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附錄一 帶有宗教暗示色彩的同性色情妄想

附錄一 帶有宗教暗示色彩的同性色情妄想

J·G·西格納,J·L·卡明斯:「器質性情感障礙下的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J]」,《英國精神病學雜誌》,151(1987):404—407

參考文獻

J·C·巴克奈爾,D·H·圖克:《心理學指南第二版[M]》,倫敦:丘吉爾出版社,1882
一些評論者(特里索恩,1967;西曼,1978;穆倫和帕泰)在報告中指出,缺席或去世的父親角色與此病有關聯,本病例證實了這一點。在此階段,還不能斷定四十七歲的R對P而言是否代表了父親的形象,或是代表了一個事業成功、社會關係融洽的個人形象,代表了P所嚮往的理想人物。
洛維特·道斯特和克里斯蒂在對其研究的八個病例進行綜述時提出:「對宗教信徒而言,可以假設,在愛的某些病態層面和教會信條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的聯繫。」我們有理由推斷,某些教派禁止教徒表達性|欲的約束涉及某些病症。此外,禁慾的神父們由於其不可接近的特點,可能會成為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患者的喜愛對象。教會中的其他高級教士,由於其在教堂會眾中享有的地位,也可能成為色情妄想的對象(伊諾克和特里索恩)。然而,P不屬於任何一個特定的宗派或教派,而且他妄想的對象是一位無神論者。P的宗教信仰早於其發病時間,但他一旦搬入母親的房子、煢煢孑立之後,其信仰就更為強烈了。他與上帝的關係是個人化的,用以替代其他親密關係。「引導R皈依上帝」這一任務可被視為一種嘗試,藉此建立一個完全整合的內心世界,將其內化的宗教感情和妄想之愛合而為一。在面談中,P堅持說他從未聽到上帝之音,也從未見過上帝顯靈。與許多宗教信念炯烈的人們一樣,P通過概括化的方式「意識到」上帝的意志或意旨。在文獻中,找不到其他類似的、涉及宗教情感(或稱為上帝之愛)的純粹色情狂病例。
與穆倫和帕泰的概述同樣有關的是該患者對性親密的恐懼。面談中問及他對R的情|色|欲望時,P含糊其辭,甚至還惱羞成怒。儘管很多男性患者對他們的對象抱有明確且具侵犯性的性企圖,但其他男性患者以及許多女性患者,因出於自我保護意識,對自己究竟要從其戀愛客體身上得到什麼並不十分清楚。伊諾克和特里索恩援引埃斯基羅爾(1772—1840)的論點,後者指出:「色情狂主體行為得體,從不越雷池半步,他們始終保持貞潔。」而巴克奈爾和圖克在十九世紀中葉將「色情狂本身」和「純情形式」聯繫在一起。
「她經常在白金漢宮外等他。有一次,她看見宮中一扇窗戶里的窗帘動了,便把這解讀為國王發來的一個信號。她聲稱倫敦居民無人不知國王對她的愛,但她又硬說國王阻止她在倫敦城內找到住所,害得她錯過了預訂旅館,還遺失了裝有錢以及他的肖像的行李,對此他難辭其咎……她生動地概述了她對他的款款深情。『國王也許會恨我,但他永遠忘不了我。我絕不可能對他冷漠無情,他也不會對我無動於衷……他傷害我也是徒然……我從心底里被他深深吸引……』」九_九_藏_書
D·拉斯金,K·E·蘇利文:「色情狂[J]」,《美國精神病學雜誌》,131(1974):1033—1035
A·埃-阿斯拉:「一位沙特婦女身上的色情狂病症[J]」,《英國精神病學雜誌》,153(1989):830—833
J·E·D·埃斯基羅爾:《精神病[M]》,R·德·索緒爾譯,紐約:哈夫納出版社,1965
