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附錄 三 詠項羽

附錄

三 詠項羽

分張天下付群雄,回首咸陽卷地空。
此句說,人的一生,活著就應當像項羽一樣做人中豪傑。
此詩認為:項羽敗局已定,烏江亭長讓他東渡烏江以圖東山再起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怨」,指歌聲悲涼,項羽手下士兵聽到楚歌聲而心生悲情。此句交代為什麼項羽最精銳的八千子弟兵「投戈」而不想再打仗了。原來是楚兵夜晚聽見四面楚歌之聲,誤以為漢兵已佔領了整個楚地。所以軍心渙散。
用一「羞」字,則項羽的榮辱觀全盤寫出。「渡江人」,指項羽一人渡江。
此詩為南宋詩人林景熙詠嘆項羽的詩篇。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如此英雄,如此美人,如此結局,豈不令人痛惜!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漢二年劉邦兵出函谷關到達新城(今河南偃師市),當地三老董公建議劉邦為項羽殺死的義帝發喪。劉邦立即採納了這一建議,為義帝發喪三日,親自為義帝之死大哭,並向天下諸侯發布文告:義帝是天下的共主,項羽殺義帝是大逆無道。劉邦此舉當然意不在義帝,但是,劉邦從此高高舉起了一面正義的旗幟——為義帝復讎。
〔唐〕李山甫

敵國豈專韓信勇,謀臣唯一范增多。
虞兮騅不逝,泣下復如何。
借古諷今,正氣凜然。二十個字中連用三個典故,卻無堆砌之弊,因為詩人的豪情貫串其中,化解了連用三個典故造成的板滯。

無名氏

本詩以組詩的形式詠嘆,融評論、惋惜、頌揚等各種複雜感情於一體,在歷代詠項羽詩作中別具一格。賀鑄的詞長於抒情,此詩雖為題詠項羽廟之作,卻也以抒情見長。
第三、四兩句則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一種誤讀;「見紿」是被騙,指老農欺騙項羽,錯指方向。「無面見江東」,指項羽無顏面見江東父老。作者認為:項羽之所以不願東渡烏江,不僅僅是無顏面見江東父老,更是因為害怕被烏江亭長所騙。此言差矣!項羽不願東渡烏江,完全是不願再連累江東父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也有的傳本將「一」寫作「火」,指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朝的宮殿。贏秦暴虐,盡失民心。項羽入關本應及時廢除嚴苛的秦法,但是,項羽入關之後,不但沒有改變秦朝的苛法,反而一把火燒掉了咸陽的秦宮,這種以暴制暴的辦法,同樣得不到關中父老之心。
孤忠亞父頭空白,扶義懷王血尚紅。

〔宋〕吳龍翰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陳涉世家》)
這種意見,在討論項羽成敗之中是一種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見。但是,這種意見略顯膚淺,它忽略了項羽在政治上的幼稚、軍事上的被動與性格上的各種缺陷。過於看重項羽是否建都關中,便會忽略項羽失敗的最重要的原因。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這首詩別開生面,開篇即慨嘆暴秦對百姓太殘酷,項羽沿暴秦之路,最終自己也被迫自刎。如今項羽的廟宇也像當年被他燒毀的秦宮一樣,毀掉了。
〔唐〕杜牧
第三句,「重瞳子」,指項羽;「了了」,了不起。此句稱項羽長相奇異,但卻命運不濟。
「焉知」,怎知;「霸術」,稱霸天下的方法;「疏」,粗疏。
陸遊是宋代著名的大詩人,平生作詩近萬首。此詩為陸遊評價項羽的名作。

此句說,項羽只知道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霸術太粗疏了。

五、六兩句寫四面楚歌。諸侯合圍項羽于垓下后,劉邦讓楚地士兵夜唱楚歌,即以楚地方言、曲調唱楚地之歌,以此擾亂項羽的軍心。項羽本人聽到四面楚歌,都發出「漢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的驚嘆。「夜聞四面楚歌起」,即指此。「天命人心」,指項羽部下的軍心因四面楚歌而渙散。
詠史
夏日絕句
最後兩句,「萬人一劍」,指項羽自小不願識字,也不願學劍法,要學「萬人敵」的兵法。但是,學會了「萬人敵」的兵法還是敗給了劉邦,所以詩中稱「都無用」。「虞姬」,是追隨項羽多年的寵姬,垓下之圍時被迫與項羽分別。詩人認為:項羽恐怕羞於地下見到虞姬。虞姬跟隨項羽多年,但是,在大難來臨之際,項羽還是自己逃命,將虞姬一人扔下;地下如果見到虞姬,項羽又該說什麼呢?
如果把杜牧的觀點與王安石的觀點作一對比,我們就會發現,王安石作為一位政治家,他對項羽失敗的認識遠比杜牧更尖銳,也更中肯。
大起大落,從政治權力的巔峰迅速跌入人生的最低谷,不得不自刎烏江,項羽的悲劇命運令人喟嘆,其政治轉折令人惋惜。項羽怎麼了?是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探尋其政治失誤的詩歌佔了很大部分。歷來追究得失的詩歌多如牛毛,但多針對一朝一代;集中探討一人之政治得失的詩歌,以項羽為多。
次聯,第一句寫項羽入關未能及時廢除秦朝苛法,「失路」,指迷失道路。項羽在垓下突圍后,向一老農問路,老農有意誤導,致使項羽陷入大澤中,延誤了時間,被劉邦的追兵追上。但是,本詩中的「失路」並非指此,而是指垓下戰敗之時。「怨楚歌」,指《垓下歌》。此聯說項羽入關之時未能及時解除秦朝苛法,卻在垓下失敗之時大唱《該下歌》,批評之意,非常明顯。
讀項羽傳垓下事,三複而悲之,作歌以附樂府。
讀項羽傳

〔元〕張志合


十三、十四兩句,寫虞姬的命運凄婉。「明眸皓齒」,寫虞姬之美;但是,如此美麗的虞姬,最終卻成為一抔黃土,令人惋惜不已。「草木含愁」,以悲景寫悲情,襯托虞姬命運之悲苦;「照今古」,自古至今。
空使秦人笑沐猴,錦衣東去更何求。
手拂千金劍,燈前慷慨歌。

第三聯,「敵國」,指漢劉邦。此聯寫劉邦手下並非只有一位能征善戰的韓信,意在說明項羽失敗不僅僅是劉邦手下有韓信,自己手下只有一位謀士范增都不能相容,怎麼能怪劉邦呢?

