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秦始皇的臣子 第三章 為之奈何?

秦始皇的臣子

第三章 為之奈何?

他們想出的解決方法,簡單得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書奏,二世悅。
他們要扶蘇自殺,然後判決蒙恬死罪。為了取信於扶蘇,他們在這封詔書上蓋了皇帝玉璽,然後派遣胡亥的門客將這封詔書送給上郡的扶蘇。面對這樣離譜的命令,扶蘇難道真的會乖乖自殺嗎?
二世元年七月,兩個楚國的小人物陳勝和吳廣帶領著戍卒前往北方的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部)戍邊,遇到大雨,眼看著就要延誤報到期限。按法令,誤期者當斬。於是,陳勝和吳廣商量:「現在逃亡也是死,起來干大事也是死,同樣是死,不如干大事!」於是揭竿起義。更諷刺的是,他們用來號召天下的名義竟然就是冤死的扶蘇和楚國將軍項燕。一時之間,六國故地紛紛響應,陳勝兵鋒所及,甚至殺到秦國關中的腹地鴻門。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各級官吏不再考慮百姓的死活,上面逼他們,他們就逼百姓。每天在道路上走的人,有一半都是被判刑的刑徒。古時候是在市場殺人,屍體每天在市場上堆積如山。殺人越多的,二世皇帝越覺得是忠臣,然後說:「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

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其道可乎?」
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
殺蒙恬和蒙毅是足以撼動秦國的大事,因此公子子嬰出來諫阻,他說:「如果殺害忠臣而提拔沒有節操的人,只會使朝中的群臣從此失去信心,並使在外的戰士分心,這是不可以的。」但胡亥不聽子嬰的話,派遣御史去見蒙毅,傳話給他說:「當年先帝要立我為太子,是你勸阻的。丞相因為你的不忠,想要滅你的族。朕不忍心,你就自殺吧,這也算是你的幸運。」各位看看這段話,這不就是蘇軾所說的人臣「以得死為幸」嗎?
他們不過就是送了一封偽造的始皇詔書給扶蘇,內容是斥責扶蘇與蒙恬不但在北方沒有建立功勛,扶蘇還一再上書誹謗始皇,有怨懟之心,因此扶蘇的罪名是「不孝」。而蒙恬既不能匡正扶蘇的不孝,又不揭露扶蘇的陰謀,因此蒙恬的罪名是「不忠」。

二世皇帝為什麼這麼糊塗?難道他是白痴嗎?當然不是。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二世皇帝得位不正,他每天都擔心萬一真相被大臣和哥哥們知道了,自己就可能從皇帝的位子上被趕下來。對胡亥來說,自己的利益遠比大秦的利益要重要得多,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他誰都可以殺。

什麼叫作「燕居」?古人家居格局,基本分為前堂后室。在後室休息叫「燕居」,基本不見外人。二世在燕居時,居然召趙高來參謀事情,就知道他根本沒把趙高當外人。
蘇子曰:嗚呼,秦之失道,有自來矣,豈獨始皇之罪?自商鞅變法,以誅死為輕典,以參夷為常法,人臣狼顧脅息,以得死為幸,何暇復請。
二世大概沒聽過這個故事,有個人因為世世行善,死後閻羅王特別問他下輩子想投胎到什麼樣的人家,願意盡量滿足他。那人考慮很久后,對閻羅王說出他的願望:「父為高官子登科,良田千頃靠山河,嬌妻美妾陪伴我,長生不老二十多。」閻羅王聽了大笑說:「要真能這樣,我自己都想做這樣的人呢!」
我想李斯聽到二世皇帝這樣的旨意,一定會目瞪口呆吧!但這是皇帝問的,你不能不回答啊!
於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二世曰:「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殺人眾者為忠臣,二世曰:「若此則可謂能督責矣。」
如果看了前面各位還不明白什麼叫「督責之術」,這段就會讓各位明白了。
二世然高之言,乃更為法律。於是群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令鞠治之。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于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扶蘇接到詔書,居然真的要去自殺!
那麼如果是晉獻公的太子申生遇到這種情況,他會怎麼辦呢?
趙高是怎麼說的呢?他說:「對於沙丘的密謀,諸位公子和大臣都感到懷疑。諸位公子都是您的兄長,大臣們又都是先帝任命的,現在陛下剛剛登基,這些人心中悶悶不樂,都感到不服,恐怕他們將會造反。而且蒙恬雖然已經死了,但蒙毅還在外帶兵,臣提心弔膽,就怕最後不得善終,陛下您又怎能享受這樣的快樂呢?」
高曰:「……夫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恐為變。且蒙恬已死,蒙毅將兵居外,臣戰戰慄栗,唯恐不終。且陛下安得為此樂乎?」九九藏書