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患者的受害者可能遭受騷擾、壓力、人身攻擊和性侵害,甚至死亡。儘管在本案例中,R和M最終和好如初,後來還成功地領養了一個孩子,但其他受害者們則被迫離婚或移居國外,還有部分受害者因患者給其造成的煩惱而需接受精神治療。因此,繼續完善該病症的確診標準,並使專業人員廣為熟知之,乃十分重要。有妄想癥狀的患者不大可能向外界尋求幫助,因為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患病。他們的親朋好友可能也不願如此看待他們,因為,正如穆倫和帕泰所言,「愛的病態延展與正常經驗不僅相互接觸,而且互有重疊。我們最為珍貴的經驗之一也許會轉化為心理變態,這一點往往並不容易被人接受。」
M·H·霍蘭德,A·S·卡拉漢:《普通精神病學文獻》,32(1975):1574
P聲稱,他知道R仍然愛著自己,R阻止他自殺便是明證。此外,在法庭上的一場例行聽證會中,P聲稱自己收到了R發來的一份「愛的訊息」。P為自己曾企圖謀殺R而後悔不迭,他認為不管未來等待自己的是什麼,都將是對他的一份考驗,既考驗他對上帝的信仰,也考驗他對R的愛意。患者在作出這番斷言時表達清晰,思路連貫,表明他腦中形成的妄想已自成體系,完全可以自圓其說。根據醫囑對患者採用化學療法(每天服用五毫克匹莫齊特)以及帶有一定溫和挑戰性的洞察導向療法進行治療,但在六個月療程過後,患者癥狀仍無明顯改善。最後法庭裁決,患者應被無限期監禁在一家安全的精神病院中。入院半年後,P再次接受觀察,儘管對其採用的化學療法有所變更,但他的妄想癥狀似乎仍無好轉。P像以前一樣自信,斷言R對他的愛依然如故,而通過他承受的苦難,終有一天他會將R引向上帝。P在醫院里每天都給R寫信。他的信件被醫護人員收集,但為了保護R不受更多煩惱困擾,這些信件並未寄出。該患者將繼續接受觀察。
穆倫和帕泰援引佩雷斯(1993)的研究結果,後者指出:對於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患者可能帶來的威脅,公眾的認知意識正在不斷增長,從而導致旨在保護受害者的立法「暴增」。穆倫和帕泰強調,該病症對於患者和受害者而言都是一大悲劇:對患者來說,愛變成了一種「孤立、自閉的存在模式,任何與他人結合的可能性喪失殆盡。對受害者來說,當他們陷入自己並不想要的患者的色情迷戀中時,至少他們得承受騷擾和尷尬的折磨,或者最親密關係的分崩離析;而最糟糕的情況是,當患者內心的怨恨、嫉妒或性|欲猛然宣洩出來時,他們可能就會淪為其犧牲品」。
「色情妄想」、「色情狂」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性|愛病症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顯示存在兩大極端:一是異乎尋常的行為或可接受的疾病發作,但並無心理病態之虞;二是包含在精神分裂疾病範圍內的奇特變體。對此,最早的參考文獻可在普魯塔克、蓋倫和西塞羅等人的作品中找到,而伊諾克和特里索恩的一份文獻綜述(1979)表明,從一開始,「色情狂」這一術語便缺乏明確的定義。read.99csw•com
W·H·特里索恩:「色情狂——對這一古老的障礙性病症的再思考」,《阿爾塔雜誌》,2(1967):79—86
在其早期最著名的一樁病例中,德·克萊拉鮑特描述了一位五十三歲的法國婦女,這位女子相信英王喬治五世愛上了她。從1918年起,她不懈地追求國王,曾數度前往英格蘭:
P·加涅,L·戴斯帕華:「男性色情狂:一種危險的性騷擾[J]」,《加拿大精神醫學雜誌》,40(1995):136—141
R·P·孟席斯,J·P·費多羅夫,C·M·格林,K·艾薩克森:「男性色情狂患者危險行為預測[J]」,《英國精神病學雜誌》,166(1995):529—536
R·B·哈爾曼,R·羅斯納,H·歐文斯:「刑事法庭罪犯人口中的強迫性騷擾[J]」,《法醫學雜誌》,42(1995):188—196
M·D·伊諾克,W·H·特里索恩:《罕見的精神病綜合征[M]》,布里斯托:約翰·懷特出版社,1979

