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如何抓住機遇?

第一章 如何抓住機遇?

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
請問如果你是周孝王,這一刻聽到申侯對你這麼說,你會怎麼辦?

是的,有些歷史確實可能是偽造的,但這並不代表所有歷史都是偽造的。判斷何者為真,何者為假,需要一一具體論證,不能光憑自己的好惡,輕易就下結論。
其玄孫曰費昌,……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他打消了讓非子取代成的想法,而是另外分給非子一小塊土地,讓非子擁有他自己的邦邑,來作為原本大駱一族的附庸。那塊土地在一個叫作「秦」的地方(位於今天甘肅省東部),所以從此非子這一支小宗就有了自己的名號「秦嬴」。「秦」這個名字,正是由此而來。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
申侯反對的理由不是堅守宗法,不是大義名分,而是告訴周王,如果你膽敢打破了「申駱重婚」這個格局,如果我的外孫不能繼承大駱一族,西戎就不服,這不就是赤|裸裸地要挾周王嗎?
對於不能接受的東西,採取駁斥或蔑視的態度,這是很容易的事。但我希望各位想一想,世間萬事萬物背後都有隱含的訊息,能否讀出它背後的意義,才是智慧之所在。
當時這兩族的人關係非常密切,因為他們都是炮灰,可以說是相依為命。
而孝王也不敢更改成的繼承人身份,為什麼呢?下面四個字,就把原因說出來了,「以和西戎」,可見申侯的威脅還是很有用的。
對於秦人的起源,近代某些史學家並不認同《史記·秦本紀》的說法,有著和太史公極為不同的意見。但各位不要急,我在後面就會談一談這個問題。
這種觀念,完全是夏、商、周三代血緣貴族時代才會產生的想法,因為那是一個以血緣決定一切的時代。貴族的子孫永遠是貴族,奴隸的子孫永遠是奴隸。它無疑是想告訴你,貴族的血緣從祖先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神聖的,因此他們能夠高高在上統治一般庶民,這是理所當然的。
結果秦人的祖先「去夏歸商」,把全族的命運押在商湯的那一邊,族長費昌親自為湯駕車,幫助商湯在鳴條擊敗了夏桀。他們押對了寶,賭贏了這場巨大的賭博,有了一飛衝天的機會。此後秦人的祖先世世代代都為商朝王室服務,一步一步地建立功勛,終於成為諸侯。
《史記》的描述中,看得出這對父子的才能出眾,兒子是大力士,父親善於賓士,我個人懷疑這一點和秦人善於駕馭車馬與作戰有關。他們父子倆得到商紂的賞識,原本可以憑藉這一點安享富貴。但這一次,秦人在經過了幾百年之後又迎來了第二次天翻地覆的變局,也就是商周更迭。一邊是周武王,一邊是商紂王,秦人的祖先應該將寶押注在哪一邊?
很不幸的是,這次他們押錯寶了,把全族的命運押在商紂的那一邊。結果當然如各位所熟知的史實,周勝而商敗,隨著商紂的滅亡,惡來也就這樣被殺掉了。

而因為大費有「調馴鳥獸」的功勞,帝舜「賜姓嬴氏」。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經談過姓與氏的分別,秦始皇之所以姓嬴,正是從此而來。
夏桀是夏的最後一位天子,在夏桀的末年,秦人read•99csw•com的祖先迎來了決定他們命運的第一次變局。那就是夏商興替,新興的商湯要打倒舊有的夏桀,來建立新的王朝。在這次天翻地覆的改朝換代的變局中,秦人的祖先應該將寶押注在哪一邊?
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西巡狩,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
這裏的「飛廉」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蜚廉。這裏記載說,蜚廉在商紂失敗以後,向東逃到了商盍氏的領地,這個地方相傳就在山東。後來周成王討伐商盍氏,殺掉了蜚廉,還把商盍的人遷徙到西邊的邾去,這些人就是秦人的祖先。邾在哪裡呢?關於它的具體|位置,史學家還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認為是在今天甘肅一帶,這也就是後來秦人立國的地方。
當然,各位可能會有疑問,光從墓葬和考古文化來判斷,就能夠完全確定這件事嗎?不必急,這裏我要再引用一條新的材料,幫助各位來思考這個問題。
一件事能不能成功,要看本身的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如果大駱的正妻沒有嫡子,或嫡子沒有強大的支持者,周孝王的圖謀可能還有成功的希望。但很可惜,上面兩個條件都不具備。大駱不但已經有正牌的嫡子叫成,更重要的是,這位嫡子還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外祖父。
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
這些貴族多半掌握了一門到數門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有的氏族專長天文,有的氏族掌握占卜,而秦人的專門技術就是調馴鳥獸,後來在馴馬跟馭馬方面更是特別傑出。各種高精尖的知識,在那個時代只能在貴族之家中代代傳承,這些人便藉此來保持他們優越的地位。

