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下篇 人性的抉擇 老祖宗考試作弊的那點兒事

下篇 人性的抉擇

老祖宗考試作弊的那點兒事

這套書分上、下兩冊,印刷于清朝光緒年間。書面紙張為黃褐色,內文用宣紙印刷,墨色精純,校勘精當,印刷精細,字跡清楚。

1

2

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既然多了,那又何必在一根獨木橋上擠呢?
所謂「請託」,就是通過各方面關係,賄賂考官,開後門。至於開後門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探題」——透露題目給你,比如「關節」——雙方約定你在考卷上做的暗號以便相認給高分(唐武則天時期開始要求盲批試卷),甚至是「偷改」——直接賄賂考官和工作人員,在考場就將試卷修改抄錄。
自然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中國古代科舉的作弊手段,可以說是門類繁多,讓人眼花繚亂,但若以作弊的人群分,無非兩類:富人作弊,窮人作弊。
楊億當真是個清官?並不是。「丕休哉」三個字出自《尚書》,是一句罵人的話。有聰明人立刻聽出了其中奧妙。那次考試,凡答卷中用了「丕休哉」一語的,都錄取了。
總的來說,使用新穎的「夾帶」方式的一些考生可謂生不逢時,如果放到現在,即便落榜,去做個一流魔術師也是綽綽有餘。

「槍王之王」溫庭筠

3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作弊,幾乎是伴隨著科舉制度同時誕生,同時發展的。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起於隋,興于唐,強於宋而盛于明清,歷經1300多年,成為廣大寒門子弟實現階級跨越的重要途徑。
能夠「請託」的,一般都是大富大貴之家,那麼稍微差一點,也有幾個小錢,但托不到關係的人家該怎麼辦呢?
第三招是對付「槍手」的。從宋朝開始,科舉考試推行「准考證制度」。那時的准考證叫「浮票」,上面除註明應試者姓名外,還有面形、身高、體形等特徵。考生進入考場時,監考官拿著准考證一一看過才放行,以此防止冒名替考。但這招對溫庭筠這類人https://read•99csw•com不管用——老子也是進考場考試的,你奈我何?
所以,不要解釋了。
不過,雖然我已遠離學生時代,但通過各類新聞還是能了解到,高考現在對學生的重要性,與對當年的我們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語(我是全國大學擴招前的最後一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挺好的趨勢。
萬曆年間,某個考生考試攜帶作弊文稿,用防水的油紙卷緊了,用細線綁著,藏在肛|門裡。搜查的人拉著線頭把它拽了出來。這個考生解釋:「這是前一個考生丟棄的。」結果前一個考生被叫來對質,問:「就算是我丟的,難道不上不下,正好丟進你的肛|門?那你幹嗎又高抬你的臀部,等著我來丟呢?」(即我所擲,豈其不上不下,剛中糞門?彼亦何為高聳其臀,以待擲耶?)
不過,「頭你儘管砍,以後不作弊算我輸」。作弊的傳統和方式還是在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推陳出新,屢禁不絕。

密密麻麻寫滿字的「夾帶」上衣
隨著「夾帶」招數的越來越多,考生進入考場前的搜身也越來越嚴,進場要打開他們的髮結,脫去衣服,甚至……檢查肛|門。
管,當然管。而且招數也很多。
當然,也不是人人像溫庭筠那麼瀟洒。

