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籌碼的較量 開羅會議:「四大強國」的幕後博弈

籌碼的較量

開羅會議:「四大強國」的幕後博弈

儘管開羅會議實際上把中國上升到了和美英並肩的「強國」地位,但蔣介石一開始是不願去參加的。
當然,斯大林不喜歡蔣介石,蔣介石其實也討厭斯大林。
在北非戰場,以英國為首的盟軍在屢戰屢敗之後,終於在蒙哥馬利的率領下一改頹勢,開始讓「沙漠之狐」隆美爾嘗到失敗的滋味。
最後,來說說中國。
但羅斯福將這個想法告訴丘吉爾之後,卻遭到斷然拒絕。丘吉爾不僅不肯放棄香港,還不想放棄在西藏的利益,他明確告訴羅斯福:「如果不通過戰爭,就別想從大英帝國手中奪走任何東西!」

瓜島戰役是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第一場艱苦的奪島戰,日軍傷亡2.5萬人,但美軍也付出了傷亡6000人的代價

中國遠征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英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只能率部突圍,在突圍過程中中彈殉國
作為一個需要美國輸血才能戰鬥下去的國家,丘吉爾是迫切希望能與羅斯福進行會面的,為此他願意接受中國也來參加會議——他雖然無比討厭斯大林,但在「中國不配稱強國」這一點上兩人觀點完全一致。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應該說,蔣介石這一次的認識還是比較清醒的。
緬甸一直是英國傳統的殖民勢力範圍,雖然落入日軍之手,但丘吉爾從心底反感中國尤其美國插手,以免戰後英國在緬甸的影響力受損。更何況,丘吉爾此時的最大訴求是美軍能夠配合登陸歐洲開闢第二戰場,遠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靠後的。
賈德干還不肯鬆口,說草案中滿洲、台灣、澎湖等字樣前已冠有「日本奪自中國的土地」的修飾語,日本放棄之後,歸還中國是不言而喻的。王寵惠反駁:外國人對於滿洲、台灣和澎湖有各種各樣的言論和主張,如果《開羅宣言》不明確宣布這些土地應歸還中國而使用含糊的措辭,那這個會議的意義何在?
3.《冷戰的預兆:蔣介石與開羅會議中的琉球問題——〈琉球:戰爭記憶、社會運動與歷史解釋〉補正》(汪暉,《開放時代》,2009年第5期)
根據以上所認定之各項目標,並與其他對日作戰之聯合國目標相一致,我三大盟國將堅忍進行其重大而長期之戰爭,以獲得日本之無條件投降。

開羅的米娜宮酒店,離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都很近
最終,美國站在了中國這一邊,英國放棄修改建議。
結果這就導致蔣介石和丘吉爾在11月26日的會議上發生了分歧:丘吉爾聲稱香港是英國按照條約拿來的,日軍從英國人手中奪走,理應歸還英國。而蔣介石堅稱那個條約本來就是不合理的。兩邊都不願得罪的羅斯福只能打圓場,最終香港問題不了了之,在開羅會議上再也沒被提起。
在中國戰場,儘https://read.99csw.com管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還是處於劣勢,但畢竟「用空間換時間」的戰術已經顯出成效,日軍的大部分陸軍主力被牢牢拖住,被迫進入「戰略相持階段」。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武裝開始在華北戰場頻頻發起進攻,導致侵華日軍在整個中國戰場上都很難擁有一個所謂的「穩固後方」。

1

1943年12月1日,經過斯大林的確認,開羅會議的成果——《開羅宣言》正式公布:
作為二戰期間反法西斯同盟陣營最大的「輸血基地」,美國確實有資格來召開並主持這次開羅會議。而羅斯福作為美國總統,一方面在消滅法西斯陣營這一共同目標上與英、蘇、中有共同訴求,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巧妙平衡關係,穩固美國的利益。
在太平洋戰場,憑藉中途島和瓜島兩場決定性戰役的勝利,美國人也從日本的最初打擊中恢復了過來,憑藉國內近乎「開掛」的生產能力,開始在遼闊的太平洋海面上推進戰略反攻。
所以,羅斯福其實是開羅會議上最忙的人:一方面要安撫暴躁的丘吉爾,一方面也要鼓勵鬱悶的蔣介石。
不過,蔣介石當時出於種種考慮,也拒絕了一些提議。比如,羅斯福曾建議將越南交給中國管理,蔣介石拒絕了。又比如,羅斯福當初向蔣介石建議:既然把台灣還給你們了,那麼把琉球群島也還給你們吧。而蔣介石提出的方案卻是希望「中美共同管理」。
蔣介石討厭斯大林的主要原因,也是由《蘇日中立條約》而起。因為在這個條約里,蘇聯是承認「偽滿洲國」的,對換條件是日本承認外蒙古獨立——這都是拿中國的利益在做交易。再加上蘇聯在抗戰期間頻頻抗議國民黨軍隊攻擊共產黨軍隊,這也讓蔣介石非常不爽。
我三大盟國此次進行戰爭之目的,在於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思。
既然如此,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被提上了案頭:該坐下來開個會了。
但到了11月26日要定稿時,英國代表賈德干表示:《開羅宣言》草案對日本佔領的其他地區都提出「應予剝奪」,唯獨對滿洲、台灣和澎湖寫的是應該「歸還中國」,建議統一改成「必須由日本放棄」。
5.《開羅會議:二戰時期中美關係分水嶺》(陳永祥、朱銳、龐嘉詠,《世界知識》,2014年第6期)
蔣介石不去參加的原因,首先是對自己的外交能力沒有什麼信心。他認為自己不善外交,所以一直盡量減少和歐美外交人員的接觸,怕多說多錯。
斯大林不願意的原因,分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
美國的總統羅斯福,英國的首相丘吉爾,中國的委員長蔣介石。
事實上,中國能被提升到「四大強國」的高度,美國確實功勞不小。但羅斯福這麼做,也有自己的道理。

