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十八、反乎冤乎

三十八、反乎冤乎

我來介紹一下雙方交鋒的時候怎麼說的,第一,為什麼找陳豨,我們不是說陳豨來向他辭行,他就跟他商量謀反了嗎?他怎麼說呢?陳豨第一受信任,第二手握重兵,一個深受信任手握重兵的將領你去赴任就得了,你臨走之前幹嘛非去找那個韓信去辭行呢?你明明知道韓信對皇帝那麼不滿你找他辭行,辭行的本身就說明你想和人家聯手了嘛。而且陳豨受劉邦信任,韓信和他聯手劉邦不會懷疑啊?韓信要是找彭越,要是找黥布,這些久經沙場、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已經被劉邦嚴密地盯著了,韓信一找他們那劉邦馬上就知道了。所以找陳豨剛好符合情理,找一個劉邦最不容易懷疑的人最容易成功,這是反駁的第一點。
一直到今天,學術界關於韓信之死實際上是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叫謀反被殺,咎由自取;第二種就是冤殺功臣,實在可惜。我們先介紹第一種看法,就是認為韓信該死,謀反嘛,你還不該死?認定韓信謀反被殺的這一派的有一個很代表性的觀點,就是認為韓信的謀反是一個過程,從不謀反到有怨恨,到想謀反,一直到最後真謀反,他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這是這一派的基本觀點。人們認定韓信沒有叛亂,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就是《史記》的《淮陰侯列傳》用了大量的篇幅記載了兩個說客,一個是項羽派來的叫武涉,另一個就是韓信手下的蒯通,這兩個人給韓信說了好多,韓信就是不反,那個武涉說完以後,史書記載韓信是堅決不反,說了四個字叫「雖死不易」,易是改變,即使死了也不改變自己,不背叛劉邦的這個決定,這話說得斬釘截鐵,這是武涉去遊說的時候韓信表的態。蒯通跟韓信談了兩次,蒯通第一次談我們詳細地介紹過,蒯通第二次談我們沒有介紹,我們不妨在這裏把蒯通第二次遊說韓信的時候,所說的一些主要的觀點介紹一下,大家聽一聽蒯通怎麼樣勸韓信的,韓信是如何表態的,這個東西直接影響到許多人對韓信是否謀反的判斷,和這件事情有關。蒯通其實第二次遊說韓信的時候給韓信著重講了兩點,第一點,有功稱王,錯,韓信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我是立了大功然後劉邦封我為王,我有這麼大的功勞,他封我王是應該的,我有這麼大的功勞,漢王不會不考慮這些問題最後把我冤殺掉,這不可能。所以武涉,包括蒯通他們勸韓信的時候,韓信就一直抱著一個想法,就認為自己有功,封王是應該的。但是蒯通第二次說,你這個觀點其實是錯的,你覺得你有功封王,你那麼信任劉邦就不會動你嗎?不對。蒯通從道理上跟事實上兩個方面都講了,先講道理,再擺事實,你看蒯通很會講話。什麼叫講道理呢?他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你覺得劉邦對你好,那只是你們倆利益一致他對你好,一旦你們倆的利益相衝突的話,他絕不可能對你一直好下去。這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劉邦對韓信會不會一直這樣永遠地好下去。
王立群:
畫外音:
第二,謀反的時機不合情理,他手握精兵30萬在齊王的位子上,兩個人勸他謀反他不反,現在手中一個兵沒有了,他要反了,這合乎情理嗎?這個疑問呢後人傳得非常廣,唐代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許渾寫了一首詩叫《韓信廟》,這個詩寫得很漂亮:「朝言九_九_藏_書云夢暮南巡,已為功名少退身,盡握兵權猶不得,更將心計托何人」,這個詩寫的就是我們剛才那個觀點,怎麼解釋呢?「朝言云夢暮南巡」,就是早上說要去游雲夢,晚上就決定就出發了,說明劉邦抓捕韓信的時候動作非常快,早上商量好晚上就啟程,這叫「朝言云夢暮南巡」。第二句「已為功名少退身」,意思說韓信成就功名的時候他應該全身而退,他沒有退,惹上麻煩了。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剛才說的那個觀點,「盡握兵權猶不得」,手裡掌握了30萬大軍的軍權的時候你不反,「更將心計托何人」啊,手裡邊一兵一卒沒有了你去跟人家商量謀反,你光桿司令一個去跟人家商量謀反啊?而且人家對方並沒有說來找你謀反,人家來跟你告個別,你就跟人家商量謀反的事,這是許渾的詩。
