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始皇的臣子 第一章 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

秦始皇的臣子

第一章 詬莫大於卑賤,悲莫甚於窮困

年少時,為郡小吏。

他又說,天下的貨物有很多不是秦國出產的,卻都值得珍惜;天下的人才有很多不是秦國土生土長的,卻都願意效忠秦國。當然,各位會覺得怎麼可能呢?不是你國家的人怎麼可能真正效忠你呢?
李斯認為,此時以秦國的強大和秦王的賢能,對付東方六國就好像拿著掃把掃除灶上的灰塵一樣簡單,足以盡滅諸侯,成就帝業,統一天下。但這樣的好機會稍縱即逝,如果自以為秦國太強,就覺得不用擔心,大意懈怠,不急著完成統一的話,一旦等到東方六國又出現了賢明的君主,重新強大並再次聯合起來,到時要以一國來對付六個國家,就算你有黃帝一般的賢能,也不可能兼并天下了。
太史公敘述李斯的生平,是從一個小故事開始的。有一次,李斯在政府機關的廁所中看到幾隻老鼠,這些老鼠專門吃不幹凈的食物。這是理所當然的,廁所裡頭還有什麼好東西可以吃呢?因為廁所中常常有人和狗進進出出(身為現代人,很難想象人與狗進同一個廁所的畫面),所以廁所中的老鼠一天中常常要被驚嚇好多次。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當然,由於篇幅有限,本書不可能將秦始皇周圍所有的人都一個一個分析清楚。如果有足夠的篇幅,我也很樂意每一個人都談。但在此,只能挑最重要的幾個人來談。秦始皇的臣子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李斯,因此本書前半部分就將以他的生平為主軸來展開。


人要如何給自己留退路?我們可以從張良的例子中得到啟示。漢初三傑中,韓信冤死,蕭何曾經入獄,只有張良面對多疑猜忌的劉邦和呂后,卻能取得他們的信任,最後全身而退。
李斯是怎麼說的呢?他對秦王說,現在將六國來的人才、賓客全部趕走,這些人就只能去他國為諸侯們所用。如此則天下之士不敢西向入秦,而六國卻得到了大量人才,這不等於是送給盜寇兵器和糧食,幫助他們來傷害自己嗎?
各位請特別注意這個「嘆」字,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嘆」是最關鍵的一個字,李斯的一生共有四次嘆息,每一次都在他人生的關鍵時刻,可以說「嘆」字緊緊地扣住了李斯的一生。因此各位要特別注意,李斯的每一次嘆息都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境況下發出的。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但是別忘了,李斯也是外國人,他來自楚國,自然也在逐客之列。但如今的李斯已經踏上了飛黃騰達之路,他當然不願離開秦國。
李斯把尉繚原來的辦法又做了改良,尉繚只說了以財物賄賂六國豪臣,因為送錢是對大部分人最有用的辦法。但總有少部分人是錢解決不了的,這種人該怎麼辦?

二十余年,竟並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夷郡縣城,銷其兵刃,示不復用。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攻之患。……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當年秦國的祖先被周人強迫遷移到蠻荒的西方去抵禦戎狄,這樣的環境固然造就了秦人富有血氣的戰鬥性格,卻也使得秦人缺乏文化的積累,在治理國政方面不得不依賴東方六國的人才。因此,秦國一直有著重用外國人治國的傳統,例如百里奚是外國人,蹇叔是外國人,商鞅是外國人,張儀是外國人,范雎是外國人,呂不韋是外國人,而李斯也是外國人。
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等等,鄭國是間諜,不代表所有在秦國出仕的外國人都是間諜吧?按照這個邏輯,難道百里奚是間諜?難道蹇叔是間諜?難道商鞅也是間諜?

