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十五、用人有道

四十五、用人有道

有這個心態,你前面的眼睛啊,耳朵啊,才都管用,一旦心態變壞了,眼也瞎了耳也聾了,什麼都聽不進去,什麼都看不見了,歸根結底一副好心態,這個好心態很不容易。所以劉邦最後的成功是時代的選擇,也是劉邦個人努力的結果。劉邦是中華民族的時勢英雄,也是大漢帝國的締造者,他的一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異姓諸侯王也是個個有才的人啊,絕大多數都是有本領的人,劉邦對異姓諸侯王是怎麼處理的呢?怎麼看待的呢?其實劉邦對異姓諸侯王是區別對待的,他把異姓諸侯王分作兩類,他最視為對手的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這是他一定要除掉的,這幾個人能力太大,兵力太強,戰功太大,威脅也太大,這是一定要除掉的。其他幾個他是區別對待的,比如說趙王張耳,趙王張耳第一才能平庸,趙王張耳跟劉邦又是親家,趙王張耳的兒子張敖就是劉邦的女婿,所以劉邦對張耳、張敖父子基本上是信任的。另外還有幾個王,像長沙王吳芮,燕王臧荼,這兩個王基本上不起什麼作用,長沙王在南邊,長沙國很小沒有實力,而且長沙王的父子幾代人都極力地迎合劉邦,劉邦對長沙王沒有採取軍事行動,讓他們一代一代傳國,一直到自生自滅為止。燕王臧荼力量很小,韓信要打他他就投降了,整個楚漢戰爭燕王臧荼是置身事外沒有參与,基本上是沒有參与的,所以劉邦對燕王臧荼也是處於一個不太看在眼裡,把他邊緣化的一個諸侯王。他真正要防的是韓信、彭越、黥布這三個王,所以他首先是殺韓信,接著殺彭越,最後是滅黥布,這三個是他重點的。趙王張耳一早就死了,他的兒子張敖因為捲入一個謀殺案,最後證明不是他的主謀,那也不能做王了,把他降為侯。臧荼後來是叛亂了,最後把臧荼給滅掉了。長沙王最遠力量又小,一直在逢迎劉邦,劉邦就讓他保存下來了。所以劉邦對諸侯王,應當說他採取的對異姓諸侯王,他採取的策略是區別對待,重點打擊,區別對待,用這八個字來處理異姓諸侯王。而他消滅異姓諸侯王所倚重的就是封侯集團,因功封侯集團是他倚重的力量。
我們這一集專門來講一講劉邦的用人,我覺得劉邦的用人呢,大概有這麼幾個方面值得我們關注,第一是一雙好眼睛,第二是一對好耳朵,第三是一副好頭腦,第四是一支好隊伍,第五是一個好心態,這五個好能夠概括劉邦在用人上的許多長處。我們先說眼睛,因為用人的前提是識人,如果你不識人你敢用嗎?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人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你能用嗎?所以用人的前提是識人,識人要依靠眼睛,也就是我們說的一雙慧眼,這非常困難,識別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你比如說劉邦識別韓信,很不容易啊,韓信作為一個軍事奇才投奔項梁,項梁不認識他,改投項羽,項羽不認識他,轉到劉邦那兒,劉邦不認識他,沒有人認識他是個奇才。一個人有才華是需要被別人發現的,被別人發現的這個過程很難,甚至於說很長。是劉邦發現的蕭何,相信蕭何,相信蕭何的忠誠,相信蕭何的才華,也相信蕭何的慧眼,是在蕭何的鼎力推薦之下,先任命韓信做大將軍,登壇拜將結束才找韓信談話,談完才確信蕭何說的九_九_藏_書是真的。你看韓信多有才啊,那比我們的才大得多,韓信不能證明自己有才,我們何德何能,能證明自己有才呢?非常困難,人生最困難的是證明自己。所以劉邦手下三傑,蕭何是最早證明自己有才華,有忠誠,劉邦最早重用他。張良是撞上劉邦了,投奔他人的路上碰見劉邦,那就跟著劉邦跟了一段,劉邦發現他很能幹,韓信是最晚證明自己的。所以眼睛是用來識才的,一個集團的領袖,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雙慧眼。那麼眼睛幹什麼呢?劉邦用他的眼睛怎麼來認識人才呢?我講兩點,第一,劉邦把人才分級,你看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上對很多人,國家,單位,有一個信用評級,一旦你出現問題了,把你的信用評級的等級降低,有好的業績把你的信用評級等級抬高,有一個等級的評定。
