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性格造就命運

第二章 性格造就命運

秦人從不仰賴別人的恩賜,他們的命運只能靠自己的雙手爭取。
更諷刺的是,那個一心拚命的世父最後沒死,在一次戰敗被俘后,又被戎人放回秦國。而那個一心想逃跑的鄭桓公姬友,後來卻在西戎、犬戎入侵王畿時措手不及,結果被殺掉了。拚命的未必會死,想逃的卻先死了,歷史有時就是這麼諷刺。
第二,表面上看來,周王不但把原有的土地還給了他們,還把大駱一族的土地也賜給了他們,真是王恩浩蕩啊!但仔細一想,這些土地從何而來?不就是靠秦人自己血戰,從西戎手中搶回來的嗎?
世父說:「我的祖父秦仲被西戎殺了,如果我不能殺了戎王為祖父報仇,我就終生再也不回秦邑。」所以世父就帶領著軍隊去進攻西戎,而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弟弟襄公。
我希望各位藉此好好看看,秦人的本性到底是什麼?一個原本可以坐上族長寶座的人,寧可不要安享權力富貴,而選擇了孤軍殺進西戎報仇,這是血性多麼強烈的一族!這又是多麼可怕的一族!
秦襄公這樣的行為,被後人斥責為「僭端見矣」,也就是從此看出秦人有僭越之心。這話講得對不對?講得很對,但還不夠。我們應該接著再問,秦襄公為什麼要甘冒天下之大不韙這麼做?
身為血緣最近的王室宗親,身為天下有數的諸侯,身為位高權重的大臣,在國和家都處於風雨飄搖的危殆之時,你該怎麼辦?
但宜臼不甘心被廢,於是他請外祖父申侯幫忙。各位是否覺得這個情節似曾相識?不過這次申侯沒有拿西戎來要挾幽王,因為他直接勾結西戎、犬戎一起進攻,結果把幽王、伯服還有那個來不及跑掉的鄭桓公都給殺掉了,西戎、犬戎還佔領了位於今天陝西中部的西周京畿之地。於是宜臼即位成為平王后,只好將周室東遷到洛邑。這就是各位過去念歷史時所熟知的,從西周到東周的巨大變局。
但依照前面的慣例,請各位在秦人的「諸侯」前面再加兩個字。再加哪兩個字呢?沒錯,就是「炮灰諸侯」。為什麼呢?秦人可以建國,但土地在哪裡?平王賜給他們的是「岐以西之地」,而那些土地現在全在犬戎跟西戎的手裡。
所以周平王開的根本是一張空頭支票,平王跟秦襄公說「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言下之意就是你的土地自己去拿,如果攻克不了戎人,你就沒有那些土地。
(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
雖然天下諸侯對平王極為不齒,但也有幾個不要臉的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來擁護這位不義的周王。哪些國家呢?前面說過想逃跑的鄭桓公的鄭國是一個,殺掉王子余臣的晉國是一個,《國語·周語》中就說:「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可見他們確實出了大力。

read•99csw.com
如果不是因為嫡系的大駱一族被滅,其實非子一族的秦仲也不會有成為大夫的機會。陞官晉爵固然是好事,但請各位在秦仲的「大夫」頭銜前面加上「炮灰」兩個字,秦人不過是「炮灰大夫」而已。為什麼呢?因為天下的美差沒有白撿的,周宣王任命秦仲為大夫的目的,就是要他率領秦人去進攻西戎。

一九八○年出土于山東滕州的「不其簋」,銘文記載了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軍戰勝獫狁,虢季子白在班師回朝後又命不其率兵追擊敗退的獫狁,再次取得勝利。現代學者通過考證,認為銘文中的不其就是秦庄公。倘若這樣的結論可信(也有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那麼可以看出秦人如何在周人的要求下,不斷與戎狄進行血戰,以求得一席生存之地。
經過了幾代之後,到了周厲王時,因為天子的倒行逆施,造成諸侯眾叛親離,周室出現了嚴重的內亂。國家內亂,外患多半隨之而來,西戎立刻起兵反周。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實力去維持的理想,終究只是空想。