顓頊高陽氏


像這樣的神話傳說,在上古時代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商人的起源,同樣是位女性,一樣吞了鳥蛋,最後就懷孕生下了商的祖先。周人的起源更神奇,也同樣是位女性,這次她沒有亂吃東西,只不過走路時踩到了一個巨人的腳印,結果一樣懷孕,生下了周的祖先。
各位聽到這裏,想必會覺得很奇怪,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女人吞了一顆鳥蛋,就會生出一個孩子?難道這種故事是為了告訴我們,上古危機四伏,女人十分容易懷孕,連鳥蛋都不可以亂吃嗎?
被遷到西方的這批秦人祖先,後來又如何了呢?《史記》記載,在蜚廉之後,有一位子孫叫造父,他抓住了一個難得的良機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
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舜賜姓嬴氏。
人生在世,決定你能否成功的,一半是人,一半是天。人的部分就是你的德和能,天的部分就是機遇。光有才能,沒有機遇,只能懷才不遇;沒有才能,等機遇來了,也只能望之興嘆。造父有善御的才能,還碰上了喜歡出遊的周王,這就是機遇。造父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遇,因此又迎來了更大的機遇。
二○○八年,位於北京的清華大學九九藏書接受了一批捐贈的竹簡,後來被稱為「清華簡」,據專家判斷可能為戰國時代的文書。在這批「清華簡」中有一篇叫作《系年》,其中記載了這麼一件史事:
如果畫成表來看,各位就會更清楚:
飛廉東逃于商盍氏。成王伐商盍,殺飛廉,西遷商盍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秦人的祖先原來到底是什麼地位?對此歷史學家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秦的祖先可能是奴隸出身,也有人認為秦的祖先本來是最低的一級貴族。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至少從「遂為諸侯」四個字來看,在這之前他們絕對不是諸侯。
現代學者最感興趣的,往往是這些故事在圖騰和民族研究中的意義。事實上除此之外,這些傳說的背後至少還隱含了兩個意義:

我們繼續往下看,大業雖然是感天而生,但在歷史上並未留下什麼驚人的事迹。但他的兒子大費,卻相傳曾參加大禹治水的事業。功成之後,帝舜賞賜大禹禮器來獎勵他的功業,這時大禹卻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因為有大費輔佐我,所以才能成功。」

為了獎勵造父的功勞,繆王將趙城(位於今天山西省南部)封給了他,造父這一族便從此稱自己為趙氏。我以前提過,姓是血緣的觀念,而氏是地緣的觀念,所以姓不能變,而氏可以變。嬴是一個姓,姓下面可以分很多氏,太史公算過嬴姓下共有十四個氏,造父這一族就是嬴姓下的趙氏。


當然不是。
嫡子成的外祖父是申侯(有的史書寫作申伯),他是周室的諸侯,地位非常重要,和戎狄的關係極好。申侯知道他的外孫可能會被取代,他馬上就去見周孝王,跟孝王說:「過去申侯和大駱兩家世代聯姻,所以西戎才願意歸服周王,這一切可都是為了周王你啊!周王啊,你自己最好再想一想吧!」