在面談中,患者表現良好,情緒因在一家人滿為患的監獄中還押候審而略受影響,但狀態仍顯正常。在其律師要求下,患者做過一回初次檢查,由於此次檢查診斷患者有精神分裂症,因此對患者做了進一步的認知、生理和化驗檢查,但結果均為正常,腦電圖檢查結果亦然。患者的思維形式並無混亂,也沒有產生幻覺。沒有證據表明患者身上出現了其他施奈德式的精神分裂一級癥狀(施奈德,1959)。P的視覺空間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精神集中能力表現為中等偏上。他的韋氏成人智力測試得分為:言語量表總分130,操作量表總分110,全量表分120。本頓視覺保持測試也表明他的認知能力未受損害。在韋氏成人記憶測試中,他對簡單及複雜事物的短時記憶能力也完好無損。
德·克萊拉鮑特的範例有一個核心內容,他稱之為「基本假定」:患者深信「自己正和一個社會地位高許多的人鍾情相戀,暗通款曲,是對方首先墜入愛河,是對方read.99csw.com首先大獻殷勤」。曲徑通幽的方式或許包括秘密信號、直接接觸以及利用「現象資源」來滿足患者的需求。她感覺自己是在照看和保護她所執迷的客體對象。
M·V·西曼:「妄想性戀愛[J]」,《普通精神病學文獻》,35(1978):1265—1267
後來P接受培訓,當了一名英語教師,為外國人授課。在從事教學工作一年後,他母親過世,由於他的姐姐行蹤不明,他便成了母親財產的唯一受益人。他辭去工作,搬進豪宅,其幽獨孤寂和宗教信仰由此日益加劇。他長時期冥思「上帝的榮光」,在鄉間閑行散步。此間他逐漸堅信上帝正在為他準備一份挑戰,而他絕不能敗陣而逃。
J·W·洛維特·道斯特,克里斯蒂:「愛情病理學: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的某種臨床變體[J]」,《社會科學與醫學》,12(1978):99—106

至於病例結果,大多數論者秉持悲觀態度。德·克萊拉鮑特曾記錄過幾起純粹色情狂病例,患者的病症在沒有顯著改善的情況下持續了七年至三十七年之久。綜覽此後的文獻資料,我們發現這確然是一種綿恆持久的愛情形式,往往直至患者一死方休。
C·佩雷斯:「跟蹤狂:妄想何時成為犯罪?[J]」,《美國刑法雜誌》,20(1993):263—280
參照上文中引用的、由伊諾克和特里索恩所提出的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基本形式的確診標準,P的病況全部相符,只一項例外:P產生妄想,篤信自己正與另一人R鍾情相戀,暗通款曲;是R首先墜入愛河,大獻殷勤;病症發作突然;P對色情妄想對象始終不渝;他能為R自相矛盾的行為自圓其說;病程似為慢性;P殊無幻覺,也無任何認知缺陷。(然而,儘管可以說R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但P不可能在他們初次見面時就知道這一點)。P的情況與確診標準高度一致,而且P和其他病人具有若干相似的病前特徵,這就進一步證實該綜合征為一種獨立的病症。
S·阿瑞提,M·麥斯合編:《美國精神病學手冊[M]·第1卷》,紐約:基本書局,1959:525、551
該患者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繼承了母親的那棟房子,藉此,P從賺錢謀生的需要中解脫出來,可以切斷他與在語言學校的同事以及和租房女房東之間僅有的聯繫,縮回自己的小天地。他一生未能與他人建立緊密關係,至此這種失敗達到頂峰。就在這時,他的孤獨感不斷增強,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即將面對一項考驗。在某次鄉間散步時,他被卷進了一個臨時組建的團體中,與幾位路人一起奮力固定一隻強風中漂浮的氣球。這種從「社交空虛」的生活到緊密團隊合作的轉變,也許是造成其病症突然發作的主要原因,因為就是在這樁戲劇性的事件結束后,他才開始「意識」到了R的愛意。此妄想關係的開端確保了P沒必要再回到以前那種封閉狀態中。阿瑞提和麥斯(1959)曾經提出,色情狂可能通過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完整的世界,來作為一種抵抗抑鬱和孤獨的防禦機制。
本文介紹一種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純粹型(即基本型)病例,該男性患者的宗教信仰對其妄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危險性和自殺傾向也在文中有所闡述。此份病例為晚近的文獻提供了佐證,證明該綜合征在疾病分類學上屬於一種獨立的病症。
K·施奈德:《臨床精神病理學[M]》,M·W·漢密爾頓譯,紐約:格倫與斯特拉頓出版社,1959
在一次散步途中,P偶遇一起氦氣球事故九*九*藏*書並援手相助。他與另一位參与救助的路人R眼神交錯,認為R在那一刻愛上了他。當日深夜,P向R打了眾多電話中的第一通電話,告訴他這一愛聲應氣求。P意識到,上帝交給他的任務就是回應R的愛並「引導他皈依上帝」。當他發現R是一位秉持無神論觀點的著名科普作家時,他就更加篤信無疑了。在對上帝意志的各種穎悟中,P從未產生幻覺。
安東尼奧·卡米亞(文學碩士,醫學學士,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院文憑獲得者,英國皇家精神病學家學會會員)
很快,這份欣喜變成了怨恨。早些時候,P就從M的工作單位偷走了她的記事本,根據記事本中的信息,P得知R會在某餐廳出現,於是P雇了幾名職業殺手槍殺R,不料造成鄰桌一名食客肩部中彈。P懊悔萬分,企圖當著R的面拔刀自裁,但這一計劃也告失敗。P遭警方逮捕,不僅僅因為餐廳槍擊事件,還因為拿刀挾持M而受到起訴。法院責令對其作出一份完整的精神狀況鑒定報告。
本文轉載自《英國精神病學評論》

