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十四、魅力四射

四十四、魅力四射

我覺得劉邦的個人魅力大體上有這麼幾點,第一叫敢於擔當,敢於擔當這是一個在那個大的歷史變革期間,群眾領袖最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或者說是一個最重要的素質。劉邦的這個敢於擔當的事情非常多,比如說第一個事件豐西澤縱徒,這個我們講過,押送一批刑徒到驪山,剛一出發人就跑了一大半,劉邦一想到時候人都跑光了,乾脆在豐西澤全放了。這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啊,豐西澤縱徒之前劉邦是秦帝國的基層吏泗水亭長,豐西澤縱徒以後劉邦成了秦帝國的逃犯,前面他是一個基層的吏,他不算官,他起碼是個吏,他是秦政府的一個官員,後面就完了,他成逃犯了,他敢這樣做就說明這個人有一種什麼精神啊?就是劉邦身上有一股豁出去的精神,到關鍵時刻人家牙一咬豁出去了,這個精神在劉邦身上很突出,這是一點。第二點,敢當沛公,這個我們多次講過,誰都不敢當他敢當,這也是豁出去了。第三點,敢當關中王,在他只有十萬兵力,項羽有四十萬兵力的時候,他敢封堵函谷關,要當那個關中王,這也是豁出去了。第四點,敢當皇帝,大家說當皇帝還不是個好事嗎?還要敢當?要是我生在那個時代我也敢當,當皇帝誰還不敢當嗎?當時很多人不敢當皇帝,這裏邊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秦,這個強秦二世亡國,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秦始皇、秦二世,到子嬰叫秦王,已經不叫皇帝了,所以當時在秦滅亡以後,當時很多人有一個看法,叫什麼看法呢?認為皇帝制度不好,皇帝制度如果好的話,怎麼傳兩代就完了呢?你看人家周朝,西周那個封建制一下傳了幾百年,而皇帝制度兩代就完了,所以當時人們在總結秦朝的歷史經驗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郡縣製為代表的皇帝制度,是個不成功的政治制度。所以項羽在滅秦以後他不當皇帝,他要做西楚霸王,封了18個諸侯王,自己自封為西楚霸王,不當皇帝。當時很多人並不看好皇帝制度是個好的制度,但劉邦敢當,所以我們說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劉邦這個敢當皇帝也很不簡單,這在當時是需要智慧,也是需要勇氣的,沒有足夠的智慧跟勇氣不敢當。在劉邦的個人魅力中間第二點,就是他能夠共享成果,就是他把反秦、滅楚的這個勝利成果和他手下的人共享了,這個共享成果呢我想舉一組數字,因為我們講過這個問題,在這裏我們不詳細講了,我舉一組數字來說明它,這個數字出自什麼呢?出自《史記》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在《史記》中間有一個表,《史記》有十個表,這十表中間有一個表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就是漢高祖劉邦這個時代封侯的人,這些人總數是多少人呢?143,這個表我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這個表並不完備,也就是說當時還有一些人封侯沒有列到表裡面去,實際封的人比這個表上的人一定還要多,封了143個,高祖十二年就是劉邦死了,高祖十二年四月劉邦就死了,到劉邦去世以前一共封了143個列侯,就是這些人都封侯了,都有自己的封邑,有自己的食邑,他們可以說是跟劉邦共享了一塊兒滅秦、滅楚的成果,這些人都是功臣啊,這就兌現了劉邦當年的諾言,只要能跟著他一塊兒打天下有功的人都能封侯。
劉邦read.99csw.com本是一個基層的官吏,但是在眾多起義軍將領中,他能夠脫穎而出,的確引發了後人無限的思考。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劉邦和他的起義軍將領比起來,他都不具備優勢,但是上天偏偏垂青於他。那麼為什麼歷史會選擇這個人呢?在劉邦的身上到底有什麼魅力呢?為什麼在他起事之初就有人願意追隨劉邦呢?
