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成功的代價

第九章 成功的代價

當然各位可能會想,楚王又不是笨蛋,怎麼可能相信張儀呢?楚王當然不是笨蛋,但請各位再跟我念一次:「一個人會被騙,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張儀膽敢故技重施,就是因為他帶來了楚國無法拒絕的禮物:商於之地六百里!
等等,怎麼會是六里呢?楚王的使者堅持張儀當初說的是六百里,而張儀堅持他當初說的是六里。最後無奈的楚使只好如實回報楚王,楚王這才發現自己被騙了。


老人家或許不懂得年輕人的朝氣和夢想,但是他們懂得現實的殘酷。
上位者好利,下位者自然就好利。上位者貪心,下位者就比他更貪心。上位者欺騙下面,下位者就必然用謊言回報上位者。上位者肆行殺戮,下位者只要有機可乘,也一定會用殺戮回報上位者。所以孟子才說:「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秦國的結局來看,難道不是這樣嗎?
故事到這裏就完結了嗎?當然還沒有,昭襄王之後,又經歷了短暫的孝文王和庄襄王(有的書寫作莊王或襄王)的統治時期,最後在始皇帝的時代統一了天下。
在戰國前期的歷史中,和秦國常發生各種關係的主要是魏、韓、楚、齊諸國,趙國這時還不是戰國舞台的主角。在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對外屢戰屢敗,北方又受少數民族威脅,處境十分危險。於是武靈王悍然發動了「胡服騎射」的改革,要全國人民改穿游牧民族的服裝,崇尚游牧民族的習俗。為什麼?因為游牧民族的風俗使他們全民皆兵,戰鬥力也比農業民族更強,武靈王相信只有這樣做才能讓趙國強大。
二十七年,……白起攻趙……

我想商鞅你一定覺得不甘心吧?一定覺得你為秦國做了這麼多,秦國人怎能如此無情呢?可是當你教育他們,只要遵守法律就好,在法律之下什麼人情都不必考慮的時候,他們有這樣的反應,不是很自然的事嗎?這一切不就是商鞅你自己一手造成的嗎?
想必白起一定不甘心,他有什麼罪?秦國怎麼能無罪處死他?但是試問鄢城被淹死的數十萬亡者,他們有什麼罪?長平之戰那四十多萬被坑殺的冤魂,他們又有什麼罪?白起又怎麼能無罪處死他們?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赫罪人遷之。

對峙聽起來很簡單,問題是二十萬大軍屯駐在前線,人吃馬嚼,錢糧耗費不可勝數。廉頗不敢出戰,卻日夜要求增援,前線軍隊頗有死傷,卻無寸土之功,還被外國譏笑說趙人怯懦,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如何受得了?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廉頗出擊,揚我大趙國威,廉頗都拒絕了。於是趙孝成王終於決定陣前換將,由年輕新銳的軍事學家趙括代替老邁膽小的廉頗,擔任趙國大軍的統帥。
秦襄公這麼做,是因為在奮鬥死戰了兩百多年之後,秦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因此他要對天發誓,從這一刻起,秦人的命運將不再被任何人主宰。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秦人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面對過多少危機。但各位可以發現,即使是在秦國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他們也從來沒有考慮過再次屈膝,讓強國來主宰自己的命運。
張儀的故事還有很多,這裏就不詳述了,以後有機會再來談談縱橫家到底是怎麼回事。這裏只是想讓各位看看,張儀是如何運用詐術,玩弄各國於股掌之上。那麼張儀這麼聰明的人,結局又是如何呢?
第二年,東方的齊國前來攻魏,西方的秦國也來攻魏。韓國與魏國唇齒相依,立刻發兵抗秦,結果韓國一戰又被秦國斬首八萬,天下諸侯為之震怖。秦國重視軍功,軍功是靠首級來計算,所以秦軍殺戮最盛。魏國在恐懼之下,終於向秦國低頭,決定脫離合縱聯盟。張儀的目的已經達成,便公然回秦國再次接任宰相。

