一個叫萬世之功,講完,沒有等大臣們再接話,劉邦跟著就說講得好,講得好,立即表態,命令下詔書,說蕭何今後上殿是:「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什麼叫劍履上殿呢?就是蕭何上殿的時候可以帶劍,一般的大臣上殿先把武器交出來,蕭何可以帶劍,第二什麼叫帶履呢?帶履就是穿著鞋,一般的大臣上殿的時候得把鞋脫了才能上殿蕭何准許他第一可以帶劍,第二可以穿鞋,這叫帶劍履上殿。還有一條叫入朝不趨,趨是什麼呢?趨就是小步快行,就是所有大臣上朝都要小步快走,年齡大走不動怎麼辦呢,年齡大走不動要做出來一個小步快走的架式,以示對皇帝的尊敬,唯獨蕭何可以入朝不趨,那就是說別人都是小步走的時候,蕭何可以慢悠悠地邁著他的官步上朝,所以劉邦就決定蕭何第一,不但決定蕭何第一,還允許他三條特權,帶劍上殿,穿鞋上殿,入朝不趨,這還不算,劉邦還把蕭何的父母,蕭何的兄弟同時都封為列侯,同一天都封了列侯,這還不算,封完以後再給蕭何加兩千戶,這就非同一般了,不說原來封了一萬,我再給你加兩千戶,額外增加兩千戶,蕭何就這樣成了第一功臣,好了,第一功臣就這樣誕生了。
第三是周勃,周勃入選兩個理由:第一他封的戶數是八千一百戶,僅比那個曹參一萬零六百戶少了一點,他排名第二。封的戶數排名第二,當然在這個時候,劉邦還沒有講,劉邦在臨終之前給呂后交待,相國的人選的時候,曾經對周勃說過一句話,這句話叫:「安劉氏者必勃也」。安定劉姓江山的只有周勃,你可見劉邦是多麼看重周勃,所以周勃入選的可能性也很大。
畫外音:
我想這裏邊的理由大概有這麼幾點,第一叫功不可沒,蕭何確實有功,我們在《漢初三傑》這一集中間講過蕭何他的四大功勞,叫成全沛公,成全高帝,舉薦韓信和經營後方,四大功勞,蕭何功不可沒這是基礎。第二點就是蕭何跟劉邦私交極好,這一點大家不要忘了,劉邦跟蕭何是有很深的私交的,他倆的私交非常好,其他人比不上啊,比如說張良,張良跟劉邦沒有私交,他倆怎麼認識的呢?他倆是張良起兵以後去投奔另一個人,在路上遇見劉邦了,就加入劉邦的隊伍,他是這read.99csw.com樣相遇的,而且張良後來為了輔佐韓王成,他有一段時間把劉邦送到漢中,他回去了,等他的主子韓王成被項羽殺了,他絕望了又來投靠劉邦,你看這個關係,就劉邦對他敬重,但劉邦對他並不倚重,蕭何就和他不一樣,蕭何跟劉邦有私交,我們前面講過。
畫外音:
劉邦從起兵反秦以來,在他身邊就不斷地出現一些能幫他出主意、打硬仗的人,這些人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比如張良、曹參、蕭何、韓信等,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人的幫助,劉邦建立大漢朝也是水中月、鏡中花,那麼在劉邦七年的反秦滅項的戰爭中,誰能堪稱是第一功臣呢?在劉邦集團誰的功勞最大?劉邦心中的第一功臣又會是誰呢?
第四個有可能入選的人,蕭何,蕭何為什麼能夠入選呢?也是兩個理由:第一在分封列侯的時候,劉邦站出來為蕭何說話,劉邦還舉了個例子,說你們叫功狗,蕭何是功人,這功狗、功人就是專門為蕭何說的話,可見在劉邦的心目中間蕭何是指定要封的,所以蕭何是非常有希望出任第一功臣。第二個理由呢?就是蕭何所受到的重用,特別是在楚漢戰爭的這四年多的時間之內,蕭何是留守大後方的,整個關中、漢中、巴蜀統統歸蕭何管,全權處理。
其實第一丞相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第一是責任太大,第二是權力太大,特別是權力太大會導致皇帝和丞相之間有摩擦,這個摩擦就是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所以蕭何其實並不容易,其實在封第一功臣之前就發生過一件事,封第一功臣是在高帝六年,而在高帝三年,就是漢王三年的時候,曾經出過一件事,就是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打得最激烈的時候,劉邦多次派人去慰問蕭何,劉邦在前線打仗,蕭何是負責整個關中的事情,然後多次派人去慰問蕭何,蕭何沒有覺察,但是蕭何手下有一個人,這個人史書稱他為鮑生,所謂鮑生就是姓鮑的一個書生,是蕭何的一個門客,他的一個部下,他告訴蕭何,大事不妙,他說你想想,主公在前線風餐露宿,非常辛苦,你在後方比前線的主公,要舒服多了,那麼為什麼辛苦的人來慰勞一個不太辛苦的人呢?你有沒有想想這個道理呢?誰該慰問誰啊?誰最辛苦應該慰問誰,現在倒過來了,在外邊辛苦的人來慰問,那個不太辛苦的人,說明主公對你已經有疑心了,所以鮑生說,你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你的子孫,還有你的堂兄弟中間,所有符合徵兵年齡的人,全部送到主公的大營中間去當兵,只有這樣才能保你平安,蕭何一聽,馬上明白了,他把他的子孫,因為蕭何年齡比較大,他的兒子、孫子,還有他的堂兄弟中間,凡是符合徵兵年齡的,一股腦全部派到劉邦的大營之中,當這一批人,就蕭何的子孫和堂兄弟,來到劉邦大營之中的時候,司馬遷寫了四個字,叫漢王大悅,劉邦十分高興,劉邦的高興倒過來說明,這個包生看得非常准,包生已經看出來,劉邦對蕭何不放心,這就有一個問題來了,蕭何是那麼一個忠實于劉邦的人,那麼劉邦為什麼會,對他不放心呢,其實這個話說白了,就是一句話,權太大了,蕭何當時有多大的權力呢?劉邦就是在前線打仗,整個的關中漢中巴蜀,全歸蕭何指揮,換句話說,蕭何就是假漢王,整個天下都是蕭何在管理,你想想,這麼大的權力,劉邦能對他放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