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為善,有報嗎?

第四章 為善,有報嗎?


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秦穆公不是不想進攻晉國,更不是不想報復夷吾,只是時機不對。晉是大國,秦是小國,秦怎麼能夠在時機不對的時候貿然進攻。他要等待時機,只要時機一到,到時熟悉晉國內情的丕豹就能發揮莫大的作用。歷史上凡是大國多半都要收留一堆小國的政治失敗者,原因也正在於此。
秋,繆公自將伐晉,戰于河曲。
獻公聽了驪姬的話后,十分憤怒。有人勸太子,為什麼不說出驪姬下毒的真相?太子回答:「國君已老,寢食沒有驪姬就不安,就算我說了真話,只會更惹他生氣而已。」又有人勸太子,乾脆逃到國外吧!結果太子說:「如果我逃跑,不就證明我確實有罪嗎?哪一國會收留這種弒父的不孝子呢?」最後申生就決定自殺了。

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呂、郄等疑丕鄭有間,乃言夷吾殺丕鄭。
九月壬戌這一天,兩軍在韓地會戰。會戰開始,晉君就一馬當先,棄主力部隊于不顧,率領了前鋒精銳部隊進攻,殺到最前線去跟秦軍爭利。結果到了前線,發現情況不對,可能會陷入秦軍包圍,只好立刻撤退。
但問題是,晉君已經抓來了,總不能無故把他放了。否則別人還以為是秦國怕了晉國,這樣只會更糟。怎麼辦呢?不用擔心,聰明的人永遠會給自己找好台階下,「天子為請,夫人是憂」正是秦穆公下台的台階。既給了天子面子,又重新讓晉人喚起「秦晉之好」的聯姻感情,姬姓之國聽到了更會誇獎秦穆公識大體,這豈不是面面俱到。更何況,還有實際的好處。
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于楚,而妻以故子圉妻。重耳初謝,后乃受。繆公益禮厚遇之。
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是時秦地東至河。

宋·李唐《晉文公復國圖》
晉獻公原來的夫人叫齊姜,生了太子申生。齊姜早死,後來獻公又娶了新夫人叫驪姬,驪姬為了讓她自己的兒子奚齊能夠當上太子,她就計劃謀害申生。

而兩年前被秦國滅亡的梁國,正是晉太子母親的娘家。如今梁國滅亡,換句話說,太子失去了所有從母家那邊可能得到的支持和幫助。更糟糕的是,他的兄弟眾多。從歷史來看,兒子的重要性向來與總數量成反比,因此等晉君死掉之後,未必是他繼位。

讀到這裏,對《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有印象的朋友應該馬上就會想到,這不又是一個扶蘇嗎?面對父親的亂命,不抗爭也不逃走,而是選擇甘心就死。請問各位,這能叫作孝嗎?
這一位重耳,就是後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面對父親的亂命,最後選擇了不服從而逃跑。但正因他的不肯屈從,最後才得以收拾因父親而大亂的晉國,使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這也就是《易經》中所謂的「幹父之蠱」,後面會再詳說。



而且從穆公迎接重耳這件事,就知道秦國接下來必然要進攻晉國。進攻晉國若能成功,這個女兒還是能夠當上晉國國君的夫人,只是人選從圉變成重耳而已。
二十年,秦滅梁、芮。
獻公有八個兒子,其中以太子申生、重耳、夷吾最為賢能,所以都被派到外地守城。如今申生已死,驪姬怕重耳和夷吾找她算賬,所以連他們也要除掉。於是驪姬對獻公說:「申生下毒的計劃,兩位公子也是知道的。」重耳、夷吾只好逃回自己的城池,於是獻公更覺得他們是畏罪潛逃,派兵進攻兩城,後來重耳、夷吾都棄城逃到外國去。
丕豹居然說:「晉國國君無道,百姓都不支持,秦國可以去征伐晉國。」丕豹是哪國人?他是晉國人。他為了報自己的家仇,居然要勾結外國去進攻自己的國家,殺戮自己的同胞,真是個赤|裸裸的晉奸!
這時里克想迎接公子重耳回來登基,但重耳不敢。這其實也合理,面對一個已經殺掉兩個國君的大臣,誰敢貿然回去,焉知他不是第三個?但重耳不做夷吾做,殺頭生意總還是有人做的。
試問,重耳是第一個被秦國送回扶植的晉國國君嗎?當九-九-藏-書然不是,前面不是還有一個過河拆橋、恩將仇報的夷吾嗎?如果你是秦穆公,你會不提防著重蹈覆轍嗎?怎麼樣才能避免這種事呢?
而秦穆公的夫人,也來為兄弟求情。各位還記得吧?穆公的夫人是從晉國娶回來的公主,也就是夷吾的姐姐。她知道這件事後,立刻披麻赤腳,也就是打扮成服喪之人來見穆公說:「如果連自己的兄弟都不能相救,我以後還有什麼臉再繼續做你的夫人?」