但人生總有意料不到的事情,這一年發生了一件足以影響李斯去留的重大事件。
原因何在呢?漢高祖取得天下、定都長安后,諸將人人爭功,希望得到更大的權勢和更多的財富時,張良卻做了三件事:


《史記·李斯列傳》


斯乃上書曰:「……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read.99csw.com
人就怕學不成,一旦你「學已成」,確實把自己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之後,那接下來就不是環境挑你,而是你挑環境了。為什麼呢?因為你有用,人家需要你啊!
其實外國人是不是間諜根本就不是重點。重點是,歷代秦王不斷重用外國人,這些秦國的本土勢力早就深懷不滿。這些大臣提出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只要不是土生土長的秦人就不會愛秦國,更不可能真心效忠秦國,當然應該把這些外來人趕走。如此一來,所有的權位自然都會回到秦國本土勢力的手中。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
如果你不能改變所處的環境,那你的一生往往就會被這個環境所拘束和困住,你很難改變、擺脫自己原有的命運。所以人如果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去找一個能夠實現理想的好環境。但問題來了,很多人都想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可是辦得到嗎?

身體不好,就難以領軍為官。一心修仙,就代表對人間的名利沒有興趣。杜門不出,不和其他功臣往來,就少了無窮是非。當別人都只想到「進」的時候,只有張良已經想到了「退」,所以才能明哲保身。
各位看到這裏可能會說,那還不容易,李斯大可以告老還鄉啊!問題是各位想得太簡單了,李斯一定不會這麼做。

人和人的相遇,第一印象往往極其重要。秦王身邊難道沒有其他人才嗎?當然有。因此對李斯來說,機會可能只有一次。而遊說對方的真正重點,永遠不是你想說什麼,而是對方想聽什麼。
李斯又說:「如今在秦朝已經沒有臣子的地位比我更高的了,可以說是榮華富貴無人可比。」富與貴不同,富是有錢,貴是有地位。記不記得前面跟各位說過,李斯一生的心愿是什麼?他說:「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與卑賤相對的就是高貴,與窮困相對的是富裕。李斯不論是在富上還是在貴上,都已經到達一生的頂點了。也就是說,李斯一生的心愿,這一刻通通都已經達成了。於是他開始擔心,擔心什麼呢?

接下來,秦王便聽從李斯的計謀。什麼樣的計謀呢?

李由有一次剛好告假回到咸陽,於是李斯在家中舉行歡迎酒宴,朝廷所有的部門首長都來祝賀,門口的車騎多到數以千計(不知道李斯家附近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停車空間)。這和今天那些名流富豪結婚,飯店門口的豪華跑車可以排到幾條街以外是一樣的盛況。為什麼這裏不寫「百官」而寫「百官長」呢?因為官職低的官員還擠不進去。
可是有一次李斯到糧倉去,卻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糧倉里的老鼠每天都吃得飽飽的。因為糧倉里最多的就是糧食。而且糧倉里很少有人和狗進出,糧倉里的老鼠每天吃著美味的糧食,居住在寬敞舒適的屋子裡,不必擔心人和狗的打擾。
你想去好的環境,但好的環境就一定會接納你嗎?你想去世界五百強企業工作,世界五百強企業就一定會聘請你嗎?
第三次,他打算出仕虞國的國君,好友蹇叔又勸他別去,但這次他沒聽蹇叔的話。後來虞君為了貪圖晉國送來的寶馬玉璧,借道讓晉國的軍隊伐虢,等虢國滅亡后,晉國就順便把虞國也消滅了,百里奚先是成為階下囚,然後又淪為奴隸。
李斯不願意一輩子做一個地方政府的小公務員,而他也明白想要改變所處的環境,就必須先改變自己。但是人要怎麼樣才能改變自己呢?只有一個字:學!古人說「不學無術」,反過來想,只要你肯學,就會有術。只有學習和教育,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
「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庄襄王過世,繼位的秦王政才十三歲,尚未親政。當時秦國權勢最大的人是誰?就是丞相呂不韋。於是,熱衷名利的李斯立刻投入呂不韋的陣營中,成為他的門客。呂不韋發現這個人的才能非常高,因此任命他為郎官,隨侍年輕的秦王左右。
第一次,他打算出仕齊國的國君無知,幸好好友蹇叔勸他別去。無知本來靠弒君自立,不得人心,後來果然被殺,齊國爆發內亂。如果百里奚當時成為無知的臣下,就可能捲入這場大難之中。
在這一刻,這些都是沒有用的。要說服對方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讓對方相信,留下你比趕走你對他更有利!

