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一輩子都在死磕的母子 順治之死

第九章 一輩子都在死磕的母子

順治之死

「丁巳(1661年2月5日)夜子刻(午夜十二點左右),上崩于養心殿。遺詔頒于天下。」
從憫忠寺回來后,順治就趴下了。順治不是抑鬱而死,而是患上了天花。現在,天花很好治,但是在當時天花是個不治之症。天花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四十,如果患者沒死的話,以後就不用擔心再患天花了,不過臉上會留下標記:麻子。
六、個性好高騖遠,不能虛懷若谷接受別人的意見,很多有用人才未被重用。
順治死後,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康熙帝處死了吳良輔。
九、在建造宮殿和器物方面,務必要求精益求精,但是在治國方面卻沒有這種精神,不知道自我反省,不體察老百姓的辛苦。
順治死前留下一份罪己詔,詔書里全是罵自己,口氣很像是站在孝庄的立場上,所以很多人懷疑這份詔書「被修改了」。詔書中總共列舉了自己十四條罪狀:
順治十年的時候,朝廷再三請他出山,入朝為官。吳偉業雖然很不願意,但面對父母二老的請求,也只好勉為其難。入朝後,吳偉業做到國子監祭酒這個職位。在朝中待了四年,他便告老還鄉。在吳偉業晚年,對於這段經歷深感恥辱,認為侍奉清朝這四年「誤盡平生」。
我們來說說吳良輔這個人吧,能夠替皇上出家,這種人跟皇上的關係那可是非同一般。吳良輔從小跟皇帝一起長大,既是順治的奴才,又是順治的夥伴。吳良輔並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太監,由於順治的信任,他很早就開始弄權,徇私舞弊貪污受賄。順治對此也是知道的,但他為了袒護吳良輔,公然置自己制定的憲法于不顧。

