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始皇的臣子 第二章 李斯的選擇

秦始皇的臣子

第二章 李斯的選擇


趙高私自扣留了始皇要賜給扶蘇的符璽和詔書,這是因為他一心希望胡亥能當皇帝。趙高曾經當過胡亥的老師,兩人關係很好,而他支持胡亥的另一個原因是,扶蘇和蒙氏的關係很好,趙高卻與蒙氏有深仇。
各位看看李斯這個反應,用心去體察他講這句話的語氣和心態。李斯為什麼這麼驚慌?因為他心中的秘密被人看破了,他根本就不希望扶蘇繼位!趙高為什麼敢於冒滅族的風險來勸說李斯共謀篡位?因為他從李斯向扶蘇隱瞞始皇駕崩這件事情上,確定了李斯的異心。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于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


趙高說:「……您聽從我的計策,就會長保封侯,並且世代相傳,必會得到仙人王子喬、赤松子那樣的長壽,大家認為你有孔子、墨子那樣的智慧;如果現在不願聽我的話,放棄這個機會,最後必會禍及子孫,將來足以讓您心寒。聰明的人懂得轉禍為福,您決定要讓自己處在哪一種境況里呢?」
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何慮之可定也?」

胡亥聽了趙高的話后,喟然嘆息說:「現在駕崩的皇帝還未發喪,喪禮也還未結束,怎麼好拿這種事來勸說丞相呢?」各位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胡亥已經心動了,他擔心的只是時機的問題而已。
注意看這一段對扶蘇的評價,很多歷史劇因為扶蘇幫儒生說過話,就以為他喜歡儒家,是個文弱書生,這完全是不正確的。扶蘇這個人「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其實是個勇毅善戰、文武雙全之人。
始皇這次真的委託錯了人,他把這件事交給了趙高。因為趙高是「兼行符璽令事」,必須經過他在詔書上加蓋玉璽,才能作為正式詔書發出去。趙高寫好了詔書,也蓋上了玉璽,卻沒有交給使者發送出去。為什麼呢?因為趙高想等等看,看始皇會不會就在這幾天死去,他另有打算。
接下來,趙高說:「表面上危險的事,其實可能是平安的;表面上平安的事,其實可能是危險的。在安危面前如果猶疑不決,又怎麼能算聖明之人?」
是啊!沒有人知道始皇死前指定的太子是誰,只有我們幾個人知道。李斯前面不是說「無真太子」嗎?趙高就是要告訴他,我們兩個現在說誰是真太子,誰就是真太子,這是多麼大的誘惑啊!
趙高曾經犯下大罪,當時秦王嬴政命令蒙毅來審訊他。蒙毅鐵面無私,判處趙高死刑,同時廢去趙高的官爵。然而始皇卻因為趙高的辦事能力強而赦免了他,還恢復了趙高的官爵。從此之後,趙高對蒙毅懷恨在心,一心想除掉蒙家來報仇。如果始皇尚在,以始皇對蒙氏兄弟的寵信,趙高絕對沒有報復的機會。但如今始皇死了,趙高知道他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來了。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此外,這段話中還有兩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

始皇非常信任蒙恬兄弟,不但讓蒙恬在外掌握大軍,更任命蒙毅為上卿,讓他隨侍左右作為參謀。因此蒙毅也跟隨著始皇參加了這次巡遊。本來按這樣的情形發展,秦朝有可能不會滅亡,但歷史卻走向了另外一條道路。

在這裏我要問各位一個問題:李斯是聰明人,既然對始皇的兒子如此熟悉,他當然知道胡亥有多差勁。為什麼趙高還敢提出這個人選,而且相信李斯會同意呢?