4

然而,最簡單有效的一招,自然就是「搜身」了。
第一招是「盲批」。唐武則天的時候,規定考生在考卷上自糊姓名,不讓批卷者知道。後來則是姓名、年齡、籍貫等都要用專門的紙條密封,加蓋彌封印章,防止被人拆開偷看或偷梁換柱。宋朝沿用此法,稱其為「糊名」,而且還加了一道手續——專門請人將考生的試卷統一抄寫,防止因為筆跡被辨認出而作弊。這在一定程度上防範了作弊,但並不能完全杜絕前文所說的「關節」和「偷改」。
在趕考之前,考生家裡先訓練鴿子,在考前晚上將鴿子放入考場。考生進入考場后,把當天的考題寫在紙上,讓鴿子帶回家中。家裡早就準備好若干寫作高手,按題寫作,再讓鴿子把文章帶回考場——放到如今,只是https://read.99csw.com鴿子換成了手機而已。
按照明面上的說法,那是為了便於讀書人攜帶,讓他們在旅途中看的。但哪位讀書人出去旅行還要讀30萬字的「五經」?而且書上每個字比一粒米還要小,那是要讓天下讀書人都「健步如飛出門,牽著導盲犬回家」嗎?
一種,就是我們現在也常見的,槍手代替考生入場考試,考生不出現在考場。而另一種則更不易被發覺:槍手和考生同時入場,但槍手在試卷上寫考生的名字,考生在試卷上寫槍手的名字,神鬼不覺。
最常見的就是「替考」——找「槍手」(假手)代考。
我們就先來看看富人家的子弟是怎麼作弊的——這個富人家,當然也包括有財又有勢的官人家。
這就是一套給考生作弊用的書。
當然,不是在舞文弄墨的考場上作弊的人少了,就是作弊的人真的少了。
屢試不中后,溫庭筠就開始瘋狂「報復社會」——不是深夜發美食照片,而是充當「槍手」幫人考試。
最常用的手段叫作「夾帶」,顧名思義,就是帶小抄。但這個小抄放在哪裡,學問就大了。
因為有時候科舉考試要考到晚上,所以考生需要自備蠟燭。有些考生就把蠟燭內部沿引線從底往上掏空,然後塞入捲成一條的小抄,然後再用蠟油把底部封平,堂而皇之地帶入考場。
話說這哥們兒雖然詩名與李商隱並肩,卻一生不得志,屢試不中。為什麼呢?一方面因為他喜歡吃喝嫖,還要把相思纏綿的感受寫成詩——「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也是他寫的。唐代的科舉要附加品德評語,所以他一直被打低分。另一方面,他口無遮攔,得罪不少權貴,所以也一直無法上榜。
為什麼呢?因為考試的機會越來越多了,考試的方式越來越多了,對未來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了。高考可能還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一個「躍龍門」的渠道,但很難說還是不是當初那座「千軍萬馬擠破頭」的獨木橋了。
在這一點上,被漢人視為「蠻夷」的女真人倒是想出了一個非常文明的辦法。金朝也仿效漢人開科舉,但金世宗覺得對考生進行搜身很不禮貌,所以他規定:每次進考場前,讓考生脫去自己的衣服進入沐池沐浴,浴畢則讓考生換上統一的考生禮服——既檢查了考生,又讓考場環境乾淨衛生,沒有體臭腳臭,一舉兩得。
當然,光靠「防」是https://read.99csw.com肯定防不盡的,那怎麼辦?那就還要「罰」。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的會試,由於溫庭筠做槍手已經做出了名氣,做出了品牌,為了防範溫庭筠替考,主考官特地將他的位置安排在自己辦公的門口。當時溫庭筠就寫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早早退場,讓考官倒也是心中石頭落地。但後來人們才知道,就是在那次考試中,溫庭筠竟然幫助8個人完成了考卷(「私占授者已八人」)。
請槍手代考,也是有講究的。
只要有人,有慾望,有功利,「作弊」這種行為,永遠會存在。
這套書,被稱為「世界最微型書」(據說浙江嘉善地區曾發現尺寸更小的版本);
馮夢龍的《古今譚概》里就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其實當年的科舉也是這樣。考生們之所以前仆後繼花樣百出地作弊,是因為那是他們作為讀書人唯一的升遷之路。而到了晚清,尤其是1905年取消科舉制度前夕,科舉的存在感已經越來越低。以前科舉找人代考,可能要花個千百兩銀子,到後來可能只要幾兩甚至幾錢銀子就行。
在當下的中國,高考依舊是一個對普通階層相對而言最公平的機會,尤其是對廣大的農村子弟而言,如果沒有高考,他們靠什麼越過那道坎,改變自己的命運和人生?靠拼爹?靠送禮?還是靠各種才藝秀?難道還要潛規則?

饅頭說

為此,宋太宗決定開始「鎖院」制度:每次考試的考官分正副多人,都是臨時委派的。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進入貢院,在考試結束髮榜前不得離開,也不能接見賓客。如果考官要從外地到境監考,在進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見客人。
這套書,先是用手工抄錄,然後再經石刻印刷而成。
無法想象溫庭筠是怎麼在那麼短的時間里幫助8人作弊的,可謂「一戰封神」。
那這套書又「奇」在何處?