二、沒能報答聖母布木布泰的養育之恩,于孝道有虧。
十三、自以為自己很聰明,聽不進別人的勸告。

一位繼位的皇子尚未詔封,皇太后立促皇帝作這一件事體。皇帝想到了一位從兄弟,但是皇太后和親王們的見解,都是願意皇帝由皇子中選擇一位繼承者。皇帝使人問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完全立於皇太后的一面,認為被皇太后選擇的一位太子為最合適的繼位者。這樣,皇帝最後受到湯若望的勸促,捨去了一位年齡較長的皇子,而封一位庶出的、還不到七歲的皇子為帝位繼承者。
順治英年早逝不免讓人覺得遺憾,有一個叫吳偉業的文學家寫了一首長詩,暗示皇帝並沒有死,只是出家去了。後來,金庸在《鹿鼎記》九*九*藏*書里採用了這種說法。
十、不知道用禮儀克制感情,董鄂妃的喪禮辦得過分隆重。
十二、自己性情貪圖安逸和閑靜,和大臣們接觸得少,導致上面和下面感情溝通不暢。
正是寒冬深夜,宮中陰風陣陣,幾個太監手提著宮燈,在黑夜中閃爍。王熙跟在後面,感覺彷彿能夠聽到鬼哭聲。進入養心殿後,王熙跪拜,順治強打著精神說:「我患痘了,恐怕時間不長了,你趕快聽我的話,記下詔書內容。」
個性在歷史中是首先被淘汰的——這也許是順治給我們的教訓。在個性解放方面,順治是一個失敗的例子。
談遷在《北游錄》里曾經記載過「驅疹」:
一、在用人和管理方面沒有效法祖先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而且漢化程度非常深,改變了不少滿族的淳樸舊制,結果導致國家沒有治理好,老百姓沒生活好(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
好了,最後我們可以來評價順治的一生了,我們不必說他是一個多好的皇帝,也不必說他是多麼可悲的一個人。我們只需記住一點,為了追求自由,人是要付出代價的,而且很不討人喜歡。
當天晚上子時,順治帝甍逝于養心殿。
順治當時有四個兒子,最大的是福全,八歲;其次是玄燁,七歲;至於陳氏生的常寧,只有三歲;鈕氏生的龍禧,更小,只有兩歲。頭腦稍微正常的人就會把目標鎖在福全和玄燁身上,這兩人中,玄燁是出過痘的,而福全沒有。
當時有一個文學侍臣曾經詳細記載順治駕崩的情景,這個人名叫張名宸,順治駕崩后,他親自參与守制盡忠活動,長達二十七天。
滿人不出診,自入長安(北京)多出診而殆,始謂漢人之染也。於是民間以疹聞,立逐出都城二十里。而都城外俱滿洲賜庄,彼瘺人子(窮人)安所適乎?多茹淚棄嬰道側,或戀一室,不能單外,至斃其子女,見聞交痛。……疹家報兵司馬,即引繩度鄰右八十步,繩以內,官吏俱不許入,都民始安。乙未(順治十二年)春,仍逐痘如前,以駕(皇帝)在南海子(南苑),遂禁人南出。
談遷這段話介紹了當時驅疹的過程,當時的看法是滿人不出疹,入關之後才開始出疹,出疹的人中大多都死了,滿人認為是被漢人傳染的。這大概就是入關的代價吧,清軍入關的代價實在是太小了,如果不是漢人沒用、自相殘殺、管理無能的話,中國就不會有清朝了。
承德避暑山庄不https://read•99csw.com僅是一個避暑的地方,也是一個避痘的地方。清人對於避痘是非常重視的,康熙小時候就為了避痘,被保姆帶到關外,但還是出疹了。
湯若望的中文沒法跟吳梅村比,這個我們別介意,他說順治死了應該是不會撒謊的。至於文中說順治未滿二十三歲,那是計算方式的不同,我們把順治從娘肚子里的時間也算進去了。
在順治從染病到死亡這短短五天的時間內,從史書上我們是看不出什麼波瀾來的,但我們可以猜想其中的暗涌絕對是非常不平靜的,因為這關係到大清的未來。
《清實錄》記載:「上大漸(皇上進入彌留狀態)。遣內大臣蘇克薩哈傳諭:『京城內除十惡死罪之外,其餘死罪及各項罪犯,悉行釋放。』」
四、跟宗室諸王貝勒們接觸太少,給他們頒恩不多,導致關係疏遠。
初六的晚上,順治感到病情加重,急召近臣學士王熙進宮,讓他草擬遺詔。
順治見到湯若望后,讓他坐在御榻上,問他對繼承人有什麼看法。湯若望是個非常直率的人,有啥說啥,他明確地表示不贊同立堂兄弟。因為這麼做不僅違反祖制,而且容易引起爭執,對清朝和國家都不利。
五、滿洲八旗大臣,世代盡忠,竟不相信他們,反而相信和重用漢族大臣,導致滿族大臣精神懈怠,沒有心情工作。
康熙當上皇帝后,幾次奉皇祖母孝庄的命令上五台山,就是清涼山。這不免讓多事的人懷疑是不是順治沒有死,而是在五台山出家。如果順治不在五台山出家,康熙為什麼幾次去五台山呢?遊山玩水,觀賞佛教建築一次也就夠了。何況天下之多,寺廟何其多,為何偏偏就喜歡五台山?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大概可以了解到,順治帝在得知自己患有天花后,急召親王大臣們入宮討論繼承人問題。在繼承人問題上,順治堅持要從堂兄弟中選擇一個。這就讓人非常費解,他放著四個兒子不立,為什麼要選擇堂兄弟呢?有人推測,他這是為了發泄對皇太后的不滿。其次,在攝政人選上,順治一改祖宗舊制,拒絕從皇室諸王中挑選,這無疑是對多爾袞當年獨裁專政的一種反抗。
《清實錄》雖然沒有記載這段時間宮廷里的明爭暗鬥,但我們依然可以從時人的記載中了解到事情的真實情況。
也有人根據順治的遺詔斷言順治沒死,而是出家了。人們很難想象一個將死之人怎麼可能思維這麼有條理、語氣這麼淡定,從國家大事到個人https://read.99csw•com私事,侃侃而談。順治的那份罪己詔書更像是生前長時間擬成的,不像是臨死的時候突發奇想的。王熙在記錄詔書之後,作了三次修改,這也是很不尋常的。
吳偉業是何許人也?吳偉業號梅村,江蘇崑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他和錢謙益、龔鼎孽並稱為「江左三大家」,獨自開創了「梅村體」詩歌。明亡之後,吳偉業為了保持名節,一直對清政府採取不合作的消極抵抗姿態。
從憫忠寺回來后,順治就感到很不舒服。《清實錄》對於順治之死,記錄得非常簡單。清朝有兩個皇帝的死亡記錄非常簡單,就是皇太極和福臨這父子倆。我們發現這父子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死後,直接掌權的人跟他們關係不好。皇太極死後,最有權勢的人是多爾袞。順治死後,最有權勢的人是誰呢?
湯若望重複曾經對孝庄說過的話:「長幼不是關鍵,最關鍵的是選一個已經出痘的皇子。」