但是李斯沒種,怪不得陳勝要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然,原文不是這麼解釋的)為什麼不敢呢?因為他捨不得他的富貴爵祿啊!李斯擔心二世問罪,不知如何是好,他就只好上書奉承,希望能取悅新皇帝。
事實上,這樣的推論恐怕大有疑問。《趙政書》中所記載的細節與漢代學者的說法出入甚大。例如秦始皇駕崩的地點,《趙政書》說是柏人(今河北省唐山市西),而揚雄、王充、班固都認為是沙丘;秦始皇駕崩時馮去疾的官職是御史而非丞相,此說也僅見於《趙政書》。因此,《趙政書》之說只能是西漢流傳於民間的說法之一,且可信度不高。而《秦二世元年文告》更是胡亥繼位時頒行天下的文告,難道他會說自己是篡位嗎?事實上,這恐怕就是後來胡亥一黨公布天下的宣傳版本。


扶蘇一次又一次地希望得到父親的肯定,卻一次又一次地被斥責,一次又一次地被疏遠。在北方苦寒的漫長歲月里,他多麼盼望有朝一日能等來父親原諒他的旨意。而直到最後,他卻等來了父親要他去死的命令。在這一刻,扶蘇的心大概徹底崩潰了,他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決定自殺。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即使是今天,這樣的事情也不罕見。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人命在胡亥心中根本和螻蟻沒什麼兩樣。什麼意思呢?請問各位會因為今天出門踩死一隻螞蟻而內疚得吃不下飯嗎?當然不會。是的,二世皇帝也不會。殺了這麼多人,二世覺得這是「能督責矣」,從此更能安心享樂。到了這一步,秦朝只能走向滅亡,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李斯真是「功莫大焉」。
胡亥接著又說:「一個傑出的人統治天下,是要天下來配合自己,所以大家才覺得擁有天下是一件尊貴的事。」他希望要「賜志廣欲」,想幹嗎就幹嗎,還要「長享天下而無害」,請你李斯拿出辦法來。
二世慌了,是啊,那該怎麼辦才好?趙高你教教我!

