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你,要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第八章 你,要選擇什麼樣的道路?

可是趙良怎麼說呢?他舉了實際的例子,讓商鞅啞口無言。
是啊,用仁義道德來說服人,哪裡比得上直接拿拳頭來威脅人更快呢?「帝道」「王道」「霸道」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多多少少要收買人心。人心難測,花費時間實在太長,只有「強道」見效最快,往往能在當世中就看到成功。問題是,「強道」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
十二年,秦國營造了新都咸陽,並建造了宏偉的宮廷門闕。咸陽乃是關中平原的中心,從這一年遷都開始,此後一百多年都是秦國的首都,秦國藉此牢固地佔據了關中地區,成就了真正的帝王基業。
兩年之後,秦孝公薨逝,他的兒子惠文君繼位,立刻就把衛鞅給殺了。為什麼呢?為了平息自己和秦國本土貴族們的憤恨。

后五日,復求見鞅。鞅復見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罷而孝公復讓景監,景監亦讓鞅。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請復見鞅。」
什麼叫「霸道」?「霸道」是「假仁義以行」之道。什麼叫作「假仁義以行」?假就是借,他其實事事為了自己的好處打算,不過一定會拿「仁義」來作為冠冕堂皇的借口,這就叫「假仁義以行」。這樣的國家為政或出兵,需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沒有大義名分他是不會做的。所以霸主們雖然仍是自私自利,但有時能夠以理服之,原因就在這裏。

十九年,天子致伯。
衛鞅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很簡單,衛鞅在秦國重新劃分了各級軍功爵位。他規定一個人所能擁有的土地、房屋、奴隸還有生活享受,全部由爵位決定。即使你家財萬貫,但沒有爵位,就不能住大房屋、穿好衣服,也不能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隸。只要有了爵位,這些國家都會給你。更狠的是,即使你父祖都是宗室貴族,只要沒有軍功,你就不能名列宗譜之中,自然也就不能繼承父祖的地位。

趙良曰:「……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那麼下等人又是如何做事呢?下等人是「以力服人」,「以力服人」見效最快,但會在他人心中累積怨恨。有朝一日等你力量衰落了,他人必會報復,全天下都將會是你的敵人。所以商鞅的命運,從他一開始所選擇的道路,從周圍的人如何看他,其實就已經決定了。
但想要得到爵位,就只能拿軍功來換,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拿敵人的首級來換。所以在秦國,想要榮華富貴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上戰場」!所以這個方法一頒布,秦國舉國上下,人人奮勇赴戰。


天下的事情,沒有不需要付出代價的。到這一刻,秦孝公面對他人生的巨大考驗。衛鞅等於是在質問他,是不是真的想實行新法?如果孝公不能堅持下去,那麼變法事業就到這裏為止,不可能再往前走了。
從兩人的四次會面來看,「帝道」「王道」「霸道」都不是孝公想要的。只有「強國read.99csw•com之術」,也就是《荀子》中所說的「強道」,才是孝公真正想要的東西。
但如果有一天孝公不在了,商鞅又會如何呢?

商鞅為何要這麼多人保護才敢出門?不就是積怨太多,擔心有人想刺殺他嗎?從趙良的話里,各位就可以看出商鞅和百里奚為政的不同,以及在秦人心中地位的高下了。商鞅自以為功蓋秦國,為何最後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因為他所提倡的「強道」,本質就是「以力服人」,不管對內對外都是如此。
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

其實商鞅在孝公死後,他也知道大事不妙,立刻準備逃跑。可是他訂立的法律實在太嚴密了,各國又懼怕得罪秦國,最後連他自己也跑不掉。他只好返回封地發動部屬準備抵抗,結果他改革的秦國實在太強大了,一下就平定了他的叛亂。最後商鞅死得極為凄慘,被處了「車裂」之刑,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五馬分屍」。

什麼叫「王道」?「帝道」和「王道」都是行仁義之道,講究以德服人。但兩者的區別在於,「帝道」公天下,所以堯和舜是禪讓;而「王道」家天下,夏、殷、周三代則傳之於自己的子孫。過去的中國人相信,既然「王道」是以德服人,就需要像殷湯、周文王一樣積德行善數十百年,而後天下諸侯歸心,方能取代前朝。秦孝公覺得這樣實在太慢,秦國危機迫在眉睫,所以他也不選這一條道路。
三年,衛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務耕稼,外勸戰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這一次衛鞅見孝公,孝公覺得他說得很好,不過還是沒有用他。等衛鞅走了以後,孝公對景監說:「你的門客很不錯,我可以跟他好好聊聊。」景監轉告衛鞅,衛鞅就說:「我這一次是用霸道來說服國君,看得出他已經心動想要用我。請讓我再見一次國君,我已經知道他心中在想什麼了!」