秦武王的力氣非常大,性格又爭強好勝,特別喜歡和大力士角斗。他身邊的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等人,都因此被他任命為大官。這夠荒唐了吧?不夠,還有更荒唐的。有一次,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誰能舉起大鼎,結果秦武王居然因為硬要舉起那個沉重的大鼎,超過了他力量所能負荷,就這樣折斷膝蓋骨而死了。跟他一起舉鼎的孟說,也因為這件事被族誅了。
惠文王為何罷免張儀?事實上,張儀根本就是秦國派來的大間諜。因為當時的魏國不堪秦國的逼迫,已經打算加入合縱共抗強秦,張儀希望能瓦解這個聯盟。
回顧秦人的歷史,起源於上古黃帝之苗裔,在商代的時候靠著不斷的努力,終於成為諸侯。可是因為一次賭錯邊,整個氏族從諸侯淪為了炮灰。在那樣的絕境中,秦人始終沒有放棄希望,還激發出了最強的血性。等西周到東周天翻地覆的那一刻,秦國抓住了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擁有了自己的國家。幾代血戰,到了秦穆公時,終於成為西方的霸主。可是穆公一死,秦國國勢從此中衰內亂,又淪為一個最窮最弱的國家。到了秦孝公力圖自強,迎來了商鞅,選擇了「強道」作為秦國未來的道路。在商鞅、張儀和白起的幫助下,秦國終於成為天下最強的國家,所有的國家只能雌伏在它的腳下。到了始皇帝時終於統一了天下,而後迎來了最輝煌的成功和最徹底的毀滅。
更何況,法家的核心理念是維護君權、強化君主專制,他們只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他們可從沒說過「君王犯法與庶民同罪」。現在是國君要對付商鞅,守法的秦國人當然會站在國君這一邊,又有什麼好說的?至於私人的恩情,法家最想消滅的不就是這種東西嗎?
秦是中國上古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最後一支真正的血緣貴族,所以它的失敗並不只是一個國家的失敗。秦統一天下,消滅了六國貴族,而最後秦也被滅亡了,於是連最後一支上古貴族也消失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國歷史從此之後迎來一個嶄新的階段。貴族的時代到此已經全部過去,read.99csw.com而一個屬於平民百姓的更加壯麗的大時代即將來臨。
請問如果你是趙孝成王,年少即位,朝中都是老臣。面對上黨的投降,你正需要堂皇的政績,會拒絕這樣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嗎?
為了順利讓胡亥繼位,李斯和趙高偽造遺詔,這是用「詐」。趙高為了奪權,先騙李斯,后騙胡亥;二世不願意聽任何自己不喜歡的話,所以身邊的人都只好騙他,這還是用「詐」。最後趙高騙子嬰,子嬰騙趙高,這全都是用「詐」。上下交詐,正是秦國的君臣相處之道。
楚王惱羞成怒,決定發動大軍進攻秦國報復。但此時的秦國已和齊國聯合,兩國一起攻打楚國,結果是什麼呢?
關於這件事的發生年代,是有一點爭議的。《史記·秦本紀》記載此事在昭襄王十年,但《史記·楚世家》和《六國年表》卻說發生在楚懷王三十年,也就是昭襄王八年。不過考證年代不是本書的重點,事件內容和意義才是,各位知道有這樣的不同記載也就可以了。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拔五城。
八百年的時間,讓秦國扭轉了自己的命運。秦人靠的是什麼?不就是在任何困境中都絕不放棄的勇氣,還有無論如何都要拚命改變自己的決心嗎?
因為一個滿嘴謊話的人,不但列國厭惡他,連秦國的君臣也厭惡他,說他「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被趕離秦國的張儀,後來不到兩年就死了。

白起的赫赫功業,全部建立在趙、韓、魏、楚等國的累累白骨之上。而其中最重要,足以影響天下命運的,就是昭襄王四十七年的秦趙長平之役。為了說明這場關鍵性的戰爭,這裏要先從趙國這方面開始談起。
楚王為什麼會相信張儀?因為張儀是秦國的宰相。他必然是想,一個大國宰相會公然騙人嗎?秦國會公然騙人嗎?答案是「當然會」,因為秦國奉行的是「強道」。
斬首二十四萬!前面秦國和五國大戰,也不過才斬首八萬多。如今白起一出場,就能斬首二十四萬,這個人軍略之強,手段之狠,由此可以想見。不過,這還不是他殺人最多的一次。
可能有朋友會問我,古書里寫的這種二十四萬、四十余萬的數字是真的嗎?會不會是太誇張了呢?說實話,古代軍隊的數字多半是號稱,以赤壁之戰為例,曹操號稱百萬,孫劉聯軍號稱三十萬。有很多時候,統帥自己也知道沒那麼多人,可是非得要號稱那麼多人才能嚇到敵人。袁紹官渡之戰前的文告就號稱自己「長戟百萬」,以漢末當時的人口,他怎麼可能會有百萬的長戟兵?實際到底有多少人,後人不知道,恐怕古人自己也不確定。
秦王回報白起的辦法就是,奪去他一切的爵位和財富,然後把他處死。為什麼呢?因為白起已經位極人臣,他是封君、大將軍,如今又立下這麼大的功勞,已然賞無可賞。如果白起安安穩穩低頭做人也就算了,但長平之戰後他自恃功高,言行跋扈,對於秦王的命令愛答不理。