但這個方法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當你面對自己人生的難題時,必須問:「我過去讀過的歷史人物,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他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相信我,你不會是歷史上第一個碰到這個難題的人,過去有無數的人都遇到過和你相似的難題。
李斯的選擇是,拍胡亥的馬屁,順胡亥的心意。因為面對這個大殺群臣的皇帝,他也不想死。更何況,他還有把柄在二世手中。
「財物入于縣官」,就是把這些被處死的人的所有財產都收歸皇帝所有。秦漢俗稱天子為「縣官」,宋代則俗稱天子為「官家」。秦漢有這樣的俗稱,是因為戰國晚期鄒衍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天子乃赤縣之官,故稱縣官。而秦的國策向來是寧可錯殺一百,絕不放走一個,所以「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復請」就是「再次請求詢問」,也就是要確認命令是否可信。始皇晚年已不見臣子,但如果是蒙恬從前線派回來的使者,他應該不會不見,這樣就可以當面確定命令的真偽了。
讀過《帝國崛起:王道、霸道與強道的取捨》的朋友就會知道,申生明知道那是驪姬的陰謀,但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最後選擇了自殺,晉國從此陷入大亂。
荊軻之變,持兵者熟視始皇環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復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復請也。二人之不敢請,亦知始皇之鷙悍而不可回也,豈料其偽也哉?
在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蘇軾才智出眾,文中所論秦法之弊確實可圈可點。但他所謂「李斯之立胡亥,不復忌二人者」,實有誇張之處。李斯其實對此十分擔心,從後面他的反應就可以知道;而「二人之不敢請」,更與史實相悖,蒙恬其實本來要「復請」,只是他根本沒有料到平日「剛毅而武勇」的扶蘇,在這一刻竟然會變得如此脆弱!扶蘇一死,蒙恬也就無計可施了。
二世想談什麼呢?他說:「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駕馭著六匹駿馬的車子從門縫間閃過一樣快速。我既然已經君臨天下了,希望能極盡耳目的享受,窮極心中一切的快樂,同時還能使國家安寧,百姓歡欣,長保江山,以享天年,這種想法能辦得到嗎?」
但從二世說的話來看,請問各位:在他心中,個人享受和百姓安寧,哪一樣比較優先?
蘇軾認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崇尚嚴刑峻法,以死刑為輕罪,動輒夷人三族。因此人臣犯法后,往往但求一死,根本不敢復請,以免招來更大的禍患。
二世認為能向百姓收到越多稅賦的,才越是賢明的官吏,這樣才叫「能督責」。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沒有辦法收到大量的稅賦,不論什麼原因九_九_藏_書,都是官吏督責得還不夠嚴酷,才會完不成任務。

答案很清楚,李世民一定會堅稱這是偽詔,然後帶領三十萬大軍殺回都城去「清君側」。這並不是因為李世民知道真相,而是以他的為人,不管詔書是真是假,他都會說是偽詔。
各位注意這句話,「胡亥、斯、高大喜」。胡亥和趙高姑且不論,但是李斯你怎麼能「大喜」?政治鬥爭,你死我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但即使是劉邦,當他聽到韓信冤死的消息后,他的反應都是「且喜且憐之」,一半覺得高興,一半覺得哀憐,這才是一個人該有的反應。
但胡亥卻真的以為他可以「高枕肆志寵樂」了,於是繼續興建始皇時代的諸多重大工程,如阿房宮、直道、馳道等,百姓的賦稅越來越重,兵役和勞役沒完沒了。上有大臣欲叛,下有百姓不安,胡亥在這樣危險的局勢中,卻認為只要有嚴刑峻法,他想要做的事就沒有辦不到的。
試問:如果你是李斯,面對這個你一手造成的禍害,在這一刻,你該怎麼辦?
趙高說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推行更嚴苛的法律和更殘酷的刑罰,讓犯罪的人因不斷擴大的連坐而被誅殺,直到滅族為止。殺掉大臣而疏遠您的哥哥們,賞賜原來貧窮的人,提拔原來卑賤的人,將先帝舊臣全部剷除,身邊都換上您親信的人……這樣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縱情享樂了,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
李斯、趙高要完成這樣的陰謀,最大的阻礙就是扶蘇。扶蘇位居長子,又得到蒙恬的支持,掌握三十萬大軍。如果扶蘇反抗,這件事就不可能成功。請問如果你是李斯或趙高,你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在《蒙恬列傳》中,說二世是先殺蒙毅再殺蒙恬;在《李斯列傳》中,卻說二世是先殺蒙恬再殺蒙毅。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細節上的不同,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一一找出來加以比較。但相同的是,二世皇帝最後都選擇了相信趙高,殺掉蒙家兩兄弟,這無疑是自毀大秦的長城。


