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信念 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幕後較量

信念

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幕後較量

馬立克當時的身份,是印度尼西亞的外交部長,但他還有一個身份,是1971年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的主席。
這位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連任四屆的總統,開始為二戰後的格局操心了。
歐洲3國:西班牙、希臘、盧森堡
美洲13國:美國、巴西、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委內瑞拉、多米尼加、海地、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
全場支持中國的代表,長時間起立鼓掌。
所以,1971年10月25日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就是「雙重代表權提案」和「兩阿提案」的大決戰。

3

章文晉就開始幫毛澤東算投票。他把截至1971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算了一遍,一共61個,換句話說,就算它們全部投票給中國,也只有61張選票,無法達到「重要問題」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數。
大洋洲2國:澳大利亞、紐西蘭
更何況,那個時候的中國,正在勒緊褲腰帶支援非洲兄弟。
但事實上,尼克鬆是想在1972年再考慮讓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的——至少要等自己訪華之後。在此之前的解決方案,就是「雙重代表權」。
聽到這個答案,毛澤東倒也不急。他對羅斯福當初的第二個理由,同樣抱有信心——這麼大的一個中國如果不加入聯合國,聯合國存在的意義何在?

4

大洋洲1國:斐濟
按照布希的解釋,美國主張「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擁有代表權,即在聯合國大會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有一票。
這就是當時的世界形勢吧。
當時宋美齡說了這樣一句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這就是他的「四警察」構想,也是後來「聯合國」的雛形。
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
但在這一點上,羅斯福卻非常堅定,甚至對斯大林表示:要麼讓中國進來,要麼索性就別搞什麼聯合國了。
受中國支持最多的阿爾巴尼亞和坦尚尼亞,一直是發起「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席位」提案的主力軍。
然後,出場人物輪到了喬治·H.W.布希。

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喬治·H.W.布希
美洲8國:加拿大、智利、古巴、厄瓜多、蓋亞那、墨西哥、秘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斯大林認為,孱弱的中國沒有這樣的資格,世界的格局,由蘇聯、美國和英國控制就可九*九*藏*書以了。
怎麼辦?美國人想出了第二個辦法:轉。
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
第一,美國需要一個作為盟友的中國;
非洲15國:中非、扎伊爾(剛果民主共和國)、賴索托、加彭、賴比瑞亞、馬爾加什(馬達加斯加)、南非、馬拉維、史瓦濟蘭、甘比亞、達荷美(貝南)、尼日、查德、上沃爾特(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象牙海岸)
而羅斯福當時堅持中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兩個理由,也成了日後聯合國因為「誰代表中國」這個問題產生無數幕後較量的背景:
所以,毛澤東的重點主要放在拒絕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提案上,指出總之就是不能上美國人「兩個中國」的賊船:「不管烏鴉叫還是喜鵲叫,今年不進聯合國!」
非洲26國:阿爾及利亞、波札那、蒲隆地、喀麥隆、阿拉伯埃及共和國、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迦納、幾內亞、肯亞、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奈及利亞、剛果人民共和國、盧安達、塞內加爾、塞拉勒窩內(獅子山)、索馬里、蘇丹、多哥、突尼西亞、烏干達、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尚比亞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成立后不久,就向聯合國提出:驅逐台灣代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在這一點上,丘吉爾倒是罕見地與斯大林保持一致:他也完全不理解為何中國要摻和進來,世界的格局由英美蘇共管就行了。
非洲1國:模里西斯
在表決前,馬立克宣布了他的那個「技術處理」:和以往不一樣,這次的投票,將進行公開唱票——哪個國家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都會被大聲朗讀出來。
後來有人分析,大聲念出來,對一些國家代表的投票心理,還是產生了一些影響的。
布希上任之前,自然要翻一翻之前美國在聯合國的表現記錄,於是他很快就發現,為了阻止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美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真的挺辛苦的。
最後還想說說基辛格。
1965年的第二十屆聯合國大會,在表決中國的「重要問題」提案時,居然出現了47票贊成和47票反對的平局——多數非洲國家都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這讓美國一下子感受到了失去主導權的威脅。
宋美齡的理由也很簡單:如果接受這個方案,那就等於承認「一中一台」,也就是承認了「兩個中國」。
「我的話應驗了,光是中美接近,就會使國際形勢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對此連我自己也認識不足。」
但就在台灣當局的最高層會議上,一直是「親美派」代表的宋美齡卻拍案而起,堅決反對這個方案。
聯合國大會的主席馬read.99csw.com立克宣布:布希和巴羅迪的提議不被採納。
但大決戰還沒開始,似乎就已經分出了勝負。
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代表總統尼克鬆,正在北京和周恩來接觸。
最關鍵的是,他非常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進入聯合國。
17張棄權票
這個方案遭到北京的反對,布希早有預料。
其實,這段時間中美關係的急劇升溫,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終獲得多數票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國家吃不準美國的態度,索性就投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但是到了1960年,美國有些扛不住了。
現在哪怕去問一個小學生,他都能明確地告訴你:聯合國有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就是其中一個。但就在40多年前,對中國而言,別說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連重回聯合國,都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
因為1945年聯合國成立,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只有4個席位,而隨著非洲獨立的國家越來越多,1960年時,非洲國家在聯合國的席位達到了26個。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
在中南海的毛澤東,其實一直很關心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否重返聯合國。1971年,毛澤東還專門為此詢問了當時外交部歐美司司長章文晉,想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年有沒有把握重返聯合國。
這份名單,是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對「兩阿提案」的最終投票表決統計結果。
無法違抗總統命令的馬立克,決定在投票當天,做一個「技術上的處理」。
然後,該表決「兩阿提案」了。但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布希表示需要發言。他快步走上講台,提出了美國代表團的要求:「兩阿提案」里要刪除「立即將台灣代表團驅逐出聯合國」的內容。