其實這可能是後人對「玄孫」一詞的誤解,在古代典籍中,「玄孫」除了有「第五代孫」的意義外,有時也泛指「遙遠的子孫」。例如《左傳》中說「有渝此盟,明神殛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便是指後者而言。
所以造父受封后,惡來的後人大駱和非子也改姓趙氏,這就是後來《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秦始皇「姓趙氏」的由來。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在數百年後兩邊的子孫,也就是秦國和趙國,最終成了死敵。
大業……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
二○一一年,考古學家又發掘了甘肅清水李崖遺址,時代自西周早期至晚期,其中包括許多秦人墓葬。這批墓葬中出土的隨葬陶器,以及墓主人的葬式和葬俗都帶有非常明顯的殷商風格。因此從這些發現來看,早期秦人文化與西北的戎狄關係不大,反而與東方的商文化關係密切。

帝顓頊的苗裔中有一位女性的子孫,叫「女修」。有一天在她紡織的時候,天上的玄鳥掉了一顆蛋,女修吞了這顆蛋之後,居然懷孕了,生下來的孩子就叫「大業」。

歷史的真相如何,在此不敢妄下定論,但我們不妨從考古發現來了解一下這個問題。
但我每次讀到這段記載,就會深深感覺大禹實在是一位胸襟過人的領袖人物,因為他居然願意推薦傑出的下屬給上位者!能念念不忘他人之功,方能得人之死力,歷史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其實是不太九_九_藏_書多的。
秦人先祖的「趙氏」之稱雖由造父而來,但嚴格來說,造父只是秦人的同族。因為當年蜚廉除了惡來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的後代造父,後來成為趙國的祖先;而惡來的後代非子,後來成為秦國的直系祖先。
所以在這些考古遺迹被發現之後,原為現代歷史學者所極力主張,認為秦人本是西北戎狄的「西來說」逐漸乏人提起。而傳統說法,也就是主張秦人出於東方古族的「東來說」,開始佔據學界主流。
對於秦人的起源問題,歷史學者素有「東來說」和「西來說」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看法。傳統學者相信《史記》中的記載,認為秦人確實是嬴姓一族,而上古嬴姓諸氏族多居於東方一帶,因此秦人本來源起東方,後來才遷到西北甘肅一帶立國,這一派簡稱為「東來說」。但許多現代學者懷疑《史記》的記載,認為秦人其實原本是西戎一族,等發跡之後企圖抬高自己的地位,就偽造祖先的傳說,來比附中原的嬴姓先進氏族,這一派簡稱為「西來說」。
周人真是如意算盤打得好!倘若秦人的祖先戰勝了戎狄,則周人就沒有了西顧之憂;倘若戎狄戰勝了秦人的祖先,則周人沒有損失,還去除了隱患。但不知在這一刻,身為戰勝者的周人,是否意料到在八百年後滅掉周王室的,正是這些炮灰的子孫。
從考古發現和「清華簡」出來之後,在秦人起源的問題上,「東來說」基本上就壓倒了「西來說」,成為目前大部分古史學者認可的一個觀點。如果上面這些證據真的可信,那麼這就告訴我們,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輕易推斷古人是造假,這種做法和盲目相信古人別無二致,「迷信」和「迷不信」一樣不可取。
為什麼周人要強迫秦人的祖先遷到遙遠的西方去呢?《系年》裏面講得很清楚,「以御奴之戎」,就是為了抵禦戎狄。換句話說,也就是秦人的祖先被周人當成了炮灰,把他們遷到西方邊境去和戎狄作戰。
這一章要從秦人的祖先開始談起,我們先來看看秦人的祖先是誰?他們又起源於什麼樣的環境?
造父有幸被封到了山西去,但大駱和非子卻留在甘肅。非子後來又到了犬丘(位於今天甘肅省東部)這個地方,他繼承了祖先「調馴鳥獸」的獨門技術,非常會畜牧馬匹。周孝王從犬丘人那裡聽說非子的才華,於是就命他在汧水和渭水之間主管牧馬。
對於大多數現代人來說,由於受到疑古風氣和多元思想的影響,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西來說」更可信。一個原本是戎狄的蠻族,為了抬高地位並取得統治中原的正當性,故意捏造歷史,說自己的祖先也是黃帝子孫,而且在上古時代立下很大的功勞。這種強調傳統史書有問題,古代歷史多半為後人偽托的說法,在今天是非常有市場的。