就用這個例子來看,請問如果是李世民遇到這種情況,他會怎麼辦?
東方六國皆反,眼看始皇的大業就要完蛋,李斯多次請求在二世有空的時候要去諫勸他。各位可以推測,李斯所要諫勸的內容,必然是讓胡亥不要再荒唐下去了。但二世不允許,反而責問李斯說:「大家之所以覺得擁有天下很尊貴,難道是因為天子要費力勞心,住像旅館一樣的房子(可見當時的旅館不太舒適),吃看門人吃的食物(可見當時的保安待遇不高),做奴隸做的工作嗎(這個就不必解釋了吧)?這種事都是笨人才去做的,傑出的人不做這種事。」
各位看看這是什麼話?胡亥的意思不就是,要老子放棄享受,沒門!因為老子是聰明人,不是笨人,只有笨人才努力幹活,聰明人是來享受的。我說他是紈絝子弟,沒冤枉他吧!
李斯子由為三川守,群盜吳廣等西略地,過去弗能禁。章邯以破逐廣等兵,使者覆案三川相屬,誚讓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李斯恐懼,重爵祿,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
殺了蒙家兩兄弟和大臣們后,他接下來又在咸陽將自己的十二個哥哥公開斬首,將自己的十個姐姐裂體處死。為什麼要這麼殘忍?就是為了震懾所有可能的反對者。
從二世話中的順序可以看出,他把「窮心志之所樂」擺在了「安宗廟而樂萬姓」之前。可見在他心中,自己的享受永遠是最優先的。一個人剛剛登基,馬上想到要極盡享受,這不就是一個紈絝子弟嗎?面對二世這樣的問題,各位覺得趙高會如何回答?

請問:如果你是扶蘇,身邊有大將蒙恬和三十萬大軍,接到這樣的皇帝詔書,你會怎麼辦?

等等,殺掉先帝舊臣,換上二世親信。可是,誰是最大的先帝舊臣?誰又是二世最親信的人?
啊!這不是忠臣做的事情嗎?趙高怎麼會這麼做?其實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大奸似直,奸臣說的話有時比忠臣還像忠臣。
李斯說:「才能出眾的君主,必是全面掌握為君之道而能夠督責臣下之人。對下嚴加督責,則臣子們不敢不竭盡所能來滿足君主的要求……因此君主才能專制天下而不受任何約束,能享盡一切極致的歡樂……所以督責之術只要確立了,君主的任何慾望就都能滿足了,群臣百姓每天唯恐犯錯,想補救都來不及,哪裡還敢圖謀造反?」


難道除了造反和自殺之外,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嗎?事實上還有第三條路,那就是晉獻公的另一個兒子重耳的做法,他一樣面對父親的亂命,最後選擇了逃走。後來他奔走諸國,最終回到晉國繼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二世看了李斯的上書,實在是太喜歡了!因為二世這個主子滿腦子想的就是享樂,你能說出讓他享樂的方法,他就read•99csw.com喜歡你。

是啊,殘忍無人心又怎麼樣呢?在這一刻,李斯取得了勝利,趙高取得了勝利,胡亥取得了勝利。不過李斯真的以為自己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嗎?二世皇帝真正信任的人可不是你,而是趙高。他任命趙高為郎中令,郎中令掌管所有的宮廷宿衛,這樣二世才能放心自己的安全。而趙高也時常隨侍二世于宮中,二世對他言聽計從。
趙高曰:「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計莫出於此。」

李世民像

趙高的提議已經讓天下大亂,李斯為了保住個人的功名利祿,明知這樣做不對(否則前面幾次何必想勸諫),還要勸主上變本加厲,這不是置國家命運、百姓安危於不顧嗎?當然,對李斯來說,他是不會考慮這些的。只要能保住個人的名利富貴,他沒有什麼是不能做的。問題是,這樣真的就能保住他的名利富貴嗎?