7

「兩阿提案」通過,「雙重代表權」提案就已無表決的必要。
而另一方,很多亞非拉國家的代表也在為北京拉票。坦尚尼亞駐華大使薩利姆甚至把8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決反對「兩個中國」的聲明印成了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文件發給各個代表,讓他們明確知道北京的態度后,再投票給「兩阿提案」——阿爾巴尼亞和阿爾及利亞等一共23個國家提出,立刻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席位,並取代「中華民國」擔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當時的台灣,其實已經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窘境:從1949年到1971年,和台灣「中華民國」維持「邦交」的國家越來越少,相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卻越來越多。
歐洲1國:馬爾他
通過了!
反對這個方案的人,是宋美https://read.99csw.com齡。
當時的蔣介石就坐在宋美齡的身邊,一言不發。
亞洲7國:巴林、黎巴嫩、約旦、卡達、泰國、印度尼西亞、塞普勒斯
結果出來,沒有懸念:
美國和日本等22個國家每年提出的「重要問題」提案,居然以59票反對、55票贊成和15票棄權的結果被否決——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席位的提案,變成只需要超過半數贊成即可通過,不需要超過三分之二多數了。
1971年8月,布希向聯合國秘書長吳丹遞交了一封書信及備忘錄,強調「雙重代表權」。
這時候,現場的「中華民國」首席代表周書楷頓時臉色鐵青,奔上講台,宣布「中華民國」將不再參加之後聯合國大會的任何程序,退出聯合國大會。

2

但是斯大林不同意這個想法。

出席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的台灣「代表團團長」「外交部長」周書楷(右),「駐聯合國首席代表」劉鍇(左)及「駐墨西哥大使」陳質平(后)
後來,基辛格在日記中記錄下了他當時的心情:
於是,美國只能想到第三個辦法:分。
但這一招,也沒能持續多久。
亞洲4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菲律賓、柬埔寨
當時的毛澤東,低估了樂觀的「革命形勢」,但是北京對於進聯合國「無所謂」的態度,卻急壞了一個印度尼西亞人。
為此,他還專門委託自己的中國朋友打聽,北京對於在1971年——自己的主席任期內——恢復聯合國席位有何想法。馬立克覺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會可能就在1971年。因為就在1970年的聯合國大會上,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贊成票第一次達到了51票,超過了反對票的47票,只是沒有達到三分之二多數而已。
1971年10月25日,歷史性的一天終於來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刻取代了「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並擔任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鏡頭給到毛澤東。
這個印度尼西亞人,叫馬立克。

饅頭說

1943年,儘管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還處於膠著狀態,但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心裏知道,勝利的天平已經倒向了同盟國。
10月26日,基辛格準備返回美國。因為信息傳遞的問題,那個時候,基辛格還沒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恢復聯合國席位的消息,但北京方面已經知道了。
喬冠華沒有點破九-九-藏-書
又是一位美國總統,以及另一位美國總統(小布希)的爹。
又是一片的「NO」。
基辛格的回答秉承尼克鬆的意圖:「今年恐怕不行,明年有可能,等我們總統訪華后。」