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經提過在仰韶到龍山的第一次巨變后,社會階級開始快速分化,產生了所謂的血緣貴族。而這批人之所以能夠長保兩千年的統治地位,除了強調血統的神聖性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壟斷了知識。
於是孝王曰:「……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一九八二年在甘肅甘谷毛家坪曾經發掘過一批秦人墓葬,時代自西周早期至戰國初期,前後延續七八百年之久。這批墓葬非常特別,隨葬陶器的形態及組合與周人十分相似,可是葬式和周read•99csw.com人卻完全不同,但其文化面貌與西戎亦無相近之處。因此從墓葬來看,秦人似乎既不同於周人,但他們恐怕也不是西戎。
各位記不記得,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經說過,這個社會就是「需要」和「有用」。就在周繆王需要急著趕路時,造父正好有用,他發揮所長,為周繆王長途高速駕車,「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因此平定了亂事,立下了大功。從這裏各位就可以看出,秦人祖先擅長馭馬,這是他們代代相傳的特殊技能,而且水平遠超他族。
第一,在這樣的神話傳說中,對於女性祖先往往記載得很清楚,可是對於男性祖先常常是有爭議的。這就代表著這些傳說誕生的時代背景,是「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反映了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的變革。
後來舜因為禹的推薦,也賞賜了大費。大費在治水之後,又幫助帝舜「調馴鳥獸」,立下了許多功勞。
到了商代晚期,費昌的子孫叫蜚廉(有的書寫作飛廉),蜚廉的兒子叫惡來。這對父子在中國的小說《封神榜》中實在太有名了,因為他們是「助紂為虐」的奸臣。
大費的玄孫叫費昌,費昌是什麼時候的人呢?他是夏桀時候的人。熟悉先秦歷史的朋友看了可能會問:「不對啊,大費與大禹是同時代的人物,大費到費昌才五代,可是大禹到夏桀足足十四代十七位天子,費昌怎麼可能與夏桀同時代?」可見古人連計數都不會,造假都造得如此離譜,其說實在無稽。
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
秦人的祖先是否真的起源這麼早?是否真的曾經參加大禹治水和為舜馴鳥獸?或者這都只是先民萬神殿式的傳說?現代學者對這些問題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是,至少秦人自己對這些祖先傳說是深信不疑的。
在古代,馬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因為它是軍事力量的決定因素,所以後來有很多朝代都把養馬看得極為重要。因為非子養馬養得實在太好,馬繁衍得非常多,周孝王為了獎賞非子,於是就希望讓非子成為其父大駱的適嗣。
當時的周繆王(有的書寫作周穆王)喜歡出外長途巡遊,這就需要一個駕駛高手幫他駕車,更巧的是周繆王這次想去的正是西方。秦人的祖先特別善於駕馭車馬,而他們被流放到西方已經好幾代,對這裏的環境十分熟悉,於是周繆王找到了造父為他駕車西遊。這根本就可以說是為造父量身定做的機會,雙方於是一拍即合。


姑且先不論後來的發展,我想請問各位,你們覺得周孝王的圖謀能夠成功嗎?
《史記·秦本紀》是從這一句開始的,在這裏太史公很清楚確定地跟大家說,秦的祖先是「帝顓頊之苗裔」。
什麼意思呢?根據《史記·五帝本紀》,太史公認為中華文明的始祖是黃帝,而顓頊是黃帝之孫,也就是五帝之一的高陽。因此《史記·秦本紀》說秦人是「帝顓頊之苗裔」,開宗明義正是要告訴你,他們同樣是黃帝的子孫。
周王本來應該是宗法的最高維護者,結果居然自己帶頭敗壞宗法。所以《史記》探討西周滅亡的原因時,一言以蔽之曰「亂自京師始」,正是這個道理。因為周王自己帶頭敗壞宗法,所以諸侯也不再尊重宗法,西周的大亂就從這裏開始。所以西周是怎麼完蛋的?就是被周王自己玩完的。