4

回望開羅會議,我們固然應該為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登上舞台而感到欣慰,但反過來看,也再一次說明了一個道理:
4.《中國代表團出席開羅會議》(任慶海、李權興、王興業,《人民政協報》,2013年12月12日)
比如反攻緬北,最終中國還是被迫單獨出兵。因為羅斯福在丘吉爾的遊說下,最終背棄了自己對中國的承諾,以「歐洲登陸作戰需要大量登陸艇」為由,放棄了孟九*九*藏*書加拉灣登陸作戰計劃。
對於美國的這點用心,聰明如丘吉爾和斯大林,當然也瞭然于胸。英國人有求於美國儘快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所以只要保證他們在亞洲的利益不受到損害,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而蘇聯人雖然看不上中國,但中國拖住日軍也等於間接幫他們在對德戰場上減輕壓力,且當時蘇聯也依靠美國的援助,故斯大林也基本尊重羅斯福的意見。
當然,蔣介石那「不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最終改變,還是因為羅斯福。

2

饅頭說

這一年,在歐洲戰場,經歷了人間煉獄一般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紅軍終於讓德國遭遇到了自二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一次失敗。蘇聯人在自己的國土上徹底站穩了腳跟,開始吹響反攻號角。而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則再一次習慣性崩盤,墨索里尼被捕,政府宣告投降。
但丘吉爾一直死不鬆口,甚至提出:「如果中國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夠資格的強國,就應該獨立出兵收復緬北。」
但蔣介石非常希望能夠反攻緬北,因為中國有恢復大陸交通補給線的需求。不過在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的過程中,英軍各種堪稱恥辱的「甩鍋式配合」造成中國軍隊傷亡慘重,蔣介石不願意中國軍隊在沒有英美海陸空配合的情況下孤軍奮戰。

5

這讓斯大林和丘吉爾樂得在一旁冷眼旁觀,也讓一直鼓吹中國為「強國」的羅斯福面上無光。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美國最終更改作戰計劃,放棄從中國大陸反攻日本,而是從太平洋上直接攻擊。這更導致了在開羅會議之後的德黑蘭會議尤其是雅爾塔會議上,堂堂參与《開羅宣言》發表的中國,其利益居然成了其餘列強背地裡交易的籌碼。
當然,斯大林的內心也存在一條「鄙視鏈」:他從心底不認同中國是一個可以和蘇聯、美國平起平坐的「強國」——其實他認為已經被打殘的英國也就憑著祖上的基業勉強夠資格而已。1943年10月,美、英、蘇三國發表《莫斯科宣言》,在羅斯福的強烈要求下,斯大林勉強同意把中國政府也列入,但內心對中國列席「四大強國」還是很抵觸的。
儘管出於抗擊共同敵人的需要,美國和蘇聯結成了聯盟,但因為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雙方都知道彼此做的只是「露水夫妻」。當時亞洲堪稱「強國」的只有兩個:日本和中國。在日本已經成為對手的情況下,美國如果希望在亞洲對抗蘇聯的勢力影響,能倚靠的只有中國。所以,美國在各種場合都極力抬高中國的地位,因為只有自己的盟友地位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在今後幫助自己對抗蘇聯。
所以,這才有了兩天之後的另一場著名會議——德黑蘭會議。
又比如,在開羅會議結束后的幾個月,日本就策劃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在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都進入勢如破竹的反攻局面時,中國軍隊卻出現了全面潰敗:在8個月的時間里,國民黨軍隊折損60萬人,喪失4個省會、146座城市、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都是美軍用來對日作戰的基地和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6000萬。
再來說說一個頗有怨氣的國家:英國。
應該說,這份宣言較為平等地體現了當時美、蘇、英、中四個國家共同的目標和read.99csw.com訴求。
按照會議發起者羅斯福的初衷,應該是美、英、蘇、中四個國家一起在開羅碰面會談的。而蘇聯作為歐洲戰場對抗德國的頭等主力,也完全有資格來參加這場會議。
6.《從〈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四大國對日政策的演變》(章騫,《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第16期)