遭遇了這樣的境遇,世上有很多人想必都會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但秦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永不放棄的奮鬥精神。環境越艱難,秦人奮鬥的意志就越堅強,這個氏族只能用「百折不撓」來形容。
從歷史來看,決定人生成敗的不過就是兩樣東西,第一是運氣,第二是自我要求。什麼是運氣?往大的方面來說,生在什麼時代是運氣,生在什麼國家是運氣,生在什麼家庭還是運氣。往小的方面來說,有時即使是早上出門決定往左邊走或右邊走,後來你的人生可能就完全不一樣,因為某個方向可能遇到一個你從來沒有想象過的人,或碰到一件你從來沒有想象過的好事。甚至有時你早出門或晚出門五分鐘,你就可能因此而接到或錯過一個電話,就可能改變你的一生。運氣對每個人的人生來說,就是這麼重要。
鄭桓公名叫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父。宣王把他封在鄭這個地方,使他擁有自己的領地成為諸侯。而幽王更任命他為司徒,司徒僅次於三公,是周的「三有司」之一,可以說是位高權重。這個人在當了一年司徒之後,發現幽王因為寵信褒姒,政治倒行逆施,諸侯紛紛背叛王室。
不管再怎麼努力,不管再怎麼討好,都改變不了炮灰的命運。如果你是秦人,請問你該怎麼辦?
厲王的兒子宣王即位后,為了解決西戎的問題,立刻任命非子的後代秦仲為大夫。秦人幾代努力了這麼久,現在也只不過是個大夫。大夫的地位有多高呢?按西周的規矩,貴族由上到下可以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四個等級,大夫在封建等級中排倒數第二位,只比士高一級。從這裏就可以知道,秦人此前雖然擁有自己的一https://read.99csw•com小塊土地,但是地位極低,連大夫都不是。
如果你是秦襄公,在秦人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並獲得列國承認之後,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但事情總有兩面,就看你怎麼看。對周人來說,炮灰諸侯就是「炮灰」;但對秦人來說,炮灰諸侯仍是「諸侯」。秦人心愿得償,終於成為諸侯,他們立刻迫不及待地和其他國家發展外交關係。因為秦人相信,只要有自己的國家,就有無窮的希望。
秦仲死了,留下了五個兒子。年紀最大的兒子叫庄公,周宣王就把庄公兄弟五人叫來,你猜猜宣王想做什麼?是安慰他們,還是賞賜他們呢?都不是,是借兵給他們,命令他們再去伐西戎。