變法的功績還不止如此,「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各位還記不記得秦孝公在「求賢令」里說過,他一心嚮往的就是穆公時「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的榮耀。而從變法到現在不到二十年,衛鞅就幫他達到了這個目標。
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貴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師。」於是法大用,秦人治。
其實「以德服人」,不過是儒家的最高境界。但在道家看來,還有更高的境界。一個人做事能夠不顯山、不露水,不以人力強為,出手總在自然關鍵處,是以費力最小而成功最大。他所做的事就算擺給你看,你也未必看得懂,有如黃石公之遇張良,這是超等人物的做法。
太子是國君的親生兒子,你和秦孝公再親、再近,能親近得過他的親生兒子嗎?如果你處罰了太子,國君會怎麼想?而且貴族內部縱使可能不合,但面對膽敢挑釁貴族的外人時卻是一體的,如果你膽敢處罰太子,就等於開罪了所有的既得利益者,你有這樣的勇氣嗎?

https://read•99csw•com
秦孝公三年開始變法,七年就在杜這個地方和魏國訂立了和平協議。各位還記不記得,魏國是戰國初年的天下第一強國,當時秦國根本不是他的對手,連河西都被魏國佔領而拿不回來。而如今秦國居然能和魏國談和,可見實力已讓敵國不得不正視。
秦孝公固然想知道衛鞅是不是人才,衛鞅也想知道秦孝公是不是明主,是不是值得他信任,是不是能讓他一展抱負。用什麼辦法可以了解對方呢?那就是試探。衛鞅的「強國之術」,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做法,他要徹底推倒一切舊制度,來建立一個新的時代。所以衛鞅反覆地試探秦孝公,想要知道他是不是真有堅定的變法決心,是不是真的為了追求強大,可以不顧一切道德仁義。

太子當時犯的法,需要接受黥面的刑罰,也就是在臉上刺青。但太子是未來的國君,國君的身體不能有傷殘,那該怎麼辦?於是商鞅建議由太子的老師們來代替太子受刑(各位看,當老師的還真夠倒霉的)。但即使如此,人人都將知道是太子犯法,這對太子將是巨大的羞辱。
為了獎勵衛鞅的大功,秦孝公「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讓他成為秦國的商君。變法二十年,衛鞅答應秦孝公的事辦到了,秦孝公答應衛鞅的事也辦到了。終孝公與商鞅一生,君不負臣,臣不負君,有恩有義,有始有終。

《史記·商君列傳》
八年,秦魏就撕毀了和平協議,兩國再次大戰。但這次卻是秦國佔了上風,根據《史記·魏世家》的記載,秦國還奪取了魏國的城池。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矣。」
看了這一段,就會產生兩個問題。
趙良說:「當年百里奚擔任秦國宰相時,出門不用車馬,四周不用護衛,他的政績歷歷在目。當他死的時候,秦國不分男女,人人痛哭流涕,小孩悲傷得不願唱歌,舂穀的人難過得發不出號子聲,都是因為感念百里奚的恩德。
各位要知道,在戰國時代,君臣之間的關係和後來很不一樣。當時因為天下有許多國家,有才之人可以自由選擇老闆。所以不但君要擇臣,臣也要擇君。用現代的話說,衛鞅是來找合作夥伴的,不是來要飯的。
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為反,而卒車裂以徇秦國。


景監十分意外地問衛鞅:「你說了什麼能這樣切中國君的心意?我們的國君居然能歡喜成這個樣子。」衛鞅回答:「我以前用帝道和王道來說服國君,國君說:『帝道和王道都太久遠了,我等不及了。賢君是要在活著的時候就能顯名于天下,哪裡能抑鬱地等待數十百年再來成就帝王事業呢?』所以這一次我用強國之術來說服國君,國君非常高興。可惜啊!選擇這樣的道路,將來就無法像殷、周一樣國祚長久了。」


