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成就霸業的第一步

第三章 成就霸業的第一步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極為賢能,知道這件事後就急著要用重金把他贖回來。但後來轉念一想,我拿這麼多的財物要去贖百里奚,楚國人不就知道他價值非凡了嗎?萬一因此不願送回百里奚,想藉此漫天喊價,那怎麼辦呢?
於是穆公派人去跟楚國人說:「我夫人陪嫁的奴隸百里奚在你們那裡,我就拿五張黑羊皮來贖他吧!」五張黑羊皮是很低廉的價錢,楚國人就以為百里奚這個人無關緊要,於是就輕易把百里奚賣回給秦穆公。
結果百里奚辭謝說:「我只不過是個亡國之臣罷了,又有什麼值得問的地方呢?」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真有你認為的那麼賢能,那虞國怎麼會亡?既然虞國亡了,就代表我沒有治國的本事。
齣子被立為國君時,他只有五歲!怪不得大臣們要立他,因為這是當傀儡的好年齡。後來不知為何,可能是齣子過早表露了厭惡權臣的想法,或是有其他人想利用齣子奪權,總之齣子即位后六年就被大臣們派人殺了。後來大臣們又把廢太子武公迎回來,三年後武公就以「殺齣子」為由誅滅了權臣們的全族。
秦穆公用的,其實不過就是殺價的智慧罷了。殺價的能手都知道,絕不能讓店主人看出你一心想要的東西,否則他會就地起價,至少絕不降價。必須裝作一副可有可無的模樣,才有低價買到的可能。同樣的智慧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人可以買到便宜的包包,有人卻可以買到讓秦國稱霸的大才。
但作為一個國君,光有軍事才能還是不夠的。秦國要在亂世中生存,必須還要處理好外交關係。在當時影響秦國命運最重要的國家,就是秦旁邊的超級強國晉國。因此穆公立刻從晉國迎娶了國君的女兒,也就是晉太子申生的姐姐,作為他的夫人。這麼說來,穆公的外交政策,應該就是打算走結好晉國的路線吧?


各位注意這條記載,文公十三年,秦國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歷史。言下之意是什麼?就是在這一年之前,秦國根本沒有歷史,以前的事迹全是靠傳說。各位可以想見,這是一個多麼野蠻的國家!

秦文公的選擇是,會!他遵守了約定,把岐以東的土地還給了周人。在當時那樣一個諸侯不服王室的亂世中,秦文公居然不敢佔有一絲一毫不屬於自己的土地,真是忠信的典範啊!
文公的太子公(有學者認為應該叫靜公)死得早,文公死後便傳位給孫子寧公(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叫憲公,而一九七八年陝西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公鍾、秦公銘文基本支持憲公的說法)。


當然,各位可能會說,不就是「私利祿爵」嗎?那麼就應該再問,難道前面兩次沒有祿爵嗎?怎麼百里奚前面都聽蹇叔的話,後面就不聽了呢?
讀了百里奚這段話以後,各位不妨想想蹇叔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他每一次預言哪個國家將有大難,果然全都應驗。這樣的人在古代,叫作有先見之明;在現代,就叫烏鴉嘴了。
百里奚是誰?百里奚本來是虞國的大夫,是一個極為賢能的人。虞國滅亡后,百里奚成了俘虜,晉獻公把百里奚當成是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隸,把他送到秦國去。百里奚不願當奴隸,於是他就從秦國逃亡,跑到楚國宛城去,結果被楚國的老百姓給抓起來了。


……
百里奚當然懂得這是機會,但各位卻不一定懂得百里奚是什麼樣的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君王要找好的臣子,臣子也要找好的君王。因此百里奚也要考驗秦穆公,想知道穆公是否真心要用他,所以他才故意用這句話試探。
再請問各位,如果是你,你會推薦https://read.99csw.com一個比自己厲害的人給上司嗎?百里奚為什麼這樣做?他難道不怕蹇叔取代自己嗎?
說得更清楚一點,這是個力量就是一切,惡行無人懲罰的時代。中國文化過去給了這樣的時代一個名字,那就是「亂世」。而這樣的時代,也正是藐視文化、推崇力量的秦人將會如魚得水的時代。

結果秦穆公怎麼說呢?