王立群:
這個事是個很奇怪的事,這個事至少說明了一點,王陵的母親非常看重劉邦,看重劉邦什麼呢?史書也有交待,叫長者,看重他的長者身份,願意叫她的兒子跟著劉邦,這個小故事。那麼劉邦如果沒有個人魅力,王陵的母親何必自殺來激勵自己的兒子跟著劉邦干呢?這就很奇怪了,這是一點。第二個故事,我們過去多次講過,我在這兒只提一下,不詳細講了,叫紀信救主,這故事大家知道吧?楚漢戰爭中間,紀信在劉邦打了敗仗以後裝扮成漢王,然後他出來吸引楚軍的注意力,讓劉邦溜了,逃了,紀信救主,紀信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救出自己的主人劉邦,為什麼呢?史書沒有交待。前一個小故事交待了,因為王陵的母親看重劉邦是個長者,后一個故事沒有交待,但至少說明一點,紀信甘願為劉邦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兩個小故事只說明一點,就是劉邦這個人一定有他的獨到之處,換句話說,劉邦一定是個有魅力的人。
第三,不計言語衝撞,哪個說話難聽劉邦不在乎,說話難聽最難聽的莫過於周昌了吧,周昌這個人我們講過這個故事嘛,劉邦騎在周昌的脖子上問周昌,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周昌說「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你是那個亡國的夏桀和亡國的商紂王一樣的國君,這話非常難聽啊,但劉邦聽完以後哈哈一笑了之,照樣信用周昌。這個周昌後來在劉邦準備換太子的時候,他也是頂著劉邦,頂得很厲害,他一張口一個「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頂得劉邦非常厲害,但劉邦照樣信任周昌,委以重任,把最後保護趙王劉如意的這個重責就交給周昌了。那說明劉邦對他的手下大臣頂撞他,他不在乎,你說話難聽也好不難聽也好,態度好也好不好也好,劉邦不在乎不計較,這樣他才能團結一大批人啊,這非常難得的一件事,特別是做皇帝的人。但是等劉邦一死,呂后召趙王劉如意進京想害劉如意的,周昌不讓他走,連下幾道詔書周昌不讓,最後呂后一氣之下把周昌召進來了。大家聽聽呂后怎麼罵周昌的,「爾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譴趙王何」,這話翻成現代漢語就是,你不知道我恨那個戚夫人嗎?你不讓趙王來是什麼意思啊?周昌一句話都不說,周昌跟劉邦是頂得足足的,周昌遇到呂后一句都不頂,為什麼?因為周昌知道劉邦這個人有容人的雅量,所以他敢跟他頂,同時周昌知道,呂后這個人一點容人之量都沒有,跟呂后頂一句就是死,所以周昌不吭了,周昌不說了,周昌以後跟著把趙王劉如意調進京,跟著就把劉如意給害死了,毒死了。
王立群:
劉邦個人魅力的第三點,也是我們今天這集要重點講的一點,就是劉邦有容人的雅量,這一點極其不容易。劉邦集團可以說是人read.99csw.com才濟濟,什麼人才都有,軍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各種各樣的人才都有。那麼,劉邦在海納百川的過程中間,表現出來他有什麼樣的雅量呢?我給他概括了一下,他有四個特點,第一叫不計前嫌,不計較我們過去有什麼不愉快;第二叫不計易主,就是說你不管換了幾個領導,到我這兒來一視同仁,不計易主;第三叫不計言語衝撞,不管你這個人說話過去頂過我沒有,你對我說話怎麼不禮貌,不計較;第四,不計來自何方,你是當年跟我從沛縣出來的,你是從項羽陣營過來的,英雄不論出處,只要到我這兒來一律歡迎。他有四個不計較,這四點非常難做到,我們逐一的做一個說明,先說不計前嫌,一說不計前嫌,對劉邦有所了解的人一定會想到一個人,就是劉邦最恨的那個人,是誰啊?雍齒,雍齒是劉邦最恨的,也是劉邦整個集團都知道劉邦最恨的這個人,因為這個人做了個什麼事呢?劉邦一起兵他就叛變了,把豐邑投降給魏國了,劉邦三攻豐邑才打下來,所以劉邦對雍齒是恨到骨子縫裡頭去了,一直想殺他,因為他功勞大沒有殺,等到漢六年封侯的時候,又接受了張良的意見,先封了雍齒做了十方侯。到了漢十二年,劉邦唱著《大風歌》回到故鄉的時候,他把沛縣人的賦稅全免了,豐邑的人他不免。這個時候雍齒已經被封六年了,雍齒被封侯六年以後,劉邦提到雍齒還恨得牙根癢,但是牙根再癢,心裏再恨,一不殺,二封侯,這個很不容易啊。這件事我只講一點我的看法,人皆凡人,所有的人都是凡人,皇帝也是凡人,皇帝是對國家負有重大責任的凡人,所以我們不能要求說劉邦沒有七情六慾,說劉邦可以不能夠記仇,劉邦不能有報復心,這不可能,劉邦是個凡人,他會記仇,他也有報復心,劉邦做皇帝還要報復他的大臣,下面我們還要講例子,做皇帝還要報復他手下的大臣。但是劉邦能做到一點,他能克制自己的這種不良情緒,仇恨,報復,他能克制自己不讓它泛濫,這就足夠了,這個是不計前嫌的一個例子。