6

而中國,並沒有被邀請參加后兩場會議。
1.《蔣介石和丘吉爾在開羅會議上的爭執》(王天慶,《民國春秋》,1994年第1期)
在這個遠離歐洲戰場、由英國控制的地區,駐紮了至少一個旅的英軍,同時周邊被安排了500門高射炮和密緻的雷達網,還有8個24小時警戒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中隊。
一方面,羅斯福幾次三番在國際場合抬高中國的地位,讓蔣介石覺得美國確實沒有在「耍」自己。另一方面,由於蔣介石與美國派來的史迪威將軍在入緬作戰指揮的各種問題上鬧得水火不容,他怕徹底得罪羅斯福,所以也需要給雙方一個台階。
但在開羅會議開幕後,丘吉爾卻開始抱怨這場會議似乎成了「美中會晤」。丘吉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
現在輪到說說不斷打圓場的美國了。
但是,正如有句話說的那樣: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別想得到。
其實,永遠都是實力。
對此,中方表示了強烈不滿,中方代表王寵惠表示:全世界都知道滿洲、台灣和澎湖是日本人搶過去的,為什麼不能說明歸還給哪個國家?
總的來說,1943年對「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言,是一個已見曙光的年份。在經歷了法西斯陣營幾個瘋子國家前幾年疾風驟雨般的一頓亂棍之後,反法西斯同盟扛住了打,並且已經越來越堅定一個判斷:這場戰爭打到這個地步,取勝其實只是時間問題了。
「關於中國的那些冗長、複雜和瑣碎的情況,嚴重地打亂了英美參謀長們的會談。……中國事務在開羅會議上不是最後,而是最先得到了討論。」
在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全世界只有中國自己獨力抵抗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幾年,中國戰場一直死死拖住日本80%以上的陸軍,1938年時這個比例高達94%。即便是太平洋戰爭爆發那一年,中國還拖住了69%的日本陸軍。當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上展開血腥的奪島戰時,日本始終有110萬左右的陸軍陷於中國戰場,這一數目超過了當時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各島的兵力總和——可想而知,如果這批陸軍完全到太平洋諸島增援,羅斯福該有多頭疼。
羅斯福總統、蔣委員長、丘吉爾首相、偕同各該國軍事與外交顧問人員,在北非舉行會議,業已完畢,茲發表概括之聲明如下:
對於緬北作戰計劃,丘吉爾一開始就支支吾吾、扭扭捏捏,最後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對收回香港和九龍,丘吉爾一口回絕,蔣介石滿腔怒氣也無處發泄,只能忍耐。
三國軍事方面人員關於今後對日作戰計劃,已獲得一致意見,我三大盟國決心以不鬆弛之壓力從海陸空各方面加諸殘暴之敵人,此項壓力已經在增長之中。
從客觀方面來說,當時蘇聯和日本還有個《蘇日中立條約》沒有撕破。在西邊被德國一頓暴捶之後,斯大林無法承受東邊再和日本翻臉進行兩線作戰的局面。所以如果去開羅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有引起日本反感的可能read.99csw.com,那斯大林肯定不願冒這個風險——「我們和中國沒有共同的敵人」。
所以,蔣介石最終還是帶了包括妻子宋美齡在內的隨行16人,在1943年11月18日坐飛機到達了開羅。
為此,羅斯福只能再打圓場,私下承諾蔣介石:願意在1944年3月從孟加拉灣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幫助中國軍隊南北夾擊,收復緬甸。
學過歷史的我們都知道,二戰期間的反法西斯同盟幾大巨頭開過四次重要的會議,第一個會議就是開羅會議,這場會議因為有中國的參加,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但是,這場看似各方團結一致的會議幕後,其實還是有點故事的。
讓蔣介石沒想到的是,關於收回滿洲、台灣和澎湖這些板上釘釘的事,英國最後也要搞點幺蛾子。
所以,在英方提供的開羅會議日程上,一開始完全沒有關於中國提案的內容。
蔣介石為此求助羅斯福,希望他主持公道。深知丘吉爾性格的羅斯福提出一個折中方案:中國政府先收回香港和九龍,隨後宣布其為全球自由港。蔣介石對此方案表示同意。
在這三點上,蔣介石與羅斯福沒有什麼矛盾,卻與丘吉爾在前兩點上產生了很大分歧。
按照蔣介石的設想,開羅會議是解決香港問題的一個時機,因為香港本來就是英國用不平等條約擄過去的,現在被日軍佔領,等打敗日軍之後理應回歸中國。
埃及開羅的米娜宮酒店就是這場會議的召開地點。雖然來參加會議的主要只有三個人,但之所以戒備森嚴,是因為這三個人是:
早在1943年6月,當羅斯福把四國元首會面的構想告訴蔣介石的時候,蔣介石就讓宋子文當面向羅斯福提出:「蘇聯和日本在未公開決裂以前,蔣介石參加會晤是否將使斯大林感覺不便?」蔣介石這是說的客氣話,說自己不便參加,但其實是不希望見到斯大林。
其次,在蘇聯已經對德國轉入戰略反攻的時候,中國在亞洲的地位就比以前更加重要了。
所以,儘管羅斯福幾次勸說,但斯大林始終不願意來參加開羅會議。一開始他還同意外交部長莫洛托夫列席會議,後來乾脆人都不派了,提出蘇、美、英三國要再單獨開一個會議,且不允許中國派人參加。
先來說說一個沒來參加會議的國家:蘇聯。
蔣介石對於自己出席開羅會議的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確定在緬北對日作戰的計劃,確定日本投降后中國應該收回的領土,確定美國的軍備和經濟援助。
1943年11月,埃及開羅郊區的米娜宮酒店忽然戒備森嚴。
當時,羅斯福的特別助理霍普金斯在三國首腦會談的基礎上起草了《開羅宣言》草案。關於日本歸還台灣給中國的問題,初稿寫的是:「被日本人背信棄義地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和台灣,應理所當然地歸還中國。」
但這個承諾後來在丘吉爾的扯皮和阻撓下,最後也成了一張空頭支票。