如果各位有這樣的問題,那就太不了解什麼是政治人物了。一般人會在乎事情的好壞對錯,學者會在乎事情的真假是非,但政治人物只會在乎一點,那就是這件事物「能否為我所用」。惠文君可以怨恨商鞅,也可以殺了商鞅,但他會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因為他比誰都明白,商鞅這套辦法對國君最有利。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攻楚,取宛。
十四年,更為元年。……三年,……張儀相魏。

《史記》的筆法是很有趣的,一般來說,如果所記載的人真的有罪,《史記》就會將他的罪名寫清楚。但如果這個人是冤枉的,《史記》就只會寫「有罪」,不會寫罪名是什麼。從這裏來看,白起應該是冤枉的。
趙軍不斷猛攻,但這時守衛壁壘的秦軍卻突然變得頑強無比,誓死不退。這時有消息忽然傳來,秦軍的另外兩支軍隊,一支已經佔據道路的要塞,切斷了趙軍的退路;另一支則駐守于趙軍大營壁壘之外,阻斷援軍和補給的到來。更要命的是,趙括為了快速追擊,全軍輕身出動,沒有攜帶太多的輜重!
這一年,魏國決定加入聯軍,與韓、趙、燕、齊再加匈奴共同進攻秦國(也有學者主張,應該是楚、趙、魏、韓、燕五國聯軍)。可惜五國本不同心,加上有張儀的裡應外合,聯軍最後果然慘敗,被秦軍斬首八萬兩千人。

在本書的最後,我特別想談談這一句。各位還記得,當秦人終於立國之後,秦襄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嗎?那就是祭祀上帝。在當時人及後人看來,秦襄公所做的都是十足的僭越。只有天子可以祭上帝,一個剛剛立國的小諸侯,你怎麼膽敢祭祀上帝?前人對此多半只是痛斥,卻很少有人問,秦襄公自己難道不知道這是僭越嗎?為什麼他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做出這樣的事?
結果等楚懷王一到武關,立刻就被秦國抓了起來,然後押送到咸陽去。秦昭襄王要楚懷王答應割讓楚國的巫郡和黔中郡,才願意放他回去。結果憤怒的楚懷王堅持不答應,秦國就不放他走,楚國也堅持不受威脅而另立新王。最後秦國的騙局沒有得逞,但楚懷王後來也就死在秦國了。
答案很簡單,還記得我前面和各位說過的秦人的特殊性格嗎?越艱困越奮鬥,越順利越荒唐。這樣的規律幾乎貫穿于整個秦人歷史的始終,就像是對他們的詛咒。
五十一年,……西周君背秦,與諸侯約從,將天下銳兵出伊闕攻秦,……於是秦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走來自歸,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口三萬。秦王受獻,歸其君于周。
荒唐的秦武王一死,他的異母弟弟昭襄王繼位。結果第二年,秦國爆發了內亂。這一場內亂規模極大,包括大臣、諸侯、公子們統統起來作亂https://read•99csw.com,結果全部被年輕的昭襄王殺得一乾二淨。連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昭襄王的嫡母,恐怕都參加了這場叛亂,所以才會不得好死。而武王的王后,就是昭襄王的寡嫂,也被趕回了娘家魏國去。這種大臣想謀逆,君王殺大臣的老戲碼,在秦國又一次上演。
不過各位不必擔心,商鞅死歸死,新任的秦惠文君還是繼續用商鞅的新法在統治秦國。等等,這又是為什麼?惠文君不是恨透了商鞅嗎?
等趙孝成王終於陣前換將,秦國也立刻陣前換將。原本統率秦軍的是名氣不大的王齕,現在卻秘密換成了秦軍第一殺神白起。而秦王還下了嚴令,有膽敢泄露統帥是白起者,殺無赦!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如果讓趙括知道他的對手其實是赫赫凶名的白起,他如何膽敢輕兵出擊?又怎麼能讓他輕易上當?這是第二步。
張儀死後,是不是代表秦國不再使詐騙人了呢?當然不是。在這一年,戰國史上最大的騙局就要出現,而策劃者就是這位年少即位的昭襄王。
惠文君十四年,他在這一年改稱惠文王,因此重新定為元年。而在惠文王三年,張儀居然被秦國免相了!走投無路的張儀,只好投奔魏國,於是成為魏國的宰相。
被圍困的趙軍失去了主帥,就更不能與秦軍對抗,最後只好全軍投降。那麼白起會如何對待這些投降的趙軍呢?答案是「殺」!只有殺盡趙軍,才能打斷趙國的脊梁骨,讓趙國再也不能和秦軍對抗。只有殺盡趙軍,才能讓六國震怖,以後聽到秦軍就聞風喪膽,再也不敢面對秦國的進攻。至於趙人四十萬條性命,白起會放在心上嗎?秦國會放在心上嗎?
誰說年輕人不能有成就?滿朝的文武老臣們,你們懂得年輕人的朝氣和夢想嗎?他們這對年輕的君臣,誓要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給這些老臣看!