劉邦作為他這個集團的領導人,他能夠海納百川,他不怕手下的人有才,他也不懼怕底下手下的人有名,你有才我用你,你有名我歡迎你。反過來作為一個領導,唯恐自己底下的人比自己的本事大,唯恐自己的部下的名氣比自己的本事大,比自己的名氣高,你說這樣的領導能行嗎?武大郎開店一個「姚明」也進不來啊,「姚明」個兒太高了,武大郎的店進不來啊,他肯定成不了氣候。第四點,不計來自何方,劉邦手下的人才有一個核心集團,叫豐沛故人集團,就是當年沛縣、豐邑他那一幫老鄉是他的核心,這個我們下面還會講到。但是劉邦同時還能接納天下所有的人,任何集團他的人才的聚集都是一個過程,沒有一個集團一開始就是人才濟濟的,不可能,他有一個人才聚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間,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有不同的人會加入到這個集團中間來,有他的老鄉,有的是在反秦的時候參加的,有的是在滅楚的時候參加的,有的是起義軍,有的是來自敵對陣營。比如說韓信來自項羽集團,陳平來自項羽集團,最後追殺項羽的呂馬童來自項羽集團,這叫英雄不問出處,革命不分九九藏書先後,這是大胸懷,有這種大胸懷他才能夠容納方方面面的人,不同時間的人,不同集團的人,最後才能把他這個集團做大做強,這是劉邦很了不得的地方。
陳平和叔孫通一生中不斷地換主人,這在一般人看來就是他們的缺點,而事實上正是由於人們的這種看法,無形之中放大了陳平和叔孫通的缺點,反而掩蓋了他們兩個人身上的長處。而劉邦恰恰不計較這一些,所以他能夠看到長處併為我所用,這反而彰顯了劉邦的個人魅力,那麼劉邦的個人魅力還有哪些表現呢?
我想為陳平跟叔孫通說幾句話,我想是這樣的,兩段話,其實人的一生啊大家要記住,真正關心你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是只看結果不問原因,所以你不要指望別人會多麼認真地關心你自己,即使是非常欣賞你的人,也往往因為各種原因會忽略你,他們只看到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看不到你三易其主、六易其主的原因,所以我們要學會理解,要理解別人,要學會不抱怨,不要抱怨這些事情,這是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弱點就是只看結果不問過程,誰去問你六易其主的原因啊?沒有人問,只看這個結果,然後就評論你。反過來你看張良,張良一出道就遇見劉邦,然後一直跟著劉邦,最後立功封侯,所以大家覺得張良很忠誠,叫從一而終,老是受人們表揚,叔孫通六易其主老受人們批評,其實張良叫幸運,叔孫通叫不幸運,所以我覺得像陳平跟叔孫通這種人,我們應當給他們一點寬容。劉邦的可貴就在於他不計較是不是易主之人,你看陳平來照樣受信用,叔孫通來了也受重用,他不在乎你易主,換句話說,他不在乎你跟過誰,你只要最後跟定我了,我就對你很好,這就是劉邦有魅力的地方。
畫外音:
你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來,劉邦是有容人的雅量的,他手下能招那麼多人,聚集那麼多人才,就是他有胸懷,他能容人,這一點是非常不簡單的。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說說劉邦的容人雅量,挨劉邦罵最多的是酈食其,我們前面講過,我們講講酈食其第一次見劉邦怎麼頂劉邦的,酈食其第一次見劉邦一進來,劉邦就找兩個女孩子給他洗著腳,然後見酈食其。酈食其一看劉邦一邊洗腳一邊會客,結果酈食其呢,就跟劉邦說了兩句話,這兩句話分量很重:你是想幫助秦滅天下的起義軍呢,你還是想領著天下的起義軍滅秦呢?