於是重耳只好同意這樁婚事,穆公因此大喜。各位注意《史記》這裏的用詞,不是「厚遇之」,不是「禮厚遇之」,而是「益禮厚遇之」。你就可以看出,穆公因此對重耳已經完全放心,這就是「投名狀」的好處。
請問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對晉國的內亂和夷吾的請求,這個忙你幫是不幫?
不過丕鄭回國后,夷吾的兩位臣子呂甥、郄芮懷疑他必然和秦國勾結了,否則怎能安然回來,就建議夷吾把丕鄭給殺了。丕鄭死後,他的兒子丕豹就投奔秦國。到了秦國后,各位猜他跟穆公說什麼?

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為請晉君。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跣,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
如果你是秦穆公,好不容易抓到仇人。但外有周王,內有夫人,面對他們的請求,請問你會怎麼做?
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乃與晉君盟,許歸之。

後來這三百多個野人聽說秦國要跟晉國作戰,都來請求跟隨穆公參戰。等穆公被晉軍包圍,生命垂危之際,三百多人立刻衝上前去,人人「推鋒爭死」。什麼叫「推鋒爭死」?前面有兵器,他們不但不害怕,還爭先恐後地向前沖,希望為穆公去死。為什麼他們如此悍不畏死?就為了回報當年吃了穆公的馬肉,穆公不但沒有怪罪他們,還把他們全部赦免的恩德。
穆公立刻答應幫忙,派百里奚率領軍隊送夷吾回國。為什麼呢?原因不過四個字:「有機可乘。」


各位認為,秦穆公這件事做得如何?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


晉獻公死後,驪姬的兒子奚齊被立為國君。驪姬以為害死太子,逼走兩位公子,她的兒子就能安然坐在國君的寶座上,但結果並非如此。因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晉國還有一群各懷野心的大臣。
因為穆公如果能夠扶植一個晉國的國君,讓他對秦國感恩戴德,將來豈不是對秦國大有好處嗎?更何況,夷吾還許諾了實際的利益。

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奚齊,其臣里克殺奚齊。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
就在眼看著秦國就要完了的時候,突然有三百個悍不畏死的野人殺出來,居然打破了晉軍的重重包圍。更神奇的是,他們不但解救了穆公,還把夷吾給抓了回來。各位看這場戰爭是不是極富傳奇,穆公莫名其妙就贏了,夷吾莫名其妙就輸了。

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

負責追查此事的官吏是個厲害角色,居然把三百多人一個不落地全部抓回來,要對他們依法處刑。這時秦穆公說話了,各位知道他說什麼嗎?他說:「君子怎麼能因為畜生去殺害人呢?我聽說吃了好馬的肉如果不喝酒,對人的身體有害。」於是秦穆公不但釋放了這三百多個野人,還送他們酒喝。
穆公說:「我自以為得到晉君是大功,結果現在居然驚動天子來求情,還造成了夫人的憂慮。」於是他和晉君立下盟誓后,便放了夷吾回國。