1661年1月30日,順治突然宣布不早朝,並免掉諸王和大臣們在節假日向自己問候行禮。這在注重禮法的封建社會是非常反常的一種行為,順治帝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不是康熙,是孝庄。
順治沉默了,良久才問道:「四個皇子年齡都很小,你說應該選誰?」
八、國家財政負擔很重,兵餉不足,宮中又奢靡浪費,「厚己薄人,益上損下」。
懷疑歸懷疑,想象歸想象,這些東西並不能成為順治出家未死的證據。因為有太多當事人回憶順治臨死前的情景,我們就不用別人的記錄作證據,我們還是用老湯的話吧!
像王熙這麼特別的人,當時肯定有很多人圍著他問:「皇帝臨死前跟你說什麼了?說來大家聽聽啊……」
順治這個遺詔讓人看起來感覺有些怪,歷朝歷代如果國家遇上天災人禍,時局大亂之時,皇帝會下罪己詔。這麼做既是向老天認錯悔罪祈求保佑,又是向黎民百姓表示皇帝認錯了,你們也該體諒體諒他吧!但是像順治這樣罪己詔的卻是從未有過,這不是罪己,這完全是作踐自己。不管自己做了好事壞事,一律說成是壞事,而且把痛罵自己的話赤|裸裸地寫進詔書里。我們知道,順治是一個個性很強的人,當了皇帝后,做了不少好事。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那麼大的成就,就是因為重用漢人,現在反而說自己重用漢人重用錯了,這不是荒唐嗎?
三、提前于聖母離世,反而讓聖母哀痛。
根據張名宸的記載,正月初二九九藏書,順治駕臨憫忠寺,觀看吳良輔落髮為僧。初四,九卿大臣向順治問安,發現順治不舒服。初五,大臣們又問安,看到宮殿各門上的門神和對聯全部都去掉了。初七,釋放監獄里的犯人,本來人滿為患的囚室里突然空空如也。後來,民間又傳來聖旨,禁止炒豆,禁止燃燈,禁止潑水(民間避痘的習俗),大家才知道原來皇上生病是因為出痘。初八,各衙門的官員們洗漱完畢后,穿好朝服準備去上班,突然傳來公文說,除了中堂和禮部,其他官員都可以回家了。中堂和禮部官員進宮必須摘掉頂戴,當時張名宸大驚,他知道按照慣例,肯定是皇帝駕崩了。根據張名宸的描述,他當時很震撼很悲哀,皇上才二十四歲,就突然離世,太讓人傷心了……當時,城門全都緊閉,士卒們在城樓上戒嚴,街道寂寥,沒有行人,氣氛非常陰暗。到了二鼓,才宣布遺詔,當時凄風颯颯,黑雲慘淡,氣氛非常壓抑。
湯若望記載順治臨死的情景:「如同一切滿洲人們一般,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的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在宮中特為侍奉痘神娘娘,是另設有廟壇的。或許是因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傳染上了這種病症。在這個消息傳出宮外之後,湯若望立即親赴宮中,流著眼淚,請求允許他覲見萬歲……順治病倒三日之後,於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間夜間駕崩,享壽還未滿二十三歲。」
孝庄得知順治的意圖后,讓蘇麻喇姑請湯若望到慈寧宮一趟。順治這些年雖然一頭扎進佛教,但是對湯若望一直非常尊重,他們之間保持著真摯的友誼。孝庄相信,湯若望一定能圓滿完成這個任務。
此時此景,心腸再鐵石的人也免不了動容,王熙也不例外。不過他心裏還在琢磨另外一層事,如果皇上詔書的內容跟太后的想法有矛盾,那該怎麼辦呢?
在遺詔的後面,順治點名讓玄燁繼位,命索尼、薩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為輔政大臣。遺詔顯然經過修改,順治重用漢臣取得很大成就,顯然不會以此自責。為董鄂妃,甚至連江山都不要,更不會自責說喪禮辦得太過隆重。
七、對一些不法大臣縱容姑息,明知他們有問題,還用他們。
另據《湯若望傳》的記載,在繼承人問題上,順治與孝庄及文武大臣發生了衝突:
我們都知道這位繼承者就是康熙,康熙之所以能繼位不是因為什麼其他方面的考量,而是因為他患過天花。
十一、仿照明朝設立太九-九-藏-書監的十三衙門,明知有弊端,還不以為戒。
第二天,《清實錄》記載,這天「上不豫」,皇上身體不舒服。儘管身體不舒服,皇帝還是移駕到宣武門西南的憫忠寺,在這裏督令工匠搭建戒壇,因為這一天正是吳良輔代他落髮出家的日子。