劉邦征討天下的過程中,才華出眾的賢能之士不斷地加入到他的隊伍中,這些人中文有蕭何、張良,武有韓信、彭越、黥布等等,憑藉著這些人的卓越表現,劉邦最終亡秦、滅項,建立了雄霸天下的大漢王朝。那麼在其他競爭對手人才不斷流失的情況下,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天才人物紛紛投奔到劉邦的隊伍中,甘願接受他的指揮和領導呢?劉邦在識人用人上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第三,善於聽出來誰的意見正確,這個當領導的最難就是,一旦討論那個事情是眾口難調,各說各的理,哪個意見最正確你能一下子就分辨出來,在眾多的聲音中間只有一個聲音是正確的,或者說在大家都一致的時候,你能判斷出來所有的人意見都一致,但是意見不正確。比如說有人告韓信謀反,底下所有的將領都說坑豎子耳,趕快發兵把他滅了。劉邦一聽就知道,儘管大家的意見完全一致,劉邦知道這個意見絕對不正確,這中間嗷嗷叫的沒有一個是韓信的對手,所以立即否定,找陳平談,用陳平的計把韓信解決了。他能知道誰的意見正確,誰的意見不正確,不是多數就正確,絕大多數也不見得都正確,全體一致可能全體一致都錯了,這是需要好耳朵的,劉邦具有這個本領。第三,一副好頭腦,這個好頭腦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劉邦懂得放和收,他用了那麼多人,他知道該放權的時候要放權,該收權要收權。楚漢戰爭的時候他放手叫韓信去打,但中間他收了三次,第一次滅了魏國,劉邦到那兒去了,把他的軍隊調過來自己用;第二次滅了趙國,劉邦打了敗仗,帶了一個隨從夏侯嬰,兩個人過去了,把人家20萬精兵帶走了;第三次韓信帶了30萬精兵滅了項羽,劉邦到韓信軍營立即把30萬軍全收了,該放的時候放手讓你打,打完以後我不斷抽你的血。你像那個韓王信也是如此,楚漢戰爭未滅的時候對他非常放,楚漢戰爭一結束趕快搬遷,從河南的洛陽一下子給他遷到太原的北邊,該放就放,該收就收,收放自如,這叫會用人。當然這談不上很光明,但至少說還比較「高明」,人家劉邦也不追求光明,人家要追求的就是高明。第四,一支好隊伍,劉邦有一支好隊伍,這支隊伍中間有軍事家,像韓信、黥布、彭越、周勃、夏侯嬰、樊噲、灌嬰,一批軍事家,另外有一批政治家,謀士張https://read.99csw.com良、陳平,還有最能治國的蕭何,有謀士,還有理論家,像陸賈。
呂后是因為劉邦建立帝業,剷除異姓諸侯王做了不少事,深得劉邦的信任,然而就在劉邦死後不久,工於心計的呂后曾一度大肆誅殺異己,提拔親信,大權獨攬,呂后的擅權幾乎撼動了劉邦苦心創建的大漢基業。但在王立群先生看來,對呂后的誤判只是一個個案,劉邦看人的眼力是常人遠不能比擬的,劉邦在識人用人方面還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第二點,敢於承認自己的判斷有誤,這個我不再舉例子了,我們前面講過劉敬勸他不要去跟匈奴打仗,匈奴是示弱,他背後有詐,當劉邦向劉敬承認錯誤,實際上是承認自己的判斷有誤,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敢於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這也是用人的一個關鍵啊,你為什麼要用人?因為人家在這點上比你高明,如果你比所有人都高明,你還用得著用別人嗎?用不著了。承認自己能力有限這一點很難,這還是兩個東西作祟,一個叫自尊,一個叫面子,但是劉邦就說得很清楚,你比如說他說韓信,「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他前面還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還有「吾不如蕭何」,你看三個不如,不是承認比別人差嗎?承認自己能力不如別人嗎?這作為皇帝都是很難做到的。劉邦有這個好心態,他才能接納一大批人。