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篇 大變局時代 他堅守氣節客死他鄉,卻為何還是背了「千古罵名」?

上篇 大變局時代

他堅守氣節客死他鄉,卻為何還是背了「千古罵名」?

清朝末年,各地起義不斷,廣東地區尤為突出。在鎮壓各路起義中,葉名琛就是憑藉這樣的強硬手段,深得朝廷賞識。
第一個手段,就是對內殺人如麻。別看葉名琛出身書香門第,在教科書上表現得迂腐懦弱,但其實他殺起人來一點都不含糊。
葉名琛在總督衙門裡,為他和自己的老爹建了一個「長春仙館」,裏面祭祀的是呂洞賓、李太白二位大仙。抵抗英軍的一切軍令和行動,葉名琛都要先扶乩(中國道教的一種占卜方法)一番。他反覆寬慰部下說:「十五日過後即無事。」那就是占卜得來的。
唉,也不盡然。
最終,葉名琛派南海縣縣丞親自送12名水手到英國領事館,但拒絕道歉。

7

1854年,佛山「三合會」起義,圍攻廣州不果後撤退。葉名琛在此後開始大肆逮捕屠殺起義人士。
巴夏禮還是不同意。

《倫敦新聞畫報》上刊登的葉名琛被抓獲現場的圖片
1852年,在葉名琛45歲時,就做到了兩廣總督——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廣東省委書記、省軍區司令員再加上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和廣西軍區司令員。

5

第一,「亞羅」號雖然在香港登記過,但其實登記有效期已過了兩周了。
葉名琛接到英國的最後通牒后,退了一步,表示可以把吳亞作也放還,只留兩名海盜。
1858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終於攻破了廣州城。