第二句的「羽」指項羽;「又一秦」,指項羽如果稱王關中則是又一個秦王。
「虞歌」,指《垓下歌》,因為《垓下歌》中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慷慨」,指項羽悲歌慷慨。「楚」指「西楚楚業」即西楚霸王項羽的霸業;「銷沈」,即毀掉;「一炬」,指楚人一炬,也就是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的秦宮。
七、八兩句寫項羽霸業失敗卻未能反思自己的過失。「拔山蓋世」,用項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句。「霸圖空」,霸業失敗。項羽《垓下歌》有「時不利兮騅不逝」之句,故此詩說項羽只知道感嘆「騅不逝」,卻不知道反省自己為何失敗。
此詩如上篇一樣,是一篇誤讀項羽的詩作。人生一世,最忌為世人所誤讀,不僅活著的人會被誤讀,而且,死去的歷史人物也大量被人誤讀。這並非是一個獨特的現象,而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第四句,「羞作渡江人」,是指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山甫在唐代詩人中是一位以論史詩著稱的詩人,但是,他的這首詩卻存在著認識上的巨大局限。

首二句言,成(為王)敗(為虜)皆屬偶然,為什麼要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堅決不渡烏江呢?
前二句非常有見地。作者認為,項羽不要誇自己身經七十余戰,立下了滅秦的蓋世之功,其實鴻門宴一結束,項羽的敗局就已經決定了。我們不知道作者所指的「鴻門終宴」究竟是何意,是否與我提出的鴻門宴表現了項羽的政治幼稚的見解一致。但是,作者看到了鴻門宴是項羽一生的轉折點,是項羽由勝至敗,由強至弱的分水嶺,這一觀點還是非常有見地的。
三、四兩句寫垓下之戰。「諸侯大會壁垓下」,指韓信、彭越、黥布等與劉邦合圍項羽于垓下。「戈甲曜日如屯雲」,寫諸侯軍軍陣之盛。
最後兩句,寫作者自己的感受。「依然聽曲自低昂」,寫自己聽音樂高高低低,錯落有致,但是,誰還能記得霸王與虞姬當年的離別之苦?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他與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杜牧詠史詩的特點是見解獨特,本詩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
項羽https://read•99csw•com
楚都陳跡久灰埃,一曲虞兮尚寄哀。
可憐了了重瞳子,不見山河繞雍州。
第二句,「婦兒仁」,即「婦人之仁」。《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為劉邦分析項羽時,曾評價項羽有「婦人之仁」,於是,這一說法不脛而走,成為「定評」,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將項羽看做有「婦人之仁」的人。這一說法的本身尚值得商榷,前文已有專論;但與本詩關聯不大,姑且置而不論。
入關不守舊山河,漢用張良作網羅。
詠史詩的高下在於詩人自己的史識。

破斧沉舟北渡河,英雄到此頓消磨。
〔唐〕于季子


項羽的蓋世豪情、蓋世功業,項羽大起大落的悲情人生,項羽的重情重義,千載之下,使人敬仰、惋惜與同情。
首句說打了勝仗與打了敗仗是兵家難免之事,不必過於介意。「不期」,不易預料。
途窮一夜無遺恨,挈首殷勤予故人。
〔宋〕賀鑄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更恐艤舟人見紿,不緣無面見江東。
全詩充分肯定了項羽的巨大歷史功績,對項羽未能建都關中深感惋惜,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又給予了高度評價。
〔元〕李昱
次句,「錦衣」,用項羽「衣綉夜行」的典故;「東去」,指項羽離開關中東至彭城建都;「更何求」,還求什麼。本句寫項羽東去關中至彭城建都犯了大錯。
首句的「手拂千金劍」,寫項羽別姬時的雄姿。次句「燈前慷慨歌」,寫項羽面對虞姬的慷慨悲歌。第三句「虞兮騅不逝」,化用項羽《該下歌》的「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兩句為一句,寫此時項羽英雄末路的悲涼心境。第四句「泣下復如何」,是作者對霸王別姬的評價:淚下又該如何呢?
先看首二句,作者認為:當年項羽在滎陽之戰中就可以滅掉劉邦,只是因為沒有聽范增的話,才導致失敗。此言差矣!滎陽對峙長達二十八個月,項羽兩奪兩失,雖然一直佔著上風,但是始終未能打開西入關中的道路。范增在滎陽之戰確實發揮了作用,那是劉邦在絕糧的情況下求和,項羽原打算答應,范增堅決反對,所以,項羽猛攻滎陽,劉邦大敗而逃。但是,劉邦因為得到了韓信在趙國的精兵,很快就殺了回來,並無「可滅劉」的時機。作者對這段歷史並不熟悉,故妄言項羽不聽范增之謀而失去殺劉之機,與史實不符。
三戶睢盱竟破秦,君王武略世稱神。
次句失道「陰陵」指項羽在陰陵迷失道路;「計已窮」,指陰陵迷路之後,項羽已經因為延誤時間而無法擺脫被劉邦追兵追及的兇險,因此,失敗已成必然。

但是,孟遲是唐人,詩寫于宋人王安石之前,因此,此詩之意當是詩人孟遲個人之見。王安石的《烏江亭》非常有名,而孟遲的這首詩則鮮為人知。我們不知道王安石是否參考了孟遲的詩意,但是,孟遲此詩在唐人詠項羽的詩中的確是一首非常有見解的詩。人們只看到了更有名氣的王安石,卻忘了首倡此議的孟遲,實屬不公。