繪畫作品中的唐代科舉考試現場
九-九-藏-書

清代科舉考試場景還原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從我們如今這個時代往後再過一千年,如果有人回寫現在我們的各種考試,一樣可以寫出一篇圖文並茂的《21世紀考生作弊的歷史》吧?
當然,有些「夾帶」也是有些技術含量的,比如「繼燭」。
有不少人曾呼籲取消高考制度。我個人覺得高考遲早會完成它的歷史使命,但至少目前時機還不成熟。
話說唐代最著名的槍手,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才子溫庭筠。「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這就是他寫的。
是的,由此很容易聯想到我們現在的高考。
或許有人會問,手段如此嚴格,下場如此悲慘,但為什麼還有一批又一批的考生願意鋌而走險?
下那麼大功夫幹什麼用?
考試和作弊,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從出生開始就形影不離,誰也不能和誰分開。
這套書只有6.5厘米長,4.8厘米寬,1.5厘米厚,總共也就一個火柴盒大小。
1997年5月5日,在河南開封,中國有一套「奇書」露面。
比「繼燭」更有技術含量的是「飛鴿」。
清朝對於科場舞弊懲罰極嚴,不少官員為此搭上身家性命。雍正年間,河南學政俞鴻圖的小妾與僕人勾搭出賣考題被人舉報,俞鴻圖雖然不知情,但畢竟治家不嚴,被雍正判了個「斬立決」。(據野史記載,俞鴻圖是被判「腰斬」,斬斷身軀后尚未死,用手指在地上寫了七個「慘」字才氣絕身亡。旁人將慘狀稟報雍正,雍正從此取消「腰斬」刑。)
窮苦如杜荀鶴,自己有才,不願作弊,那自是一說。但還有大量普通人家,無法像富貴人家作弊那樣走高端路線,那該怎麼辦?

清科舉考試作弊用書
有些門路和行業,從古至今都會一直存在,經久不息。而且技術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和革新。
有的考生,把小抄放在食盒的夾層里,有read.99csw.com的放在掏空的饅頭裡帶入考場,有的比較噁心,把小抄藏在肛|門中帶入考場。
那麼問題就來了:面對那麼多種作弊手段,考官們不管嗎?朝廷不管嗎?還有王法嗎?
另外一些手段,甚至都有些「高科技」含量了。
第二招叫「結保」。這個規矩從唐代就開始了,三人一保,類似連坐。如果三個考生中有一個被發現有作弊行為,三人同時受到處罰。這逼得他們互相監督,不能因為其中一人作弊而毀了自己前途。到後來考官等人都參与作弊,於是考官和工作人員也開始結保。
對於考場官員舞弊的,那懲罰就會更嚴重些,如果被查出,會被施以杖刑、罷官、流放,甚至砍頭。
有些考生會用墨魚汁把作弊內容抄寫在衣服里,再塗上泥巴,混入考場。進入考場后將泥巴去掉,墨魚汁寫的文字就會顯露出來。而且據說用墨魚汁寫成的文字,過一段時間會褪色,這樣的話作弊的證據也會消失。
如果你有個好爹,那麼最好的作弊行為發生在進入考場之前,那就是「請託」。
在清朝,凡是在科場考試中作弊的人,一旦被查出,要立即被帶上枷鎖在考棚外示眾。然後還要判罰取消考試資格多少年,厲害的甚至會「剝奪考試權利終身」。
很簡單,因為科舉是那個時代處於普通階級的他們突破自身階層,萬里封侯、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很多人都為了那一點點希望,願意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就在這套火柴盒大小的書里,一共刊載了《易經》《書經》《詩經》《禮經》《春秋》五經,還連帶註釋和序言,共342頁,30萬字。
這還不算什麼。咸豐年間,做過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的正一品大員柏葰,被人舉報主考期間舞弊。堂堂一個正國級官員,就被一刀咔嚓了,因此案被牽連的官員達90多人,其中不少都被處斬了。
光這三招還不夠,第四招叫「鎖院」。這一招緣起北宋年間。當時的翰林學士楊億被任命為主考官,在開考前,他同鄉中打算應科試的一些人來拜訪他——目的明確,希望接受「考前輔導」嘛。這個楊億一聽他們的要求,拍案而起,大罵一聲:「丕休哉!」掉頭就走進了裡屋。
晚唐著名詩人杜荀鶴雖有才華,但屢考屢敗,只能寫下一句牢騷詩:「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最後,這哥們兒一氣之下,去投了殺人魔王朱溫,才算撈到個五代梁朝的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