還不只如此,李斯家每一個兒子娶的都是秦國的公主,李斯家每一個女兒都嫁給秦的公子。各位由此就可以看出他家富貴到什麼程度,和秦國宗室的關係密切到什麼程度,秦始皇喜歡他到什麼程度。

可是,「楚王不足事」啊!楚王的條件,並不足九九藏書以讓人侍奉他。在那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這就是商鞅當年為什麼要反覆試探秦孝公的原因。《孫子兵法》所謂七計中,以「主孰有道」為第一要件,就是因為碰上無道的領導者,任你有千種智謀、萬般本事,他不聽,你也是要失敗的。
這是李斯一生的第二次嘆息,我們來看看他為什麼有如此深長的嘆息。


李斯這個人的心性,畢生所好就是富貴權勢。一個已經享受到富貴權勢的人,怎麼可能輕易放棄他所擁有的一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什麼是「戒之在得」?這是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戒之在貪」!到了李斯這個地位,他怎麼可能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勢?不要看他在那裡「嗟乎」,一副「喟然而嘆」的模樣,從那之後發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誰敢跟李斯搶權位,他依然會跟誰拚命!
「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
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

秦王立刻任命李斯為自己的秘書長,為什麼呢?因為秦王明白,這是一個和他有相同志向,又有足夠聰明才智的人物。像這樣的人物,秦王怎麼能不用?
中國人自古認為,想要爭奪天下,就必須先爭奪人才。楚漢之爭,項羽一開始明明強於劉邦,為何最後卻是劉邦獲得勝利?其中固然有各種原因,例如時代的原因、時機的原因、地域的原因等等。但從傳統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用人」。韓信、陳平、張良都曾先後在項羽底下做過事,項羽既不能用他們,又不能殺他們,最後還把他們拱手讓給敵人去用,從這一點就可以知道項羽必敗無疑。


關於這個計策的利弊得失,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這裏不再贅言。但無論如何,這個陰謀卻被秦國人識破了。因為這次鄭國的間諜案,秦國的宗室大臣都主張:「東方六國來秦國出仕的人,全部都是各國派來的間諜,應該把這些人通通都趕出秦國!」
李斯說:「唉!我曾聽我的老師荀子說過『物禁太盛』。」這是真正的中國思想,中國人相信什麼事物到了頂峰后,接下來就要衰落。盛極則必然會衰,所以當我們說一個人已經走到一生頂峰時,就代表接下來他要走下坡路了。
李斯的目標說穿了就是想要富貴,這也是今天大多數人的目標,其實倒也無可厚非。但一個人窮其一生只為了追求富貴,到底是對還是錯呢?或者說,追求富貴應該用什麼樣的手段呢?歷史學不講空話,任何道理都必須用具體的事例來加以驗證。我們就來看看,以李斯這樣的才智,用李斯這樣的方法,最後究竟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試問:如果你是李斯,這一刻你該怎麼辦?能夠改變你命運的只有秦王,但他也背負了巨大的壓力,你要如何說服秦王來挽救你的命運?




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
李斯認為只有在秦國才能實現他的理想、他的抱負,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所以他毅然決然西入強秦。李斯到底想要什麼?是要在歷史上留名嗎?不是。是要讓天下免於戰爭之患嗎?不是。他一生自始至終,想的就只有一個目標,這在他向老師荀子辭行時所說的話中,表達得一清二楚。
各位不妨捫心自問:在這個社會上,品德高尚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嗎?聰明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嗎?努力的人,就一定能成功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從歷史上來看,人是否能成功,除了取決於自己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外,還與他所處的環境有關。這就是人們要慎選環境的原因,荀子說得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能夠超越環境的人不是沒有,只不過實在太少了。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