下面我介紹另一派的觀點,韓信沒有謀反,這一派有什麼證據呢?第一,策反陳豨不合情理,你說劉邦最信任的就是陳豨,陳豨去跟韓通道個別,韓信就把左右推開,就說我要跟你說番話,你將來去那個地方,他倆就開始商量謀反的事了,這可能嗎?當陳豨是受劉邦信任的一個大將,去跟韓通道個別的時候,我要出差了,到外地去了,好長時間不能見面,陳豨並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要謀反啊,人家沒有表明態度要謀反,他怎麼敢一見面就跟人家說謀反的事,這不是讓人覺得太奇怪了嗎?一個老同事來看你,你倆一商量馬上就商量謀反,人家沒說謀反你怎麼敢這麼輕言謀反啊?何況是韓信這麼一個這麼不受信任的人,這個不合理。
當然韓信被抓以後,韓信的態度已經發生變化了,韓信最重要的變化是兩個,把他從楚地抓到京城,把他王削掉,封他為淮陰侯住在京城,韓信從此以後稱病不上朝,我有病了不上朝,這實際上是什麼?這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來對抗劉邦,你不是不信任我嗎?不信任我我也不幹了,你就是不讓我帶兵,你讓我去管我也不管了,不上朝。第二,羞於和絳灌為伍,絳侯周勃、穎陰侯灌嬰這都是第二梯隊的大功臣,但是韓信很恥于和這幫人劃到同一列。他成為一個侯,韓信的功勞是當時第一的,他是王,所以把他降為侯以後,有一件小事,有一次他去樊噲家裡頭,到樊噲的府上,樊噲有雙重身份,第一他跟劉邦是連襟,第二他是大功臣,所以他被封為舞陽侯。韓信一到樊噲的府上那樊噲受寵若驚,史書記載樊噲對韓信是「跪拜相迎」,樊噲對誰跪拜過?只有對韓信,佩服韓信的才能和功勞。而且說了一句話,說將軍竟然來到我的家裡邊,實在讓我樊噲感到非常榮幸,您是那麼一個大功勞的人,來到我們這個寒舍來了。結果韓信出來以後仰天長嘆啊,我韓信落到現在和樊噲這號人弄到一塊兒去了,看不起這個賣狗肉的,他覺得他那個侯算個什麼侯啊,我這諸侯王竟然跟這些人弄到一塊兒去了,很不屑。所以這個時候應當說,韓信的話對自己的這種狀況已經心生不滿了,很不滿意,因為他感到對他不公正,他的幻想也毀滅了。另外他的人生目標喪失了,他的目標是封王,現在王沒有了,同時還讓他大失臉面,他本來是第一功臣,最後被劉邦抓住綁起來,用車從那個陳地一直拉到京城,這一路上都是關在囚車裡邊,所以感到這臉上掛不住。換句話說,劉邦用不光彩的手段來對待韓信,進行九_九_藏_書不公正的處理,讓韓信感到心寒。大家注意這兩個不,不光彩的手段,不公正的處理,讓韓信心寒。所以韓信就這樣心裏邊產生了謀反的願望,所以他從不反到反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第四,動手的條件不合情理,其實韓信動手的最好的一個條件就是劉邦出京,劉邦一離開京城韓信就可以動手了,結果劉邦離開京城了你不動手,還要和陳豨書信來往,陳豨在外地你在京城,你要派一個使者那個時候很不容易,不像今天發個電子郵件,打個手機,發個手機簡訊,當時要派人騎著馬帶著書信,這些信使萬一在路上被劉邦截住呢?看到密件了那怎麼辦呢?他不怕走露消息嗎?在京城謀反這種事情可以說這叫間不容髮,怎麼能夠靠這種工具來傳達一個命令呢?很不可靠。
王立群:
