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十九、死因之辨

三十九、死因之辨

王立群:
劉邦一方面命令韓信攻齊,一方面又派酈食其去說降齊國,兩者之間存在矛盾對此劉邦不可能不清楚,如果酈食其能夠說降齊國自然是個不錯的結果,但在王立群先生看來,劉邦並沒有讓韓信停止攻擊,說明劉邦心裏還有想法。那麼,在究竟是降齊還是滅齊的問題上劉邦更青睞于哪個選擇呢?
這一次當韓信要求擴大自己的封地的時候,他其實沒說,那個假齊王他是明明白白寫信要的,但是擴大封地他沒說,他是用行動來說,就是你讓我來我不來,你猜吧,猜對了我就去,猜錯了我不動。劉邦猜不透,說明劉邦智力還達不到,張良猜出來謎底了,張良發覺是給人家「發工資」發得少了,所以人家不來加班了,那怎麼辦?多發點,劉邦就趕快給人家發「加班費」,「加班費」一發人家來了。求封齊王的時候劉邦是拍桌子大罵,這次要求加封的時候是韓信沒寫信劉邦也沒罵人,這次很微妙,那次是韓信寫了封信,劉邦氣得當著使者的面破口大罵,所以張良跟陳平各踩了他一腳。這次人家不寫信了他也不罵了,但是我覺得這個不罵比罵更可怕,罵說明他對韓信的判斷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為什麼叫出乎意料之外?他覺得韓信是自己的部下,打了齊國滅了齊,理應帶著軍隊來,你現在不來,要求封假齊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惱怒了。但是這一次由於張良說在前面,劉邦早就明白他為什麼不來了,所以這次劉邦沒有罵,不罵說明他把韓信定位在一個什麼樣呢?定位在一個小人的位置上了,這次不罵了,因為沒有出乎他的意料,我就知道你這傢伙不給錢就不來,所以劉邦不罵了,但不罵比罵後果更嚴重,這是第三個有代表性的說法。
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的過程中,有一個人居功至偉,他就是韓信,憑著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韓信暗度陳倉,勇定三秦,直至垓下一役打敗項羽,為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了奇功,是西漢開國第一功臣。然而這位軍事天才卻被劉邦、呂后以謀反罪殺害,最終如同一顆璀璨的流星消逝在茫茫天際,引來世人無盡的慨嘆和猜疑,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韓信被殺?是他功高震主的威名還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後人關於韓信被殺的原因都有哪些說法呢?
第三個,還是跟齊王有關,你看一個是滅齊,一個是求封齊王,第三個是擴大齊王封地惹的禍,又跟齊王有關,就是韓信幫助劉邦搗毀了項羽的後方以後,項羽沒有辦法鴻溝議和,議和以後項羽就撤,劉邦就追,結果追到固陵劉邦吃了個虧,他20萬追兵叫人家項羽的10萬追兵打得困在城中不敢動,20萬人硬是打不過人家10萬人。等韓信韓信不來,等彭越彭越不來,後來他不理解他為啥不來啊,張良給他說了,你馬上要當皇帝了,人家就那麼一塊地,太小了人家不來,現在的辦法,你趕快給人家加封土地人家就來了。所以劉邦就大規模地擴封了韓信跟彭越的封地,土地一到他倆來了,他倆一來項羽完了。這件事惹得劉邦動了殺心,這件事應當怎麼看呢?這件事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我覺得韓信有英雄之才,但是同時還有市井之心,就是市井小人之心,他自己是以市井之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他同時又希望劉邦能夠用君子之心厚待自己,這就是個很大的矛盾。
王立群:read•99csw•com