而這些被你趕走的人才,個個心中必然對秦國懷抱怨恨。這是理所當然的,誰會對趕自己走的國家沒有怨恨呢?這些人才將來在各國中如果登上了高位,執掌了大權,必然會想辦法報復秦國。這樣的話,現在的逐客就等於是在樹立一個個對秦國有怨恨的仇敵,這不就是「外樹怨」嗎?
秦王拜斯為客卿。
於是李斯就上了一封奏書給秦王,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諫逐客書》。
按現代史學的寫法,李斯既然有這麼多功業,當然應該詳加描述。但太史公並不https://read.99csw.com如此,他對李斯的功業輕描淡寫,卻對李斯的心路轉折濃墨重彩,因為這才是他的重點。
李斯接著說:「我李斯不過是出身於楚國上蔡街巷中的一個普通老百姓而已,陛下其實不知道我的資質駑鈍、才能低下,將我拔擢到這樣的地位。」什麼地位?丞相的地位。這當然是自謙的話,秦始皇又不是昏君,你李斯還叫資質駑鈍、才能低下的話,天下就沒幾個資質聰穎的了。
「自秦孝公以來,周室卑微,諸侯相兼,關東為六國。秦之乘勝役諸侯,蓋六世矣。今諸侯服秦,譬若郡縣。」
什麼叫稅駕?馬拉著車往前跑,越跑越快,越跑越快,怎樣才能把這個車給脫下來,讓這個車能夠停下來?李斯已經達到了他一生的巔峰,可這匹馬還沒有停下來,他非常害怕,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

看過《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的朋友們,還記不記得這一套辦法?這一套辦法,就和尉繚想出來的一樣。尉繚當初這樣建議秦王:「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但他後來不願助紂為虐,因此被秦王架空,他的計策就交給李斯來執行。

李斯因以得說,說秦王曰……
而李斯改良后的辦法就是,派刺客把不肯收錢的人立刻殺掉!因為死人就沒有辦法再發揮影響力了。此外,還要想辦法離間各國的君臣,讓他們彼此懷疑,國家更加混亂不安。
「怎麼退」從來就不是問題,問題是你真的「捨得退」嗎?
請對方拿出良心,訴諸正義公理?


李斯認為,一個人長久處在卑賤的地位、困苦的環境中,卻只知非議世人勢利,擺出輕視財富的模樣,還要說:「不是我能力不如人,是我不屑去做而已。」這不是一個有志之人的心態。因此李斯跟老師說,他將到西方去遊說秦王。

楚國是當時東方六國之一,楚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糟了。韓、魏屢次敗於秦國,基本上是苟延殘喘。趙國在長平之戰後,燕國在子之之亂后,齊國在諸國入侵后,基本上都已元氣大傷。因此對於一心建立功名的李斯來說,就只剩下一個選擇。

《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李斯上呈大名鼎鼎的《諫逐客書》
李斯原本打算到西方遊說的秦王,是秦始皇的父親庄襄王。但計劃趕不上變化,他到秦國的時候,庄襄王剛好過世了。
李斯得到了秦始皇如此信任,甚至任命他為丞相,在秦朝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我們再看看,下面會如何發展。

本書關於李斯生平的敘述,主要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各位要知道,《史記》里如果專門為一個人立傳,就說明在太史公的心中,這個人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次,他打算出仕周室的王子頹,好友蹇叔又勸他別去。王子頹把周天子趕走,自立為王。後來列國聯軍勤王,又把王子頹殺了。如果百里奚當時成為王子頹的臣下,就可能一起被誅殺。
秦王不是想統一天下嗎?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讓秦國越來越強大,讓別的國家越來越衰弱。但今天你卻要把原本可能是你臣民的人才趕走,讓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讓你的仇敵一天比一天更加強大,這不就是「內自虛」嗎?
看到這裏,不由得讓人產生疑問。既然秦國統一天下已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還有什麼好說的呢?而這正是李斯的重點。


「夫以秦之強,大王之賢,由灶上騷除,足以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此萬世之一時也,今怠而不急就,諸侯復強,相聚約從,雖有黃帝之賢,不能並也。」
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
如果你是李斯,你已跟隨荀子學成了帝王之術。在戰國七雄之中,你會選擇到哪一個國家去?
這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國,而且此時正值秦國統一天下的前夕,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那該怎麼辦呢?各位可能還記得我在前面說過,這個社會的本質就是「需要」和「有用」。如果你希望到一個理想的新環境去,你就要先想一想這個環境需要什麼樣的人,針對它的需要,你是不是有用。說得更清楚一點,你想要改變你所處的環境,第一步就是改變你自己。如果你不能讓自己成為新環境需要的人,你就永遠不可能到那個環境中去。
既然要「快」,因此光是收買、刺殺、離間還不夠,只要對方陷入混亂,秦國就馬上派良read•99csw.com將率領軍隊,趁對方還沒來得及反應的時候立刻攻打對方,這樣統一大業就可以完成。
這一次,李斯看到這樣強烈的對比,不禁心有感慨,於是嘆息說:「人有沒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樣,就在於他所處的環境!」

