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炮火的怒吼 爭霸亞洲:400多年前那場中日之戰

炮火的怒吼

爭霸亞洲:400多年前那場中日之戰

但當時豐臣秀吉並沒有發作,據說還身穿明朝的冠服,在大阪城接待了明朝的使者。不過,整個議和其實完全失敗了——豐臣秀吉已經在醞釀再次攻打朝鮮了。
時間倒退7年,這個故事,要從1591年說起。
這一次,這封假的謝恩表被識破了。參与欺騙的兵部尚書石星等人立刻被革職下獄。
明軍入朝的第一場大仗,就是圍攻平壤。
那麼明朝勝了嗎?從表面上看,明朝教訓了日本,幫助了小弟,維護了宗主國的尊嚴,但事實上,七年的朝鮮戰爭,也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國力。因為要支持朝鮮戰爭,明朝國庫開始入不敷出。更重要的是,明朝精銳的遼東軍經此一役,也元氣大傷,從原來的近10萬兵額,下降到1600年的4萬,下降幅度達到了60%。

冊封書里寫道:「封爾平秀吉為日本國王,錫以金印,加以冠服。……一切免行,俾絕後釁,遵守朕命,勿得有違。」

5

第一場大仗就打得有點下不來台,作為宗主國,明朝也有點臉上無光。
和後來的朝鮮戰爭一樣,中國的援軍在現在韓國人的敘述中,已被提起得不多,但史料中還是記載著後來朝鮮肅宗李焞說的一句話:「神宗皇帝於我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四、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于日本;
然後,明朝再度派遣援軍進入朝鮮。
那一仗確實是明軍打得相當漂亮的一仗,一方面也得益於當時明軍的武器還比較先進,配備的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數百門火炮,一起向平壤城轟擊。按當時朝鮮人的記錄:「在距城五里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

當時的李如松,正率領遼東的精銳鐵騎在寧夏平叛,需要平叛之後再率軍入朝
經此一敗,日本在朝鮮再也無力組織起像樣的攻勢,最終在1598年全軍撤出朝鮮。(關於露梁海戰,參見後文《1598年,中朝日決戰露梁海》。)
但明朝還是不想再進行戰爭,到了1596年5月,萬曆皇帝仍想通過冊封豐臣秀吉的方式換來和平。於是,明朝的都督僉事楊方亨和沈惟敬(沒辦法,他會日語)再次領命到了日本。
豐臣秀吉提出了七個停戰條件,通過小西行長轉達給了沈惟敬:
抱誰的大腿?當然是明朝的大腿。當時的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
露梁一戰,日本被摧毀200艘戰船(一說400艘),傷亡萬餘人,大敗而歸,但明朝的名將鄧子龍和朝鮮的李舜臣也在這場戰役中殉國。
宣祖李昖立刻召集群臣商議,得出的結論是,你敢不敢打明朝,會不會打明朝,我們不九-九-藏-書管,但你問我們借道,其實是想打我們,這肯定是真的。
二、只冊封而不準求貢;
豐臣秀吉的死訊在最初被嚴密封鎖了,但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這個消息就開始擴散開來。
這個時候,明朝卻派出了一個會講日語的商人,名叫沈惟敬(他是這場戰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後面還會登台亮相),去和日本人議和了。
因為這場戰爭,剛剛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抑鬱而終,而豐臣家也開始發生分裂。就在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后第三年,「關原合戰」爆發,豐臣家的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火併,豐臣家權威盡失,開始四分五裂。15年後,慘烈的大阪戰役爆發,德川家全殲豐臣家,豐臣一族就此退出歷史舞台。(大家去大阪旅遊的話,可去天守閣頂層看這段歷史。)可以說,入侵朝鮮是豐臣家敗落的最大誘因,也是豐臣秀吉一生最大的敗筆。
日本當時處於文祿至慶長年間,所以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