再比如鴻門宴中間,張良問劉邦一句讓劉邦很難回答的問題,「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你估計估計你手下那點人夠人家項羽打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默然,不吭了,沉默了半天,承認本來就不如別人,這都是極其困難的事情。再比如韓信在漢中對策的時候,也問過劉邦一句讓劉邦很難回答的問題,「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你估計一下你的仁義道德,你的強悍,你的勇敢和項羽比怎麼樣?問得劉邦又是「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一般的領導你要這樣問他一句,他不是默然良久,是立即發怒,他會反問一句就你能,但是人家劉邦默然良久,最後回答「不如也」,「固不如也」,承認自己能力有限啊,這叫一副好心態。
王立群:
畫外音:
劉邦手下擁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人才團隊,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問題,能人難管,在打天下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顯現出來,劉邦絞盡腦汁通過平衡利益等各種辦法加以解決。然而在登基稱帝之後,劉邦在用人策略上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那些功勛卓著的異姓諸侯王成了他最大的心病,那麼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心病?在對異姓諸侯王的處理上劉邦又會採取哪些策略呢?
王立群:
畫外音:
王立群:
最後一點,第五點,一個好心態,劉邦用人我們講他那麼多長處,取決於他的心態放得很平,劉邦有什麼好心態呢?我講三點,第一點,勇於向臣子認錯,認錯很難,特別是當了皇帝要認錯更難,要皇帝向大臣們認錯那是難上加難。劉邦敢認錯,我們舉一https://read.99csw.com個例子婁敬,我們講過這個人,婁敬阻止劉邦去跟匈奴決戰,他說不能打,匈奴一定有詐。劉邦不聽,他認為婁敬,當時已經改名叫劉敬了,說劉敬是敗他的軍威,把劉敬關起來了,就準備打完仗回來要殺劉敬。結果劉邦到那兒一去,果然是中了匈奴的包圍,被人家40萬大軍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出不來,最後很狼狽出來了,回來以後立即向劉敬道歉,封劉敬為建信侯。向一個臣子認錯太難了,這裏面有兩個難解決的問題,第一自尊,第二面子,人都要面子,領導更要面子,大領導特別要面子,誰的地位低誰不怕面子,地位越高越講面子,你像劉邦貴為天子皇帝,他能向劉敬認錯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再一個向蕭何認錯,他平定黥布叛亂回來以後把蕭何抓起來,蕭何說你那個皇家園林太大了,那麼大的皇家園林,你一年也打不了幾次獵,把它開放了讓老百姓種地,糧食歸老百姓,那個秸稈留下來做那個野獸的食物多好啊,劉邦就誤認為蕭何是討好老百姓。這一點是最麻煩的,就是多疑,其實蕭何沒有這個心思,但是劉邦認為蕭何有這個心思,而且這個人一旦被別人懷疑以後,往往是很難洗刷乾淨的,懷疑,所以把蕭何關到監獄里去了,最後還是一個王衛尉替蕭何說話,把蕭何放出來了。放出來以後劉邦就向蕭何道歉,這也是很不容易的,向蕭何道歉認錯,這是第一點。
在劉邦的隊伍中有一大批才智卓越、勇冠三軍的能人,他們大都來自五湖四海,有老家豐沛起兵帶來的老班底,有半路加入的,有的來自敵方陣營,在吸納人才方面,劉邦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和胸懷。然而在王立群先生看來,劉邦在對這些人才的使用上並非等同視之,其中有一個核心集團的人才最為他所倚重,那麼這是一個什麼集團?它又反映了劉邦怎樣的用人策略呢?