太史公一開始就告訴大家,李斯其實是個楚國人。但一個楚國人,為什麼最後竟然會成為秦國的丞相呢?
李斯年輕的時候,其實是楚國一個郡中的小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在地方政府就職的小公務員。
李斯的地位真的那麼重要嗎?當然重要!因為秦的滅亡與李斯有著最密切的關係。我們先來看看,李斯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辭于荀卿曰:「……故詬莫大於卑賤,而悲莫甚於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將西說秦王矣。」
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
至秦,會庄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
現在時代已經不一樣了,從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強秦以來,環顧天下,周天子已經沒有任何號召力,諸侯彼此兼并僅剩六國。秦國屢戰屢勝,諸侯都得向秦低頭,這樣的局面已有六代了。現在諸侯對秦的服從態度,猶如秦國才是中央政府,而諸侯只是地方官吏。
「卿」是尊稱,荀子曾在當時天下學術最興盛的齊國三次擔任祭酒,這個職位非德高望重者不能擔任。後來祭酒也被沿用下來,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的學職。
第一,聲稱自己身體不好,常常生病。
第二,宣告自己一心修仙,不關心人間的名利地位。
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在這裏請各位把書合上:
韓國由於地處秦國東出中原的要道上,常常被秦國所侵擾。韓國苦不堪言,因此想出一個陰謀,就是讓一位名叫鄭國的工程師,向秦王提出一個規模巨大的關中水利灌溉計劃,「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這個計劃將會損耗秦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秦國疲於工程建設,無力東出。


在這個世界上,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得到的外界評價往往相去甚遠。可能在沒有成功之前,他講話被人稱為「粗野」;等到成功之後,他講話就被人稱為「霸氣」。一旦成為人生的贏家后,這個人似乎做什麼都是對的。這不禁讓人感慨,所謂賢能和不肖到底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

荀子像
幸好百里奚後來被秦穆公重用,在秦國大展所長,這才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




什麼是「帝王之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統治的方法。什麼樣的人會需要統治之術?當然就是統治者。於是李斯便可通過助統治者成就真正的帝王之業,來替自己的人生開闢一條康庄大道。
李斯再一次說服了秦始皇,不但逃過了被趕走的命運,還讓自己的官運更加亨通。從這裏就可以看出,說服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清楚掌握那個人到底想要什麼。秦始皇年輕時一心想要的,就是完成統一天下的歷史偉業,誰能幫他做到這一點,他就聽誰的。不管什麼樣的阻礙,都要為這個目標讓路。
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李斯因為清楚秦王想要什麼,所以他的勸說才能成功。但這個故事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一旦被人清楚掌握了你要什麼,人家要說服你就太容易了。
秦國!當然只有秦國!
提出過去的恩情,苦苦哀求?
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
說句實在話,來秦國的這些外國人,當然都不是為了愛國而來的。講穿了,如果他們愛自己原來的國家,他們就不會來秦國了。這些人千里迢迢來秦國做什麼?無非就是為了取得功名利祿,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已,這就是他們效忠秦國的原因。
李斯清楚地看出了秦王的志向,敏銳地捕捉到了他的需要。各位看看這段話,不但說中秦王的目標(滅諸侯,成帝業),說中當今的危機(怠而不急就),還提出了解決的方法。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就是一個字「快」!趕快把握這萬世之一時的良機,完成統九-九-藏-書一天下的事業,因此他說服了秦王。
按常理推測,不管是出於愛國心還是從對環境的熟悉程度來看,大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自己的祖國,對李斯來說也就是楚國。楚國是南方大國,如果好好振作一番,未必不能打敗秦國。
李斯提出,當年秦穆公稱霸,最後卻沒有辦法東出并吞六國,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不是「人」的問題,而是「時」的問題。當時天下諸侯勢力尚強,周天子也還有號召力,所以先後有霸主出現,聚集天下諸侯尊王。如果當時的秦國貿然想要奪取天下,最後必然會招來列國圍攻的失敗結局。