1

但是,當時的英國領事巴夏禮抓住機會,開始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施壓:要梁國定出面送還被扣押水手,公開道歉。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葉名琛像(版畫)
為什麼?因為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作為戰敗求和的結果,廣州位列「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去了那裡,就要和洋人打交道啊。
這是英法聯軍繼1856年之後,第二次攻破廣州城。而1856年由進攻廣州開始的那場戰爭,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有一個官方的稱謂——「第二次鴉片戰爭」。
他就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葉名琛。
城破之後,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先後向英法聯軍投降。不過,侵略者們知道,這九-九-藏-書兩人並不是當時廣州城的最高領導。
那麼這樣看來,葉名琛似乎是一個智勇雙全的民族英雄了?
還是說說葉名琛那著名的「六不將軍」稱謂:「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拖」字訣的首倡者,是當時的兩廣總督耆英。1847年,耆英與英國人秘密達成條約:廣東人民太剽悍,你們給我點時間,兩年之後,必定按照約定讓你們進城!
然而葉名琛在這一個崗位上如魚得水,左右逢源。在各省巡撫因為與洋人打交道不利而紛紛被降職甚至罷免的年代里,葉名琛卻不斷立功,不斷升遷,堪稱那個時代的一個奇迹。
葉名琛的底氣也挺足的:我的兩任前任都「拖」下來了,我難道不行?但就像擊鼓傳花,葉名琛當時不會意識到:自己拿到的是最後一棒。
面對大變局時代,比起「一腔孤憤」,更重要的還是「睜眼看世界」吧。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葉名琛自己也漸漸認識到:英國人從來沒有想過把他送到英國,只是想讓他在加爾各答待著,遠離廣州而已。而他也不太可能像蘇武那樣回歸大漢了。
靠什麼呢?無非兩個手段。
葉名琛與其說是被「抓走」的,倒不如說是被「請走」的——他被允許帶著自己的僕人和衣物、糧食,坐著轎子上了英國的戰艦「無畏」號。
第四,當時船上根本沒懸挂英國國旗,只是掛了一幅信號旗。(其實當時清朝也沒有所謂「國旗」的概念,參見「饅頭說」中《一場鬥毆逼出的國旗》一文。)
你說他狠辣吧,對內殺人如麻,對外卻一籌莫展;你說他怕死吧,城破之日,巡撫和將軍都降了,只有他正襟危坐,不降不走,最終在異鄉絕食而死……
從上岸開始,他就自命為「海上蘇武」。
另一方面,葉名琛抓緊修復城牆和炮台,和他的前任一樣,招募大量鄉勇一起守城。白天,他讓鄉勇對英軍採取襲擾戰;晚上,他派裝滿炸藥的沙船衝擊在岸邊休息的英國軍隊,還派出火筏對英國軍艦進行火攻。
可惜的是,他在香港的那些「情報人員」業務能力都不過關,很多人只不過是傳遞些在當地公開出版的新聞報刊信息給他而已。最關鍵的是,還經常傳遞錯誤的情報——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人明明打贏了,傳遞來的情報卻是英國人輸給了俄國人。
但他並沒有「不戰」和「不守」。
結果英國人眼巴巴地等啊等,等到了1848年,耆英通過在京城活動,得以調離廣東,拍拍屁股走人了。接著徐廣縉擔任兩廣總督。徐廣縉也不觸怒英國人,照例用了一個「拖」字訣。不僅如此,徐廣縉還秘密召集廣州各鄉的團練,一度人數超過10萬人,他們經常駕小船攻擊英國船隻,讓英國人不敢惹眾怒貿然進城。
1859年4月9日,絕食read.99csw.com一個多星期的葉名琛,含恨逝世,終年52歲。
你說他避戰吧,他發動鄉勇,積極備戰,主動迎敵;你說他善戰吧,卻事事先要占卜,還誤信錯得離譜的情報。
那個清朝官員頭戴頂戴花翎,身穿正式官服,端坐在朝堂之上,彷彿面對的不是荷槍實彈的英法聯軍,而是前來擊鼓鳴冤的百姓。
基於這種假情報,葉名琛判斷英國人必不能堅持多久,自會撤退。
據後來回國的葉名琛僕人回憶,葉名琛原來是有一個美好願望的:英國人會把他送到英國,然後他就能面見英國女王,並和她當面對質:為何要無故挑起事端?
巴夏禮接到葉名琛回復后表示不滿意,要求24小時內釋放全部水手,並且正式道歉。
當時,曾帶領第一批中國兒童留洋的容閎剛剛回國到廣州,他目睹了這一場大屠殺,表示難以置信:「彼兩廣總督葉名琛者,於此暴動發生之始,出極殘暴之手段鎮壓之,意在摧殘方茁之花,使無萌芽之患也。統計是夏所殺,凡七萬五千餘人。以予所知,其中強半皆無辜冤死。」
曾有人作一聯挽葉名琛:公道在人心,雖然十載深思,難禁流涕;靈魂歸海外,想見一腔孤憤,化作洪濤。

葉名琛坐在轎子中被送往「無畏」號軍艦
如果沒有洋人,葉名琛可能是晚清的一代名臣(他以清廉聞名,在內政和理財方面也很有天賦,同時又心狠手辣),但把他放到更大的舞台上,身處三千年未遇之大變局時代,他的見識卻遠遠不夠,他的能力也捉襟見肘,以至要靠占卜尋求力量,憑氣節留住底線。
第三,當時要逮捕的海盜梁明太和梁建富,確實就是以水手的身份待在船上。
在加爾各答,葉名琛每天都在打腹稿,做準備,等待與英國女王見面的那一天。同時,他讓人每天翻譯鴉片戰爭的戰事新聞給他聽,聽到英法聯軍獲勝,就捶胸頓足,聽到清朝軍隊獲勝,就喜笑顏開。
拖又拖不起,打又不敢打,當時英國人只能不再提入城之事。
第二,就算在香港登記過,但「亞羅」號的船主是中國人,英國人肯尼迪只不過是一個被僱用的船長而已,中國人在自己的港口,是有權登船檢查的。