第二點叫一對好耳朵,劉邦不但有一雙好眼還有一雙好耳朵,為什麼說他好耳朵呢?我舉三點,第一,善聽下級意見;第二,善聽不同意見;第三,善聽誰的意見正確,這三條都不容易。比如說善聽下級意見,我們舉一個例子婁敬,婁敬是個什麼人?戍卒,按照我們今天的說法叫普通一兵,剛入伍的一個新兵,要見皇上劉邦都見了。然後婁敬說了一番洛陽不適合做都城,應當建都長安,劉邦將信將疑,張良再一論證支持婁敬,劉邦當天遷都。這個能聽下級意見非常困難,一般來說一個普通的士兵是見不到皇上的,一個普通士兵哪能見到皇上呢,在很多單位中間,你去見一個單位的一把手都比較困難的,劉邦不但見而且聽,這就是這個人的長處,好耳朵。再一個,婁敬不是一個特例,劉邦一生就聽過婁敬這麼一次話,那不算本領,那不算耳朵好使,那叫例外,關鍵是劉邦一生遇到過好多這種事。你比如說他打南陽的時候,他聽了南陽郡守一個門客叫陳恢,給他提出來不要硬打,用「約降」的辦法,什麼叫「約降」?就是和平解放,把他軍隊一收走,然後不殺他再封個官,替你守住城多好啊,你這樣一做,其他的城跟著仿效,這樣你收羅了很多兵,而且這些城都不抵抗你,順利地入關了。那是誰給他提的意見呢?南陽郡守的一個門客給他提的意https://read.99csw•com見,他聽了,這叫善聽下級意見。
劉邦識別人才他就要看兩點,第一個有沒有才,第二個有沒有德,德就是忠誠,可靠不可靠,這個才好辦,有大才,有中才,有小才,有專才,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專才專用。德怎麼考量呢?怎麼考量是不是可靠呢?劉邦有他的辦法,當然劉邦沒有說,司馬遷也沒有說。我看完以後,我給他總結了一句話,劉邦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可靠就是一點,能力,你有沒有能力威脅到我,假如你有能力威脅到我,那你就不可靠;你有能力極大地威脅到我,那你很不可靠;你完全沒有能力威脅到我,你可靠。大家聽了笑,實際上劉邦就是這樣乾的,這個並不光明,但是非常「高明」,他就是這樣來看的。那麼他手下的人他怎麼辦呢?韓信大才,才幹太大,本事太大,戰功卓著,無人可比,所以劉邦對他最不信任,怎麼辦呢?叫大用、大疑。和他類似的還有彭越,還有黥布,都是才華出眾,戰功卓著,封一方諸侯但是都不信任,這叫大用、大疑。蕭何呢,蕭何有才,蕭何也有權,經營關中經營得非常到位,蕭何又非常忠誠,但是劉邦一生三次猜忌蕭何,這個我們都講過,不舉例子了。他對蕭何的辦法是大用、小疑,畢竟他還是了解他一點,雖然大用,但是他不斷地有一些小的不信任。張良呢,張良大才肯定要大用,這個人一生他不帶兵,光出謀劃策,身體又不好,還經常請個病假,對劉邦沒有任何威脅,手下沒有一兵一卒,大用、不疑。周勃、灌嬰、夏侯嬰這些人叫中才,而且這些人呢,手裡的權力都不足以對劉邦構成威脅,所以劉邦對他們是重用不疑。疑和信都取決於劉邦的認定,劉邦的認定又取決於劉邦的判斷,劉邦的判斷又取決於臣子的表現和臣子的能力。第二叫用其所長,一個人總有自己的特長,那麼你要用他的所長,張良會出謀劃策當謀士;蕭何會治國理財管理關中;韓信會領兵打仗,去打仗吧;酈食其會遊說,嘴特別會說,那當說客;陸賈不但會說還會寫,那就寫吧,寫《新語》,寫一篇我看一篇,他是什麼人才用在什麼地方考慮得很清楚,該用誰用誰,這叫用其所長。不過劉邦也有看走眼的地方,他對誰看走眼了?對他老婆,他看不懂呂后,所以劉邦是一個看懂男人而看不懂女人的皇上。看不懂女人這不是劉邦一個人,是很多男人的通病。
畫外音:
第二條叫善聽不同意見,不同意見是很難聽的,為什麼呢?叫忠言逆耳,當然聽了不高興了。比如說他一入秦宮,他想住在秦宮裡邊,劉邦從小是個亭長,他住那房子我覺得不會是多高級的房子,能是南北通透的就不錯了。但是你看劉邦到了秦始皇的宮殿裏面,他就想住下來,人家勸他不能住,他最後聽了。那個宮殿我們到故宮看看,那多好啊,想住到那裡的人太多了,但劉邦最後是聽了,出來了,這很不容易,非常難。再比如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說一下,劉邦在平定天下以後,在論功的時候他曾經說過,說那些腐儒、書生是最沒有用的,有用的是領兵打仗的人,腐儒最沒有用。結果有一個人站出來,這個人叫隨何,也就是策反黥布的那個說客,他站出來,他說那不對,你說腐儒沒九九藏書有用,當年你派五萬人,再派上五千騎兵,你能把九江王黥布打下來嗎?劉邦說不能。他說你五萬步兵、五千騎兵你打不下來一個九江王黥布,我呢?一個人帶了20個隨從到那兒去一說,九江王黥布歸降你漢王,我當年一個人起的作用頂得過五萬步兵五千騎兵,你為什麼說腐儒沒有用呢?當場反駁劉邦。結果劉邦聽了以後馬上說了一句話,「吾方圖子之功」,劉邦說什麼?我正在考慮你的功勞,實際上他早忘了,人家一提他想起來了,當年確實隨何立了個大功。隨何這一說,馬上任命隨何護軍中尉,封官了,這叫認賬,這叫聽取不同意見,這也很難。
王立群:
畫外音:
這個核心集團我們叫他豐沛故人集團,來自豐邑、沛縣的老朋友老鄉這個集團的,這就是劉邦最核心的一個集團,這個集團在劉邦的集團中間起了什麼作用呢?凝聚人心,穩定隊伍,兩大作用,所以劉邦的軍隊無論是打勝仗打敗仗,遇到多少挫折,有多少人叛逃,有多少人陣亡,他始終有一個核心打不散、打不垮,這個核心就是豐沛故人集團。這個豐沛故人集團在劉邦的心目中間地位很高,而且在後來封侯的時候他們占的比重很大,因為參加革命早,戰功多,所以最後他封侯的比例也很高。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就把豐沛故人集團安排到他的政府中間去,我們舉三個重要職位來看看,相國、太尉、御史大夫,相國,太尉和御史大夫並稱為三公,是最重要的三個職務,相國先後誰擔任的呢?蕭何、曹參、王陵、陳平,然後是張蒼。從劉邦的第一任相國一直到漢文帝的丞相,陳平、張蒼,在這些人做相國的位置上,你算算,只有陳平和張蒼不屬於豐沛故人集團,其他都屬於豐沛故人集團,這個最重要的行政權力,他是交給他的核心集團的成員來把握的。我們再看太尉,太尉是最高軍職,輕易不設太尉的,但是你看一看,劉邦在他的這個政府中間設的太尉,先後擔任太尉的有誰呢?第一任盧綰,就是和他居同里、生同日、學同師的那個盧綰,當然後來叛變了,封燕王以後叛亂了。盧綰、周勃、灌嬰,這三個人是掌軍權的,全部是豐沛故人集團。你再看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號稱為副相國、副丞相的,第一任周苛,在滎陽保衛戰中間死了,他死以後他的堂弟周昌擔任,周昌以後是周昌手下的一個官員叫趙堯擔任,再往後是任敖,再往後是曹窋,曹窋是曹參的兒子,再往後是張蒼。這一撥人中間絕大多數屬於豐沛故人集團。這中間有一個人大家可能有點忘掉了,叫任敖,任敖這個人不但是劉邦這個豐沛故人集團的成員,任敖這個人還在劉邦犯了案子,劉邦逃了,然後呂雉替他頂罪坐了牢,呂雉坐牢的時候受到監獄里獄吏的羞辱,這個任敖就挺身而出把那個獄吏給揍了一頓,保護這個呂后。就是他這一個御史大夫擔任的這些人員,絕大多數也是豐沛故人集團的成員,可以說劉邦這個豐沛故人集團,是劉邦人才集團中間最核心的一個成員。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他有一個穩定的核心,他又接納了五湖四海,這五湖四海的人跟核心集團的人還能夠融洽地融為一體,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劉邦把它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