第五,抓捕韓信的手段,你看呂后怎麼抓韓信的,假如韓信沒有相當的準備,呂后抓韓信太容易了,韓信不就是一些奴僕嘛,家裡就是些家人,家臣吶,那很簡單,呂后調一支正規軍把韓信的侯府一包圍,進去到府裡邊把韓信抓起來不就行了嗎?為什麼不去抓捕啊?說明韓信已經做了相當的準備了,不敢輕易地那樣去抓捕,而是用誘捕的方法,而不是用抓捕的方法。最後一個《彭越傳》,我們現在還沒講到,《彭越傳》明確記載彭越謀反是冤案,是呂后指使彭越的手下誣告彭越謀反,寫得非常明確。假如韓信謀反不是事實,那麼司馬遷為什麼在《彭越傳》把彭越的謀反寫成是個赤|裸裸的冤案,明明白白的冤案,為什麼《韓信傳》寫的是明明白白的謀反呢?那隻能說明韓信確實是反了。
在楚漢戰爭的大舞台上,韓信的軍事才能可圈可點,他有義士的氣質,大將的風度,是個傑出的軍事家。但可惜的是,這位大將軍在政治上卻是幼稚的,正是因為這一點要了他的命,而關於韓信之死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韓信是被冤殺的,也有人認為韓信是罪有應得,那麼哪一種說法符合歷史的真實呢?王立群老師對此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王立群:
王立群:
第五,誅殺韓信的過程不合情理,韓信怎麼被殺的呢?騙他入宮,騙到就綁起來,綁到就立即就殺,缺了什麼?缺了審訊,最重要的是缺了查證。韓信不是和他的手下的人商量嗎?那你把他手下的人抓起來審一審啊,誰主謀的?誰出的主意啊?他手下的同謀一個不抓,一個不審,一個不調查,韓信一進去就綁,綁起來拉出去就殺,有這麼殺人的嗎?像這樣的殺人是謀反啊還是謀害啊?所以,不同意韓信謀反的提出來了五個方面的反駁的理由,說這不是韓信謀反,這是劉邦跟呂后兩個人男女雙打要殺韓信,所以這叫謀害,這不叫謀反。
第二點,手握重兵不反,手無一兵一卒卻反,為什麼?很多人就抓住這一點,當年他不反現在他反了,這不合道理。其實大家忘記了當年不反是因,現在反了是果,它倆沒有因果關係,這個因果關係有兩種因果,一種叫必然性因果,一種叫或然性因果,必然性因果是一個因只能推出來一個果,比如說他昨天騎摩托車使勁兒摔了一下,因此他今天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這可以值得相信,騎摩托車重重摔一下今天還是健步如飛那大家不相信,這個因果就是這個因必https://read.99csw.com然產生這個果,這個因跟果有必然性關係。當年不謀反現在會不會反呢?兩種可能,當年不謀反現在還不反,當年不謀反現在反了,是不是有兩種結果?當一個原因可能引發兩種結果,這叫或然性因果,我舉的頭一個例子叫必然性因果,這叫或然性因果。你不能說他當年沒反所以他現在不會反,那不一定,當年不反是當年,現在他反不反是現在決定的,他現在可能反也可能不反,一個因可以推出兩個果,這叫或然性,所以說拿當年不反來推翻今天的謀反,這個在邏輯上說不過去。
在《韓信破齊》一集中蒯通已經苦口婆心的遊說了韓信一番,但是韓信沒有心動,當蒯通第二次遊說時,可以說他已經前前後後窮盡了所有的道理和各種可能,但韓信仍然不為所動,那麼在韓信的心理到底有什麼解不開的節呢?他為什麼如此執拗呢?
所以這樣一來呢兩派的觀點反覆交鋒,我介紹了兩派的不同觀點和他們的依據,還有兩派的論戰的一些主要的觀點,大家可以自己取捨。就我本人而言,我比較傾向於韓信在最後關頭確實是謀反了,他第一次被抓是冤案,他沒有謀反,但第二次在京城和陳豨他聯手,確實是謀反了,這樣解釋可能比較更合乎歷史事實的記載,當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見還可以繼續發表。那麼我們下面還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學者都不相信韓信謀反呢?都覺得韓信冤枉呢?我覺得大體上有這麼幾個:第一,韓信的功勞太大;第二,韓信死得太慘,功勞那麼大,死得那麼慘;第三,韓信確實被冤枉過,在楚王位上第一次謀反是被冤枉的;第四,韓信的軍事才能太出色;第五,劉邦殺了不只韓信,殺了一批諸侯王。所以人們根據這五點來判斷,一般人都會傾向於韓信沒有謀反,韓信作為一代名將,最終還是死在了西漢政權的屠刀之下,確實很可惜。有關韓信之死還有幾種非常有代表性的說法,這些說法影響很大,這些說法有哪一些?它們有沒有道理?請看下集《死因之辯》,謝謝大家。