次句,「百戰」,泛指項羽一生所經歷的七十多次戰鬥;「空勞」,指項羽與劉邦打了四年,最終是失敗而終,因此,有「空勞」之說。「空勞」即白白勞累。「不逝騅」,源自項羽的《垓下歌》「時不利兮騅不逝」一句。此句說以長江為界中分楚漢並非是項羽不願意,實在是因為四年戰爭已經耗盡了項羽軍團的兵力,戰爭已經無法再打下去了。
第三句,「途窮」,指項羽兵敗垓下,無路可逃;「無遺恨」,沒有遺憾。第四句「挈首殷勤予故人」,指項羽最終將自己的頭顱送給呂馬童。呂馬童曾經是項羽的部下,后投奔劉邦,追殺項羽之時,項羽認出了呂馬童,便做了人情,在呂馬童前自刎而死,讓呂馬童立功封侯。這兩句說,當項羽無路可走之時,他並沒有多少遺憾,反而將自己的頭顱送給了「故人」呂馬童。
第三句的「學敵萬人」,指項羽少時,不願學習讀書識字,也不願學習一對一的劍法,只喜歡學習「萬人敵」的行軍布陣。如今兵法學到手了,又怎麼樣呢?不還是落了個兵敗烏江的下場嗎?
登廣武岡漢高數項羽處

為虜為王盡偶然,有何漸見渡江船。
計疏白璧孤臣去,淚落烏江后騎追。

沛公罵曰: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宋〕林景熙
項王
萬人三尺俱無用,可惜當年不讀書。
〔元〕侯克中
劉克莊這首詩並非全面評價項羽,而是緊緊抓住項羽烏江自刎這一細節展開議論,抒發感情。
詩人顯然對項羽的為人並不太了解,這首詩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的論斷是誤判。
第三句,「萬人」,指項羽小時只願學習的「萬人敵」兵法;「三尺」,指三尺長劍,此指劍術。此句說,項羽出神入化的兵法與無人可擋的劍術都在此時失去了作用。

羸秦久矣酷斯民,羽入關中又一秦。
項羽這種寶馬贈亭長、頭顱送故人的做法得到了無數後人的激賞。此時,項羽身受十幾處傷,寡不敵眾,必死無疑;但是,他將頭顱贈與自己的老部下的做法仍然需要非凡的勇氣,絕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呂馬童對項羽來說是舊臣,是叛將,自然也是仇敵;但是,項羽面對追殺自己的舊日部下,卻毫無怨恨,反而贈以頭顱,以德報怨。這豈是小肚雞腸之人所能做到的?這就叫人格魅力!所以,劉克莊用表面平靜的語言敘述了這個悲壯的故事,但是,表面的平靜之下充滿了詩人對項羽的敬仰!
本詩前四句亦敘亦論,后四句全在抒情,用凄美之景寫惋惜之情,情景相融,亦景亦論。特別是末尾二句,作者假想,如果項羽的英魂聽到劉邦的《大風歌》會是一種什麼感受,這種假想特別令人不忍卒讀。
〔明〕顧大武
第三、四兩句點明:江東子弟多才俊之士,如果捲土重來,再整山河,勝敗之事難以預料。
六國三秦隨擾攘,錦衣何暇到江東。
最後兩句,用項羽《垓下歌》中「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句意,寫霸王別姬之痛苦。末尾用「淚灑西風一劍愁」作結,慨嘆項羽、虞姬成千古之恨。
吳龍翰這首詩頗有見地,他指出了道義失敗是項羽戰敗的原因之一。首二句說,項羽這樣的蓋世英雄就這樣在烏江邊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這千古遺恨就如滔滔長江滾滾不休。這是寫項羽之憾。
〔宋〕王安石
次句「拔山」「扛鼎」皆寫項羽力氣之大。「拔山」,源自《該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扛鼎」源自「力能扛鼎」一句。此句寫項羽的勇武。
首句,「八尺」,源於《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一句;「千里騅」,源於「常幸從駿馬名騅」,和「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數句。此句寫項羽的雄姿,身高八尺,座下千里馬。

次句,「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此句講,人死也要死得如鬼雄一樣,豪氣衝天。
第三、四兩句,「百二」,指以二敵百的險要地勢;「勢傾」,用王安石《烏江亭》「中原一敗勢難回」句意,指項羽已經敗得不可收拾了;「爭逐鹿」,指劉邦、項羽逐鹿中原,鏖戰四年。「八千兵」,指項羽賴以起家的八千子弟兵;「獨乘騅」,指項羽一人率八百壯士突圍而去,「騅」,源自項羽《垓下歌》中「時不利兮騅不逝」一句,指項羽日行千里的駿馬。此二句說,項羽與劉邦爭奪中原已經是無可挽回地失敗了,連他起家的八千子弟兵也都已經散去,只有他一個人突圍而去。
沛公百萬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https://read.99csw•com二聯第一句「三戶亡秦」,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典。此語出范增首見項梁時所言。「諸侯朝楚」,指巨鹿之戰勝利之後,救趙諸將參拜項羽時的場面(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此聯寫項羽乘秦末大起義之勢而起,巨鹿之戰立下蓋世之功,成為諸侯聯軍的總盟主。
第一為虜為王盡偶然即有失誤。成敗固然有偶然性因素,但是,劉勝項敗卻存在著諸多的歷史必然。此中原因,前面已講過,不贅述。
末尾兩句更為驚警:江東子弟已經不可能像當年跟隨項羽渡江而西一樣,再追隨項羽重整山河了!