病史

研究(特別是近期研究)表明,在男性色情狂身上存在很大的危險性(加涅和戴斯帕華,1995;哈爾曼、羅斯納和歐文斯,1995;孟席斯、費多羅夫、格林和艾薩克森,1995)。為了保護戀愛客體不受患者攻擊,可能需要強制患者入院治療(伊諾克和特里索恩,穆倫和帕泰)。在此病例中,法庭對患者提出了刑事指控,尤其考慮到其造成的後果,對危險性的考慮就成為了中心問題。P親自守在餐廳里監視,等待其雇傭的殺手將R打死。當殺手弄錯目標時,他試圖干預。後來他展現出悔恨姿態,又在R和M面前對自己暴力相向。只要P的妄想癥狀持續不變,其潛在的暴力傾向就會一直存在,而將其送入一家安全的醫院正是合宜作為。
1942年,德·克萊拉鮑特謹慎地描述了這一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範例。他把這種綜合征稱為「色情精神病」,或「純粹色情狂」,將其與一般更為人接受的色情妄想狀態加以區分。患者(或稱「主體」,通常為女性)有強烈的妄想癥狀,相信某個男人(或稱「客體」,通常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愛上了她。該患者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與其妄想的客體有過接觸,也會罔顧客體已經結婚的事實。如果男方聲明自己對患者不感興趣,或甚至表現出敵視憎惡的態度,患者會認為這是有悖常理或自相矛盾的表現,仍然會堅信男方「實際上」仍愛戀著她。其他由此衍生的主題包括:患者相信,如果沒有她,客體永遠找不到真正的幸福;他們之間的關係已被公眾知曉並得到大家的認可。德·克萊拉鮑特強調指出,該疾病在純粹形式下發作時明確且突然,甚至呈爆發態勢,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他相信,色情妄想是逐漸發展形成的——不過這種觀點很可能有誤(伊諾克和特里索恩,1979)。
羅伯特·溫(內外全科醫學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病學家學會會員)