畫外音:
第四點反駁,韓信這麼機密的事,他給陳豨兩個人商量這麼機密的事,就他兩個人知道,司馬遷怎麼會知道呢?司馬遷怎麼竊聽到這個消息的?所以不相信嘛,這個不奇怪,史書中間記載兩個人密談的事情多了,沒有第三個人在場。我們經常說這個言不過六耳,四個耳朵就是兩個人,六個耳朵那就是三個人在場,那就肯定會傳出去,但是即使是兩個人說,史書只要有明確記載,你也不能夠貿然地推翻它。
第三手中無一兵一卒,手中無一兵一卒也不是否定韓信謀反的充足的理由,韓信一生打仗一向是以少勝多,出奇制勝,你看韓信打的仗,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有井陘之戰,打那個龍且之戰,每一次他都是以少勝多,出其不意,他雖然兵少,但不一定說他兵少就不能夠把謀反做成功,這是第三點反駁的。
畫外音:
第二個階段是對劉邦的幻想被打破了,幻想被打破的原因是陳平設計劉邦偽游雲夢,誘捕韓信,裝著游雲夢,韓信一來把韓信抓起來了,抓起來又找不到證據,把他從楚王降為淮陰侯,這件事對他刺|激非常大,打破了韓信對劉邦的幻想。所以你看韓信一聽說劉邦要到陳地來視察,他第一個反應欲發兵反,第一個反應就是想發兵造反,read•99csw.com你可見他這個時候已經有警覺了,所以這個時候應當說呢,韓信已經在反和不反之間搖擺,但最終反了沒有呢?沒有反。沒有反有兩個證據,第一,史書記載韓信考慮過來考慮過去,自度無罪,我自己想來想去我沒有錯,我沒有罪你憑什麼抓我啊?你想想自度無罪,說明他確實沒做違法的事。第二,劉邦抓了他最後又放了他,把他王降為侯,假如韓信真謀反劉邦能把他降王為侯嗎?劉邦對謀反一律是殺,沒有一個寬恕的,說明他確實沒有反。那麼他不謀反,為什麼最後被劉邦所抓呢?這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韓信甘心為臣,但是又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就是他有些做法上還達不到像蕭何那樣,讓劉邦徹底解除對他的戒備,劉邦對他的疑心沒有減,所以最後還是被抓了。
畫外音:
關於韓信之死有觀點認為,那是因為韓信謀反才招致被殺,而還有一派觀點認為韓信沒有謀反,當年蒯通窮盡天下的道理試圖說服韓信,韓信都沒有動心,那麼現在他為什麼謀反呢?所以他們認為韓信謀反是莫須有的罪名,是被冤枉的。那麼他們有什麼證據呢?
關於韓信有沒有謀反,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兩派的觀點一直存在著分歧,那麼在觀點交鋒和衝突中,哪一派的觀點比較可信呢?韓信到底有沒有謀反?王立群老師的觀點是什麼呢?
第三,動用兵力不合情理,韓信謀反想動用什麼兵力呢?把京城官府的奴隸解放出來,然後讓他們武裝起來去打,這個合理嗎?這裡有幾個問題,第一,你是一個列侯,又不受信任,沒有皇帝的詔書符節,那麼這些官府的奴隸怎麼會相信你,怎麼會聽你的呢?第二,就是他們聽你相信你,這能集合出來多大一批烏合之眾呢?你帶著這麼一批烏合之眾去攻打皇后和太子的皇宮,和正規軍去作戰,你弄了一幫烏合之眾去和正規軍去作戰,這能打贏嗎?動用兵力不合情理。
武涉勸他,蒯通勸他,特別是蒯通苦口婆心,剖析利害,韓信就是不聽,其實韓信不聽是四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對劉邦有幻想,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對劉邦有幻想,這個幻想來自兩個方面,第一他功勞大,他覺得我這麼大的功勞主上還會傷害我嗎?他對劉邦這個幻想非常重。他的幻想來自的第二個原因就是,韓信是個知恩圖報之人,你看當年那個漂母不是給他飯吃了嗎?他做了楚王以後怎麼對待漂母?千金重謝;當年受胯|下之辱的那一個無賴,他封了那個人,他沒有報復那個人,他封那個人做中尉,就是讓他當警察了,當警察局長了,韓信對人總是一種態度,就是知恩圖報,以德報怨,他是這樣來對人的。當然他也希望別人也能夠這樣對他,這往往就是善良的人啊最容易犯的錯誤,我不害他他還會害我嗎?