武功蓋世,風雲際會,一舉成名,懾服天下,主宰蒼生,英雄莫敢仰視。但大起過後即大落,大喜過後即大悲。從笑傲天下,睥睨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烏江,項羽是少見的悲情英雄。

第三首首句「三戶」,典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睢盱」,指楚地;「竟破秦」,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意。第二句,「君王」,指項羽;「武略」,武功。這兩句說由於項羽武功超神,楚軍最終滅掉了強秦。
烏江
項羽
九、十兩句寫虞美人的生離死別。項羽《垓下歌》有「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作者以此寫項羽與虞美人生離死別之際的悲涼,從虞姬人筆,寫她「起飲」「胸躕」。「起飲」,即夜不能眠,起身飲酒;「踟躕」,徘徊不定。
鴻溝已畫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
過烏江題項羽廟

百戰休論蓋世功,鴻門終宴伯圖空。
〔宋〕劉克莊

全詩雖然只有二十八字,但是,有了後面兩句,全詩頓生光輝。
聞漢購吾首,持將贈故人。
「英魂」,此指項羽之魂;「彭城」是西楚國的國都,「英魂若到彭城路」即故國重遊之意。「忍聽」,怎麼忍心聽;「大風」,指劉邦的《大風歌》。《大風歌》是劉邦戰敗項羽之後,平定黥布之亂后所作。此時,項羽已死八年。
李清照此詩,熱烈歌頌項羽寧可自刎而死也不願一人東渡烏江的豪情,批評南宋統治者只顧自己苟安,完全不顧及北方百姓,拋棄中原河山,偏安一隅,苟且偷生。其愛國激|情,溢於言表。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垓下大敗,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不肯過烏江,一代偉業,戛然而止。但勝敗乃兵家常事,忍辱負重,項羽能否東山再起?歷史是否會重新書寫?悲情英雄會不會再次成為蓋世英雄?
項羽
此詩以項羽不渡烏江、自刎而亡為論詩中心。
七、八兩句說,如果項羽的英魂還能重遊彭城,怎麼忍聽對手劉邦在勝利之後唱的《大風歌》呢?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聽高台唱大風。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
項羽廟
〔元〕施釣
北伐雖全趙,東歸不王秦。

三、捲土重來未可知

第一句,「頓無」,立即就沒有了;「英霸氣」,即「霸氣」。全句是說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前,一生充溢的英霸之氣,似乎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首聯二句寫項羽因為有過人的才氣、神奇的相貌與神馬,所以戰功顯赫。
第四句意思是,難道不想想,自己手下只有一個謀士范增夠不夠呢?其實,此句是嘆息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連自己手下的一個謀士也未留住,失去了唯一的謀士。

這首題畫詩前三句詠畫面所畫,唯末尾一句表明作者的態度:明褒實貶。
露濕古牆秋蘚碧,霜含老樹夕陽紅。
依然聽曲自低昂,豈憶平生離別苦。
所謂「快戰」其實就是痛痛快快打一仗。
當日滎陽可滅劉,卻緣不聽范增謀。
項羽廟
第二句,「烏江亭」,項羽不願東渡烏江之處;「獨欷噓」,指項羽垓下突圍之前所唱《垓下歌》。
項羽
〔宋〕胡宏
第四句寫到夜深了,項羽聽到四面楚歌,發出「是何楚人之多也」的驚嘆。
逐度中原志未酬,息兵暫擬割鴻溝。
劉克莊是宋代著名詩人。
首聯,第一句寫項羽在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大敗秦軍;第二句寫項羽兵敗烏江時,英雄之氣消磨殆盡。對比鮮明。
項羽里

此詩為無名氏所作,明徐伯齡《蟫精雋》卷十收錄此詩。
李清照是宋代婉約派詩人的代表作家,但是,李清照的詩卻一掃婉約之風,充滿了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風豪氣。她的《夏日絕句》是歷代詠嘆項羽的詩作中極為有名的一首。
后兩句說,當漢王劉邦為義帝發喪那一刻,項羽已經在政治上輸了第一筆。
頓無英霸氣,尚有婦兒仁。
第三、四兩句說,既然不打算失敗之後再渡江重整旗鼓,又何必當年千里迢迢渡江向西呢?
題項羽廟
垓下
英雄蓋世竟何為,故里凄涼越水涯。
騅兮不逝虞兮別,淚灑西風一劍愁。
第三句,「空歌」,即白白唱。「拔山力」,指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但是,這首詩所講之理有失偏頗。劉邦最終戰勝項羽並非「天幸」,而是劉邦一系列正確的戰略,特別是生存戰略與發展戰略絕大多數都是正確的結果。此非「天幸」,而純屬人為。
項羽是一位失敗的英雄,也是一個經常被人誤讀的英雄,此詩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的解讀,即是誤讀項羽的一個特例。
《史記·項羽本紀》籍長八尺余,力能杠鼎,才氣過人。「過人才氣」即用此典。「重瞳」,指項羽是重瞳子。所以,首句連用兩個典故說明項羽才氣過人,相貌特異。項羽有一寶馬良駒,名「騅」,第二句寫項羽曾多次騎此寶馬立下戰功。
作者認為:項羽雖然在巨鹿之戰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卻在建都關中與否的問題上犯了大錯,導致了日後的覆亡。
首句「快戰」,典出《史記·項羽本紀》下面一段記載:
此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活著要做人中豪傑,為國建功立業;死了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英雄。
徒勞百戰爭秦廢,贏得千年笑楚猴。
第一首首句「分張天下」即分封天下;「群雄」,指項羽所封的十八位諸侯王。此句寫項羽大封諸侯。次句「卷地空」,指一片空。該句寫項羽一把火燒了咸陽秦宮。這兩句寫項羽在滅秦之後大封諸侯與火焚秦宮。

蓋世英雄只恁休,千年遺恨大江流。
第三,項羽並不是嫌「平分天下」少而不渡江,而是不願東渡烏江再連累江東百姓。作者認為項羽是嫌平分天下為少,實在是不解項羽之心。
三面寒流數仞閃,兩雄曾此話興亡。九-九-藏-書

這首詩詠嘆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作者在詩前的小序中特意提及讀項羽傳該下事,三複而悲之,因作歌以附樂府。可見此詩是李綱在垓下之地讀《項羽本紀》,因此,格外有感。全詩以悲情為主,自項羽人筆,歸結到虞姬,一唱三嘆,令人欷戱。
首二句敘鴻溝議和之事。漢五年,項羽因為軍糧斷缺(項王兵罷食絕),不得不與劉邦議和。劉邦利用項羽求和的機會,派侯公說服項羽,放回被扣二十八個月的劉太公、呂雉等親屬。項羽之所以放回劉邦的父親、妻子、兒子、哥哥,是為了向劉邦傳達一種善意。於是,雙方約定: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但是,在項羽放回劉邦的父親、妻子之後,劉邦卻突然撕毀協議,追殺項羽(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
首句的「八千子弟」指的是項羽過江時所率領的八千子弟兵,這裏代指整個楚軍。「投戈」,指放下兵器。此句說,楚兵中最忠於項羽的八千子弟兵已無心再戰,這意味著整個項羽兵團已經失去了鬥志。