這個違反規則了以後,劉邦動了殺心了嗎?我覺得不好講,我的看法是動了防範之心,至於是不是動了殺心,我認為不大好講。所以宋代的一個大詩人黃庭堅,他寫過一首詩叫《韓信》,他在這首詩中間寫了四句,講得很有道理,黃庭堅的詩這樣寫的:「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齊自重身已輕,躡足封王能蚤窹,豈恨淮陰食千戶」。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說劉邦在滎陽跟成皋日夜盼望著韓信的救兵,等著你來,結果你拿了齊地以後呢,你要求封齊王,封齊王是把自己的身份提高一點,這叫自重。黃庭堅認為「取其自重」實際上的效果是「身已輕」,你想自重實際上在劉邦那兒你輕了,沒有分量了。「躡足封王能蚤窹,豈恨淮陰食千戶」,當你看到劉邦是被人家踩了兩腳,才封你做齊王的時候,你就不要埋怨後來封你淮陰侯,那是必然的。黃庭堅就認為,求封齊王是韓信的人生敗筆,這也是一個很有名的觀點,說求封齊王惹來殺身之禍。
第二個話題,求封齊王惹的禍,韓信滅齊以後,劉邦就等著他帶兵來滎陽助戰,結果韓信來了一封信,要求封他為「假齊王」,假就是代理,封他為代理齊王,這件事惹惱了劉邦,這個過去我們講過,這件事導致後來韓信被殺,這件事情流傳很廣。那我們要討論求封惹禍了嗎?說求封齊王惹了禍,那麼求封齊王惹禍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要考慮兩點,第一,韓信求封錯了嗎?第二,韓信求封劉邦動了殺人之心了嗎?這兩個問題考慮好了,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
畫外音:
畫外音:
那麼韓信呢?韓信卻恰恰是精於戰場暗于官場,戰場上韓信指揮千軍萬馬胸有成竹,但是到了官場上韓信是方寸大亂。我舉一個例子,當第一次劉邦接到密報說韓信謀反的時候,劉邦是偽游雲夢到了陳郡,要求韓信來見他,韓信這時候怎麼辦呢?韓信是三種反應,第一,韓信是方寸大亂,馬上要造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反,第二點又想到「自度無罪」,我沒有錯啊,我反什麼呢?最後殺了朋友鍾離眜,帶著朋友的人頭賣友求榮。你看韓信這三招,一個想反,一個又覺得自己沒有罪,最後是賣友求榮,三招全用上了,人家劉邦到那兒給他抓起來了。這個韓信在官場上,韓信遇到政治鬥爭的時候那個無能,和他在戰場上他那個英明完全不一樣,是兩個人。
第一,韓信之死是因為他滅齊惹的大禍,滅齊是怎麼回事呢?就是韓信滅了趙國以後,劉邦就封張耳為趙王,給韓信一道命令,讓韓信去滅齊,韓信滅齊是原來劉邦給了他一道命令,但是後來出現了一個變化,就是酈食其提出來他要去說齊,說服齊王投降,結果酈食其單車獨騎前往齊國,到那兒以後很成功,因為當時齊王田廣和掌權的田橫懾于韓信滅魏、亡代、下趙、脅燕這個強大的軍鋒,他估計齊國是抗不了韓信的軍鋒的,所以就同意降漢了。酈食其降漢以後,韓信就得到消息了,韓信得到酈食其說服齊王投降的消息以後,就決定不打了,因為齊國已經投降了。但這時候呢出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我們多次提到他,這個人就是蒯通,蒯通又出來了,蒯通跟韓信說了一番話,韓信立即決定打齊九-九-藏-書國,繼續打齊國,非要用軍事手段把齊國給解決了。那麼蒯通說了什麼東西讓韓信動了心呢?蒯通說了兩點,第一叫功不如人,說你作為一個大將軍那麼會打仗,你花了那麼大的力量,死了那麼多人,你把趙國打下來了,趙國多少城市呢?50多座城,這就是你的功勞。你看人家酈食其,一個人開著一輛車過去了,一兵一卒沒費把齊國拿下來,齊國多少城呢?70多個,人家一個人拿下了70多個城,你打了這麼大的一個趙國,費了牛勁兒最後拿了50多個城,這叫功不如人。這韓信聽了以後心裏很不平衡,再者蒯通說,漢王當年給你滅齊令,你現在考慮一下,漢王讓你滅齊的命令撤銷了嗎?韓信一想沒有啊,他叫我打,酈食其又去說服齊王投降了,但是漢王沒有給我下達終止滅齊令。蒯通說你看吧,給你下了命令你不執行,現在齊國雖然降了,但是你的滅齊令並沒有被終止。本來那個功不如人已經把韓信給激怒了,再說現在沒有下達滅齊令,又沒有終止滅齊令,韓信覺得有借口,所以韓信權衡以後決定發動滅齊之戰。
王立群先生認為,韓信被殺也許並不是哪一件具體事情造成的,在帝王政治統治高於一切的背景下,他立下的蓋世奇功,他桀驁不馴的性格都有可能是被殺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要歸結於他在政治上的稚嫩,那麼在王立群先生看來,韓信在政治上暴露出來的弱點主要有哪些呢?