兼聽則明,穆公也要問問其他大臣。公孫支說:「飢荒跟豐收是常常輪替的事情,還是應該給晉國糧食。」他的言下之意就是,今天晉國發生飢荒,你拒絕幫忙,萬一以後我們秦國發生飢荒,那又怎麼辦呢?其他國家還會來幫我們嗎?
穆公就問了丕豹一個問題:「如果百姓都不支持夷吾,他又怎能剷除這麼多大臣而安然無事呢?能夠殺掉大臣們而國家居然沒有亂,這就證明上下是調和的。」換句話說,秦國無機可乘,根本不能夠進攻晉國。
晉國內亂,可是天下大勢不會等待它,另一個超強大國齊國也不會等它。這一年,齊國在葵丘召開了外交大會,天下諸侯https://read.99csw•com共尊齊桓公為霸主。
晉驪姬作亂,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圉拋棄秦國,秦國也決定拋棄他。秦穆公從楚國迎回逃亡在外的公子重耳,準備扶植他成為新的晉國國君。但接下來,穆公卻做了一件可能會讓各位覺得不可思議的事,他決定讓被圉拋棄的那位秦國公主再嫁給重耳。
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奚將兵送夷吾。
第二年晉國發動大軍進攻秦國,穆公非常悲憤,他沒想到當初的善念,如今會帶來這樣的結果。於是穆公任命丕豹為將軍,同時親自率軍迎戰。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重耳不知道穆公的打算嗎?他當然知道,問題是他有選擇的餘地嗎?所以他的臣子子余就勸重耳說:「你今天要求人,不論人家提出什麼要求,你能不答應嗎?不答應的話,人家會為你出力嗎?」另一位臣子子犯說得更直接:「你將來連圉的國家都要奪取,何況只是妻子?一切聽秦國的就是了。」
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于韓地。晉君棄其軍,與秦爭利,還而馬。繆公與麾下馳追之,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

趁丕鄭出使不在國內,夷吾接著又以殺害奚齊、卓子和荀息為罪名,誅殺里克。幫助夷吾登基的關鍵,就是秦國和里克,結果夷吾這人翻臉比翻書還快。
秦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其實熟悉世事人情的朋友們,應該都能猜到,穆公這麼做是必然的。他怎麼可能真的殺掉晉君?就算要殺,立刻解決便是,又何必到處公告?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請問各位,秦穆公做了一件好事,做好事真的就沒有好報嗎?
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對夷吾的背信,看到丕豹帶來的機會,請問你會不會出兵攻打晉國?
如果把這位公主嫁給重耳,那麼重耳和圉間就有了奪妻之恨。中國人向來視殺父之仇和奪妻之恨為不共戴天之仇,這樣一來重耳就沒有了退路,一定得幫秦國殺掉圉才行。重耳殺了圉,就必然會引起擁護圉的晉國臣子們的疑懼,在這種情況下,重耳就只能更依賴秦國的幫助。這個辦法,在後來的中國就叫「投名狀」。
如果你是秦穆公,碰到這樣的一個人,你該怎麼辦?
當然了,你不讓出實際的利益,他國勢力怎麼會來幫助你?講得更透徹一點,你不出賣自己的國家,他國怎麼會願意讓他的軍隊為你流血?沒有好處人家為什麼要來幫你打仗,人家軍隊是白死的嗎?
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
十八年,齊桓公卒。

第二,天下姬姓的國家有那麼多,你殺了夷吾,物傷其類,這不是得罪了天下所有姬姓之國嗎?為了逞一時之快,而招致天下之敵,任何有智慧的人都不會做出這種選擇。
其實穆公用的計策,一樣不是什麼新招,不過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而已,只是這次是用在國家大事之上。如果穆公一開始威脅要割地才放人,列國豈不是將秦國看成綁匪?晉國人看到穆公不敢殺夷吾,必然會討價還價。可是一開始說要拿夷吾祭祀上帝,最後卻放過他,人家必然會說穆公仁厚,晉國做錯了事,賠禮也是應該的。下了這一步好棋,面子、裡子全都被秦穆公拿到手,各位看看這是何等人物!

怎麼謀害呢?驪姬對太子說,她夢見齊姜,要太子趕快去祭祀母親,並且記得把祭祀后的胙肉送給獻公。這一切都是合乎禮制的要求,於是太子照辦了。當時獻公剛好出宮打獵,太子只好把胙肉留在宮中,驪姬就藉機在胙肉中下了毒。

歷史學不講空話,每個道理都需要有實際的驗證。我從來沒有說過,做好事必能得到好報,但至少在穆公這個例子上,就不能說做好事一定沒有好報。其實人生在世,有的時候你給人家恩德,你真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會收到善意的回報。這種東西無法量化計算,也未必馬上就能看到,可是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太多太多了。
歷史上有很多人都曾相信,當某個人是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時候,那個人將來就一定會毫無保留地聽自己的話。秦穆公對晉文九*九*藏*書公打的也是這個算盤,但事情真的會像秦穆公想的這樣發展嗎?
十四年,秦飢,請粟于晉。