雙方撕的第二個問題是反攻緬甸的問題。

斯大林格勒戰役堪稱人類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蘇德雙方先後投入數百萬兵力,雙方傷亡人數合計也達到了200萬(軸心國部隊大約損失85萬,蘇聯損失115萬)
但是斯大林不願意。
由於中國和美國面臨的是九-九-藏-書同一個敵人,所以在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事實上更傾向於拉攏蔣介石,可謂說盡好話,處處鼓勵。
其次,中國參与發布的《開羅宣言》,為戰後收回被日本侵佔的領土提供了依據。自1895年就被日本竊取的台灣和澎湖列島,之後名正言順地回歸中國。「台灣屬於中國」是至今世界各國不能違背的基本原則。

王寵惠,著名法學專家,后參与起草《聯合國憲章》
但是,由於當時整個戰局還沒有到一錘定音的時候,再加上後面局勢的微妙轉變,導致更多變化、承諾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其實是發生在之後的德黑蘭會議和雅爾塔會議上的。
這也體現在他對中國的態度上。
對后一個提議的拒絕,為後來埋下無窮爭議。
中國參加開羅會議的最大意義,在於自鴉片戰爭100多年之後,第一次以世界大國的身份參加會議,明確了自己「四強」之一的地位,提升了國際威望,為後來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奠定了重要基礎。
任何稍微有點嗅覺的人都知道,米娜宮酒店肯定要召開重要會議了。而且,以這樣的排場來看,這很可能是一場有國家元首參加的會議。而在1943年這個時代背景下,和國家元首有關的會議,就是和二戰有關的會議。
雖然此時英國的國力已經不能讓丘吉爾喊出「英國優先」的口號,但「讓英國重新偉大」這個信念還是一直縈繞在倔強的丘吉爾心頭。為此,在整個開羅會議期間,丘吉爾其實一直在和蔣介石「暗撕」。

3

2.《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內幕》(官互進,《湖北檔案》,2000年第12期)
而從主觀方面來說,斯大林也不喜歡蔣介石。事實上,在英美最初對日本妥協的背景下,蘇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在早期是實打實地支援中國抗日的,提供了大量的軍備和貸款。但由於《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蘇聯和蔣介石政府的關係變得敏感。自1942年開始,國民黨政府開始頻頻出現反蘇的行為,尤其是在新疆地區,這讓斯大林非常惱火。
首先,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對於美國而言意義重大。
那麼,1943年有怎樣的時代背景呢?
決定國家之間利益關係的不是某一場會議,而是背後的實力。
雙方撕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香港問題。
其次,蔣介石對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還是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對幾大強國的認識也被寫到了日記中:「英國對華之遺棄、俄國對華之嫉妒……美國對我之藐視與強制……余之參加不過為其陪襯,最多獲得有名無實四頭之一之虛榮,于實際毫無意義,故決計謝絕,不願為人作嫁也。」
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蔣介石在參加完開羅會議回國后,對這次會議曾有過一句話的總結:「以政治之收穫為第一,軍事次之,經濟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