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十三、自信人生

四十三、自信人生

從起兵反秦到登基稱帝,劉邦遇到的困難一點兒也不比其他人少,但是所有的問題到了劉邦這裏,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即使在最無助的情況下,劉邦也能化險為夷。王立群老師認為,這是源於劉邦的自信,在劉邦的身上有一股一直向前的韌勁,促使劉邦脫穎而出走向勝利。那麼為什麼劉邦一生都這麼自信呢?劉邦超強的自信源於哪裡呢?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另外一個人有關,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叫周市,這個「市」就是我們今天北京市的市,這個字做人名讀它的古音讀fú,我說一下,免得播出以後我會收到上百封信提醒我,王教授讀錯字了,兩千石,糾正我讀錯了,一直糾正到現在,它不讀兩千石dàn,就讀兩千石shí。這個周市啊他奉命去攻佔魏地,你看我們前面講過,張耳、陳餘和武臣一塊兒去攻略趙地,周市奉命去攻略魏地,周市很快就把魏地給佔了,周市佔了魏地以後,周市就把注意力瞄準了豐邑,就是劉邦的故鄉了,這個豐邑就是今天江蘇省的豐縣,當時這個豐縣屬於沛縣,今天這兩個地方分開了,當年劉邦的故鄉豐邑現在叫江蘇省的豐縣,豐邑所在的沛縣叫江蘇省的沛縣,現在豐縣和沛縣都說劉邦是他們老家的人,都對,兩家說得都對。雍齒奉命守這個豐縣,周市就跟雍齒說了,說這個豐屬於魏地,我奉陳王之命來占魏地的,魏地的十幾座城我全打下來了,你如果降魏,封你為侯,如果你不降,我就要對豐邑屠城。雍齒一想,原來就不佩服劉邦,現在又有人來招降他,乾脆帶著豐邑的老百姓投了魏,就這雍齒叛變了,是這麼個原因,兩個原因。
王立群:
兩條,第一條叫自命不凡,第二條叫認知大勢,就這兩條,我們先說自命不凡,劉邦儘管充滿了市井之氣,這個人對自己非常看好,對自己充滿自信,非常看好自己,我們舉幾件事說一說。據文獻記載,說秦始皇認為,這個天下的東南有天子之氣,所以呢,秦始皇多次巡遊到東南,秦始皇的巡遊是想鎮住這個天子之氣。這是一個傳說,這個傳說傳到劉邦的耳朵里,人家劉邦怎麼想?劉邦心裏暗暗高興,他覺得這個天子之氣是應著自己了,這就是自命不凡的一個表現。第二個,他不是豐西澤縱徒嗎?豐西澤縱徒以後他就躲在芒碭山了,躲在芒碭山的時候他老婆呂后經常去給他送點東西,那山裡面什麼都沒有啊,送點吃的送點穿的,他老婆經常去送,這個呂雉每次去送都能夠準確無誤地找到劉邦,這劉邦不論在哪兒呂雉都能找到他。劉邦就很納悶兒,很奇怪,我到哪兒我老婆就像衛星定位一樣,總能準確地找到他。呂雉就跟他說了,她說你在哪兒你頭頂上有一股雲氣,我只要看見雲氣在哪兒,我到雲氣下面找你一準兒能找到你。這話我不知道真假,這呂雉的眼睛這麼厲害啊,看雲都能知道劉邦在哪兒,那等於現在咱們那個衛星定位一樣,不大可信。但史書記載,劉邦聽了以後特高興,劉邦身邊的人聽過以後read.99csw.com對劉邦特別害怕。而且這個事情呢,當時沒有微博,也沒有網路,就靠口耳相傳,這事就一傳十、十傳百就傳開了,傳得整個沛縣這一帶,人家都知道劉邦的頭上有「衛星定位」,這就傳得遠遠近近,沸沸揚揚。等到沛縣起兵大家要推選個頭兒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劉邦的身上了,為什麼呢?名氣,他雖然不是網路紅人,他在那個時代他至少是那一帶的紅人,名人,很有名,就是劉邦的名氣出來了,他又有實力,沛縣起兵他手下有一百多號人啊,所以他自然而然就成了沛公了。