趙高的答案是,勸告二世現在還不是享樂的時機。
趙高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這是二世最最害怕的事情,他得位不正,心中有鬼,日日夜夜怕人揭穿真相。而趙高想要利用二世,就一定要把他最害怕的東西點破。他要讓二世知道,內外有這麼多的敵人在虎視眈眈,你又如何能安心享樂?
鼓勵二世盡情享樂?不對。
但蒙恬有沒有直接說出心中的猜想,而要扶蘇直接抗命呢?沒有。因為萬一這真是始皇的意思,蒙恬的抗命就成了不臣的表現,將會給蒙家帶來大禍。所以蒙恬採取了一個折中的做法,那就是「請復請」。
出巡的隊伍終於回到了咸陽,始皇的屍體終於可以下葬了。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在他所著的《日知錄》中,考察始皇死後的巡遊路線,發現李斯、趙高足足向北又多繞了三四千里才回咸陽,他說:「但欲以欺天下,雖君父之屍臭腐車中而不顧,亦殘忍無人心之極矣。」

等蒙毅祈禱山川回來后,發現始皇已死,胡亥居然被立為太子,當然十分震驚。趙高就趁機對胡亥說:「臣聽說先帝很久以前就想立您為太子,是蒙毅一再勸阻。這個人不忠,不如殺掉他。」因此胡亥就把蒙毅也抓進了監獄。等他即位為二世皇帝后,趙高在他身邊日夜講蒙家的壞話,希望殺掉這兩兄弟。

歷史最大的功用之一,就是讓你知道,人生不是只有一種選擇,其實可以有各式各樣的不同選擇。但在這一刻,扶蘇面對父親要他自殺的詔書,他到底會怎麼做呢?

人總是貪得無厭的,但天下哪有完滿無缺的好事?既要極盡享受,又要長保江山,天下會有這種好事嗎?二世啊,將來在地下你或許可以和隋煬帝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於是趙高、李斯和胡亥組成了陰謀聯盟,這也就是我所說的「亡秦三人組」。最諷刺的是,這三個人都是秦始皇一生最信任、最喜愛的人,最後卻聯手背叛了他。
當年胡亥聽到哥哥扶蘇已死,其實他本來打算從獄中釋放蒙恬。因為蒙家三代都是大秦忠臣,胡亥並不打算殺蒙恬,但趙高卻害怕此後蒙家再次被重用,因而深懷怨恨。
但是為什麼扶蘇連「復請」都不願一試,居然立刻就自殺了呢?這恐怕得從扶蘇的心理來加以分析。
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繫於陽周。
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我曾談過古人讀史的方法,第一步是設想你是書中的歷史人物,在需要做決定的那一刻,你會怎麼辦?等你做出抉擇,再打開書,看書中的歷史人物是怎麼做的,他的選擇與你有何不同,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這樣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實例來磨鍊自己的智慧,就會如呂祖謙說的「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

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戍徭無已。於是楚戍卒陳勝、吳廣等乃作亂,起於山東,傑俊相立,自置為侯王,叛秦,兵至鴻門而卻。
前面說過,李斯的兒子李由是三川郡的郡守,三川郡地處秦國,是連接中原的要道。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往西進攻關中的秦國腹地,就會經過三川郡,但他們任意往來,李由卻沒有阻止。等起義軍隊突然出現在關中,二世這才大驚失色,最後是章邯發動驪山刑徒展開抵抗,才解決了這次危機。
有時候,權力的大小不在於九-九-藏-書你的官位高低,而在於你和領導者間的距離遠近。
蒙恬這個辦法,確實是萬全之策啊!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才智,但任何好的辦法能否成功,都要看實行的人是誰。扶蘇的反應,卻大大出乎蒙恬的意料。
胡亥啊,你以為任用你喜歡的人,把你討厭的人通通殺光,就能讓你高枕無憂嗎?就能讓你「肆志寵樂」嗎?天下真有這樣的好事嗎?各位接著就可以看到這樣做的結果。
胡亥派來的使者聽見蒙恬的話,擔心事情有變,屢次催促扶蘇自殺。這時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要兒子死,還需要再次確認嗎?」於是就真的自殺了。蒙恬不肯當場就死,使者立刻命令執法官吏將蒙恬抓起來,囚禁在陽周之地。