烏江亭
〔宋〕李清照
讀書明智且明理,項王未解此中理。九泉之下若有知,不知霸王作何想。

項羽



夜聞四面楚歌起,天命人心知去已。
次句的「柔仁」,指劉邦採取的仁義之舉;「暴強」,指項羽入關前坑殺二十萬秦降軍,入關后殺秦降王子嬰,並將咸陽秦宮付之一炬;「伏」,戰勝。全句說:自古以來,仁義之師總是能最終戰勝殘暴之軍。意即仁義的劉邦最終戰勝了殘暴的項羽。
第二首首句「楚都」,指西楚國的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陳跡」,陳年舊跡;「久灰埃」,早已長滿了塵埃。第二句「一曲虞兮」,指項羽的《垓下歌》。此歌有「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句,故稱。這兩句說,當年西楚國國都的舊跡早已布滿塵埃,只有流傳下來的《該下歌》還寄託著淡淡的哀思。
第四句,詩人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當年不願讀書。前人多喜用項羽沒有建都關中、匹夫之勇等作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此詩別開生面,指出項羽自小不愛讀書,不能接受先賢智慧是他最終敗亡的主因。
劉季乃書帛射城上,謂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史記·高祖本紀》)
漢家事業由天幸,十罪空勞數項王。
三、四兩句說,項羽在垓下被圍時,面對虞姬與孤燈,唱出了英雄末路的哀歌,令人不忍卒聽;西楚霸王的霸業,其實在項羽火燒秦宮的一把火中已經被焚毀了。
第三句,寫劉邦用張良之計調動韓信等人合圍項羽。韓信攻佔齊地之後,項羽的後方受到極大威脅,再在滎陽與劉邦周旋已經沒有意義了。因此,項羽才決定與劉邦議和東歸。但是,韓信佔了齊地之後,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即代理齊王。劉邦先是非常憤怒,後來在張良、陳平的勸解下,轉變了態度,封韓信為齊王,還將大片土地划給韓信、彭越,誘使韓信等合圍項羽。
「鴻溝已畫天下分,漢王未肯空回軍」二句即指此事。
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在項羽打算東渡烏江之時,烏江亭長曾勸項羽:江東地方雖然狹小,但是,它有千里之地,數十萬人之多;而且,江東父老還願意扶持項羽為王。但是,王安石認為:即使項羽東渡烏江成功,江東子弟誰還願意跟隨項羽「捲土重來」呢?
〔宋〕張耒

論史詩全在史識之高,此詩史識極高,堪稱詠嘆項羽之作的絕唱。
〔宋〕陳洎
十一、十二兩句,寫西楚霸王與虞姬灑淚而別。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虞姬告別之時,先「悲歌慷慨」地唱了《垓下歌》,歌畢,「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第十一句的「數行泣下」即緣於此;「長別」,即是永別。「倉皇」,形容項羽敗逃時的狼狽之狀;所謂「不得同馳驅」,寫項羽逃命心切,連愛妾虞姬都不得同行。
劉邦在與項羽的爭鬥中,政治、軍事兩手都用,而且兩手都很硬。項羽只管動粗,不知使用政治手段。特別是在義帝的問題上,項羽明顯輸理,劉邦在政治上因此而佔了主動。詩人獨獨拈出這一條評價項羽的失敗,非常有見地。
范增力盡無施處,路到烏江君自知。
這兩句,一句寫江東父老願意幫我重整江河,一句寫呂馬童以項羽之頭封侯。一褒一貶,對比極為鮮明,成為本詩中最為出色的一聯。
多疑難逞拔山雄,失道陰陵計已窮。
首句的「北伐」,指項羽北上救趙的巨鹿之戰。「全趙」,是保全趙國之意。但詩人加了一個「雖」字,則對項羽的巨鹿之戰持保留態度。作者為什麼對項羽消滅秦軍主力的巨鹿之戰持此態度?下句作了回答。
第四句雍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今陝西省中部北部、甘肅省除東南部外、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此指關中。所謂「山河繞雍州」,指自古得天下者皆憑雍州起家。
此詩開篇即言「百戰疲勞壯士哀」,意為項羽的士兵跟隨項羽轉戰七年(三年反秦、四年楚漢戰爭),已經是疲急不堪,喪失了戰鬥力。
項羽廟
五、六兩句說,古牆被夜露打濕,並且長滿了深綠的秋蘚,夕陽之下老樹蒙上了寒霜。「蘚碧」「霜含」,寫出了日暮人非的滄桑之感。這兩句是寫景。作者在通篇論古中,插入兩句寫景之筆,增強了全詩的抒情性。而且,兩句所寫是蕭瑟悲涼的秋景,更增添了全詩的凄美之情。

小序交代了兩點:一是項羽背關懷楚,二是張良促成諸侯合圍項羽。

垓下不知兵已合,夜深方訝楚人多。

這首詩,實際上與宋人王安石《烏江亭》的詩意相同。王安石《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一、英雄常使淚滿襟

第五、六句,「父老江東」,即江東父老;「王我」,立我為王,此用項羽對烏江亭長之言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第五句寫項羽不願東渡烏江。第六句,「故人」,指原為項羽部下后投奔劉邦的呂馬童。項羽看到呂馬童之後,願意成全「故人」,刎頸自殺,呂馬童因得到項羽的頭顱被劉邦封侯。所以,詩人通過「江東父老」與「故人」呂馬童的對比,譏諷呂馬童怎麼忍心拿項羽的頭作為自己晉陞封侯的台階呢?鄙視之情溢於言表。
萬人一劍都無用,怕見虞姬地下羞。
尾聯延續了第三聯的寫法,先寫項羽的過失。秦降王子嬰被項羽所殺,懷王心也被項羽所殺,因此,在政治上處處被動至極,但是,項羽自己卻不能省悟,《該下歌》中還無奈地唱道: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是唐人孟遲詠嘆項羽拒絕烏江亭長的勸告、自刎而死的一首詩。

