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 故事的第二個道理

第二章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

故事的第二個道理

你準備,人家也準備;你計算,人家也計算。我以前講《孫子兵法》,最喜歡問同學的就是:「你讀《孫子兵法》,你的對手難道不讀《孫子兵法》嗎?」
這本書跟過去許多歷史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我會不斷地發問,要各位不斷地進行思考。絕不能只是背下答案,就以為自己學會了。
出乎對方意料,就是「絕對的先」。
老父為什麼要教張良這兩個道理?
唯有「忍」,才能讓敵人失去防備。敵人沒有防備,你才能出乎對方意料,才能佔住「先」來出奇制勝。老父教張良的,正是這兩個道理。
張良所以勸劉邦這麼做,正是因為守將剛收下賄賂,沒有料到劉邦會在此時進攻。正因如此,劉邦才能順利打敗秦軍,先入關中,這不就是靠著「忍」和「先」的道理才能取得先機嗎?
說真話,這樣恐怕還是沒懂。我說過這門課程的重點在於「思辨」,所以各位不要看到什麼,就只是記憶下來,而是要接著往下想。
當然,或許各位會問我:「這是你個人的理解,有根據嗎?」
什麼是先?
如何設計這樣的環境,這就是所謂奇正之用。我們必須先用「正」來準備,準備到不能再準備,計算到不能再計算,確保自己的不敗,接下來就要出「奇」。
如果有朋友接下來會問:「怎麼樣才能出乎對方的意料呢?」
如果你真的無所求,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基本上不用來看這本書,因為我這本書是寫給人類看的。
這個故事其實各位都很熟悉,我要問的問題是:
劉邦當時帶了不多的軍隊,張良跟在他身邊。他要搶先入關,可是秦朝有守將也有軍隊。劉邦本來打算https://read•99csw•com硬拼,可是張良卻勸劉邦:「我聽說秦的守將是市場屠夫的兒子,這種出身的人容易動之以利,你先虛張聲勢,讓他誤以為我們軍隊眾多,再用財寶去收買他。」
這次張良天還沒亮就去了,結果老父又先在,再次生氣地說:「后,何也?」
當然有,歷史學不講空話。我舉一個例子為證,讓各位明白什麼是「忍」和「先」的道理。
所以易經在「需」卦之後就接「訟」卦,「訟」卦之後就接「師」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老父送了一編書給張良,跟他說:「你讀了這本書,十年以後就可以興起了。十三年你到濟北來找我,在穀城山下的那塊黃石就是我了。」於是沒有再說一句話,就這樣離開了。而從「不復見」三個字就可以知道,從此張良再也沒有遇到過這個老父。後來張良果然去找,真的就找到那塊黃石,因為這個老父從頭到尾都沒有說出他叫什麼名字,所以後人只好叫他黃石公,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而張良等白天時,看了老父送他的書,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五日,良夜未半往。」「夜未半」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約定五天以後見,我在第四天的晚上十二點以前就到了。
簡單地說,真正滅亡秦朝的其實是項羽,項羽帶著楚軍在巨鹿之戰打敗了秦的主力軍隊,所以秦才會這樣輕易滅亡。而劉邦則是趁項羽在巨鹿決戰時,從秦的南門武關,偷偷地溜了進去。
到底什麼是「絕對的先」?
兩人約定的是第五天,張良在第五天還沒有來臨之前就先到了,怎麼樣也不能算遲到。就算老父先到,已經不能夠指責他不守約定了,此時的張良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九*九*藏*書先把書合上,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把書打開來看。
恐怕是需要的。因為人生下來就有慾望,有了慾望就要爭,只要有爭就是戰場。
你看老父和張良約會的這段文字裏面,天已經全亮時,他去約會的地方,老父已經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於是再約五日後早會,卻沒有指定時刻。五天以後,雞叫的時候張良就去了。如果各位是都市的孩子,大概不太清楚這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是農村的孩子,就會知道雞叫的時候,其實天還沒有亮,還是黑夜的狀態。
老父要教張良的,其實只有兩個道理,就是「忍」和「先」。前人如蘇軾或許提到了「忍」,卻沒有提到「先」;更不明白「忍」和「先」這兩個道理其實是一體的,需要互相運用。
論膽氣,張良敢去刺殺秦始皇,那絕對沒有問題。論才智,張良本身就聰明,所受的更是當時第一流的教育。但很可惜,張良不明白「忍」和「先」的道理,所以失敗了。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
把一切主客觀因素,全部考慮在內,算到無可再算,做出萬全準備,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雖然不是「絕對的先」,但已經是「絕對不后」,這就是第一步。這就是《孫子兵法》說的:「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雖然是第一步,但這一步非常重要。自己都沒準備好,你如何能夠搶「先」呢?
那麼恭喜各位,學習歷史你真的開始入門了。
而兵法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先」與「后」兩個字。「制人」與「受制於人」https://read.99csw.com,相去有天壤之別,在兵法上再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東西了。