而經過了五百年,秦王如今再一次祭祀上帝,他正是要告訴天下,秦國在歷經五百年的奮鬥,犧牲了無數代人之後,終於完成了祖先的宏願。在這一刻,秦國已經在列國之上,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主宰秦國的命運,秦國即將成為天下的主人!
但各位要知道,對古代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何等驚世駭俗的事!在先秦的典籍中,不斷強調文明和野蠻的差別就在於「冠帶禮樂」,不斷強調「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如今趙國卻要全民改穿胡服。這等於是向天下宣告,趙國為了活下去,決定拋棄文明,崇尚野蠻!
其實這一切都是秦國的陰謀,秦國當初對廉頗的烏龜戰術無可奈何,只好另出他計,派人用重金賄賂趙國的臣民,散布謠言說:「秦國害怕的人只有奇才趙括,廉頗已經老邁膽小,很快就會投降。」這是第一步。
趙孝成王答應上黨的投降了嗎?他答應了。因為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不要白不要,這可是十七個城啊!管他以後有何禍患,眼前能拿到的好處是最實在的。自古以來那些陷入財色陷阱的官員,難道不知道可能會有後患嗎?當然知道,他們只是無法拒絕眼前的誘惑而已。
你為了權力、富貴,可以不惜一切手段,你吸引來的也會是這樣的人。你謀算別人,難道別人就不會謀算你?你為了利害可以出賣別人,難道別人就不會為了利害出賣你?天下有這樣的事嗎?每天你和這樣的一群信奉「強道」的人混在一起,難道會有好下場嗎?秦國信奉「強道」,靠著欺騙和殺戮取得了天下。問題是,你用欺騙和殺戮治國,別人也將會以欺騙和殺戮回報你。

騙局的一開始是這樣的,秦昭襄王寫信給楚懷王,邀請他參加在秦國武關召開的秦楚友好會議,締結兩國同盟關係。楚懷王收信后十分猶豫,去的話怕秦國騙他,不去的話怕秦國打他。最後他的兒子子蘭勸說他萬萬不可拒絕秦國的好意,所以楚懷王還是去了。是啊,大國怎麼會公然騙人呢?
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三年,諸侯並起叛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子嬰立月余,諸侯誅之,遂滅秦。
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如同《易經》所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吉凶從何而來?吉凶就從「物以類聚」來!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身邊就會聚集一群跟你一樣的人。這一群相似的人就會形成一個團體,所有的吉凶都從這個團體的性格和他們選擇的道路而來。
所以張儀就被抓起來嚴刑拷打,但不管怎麼打,張儀始終不肯承認,最後只好把他放了。張儀的妻子看到丈夫落得如此下場,感嘆地說:「如果你不去讀書學遊說,怎麼會落得這樣的羞辱呢?」張儀反而問他的妻子:「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笑著說:「當然在啊!」(廢話,不然張儀現在是怎麼說話的?腹語嗎?)張儀說:「在,就夠了!」
秦國確實不必再擔心外人,可是要擔心它自己。因為秦國最後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自己滅亡了自己。當秦國選擇了「強道」,將「詐」與「力」發揮到極致,用欺騙和殺戮來統治天下的時候,它的命運就已經決定了。後來發生的種種故事,我都已經寫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了。