饅頭說

據他生前的僕人回憶,葉名琛臨死前只說了一句話:「辜負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廣東人在抵制洋人這件事上,非常團結。自「三元里抗英」事件之後,廣東人對英國人入城開領事館一事一直強烈抵制。
軍艦到了加爾各答,葉名琛依舊還是氣宇軒昂地上岸,時時刻刻保持自九九藏書己的形象。
經過審訊之後,葉名琛照會英國領館:那12人中,確實有梁明太和梁建富兩名海盜,中國官府再留下一個叫吳亞作的人做證人,其他9人可以立即送還。至於「亞羅」號,因為是中國人的船,當時船上也沒有懸挂英國國旗,所以絕無侮辱國旗這件事。
「亞羅」號是一艘商船,在當時的香港英國當局登記過。在這艘船抵達廣州時,當時的廣東水師千總梁國定接到舉報,率人登船捉拿藏在船上的海盜,後來將船上的12名水手扣押。這個舉動引起了「亞羅」號船長、英國人肯尼迪的抗議,說中國人侵犯了英國的主權(他要求按《虎門條約》約定,由英國人自己審問犯人),而且還抗議中國官員撕毀了英國的國旗。

當時英國人畫的「亞羅號事件」,上面還特地畫了清朝官員撕毀英國國旗的場景
但是,只想要一個借口的英國人,卻拒絕接收水手了。隨後,英國軍艦開始炮轟廣州城。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鴉片戰爭爆發以前,在廣東當官是個肥差,但1840年之後,到廣東當官,是個盡人皆知的苦差。
消息傳回朝廷,咸豐帝龍顏大悅:「不折一兵,不發一矢,中外綏靖,可以久安,實深嘉悅!」於是封徐廣縉為一等子爵,葉名琛為一等男爵。
這個人,歷史教科書里有,不過在提到他為數不多的幾筆中,他給人的印象是「封建迷信,迂腐透頂」,然後是一句著名評語:「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但如果仔細去了解一下他的故事,你會發現教科書說得倒也不錯,卻似乎又缺了些東西。
你說他迂腐吧,在「亞羅號事件」的處理上,他做得有理、有利、有節;但你說他有見識吧,被俘后卻幻想自己能和英國女王當面對質。
值得一提的是,葉名琛還頗具戰略眼光:派人襲擊英國軍隊的戰略後勤基地香港,並對香港施行禁運,甚至還派人去香港投毒。這一度讓香港陷入極大的恐慌,很多英國人都逃到澳門去避禍。
抓到葉名琛后,英國人並沒有虐待他。
而就在葉名琛被英國人抓去之後,咸豐帝是這樣下詔關照清軍的:「勿因葉名琛在彼,致存投鼠忌器之心。該督已辱國殃民,生不如死,無足顧惜。」
1856年,一艘叫「亞羅」號三桅帆船,讓葉名琛的命運發生轉折。
但是,這件事中英國人的做法其實是毫無道理的。
拆分出來看,葉名琛確實「不死」「不降」「不走」,但這沒什麼丟人的。
葉名琛出生在1807年,17歲就考取了貢生,獲得了進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資格九-九-藏-書。葉名琛長大后並沒有「泯然眾人矣」,而是呈火箭式躥升,在不到40歲的時候,就被任命為廣東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幹部。
只是,葉名琛以為在軍艦上會見到額爾金爵士,並想當面斥責他。但事實上,額爾金壓根兒就沒想過見他。
但其實,英國人想多了。葉名琛被捕后,咸豐帝壓根兒就沒想過救他,反而因為怕英國人拿葉名琛當人質來要挾政府,立刻罷免了葉名琛的一切職務。不僅如此,還通知廣東當局:「葉名琛辦事乖謬,罪無可辭,惟該夷拉赴夷船,意圖挾制,必將肆其要求。該將軍署督等可聲言:葉名琛業經革職,無足輕重。使該夷無可要挾,自知留之無益。」
另一方面,讓葉名琛頗為自得的是,他在這場戰爭中率先打起了情報戰。他一面大力逮捕廣州城內給英國人通風報信的「漢奸」,一面又發動自己安插在香港多年的「情報網」,為他送來英國人的各種情報。葉名琛自豪地說:「我合數十處報單互證,然後得其端緒。」
只是這第二次攻破廣州,是真正地破城了。