「後來我又要去侍奉虞君,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蹇叔說得沒錯,虞君不會重用我,可是我有我的私心,我想要財祿,想要官爵,最後還是決定去了。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生子三人……長子宣公立。
其實秦穆公想的始終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要成為霸主!那麼就要再請問各位:想要成就霸業,第一步應該從何開始?
寧公即位時只有十歲,歷史上大凡幼主即位,多半政權就要旁落。秦國也不例外,國政落入大臣的手中。寧公的三個兒子,分別是武公、德公和齣子(但對於究竟是武公與德公同母,或是德公與齣子同母,史學家也有不同的看法)。按宗法,當然應該是太子武公即位。但這時秦國的幾位大臣,突然聯手廢了太子,而改立他最小的弟弟齣子來當國君。
「前面兩次我都聽了蹇叔的話,所以才得脫大難。第三次我不聽蹇叔的話,結果虞國亡了,我被晉國抓起來作為奴隸送到秦國來。從過去的事情,就可以知道蹇叔確實比我賢能。」
在秦人血戰收復京畿的過程中,周人幾乎一兵一卒未出,因為他們正忙於內鬥,無暇西顧。
穆公聽見百里奚的話,立刻派人用重禮去請蹇叔來秦國,讓蹇叔同樣擔任高官。
(襄公)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
晉強虞弱,禮物已經送來了。如果你不答應,就得先面對晉國的進攻。但如果你答應,兄弟之邦的虢國就會滅亡。請問你答應還是不答應?
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
就道德論,百里奚有進賢之度量,有謙讓之美德,又有為國得人之忠心。就智慧論,舉薦蹇叔不但可以強化國君對他的好感,還能壯大自己在秦國的力量。中國文化始終相信,最高的道德和最高的智慧必然是合一的。後來兩人合作,果然開創了秦國的盛世。從百里奚的身上,正足以證明這一點。

(寧公)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齣子。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齣子為君。

為什麼蹇叔要三次勸阻百里奚?因為他能看出那個國家局勢之兇險,他真心誠意地希望朋友不要遭難。但這樣的人,不到他的話應驗之時,終究是很難討人喜歡的。
百里奚又說:「我曾經在齊國窮困到要去討飯的地步,是蹇叔收留了我,給我飯吃。我後來想要去侍奉齊國的國君無知,蹇叔聽說了這件事,他勸阻我不要這麼做。正因為他勸阻了我,我沒有去無知手下任職,後來齊國因為無知的倒行逆施而大亂,我卻能夠脫身不受影響。

《史記·秦本紀》原本應該記的是秦國的大事,為什麼太史公這裏筆鋒一轉,突然去寫此時齊國和晉國發生什麼事呢?因為這是天下大勢。
寧公十二年時薨逝,留下了三個兒子,而秦國的第一次內亂即將就此展開。
各位看這話說得多漂亮!
秦穆公的大名叫任好,各位猜猜,這樣的人物在即位的第一年會先做什麼事?
當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https://read.99csw.com

從利害的角度來分析,各位不要忘了百里奚是個外國人,如今孤身來到秦國。秦國本土的大臣勢力,過去強悍到連國君都有危險,更何況是他?如果沒有好朋友來幫忙,猝然間執掌國政,這能成事嗎?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天下沒有一個人就能成就大事的,必須有人來幫忙。如此看來,蹇叔不正是幫助百里奚的最好人選嗎?
接下來秦國從武公、德公、宣公到成公一連四位,除了德公能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繼位外,其他全都不行。他們並不是沒有兒子,武公有一個兒子,宣公有九個兒子,成公有七個兒子,但都無法繼位。究竟是何緣故?
齣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齣子。齣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我每次讀到這裏,就感覺極其可笑和悲哀。你姓姬,問題是虢國也姓姬啊!晉國能滅虢國,他為什麼就會放過你呢?過去晉國的公族們為了爭位,不要說同姓,就連同族間也彼此攻伐殘殺,毫不留情。你居然會相信晉國,想仰賴他們的善意來保全自己?這位虞國國君生在亂世,竟然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活該要亡國!
那麼百里奚會怎麼回答呢?
我們讀書必須用心深思,不只是要懂得道理,還要明白人情。各位要知道,百里奚是有大才的人,一個有大才的人最怕的就是懷才不遇。他才能如此傑出,屢屢有機會,卻屢屢不見被用,比他差的人卻都平步青雲。他心中的苦悶和憤懣,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
從道德的角度來分析,你的朋友幫你這麼多,如今你有機會了,就因為他比你賢能就不肯推薦,那麼你又是什麼樣的人?傳統中國人認為「進賢者受上賞」,哪一個英明的國君會不喜歡這種沒有私心,願意推薦更多賢才的人呢?