周宣王
(平王)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祠上帝西。
秦襄公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立刻出兵擁戴周平王。平王為了酬謝他的大功,於是將岐以西的土地封賞給秦人,讓秦襄公成為諸侯。從附庸、大夫、西垂大夫到諸侯,秦人一共奮鬥了兩百多年,付出了無數的艱辛,到這一刻才終於擁有自己的國家,拿回了他們在商朝原有的地位,真是可喜可賀。
秦人在建國的那一刻,居然就敢懷抱著并吞天下的野心,這樣的國家該有多麼可怕!太史公對此下了這樣一個結語:
天下沒有人敢說,自己的話百分之百正確,當然我也不例外。特別是在上古史的範疇中,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說法,往往因為證據的不足,誰也駁不倒誰。我也只能從各種說法中,找一個比較合理的來進行敘述。雖不敢說一定正確,但可以向各位保證,我寫的東西必有根據。不過偶爾我也會有一些看法,並沒有史料上的根據,只是個人的推想,這時我就會在書中寫「以下是我個人的意見」,只是給大家做個參考。
庄公生了三個兒子,長男叫世父。按宗法,世父本來是法定的繼承人,將來會繼承父親的爵位和土地。但這時世父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君子懼焉!
各位大概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祭祀上帝會驚世駭俗?因為在西周,什麼地位的人祭祀什麼神祇有嚴格的規定,絕對不可以違反,否則就是「僭越」。依當時的禮制,只有天子可以祭祀上帝,諸侯只能祭祀境內山川之神。而秦襄公不過是一個新立國的小諸侯,他竟然就敢冒犯天子的權威,自行祭祀上帝!
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read.99csw.com
因為他們趕走西戎,立下了大功,於是宣王「復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史記》中的這段文字,透露了兩個訊息:
當初周王為了維持和西戎間的和平,在面對申侯威脅時,只好乖乖退讓。如今周室衰微,西戎立刻就發兵進攻。諷刺的是,最先被西戎消滅的就是那個「申駱重婚,西戎皆服」的大駱一族。存活下來的,反而是當年分出去的附庸非子一族。
誰將興?誰將衰?誰將成?誰將敗?太史公說讀歷史是為了「稽其興壞成敗之理」,為什麼秦國必能崛起,為什麼西周必然衰亡,各位從這裏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當然,各位可能會問,既然運氣這麼重要,我為什麼還要努力呢?這是因為運氣不可測,世上沒有人能控制運氣,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我要求」。什麼是「自我要求」呢?就是你真心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注意,是「真心」希望,不是做白日夢時想想而已。必須要真的不斷奮鬥,努力準備,讓自己具備足夠的條件。等到條件具備之後,就等待機會的來臨,然後緊緊地抓住它。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幽王以為司徒。……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
庄公……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
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說過,看一個人的本性要看兩端。也就是在成功之後,他第一件事會做什麼?以及絕望的時候,他又會做什麼?那麼在這裏,請各位合上書,好好想一想:
秦人這次雖然成為「西垂大夫」,但請各位在封號前幫他們再加兩個字。沒錯,他們仍然是「炮灰西垂大夫」。

既不能對抗,又不願擁護,諸侯更深深不齒這位新王,因此只有對天子視若無睹。這就是到了東周以後,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封建秩序逐漸崩潰,局勢再也不可挽回的關鍵。
西周是個重視「禮」的時代,因此在當時擔任大夫,需要有和身份相配的車馬和禮樂器。《毛詩序》說「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焉」,正是說明此時秦人的統治者才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所以天下的諸侯,在這一刻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你不擁護平王,就是不擁護宗法嫡庶秩序。你擁護平王,就是擁護一個勾結外族弒父的不孝子。那麼請問你該怎麼辦?



如果只是拿世父和桓公兩個人相比,或許會覺得桓公實在比世父聰明。但如果秦人和周人個個皆是如此,各位不用占卜,九_九_藏_書也可以看出這兩族未來的命運。
可能有人會說,勾結西戎、犬戎的是申侯,又不是宜臼,怎能算在他頭上?但別人殺了你的父親和弟弟,你不但不為他們報仇,反而被殺父仇人擁立為王,說你不是共謀,又有誰相信呢?

但是各位以前的歷史課本,恐怕並沒有清楚地說明一個問題。為什麼周室不過遷個都城,天下諸侯就會從此分崩離析?周天子的權威就會從此蕩然無存?

秦人就是這樣一個氏族,他們奮戰不懈,不斷地在等待改變命運的機會。即使在他們全族到了淪為炮灰的最悲慘時刻,他們也沒有灰心喪氣,仍然在不斷努力。而接下來,秦人即將迎來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
鄭桓公跑去問太史:「王室的禍患事故這麼多,我要逃到哪裡才能免於一死?」
秦人的子孫在最困苦最艱難的時候,仍然不忘記雪恥,要用血性去跟他的敵人拚鬥到最後一刻。周人的子孫安享榮華富貴數百年,到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所想的第一件事不是如何匡扶國家,而是要逃到哪裡去才能使自己免於一死!
原因很簡單,還是因為宗法。在西周時代,要維持天下封建秩序的穩定,最重要的就是宗法,而宗法的核心就是嫡庶。按照宗法,宜臼是嫡長子,即使是周天子也不應該廢嫡立庶。就維護宗法的這一點來說,幽王當然是錯的,宜臼才是正統的繼承人。
如果你是鄭桓公,面對這樣的局勢,請問你該怎麼辦?
君子見一葉落便知蕭瑟之秋天終將到來,履霜就可明白寒冬之堅冰必會出現。看到秦人這樣寧為玉碎的血性,這樣勇武善戰的本事,這樣百折不撓的毅力,還有這樣可懼可怖的野心,史學家在此刻就已經明白,這個天下終將因秦國的崛起,而陷入一場血與火的風暴之中。