趙高對胡亥說:「時機啊時機啊,稍縱即逝,等謀劃清楚就來不及了。為什麼有人帶著糧食就趕快跳上馬,那是因為擔心自己延誤了時機!」什麼意思呢?就和現在很多勸你投資的人一樣,叫你趕快出手、趕快出手,不然就來不及了!
李斯為什麼要選擇向扶蘇隱瞞?在《李斯列傳》中,太史公提供了有別於《秦始皇本紀》的另外一個理由。
第一,趙高其實可以直接偽造遺詔,然後對李斯說始皇臨終前立胡亥為太子,但他卻選擇將真話說出來。這就證明了李斯確實知道始皇打算傳位給扶蘇,所以趙高才不得不說出實情。


「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于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


李斯啊,不管你多麼聰明多麼有才華,不管你爬到多麼高的地位,都不會改變一件事:你根本就是一個小人!不要急,各位很快就可以看到李斯這個聰明人的結局,很快的,很快的。

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
試問:如果你是胡亥,身為秦始皇最喜歡的兒子,你甘心嗎?聽到趙高這樣說,這一刻你會怎麼辦?
李斯說:「我聽說晉國換掉太子申生,結果三代不能安寧;齊桓公兄弟爭奪王位,結果彼此相殘;紂王殺死親九_九_藏_書戚,又不聽臣下進諫,結果都城被夷為廢墟,造成社稷的危難。這三件事都違背天意,最後都落得宗廟無人祭祀。我李斯還是人啊,怎麼能參与這種陰謀呢?」
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願子圖之。……」
各位看趙高多會說話,他先說「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相對於扶蘇的「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年輕的胡亥根本沒有拿得出手的表現。趙高說胡亥「未嘗見過失」,是因為胡亥根本沒有做事經驗,不做當然沒有過失;說胡亥「辯於心而詘于口」,就知道胡亥的口才很差。既不能做事,又不會說話,扶蘇與胡亥兩人根本沒有可比性。
讀到這裏,請各位把書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是李斯,你是同意還是不同意這件事?
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各位不妨猜猜,胡亥會有什麼反應?
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
趙高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危可安也」,指的是違背遺詔,廢扶蘇而去蒙恬,現在看起來行險,卻能保障日後的安寧;「安可危也」,指的是遵照遺詔,立扶蘇而用蒙恬,現在看起來安全,卻會造成日後的危險。趙高無疑是在告訴李斯,你個人的安危禍福,如今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果然如趙高所料,始皇很快就駕崩了。順帶一提的是,關於始皇駕崩的日期,《史記·秦始皇本紀》說是「七月丙寅」,但後世學者考證出始皇三十七年七月沒有丙寅日,八月才有。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太史公居然連當年七月沒有丙寅日都不知道,如此粗疏,真是一大敗筆。
於是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趙高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他的意思是,只要最後能成功,就算曾經殺害君父,一樣會被人所歌頌;如果因為擔心名聲而不敢行動,最後還是會招來禍害。其實,這不過就是「成王敗寇」四個字的託詞而已。趙高勸胡亥做的,哪裡是什麼大行?哪裡是什麼盛德?也敢和救民於水火的湯武相比?但這就是小人的處世哲學,也是所有野心家用來說服自己的辦法。


在武將方面,秦滅六國功勞最大的是蒙氏和王氏。秦昭王時,蒙驁從齊國投奔秦國,此後為秦國立下累累戰功。到了秦王嬴政即位后,蒙驁故去。此時王氏家族的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都受到秦王的重用,父子倆先後消滅了趙國、魏國、楚國和燕國。而王賁攻楚時,蒙驁的兒子蒙武便是他的副將。

對李斯來說,一邊是奉行始皇的遺詔立扶蘇,而後他可能會失去丞相地位;一邊則是背叛始皇的遺詔立胡亥,而後富貴可能繼續得以保全。如果你是李斯,你會怎麼選擇?

是啊,你李斯一向自負聖明,怎麼會看不清楚安危之機呢?問題是,你真的看得清楚嗎?
說得真好啊,但從這一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李斯是清楚始皇遺詔內容的。面對趙高的言語攻勢,他竟然躲躲閃閃地回答:「何慮之可定也?」他內心的猶豫不決,也就可想而知了。