結果接戰之下,秦軍果然不堪一擊,立刻倉皇敗退。原來秦軍不過是紙老虎而已,廉頗以前居然嚇得不敢作戰,實在是太可笑了!趙括看見秦軍的窘態,決定出動全軍主力乘勝追擊,一路殺到秦軍的壁壘之下。

這件事說起來複雜,其實就是詐騙和綁票而已。只不過秦國以大國之姿,居然可以不要臉到這個地步,實在是可驚可懼!也難怪楚人對秦國的憤恨如此之深,後來甚至有「亡秦必楚」的讖語不斷流傳。而《史記》更記載了當時天下各國的反應,「諸侯由是不直秦」,天下諸侯都因此看不起秦國!
沒有力量,就沒有正義。弱國的悲哀,莫大https://read•99csw•com於是。


懂得記取歷史教訓的朋友們,讀到這裏應該就會忽然脊背發涼了。張儀相魏,就把魏國搞得如此凄慘,如今他又來相楚,楚國將會如何?


結果楚王毫不猶豫,立刻答應了張儀的要求。不但楚王大喜過望,連楚國的群臣都紛紛前來道賀。當時也有臣子諫言,懷疑張儀的承諾是否可信,但楚王的反應是:「給我閉嘴!」
更重要的是,白起你為人如此兇狠,外國人害怕你,難道秦王就不害怕你嗎?你這麼有將略,又這麼得軍心,卻對秦王不服。除了殺你,秦王還能怎麼辦?「功高蓋世者不賞,威震其主者身危,權過造化者不祥」,自古以來無不如此。
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盡殺之。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這就是萬世愚民之終極詐術,他希望能以此騙盡天下人。可笑的是,他一生最相信的李斯和趙高,還有他最寵愛的胡亥,卻在他死後聯手騙了他,還害死了他的繼承人。

趙括嘗試著進攻兩頭的秦軍,卻是屢攻不破,進退不得。趙孝成王為了救援趙括,嘗試再派援軍前來,可是秦軍卻好像越打越多,怎麼樣都無法突破他們的包圍。最後補給斷絕,兵無糧,馬無草,趙軍主力竟然陷入絕境。

政治,原本就是這世上最無情的事物,沒有之一。
商鞅雖然被處死了,秦國仍將發揚他的精神,不斷奉行「強道」的精神。但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道路上,除了商鞅之外,還有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接下來等著出場。
以「強道」治天下,讓秦國在戰國時代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但這條道路難道不用付出代價嗎?事實上,這條道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你可以靠武力屈服人於一時,可是這隻能在人心中累積悲恨怨毒,你的武力一旦衰弱了,天下人將全是你的敵人,這就是「強道」的代價。
結果楚軍不但被秦軍斬首八萬,連漢中之地都丟了。楚王不但沒有拿到秦國的六百里土地,反而被秦國拿走了六百里土地。後來憤怒的楚王決定發動全國之兵再次進攻秦國,最後還是慘敗。

為什麼趙孝成王一定要出擊?因為他深信趙軍能打敗秦軍。趙國君王英明神武,趙國軍隊精實壯大,趙國國威名揚天下,更重要的是秦國是邪惡的,而趙國是正義的,趙國怎麼可能會輸?

說實話,趙國是不是真的死了四十多萬人,誰也不知道。但據《戰國策》記載,長平之戰後,當時燕國的間諜曾回報燕王,趙國的青壯年都死光了,整個邯鄲城裡看到的都是失去父親的孩子。從這樣的記載來看,就算沒有四十萬,恐怕也相去不遠了。


張儀像
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可謂是戰國的大殺神。秦國能夠掃平天下,白起功不可沒,各位看看下面的記事,就可以知道。
一個久歷沙場的老將認為不會贏,一個生於深宮的年輕人認為會贏,如果是你,你會相信誰?
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後的數十年迅速強大起來。環顧戰國後期的天下,韓、魏早已不堪一戰,楚國幾次戰敗,已是外強中乾。齊國本來是東方超強大國,一度甚至并吞了同為大國的燕國,但齊愍王狂妄自大,結果引來了秦、韓、魏、燕、趙五國的聯合進攻,雖有田單復國,卻已是元氣大傷。此時的國際大勢,已成為秦趙爭霸的格局,只有趙國能夠對抗秦國,成為秦國東進最堅強的阻礙。
誰說貧窮的人就一定會偷東西?這太沒道理了吧!問題是,誰會懷疑有錢有勢的人呢?誰又敢懷疑有錢有勢的人呢?就算冤枉了貧窮的人,他又能拿大家怎麼樣呢?