在中國歷史上,大禹是一個很受爭議的人物。他于天下有治水的大功,可是在他read•99csw•com死後卻從禪讓的公天下變成了傳子弟的家天下。因此在《禮運》中,孔子不稱禹為聖人,而稱他為六君子之一;在《論語》中,孔子也只淡淡下了「吾無間然矣」(我沒有什麼好批評的)的評價。

這一族從下層通過幾百年的不懈努力,在商朝末年終於得到了諸侯的地位,實在令人佩服。然而得到了諸侯的地位,是不是代表他們此後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這些上古的神話傳說,背後到底隱含了什麼樣的意義?
關於秦人祖先後來的命運,我們等一下再談,在這裏要先問各位一個有趣的問題。

第二,這些上古氏族之所以熱衷於流傳這樣的神話,無疑是想告訴大家,他們的祖先和一般人的祖先不一樣。一般人的祖先是人生的,他們的祖先不是人生的,至少在男性血緣的部分不是人類。他們的血緣是來自神或者來自天,從生下來就跟一般人不一樣。

請問各位,你們覺得「東來說」和「西來說」,哪一種說法更可信?
人生都免不了賭博,哪怕你準備得再充分,思慮得再周密,在遇到關鍵抉擇的那一刻,也有不得不賭博的時候。但歷史的殘酷就在於,賭博結果的押對或押錯,往往命運就相去甚遠。秦人的祖先當年押對了一次,在商朝就有了幾百年的榮顯和富貴,但這一次押錯了,他們將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命運?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
當然,或許有人讀到這裏,會覺得孝王不是退讓,而是顧全大局、知錯能改。但如果再深想,一個有心顧全大局的領導人,開始又怎麼會發出變亂嫡庶、自壞宗法這樣荒唐的命令?知錯能改是好事,但申侯敢當面要挾周王,事後卻沒有得到任何懲處,請問此後誰還會甘願乖乖服從天子的命令?這是什麼樣的君臣關係?又是什麼樣的局勢?西周王室權威之淪喪,真是一葉落而知秋了。

這些先民傳說,完全違背了現代科學常識。因此今天有許多同學讀到這樣的故事,就覺得這些東西都不可信,認為《史記》真是一本亂七八糟的書,我們乾脆不要讀。

各位不要以為只有周孝王如此,事實上西周有好幾位天子,都很喜歡做「敗壞宗法」這種事。例如周宣王就曾經命令魯國廢嫡立庶,造成魯國大亂;而周幽王更把這一套玩到了自己太子的頭上,西周更因此而滅亡,我後面會再詳談這件事。
什麼叫適嗣?西周是一個宗法社會,宗法社會最在乎的就是嫡庶之分,正妻生的是嫡子,妾生的就是庶子。不論嫡子再怎麼無能,他也會是宗族正式的繼承人;不論庶子再怎麼傑出,他也不能取代嫡子來繼承整個宗族。所以我前面才說,這是一個血緣決定一切地位的社會,人的一生基本在生下來那一刻就被決定了。而在這樣一個極端重視血緣和宗法的時代,周孝王竟然要以王者之尊,來變更嫡庶的地位,讓庶子成為適嗣,這在當時可說是驚世駭俗,事實上這就是敗壞宗法。
周孝王的選擇居然是:打消主意,立刻退讓!
周繆王這次西方巡遊之旅走得很遠,傳說他甚至見過西王母。這趟旅程實在讓他太快樂了,快樂到忘了回家。此時忽然傳來東方徐偃王作亂的消息,周繆王知道后,著急萬分,希望立刻趕回去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