注意了!各位看看李斯的重要性。如果李斯不答應這件事,這件事絕對辦不成,因為別人根本不會相信。李斯是如此關鍵的人物,因此趙高一定要去說服他。


因此,趙高就是要告訴李斯,扶蘇這麼討厭你,你想要全身而退、安享晚年,這有可能嗎?答案是,不可能!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宦者輒從轀輬車中可諸奏事。
想清楚,然後我們再來看看趙高到底是怎麼說服李斯的。
這年七月,始皇到了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病得十分嚴重。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於是命令趙高寫詔書,準備送去給長子扶蘇。詔書命令扶蘇把大軍交給蒙恬,然後和運送始皇遺體的車隊在咸陽會合,讓扶蘇主持他的葬禮。在封建宗法時代,主持葬禮的人就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這也代表始皇要傳位給扶蘇。
此外,當時另一個最得始皇信任的人是中車府令趙高。怎麼知道始皇最信任他呢?因為始皇把發兵的虎符和掌政的玉璽全都交給趙高來管。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做了這麼多壞事,全部都有你李斯參与,天下人能不怨恨你嗎?長子扶蘇如果是個一心信奉始皇政策的人也就罷了,但他不是。扶蘇上台之後,一定會變更始皇的政策,他不能攻擊自己的父親,就勢必要給心存怨恨的天下人一個交代,而你李斯不正是最好的替罪羔羊嗎?
這是李斯一生中的第三次嘆息,這一次嘆息代表李斯已完全屈服在名利之下,更決定了李斯和大秦未來的命運。九*九*藏*書請各位注意這五個字:「既以不能死」。李斯不但喜歡名利富貴,而且他怕死。大凡愛好名利富貴的人都怕死,因為他要活著才能享受名利富貴的滋味。既然不能死,就只能同意參与這個陰謀了。因為李斯明白,趙高說的完全是真話。

趙高跟公子胡亥說:「皇帝駕崩,沒有留下封任何兒子為繼承人的詔書,只有詔書賜給長子扶蘇。等長子扶蘇到了,就會被立為皇帝,你就只能當個庶民,該怎麼辦才好?」意思就是,等你的哥哥來了,天下馬上就會變成他的,而你連一絲一毫的好處都分不到,你難道甘心這樣嗎?

歷史上的功過,是否真的像趙高所說的這樣呢?我的答案是:不一定。不過至少在這一刻,用這樣的借口來說服年輕的胡亥,那是絕對夠的。

第二,趙高特彆強調「所賜長子書及符璽」都在胡亥手裡。為什麼他要這樣強調?因為他要讓李斯知道,他並不是只有一個人,胡亥已經同意了這件事。
始皇當時有兩個丞相,左丞相是李斯,右丞相是馮去疾。馮去疾的背景十分特殊,他的祖上叫馮亭,是韓國上黨(今山西省東南部)的郡守。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攻打上黨,韓王打算割讓上黨求和。但馮亭非但堅決不聽從韓王的命令,反而帶領上黨十七城投降趙國。馮亭為何這麼做?因為他知道秦國對上黨志在必得,希望趙秦相爭,讓韓國得以從中獲利。我在《帝國崛起:王道、霸道與強道的取捨》一書中說過,這是「移禍江東」的毒計。

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

如果李斯真是忠心為始皇,現在他就應該立刻把趙高跟胡亥抓起來。可李斯並沒有這麼做,他只說「此非人臣所當議也」,各位就可以看出他心中的軟弱和猶豫。那麼趙高會怎麼說服李斯呢?
為什麼人家敢來說服你?因為人家早就把你的心給摸透了!
斯曰:「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試問:你認為在當時的情形下,李斯的做法是否正確?
注意!這裏說的是「無真太子」,而不是「無太子」。按常理推想,始皇決定傳位給扶蘇,憑李斯和秦始皇的關係,他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而從後面的發展來看,李斯確實知道這一點。但他現在卻以「無真太子」為由,選擇對扶蘇隱瞞這件事,你就可以知道李斯心中其實不希望扶蘇繼位。

高曰:「危可安也,安可危也。安危不定,何以貴聖?」
以扶蘇的個性以及他和蒙恬的關係,即位之後一定會用蒙恬擔任丞相。一旦用了蒙恬為丞相,李斯想保有爵位而後告老還鄉,恐怕也是辦不到的了。為什麼呢?因為秦國有誅殺大臣的傳統,因為扶蘇討厭你,更因為扶蘇和蒙恬需要殺你來平息天下的怨恨。
你得到這樣的重託,面對意圖篡位的趙高,你居然只是要他不要再說了?你覺得趙高聽到這種話,真的可能就不再說了嗎?他還有退路嗎?