這樣想,這是幻想。第二點,沒有稱霸之志,韓信這個人是有志向的,這個志向就是因功封王,他既沒有項羽的稱霸之志,也沒有劉邦的稱帝之志,既不想當霸王又不想當皇帝,他只想當一個因功封的諸侯王,他把人生的目標就定在這個位置上去了,你叫他干別的他不幹。第三點,就是他對劉邦精神臣服,從精神上臣服於劉邦,有一個嚴格的依賴型的人格,他的人格上他沒有一個自主自強的人格,是非常依賴他人的依賴型人格。第四個原因,性格中間的猶豫徘徊,有的人性格非常果斷,有的人性格就是猶豫read.99csw.com徘徊,韓信屬於猶豫徘徊之人,不果斷,這四個原因導致他不會叛亂,這是韓信跟劉邦關係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觀點,功高震主者,危,你功勞大得威脅到君主的存在,是非常危險的,你的功勞太大了,你想想你多大的功勞,滅魏國,滅代國,滅趙國,脅迫燕國投降,滅齊國,你把黃河以北五個諸侯國家你全部蕩平了,這叫什麼功啊?這叫不賞之功,就是沒法賞了,也沒法再給你加封了,換句話說,劉邦那兒沒東西可給你了,這叫挾不賞之功帶震主之威,處臣子之位,你具有不賞之功,帶著震主之威,你肯定很危險。你現在到了一種什麼程度呢?「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你到楚國去,楚國人都怕你,你到漢王那兒去,漢王那兒也都怕你,你功勞太大了,你投誰誰都怕收留你,這叫什麼?這叫天不收地不留,你別以為你立了大功,立了大功你的功勞太大了,天不收地不留。蒯通的話可以說講得非常透啊,韓信聽完很平靜,說什麼呢?「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什麼意思呢?您受累了,回去歇會兒吧,我再考慮考慮,不聽。停了幾天蒯通再一次拜見韓信,道理全部講完了還講什麼?蒯通還會講,講完以後看起來都講完了,又講了三條,第一,人要識勸,為人要識勸,不管什麼事,發生什麼事以後別人勸你你要聽,如果一個人不識勸,別人怎麼勸你都不聽,一旦你做了錯誤的決定再沒有改正的機會了。第二點,奴僕思想後果嚴重,蒯通說你韓信放著主人叫你當你都不敢當,你只想當奴才,你這是個奴僕思想,這個後果極其嚴重。第三點,猶豫不決害死人,你現在一直在這兒猶豫不決,這個猶豫不決害死人。當然蒯通舉了很多例子,他說猛虎要是猶豫的話,它還不如那個蜂蠆螫人呢,就是不如那個蜂來蜇人一下呢,那個千里馬要是猶豫了還不如劣馬呢,一個勇士要是猶豫了,他還不如一個庸人呢,一個聰明的人猶豫了他還不如個啞巴呢,啞巴還會打個手勢,所以說猶豫不決害死人。蒯通又給他講了三點,講了三點當然韓信還是不聽。
當然他空講道理不行,蒯通講了兩件事,他說第一,我們看一看朋友怎麼變成敵人的,他舉的例子就是我們上一集講過的張耳和陳餘,張耳和陳餘當年是布衣的時候,他兩個是什麼樣的交情啊,刎頸之交,生死之交,最後怎麼辦呢?反目為仇。蒯通就抓住這件事給韓信說了,他說你和劉邦的關係,你倆再鐵鐵不過張耳和陳餘的關係吧,你們倆的矛盾,你們倆之間存在的問題遠比張耳、陳餘的問題,他們倆就是因為兩個將軍,你倆的問題要比那兩個將軍複雜得多,你想想,你倆能夠一直保持這麼友好的關係嗎?這是第一件事,朋友。第二,我們從君臣來說,歷史上君臣關係中間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越王勾踐的復國了,勾踐復國以後兩個大功臣走了一個,那個聰明人,那個人叫什麼呢?范蠡,留了一個文仲,那是個傻子,最後被勾踐殺了。他說你想想,君臣關係是個什麼關係啊?君臣關係是共患難,是朋友,同富貴是心患,心腹大患,是這麼一種關係,這叫君臣關係,君臣關係說白了就是這種關係。他說你跟漢王的關係是這樣一種關係,從朋友講,刎頸之交還能反目為仇,從君臣講,死在你前面的人有的是,比你還有功的人還有的是,勾踐復國,文仲立了多大的功啊?最後還是被殺了嘛,講完以後韓信不聽,這是他講的第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