於是白起設詐,把趙國的俘虜騙進山谷之中,然後全部坑殺。史書記載,秦國在這場戰事前後足足殺了趙國四十五萬人之多。只留下年紀最輕的二百四十人放歸趙國,讓趙人都知道秦人的可怕。
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二年,彗星見。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歸魏。

等到趙括陷入重圍之後,秦昭襄王以六十五歲高齡親臨前線,並且發動十五歲以上的青年男子全部開赴長平,要阻斷趙國所有的援軍和補給。這是計策的最後一步,趙人敢賭上全國國運來打這一仗,秦人也敢賭上全國國運來打這一仗,而且只會賭得更狠!
一個花了幾百年時間奮鬥的國家,終於從最底層爬起來,最後取得了天下,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故事。然後竟然在短短的十四年內,這個王朝就隨之灰飛煙滅,這又是一個多麼令人悲哀的故事。
以下是我個人的意見。

歷史告訴我們,如果你無法和人拼爹,無法和人拼娘,無法和人拼錢,無法和人拼地位,那麼你至少還可以拚命。只要你肯拚命改變自己,只要你沒死,人世間總會有希望的。
五十年……十二月,……武安君白起有罪,死。

白起像

因此張儀最後做出了和商鞅一樣的決定,他要悍然進入虎狼之秦。不要忘了,前面商鞅為秦國奉獻一生,最後落得死無全屍的下場。殷鑒不遠,六國人看了,誰還敢入秦?而此時張儀就敢去秦國遊說求官,真是「九_九_藏_書殺頭生意有人干」,為了前途連命都敢賭進去。

昭襄王五十三年,天下所有的國家都派人來朝見秦王,雌伏在秦王腳下。到這一刻,諸侯都已經明白,他們不是秦國的對手,即使是聯合也打不贏秦國。儘管後來列國還有幾次合縱之役,但都已經改變不了歷史的大勢,秦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就這樣,趙軍主力被秦軍圍困了四十六天,全軍已經餓到人吃人的地步,趙括只好聚集精銳企圖突圍。兵書上不是常說「置之死地而後生」嗎?結果趙括剛剛出戰,就被秦軍射殺,一位飽讀兵書的天才學者就這樣死在戰場上,給歷史留下的只有「紙上談兵」的笑話。
秦國果然如馮亭所料,怒而進攻投降趙國的上黨,於是趙王派老將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救援。等趙軍到前線時,上黨已被攻陷,廉頗決定建築壁壘以固守,堅決不與秦軍決戰。秦軍攻打了好幾次廉頗的防線,都沒有辦法攻下來,雙方進入對峙階段。
秦國在孝公和商鞅一代人的努力之下,成為天下強國。又經過了惠文王和張儀一代人的努力,讓天下列國為之雌伏。本來按這樣的發展,秦國應該此時就能取得天下,為什麼卻要等到八十多年後的始皇時代才終於完成統一大業呢?

馮亭既然不肯降秦,為什麼就願意降趙呢?他的目的就是將趙國拖入這場原本與它無關的戰爭之中。試想,秦國費了這麼大力氣攻韓,本來就要到口的肥肉居然被趙國不費一兵一卒拿走,又怎能不憤怒?一旦秦國的怒火轉向趙國,趙國勢必應戰,這樣便能促成趙韓聯合抗秦的局面。
答案是惠文王死了之後,他立刻就被新任的秦武王(也有記載寫作悼武王、秦武烈王或元武王)趕出秦國。
昭襄王是個長命的君主,在位長達五十六年。在他當政期間,又一個影響秦國命運的重要人物出現了,他就是白起。白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各位看下面這一段就會明白了。
始皇帝不知道誰泄露了他的話,就把所有當時在場的人全部處死;隕石掉到地上,不知被誰刻了詛咒始皇帝的話,就將隕石掉落地旁邊居住的人全部處死,這是用「殺」;二世皇帝害怕自己的兄弟姐妹、文武大臣們懷疑他得位不正,於是就全部處死他們,這還是用「殺」;到了最後,趙高想殺子嬰,子嬰要殺趙高,這都是用「殺」。始皇帝只是殺六國的軍隊和百姓,二世卻連秦國自己的宗室和大臣都要殺。秦朝的統治者碰到任何問題,都用「殺」來解決。自相殘殺,就是秦國最後的命運。
有時候天上掉下來的未必是餡餅,也有可能是鳥屎,甚至是比鳥屎更糟的東西。難道趙國人不知道嗎?趙國人當然知道。當時趙國臣子平陽君便力勸趙孝成王,不要接受上黨郡的投降,以免招來秦國的報復,得不償失。
中國傳統文化喜歡講「王道」「霸道」「強道」之分。當人們喜歡提倡「王道」的時候,就代表天下即將太平;但當「霸道」和「強道」的種子在人心中滋長的時候,亂世就將來臨。不信各位捫心自問,你是不是也曾經認為,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仁義道德都是假的,只有金錢和權力才是真的?有這樣想法的人越多,亂世就會越早來臨。
面對戰勝的強秦,魏王還能怎麼辦?於是魏王只好回禮,將鄰近秦地的上郡十五縣都送給了秦國。為什麼魏王不敢不回禮?因為秦強而魏弱,魏國不敢得罪秦國。但這樣一來,秦國不但得到了好處,魏國還從此被懷疑是親秦的一方,張儀達到了讓六國間產生不信任感的目的。