趙高說:「我不過是一個內宮的僕役,有幸靠著熟悉法律文書而進入秦宮。管事二十多年以來,還沒有見過秦國被罷免的丞相或功臣能將自己的封爵傳到下一代的,他們最後都被誅殺了。」
「無怨于天下孰與蒙恬?」
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趙高說服李斯立胡亥的理由也正是如此。只有像這樣既缺乏經驗又無能的人,日後才不得不樣樣依賴李斯。這本來是胡亥的缺點,如今卻變成莫大的優點。否則,李斯的女兒們既然「悉嫁秦諸公子」,他又何必捨近求遠?

蒙武的兒子叫蒙恬、蒙毅,蒙恬曾與王賁一同攻滅齊國,完成了統一大業。而後秦始皇命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取得了河套以南之地,從此蒙恬就在北方前線防備胡人入侵,一連屯駐了十余年,而王賁的兒子王離便是他的副將。從蒙氏和王氏三代的情況,各位就可以看出兩家淵源有多深。

趙高說:「不是這樣的。現在能不能得到天下的大權,不過就在你、我和丞相三人的一念之間而已,希望你好好想想。」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呢?因為現在趙高是主謀,胡亥是他打算擁立的對象。
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猶豫,后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願子遂之!」

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
趙高當然不會退縮,他說:「……現在天下的權力和命運都掌https://read.99csw.com握在胡亥手裡,而我趙高依附著他將會飛黃騰達……您怎麼還沒看清楚這個機會呢?」這無疑是在告訴李斯,想要保全富貴,就只能跟著胡亥。
高曰:「……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
李斯最喜歡的是功名富貴,他絕對不願意失去它們。因此在這一刻,他終於做出了選擇。大凡是人,沒有不喜歡功名富貴的。但決定你最後是什麼人的,就看你是否能有所不為。中國人常講的不是「有為有守」,而是「有守有為」,人必須有所守,也就是有所不為,方足以有所為。
等等,李斯你說「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所以你不只是知道遺詔的內容,始皇根本在臨終前就將扶蘇託付給你了!

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一方面將前人留下的有問題的日期原封不動地記下來(例如在《秦始皇本紀》中記「七月丙寅」),等待有朝一日能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則適度地表達自己對這個日期的懷疑(例如在《李斯列傳》中只記「其年七月」,卻不寫詳細日期),這也就是中國古代史寫法中所謂的「疑以傳疑」。
可能是因為這個緣故,始皇對李斯的信任遠在馮去疾之上。後人在史書中時常看見李斯在秦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卻很少看到馮去疾的表現。這一次巡遊,始皇也決定帶李斯同行,而命令馮去疾留守。
直接按自己的推測改寫?這種做法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
趙高說:「臣聽說商湯和周武王都曾殺死他們的君主,天下人卻稱頌他們正義,而不說他們是不忠。衛國國君曾殺死他的父親,而衛國人民記得他的功德,孔子也記錄了這件事,而不說他是不孝。為大事就不能拘泥於小節,行盛德就用不著推辭謙讓,是非對錯在不同的地方和職位就有不同的標準。因顧及小節而忘了大事,日後必有禍害;該下決心時卻猶豫多疑,日後必要後悔。只要果斷而大胆地行事,連鬼神都會退散,這樣才會成功。希望您能按照我說的去做!」
本來按照繼承順序,最有可能繼位的是扶蘇。但始皇不喜歡扶蘇,扶蘇在許多問題上都與始皇意見不合,又數次犯顏直諫。始皇氣得將他趕出咸陽,任命他為蒙恬的監軍,把他打發到遙遠的北方前線去。與此相反的是,始皇非常喜歡最小的兒子胡亥,這次巡遊就只帶著胡亥去,其他的兒子都不得跟從。