但我必須跟各位說,自殺是天底下最愚蠢的事。為什麼呢?在這裏,姑且不從道德角度看,而從利害角度看。人生在世,為什麼我們不能成就事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怕死。其實不只你怕死,所有的人都怕死。因為怕死,所以我們顧忌東顧忌西,束手束腳,所以才什麼事情都辦不成。倘若有一天你連死都不怕,試問天下還有什麼事情擋得住你?天下還有什麼困難難得倒你?而你擁有了「不怕死」這麼強大的武器,結果居然白白去自殺,天下還有比這更蠢的人嗎?
事後,二世要追查李由的失職,派遣一個又一個使者到三川郡進行調查。二世又責備李斯身居三公之位,為何會讓盜賊猖狂到這種地步?如果李斯有種的話,就應該回復二世:盜賊猖狂到這種地步,不就是您逼出來的嗎?
新皇帝登基,帶來的卻是如此恐怖血腥的時代。秦始皇殺六國人,胡亥竟然連忠臣和自己的手足都殺,群臣當然「人人自危」。沒有人願意等死,所以有心反抗胡亥的人越來越多,只是在等待機會而已。
扶蘇是個真心愛著大秦、愛著父親的好孩子,但他的父親卻十分不喜歡他。扶蘇心中必然曾經無數次地自我懷疑,百般揣測。父親心中對他的真正想法到底是什麼?是真的因為討厭而流放他,還是只是嚴父對兒子的磨鍊?(在我看來,恐怕兩者都是。)對當事人來說,這是巨大的心理磨難。
當荊軻刺殺一事突然發生的時候,拿著兵器的衛士個個看著始皇環柱而跑卻沒有人救他,就是因為秦法太過嚴厲的緣故。李斯立胡亥而不擔心扶蘇和蒙恬,就是因為知道法令長期施行之積威,讓臣子不敢復請。扶蘇和蒙恬之所以不敢復請,也是因為知道始皇兇狠強悍,不可能回心轉意,怎麼能料到這是偽詔呢?





二世皇帝會怎麼說呢?
值得注意的是,李斯和趙高要求蒙恬將兵權交給王離。而到了後來,趙高想對付東征的章邯,也是派王離去巨鹿和章邯作戰。由此可見,李斯與趙高一黨在秦國軍方中真正的底牌恐怕就是王離。王家與蒙家在秦國軍方中的競爭已經到了第三代,而目前是蒙家壓倒了王家。他們敢於實施這樣的陰謀,就是因為自信在軍方當中能得到王家的支持。
請問,各位認為蒙恬這個辦法怎麼樣?
二世曰:「為之奈何?」
李斯數欲請間諫,二世不許。而二世責問李斯曰:「……然則夫所貴于有天下者,豈欲苦形勞神,身處逆旅之宿,口食監門之養,手持臣虜之作哉?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賢者之所務也。……」
接下來的許多事,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中談過,在此就不再贅言,我們現在來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史記·蒙恬列傳》

李斯每次上書,都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次他又是怎麼說的呢?

人生的難題,永遠就是「不得已」三個字。不能面面俱到時,你要先完成哪個,又要先捨棄哪個?
昔者秦王趙政出遊天下,至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太息,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后。」王曰:「可。」
這時蒙毅向皇帝的使者申訴,說自己實在是冤枉的,從來就沒有所謂勸阻立太子這樣一件事。但使者知道二世已經決定要殺蒙毅,所以蒙毅說什麼都沒用,最終還是把他殺了。蒙毅死後,二世又派使者去殺蒙恬。蒙恬要使者回報二世,蒙家三代為秦忠臣,希望二世不要偏聽偏信,被奸臣所蠱惑。結果使者不敢回報,還是把蒙恬給殺了。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彼賢人之有天下也,專用天下適己而已矣,此所以貴于有天下也。……故吾願賜志廣欲,長享天下而無害,為之奈何?」九-九-藏-書