穆公五年,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怎麼滅的呢?簡單地說,虞國和虢國在戰略形勢上本為一體,兩國唇齒相依,如果團結一致,他國就很難進攻。於是晉獻公想了個好辦法,他送了虞國珍貴的玉璧和寶馬,要求借道攻打虢國。
是因為齣子特別賢能,深得大家擁戴嗎?還是齣子很會做人,所以大臣們特別喜歡他呢?都不是,大臣們喜歡的不是齣子這個人,而是齣子的年齡,各位看下面這段就知道了。
百里奚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游困於齊而乞食人,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周王子頹好牛,臣以養牛干之。及頹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以為上大夫。
歷史告訴我們,其實人會被騙,往往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所以太史公要特別寫虞國的滅亡,不過是「以璧馬賂于虞故也」,簡單地說就是「慾令智昏」罷了。

……(武公)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齣子也。
請問假如你是秦文公,這一刻你會不會遵照約定,將岐以東的肥美土地還給周人?

對於這個問題,現代人可能有各種不同的答案。但古人的答案始終是:人才、人才和人才!想要成就霸業,必先從得到人才開始。而對真正的領袖而言,人才這種資源和智慧一樣,永遠不會嫌多。
各位不妨想一想,秦國的大臣們為何要立齣子?
虞國大夫勸國君不可答應,認為晉國滅掉虢國后,虞國也保不住。虞國國君聽見這話,九*九*藏*書他怎麼回答呢?他因為捨不得晉國的寶物,於是說:「晉國和我國都是姬姓之國,有同姓之親,不會攻打我們的。」決定答應借道。結果晉國滅了虢國后,立刻順路把虞國也滅了,後世「唇亡齒寒」的典故就從這裏來的。
他說:「就是因為虞君沒有重用你,虞國才會滅亡,這不是你的錯。」
試想,百里奚推薦了蹇叔,難道會因此而失去穆公的重視嗎?當然不會,因為蹇叔賢,百里奚也賢,穆公怎會輕易放過賢才?百里奚是真有才華,不是徒有虛名,他深知自己的才華何在,並非其他人所能輕易取代,所以有足夠的自信。
四年,迎婦于晉,晉太子申生姊也。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大夫。
但穆公不只是說話漂亮而已,他表露出自己的真心,堅持請教百里奚國事該怎麼辦。最後和他談論了三天,穆公非常高興,覺得這個人真是奇才,不但要用,而且要重用,決定把全國國政都交給他主持。因為秦穆公為這位大才贖身開出的價碼為五張黑羊皮,所以當時人都戲稱百里為「五羖大夫」。

按中國傳統的史法,當時秦國只是個諸侯國,天下大勢並不在秦身上。秦國雖然因為後來統一天下而得立為本紀,但史家有必要讓後人都知道,此時真正執掌天下大勢的是哪些國家?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馬賂于虞故也。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 六人。
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本為好友。當時袁紹認為,他要佔據黃河以北的土地,因為那是天下最好的地盤,南向就可取得天下。但曹操卻說,佔據哪裡做地盤都無所謂,只要人才夠多就行了。試問到了最後,曹操與袁紹誰勝誰敗?
等各位熟悉秦國的歷史后,就會知道一件事。這種先君過世,幼君即位,然後君臣彼此奪權鬥爭甚至相殺,在秦國是常常上演的老戲碼。不是只有齣子和武公這個例子,也不是只有秦始皇那個例子,在秦國這種事實在太常見了。