C·G·德·克萊拉鮑特:「色情精神病[J]」,《精神病學叢刊》,巴黎:大學出版社,1942:315—322
然後便是接二連三的來信、門前的碰面和大街上的監視——這一切在記載悲哀病症的文獻中耳熟能詳。P從R家公寓窗帘布置的變化中察覺到R向他發出的訊息,可謂饒有趣味地呼應了德·克萊拉鮑特的那一著名病例。另外,P還通過觸摸一棵女貞樹的樹葉,以及閱讀R在兩人初次相遇很久以前發表的九_九_藏_書文章獲取信息。此前,R一直和他的同居妻子M過著安逸的生活,但在P的果斷進攻下,他們的關係驟然緊張,幾天後他們便勞燕分飛。P欣喜異常,確信儘管R表面上對他敵意連連,但最終定會認命,與P在豪宅中共同生活。他認定R是在「玩弄他」,是在考驗他的信念。
因此,由伊諾克和特里索恩所提出的基本綜合征(即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確診標準,很可能會被接受該症臨床本質特徵的人所廣泛認可。這一確診標準是:「患者產生妄想,篤信自己正與另一人鍾情相戀,暗通款曲,此人社會地位遠高自己,且首先墜入愛河,大獻殷勤;病症發作突然,對色情妄想的對象始終不渝,患者能為客體自相矛盾的行為自圓其說;病程為慢性,患者殊無幻覺,也無任何認知缺陷。」
R·溫,A·卡米亞:「同性戀色情狂[J]」,《斯堪的納維亞精神醫學雜誌》,85(1990):78—82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病例被人發現,學界傾向於拓寬和釐清該病症的定義標準:病患者不僅只有女性,也不僅限於異性間的吸引;至少就有一名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患者是男性,而且自此以後,更多男性患者被甄別確定。在主要針對男性患者進行調查后,穆倫和帕泰得出結論,男性患者發病時表現出的侵犯性與危險性遠高於女性。同性戀愛病例的報道可參閱穆倫和帕泰(1994)、洛維特·道斯特和克里斯蒂(1978)、伊諾克和同事、拉斯金和蘇利文(1974)以及溫和卡米亞(1990)等人的文獻記錄。
埃利斯和麥爾索普(1985)認為: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是一種病源多樣化的失調性疾病。關於其病源的理論包括酗酒、墮胎、服用安非他命后產生的抑鬱、癲癇、頭部創傷和各種神經錯亂癥狀。但以上原因沒有一個和該病例有關。在綜覽對純粹病例患者發病前的人格描述之後,穆倫和帕泰經過歸納得出結論:「一個不適應社會的個人,可能會出於個性敏感、多疑或自視優越等原因,與其他人隔離開來。這些人往往被形容為過著社交空虛的生活……對建立人際關係的渴望與害怕被人拒絕的恐懼,或是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包括性和情感兩方面)相平衡。」

討論

P,男性,二十八歲,未婚,涉嫌謀殺未遂,法庭裁定保外就醫。
P·埃利斯,G·麥爾索普:《英國精神病學雜誌》,146(1985):90

結論

P為家中次子,出生時父親已過中年,后在P八歲時去世;母親和他並不親近,后在P十三歲時改嫁。據P自述,童年時他易動感情,為人孤僻,喜歡做白日夢,不善交友。母親改嫁后,他被送往一所寄宿學校就讀,學習成績中等偏上,但並非特別優異。在校期間,他的姐姐移居國外,從此兩人再未見面。記憶中他不曾遭人戲弄或欺負,但他亦未曾結交知心好友,且他認為其他男孩都瞧不起他,因為他「不像他人都有爸爸可供吹噓」。後來他考入大學,繼續獨往獨來。P覺得周圍的同學都很輕浮。他加入「基督教學生運動」組織,雖然為期不長,但就是在這段時間里,他開始在信仰中尋求慰藉。他主攻歷史專業,但畢業成績欠佳,在隨後的四年中,他四處漂泊,大多從事低技能工作。此時,他與母親已基本失去聯繫,其母當時已與第二任丈夫離婚,並從她姐姐那裡繼承了位於倫敦北部的一棟豪宅和一筆遺產。

序論

——德·克萊拉鮑特綜合征的一種臨床變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