二、千古漫漫說得失

平分天下猶嫌少,可要行人贈紙錢。
入關不解除秦法,失路徒勞怨楚歌。
這首詩,題為《項羽廟》,實為感慨項羽一生犯的錯誤,一是未在鴻門宴上除掉劉邦,二是不當一把火燒掉秦朝宮殿。這些錯誤,導致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首二句,「英雄」指項羽;「蓋世」,源自項羽《垓下歌》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故里」,指項羽的故居。這兩句說,蓋世英雄項羽最終落了個什麼下場呢?他的故里今天已經一片蕭條,分外凄涼。

這是明代詩人朱誠泳為霸王別姬圖所作的一首題畫詩。由此可知,項羽泣別虞姬,在明代已經成為畫家題材。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三戶亡秦知氣數,諸侯朝楚屬英雄。
〔明〕曾柴
此詩說項羽北伐,歷經巨鹿之戰,保全了趙國,但是,他在入關主持天下分封之時卻放棄了關中,未能在關中稱王。所以,垓下兵敗之時,項羽儘管唱著悲涼的《垓下歌》;但是,他已經無力回天,又不願東渡烏江,東山再起,只能自刎而死。
元詩在中國詩歌史上名作不多,此詩當是元代詠史九九藏書詩中的佳作之一。
〔元〕尹廷高
第三、四兩句說,人們之所以至今思念項羽,就是他不願一人東渡烏江,而是與其隨從力戰而死。
大業固非人事及,烏江亭長又何知。
首句,「多疑」二字,指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對忠實于自己的范增、鍾離眛產生懷疑,導致范增離去,鍾離眛不受信用;「拔山雄」,用《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典,極寫項羽的勇武。在「拔山雄」之前詩人加上「難逞」二字,則作者對項羽的批評、惋惜之情頓生。
首句的「羸秦」即代指秦朝,因為秦皇羸姓;「酷斯民」指用殘酷的刑法對待百姓;「久矣」二字最為精當。
因此,開篇兩句先寫今日廣武的形勝,再交代此地為當年劉、項對話之地。
第四聯寫項羽面對自己的臣民都應該感到慚愧,豈止是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無面見江東」,用項羽之語(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過項羽廟
明貶實褒成為此詩一大特色。
遺廟荒林人酹酒,至今春草舞虞姬。
題項羽廟三首
漢王項羽相與臨廣武之間而語,項羽欲與漢王獨身挑戰,漢王數項羽曰:始與項羽俱受命懷王,曰,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項羽負約,王我于蜀漢,罪一。項羽矯殺卿子冠軍而自尊,罪二。項羽已救趙,當還報而擅劫諸侯兵入關,罪三。懷王約入秦,無暴掠,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財物,罪四。又強殺秦降王子嬰,罪五。詐坑秦子弟新安二十萬,王其將,罪六。項羽皆王諸將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爭叛逆,罪七。項羽出逐義帝彭城,自都之,奪韓王地並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項羽使人陰弒義帝江南,罪九。夫為人臣而弒其主,殺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次二句,「重瞳」,指項羽。《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是「重瞳子」,即眼中有兩個瞳仁。舜是重瞳子,因此,古人認為「重瞳子」是貴人之相。「終何益」,最終有什麼用。「三戶亡贏」,為時人俗語。范增第一次面見項梁時就曾說此言。詩中明用此典。「讖」,讖言,一種帶有預見性的語言。這兩句寫項羽生有「重瞳子」,與舜一樣生有異相;而且,楚地普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但是,項羽的「重瞳子」最終有何用,「三戶亡秦」的讖言又有何用?
次句「東歸」,指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之後,沒有在關中之地建都,而是選擇了東歸,以彭城為西楚國的國都,種下了日後覆亡的種子。「王秦」,即在秦地稱王。此句是對上句「雖」字的呼應。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帳猶聞怨楚歌。
此詩前三聯,分寫項羽戰功、英雄、過失,最後一聯,以批評項羽不僅愧對江東父老,也愧對自己西楚國的臣民作結。一首律詩,能夠如此全面地評價項羽,且大都為中肯之言,實屬不易。

題烏江亭
〔宋〕李新

這是宋人以樂府體詠嘆項羽垓下之敗的詠古詩。作者李綱是北宋末年的名臣。
本詩首二句,「逐鹿中原」,寫楚漢戰爭。「志未酬」,寫項羽壯志未酬,最終失敗。「息兵」,即議和。「割鴻溝」,指劉邦、項羽以鴻溝為界。這兩句是寫項羽逐鹿中原未得成功,最後划鴻溝為界,相安無事。
〔宋〕陸遊
第一、二兩句,「入關」之「關」指函谷關,此句指責項羽未能建都關中,這是古人論項羽成敗時非常普遍的觀點。其實,以何地為都城,並不是最根本的問題;但是,放棄關中,返回彭城確是項羽的敗筆之一。特別是項羽選取彭城為西楚國國都的理由非常荒唐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項羽認為自己富貴了如果不回故鄉,就像一個人穿了一件好衣服夜晚走路,誰能看見?這種認識的落後實在令人感到可悲!「韓生」,即史書記載的「說者」,他曾勸項羽建都關中。作者誤記,書為「韓生」。
可見,秦末大起義時天下人都認為:暴秦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痛苦時間太長了!這種共同的認識是天下反秦之火迅速燒遍南北大地最根本的原因。本詩開篇就抓住這一點,指出秦朝的暴政給天下人帶來了太多的痛苦。
第三、四兩句扣題「項羽廟」,今天的項羽廟也巳損毀,令人欷戱。但是,當年放火燒咸陽秦宮三個月的又是誰呢?
三、四兩句,「六國」,指被秦滅掉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三秦」,指關中,即秦國。項羽大分封時曾封秦國三位降將為王,據守關中,故稱關中為三秦之地。「六國三秦」合起來,指整個天下。「隨擾攘」,隨之變得紛紛攘攘。「錦衣」,指項羽原打算衣錦還鄉。典出《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原打算衣錦還鄉,但是,天下隨之而來的紛紛擾擾打亂了他的如意之夢,使他無法衣錦還鄉。「何暇」,哪裡有空閑;「到江東」,指還鄉。
第三、四兩句,「漢家事業」,指劉邦建漢;「天幸」,天意;「十罪」,即上文所引劉邦指責項羽的十條罪狀;「空勞」,白白說教。這兩句說,劉邦白白對項羽說了一番,項羽怎麼能聽懂這些道理呢?
父老莫嗟遺廟毀,咸陽三月是何人。