皇上一邊說,王熙一邊記,心裏卻想將來如何把皇上詔書的內容轉陳給太后。王熙退下后,又在乾清門的書房裡三次修改詔書。到了第二天,把詔書呈給皇帝時,順治正在更衣,當時非常疲憊,沒說要看詔書,只讓王熙把詔書交給麻勒吉。麻勒吉是滿洲正黃旗人,漢文化功底比當時許多漢人大學士還厲害。
說實話,順治對這四個皇子的父愛那是少得可憐的,當湯若望提到福全和玄燁時,估計順治還要在腦子裡搜索他們長啥樣的。無論誰繼承皇位,對順治來說都無所謂。
史書的記載就這麼簡單,從順治皇帝感覺身體不舒服到死亡前後不到五天的時間。史書中絲毫沒提到皇帝到底生什麼病,是怎麼死的,有沒有給予什麼治療。
十四、明知道自己有錯,還不及時反省,導致錯誤越來越嚴重。
王熙終生沒有把皇帝跟自己的談話告訴別人,連他的子孫和弟子都不知道。捂得越緊,別人就越懷疑。也許是真的什麼事都沒有,但你捂住了,難免讓人想起「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個成語。
吳偉業死後讓人在自己墳墓上題:詩人吳梅村之墓。這位大詩人被認為深得白居易遺風,是一代敘事詩高手。他曾寫過一首《清涼山贊佛詩》,這是一首敘事性的長詩,確實很長,比《長恨歌》還長。詩人最喜歡說一些語帶雙關,含有弦外之音的話。其中有這樣的詩句「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大家認為這講的是董鄂妃之死,董字拆開就是千里草。詩中的「南望蒼野墳,掩面添凄惻」講的是福臨與董鄂妃生的皇四子早夭之事。至於「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財洞,未得誇迎鑾」,彷彿是說順治並沒死;「嘗聞穆天子,六飛騁萬里」——當時人認為這話很明顯是說順治到「西天」出家了。吳梅村因為在清朝當過官,跟皇帝比較接近,而且他又是一個見多識廣的人,所以很多人相信他說的,順治沒有死,而是出家了。
董鄂妃死後,順治帝形容枯槁、心如死灰。雖然他是全國權力最大的一個人,但覺得生活已經沒意思,想遁入空門,結果連這點小小的心愿都完成不了。不過,讓吳良輔代為出家之後,他總算是覺得完成了一樁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