正因能夠隨侍秦王,李斯日後才有機會向秦王進言。
從鄭國的結局,也可以看出這一點。秦王本來想殺鄭國,但鄭國卻對秦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什麼意思呢?鄭國的意思就是,他雖然是真的間諜,但也是真的水利工程師啊!這個計劃不是假的,完成後真的對秦國有利。最後秦王不但讓鄭國完成了這個灌溉計劃,還將它命名為「鄭國渠」。這才是包容天下人才的胸襟,關中也因此成為年年豐收的沃野。

如果你是李斯,現在終於來到了秦王的身邊,有機會向他展現自己的才華,請問你第一件事想說什麼?
李斯是個聰明人,既然要學,就要找最好的老師學。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也就是戰國晚期,他所能找到的天下最好的老師就是荀子。學什麼呢?學「帝王之術」。
「內自虛而外樹怨」,不但在外面樹立了更多的敵人,更使得內部因為缺乏人才而衰弱,「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秦國當年如果真的逐客,那麼不要講完成統一天下的事業,秦國能不能保住原本的強大都是個問題。
第三,他不只是說說而已,還閉關修鍊,杜門不出。
秦王實在是太喜歡李斯的辦法了!李斯執行得實在是太好了!於是秦王任命他為客卿。其位為卿,而以客禮相待。李斯在秦國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我每次讀這段歷史都在想,當時有這種想法的人絕對不止李斯一個,光是《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記載的就有齊國人茅焦和大樑人尉繚等。天下有這麼多人才日夜奔向秦國,秦國怎能不強大!
在李斯看來,再沒有比地位卑賤更讓人覺得羞恥的事,再沒有比窮困潦倒更讓人覺得悲哀的事。所以李斯要什麼?他要的就是名利地位,他要的就是榮華富貴,他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這個。

因此,學成之後,接下來就請你慎選環境。有些人才學出眾,但他不懂得挑環境,或者挑錯了環境,一生照樣沒有出頭之日。舉個例子來說,名臣百里奚在出仕秦穆公之前便是如此,他一共挑錯了三次環境。
「……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東並六國者,何也?諸侯尚眾,周德未衰,故五伯迭興,更尊周室。」


看見這樣的盛況,李斯的心中又做何感想呢?
要了解一個人,光是看他本人的生平是不夠的。因此,在前面的內容中,我們看了秦始皇生長的家族,因為這對他的性格和觀念影響甚巨;我們還看了秦始皇的孩子,因為身教重於言教,一個人的孩子往往也反映了這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其實這一切都只是借口,本質上不過就是爭權奪利而已。
除此之外,任何事業都不是一個人就能成就的,我們還得看看跟這個人一起共創事業的夥伴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而一個人能否成就事業,還和他的對手是什麼樣的人關係密切。這兩方面的內容,正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想必各位都很熟悉這些史事,在此就不再多說。可是請各位注意最後這五個字:「斯皆有力焉。」什麼意思?這一段就是告訴各位,秦始皇所做的好事都和李斯有關係,但秦始皇所做的每一件壞事也都和李斯有關係。秦始皇一生的功過,可以說與李斯密不可分,李斯絕對脫不了干係!
李斯的大兒子叫李由,李由是三川郡的太守。三川郡位於今日洛陽盆地一帶,是周王東遷后的所在地,不僅富庶繁華,更是秦國東出之要道。始皇把這麼好的地方給了李斯的兒子去做郡守,可以看得出他對李家是何等寵信。
為什麼?因為如果你賢能而人家也賢能,別的國家不會甘心被你征服奴役。今天他們抵擋不了秦國,無非就是因為各國現在沒有好的領導者,才會人心喪盡。而此時秦國卻剛好有以強凌弱的態勢,加上賢明的領導者,這真是「萬世之一時」啊!
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在李斯的心中,名利富貴比什麼愛國之心都重要。他到秦國去,將來就準備對付自己的國家,而他心中一點惋惜遲疑都沒有。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心性到底如何。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