第七、八兩句,「遺廟」,指項羽廟;「酹酒」,指以酒澆地,祭奠項羽;「虞姬」,指項羽的寵姬。這兩句說,荒林中的項羽廟只有後人以酒祭奠,年年青草中似乎都有年輕貌美的虞姬在翩翩起舞。
〔宋〕李綱
英雄失路時,丈夫亦悲歌。全詩在感慨、惋惜之中評論了項羽的失敗之因。
一贊一嘆,一唱一泣,催人淚下。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賀鑄是宋代著名的詞人,他的這三首詩也寫得頗具特色。
數行泣下竟別去,倉皇不得同馳驅。
拔山蓋世霸圖空,卻嘆當時騅不逝。

江左豈無秦父老,關中已屬漢諸侯。
末二句言,難道以長江為界、平分天下還不夠,非要自刎而死,讓後人為項羽廟燒幾張紙錢?
學敵萬人成底事,不思一個范增多。
快戰焉知霸術疏,烏江亭上獨欷噓。


第三句「偷生渡江計」,指聽從當年烏江亭長的話,一人渡江,捲土重來。「不作」,不考慮。第四句「西來」,指項羽當年隨從項梁帶吳中八千子弟兵渡江而西。
不作偷生渡江計,可須千里更西來。

首句,「沐猴」,用「說者」笑項羽為「沐猴而冠」的典故。本句寫項羽棄關中而建都彭城,白白使後人恥笑。
重瞳似舜終何益,三戶亡羸讖亦休。

子嬰見殺懷王死,卻嘆虞兮奈若何。
此詩乍一看,作者對項羽似有譏諷之意;但細細品味,實對項羽的敗亡懷有深深的同情。
此詩前有一小序:「項羽不聽韓生之謀,背關懷楚亡征已見。漢王卒用張良計,致齊王信等會垓下。」
次句認為,垓下一戰,敗局已定,項羽已經沒有回天之力。東山再起只是詩人杜牧的一廂情願,事實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段記載說:項羽於是率領軍隊到達東城,手下只剩下二十八人,而追殺項羽的漢軍騎兵有數千人。項羽估計自己此次難於逃脫,於是對手下的二十八騎說:我起兵作戰以來已經八年了,經歷了七十多場戰鬥,從來沒有打過敗仗,這才稱霸天下。今天最終困於此地,這實在是老天要我滅亡,而不是我不會作戰。今天我要和你們痛痛快快打一仗,一定要打勝對方三次:衝破包圍,斬殺其將,砍掉漢軍的軍旗。
第三句「慷慨悲歌」,指項羽垓下敗亡之際唱的《垓下歌》;「君」,指項羽;「恨」,憾,遺憾。此句說:項王不必因為垓下兵敗而慷慨悲歌,留下人生的遺憾。

這首詩立意獨特。作者從「柔仁」與「暴強」人手,以仁義與殘暴相對比,說明劉邦勝利和項羽敗亡的必然性,顯示了詩人的史識高明。
漢提義帝作張本,當日君輸第一籌。九_九_藏_書
第五、六兩句,「計疏」,指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白璧」,指項羽接受了鴻門宴上劉邦逃席之後張良獻上來的一雙白璧;「孤臣去」,指范增離開項羽。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認為范增通敵,奪了范增的權,導致范增憤然離去。「烏江」,項羽自殺之處;「后騎」,指劉邦手下的灌嬰率五千騎兵追殺項羽。這兩句說,項羽中了陳平的反間計,連自己唯一的謀士范增都離開了自己,最後落了個兵敗垓下、烏江自刎的下場。
百二勢傾爭逐廢,八千兵散獨乘騅。
這首詩借詠項羽之廟慨嘆項羽行暴政,最終敗亡,如今,自己的廟宇也像當年被他所燒的秦宮一樣毀掉了。全詩充滿了世事滄桑之感,而在人事滄桑之中,作者又指出了項羽的殘暴是他滅亡的主要原因。這種意見在古人詠嘆項羽的詩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種,前文對此已有論述,不贅。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明眸皓齒為黃土,草木含愁照今古。