第六,屢戰屢敗,楚漢戰爭劉邦打得很不順,最慘的兩次,漢三年一次,漢四年一次,漢三年他在滎陽打了敗仗逃了,怎麼逃的呢?紀信主動報名假扮漢王,陳平建議兩千女子穿漢軍的服裝開東門,劉邦帶著陳平幾十個人開西門溜了,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漢四年敗得更慘,第二次敗的怎麼辦呢?只帶了一個人逃了,這個人是誰呢?滕公,帶了一個人渡過黃河,跑到韓信的軍營中間,趁著韓信睡覺給人家兵權奪了,兩次大敗。但是劉邦有一個特點,屢敗屢戰,精神不垮,源於他的自信,他相信他最後一定能勝。
畫外音:
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奇迹,秦朝末年,當各地的反秦武裝風起雲湧時,陳涉、項梁等人都比劉邦更有資本,但結果是劉邦後來成為反秦義軍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秦朝滅亡之後,項羽、韓信都有實力獨霸天下,自立一方,但又是劉邦脫穎而出成就大業,登基稱帝,奇迹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劉邦的身上,這就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思考,是什麼成就了劉邦的傳奇?為什麼在劉邦身上會出現那麼多的奇迹?
在眾多的反秦將領中,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另類,他沒有項羽的貴族氣,有的卻是一股敢想敢幹的傻氣,或許正是這股傻氣成就了後來的劉邦。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就說劉邦的勝利憑的是運氣,在王立群老師看來,劉邦身上還有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
畫外音:
第三個例子,敢於稱王,這個事其實我們講過,鴻門宴,大家想想鴻門宴,項羽為什麼要滅劉邦啊?因為劉邦把住函谷關想做關中王啊,這個事咱們不是講過嗎?但是當時咱們講是站在項羽的角度上去看,劉邦自不量力,現在我們講劉邦的自信,反過來換個角度,如果我們站在劉邦的角度看,在兵不如人,將不如人,力不如人,敢於在這個時候把住函谷關,自立關中王,要自稱關中王,這說明什麼?可能大家覺得這個人自不量力,但是在自不量力的背後未嘗沒有敢於稱王的精神啊,這個精神至於可取不可取另當別論,起碼這個人他敢當頭兒,敢挑頭,敢稱王。韓信缺的就是這個勁兒,韓信當了齊王以後,你看兩撥人勸他,一個是項羽的使者,一個是蒯通,勸他稱王、自立,他始終不敢。劉邦壓根兒開始人家就敢當頭兒,敢挑頭兒,敢稱王,所有的創業者都有一種精神https://read.99csw.com,敢當董事長,這個精神是所有的創業者共性。劉邦一開始就有敢稱王的精神,他打入函谷關以後,當然他對項羽估計不足,但是他自己敢於稱王也說明他還是相當有自信的,雖然他的自信變得有一點盲目自大,但這個人就這一個「敢」字來說很不簡單,這是第三個例子。
王立群:
比如說沛縣起兵之初,當時要選一個人做頭,選一個人當沛公,蕭何不幹,曹參不幹,他倆誰都比劉邦官位高,誰都不敢幹,怕被秦朝滅族,唯獨劉邦敢幹,最後劉邦就幹了,成了沛公了。因為秦朝的法律非常嚴酷啊,你敢舉兵反秦,那逮住你是滅族之罪,滅三族,這種情況下蕭、曹沒有一個人敢挑頭,劉邦敢挑,所以有人說劉邦是因為膽大當了頭兒,這話只對了一半,不僅是膽大,還有一條是劉邦充滿自信,他從起兵反秦的第一天,劉邦就沒有想到過他這一生會失敗,所以這個人的自信是從起兵之初就開始了。所以他當上沛公,一是他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第二是他充滿自信的這種人生價值觀,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第二個例子叫失利不垮,受了挫折精神不垮,有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起兵之初,他把他的大本營豐邑交給了他的一個部將叫雍齒,叫雍齒守,他帶兵出征了,他一走雍齒叛變了。雍齒叛變的事我們在前邊多次提到,叛變的詳細情況從來沒有講過,下面我來介紹雍齒為什麼叛變,雍齒叛變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雍齒這個人壓根兒就不佩服劉邦,他跟劉邦是很被動的,這是一個原因。