6

但事實是,1857年10月,暫時退到香港的英國軍隊,等來了額爾金爵士率領的援軍,以及決定一起入夥的法軍。當時英法聯軍有繞過廣州的念頭,但通過一艘截獲的中國官船上的文件得知,葉名琛已經無錢再支付鄉勇的酬勞了,換句話說,廣州城其實已經基本無兵可守。
容閎的住所離廣州刑場很近,所以他印象深刻:「場中流血成渠,道旁無首之屍縱橫遍地。蓋以殺戮過眾,不及掩埋。且因驟覓一遼曠之地,為大壙以容此眾屍,一時頗不易得,故索任其暴露于烈日下也。時方盛夏,寒暑表在九十度或九十度以上,致刑場四圍二千碼以內,空氣惡劣如毒霧。此累累之陳屍,最新者暴露亦已二三日。」按容閎的說法,葉名琛殺人,「不訊口供,捕得即殺,有如牛羊之入屠肆」。
也正是因為這六個「不」,讓葉名琛成了一個很難下筆的人。
幾天之後,英法聯軍在廣州城老城的督撫衙門裡,找到了他們要找的人。
「孤憤」估計是有的,但「公道」又如何說起呢?
在戰爭的爆發點廣州,葉名琛其實並不是不少人以為的那樣「消極抵抗」。在當時的廣東,精銳部隊都被調去鎮壓太平天國了,葉名琛雖為兩廣總督,但其實面臨的是一個無兵可用的局面。

3

應該說,在整個處理過程中,葉名琛還是做到了「有理、有利、有節」。馬克思曾在1857年1月23日的《紐約每日論壇報》上撰寫社論,這樣評價:「在整個事件過程中,錯誤在英國人方面。……確實,這個中國人如此令人信服地把全部問題九_九_藏_書都解決了。」

2

按照英國人的想法,葉名琛在廣東經營了十多年,又素有清廉之名,肯定深受百姓愛戴,部下也會想盡辦法營救他。於是,英國人決定將葉名琛帶到印度的加爾各答,遠離中國,以防民心難服。
葉名琛死後,英國人將他的屍體收斂入棺,送回了中國。
在自己帶來的糧食吃完之後,悲憤的葉名琛決定效法古人伯夷和叔齊「不食周粟」——不吃外國人的糧食。
令人一言難盡的葉名琛,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晚清一批還算有能力的大臣的縮影。
說葉名琛年少成名,應該是不錯的。
葉名琛在「無畏」號軍艦上被關了48天,然後被送往加爾各答。因為暈船,葉名琛在船上嘔吐不止。但每次吐完,身高一米八的他都要整理官帽和服裝,因為要保持大清官員在「夷人」面前的形象。英國人對他客氣,有人上船看到他會脫帽致敬,他也會脫帽還禮。
12月29日,英法聯軍終於攻進了廣州城。
在葉名琛的各種手段之下,英國軍隊圍攻廣州4個月不克,香港總督包令甚至因此被英國政府解職。
但已經離開中國的葉名琛,並不知道這些。
至於「不和」,那是皇上不允許他「和」,他就沒權力「和」,而皇上需要「和」的時候,他能做的只是「背鍋」而已。
葉名琛是當時的廣東巡撫,也就是地方二把手,在這個「拖」的過程中全程參与,出謀劃策,功勞不小。
在英軍圍攻廣州的過程中,葉名琛始終鎮定自若,處亂不驚,是他真的有大氣魄?不全是,也是因為他迷信。
即便如此,英國軍艦一開炮,葉名琛就在城內貼出了告示,號召軍民同心,共同抵抗侵略者:「英夷攻擾省城,傷害兵民,罪大惡極……但凡見上岸與在船滋事英匪,痛加剿捕,准其格殺勿論,仍准按名賞三十大元,解首級赴本署呈驗,毋稍觀望。」

4

經歷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大清帝國被迫向西方世界開通了自己5個口岸城市。其中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都陸續在城內開通了領事館,但在最早接觸的廣州,洋人卻碰到了大阻礙。
英國士兵一擁而上,將那個清朝官員帶走了。走的時候,那位官員面不改色,步履從容。
1852年,徐廣縉被調去鎮壓太平軍,葉名琛接任兩廣總督。聽說換了個總督,英國人的心思又活了。當時的香港總督,英國人包令(Bowring)再次向葉名琛提出了入城請求,被葉名琛再次婉拒。
葉名琛深得賞識的另一個手段是對外的,就是對洋人「拖」字為先。
別說葉名琛,會做官如曾國藩,也在「天津教案」中栽了跟頭;能力強如李鴻章,最後還是背了個「賣國賊」的惡名,嘔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