3

饅頭說

除了一些民兵在自發抵抗外,朝鮮正規軍大面積潰敗。朝鮮八道,在短短一個多月里就全部淪陷。
一方面,由於土地的分配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原先各地的「大名」(諸侯)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豐臣秀吉不希望看到一個火藥桶從內部爆炸,需要找到一個外部的宣洩口。
遼東防守力量的削弱,直接讓一些當地少數民族勢力抬頭,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努爾哈赤的后金。經歷朝鮮戰爭后,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在剿滅努爾哈赤這件事上一直力不從心,內部又面臨各種各樣的社會危機,最終戰後不到50年,大明帝國崩潰,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
一直打到1593年6月,戰爭陷入僵局,雙方都已經沒了戰意。
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1598年9月18日這一天的天氣,但對於在朝鮮前線的日本遠征軍高級將領而言,心情肯定是充滿陰霾的。
而另一頭,小西行長也向豐臣秀吉彙報,說明朝已經同意了七點要求,只需要日本派使臣一起去北京請萬曆皇帝批准。
於是,這一年的4月,豐臣秀吉派人給朝鮮的國王,宣祖李昖(yán)送去了一封信:「日本豐臣秀吉,謹答朝鮮國王足下。吾邦諸道,久處分離,廢亂綱紀,格阻帝命。秀吉為之憤激,披堅執銳,西討東伐,以數年之間,而定六十余國。……今海內既治,民富財足,帝京之盛,前古無比。……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于億萬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釋。貴國先修使幣,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會軍營,以為我前導。」
二、發展勘合貿易;
代表明朝的,就是那個精通日語的沈惟敬。
因為朝鮮的潰敗太過迅速,反而讓明朝生疑:你是不是和日本勾結在一起,引誘明軍主力入朝,然後一舉殲滅,順勢入侵中國?
朝鮮的陸軍毫無疑問是相當糟糕的,基本早就被日軍打殘了,但他們的海軍還是非常有戰鬥力的,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有一代名將李舜臣。
第一,沒有糧草。朝鮮根本無法提供給明朝軍隊糧草——事實上,朝鮮當時已經崩盤,根本找不到地方官員籌措糧九-九-藏-書草。
中國人出手了。
按記載,那一戰,日軍損失超過1萬人,而明軍只損失了1000人左右。
豐臣秀吉到底想不想打朝鮮?當然想。歷史上,日本對朝鮮覬覦已久。

2

這一次,明朝集結了7萬大軍(號稱10萬),糧草齊備,於1592年年底開始橫渡鴨綠江。
倉皇出逃的李昖一直逃到了當時的中朝邊境義州,和群臣一商議,覺得依靠自己的力量趕走日本人已經不可能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抱大腿」。
第二次侵朝,豐臣秀吉發動了14萬人馬。
先前提到的那位沈惟敬,又要粉墨登場了。