這樣我們介紹了三個人,陳涉第一,武臣第二,劉邦第三,第四個,韓信被封為齊王以後,項羽派了一個說客去遊說韓信,遊說韓信的時候也說天下苦秦久矣,這個不算數了,為什麼呢?秦早就被滅了,楚漢戰爭到後期了,韓信被封為齊王了,再去跟韓信說天下苦秦久矣這已經沒有意義了,這叫後知後覺。在這個社會大動蕩時期,最先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他會最先參加起義,所以劉邦為什麼能夠在當時義無反顧地參加反秦,一點也想不到自己會失敗,一直充滿著強烈的自信,就是因為他是個先知先覺者。這一集我們介紹了他成功的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他的一以貫之的自信,那麼劉邦的成功絕不是這一個原因,他應當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麼劉邦身上還有哪些因素,能促成這個人最終完成布衣到天子的巨大變化呢?請看下集《魅力四射》,謝謝大家。
第五點叫建國立制,你看人家劉邦對自己將來當皇帝多有自信啊,我們講劉邦是通過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除了雍王章邯還在固守待援以外,其他的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投降,整個關中劉邦迅速佔領了,佔領了關中以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關中的幾個諸侯王的封地全部改為郡縣制。這件事大家可不要小看,這說明劉邦已經在為將來當一個郡縣制的皇帝做基礎了。然後他一出關,河南王申https://read.99csw.com陽投降,西魏王魏豹被滅,韓王鄭昌被滅,然後他迅速把被滅的地方又改為郡縣制。項羽搞分封,劉邦搞郡縣,而且劉邦從還定三秦開始,就奠定他將來國家的基礎是郡縣制。到漢二年三月,劉邦就下令廢除秦國的社稷,社稷就是祭祀日,然後定漢的社稷,從此以後,他的祭祀制度完全用漢代替了秦,一直用到後代。這個事情是在漢二年還定三秦以後,他迅速地廢秦的祭祀,改漢的祭祀。緊跟著立自己的兒子嫡長子劉盈為漢王太子,立他的兒子做太子守櫟陽,櫟陽就是今天的西安,然後讓其他諸侯王、太子到櫟陽,陪著自己的太子,等他在定陶一登基,立即把自己漢王太子升為皇帝的太子。所以劉邦從一開始,他這個國家政治制度、郡縣制度、繼承人制度統統是帝國制,那個時候他已經做了漢帝國前期的準備工作,等於說他做好當皇帝的準備了,政治制度、祭祀制度、繼位制度全部是帝國制。
第七,平叛遠見,漢十年陳豨叛變,劉邦帶兵去平叛,這時候其實劉邦手下無兵無將啊,所以這個時候才叫周昌推薦,周昌推薦了四個人,劉邦罵這四個人「豎子,能為將乎」就指那一次。結果劉邦到了邯鄲,你看劉邦說了幾句話,「豨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無能為也」,到那兒一看,他說陳豨成不了氣候,怎麼成不了氣候呢?陳豨這個人不知道南邊佔據邯鄲,然後利用漳河來阻擋我,就這一個駐紮的地點就可以斷定陳豨成不了氣候,我一定能給他平定了,後來的戰爭的發展完全證實了劉邦的預言非常準確。當然我們將來還會用到這一點,這一點說明劉邦在超強的自信的同時,也顯示了劉邦的軍事才能。這七件事從敢為天下先一直到平叛有遠見,都說明這個人從反秦到滅項,從滅項到平叛,劉邦對自己的一生充滿了自信,所以說我們一個人一生能夠自信是非常難的,劉邦屬於這號人。