上述四例,劉邦、陳勝、武臣都講了一句共同的話:天下苦秦久矣!此正可作為「久矣酷斯民」的註釋。
此詩為中國古代詠史詩的一種類型,即作者以當年歷史上的某個形勝之地為題,詠嘆歷史故事。
首句寫廣武形勝。「三面寒流」,指廣武三面臨水;「數仞岡」,指廣武之高。廣武,在今河南省滎陽市,這是漢四年劉邦、項羽廣武對話之處。「兩雄」,指劉邦與項羽;「話興亡」,指劉邦與項羽隔廣武澗對話。《史記·高祖本紀》詳細記載了這次對話的全過程:
父老江東能王我,故人垓下忍為侯。
〔唐〕孟遲
項羽泣別圖
首句的「沛公」,指劉邦;「百萬」,極寫劉邦的兵力之多,實際上劉邦入關時僅有十萬軍隊;「保咸陽」,指劉邦入關之後,在張良、樊噲的勸導下,對咸陽採取了保護性措施,沒有對其實施報復性的屠殺,因而贏得了關中百姓的擁戴。
烏江項羽廟
胡宏這首詩從「讀書」這一個方面總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立意不俗。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第三聯寫項羽的過失。「孤忠」,范增是項羽唯一的謀士,故稱為「孤忠」;「亞父」,項羽稱范增為亞父;「頭空白」,指范增的良謀不為項羽所用,此言不實。「扶義懷王」,指楚懷王心,他是項梁所立,被項羽所殺;「血尚紅」,即指懷王心被殺一事。此聯寫了兩件事,一是猜忌范增,二是擅殺義帝。詩人以少概多,寫出了項羽敗亡的原因。
第三、四兩句的「大業」,指爭奪天下的大業;「人事」,人為的努力。詩人認為:項羽與劉邦打了四年,經歷無數次戰鬥,將士疲勞,連自己的千里馬都已經跑不動了。因此,能否成就大業絕非人事所能決定,烏江亭長實在是不知道這個道理。
第三句,范增,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后因中陳平反間計離開項羽;「力盡無施」,是說范增無能為力。其實,范增的主要問題不是無力可施,而是有沒有能力,可參看前文。此句寫范增都無計可施了。
本詩結尾構思奇特,以項羽羞見虞姬結尾,出人意表。
〔明〕朱誠泳
第二,「有何慚見渡江船」一句亦有誤。項羽是一個有榮辱觀的人,他之所以不願意一人渡江,就是因為他「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作者不理解項羽的羞慚之心,指責項羽「有何慚見渡江船」,顯然不妥當。
首句的「中分」,指以長江為界,楚漢划江而治。此說是以《項羽本紀》中烏江亭長勸告項羽東渡烏江為由頭。「遺策」,指前人留下來的策略。在項羽之前,中國並無划江而治的政治現實。所以,作者慨嘆,以長江為界中分天下難道是因為前人沒有這種先例?
這首詩在歌詠項羽的詩歌中非常有名,因為它第一次提出項羽應當忍辱負重,東渡烏江,與劉邦再爭天下。
首句中的「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猶聞怨楚歌」,指項羽聽見了四面楚歌。

第三、四句,「徒勞」,是白白辛苦;「百戰」,形容戰爭之多,並非實指;「爭秦鹿」,即秦失天下,劉、項爭奪天下,故稱之為「爭秦鹿」。「笑楚猴」,用典。項羽分封完十八路諸侯后,打算帶兵回家鄉彭城(今江蘇徐州),有一位說客勸項羽建都關中,項羽被說動了,但是,關中的秦宮已經被自己燒掉了,於是沒有採納這位說客的意見。這位說客出來之後,說了一句話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說,人家都說楚人是猴子戴帽像個人,其實並沒有人的智慧——果然如此。項羽聽說之後,就殺了這位說客。此詩以「笑楚猴」講項羽白白辛苦四年,落下了千年為人恥笑的名聲。
(武臣曰)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俛仰君臣多愧色,豈唯無面見江東。
虞歌慷慨孤燈下,楚業銷沈一炬中。
諸侯大會壁垓下,戈甲曜日如屯雲。
首句中的「百戰」,代指項羽自言的「身七十余戰」;「休論」,意為不要說;「蓋世功」,指項羽打敗秦軍主力所立下的蓋世之功。次句的「伯」,即「霸」;「伯圖」,即稱霸天下的雄圖;「空」,最終成空。
項羽是少見的粗豪與柔情,勇猛與重情水乳|交融的英雄。項羽與虞姬,讓人讚歎與羡慕;一曲《垓下歌》,唱斷多少柔情與愁腸!
八尺將軍千里騅,拔山扛鼎不妨奇。
第五、六兩句,「江左」,指江西、江北。「秦父老」,指秦地百姓。「漢諸侯」,指劉邦,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封劉邦為漢王,故稱。這兩句說,江北並非沒有秦國百姓,但是,關中之地早已被漢王劉邦所有。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詩是針對晚唐杜牧的詩有感而發。杜牧認為:項羽應當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再與劉邦爭奪天下。
帳中美人身姓虞,悲歌起飲聊踟躕。
中分豈是無遺策,百戰空勞不逝騅。
所以,才有第四句「路到烏江君自知」,意思是項羽只有到了烏江才知道自己已經是無路可走了。此句所言甚是。項羽垓下失敗之後突圍而去,肯定有東山再起之念,但是,到了烏江亭長讓他渡江之時,他才知道自己內心的道德底線是不可能允許自己一人渡江活命的。此時項羽才知道自己已經身處絕境。
詩人認為:項羽與虞姬的慷慨悲歌並不能挽回二人生離死別的悲劇,也不能挽回項羽的敗局。「泣下」又該如何,即是此意。
〔宋〕李光

這首詩充分肯定了項羽在巨鹿之戰立下的豐功偉績,同時也指出了項羽不廢秦朝苛法、殺子嬰、誅義帝、疑范增等人生敗筆,悲嘆項羽不懂得自己所犯的這些錯誤,反而只會唱《垓下歌》,感慨命運不公。其實,項羽的失敗是自己造成的,並非因為對手劉邦有一位軍事天才韓信。
次句說能夠忍受兵敗的恥辱者才是真正的男子漢。這兩句是對項羽不願東渡烏江、重整旗鼓再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批評。
本詩前兩句盛誇項羽的勇武,末尾二句反跌出項羽如此勇猛,最終卻陷入困窘之中,對比鮮明,極為精當。
項羽
第四句,「拔山」「蓋世」,皆為項羽《垓下歌》中「力拔山兮氣蓋世」中的詞語;「故應亡」,所以招致滅亡。此句言:正因為項羽認為自己力能拔山、氣可蓋世,武力強大,所以,必然滅亡。
過人才氣更重瞳,慣與神騅立戰功。
第三、四兩句點出,聽說漢王劉邦懸賞萬金求購我的人頭,我就賞給你這位故人吧。這兩句話源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將寶馬贈與烏江亭長后,步行與漢軍交戰,他一個人殺了上百漢兵,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一回頭,他看見了曾經是自己的部下後來投靠了劉邦的呂馬童,於是,項羽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劉邦懸賞千金、封邑十萬要我的人頭,我做個人情給你吧!於是項羽自刎而死。
項羽不聽韓生之謀,背關懷楚亡征已見。漢王卒用張良計,致齊王信等會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