這話問得很怪啊,分量很重。劉邦是個起義軍的領袖,這一下子把劉邦激惱了,劉邦張口就大罵:「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秦,何謂助秦攻諸侯乎。」反過來劉邦就罵了他豎儒、臭書生,因為秦把老百姓害苦了,害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全天下的人都來打秦,我怎麼能幫助秦去打天下的起義軍呢?劉邦的話說得也有道理。但酈食其是故意激他的,酈食其說既然這樣,那你怎麼能這麼不禮貌地來見一個天下的才士啊?我是個有才的人,你見我一邊洗腳一邊來見我,這就是幫助天下義軍來滅秦朝的嗎?應該這樣做嗎?這話說完以後,劉邦又是道歉又是讓座,非常客氣地接待酈食其,這叫雅量,原來還被頂得足足的,還在罵,叫人家一番話說得馬上道歉,馬上讓座,這很不容易啊,這非常不容易,正在氣頭上,立即就把九-九-藏-書這個氣給壓下去,馬上轉換了自己的情緒,熱情地接待酈食其,這個雅量很難,劉邦有這個雅量。所以我們不要光看劉邦身上罵人,說謊,不尊重,這確實他渾身都是毛病,但是他有容人的胸懷,這一點更可貴。天下那麼多人跟著劉邦不是天天找著去挨罵的,人家是跟著劉邦想干一番事業的,這些人之所以跟劉邦,是因為劉邦有胸懷,能夠容人。
王立群:
「豐西澤縱徒」是劉邦命運轉折的起點,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劉邦身上的確有一種敢於擔當的勇氣,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周圍聚集了一批人,讓他有了反秦的第一個資本。事實上這是一個重要的資本,正是有了這個資本,後來機會就落到了劉邦的頭上。那麼在王立群老師看來,劉邦身上還具有哪些個人魅力?這些個人魅力在劉邦反秦滅項的過程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畫外音:
劉邦手下外交家有,軍事家有,政治家有,理論家有,什麼人才都有,需要什麼人就有什麼人,因為他能夠做到有容人的雅量,這也是劉邦很有魅力的地方。所以我們這樣來看劉邦,不光是一個有布衣的各種毛病的人,有市井之氣的人,或者說市井之氣十足的人,同時呢,他又是一個具有非常鮮明的個人魅力的人,所以這個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一個人。劉邦之所以能成為一個著名的政治家,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他手下有人,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了,這劉邦手裡面怎麼那麼多牌,怎麼那麼多人呢?請看下集《用人有道》,謝謝大家。
畫外音:
再一個跟雍齒相關的,還涉及到一個叫王陵的人,這個王陵跟劉邦的關係有兩點不和,第一,參軍晚,劉邦一起兵當沛公,人家王陵拉起一個隊伍不參加你劉邦集團,你玩兒你的我玩兒我的,咱倆不一塊兒玩,後來才加入,加入的時間是楚漢戰爭開始,這叫參加革命的時間晚。第二,參加了劉邦集團以後,劉邦集團所有的人都知道劉邦最恨雍齒,這個王陵偏偏跟雍齒的關係最鐵,你看,這個王陵有這麼兩點,第一參加工作晚,第二跟劉邦的仇人關係最好,這一般人對於領導的仇人不敢深交,你要跟一個領導的仇人深交,害怕什麼呢?領導遷怒於你,但王陵不怕,照樣跟雍齒來往。那麼王陵為這兩件事付了代價,史書有這麼一段記載這樣說的:「以善雍齒,雍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后封陵,為安國候。」什麼意思呢?王陵第一跟雍齒的關係非常好,雍齒是劉邦的仇人。
無論王陵的母親還是紀信,他們都用生命去維護劉邦,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能用生命為代價來保護一個人,可以說這個人一定有他特有的魅力,那麼在劉邦的身上他到底有什麼個人魅力?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願意追隨他呢?