這個人的自命不凡特別令人驚訝,我不妨再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你們看劉邦是怎麼樣自命不凡的,這個人他把自己看得特別當回事,他這樣的,比如說彭城大敗以後派人去策反黥布,他想找個人他找不到,他看他身邊的人說了一句非常傷人的話,他這樣說的,「如彼等者,無足與計天下事」,什麼意思啊?你們這幫傢伙沒一個能夠商量天下大事的,把手下人全罵完了。結果有一個人不服氣站出來了,你說吧,什麼事?我能辦,這個人就是隨何,後來他帶了20個人到九江王黥布那兒策反了黥布,就這一個人不服氣。其他那些人被罵的沒有一個敢說話,你看劉邦瞅瞅身邊的人,竟然說你們這些人沒有一個能給我商量天下大事的,自命不凡啊。還有病重之前,就是病重他辭退那個醫生的時候他說什麼?「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我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劍取天下,是什麼原因讓我成功?此天命耳,老天讓我成功的,這就叫自命不凡。
畫外音:
王立群:九九藏書
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再來看劉邦當初的起兵時就會發現,劉邦在起兵之初還是坎坷重重,光是他的大本營他就丟三次他奪了三次,對於一般人來說,早就喪失了再次奪回來的意志,但是劉邦卻堅持不懈,最終還是走出了艱難的第一步,那麼在劉邦的身上還有哪些難得的素質呢?
王立群:
第四個例子,彭城大敗講過了我們不說,彭城大敗以後,劉邦敗得很慘,五十六萬敗給人家三萬,老爸、老婆全丟了,兒子、女兒靠滕公算撈上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一邊逃一邊就在謀划消滅項羽的計劃,他這個計劃是怎麼訂的呢?他覺得,只要能說服九江王黥布叛變,倒戈,我就能迅速地平定天下,所以他派了一個使者,這個使者出發之前劉邦給他講了一番話,這個話大家聽聽,「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這個話什麼意思?你只要能讓黥布叛楚的話,項羽一定會留下來跟黥布打,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倆只要一打,就得打好幾個月。第三點,只要有這幾個月的時間,我可以把整個天下就拿下來了。這是劉邦的判斷,他這番話就這三點意思,換句話說,劉邦認為我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搞平項羽,把這個天下裝入囊中,他覺得可以速勝。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三個結果,九江王黥布叛亂了,項羽沒有去,派了他手下的人去了;第二,項羽手下的人跟黥布打了幾個月不錯,最後把黥布打敗了;第三,這幾個月劉邦不但沒有平定天下,而且是一連串吃敗仗,一直退到滎陽,成為拉鋸戰,他的速勝論徹底破產。劉邦原來的估計不是打持久戰,他原來就想幾個月就把項羽給擺平,最後沒有成功,這件事說明什麼?說明劉邦的雄心,但也說明了劉邦的自信。當然劉邦這個自信大家還可以打個問號,他自信得有點叫咱們覺得可笑,或者有點盲目,但起碼這個人敢想,他竟然想我就這幾個月你只要黥布一叛亂,項羽一去跟黥布打,只要打上幾個月,整個天下我就拿下來了。事實的發展完全不像他說的那個樣,但這個人敢想。
畫外音:
有兩句很有名的古詩,我介紹一下,這兩句這樣說的:「世味酸咸誰自信,人生聲利古難全」。世味酸咸是說人在江湖之中,這一生什麼情況都能遇得到,它用酸咸代表各種各樣的情況,所以一個人很難保證一生你都能夠充滿自信,這叫世味酸咸誰自信。第二句叫做人生聲利古難全,聲就是名,名聲嘛,它這個意思說呢,人的一生名和利很難全部擁有,有名的未必有利,有利的未必名聲好,它這兩句說什麼呢?一句說人的一生要一輩子充滿自信非常困難,第二句話說,人的一生想名利雙收太難了。但是,我們這一個系列講的劉邦這個人很獨特,這個人自信一生,所以我們要用一個時髦的詞來說,劉邦是個很雷人的人,他的最大的雷人之處是一生自信,充滿了自信。劉邦的一生大概為劃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九_九_藏_書反秦,第二個階段叫滅項,第三個階段叫鞏固政權,我們先說反秦的時候,反秦的時候劉邦就表現出來一個敢為天下先的這種精神頭,非常充分。
第二,認知大勢,劉邦兩次說過同一個意思的一句話,第一次,劉邦被沛縣的縣令找過來,然後來到以後這個縣令又變卦,把他拒之城門之外,劉邦寫封信給城裡的父老鄉親,這個信裏面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這句話是這樣說的,「天下苦秦久矣」,就是天下老百姓受秦的禍害的時間太長了,這是第一次說。第二次,他洗腳接見酈食其,酈食其激他他罵酈食其的時候,酈食其不是問他嘛,你是幫秦滅天下諸侯啊,你是幫天下諸侯滅秦啊?他罵酈食其「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這句話他又一次重複天下同苦秦久矣。劉邦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天底下所有的老百姓受秦的禍害時間太長了,所以大家是群起而攻之。整個《史記》中間這個意思的話出現四次,第一個說的人陳涉,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在起兵的時候,曾經對九百庶族說天下苦秦久矣,這是陳涉是第一個認識到的人,這叫先知先覺,所以陳涉敢於起兵,九百個同伴認同,所以九百個同伴跟他一塊兒起兵。第二個說話的人武臣,武臣奉陳涉之命帶著張耳、陳餘到趙地鬧革命,說了這句話,武臣說這個話分量就輕了,武臣是陳涉的手下,武臣說的話其中有一種可能是受陳涉的影響。
豐邑一丟失劉邦可急了,立即帶兵回來打豐邑,一攻豐邑失敗了,打了敗仗,這個敗仗敗得很慘,劉邦為這個一攻豐邑的失敗氣得害了一場大病,所以人不能生氣,百病氣中生,一有氣就要害病,所以打豐邑一失敗,劉邦因為氣害了一場大病,回到沛縣養病。病養好了劉邦悟出來一個道理,靠自己一個人打不下豐邑,我得去借兵,找誰借呢?他找了當時被立為楚王的一個人,這個人叫景駒,他去找景駒借兵了,然後找到景駒,剛到景駒那兒還沒有來得及借兵,麻煩來了,什麼麻煩呢?秦兵打過來了,章邯帶領軍隊打陳涉,同時分一部分兵來打景駒,這樣一來景駒就不敢分兵給劉邦了。劉邦跟景駒聯合起來對抗秦軍,打得還不順,劉邦就退出來了,退出來他又瞄準了一個地方叫碭郡,他自己單獨把碭郡打下來,收編了碭郡的五六千士兵,加上他沛縣起兵的兩三千人,劉邦算有了九千兵,有了這九千士兵,他二攻豐邑又敗了,又沒打下來。兩次攻打豐邑失敗以後,劉邦就覺得還得借,找誰借?誰能借給他呢?他看中了項梁,投奔項梁去了。還不錯,項梁很賞識他,給了他十員戰將五千士兵,他靠著項梁的資助把豐邑打下來了,然後雍齒逃到魏國去了。這件事在劉邦早期起兵的時候是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這個事件叫三攻豐邑,這個三攻豐邑說明,劉邦從起兵之初就有一個非常優良的品德,或者叫精神,叫什麼呢?可以打敗但不會打垮,這一點很重要,有人打敗就會垮,有人打敗不會垮,最終的成功者是打了敗仗精神不垮的人,劉邦就屬於這一號,因為他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