丕豹聽到晉國發生飢荒,立刻勸說穆公不但要拒絕援助,還要趁火打劫,派兵進攻晉國。各位看到這裏就知道,丕豹心中根本沒有晉國百姓的死活,我前面罵丕豹絕對沒罵錯,他就是個晉奸!
這場戰爭的經過極為傳奇,就像後來的淝水之戰一樣,如果寫在小說裏面,大家絕對會以為作者胡扯,但卻是發生過的史實。
秦穆公決定聽周王和夫人的話,放了夷吾。
《孫子兵法》說得好:「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一個合格的領袖絕對不能因為情緒而開戰,決定是否開戰的關鍵永遠只有一個,就是我們能不能打贏?和情緒無關,和仇恨無關。想要成功,就請你永遠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
第一,秦穆公如果一時頭腦發熱,真的把晉君給殺了,接下來問題就大了。晉國是大國,殺了一個夷吾還會有別人即位,新繼位者勢必要為夷吾報仇,這是晉國的國讎,這是面子問題,他們一定要報仇,你秦國從此便要惹來更大的外患。
第二年夷吾死了,太子圉順利地繼任國君。問題是,秦穆公非常生氣。為什麼生氣?因為太子圉名義上是人質,實際上穆公對他極好,把女兒都嫁給了他。結果太子圉居然對秦穆公不告而別,甚至連老婆都拋棄了,實在讓秦國太丟臉了。
秦國有晉太子在手,必然以為奇貨可居,或許會對晉國百般需索,不肯輕易放太子回國。而晉國的臣子們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輕視這個被秦國宰制的太子,可能就會改立其他兄弟作為新君。到時候,太子豈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於是太子決定偷偷逃回晉國去,而且他成功了。

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飢穰更事耳,不可不與。」問百里奚,奚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奚、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自雍相望至絳。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因其飢而伐之。


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結果出使秦國的丕鄭跟穆公說:「晉人其實想要的國君不是夷吾,而是重耳。」言下之意就是希望秦國幫忙改立重耳,他可以在晉國做內應。穆公心中也怨恨夷吾的背約,於是答應丕鄭的要求,兩人一拍即合。
而且按《國語》的記載,秦穆公特別重視這位嫁給圉的公主,因為她才華出眾。按秦穆公原本的打算,把這個女兒嫁給圉,將來她就是晉國王后,生下的外孫就會是晉國下一任的國君。還有什麼人會比女兒跟外孫更親秦國呢?但穆公沒料到,圉居然會拋下他們不管就跑了。
秦國在第二年就派兵把重耳送回晉國,重耳如願當上了晉國國君,這就是鼎鼎大名列于春秋五霸的晉文公。根據《國語》記載,晉文公即位后第二天,就立刻把圉給殺了,圉也就是史書上的晉懷公。然後再把秦國公主迎接回來當正室夫人,穆公一石二鳥的計策,到此完全實現。

各位不妨想想,重耳都知道的事,穆公會不知道嗎?秦國又不是沒有其他的公主,為什麼穆公一定要這麼做?
他們的行為叫作「愚孝」,聽從父親的亂命,一個讓秦朝淪亡,一個讓晉國大亂,所以都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子女不是要盲目順從父母的話,而是要記得「無忝所生」,也就是不要因為自己的行為讓父母蒙羞,更不要讓父母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中國人說「不孝有三」,而第一個不孝就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從這個觀點來看,扶蘇和申生所為其實是不孝。






很久以前,穆公不小心丟了一匹好馬,結果被住在城郊外的野人抓住吃掉了。參加這場盛宴,分著吃掉馬肉的一共有三百多人。也不知道那匹馬有多大,居然能供三百多人吃?
後來果然被公孫支這個烏鴉嘴說中了,過了兩年,這次就輪到秦國發生大飢荒了。這次換成秦國向晉國請求幫助,希望晉國能拿出糧食來援助他們。
如果真要找出一個道理來,從歷史來看,做好事是否有好報,必須要看你做好事的對象究竟是誰,這也就是知人。同樣的事,讓某些人來做就是佳話,而讓某些人來做就會變成一場笑話。為什麼?不過是人不一樣罷了。所以做事前必先九_九_藏_書知人,對壞人做好事,就必須承擔可能恩將仇報的風險;而對好人做好事,縱使沒有回報也大概不會有害處。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后,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
夷吾為了讓秦國答應幫助他回去,他就開出條件,假如他能夠成為國君,就把原屬晉國在黃河以西的八座城池統統割讓給秦國。你看夷吾多麼大方,八座城池啊,說割讓就割讓!
想要爭奪霸主,就必須壯大自己的力量;要壯大自己的力量,就必須并吞弱小的勢力,不管用什麼方式。這一年,秦國一口氣滅掉了旁邊的兩個小國——梁國和芮國。