趙高又說:「使人臣服與臣服於人,宰制他人與被人宰制,豈可同日而語!」什麼意思呢?扶蘇一旦即位,你胡亥的生死禍福就都在你哥哥的一念之間了。你過去這麼受始皇帝喜愛,始皇帝出巡誰都不帶就只帶你。你的哥哥卻被遠遠地打發到北方的苦寒邊境去監軍,難道你能夠確定你哥哥心裏沒有怨恨嗎?如果有一天你的生死禍福都在他的一念之間,而他對你有怨恨,那你會是一個什麼結局?
那就索性不要記下有問題的日期?失去這條線索,後人就根本無從考證。
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
在他的心中,當然難免有一些憤慨。所以他才說「何可言者」(還有什麼好說的),因為「明君知臣,明父知子」,意思是始皇身為君父卻不封立他,遺令就是讓哥哥來繼位,他又能怎麼辦?胡亥心中的憤慨,無疑是給了趙高一個可乘之機,於是趙高接著勸說他。
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干丞相哉!」
經過趙高百般勸說,胡亥最後終於同意了。接著趙高說出這場陰謀的關鍵:「如果不與丞相共謀,恐怕這件事就不能成功,因此我希望能夠幫您去跟丞相好好地謀划這件事情。」
「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

但是請問各位:始皇駕崩,目前巡遊在外的隊伍中,誰是掌握大權的人物?如果趙高的陰謀想要得逞,誰又是最關鍵的人物?
各位應該發現了,這段話中不斷出現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蒙恬。趙高為何不斷要拿李斯和蒙恬比較?因為蒙恬正是對李斯的丞相地位威脅最大的。蒙恬不但在能力、功勞、謀略上都比李斯更強,而且最重要的是最後那兩件事:
如今李斯你為了個人的功名利祿,欺騙出賣了別人。你欺騙的人是誰?你欺騙的不只是天下人,你欺騙的是一生信任、重用你的始皇帝啊!秦始皇可能對不起天下人,但他絕沒有對不起李斯你。從這裏就可以知道,在李斯這個人的心中,什麼感情、什麼恩惠都是假的,只有他的富貴才是最重要的!
而趙高多方暗示胡亥「輕財重士」「盡禮敬士」,正是為了暗示李斯,胡亥是個不吝惜給人名利富貴之人,這是投李斯之所好。所以才說「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希望李斯好好考慮決定此事。
這是秦始皇一生的最後一次出遊,這一次出遊改變了李斯的命運,也改變了秦朝的命運。我們先大致分析一下當時始皇身邊群臣的背景。
趙高對丞相李斯說:「皇帝駕崩,賜給長子扶蘇詔書,命令扶蘇和運送遺體的車隊在咸陽會合,讓扶蘇主持他的葬禮並成為繼承人。這份詔書尚未發出,皇帝就駕崩了,現在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件事。賜給長子的詔書和符璽都在胡亥手裡,https://read.99csw.com如今決定誰為太子,只在您和我的一句話而已,這件事您認為該怎麼辦?」
自以為聰明的李斯卻不知道,他的用心已經被人看穿了。
是啊!如果你還是人,就不該這麼做。「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李斯啊,你是人還是禽獸,就在這一念之間了。
隱瞞始皇死訊正是李斯的主意。李斯為何要隱瞞始皇帝的死訊?在《秦始皇本紀》中,說他是因為「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

但真是如此嗎?我們不妨想想,太史公司馬遷是天文歷算名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太初曆」便是由他制定的,他犯下這種錯誤的可能性有多大?秦漢之際的曆法,並不像今人所想的如此有序。許多出土文獻上所標示的日期干支,就明顯和後世史學家嚴密推算出來的結果不合,難道這些都要說是古人弄錯了?就算退一步說,當年七月確實沒有丙寅日,但試想一下,倘若你是史學家,看見前人記下錯誤的日期,你該怎麼辦?