在王立群先生看來,韓信攻打齊國和求封假齊王都讓劉邦感到不舒服甚至反感,但這兩件事還不足以讓劉邦動了殺心,而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就不那麼簡單了。這件事情讓劉邦對韓信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那麼這究竟是件什麼事呢?它是韓信被殺的最終原因嗎?
韓信有四個不懂,第一,他不懂開國之君和功臣的關係,往往打天下情同手足,共天下視為心患,這他不懂,這第一個不懂;第二個不懂,他不懂得謀反不一定要有謀反的證據,只要有謀反的能力就可以認定謀反,韓信第二個不懂;第三個不懂,他不知道皇帝殺功臣不關係到個人恩怨,關係到江山的存亡,他不懂這個;第四個他不懂,冒犯君王是為臣大忌,韓信多次冒犯劉邦啊,甚至於被劉邦抓起來他還冒犯劉邦啊,劉邦把他抓起來以後,兩個人曾經有過一次很親密的談話,劉邦就問韓信說您是領兵打仗的人啊,很會打仗,那麼你看看我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了一句話,陛下不過能將10萬,過了10萬對不起,您帶不了。那劉邦聽了這個話,劉邦是笑著再問韓信,那你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了一句千古名言:「臣多多而益善耳」,這就留下來一個成語叫「多多益善」,臣多多而益善,就是韓信將兵越多越好,別說10萬,百萬之眾我都能指揮得了,您只能帶10萬。你說這話劉邦聽了高興嗎?肯定不高興啊,所以劉邦反過來就問他,你既然多多益善,你怎麼被我抓住了呢?韓信沒法答了。所以韓信說了一句恭維劉邦的話,這個話雖然說了,但是我估計劉邦也不高興,怎麼說的呢?他這樣講的,他說您善於將將,我呢善於將兵,所以我被你所抓,就是你善於統帥將領,我善於統帥士兵,我是個統兵的人,你是個帶將的人,所以你比我還高明一點,所以你抓了我。我估計這些地方都是冒犯龍顏之語啊,作為一個臣子這個話九*九*藏*書不能這樣講。
滅齊打得很順,順的原因是齊王田廣已經降了,所以齊國的重兵駐紮在今天的濟南,就是當時的歷下,現在歷下還是濟南的一個區。在歷下的軍團呢,他已經不再做戒備了,他就準備投降了,所以韓信的突然襲擊非常見效,迅速地把齊國的主力給打垮了。結果導致齊王田廣惱了,把酈食其給烹了。然後韓信就把整個齊國平定了,這70多座城韓信全拿下來了。那麼這件事很多評論者認為,這件事惹惱了劉邦,種下了日後的殺身之禍,第一,你這一滅齊害死了酈食其吧,酈食其是奉漢王之命來的,你這一打,人家以為酈食其是騙子,把酈食其殺了。第二,漢和齊已經達成了協議齊向漢投降,兩國已經說好了,這叫負約。第一害死酈食其,第二負約,讓漢王背上一個惡名,那在這種情況下,你想你韓信滅齊雖有功,但你把劉邦給惹毛了,這是你最後被殺的原因。那這個觀點在學術界影響很大,那麼這個觀點有沒有道理呢?我想要回答這個觀點對不對,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劉邦為什麼不下終止令,你給人家韓信下了滅齊令,你不給人家下終止令,人家繼續執行,那你為什麼不下終止令呢?第二,你給韓信下了滅齊令以後又派酈食其去說服齊王降漢,這是為什麼呢?你已經決定採用軍事解決了,又派酈食其用政治手段去解決,這為什麼?第三,劉邦贊成韓信滅齊的行動嗎?這三個問題說清楚,我們就知道這件事到底給韓信惹來麻煩沒有。
有關韓信之死,有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說法影響非常大,從古至今一直影響了人們對韓信之死的判斷,因為韓信不是一個一般的將領,他是西漢建國的第一功臣。雖然劉邦把蕭何封成第一功臣,實際上韓信是第一功臣,這麼一位著名的軍事將領像流星一樣一閃而過,所以韓信的隕落引發了後人和今人無數的討論,至今這個爭議沒有停止。在這些觀點中間我們要看,那麼有關韓信之死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觀點?這些觀點有沒有道理?這就是我們這一講要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我瀏覽了一下有關韓信之死有關的研究文章,在這些文章中間所提到的有關韓信之死,有四個最有代表性的意見。