這一年秋天,穆公又「自將伐晉」,各位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有多麼勇武好戰。晉大秦小,因此秦國不得不跟晉國聯姻;秦國跟晉國是鄰國,也不得不為了爭奪土地發生戰爭,所以說這兩個國家既聯合又鬥爭。本來按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弱小的秦國終究是鬥不過強大的晉國的。但就在這一年,晉國爆發了嚴重的內亂。
因為他是明白人,出兵是國之大事,《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當然不能隨便答應。穆公又不是身在深宮不知外事的君王,他都親自上陣多少次了,打仗是怎麼回事,他比誰都清楚。
兩天後,獻公回來了。下人將胙肉獻上,獻公本來要吃,但驪姬立刻跳出來阻止,說胙肉可能不新鮮了,最好先試試。怎麼試呢?先祭地,地立刻隆起。給狗吃,狗立刻死掉。給奴隸吃,奴隸也死了。驪姬馬上痛哭說:「太子怎麼能這樣殘忍,父親老得都快死了,就等不及了嗎?居然想要弒父自立!」接著又說:「太子之所以會這樣做,不過就是因為我受寵,他害怕奚齊會取代他,我願意帶著奚齊離開晉國,或者不如自殺算了,絕不落入太子手中任他魚肉。」
請問各位,秦穆公做了一件好事,做好事真的就會有好報嗎?
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不聽,而陰用豹。


當年和里克合謀的丕鄭,聽說夷吾把里克給殺了,非常害怕。因為害死前面兩位國君他也有份,就算穆公這次不因晉國背信而殺他,夷吾將來也可能會秋後算賬把他殺掉。

重耳的第一反應是敬謝不敏,絕不答應這樣荒唐的提議。但重耳的臣子們卻紛紛反對,勸他一定要接受。為什麼呢?因為非接受不可啊!
這樣評價申生是不是過於嚴苛了呢?我們不妨看看,申生有一個弟弟名叫重耳,他又是怎麼做的。

這場戰爭如此峰迴路轉,聽起來覺得傳奇,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呢?其實各位讀先秦兩漢的書,常常會發現古代的中國人和今天很不一樣,他們往往把恥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古人會覺得我受你的恩德不回報,就是我的恥辱,所以我無論如何都要報恩,甚至不惜拿我的命去拼。先秦兩漢有許多人都如此,這就是時代風氣。

這三百個扭轉戰局的野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晉君立刻召開會議,他的臣子虢射建議:「這是大好機會,應該趁秦國飢荒時派兵進攻,可以獲得大功。」這種趁火打劫的建議,夷吾居然立刻就答應了。真是有什麼君主,就有什麼臣子,晉國君臣個個想的都是乘人之危,都是一群什麼貨色?他們所思所言,跟丕豹有什麼兩樣?夷吾、虢射,全是一群恩將仇報的小人。
如果你是重耳,此時此刻碰到秦國這樣的要求,請問你會不會接受?
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
夷吾為了能回國,這次果然乖乖地把河西的土地獻給了秦國作為賠禮。為了怕秦國不信,還把自己的太子送到秦國來做人質。秦穆公得到了晉太子這樣的人質,也大方地把女兒嫁給了他。因為夷吾割讓了河西,秦國的領地大大擴張,東至黃河,國勢一時鼎盛。
於是穆公決定聽百里奚、公孫支的話,將秦國的糧食拿去援助晉國。秦國到底援助了多少糧食呢?後面這兩句話,形容得多麼生動,用船和車運輸糧食的隊伍,從秦都雍城一路連綿不斷排到晉都絳城。各位就看看這個運輸的隊伍有多麼長,那裡面運載了數量多麼驚人的糧食。
各位還記不記得那位到秦國當人質的晉國太子?這一年,他聽說父親生病了,真是心急如焚。看到這裏,我想很多https://read.99csw.com人會不由得感嘆,這真是一位孝子啊!不過事實可能和各位想的有點差距,因為他心急的不是父親的健康,而是自己能不能回國繼位。