命運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用雙手搏鬥殺出來,而不是靠別人賞賜的,秦人始終相信這一點,這在秦襄公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來。
……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
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
在今天平均壽命這麼長的時代,七十多歲大多都是早已退休的老人,何況是在春秋時代!在當時的人來看,這就是個快死的老頭兒,已經沒有辦法再從政了,所以才忽視之,楚人甚至是把他當成囚犯送回秦國的。可是秦穆公怎麼做?穆公親手將他從囚籠中釋放出來,然後誠懇地向他請教國事。
可是真正的問題來了,既然蹇叔屢屢預言準確,為什麼百里奚第三次就不聽他的話呢?
文公的東征,每一步都是血戰,最後終於將戎狄趕走,收復了原來周朝的京畿之地。周朝的京畿之地在今天的陝西省中部,基本又可以用岐山來劃分東西,岐以東才是最肥美的關中平原,岐以西大多是山地。這就是為什麼周平王當年許諾給秦國的,是岐以西的土地。

大部分人的答案,大概是大展宏圖,或報答君恩,或https://read.99csw•com擴張權力,都不出這類的內容。但百里真是與眾不同,穆公用他,果然沒用錯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向國君推薦比自己更優秀的人選。

但秦人原本是東方古族,造成他們野蠻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他們根本就是炮灰,在戎狄間求生存尚且不及,何來餘力追求文化?這是秦人的悲哀。但這一點最後也造成秦人在骨子裡輕視文化、崇拜力量的性格。各位不妨看看這樣的性格,在後來的歷史中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
十三年,齊人管至父、連稱等殺其君襄公而立公孫無知。晉滅霍、魏、耿。齊雍廩殺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齊、晉為強國。
(武公)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立其弟德公。
各位請注意這段,傳統史書為何要把「初以人從死」這一件事大書特書,連殉葬人數都寫得一清二楚呢?因為中國文化認為「人命關天」。
《莊子》中有個故事,宋國有個人家傳一種防止凍裂的不龜手之葯,靠著這個秘方,世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冬天從不怕手凍裂。後來有人聽說此事,願以百金求購。這個宋國人就想,我家靠著這種葯漂洗絲絮不過賺得數金,如今一口氣可得百金,當然要賣!結果買到秘方的人,轉頭就把秘方賣給吳王,讓吳國的軍隊從此不怕冬天渡河,於是戰勝了越國。吳王為了酬謝他的大功,不惜分封土地給他。所以,同樣是不龜手之葯,有人只能用來漂洗絲絮,有人就能用來得到大富貴,這就是智慧的差別。
還有一件值得一提的大事,在秦德公時,他決定將國都遷到雍城(位於今天陝西省西部)。此後秦在雍城定都近三百年,成為秦國時間最長的都城。
為什麼我要特別講這一段?讀過我的《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秦始皇跟嫪毐、呂不韋的鬥爭吧!各位當時心中或許有疑問,呂不韋和秦始皇關係這麼近,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剷除呂不韋?
從秦武公「初以人從死」開始,後來的秦國代代殉葬不絕,但《史記·秦本紀》這裏特地記載這件事,並不只是為了譴責,而是這樣的做法後來影響了整個秦國的命運,後面我會再談。

不過請各位注意,這隻是事情的表面。因為當時戎人奪取的可不只是土地而已,還有大量的人口。在現代,由於地狹人稠,我們往往感覺不到人口的重要。但在古代,由於人少地多,人口的重要性是遠遠勝於土地的。特別在人口稀少的時代,許多戰爭的目的常常不是佔據土地,而是擄掠人口。為什麼呢?因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事實上,沒有那麼簡單。秦國和晉國是鄰居,但在春秋時代的關係極為複雜,可以說是既聯合又鬥爭。聯合的時候,代代聯姻,好得如膠似漆,所以後世才有「秦晉之好」的成語;但是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另一方就會立刻撲上去狠狠地咬一口,前面所說穆公元年進攻的茅津,就在晉國。
史書沒寫原因,很難下一定論。但人之常情大多愛子勝於愛弟,如果可能的話,怎麼會不想自己的兒子繼位?偶爾一位願意傳弟不傳子或許還有可能,但一連三位如此,實在大違常情。因此最大的可能性是,此時國君恐怕已經沒有權力決定自己的繼位者是誰了。
這一刻,請你把書合上。試想,如果你是百里奚,別人把你從囚車之中放出來,讓你從一個奴隸一下子變成大夫,還要給你在這個國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請問你第一件事要做什麼?
秦始皇明不明白這些歷史?他當然明白。所以他一旦即位,立刻就要對付前朝的大臣,因為他怕這種弒君的舊戲再次上演。