總的來說呢韓信的確是個人生悲劇,他的一生是個悲劇,那麼這個悲劇是怎麼造成的呢?我覺得是三個原因,第一,社會的悲劇,那個社會是封建君主專制的一個社會,在君主專制的制度之下,韓信這樣的大才除了死沒有別的路可走。第二,是人格缺陷的悲劇,韓信的人格上有一個最大的缺憾,是依附型的人格,你叫他當主子他都不幹,他甘心當奴才,最後奴才也沒當好。第三,是政治的悲劇,韓信精於軍事卻暗于政治,完全不懂政治,韓信的吃虧就在他完全不懂政治。到此為止,我們把這個韓信之死全部講完了,韓信因為聯手陳豨叛亂導致韓信被殺,所以陳豨的叛亂是個導火索,導致了第一個大功臣韓信死了。但是陳豨的叛亂我們前面講過,他牽連到三個諸侯王,還有另外兩個諸侯王也因為陳豨叛亂而被殺,那麼這兩個諸侯王是怎麼受到株連的呢?請看下集《將星隕落》,謝謝大家。
畫外音:
第四個有代表性的說法說韓信之死什麼原因呢?就一個原因,功高震主,功勞太大了,你這個功勞大得讓劉邦已經覺得無法駕馭你了,他九九藏書非殺你不可。功高震主是不是韓信殺身之禍的重要原因呢?我覺得這個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可以分析,並不是所有功高的人都會死,比如說張良,張良的功勞非常大,但是張良在劉邦眼裡一直受到劉邦器重,劉邦對張良一直稱子房,稱他的字,從來不叫他的名,而且張良從來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更沒有說劉邦動了殺心,沒有,連防範之心都沒有,為什麼?兩個理由,第一,張良無權,韓信有兵權,蕭何有政權,張良有什麼權?張良的權力就動動嘴皮子,出個好主意,就這麼大權力,動動嘴皮子用得著防範嗎?不需要。另外從主觀上看張良很聰明,置身於功名利祿之外,劉邦一入關一做皇帝,他就說我要學那個赤松子,我要去學仙人練那個辟穀功,練一種氣功,不吃飯還能長生,天天就練功,人家不管那麼多事,所以張良自始至終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
我的答案是不好說,這不好說,因為大家考慮問題,降齊和滅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降齊,齊國的軍隊完整保留了;滅齊,齊國的軍隊完全打垮了,哪一個對劉邦的統治更有利呢?很明顯滅齊更有利,而且滅齊中間劉邦派出來了韓信,不但打垮了齊國的軍隊,而且把楚國項羽派的龍且的20萬軍隊也給消滅了,所以韓信攻佔全齊以後,直接威脅到西楚國的國都彭城,直接威脅到項羽的大後方,所以從這樣來看滅齊比降齊效果更好,我覺得劉邦從心裏邊一定會認為,韓信滅齊比酈食其說服齊王投降對他來說更好。但是韓信滅齊以後,帶來了兩個劉邦不願意看到的結果,第一,酈食其死了,酈食其是受漢王劉邦之命出使齊國的,死了,齊王田廣肯定不願意啊,你先說服我投降,我們放鬆戒備了你再突然間打我們一下,給我們打滅了,那人家肯定把這個使者,認為你騙我們,把這個使者給殺了,所以酈食其死了。第二,韓信做大做強了,因為滅了趙國以後,劉邦把韓信手下的20萬趙兵精銳部隊全部帶走了,讓韓信重新組織軍團,韓信就訓練了一批老百姓,滅完齊他擁有30萬精兵。所以韓信滅齊對劉邦來說是功大於過,有功有過,但是他讓劉邦產生了很大的一個不放心。所以我認為,說韓信滅齊惹來殺身之禍,我不太認同這個看法,我認為韓信滅齊是功大於過,他帶來的是劉邦對韓信的戒備,還不至於動了殺人之念,這是第一個重要的話題。
王立群:
畫外音:
王立群:
蕭何就不同了,蕭何兩次受到猜忌,但是蕭何有一個特點,蕭何的人緣特別好,他手下有一批人,這些人都很有智謀,當蕭何沒有發現劉邦對他猜忌的時候,他手下的人給他提了個醒,皇上猜忌你了,所以經過手下高人指路,蕭何明白了官場上有潛規則,所以蕭何採取了三條非常有效的措施,第一,讓自己的兒子、孫子和兄弟全部參軍,做人質,你該放心了吧?我把我兒子放到你的大營中間去當兵,你放心不放心?我兒子在你那兒做人質呢。第二,以家財佐軍資,把自己家裡的財產分出來一半,捐給國家做軍餉,第三,自毀英名,自己朝自己頭上潑髒水,潑得污穢不堪的,讓大家一看蕭何臭烘烘的,蕭何很貪婪,到處是搶奪老百姓的土地,把自己的名聲自己把自己搞臭,所https://read•99csw•com以劉邦對蕭何放心了。所以功高震主不一定必死,就看你能不能憑藉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皇帝來周旋。
我們先說錯沒有錯,韓信求封假齊王錯了沒有?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我們曾經講過韓信在劉邦築壇拜將以後,曾經在漢中跟劉邦有一次深談,這個叫漢中對策,在這個漢中對策深談的時候,韓信提出來一個非常有名的觀點,叫「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當時韓信就提出來你把天下的城市、土地拿出來封給功臣,那麼什麼地方你打不下來呢?劉邦當時的表態是「漢王大喜」,所以韓信是最早提出來把土地封給功臣,讓功臣為你打敗項羽,劉邦認同這個做法,所以韓信是因功封侯的首倡者,也是受益者,所以他提出這個做法劉邦是認可的啊,既然劉邦認可那有什麼錯呢?沒錯,韓信實際上沒有錯。但是雖然沒有錯,違反了官場的潛規則,這個專制政權下的官場有一個規則,做下級的你只能等待上級給你官,給你加封,你不能自己去要,你要去要就違反潛規則了,韓信求封沒有錯,劉邦也贊同,但是要等著劉邦主動給你封,韓信一去要違反規則了。
我們先說劉邦為什麼不下達終止令,史書也沒有記載劉邦為什麼沒有終止韓信滅齊,我想從邏輯上講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劉邦有意不下達終止令;第二,劉邦無意之間忘了下達終止令,大家想想,從理論上只有這兩個,要麼是有意的,要麼是無意的,忘了。我們先說有意,劉邦會有意不下達終止令,一方面告訴韓信你用軍事滅齊,一方面派酈食其去政治上說服齊王投降,但是同時不給韓信下達終止令,有沒有這種可能?這種可能實際上是拿酈食其的生命來考察韓信,因為這樣做最大的危險,受害者是酈食其,有這種可能嗎?我覺得沒有可能。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第一,酈食其為劉邦立過大功,劉邦在西入秦關的時候,在嶢關遇阻的時候,就是酈食其跟陸賈去說服秦國的將領跟劉邦達成和解,然後劉邦發動突然襲擊,跟那個滅齊一樣,那個時候是酈食其說完以後回來了,他立過大功。第二件事,漢十二年當劉邦平定黥布之亂結束以後,劉邦就想到了酈食其的兒子酈疥,據史書記載酈疥雖然參加了很多軍事行動,但史書記載了四個字叫「功未當侯」,就是他立的功還不足以封侯。那麼劉邦怎麼對待酈食其的兒子呢?史書記載了這麼一段話:「上以其父故,封疥為高粱侯」,皇上因為他父親酈食其是個烈士的緣故封他兒子做高粱侯。你看這兩件事,這說明劉邦對酈食其之死是心中懷有愧疚的,所以後來封了酈食其的兒子為侯。根據這兩點我們斷定劉邦不會有意不下終止令,如果排除了有意不下,只剩了一個無意中忘了,但是事實上你想想這麼大的事劉邦怎麼能忘了呢?但是你反過來想一想,如果不忘了又能怎麼解釋呢?第二個問題,那麼為什麼讓韓信滅齊,又派酈食其去說服齊王呢?我想這裏最重要的原因是兩點,第一,用政治上說服齊王投降漢軍,這個方法比較便捷,動作非常短,時間非常短就可以解決了,如果軍事行動可能會曠日持久。第二,這樣解決也防止韓信做大做強,劉邦對韓信是邊用邊防,如果讓韓信再去滅了齊,韓信功勞太大了,滅齊以後他可能力量更強大了,所以劉邦有忌諱,所以讓酈食其去了。那麼最後一個小問題,劉邦贊成韓信滅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