但如果你今天不敢處罰太子,新法才剛剛推行,國內有多少貴族都在等著看好戲,明天還有誰會把新法放在眼裡?變法是你發動的,如今你又不敢真的執行,國君又會怎麼九九藏書想?
這時衛鞅對孝公說:「法令之所以不能實行,就是因為貴族們不守法。如果君上真的決心變法,就請先從太子開始處刑吧!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依法在他的臉上刺青,那就讓太子的老師來替代。」
其實當孝公在位時,貴族們就欲除商鞅而後快。《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衛鞅變法之後,真的讓秦國強大了嗎?從下面的史事,各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結果。
十年,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全國最高軍政長官,主持對魏國的戰事。秦軍勢如破竹,最後包圍了魏國的首都安邑,安邑宣告投降。能夠讓魏國低頭承認戰敗,這是秦國的輝煌勝利。秦國前後花了不到十年時間,就打敗了它最強大的敵人。
鞅之初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
原因很簡單,正如衛鞅所說「法之不行,自於貴戚」,貴族們從來也不覺得他們應該守法,在六國和秦國都是一樣的。可是六國不敢對付既得利益者,而孝公和商鞅敢。如果在當年那一刻,孝公和商鞅退卻了,那麼秦國也就會淪為像六國一樣的命運,如此而已。
就在魏國慘敗后的第二年,秦國再次大舉進攻魏國。衛鞅率領秦軍打敗了魏軍,還抓住了魏軍大將公子卬。怎麼抓住的呢?衛鞅和公子卬是老相識,因此以約定兩國盟好為由,欺騙公子卬前來會面。等公子卬一來,衛鞅就立刻派兵士抓住他,然後進攻沒有主帥的魏軍,就此獲得大勝,這就是「強道」的做法。
但天下有一得,則必有一失。衛鞅的辦法對孝公好,對上戰場的戰士好,但是對原本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貴族們實在是一點都不好。這些既得利益者,本來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安享一生的榮華富貴。現在衛鞅把他們原有的財富、地位、權力全部奪走,分給敢上戰場為國家戰鬥的勇士們,他們怎麼能不對衛鞅恨之入骨?因此反對衛鞅最為激烈的,就是以甘龍、杜摯為首的秦國本土貴族們。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見商君。……商君曰:「……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


八年,與魏戰元里,有功。
在中國文化中,做事可分為幾種境界。中等人是「以智服人」,用智謀達到目的,久了之後容易使人心生防備。有朝一日,當別人看到你就會多方提防時,你的路就會越走越窄,所以這隻能算中等人的做法。

衛鞅第一次見孝公,跟他談了很久,結果孝公聽得昏昏欲睡。君臣第一次相遇,結果是這樣的畫面,實在有趣。孝公根本不覺得衛鞅是什麼人才,所以回頭就對介紹人景監大發脾氣說:「你這個門客根本就是一個胡言妄語之人,這種人有什麼地方值得用?」孝公罵景監,景監就罵衛鞅。結果衛鞅說:「我用帝道來說服國君,看來他不感興趣。」
在此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最後消滅了所有的國家。但商鞅的辦法到了後來又不是什麼秘密,為什麼六國不學秦法,而要眼看著局面越來越糟?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

五天以後,景監又想辦法讓衛鞅見到孝公。衛鞅第二次見孝公,孝公對他的話比上次感興趣了一些,但仍沒有說中孝公的心意。回頭孝公又罵景監,景監又罵衛鞅。衛鞅說:「我這一次是用王道來說服國君,還是沒有打動他,請再讓我見一次國君吧!九*九*藏*書
衛鞅一開始施行新法,老百姓都有疑懼,不知道政府是不是玩真的。而貴族們根本不把新法當一回事,因為在貴族的心中,法律是用來規範平民老百姓的,不是用來規範他們的。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竟然連太子也犯了法,試問衛鞅處罰還是不處罰?
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衛鞅用什麼方法來使秦國強大呢?說穿了,就是《商君書》中所說的「利出一孔」。什麼是「利出一孔」?在法家看來,天下人所作所為不過就是為了得利,因此只要把其他能夠得利的孔道全部堵死,只留下一個能夠得利的孔道,也就是國家想要人民去做的事情,這樣所有的人都會爭先恐後地去從事它,而且會越做越好。
施行衛鞅新法后,一開始百姓都覺得很痛苦,因為有種種新的規定要強制他們遵守,例如衛鞅要求民眾必須互相檢舉不法的行為,檢舉者受重賞,隱匿者必須連坐。又為了增加農業人口,規定從事工商業而貧窮者,全家都要淪為奴婢,只有努力耕織才能免去賦役。百姓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法律,實在是太不適應了。
商鞅藉由太子犯法這件事,替新法樹立了威嚴,此後沒有貴族敢犯法。但是,太子會忘了這怨恨嗎?太子的老師們會忘了這怨恨嗎?貴族們會忘了這怨恨嗎?前面二十幾年因為有孝公在,他們只好隱忍,現在秦孝公已經死了,還有誰護得住你商鞅?