而除了晉、鄭之外,還有一個氏族緊緊地抓住了這次良機,那就是秦人。
從歷史上無數的事例來看,成功人物最重要的共同特質,就是「百折不撓」。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隨時有可能捲土重來。這樣的氏族,這樣的人,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以下是我個人的意見。
第一,因為秦人先破西戎,所以宣王才願意讓他們繼承秦仲的大夫爵位。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沒有辦法破西戎,那麼這一族的下場會是如何?我說他們被周人當成炮灰看,半點沒有冤枉人。
但問題在於,太子宜臼面對父王的敗壞宗法,他的解決辦法居然是勾結外族,讓外族來殺害自己的父親和弟弟!這樣一個害死父親和弟弟的人,又怎麼配當天下的共主!

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
秦人的選擇是,奮戰!
於是復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九*九*藏*書
問題是,西戎哪有那麼好攻?結果秦仲就這樣死在戰場上,被西戎給殺了。

當然,各位光讀這一段,未必會產生和我一樣的強烈感受。我們不妨拿時代相近的另一個人來做比較。在《史記·鄭世家》中,記載了這麼一段故事:

西周末年,周幽王寵信褒姒,希望立褒姒為王后,同時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問題是,幽王本來已經有王后和太子了,他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兒,太子名叫宜臼。為了立伯服為太子,幽王毅然廢掉原來的王后和太子,這又是一次自壞宗法的行為。

秦人從頭到尾都清楚,自己的命運不能仰賴任何人的恩賜,只能靠自己殺出一條路。而這一次他們上下奮戰,最後終於把西戎給打敗了。

為什麼平王這麼做?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周人心中,秦人始終是炮灰。把秦國留在那裡跟西戎、犬戎斗,如果能打敗西戎、犬戎,秦國就替周人除去外患;如果被西戎、犬戎打敗了,秦國滅亡了,周人也沒什麼好損失的。

如前所述,秦人的祖先由於在商周更迭時賭錯邊,選擇了幫助商紂,結果全族被流放到西邊去當炮灰。他們經過了幾百年的努力,希望取得周王的信任,可是到關鍵的時候,周王還是讓他們到西邊去當炮灰。為什麼呢?因為周人心中,根本就不真正相信他們,更不在乎秦人的死活。
為什麼秦襄公要像天子一樣祭祀上帝?因為秦人的先祖,自從商朝末年因為戰敗,被流放到西方來抵禦戎狄開始,到現在已經兩百多年了。他們一路奮戰,從純粹炮灰,變成炮灰附庸、炮灰大夫、炮灰西垂大夫,到現在的炮灰諸侯,足足忍受了兩百多年的苦難,才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在這一刻秦襄公正是要對天立誓,秦國再也不要讓別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從現在開始秦人的命運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終有一天,秦國要成為天下的主人!

秦襄公做的第一件事,在當時極為驚世駭俗,他居然在西祭祀上帝。
於是桓公問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

秦仲……有子五人,其長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


其實當時還有人做出了第三種選擇,就是另立新王。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當時有諸侯擁立了另一位王子余臣為王,但後來就被一力擁戴宜臼的晉文侯給殺了。各位可以看看,平王登基后,沒有發動擁戴自己的諸侯去討伐西戎、犬戎來為幽王報仇,他的同夥反而是先對付自己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心中清楚,真正能威脅王位的究竟是誰!
如何證明這一點呢?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將再給各位一個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