白起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于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斬首十三萬,攻韓斬首五萬,長平之戰殺人四十五萬。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約戰死兩百萬人,死在白起手上的就佔了二分之一,可謂戰國第一殺神。
五十三年,天下來賓。

十年,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兩城。
天哪,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多難興邦,驕奢失國」,正是秦國歷史最好的寫照。
我每每讀到這裏,實在覺得感慨良深。當年的周天子何等強大,將秦人的祖先從東方流放到西邊前線去做炮灰。秦人從那一刻起,在西方那個最偏僻危險的地方足足奮鬥了八百年,他們經歷了無數的坎坷,付出了無數的心血。而到了這一刻,周天子的後裔卻恐懼顫抖地雌伏在秦王腳下,只求秦王饒自己一命。
四年,……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說。
為什麼廉頗不敢出擊?因為他深知趙軍打不贏秦軍,趙國只足以對秦國造成阻礙,卻不足以對秦國造成威脅。如果悍然出擊,敗的一定是趙軍。
五十四年,王郊見上帝于雍。
當時的天下,韓、魏已經屈服,趙、燕偏僻弱小,只有齊、楚的聯合是秦國最大的威脅。張儀告訴楚王,只要楚王願意與齊國絕交,不必費一兵一卒,秦國將割讓商於六百里的土地作為禮物。
十三年,……擊楚于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
結果張儀入秦后,受到惠文君的賞識,很快便被重用。惠文君十年,他大胆任用張儀為相,君臣倆準備展開侵略中原的大計劃。張儀和商鞅的手段不同,商鞅雖然讓秦國強大起來,但卻使東方六國對秦國產生戒懼之心。如果六國因此聯合抗秦,那麼秦國仍然不是他們的對手。所以張儀希望利用外交手段來分化六國,拉攏親秦的國家來對付抗秦的國家,這樣秦國的東進將會事半功倍。
楚王立刻就任命張儀為宰相,然後公告天下與齊國絕交,接下來就坐著等張儀回秦國割讓土地九-九-藏-書。結果張儀回秦國后,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受傷,然後避而不見楚使。楚王等了三個月沒有迴音,就以為張儀懷疑他的決心,於是就派勇士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決定聯合秦國來對付楚國。張儀聽說了這個消息,這才願意見楚王的使者,然後說:「我答應楚國的六里土地,現在可以交割了。」
十二年,……張儀相楚。
秦朝為什麼滅亡?就因為迷信「詐」與「力」而滅亡。騙到最後沒有人可騙,殺到最後沒有人可殺,就等著接受最後悲慘的命運。秦國的故事,已經活生生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一場意外的事件造成了秦趙的火併。秦國進攻韓國的野王城,於是野王投降。但這樣一來,原本仰賴野王城和韓國相連的上黨郡,便被切斷與本土的聯繫。韓王懼怕秦國的大軍,便要將上黨郡十七座城送給秦國。結果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便決定投降相鄰的趙國。
八年,張儀復相秦。
在成功之後,始皇帝志得意滿,驕奢無度,延續「強道」而不改,以為靠著「詐」與「力」就能奴役天下,傳國至千萬世。當時的秦朝只有兩千多萬人口,卻要北伐匈奴、南征百越、築阿房宮、築驪山陵、築馳道、築直道,來滿足始皇帝無窮無盡的慾望。結果天下人起而叛秦,秦朝不過二世就亡了。最後宗族被滅亡,宮室被焚燒,百姓被屠殺、被擄掠,珍寶被劫掠,連土地也被諸侯瓜分,這就是秦的結局。
十年,張儀相秦。魏納上郡十五縣。
商鞅不是秦國人,而張儀也不是秦國人。按《史記》的記載,張儀是魏國人,他所學是遊說諸侯之術,按現在的說法就是外交和談判專家。學成之後,張儀本來想選擇出仕的國家,是南方老牌大國楚國。他去了楚國,也好不容易攀上了楚國宰相的門路。結果在一次宴會上,楚國宰相丟了一件玉璧,找不到是誰偷的,大家居然都懷疑張儀。為什麼呢?因為張儀最貧窮。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楚王走。……白起為武安君。
是啊!只要能活下去,世上又有什麼東西是不能拋棄、不能出賣的呢?這就是所有活在亂世之人的悲哀。秦國如是,趙國也如是。
這是「移禍江東」的毒計,在戰國的大亂世里,哪裡會有簡單的人物!
我每次讀到這一段都會想,商鞅和張儀這兩個人,一個是當宰相勸他逃命時,悍然把性命押在自己的判斷上,不肯馬上逃走;另一個是處於人生的絕境時,能夠絕對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憑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這兩個人都是狠人,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