上等人則是「以德服人」,堂皇正大,光明磊落,如同百里奚一樣,每件事都讓人得到好處,讓人感念你的為人。這種方法見效雖慢,卻是後遺症最低的做法,而且做事不怕人知,人家知道只有更佩服你,所以列為上等人的做法。

第二個問題,衛鞅到秦國來,不就是想被秦孝公重用嗎?為什麼衛鞅不一開始就痛痛快快地把「強國之術」說出來呢?前面幹嗎花這麼多時間說「帝道」「王道」「霸道」?萬一弄得孝公不高興,以後不再見他,那衛鞅前面所做的努力不是都白費了嗎?
這一次衛鞅見到孝公,孝公與他相談甚歡,連自己的雙膝都會不知不覺地往前移動。為什麼呢?因為上古時代還沒有椅子,當時的中國人都是跪坐在席上,孝公對衛鞅這次說的話極感興趣,唯恐聽不清楚,所以兩膝不自覺地前行,越來越靠近衛鞅。兩人足足談了好幾天,孝公一點都不厭煩。
只要孝公還有一點顧忌,只要孝公還有一點虛偽,那就不是他最好的合作夥伴,衛鞅就只能再找其他的國家合作。結果在反覆試探之後,這對君臣終於確定他們彼此是最好的搭檔。只要他們合作,秦國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試想,倘若你是六國的軍隊,在戰場上面對秦軍,卻只見對面的秦人,一個個的目光都盯著你的腦袋不放,嘴角露出熱情的微笑,你心中怎能不發毛?因為秦人心中想的是,這個腦袋可以換田地,那個腦袋可以換大屋,再一個腦袋就能讓他娶上老婆。別國人視上戰場為送死,秦人卻視上戰場為晉爵發財的坦途,怎麼能不變成天下最勇猛的軍隊?
咸陽宮遺址台(位於今陝西省西咸新區秦漢新城),中間淺色部分為宮殿中唯一一根巨柱遺痕,有學者推測其為荊軻刺秦王時繞行之殿柱

鞅復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罷而去。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鞅曰:「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誠復見我,我知之矣。」
因此孝公決定堅持變法,他先從自己的親生兒子九九藏書,也就是這個國家的太子開始犧牲。但如此一來,老百姓就發現連太子犯法都不能夠倖免,於是太子以下,人人就不敢不守法。變法因此成功,秦國從此國富兵強。
可是等排除萬難,堅持變法三年之後,百姓對衛鞅的新法人人稱好。為什麼呢?因為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了。因為這套軍功爵制而獲利最大者,正是平民階層。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會比實際的利益更能打動老百姓。如果沒有實際的利益,統治者只會一天到晚談空道理,是半點用都沒有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新法根本不能推行,請問如果你是衛鞅,你該怎麼辦?
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政治之道分為很多層次。什麼叫作「帝道」?所謂的「帝道」就是公天下之道,統治者不以私人私心來治理天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具體來說,傳說中的堯舜實行的就是帝道,所以他們都把天子之位主動禪讓出去。問題是,誰能沒有私心?誰又能甘心為人作嫁?無怪乎秦孝公不願選擇這樣的道路。
衛鞅入秦之後,並不是與秦孝公初次見面就成功受到重用。《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他求見秦孝公的坎坷經過。
請問各位,商鞅有本事能讓秦國從窮國、弱國變成天下第一強國,這是多麼有才智的人。為什麼這樣有才智的人,最後竟然會讓自己落得這樣死無全屍的下場?
不到十年就能打敗你最強大的敵人,不到二十年就能達到你追求的目標。歷史告訴我們,自強是天底下最笨的方法,也是天底下最好的方法。如果你不求自強,只想玩弄小聰明、小技巧,真正的成功永遠不會降臨到你身上。往往你自以為抄了近道,其實卻只是走了一條更加漫長的道路。只要你真心想自強,成功永遠來得比你想象的更快,秦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什麼叫「強道」呢?「霸道」和「強道」的本質都是以力服人,但「強道」連仁義的幌子都不要。我要進攻就進攻,我要掠奪就掠奪,只要對自己有好處,什麼都可以做,不需要任何借口。在這種人的心中,只要能讓自己更強大,什麼仁義道德都是假的。而秦孝公和商鞅最終選擇了這條道路,因為它見效最快。

十二年,作為咸陽,築冀闕,秦徙都之。
二十年,諸侯畢賀。

「可是如今閣下出門,如果不攜帶眾多強壯的護衛,如果左右沒有武裝士兵保護你,你就不敢出門。《尚書》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就像清晨的露水一樣危險,還想要長保平安嗎?」

趙良是一位讀書人,有一次商鞅問他:「我的治國比起百里奚,誰更賢能?」社會經驗豐富的朋友們,如果聽到上位者這麼說,大概都可以猜得出來,他的言下之意當然是自以為更賢能,希望從你的口中得到肯定。

這一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決定出兵救趙。魏國聞訊,發動全國軍隊與齊國決戰。結果齊軍大勝,魏軍慘敗,統帥太子申被擄,大將龐涓被殺。魏國本來是戰國初年第一強國,至此元氣大傷,國際局勢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局面,魏國再也不能對秦國構成威脅。
二十四年,……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歲,誅衛鞅。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帝道」「王道」「霸道」「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