畫外音:
第二叫不計易主,什麼叫不計易主呢?就是一個人一生跳了好幾次槽,你比如說陳平叫三易其主,陳平是先跟魏王咎,從魏王咎那兒又跟項羽,又從項羽那兒到劉邦,這叫三易其主。所以陳平這個人到劉邦那兒以後,就受到兩個人的排斥,一個是絳侯周勃,一個是穎陰侯灌嬰,絳灌兩個人就說陳平的壞話,說他什麼呢九_九_藏_書?反覆無常,跟魏王了,跟項王,跟漢王,這個人老愛變心、花心,一會兒跟這個,一會兒跟那個。第二個受到人們責難的是叔孫通,叔孫通更不得了,叔孫通叫六易其主,叔孫通開始跟的是秦始皇,但秦始皇不久就死了,他就跟著秦二世,等到秦二世想亂殺人的時候,他說了一番恭維話他跑了,跑了以後參加了項梁集團,跟著項梁,這第三個主人是項梁,項梁一死,他看著楚懷王熊心的勢力大了,跟著楚懷王熊心,這是第四個了。後來一看楚懷王熊心不行了項羽行了,跟著項羽了。再一看彭城之戰以後,他又覺得項羽不行了,跟了劉邦了,六易其主。這些人總是被人們古今,從古至今人們提到陳平,特別是提到叔孫通,一直到今天很多學者提到叔孫通,都覺得叔孫通這個人不行。
第二呢「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他本來又沒有參加劉邦集團的意思,因為這兩個原因,所以劉邦封王陵為安國候封得很晚,王陵付代價了,封侯封得很晚,人家一早都封了,他遲遲到最後才封,就這兩條這說明劉邦什麼?第一記仇,第二報復,又記仇又報復,所以他封得很晚。但是畢竟封了,能封了這就不錯了,你跟領導的仇人關係那麼鐵最後還封你了,這就算不錯了。別忘了最後還有一條,劉邦臨死之前呂后問他相國人選,劉邦說得很清楚,第一任蕭何,蕭何死了以後曹參,曹參死了以後王陵和陳平,你看,劉邦臨死之前把他不喜歡的王陵安排成第三任丞相,擔任右丞相,在左丞相陳平之上,這說明什麼?說明劉邦有容人的雅量,他恨過他,他也報復過他,但是最後在安排重要崗位的人選的時候還選王陵。那麼劉邦看重王陵什麼?看重王陵的耿直和王陵的不畏權勢,劉邦再有權,你劉邦的仇人我照樣來往。所以劉邦最後決定這樣的人做丞相還是好,最後選了他,這叫第一個不計,叫不計前嫌。
我先講兩個小故事,一個小故事是劉邦的手下的一個將領,叫王陵,這個人我們過去講過,劉邦臨死的時候曾經欽定王陵做第三任丞相的接班人,就是這個王陵,王陵這個人他跟劉邦是同鄉,都是沛縣人,但是王陵的身份跟劉邦大不一樣,史書記載王陵的身份是縣豪,豪傑的豪,什麼叫縣豪呢?就是這個縣裡的豪強,既有錢又有勢力,這叫縣豪。劉邦當時對王陵是個什麼態度呢?史書也有記載,叫兄事陵,什麼叫兄事陵?對待王陵像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所以王陵跟劉邦顯然要更猛一點。當然後來劉邦一起義,一當沛公,王陵怎麼辦呢?王陵也拉起一千人來,但是他不跟劉邦,沒有跟劉邦在一夥兒。他兩個原來都是沛縣的老鄉,但是劉邦做了沛公的時候,幾乎全縣的人都跟著劉邦幹了,只有王陵獨樹一幟,拉了一支幾千人的隊伍住在南陽,不跟劉邦,獨立大隊,一直到什麼時候王陵才加入劉邦集團呢?楚漢戰爭,楚漢戰爭開始以後王陵才決定併到劉邦集團來。這王陵一併到劉邦集團來,把項羽給惹惱了,所以項羽就把王陵的母親抓起來,抓了他的母親做人質,逼著王陵投降。結果王陵的母親為了讓王陵一心一意地跟著劉邦,王陵的母親就自殺了,臨死之前還交待使者傳話給王陵,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跟隨劉邦,從此以後王陵就鐵了心地跟著劉邦。
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