李斯的第一個反應是非常驚慌,他說:「怎麼能說出這種會讓國家滅亡的話!這不是作為人臣應當議論的事情!」

以李斯的聰明,他難道不知道趙高在想什麼嗎?他當然知道,因為趙高已經把話講得這麼清楚。他也猜得出來,趙高說符璽跟詔書都在胡亥那裡,是趙高想改遺詔立胡亥。

胡亥的反應卻是出人意料的義正詞嚴。他說:「廢掉長兄而立幼弟,這是不義;因為懼怕死亡而不服從父親的遺詔,這是不孝;自己才能淺薄,卻依靠別人的幫助而勉強登位,這是無能:這三件事都與道德相悖,天下人是不會服從的,不但會給我自身帶來危險,國家也會因此而滅亡。」胡亥說得好不好?說得太好了!從這段話來看,胡亥本來是一個想要尚義盡孝又有自知之明的人,但為什麼最後趙高還是說服了他呢?


於是李斯決定聽從趙高的建議,趙高立刻回報胡亥。各位注意趙高說的這句話:「丞相斯敢不奉令!」李斯你敢不奉令嗎?你不敢!
高曰:「高固內宮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余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
李斯終於還是屈服了。


長子扶蘇真正信任的人是誰呢?是蒙恬。扶蘇在北方邊境監軍,跟蒙恬的關係那麼親近,等登基為皇帝后,可以想見他一定會重用蒙恬,到時你李斯還能保有今天的權位嗎?
答案很簡單,因為這樣的人日後才方便當成傀儡來操縱啊!
在這一刻,始皇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正確的決定是否就能獲得好的結果,必須看具體執行的人。歷史上有很多時候,做好事未必有好的結果,其關鍵在於「委之非人」。
李斯為了隱瞞死訊,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將始皇的遺體放在轀輬車中,不讓人見到。「轀輬」其實就是「溫涼」的意思,相傳這是一種百葉窗式的車子,所以冬溫而夏涼。李斯讓不知情的百官像往常一樣上奏,也像往常一樣將食物送進車中,由宦官在車中代替始皇批准奏摺,吃掉食物。
胡亥是壞人嗎?其實沒有人生來就是壞人,胡亥的反應就和我們絕大多數人一樣,永遠在道義和利害之間猶豫不決。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什麼是「幾希」?也就是一念之間而已。胡亥一開始何嘗不想做忠臣孝子,但最後他還是向利益屈服了,就是這一念之差,他從此就要踏上一條自我毀滅的道路。
始皇生病的時候,他命令蒙毅去名山大川進行祈禱,希望自己能夠在神力的幫助下康復。蒙毅的離開,到底是始皇的一時糊塗,還是趙高運作的結果,後人已不得而知。事實就是,蒙毅因為不在這裏,所以無法阻止趙高的陰謀。
秦始皇駕崩了,但他的遺詔和玉璽此時還都在趙高手中。知道皇帝已經駕崩的,只有胡亥、李斯、趙高和在始皇身邊服侍他的五六名宦官而已,除此以外別無他人。
我曾聽先師愛新覺羅·毓鋆提起,當年偽滿洲國的第一任總理鄭孝胥,因為堅持要日本人依《日滿議定書》從偽滿洲國撤兵,最後被日本人毒殺。日本人後來用張景惠為第二任總理,關東軍給東京的電報中敘述重用張景惠的理由,只有八個字:「頭腦昏庸,才堪大用」。


你以為你答應跟人合作,人家就會尊重你嗎?在趙高的心中,他早就知道李斯是什麼貨色了。你李斯不要以為自己才高八斗,不要以為自己是丞相,人家早就看透你了,知道你不敢不奉令,所以人家吃定你了。因為在別人眼中,你就是個怕死的窩囊廢。而最後的事實也證明,趙高看得一點也沒錯。
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后時!」

虎符

是啊,李斯你要讓自己處在哪一種境況里呢?當年的你,因為一句「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萌生改變自己命運的想法;而今的趙高又用一句「君何處焉」來質問你,豈不正好問中了你的心?

胡亥的第一反應是:確實是這樣啊!廢封建行郡縣,諸公子不封王,只能為read.99csw.com庶民,這不是秦朝開國以來就確定下來的國策嗎?