秦國雖然經歷了九九藏書幾代變亂,但各位不用擔心。因為事在人為,一位橫空出世的霸主即將在秦國誕生,他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史書或寫作穆公)。
歷史學是研究「時」與「變」的學問,一個做法好不好,沒有標準答案,要由所處的環境來決定。能夠決定百里奚前途的人是秦穆公,因此要判斷百里奚的做法是否正確,必須先了解秦穆公怎麼想。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秦國因戰爭而死的人,絕對比六十六人多,但戰爭是不得已,難道殉葬也是嗎?拿活人來為自己殉葬,是儒家思想非常不能接受的一件事。連孔子這樣的人都忍不住大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他連像人的陶俑都不能接受,何況是活人!他這麼好脾氣的人,居然開口就咒人斷子絕孫,可見其憤怒。
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
百里奚對秦穆公說:「我的賢能比不上我的朋友蹇叔,我賢能你知道,蹇叔賢能卻沒有人知道。」各位可能會問,既然沒有人知道,百里奚又如何證明蹇叔賢能呢?總得有個根據吧!
這是什麼樣的時代呢?各位從這段文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是一個弒君與滅國的時代。過去因為有周天子在,亂臣賊子不敢為亂,強國不敢任意吞併弱國。但自從周平王失去大義名分之後,王室權威蕩然無存,本身又無實力,所以天下秩序已然崩壞,重心首先轉移到齊、晉兩大強國之上。
「我接下來到周朝的都城,周的王子頹喜歡牛,我就藉著養牛之法接近他,因此他要用我。蹇叔又勸我不要去,於是我聽蹇叔的話離開了周,結果周王子頹後來引發了大亂,正因為我沒有被他所用,所以也沒有被誅殺。
為什麼晉獻公忽視百里奚?為什麼楚國人這麼低價把他賣掉?到這裏答案終於揭曉,原來他已經七十多歲了!

襄公建立了秦國,但他並未志得意滿、安享榮華,終其一生都在與戎狄奮戰,最後襄公就死在征途之中,由他的兒子文公繼位。父親死了,兒子就接著上場,這就是秦人。襄公的兒子文公,僅憑著七百士兵就敢繼續東征。從這個軍隊人數也可以看出,秦人建國時國力的窘迫程度。

等等,難道百里奚不懂這是一個拯救自己脫離奴隸身份的好機會嗎?為什麼他要辭謝穆公的賞識?


這兩個小國的滅亡,本來不關秦國的事,為何《史記·秦本紀》要特別記載呢?因為虞國大夫中,有一個未來對秦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叫百里。
他自己親任軍事統帥,對外主動進攻茅津這個地方,並且獲得勝利。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穆公頗有乃祖之風,他是一個勇猛而具備軍事才能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朋友一次兩次跟你講不要去,你可能還覺得他是為你著想;到第三次還叫你不要去的時候,你就很容易被情緒蓋過了理智,因為你實在忍不下去了!如果朋友再堅持勸阻,就容易生出怨心,說不定有人還覺得朋友是嫉妒他,故意阻撓他。《論語》說「朋友數,斯疏矣」,就是這個道理。忠言逆耳,果然這一次不聽蹇叔的話,百里奚就倒大霉了。
文公雖然歸還了岐以東的土地,但他卻將從戎人手上奪回的周朝人口全部據為己有。事實上,秦國人口本來就少,否則怎麼會只能拿出七百人東征?就算給秦國岐以東的土地,秦也守不住,還不如得到大量的人口,才能變成生產力。更何況周朝的這些老百姓,往往教養更好,學識技術更高,秦的國力就此大大強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