穆公不聽丕豹的建議,可是有沒有把丕豹趕走呢?有沒有從此厭惡這個賣國的小人?沒有。他決定「陰用豹」。什麼叫「陰用」?就是表面上不聽丕豹的計策,實際上暗地裡重用這個人。


奚齊登基一個月之後,大臣里克、丕鄭立刻聯合申生、重耳、夷吾以前的部下,發動政變將奚齊給殺了。另外一個臣子荀息,就再立公子卓子為國君,結果里克又把卓子跟荀息都殺了。你看這君臣殺成一團,晉國已經大亂。
等夷吾回到晉國被立為國君后,立刻當場翻臉,決定說話不算話。他悍然撕毀了對秦國的承諾,派丕鄭出使秦國跟穆公說,晉國群臣不同意,河西八城一座也不給。說實話,這不是要丕鄭去送死嗎?
但就在撤回的時候,晉君騎的馬陷進了泥里。看到晉君的馬不能動,穆公覺得有機可乘,立刻率領軍隊衝上前去,要把夷吾給抓回來。結果沒抓到夷吾,反而陷入晉軍包圍之中。晉軍攻擊穆公,穆公當場受傷,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候。
秦穆公打得好算盤,不過這個夷吾更厲害。
穆公的答案是,不會。


初,繆公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吏逐得,欲法之。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

有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史記·秦本紀》為什麼要記兩個齊國人死掉的事情?這又關秦國什麼事?因為本紀體所記載的必然是天下的大事,管仲、隰朋雖是齊國的臣子,但卻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關鍵。這兩個人活著足以撼動天下,死後足以讓天下的局勢為之改變,這種人才有資格叫作歷史人物,所以《史記·秦本紀》一定要大書特書。
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
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
就在這一年,晉國發生了嚴重的旱災,於是夷吾向秦國求援,希望秦國拿糧食出來幫助他們。

各位猜猜看,晉國君臣會怎麼回答?
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
於是里克改迎公子夷吾,而逃亡在外的夷吾覺得有機可乘,不但答應,還立刻派人請求秦國幫忙,派兵送他回國。
前面說過,在本紀體中如果突然去記一件別國的大事,或突然去記別國的人物,那必然代表那件大事足以影響天下局勢,或這個人物的生死足以撼動天下。霸主齊桓公當然是這樣的人物,他的死使得天下重新回到無霸主無秩序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晉國、楚國、秦國,甚至更弱的宋國,無不對這個空出來的霸主位置虎視眈眈。

於是穆公把晉君給抓了回來,他特地齋戒,然後對外宣稱,要把晉君給殺了用來祭祀上帝。這一件事傳揚出去就不得了了,周天子聽說后,立刻派人來求情,說:「晉跟我都是姬姓的國家。」言下之意便是,他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宗親被秦國殺掉,希望秦國能夠赦免晉君。

百里奚說得更清楚:「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得罪你的是國君夷吾,你真的不給晉國糧食,難道能餓死夷吾嗎?自古以來只聽說有先餓死老百姓的,難道聽說過有先餓死當官的嗎?連官都餓不死,何況是君主?你拒絕援助,最後餓死的只有晉國的老百姓,他們又有什麼罪?
梁國是什麼國家?根據唐代《元和姓纂》記載:「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陽,是為梁伯。」如果這樣的記載可信的話,那麼秦國根本就是滅了自己的同姓之國。
等等,各位此時可能覺得有點怪怪的,我們不妨來推算看看。圉是夷吾的兒子,重耳是夷吾的哥哥,所以圉是重耳的親侄子。既然圉是重耳的親侄子,那麼圉的夫人當然就是重耳的侄媳了。啊,穆公居然要把重耳的侄媳嫁給他!這種事傳出去,重耳還要做人嗎?
但就算真的是滅同姓之國,在春秋時代這也是常有的事,為什麼這裏要大書特書?因為天下之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往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會帶來歷史上意想不到的結果。史學家想讓你看看,隨便滅掉這一個小國,將會給秦國帶來什麼樣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