如果你是楚王,一邊是友邦的交情,一邊是誘人的利益,請問你會選擇哪一邊?
就算聰明才智像商鞅、張儀、白起這麼高,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商鞅被車裂,張儀被趕走,白起被冤殺,因為他們奉行的都是「強道」,都用「詐」和「力」來面對一切。一個人的道路終究是自己選擇的,你所選的道路也就註定了你的結局。三個人的結局都是如此,那麼一心信奉「強道」的秦國,結局又會如何?
張儀行事如此明目張胆,難道魏國人不知道張儀是間諜嗎?他們當然知道,就算魏國人再笨,在戰死這麼多人之後,也會知道的。既然知道張儀是間諜,為什麼不殺之而後快呢?因為魏國人不敢。就算張儀事後擺明了他是秦國的間諜,就算張儀害死了魏國這麼多人,魏國也不敢動他一根汗毛,還得恭送他回秦,因為強秦就是他的後盾。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新任統帥趙括到達前線,果然一掃廉頗頹風,撤換了大量廉頗所任命的中下級軍官,決定奮勇出擊,一舉殲滅秦軍。趙王為了支持趙括,徵發了大量的青年男子,前線大軍多達四十萬人之眾,可以說趙國已將全國國運賭在這一戰上。
惠王卒,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商鞅之後,第二位影響秦國命運的人物就是張儀。
但寫歷史的難處就在這裏。如果你是史官,面對前人記載的這樣的數字,你該怎麼辦?在沒有其他史料可以參考的情況下,難道這些數字統統都不要嗎?那麼真正的數字又是多少呢?難道你的推測就更可靠嗎?所以史官唯一的辦法,只有盡量多加比對史料的異同,倘若前人的記載彼此出入不大,那也只能把這些數字記下來,不然還能怎麼辦?
趙國敗了,東方再也沒有國家能獨自對抗秦國,要挽救大家只有合縱。這一年,由西周君發起,要聚集諸侯最大的力量進攻秦國。結果是秦王大怒,派軍隊進攻西周,西周君立刻嚇得自己前來投降,對秦王磕頭求饒,還獻出了所有的土地和人民。
這就解答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商鞅遭遇危機時,秦國的新軍功階層沒有起來幫助商鞅呢?因為只要新法不變,他們的利益就不變,既然利益不變,誰會賭上身家性命去幫助商鞅?
張儀為什麼能當上秦國的宰相?除了他的才華之外,還因為他送給了秦國一份大禮。這一年,秦君派公子華和張儀率軍去圍困魏國的蒲陽,結果蒲陽守軍被迫投降。這時張儀居然勸秦王將蒲陽還給魏國,還主動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接著張儀勸魏王說:「秦國是戰勝國,還能對魏國這麼好,魏國難道要對秦國無禮嗎?」
如果說商鞅是將秦國從一隻惡狗脫胎換骨變成了老虎,而張儀是將這頭老虎從籠子里放了出來,那麼白起則是指揮這頭老虎,讓它披上了鋼鐵的武裝,咬死了所有的強敵。白起為秦國立下這麼大的戰功,可以說是自商鞅、張儀以來對秦國霸業貢獻最大的人,那麼秦王要如何回報他呢?
七年,……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