《六韜》(《太公兵法》)
張良就告訴劉邦:「守將叛秦,不代表他底下的秦人軍士也會叛秦,萬一生變了怎麼辦?不如現在就去攻打。」
兵法雲:「先發制人,后發受制於人。」這兩個字太重要了。你們看後文就會知道,老父最後給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因此可以知道他是要教張良兵法。
劉邦大驚說:「不對啊,我們不是剛賄賂了守將嗎?守將也答應叛秦,為什麼還要進攻呢?」
順帶提一句,以前有同學問我:「老師,我生在這麼和平的時代,為什麼需要學兵法呢?你又為什麼需要教兵法呢?」
你要怎麼樣才能在第三次交手之中,佔住那個「絕對的先」?
既然想要求勝,就必須佔住「絕對的先」,也就是要出乎對方意料。從這個故事中的「有頃,父亦來」,就證明老父是接近夜半的時候才來,結果出乎他意料的是,張良第五天沒到就來了,這就告訴我們什麼叫「絕對的先」。兵法必須這麼用,老父要告訴張良的就是這一點,而張良也明白了這一點。
這個故事,到後面有一個十分傳奇的結局。
如果你是張良,你已經跟人約會兩次了,人家都比你更「先」。試問:
舉例來說,孫子說:敵軍「半濟而擊之」,敵人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我們就要去攻擊他。什麼叫作思辨?你讀這句話就要馬上想:《孫子兵法》又不是秘密,九*九*藏*書敵人也熟讀《孫子兵法》,為什麼會笨到半渡來給你打呢?
各位看到這裏,或許會說:「哦,我們都懂了,原來就是要教張良『先』的道理。」
劉邦為何能取得天下?關鍵就在他先入關中。劉邦為什麼能先入關中呢?這就和張良有密切的關係。
但「立於不敗之地」就是「絕對的先」嗎?當然不是,這隻能叫作「不后」。
或許有人會說:「有所求就需要用兵法,但我此生無所求。」
大家聽我說「先」與「后」,好像都明白了,那請問各位:
如果自己什麼都不想,只是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那不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有的人會回答:「先,就是比人家早。」這答案說得也沒有錯,但是你想比人家早,人家難道不想比你早嗎?你怎麼才能確定,你一定能比人家早呢?如果一切都在不確定之中,那不過就是「相對的先」。一定能比人家早才叫作「絕對的先」,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劉邦是怎麼溜進去的?難道秦在南邊沒有守備嗎?當然有。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
各位看到這裏,或許會問:「先與后重要嗎?」
老父就是借跟張良約會這個事情,來點化他什麼叫作「先」,什麼叫作「后」。
為什麼要出奇?因為「出奇」才能「制勝」。
我們看故事接下來的發展,這裏先把後面這段全部看一遍,再問各位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為什麼要忍?忍是為了等待最好的時機。
敵人半渡,必然是因為你設下了一個環境,讓他以為他半渡不會被攻擊。而你出https://read.99csw.com乎意料去攻擊他,因此才能獲勝。
在上面這段文字中,最關鍵的是哪幾個字?
劉邦聽了很高興,就照張良說的做,而守將果然答應叛秦。劉邦正覺得這個事情已成定局,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時候,張良卻告訴劉邦:「不行,立刻攻擊他們!」
「花開有時謝有時」,歷史就是講「時」與「變」的學問,萬事都有時機,你必須要在最適合的時機做最適合的事情。時機不到,你只能忍耐。如果不能忍耐,過早暴露你的意圖,敵人就會防備你,你就什麼事也做不成了。只有「忍」,你才能夠去搶那個絕對的「先」,這就是兵法的道理。
所以各位從小就聽過「考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情場如戰場」,對吧?處處都是戰場,有戰場就得用兵法,兵法不只是用在軍隊之間的戰爭,人跟人之間只要有競爭就需要兵法。
可是在敵人把門打開那一刻,你「后如脫兔」攻了進去,古人用飛奔出去的狡兔來形容動作之迅疾。於是敵人來不及把門關上來抵禦你,這就是「先」。
我相信聰明的朋友已經發現了,最關鍵的兩個字就是「先」與「后」。如果說得更精練,其實就是爭「先」。
讀一本書或讀一篇文章,想要知道自己讀懂了沒有,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這一篇文字中找出它最關鍵的概念是什麼?在剛才的這一段短文之中,最關鍵的兩個字是什麼?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才叫真的讀懂了,如果你還是不明白,那就沒讀懂。
《孫子兵法》說:「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始如處|女」是一個比喻,古人用沒有出嫁的女孩子來比喻天下最柔弱的人,對誰都沒有威脅。正因沒有威脅,敵人才能不防備,放心地把門打開,這就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