1

按照羅斯福的想法: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保持團結一致,決心維持世界和平,就不會再發生世界大戰。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兩張選票」。
羅斯福的理由是,中國現在確實很弱,但它畢竟是一個擁有4億人口的國家,未來肯定是亞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穩定力量,把它當作朋友,總比當作一個潛在的麻煩來源要好一些。
基辛格乘坐的「空軍一號」飛機起飛后,他便立刻收到了一份電訊稿,得知了消息。
美國製造阻力的原因,無非就是之前說到的羅斯福的其中一個理由:雖然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代表,但不是美國的盟友,正相反,還是蘇聯的盟友。
終於輪到表決「兩阿提案」了。
今天不想說什麼感想或什麼道理,只想靜靜地列出一份名單。
76張贊成票
20世紀60年代,台灣還通過農業技術輸出,專門去幫助非洲國家,以求能「以援助換選票」,但效果一年比一年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非洲國家還是越來越多。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加上後來吸收進來的法國,聯合國最終擁有了美、蘇、英、法、中五個常任理事國。
可惜,直到1971年9月,北京方面遲遲沒有消息過來,馬立克等到的,是印尼當時的總統蘇哈托的指示:對「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聯合國席位」的提案投棄權票,對美國的「雙重代表權」提案投贊成票。

5

「分」這個辦法,就由布希來執行了。
但出乎布希意料的是,台灣居然也反對。
35張反對票

6

這個時候,羅斯福當年的另一個理由就顯現出來了:沒有人能忽視幾億人口的中國。
這一結果,讓整個會議大廳沸騰起來,誰都明白其中的含義。坦尚尼亞的代表薩利姆居然離開席位,帶頭跳起了非洲舞。
第二,那麼大一個中國,聯合國不可能忽視。
歐洲23國: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白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芬蘭、法國、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烏克蘭、蘇聯、英國、南斯拉夫
從1951年第六屆聯合國大會到1960年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整整10屆,因美國read•99csw.com在幕後操縱,每年大會都「暫緩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席位的問題」。
在此之前,除了場外,聯合國內部也已經經歷了一系列的幕後較量:美國總統尼克鬆親自給很多國家代表寫信,美國國務卿羅傑斯和常駐代表布希分別找100多個國家的代表談話溝通,希望屆時大家能夠投票贊成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提案。
美洲5國:阿根廷、巴貝多、哥倫比亞、牙買加、巴拿馬
雖然1945年,共產黨派出董必武作為代表參加了《聯合國憲章》的簽署,但那時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自然是中華民國。

喬冠華後來率團代表中國回歸聯合國,這張他大笑的照片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
布希話音未落,非洲國家代表團的座席那裡,傳來了一片又一片的「NO」(不)
亞洲19國:阿富汗、不丹、緬甸、錫蘭(斯里蘭卡)、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寮國、馬來西亞、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新加坡、敘利亞、土耳其、阿拉伯葉門共和國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首先採用了一個辦法:拖。
在釣魚台開往首都機場的紅旗轎車裡,當時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故意問基辛格:「博士,你看今年這屆聯合國大會,我們能恢復席位嗎?」
1961年11月15日,美國、澳大利亞、哥倫比亞、義大利和日本聯合發起了1668號方案,把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問題上升為「重要問題」——一旦成為「重要問題」,就必須在聯合國大會上有三分之二的多數國家同意才能生效。
今天,再回過頭去看這份名單,依舊覺得很感慨。
而之前受到美國鼓動的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巴羅迪又提出,對「兩阿提案」提出修正,建議表決推遲到10月26日——這樣可以再給美國多一點拉票時間。
不過,1970年的喬治·H.W.布希,剛剛被尼克鬆總統任命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
1960年,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雖然「暫緩討論」的提案又一次得到了通過,但出現了22張棄權票和34張反對票,贊成票下降到了42張。
而另一個可以推斷的理由是,當時的中國處在依靠美援的蔣介石統治之下,把中國加進來,在四個擁有最高權力的國家裡,美國可以多一個自己的可靠盟友。
說到中國和聯合國的故事,必須先從羅斯福說起。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的「雙重代表權」傳達到台灣「外交部」,「外交部」其實是默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