好可怕的一句話!這二十余年中,被秦國罷免的丞相或功臣,沒有一個人有好下場。就拿李斯所熟知的呂不韋來說,前後擔任秦相十三年,權勢顯赫一時,結果被秦王免相,最後被迫飲鴆毒而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當時皇帝在外駕崩,李斯想要避免國家的動蕩,從正面來看,這一點無可厚非。問題是,他可以隱瞞天下人,但有一個人他萬萬不該隱瞞。那個人是誰?那就是帝國的繼承人——扶蘇!
這樣的計策乍聽之下很簡單,效果卻非常好。原因是始皇在世時,百官也只是接受他的命令,已經許久都沒有人敢提出質疑。這樣的計策能瞞天過海,固然是始皇自己一手所造成的,但李斯懂得趁火打劫,其聰明程度可見一斑。
李斯說:「您還是回去吧!我李斯只執行皇帝的遺詔,聽從上天的安排,還有什麼好考慮決定的呢?」
各位可能會問,那蒙毅呢?他不是跟隨在始皇身邊巡遊天下嗎?怎麼有機會讓趙高實施這樣的奸計呢?答案是,蒙毅此時不在始皇的身邊。

馮亭此舉引發了趙國和秦國的長平大戰,此戰最後以趙國慘敗告終。被趙國封為華陽君的馮亭,也和趙國統帥趙括一起戰死在長平。照這樣看來,馮亭應該算是秦國的敵人才對,但說來也奇怪,馮亭的子孫在秦滅六國后卻受到重用,如馮毋擇封武信侯,馮去疾為右丞相,馮劫為將軍。


《藍田縣誌》中記載的秦璽拓印二款,上刻「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

李斯身為丞相,地位遠在趙高之上。但從趙高說這句話的口氣來看,他卻將李斯排到自己之後,對李斯何嘗有半分尊敬之心?趙高位居人上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

改成正確的日期?問題是,你也不知道正確的日期是哪一天。
「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




鄭孝胥(上)和張景惠(下)
看過始皇的臣子們后,我們再看看他的兒子們。始皇一共有二十幾個兒子,但留下姓名的並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長子扶蘇和最小的兒子胡亥。始皇一生沒有立太子,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覺得自己會長生不死,長生不死的人是不需要立太子的。

高曰:「……方今天下之權命懸于胡亥,高能得志焉……君何見之晚?」
為什麼呢?因為扶蘇並不喜歡李斯。試想,扶蘇過去對始皇的種種作為有諸多不滿,甚至不惜數次犯顏直諫。而始皇的種種作為,「斯皆有力焉」!扶蘇怎麼可能會喜歡李斯?李斯又怎麼可能不擔心扶蘇繼位后自己的命運?
李斯已經是丞相了,富貴極矣,難道趙高能拿出比丞相更好的誘餌給他嗎?如果不能,李斯為什麼要同意?
李斯說:「我李斯本來只是上蔡街巷中的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被任命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都得到了高官厚祿,所以皇帝才把國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給我,我又怎麼能辜負皇帝呢?……請你不要再說了,否則會讓我李斯也跟著犯下大罪。」

各位從李斯的反應就可以發現,他開始斥趙高的話為「亡國之言」,然後說「君其反位」,再到「君其勿復言」,最後到「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語氣一次比一次軟弱。最後趙高問他:「君何處焉?」這句話對主張「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的李斯來說,是多麼有力,而這正是最關鍵的一擊!於是,李斯仰面朝天、垂淚嘆息,終於同意參与趙高的陰謀。
李斯說:「我在這五件事上都比不上蒙恬,但你為什麼要這樣苛責我呢?」他的意思是,趙高你明知道我不如蒙恬,又何必明知故問呢?
各位認為這不可能嗎?難道大家忘了那首非常有名的詩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王家兄弟相殘,這種事還少嗎?趙高說得對不對?說得太對了!那麼胡亥又會做何反應呢?
立儲乃是國家之根本,根本不確立,國家就要動蕩,這在歷史上有過無數血淋淋的教訓。因此身為國君,絕不能輕易地顯露自己對兒子的偏愛。始皇在這一點上犯了大錯,以至於後來才會為人所不齒。
答案當然就是李斯,李斯擔任丞相多年,皇帝在外駕崩,所有的命令不經過他確認,大家是不會相信的。說得更清楚一點,如果李斯反對,那麼趙高的陰謀就不可能得逞。因此趙高提出決定此事的三個人中,必然要包括李斯。

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