各位注意,蒙恬的話是很有技巧的。他先強調「陛下居外,未立太子」,然後又說「安知其非詐」,可見他猜測到這可能是有人想改立太子的陰謀。

宋代的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曾寫過一篇《趙高李斯》,談到扶蘇自殺這件事:

當這樣的法律施行時,只要想辦的事沒有辦不到的,只要想禁的事沒有禁不了的,於是商鞅自以為能超過堯舜湯武。等到他自己要逃亡而沒有地方可住時,才知道為法之弊。其實豈止商鞅後悔,秦國也後悔啊!
2009年1月,北京大學接受一批從海外捐贈的西漢竹簡,完整簡多達一千六百余枚。內容豐富,包括《蒼頡篇》《老子》《周訓》《妄稽》《魂魄賦》《日書》《堪輿》《雨書》《六博》《荊決》《節》及古醫書等等,其中包括了西漢時代流傳的秦始皇故事《趙政書》。
至咸陽,發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以趙高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為什麼古代聖賢的經典中很少談到感情,而多半談智慧和責任?因為他們深知,任何事只要一牽涉到感情,就會變得非常複雜而且麻煩,感情往往會讓人不可理喻。扶蘇這一自殺,不只是他完了,大秦的命運也完了。扶蘇為他自己的人生做出了最錯誤的抉擇,但我們實在不忍心怪扶蘇。因為這個錯誤的抉擇,是從始皇開始,一步一步累積到這一刻的結果。
我們不禁要問,扶蘇難道是白痴嗎?面對這樣荒唐的命令,他居然一點也不懷疑這個命令是假的嗎?就算是真的,他為什麼不反抗?事實上,蒙恬立刻就懷疑這是偽詔。
這些是多麼可怕的話,天下大亂,那是因為二世縱情享樂,壓榨百姓過度。李斯你身為丞相,不勸諫二世改變他的做法也就算了(是人都怕死,我們可以體諒),你竟然告訴二世皇帝,天下這麼亂,是因為督責臣下還不夠嚴格,只要使用更殘酷的法制,更加嚴格督責臣下,他們就會乖乖聽話,沒有人敢造反。他們不敢造反,二世才可以安然享樂。這一段話說穿了,其實就是勸二世皇帝「變本加厲」。
《趙政書》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
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為軼堯舜而駕湯武矣。及其出亡而無所舍,然後知為法之弊。夫豈獨鞅悔之,秦亦悔之矣。



二世覺得趙高的話實在太對了,就重新修改了法律,讓它更加嚴酷。於是群臣和公子們紛紛獲罪,動輒就要交付趙高審訊法辦。而趙高要殺的大臣,第一個就是蒙毅。為什麼呢?因為他要報自己當年和蒙毅結下的私仇。在《史記·蒙恬列傳》中,對於趙高與蒙家的鬥爭經過,有著和《史記·李斯列傳》不同的記載。
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于上郡。
趙高會教他什麼辦法呢?讀過《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的朋友們不用猜都知道,秦國就那一百零一招——殺!
拍二世的馬屁?不對。
以書對曰:「夫賢主者,必且能全道而行督責之術者也。督責之,則臣不敢不竭能以徇其主矣。……是故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能窮樂之極矣……故督責之術設,則所欲無不得矣。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
李斯你剛剛害死了恩人的兒子,背叛了主君的遺願,而你心中竟然毫無愧疚、毫無悔意,你的反應竟然是「大喜」!
故事中,秦始皇在臨終前命群臣提議繼承人,而丞相李斯領銜建議立胡亥為太子,得到始皇的同意。除了《趙政書》外,2013年5月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九號井第三層發現的《秦二世元年文告》,裏面清楚地記載了「朕奉遺詔」。因此有學者根據以上兩條材料,認為《史記》的記載是錯的,秦始皇確實要傳位給胡亥,胡亥才是真正的繼承人。
李斯,你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禽獸?又是什麼人,重用了你這樣的禽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