4

特別希望日本能夠再多回顧一下歷史,借鑒一下歷史,正視一下歷史。
這一年,剛剛結束戰國紛亂時代統一全日本的豐臣秀吉,有點坐不住了。
這個人,就是當時的明朝名將李如松。
沈惟敬一看紙包不住火,就在回國途中留在朝鮮不肯走了,還偽造了一封豐臣秀吉的謝恩表讓其他人帶回朝廷。
三、中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所以,朝鮮給日本的答覆是兩個字:不借。
得知明朝的這個懷疑之後,朝鮮人也哭笑不得。李昖只能繼續不斷派人去明朝求援,不僅遞交正式國書,還讓人分別遊說明朝的尚書、侍郎、御史甚至太監,希望明朝能儘快發兵。
中國的精銳力量終於出動了。
因為就在這一天,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逝世了。
這場仗,發生在朝鮮的國土上,但主要交戰的雙方,卻是日本和中國。
1597年10月,退無可退的李舜臣率領12艘朝鮮戰船及100餘艘改裝過的民用船,在鳴梁海峽決戰日本水師。憑藉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李舜臣發明的「龜船」,朝鮮水師在鳴梁海峽大破日本水師。這就是著名的「鳴梁海戰」(韓國專門為此拍過一部電影)。
然後,沈惟敬獻上了日本的降表——這份降表是他自己偽造的。
這場歷時7年之久的萬曆朝鮮戰爭,最終以中朝獲勝而落下帷幕。
豐臣秀吉一死,日本的侵朝軍隊立刻軍心大亂。這時候,明朝和朝鮮的聯合水軍又發動了「露梁海戰」,截擊日本撤退的軍隊。
我們經常用「一衣帶水」來形容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關係,但歷史卻證明,我們兩個國家往往是「一衣帶血」的關係。
到了北京之後,明朝的兵部尚書石星提出了中國真正期待的三點要求:
回顧歷史,如果不把元朝出兵日本算上的話(那場戰爭因為氣候原因,雙方几乎沒有大規模作戰,蒙古海軍是被「神風」給吹沒的),中國和日本這兩個近鄰國家一共發生過四次大規模戰爭,其中中國獲勝三次(唐朝的白江口之戰、萬曆朝鮮戰爭和抗日戰爭),日本獲勝一次(甲午戰爭)。
也希望我們的一些同胞,不要再在鍵盤上體會「踏平東京」乃至「東京大屠殺」帶來的快|感,更不要讓這種行為沾染上自己國人的鮮血。
毫無疑問,萬曆朝鮮戰爭,對日本人而言是一場大敗。
在了解到日本派的軍隊絕非朝鮮人口中的「幾千人」,而是數十萬人,準備對朝鮮發動「滅國戰」之後,明朝知道不能那麼輕易地派幾千人應付了事了。
在朝鮮人的read•99csw.com記錄里,他們一直稱明軍為「天兵」。
當時的明朝,處於張居正改革之後,雖然萬曆皇帝已經開始自我封閉,但整個國家的國力還是有底子在的——這也是當時的日本只能排到亞洲第二,絕排不到亞洲第一的原因。
其實日本軍人的心裏都很清楚:這場仗,是打不下去了。
與日本人「議和」,其實就是在拖延時間。明朝一方面籌措糧草(明軍認識到只能自帶乾糧入朝作戰了),一方面調集兵力,最重要的,是在等待一個人。
1592年6月15日,明朝的參將戴朝弁與游擊史儒率領1000多人的明朝部隊,開始渡過鴨綠江。
當時佔據平壤的是日本戰國悍將小西行長,他率領日軍第一軍團18000人嚴陣以待。李如松在那一場戰鬥中盡遣主力,親自坐鎮,明軍從南、西、北三個方向全力進攻——東面留出來給日軍撤退(撤退路上有伏兵)。
經過反覆調查和溝通,明朝終於明確了一點:「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1595年1月,沈惟敬帶著萬曆皇帝的冊封書來到了日本。這本冊封書,如今就保存在大阪的博物館,通篇是上級對下級、皇帝對番王的口氣。
收復平壤后,李如松想順勢進攻漢城,隨後中日雙方在一個叫碧蹄館的地方又發生了一次遭遇戰。日軍畢竟還是相當強悍的,從後來各方的記錄來看,碧蹄館之戰明軍沒有討到任何便宜,甚至死傷人數超過日軍。
豐臣秀吉看到這封冊封書,當場就掀了桌子:我本來就是日本的王,還需要你來封?(「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哉!」)
聽聞日本再伐朝鮮,萬曆皇帝震怒之下,先把那個沈惟敬投入了大牢。

豐臣秀吉
七、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時候,明神宗——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萬曆皇帝,已經不再接見朝臣,把自己封閉起來了。但他還是密切關注著外界的局勢,通過諭旨的方式下達命令。

日軍用以狙擊明軍騎兵的鳥銃(火繩槍)
碧蹄館之戰的結果就是,日軍發現明軍確實強大,而明軍也發現「倭寇」絕對不是他們想象中那樣可以輕鬆戰勝。雙方之後又斷斷續續互有攻守,總的來說明軍還是佔有一定優勢,但卻無法一舉將日軍趕出朝鮮。
1592年4月14日,日本的先頭部隊在朝鮮的釜山登陸,開始攻擊朝鮮。
不過,這場敗仗也沒白打,祖承訓回國后,總結了一系列經驗教訓,主要有三點。
據說他當時想將明朝使者全部處斬,結果被人勸住。
於是,在萬曆皇帝的親自點頭下,明朝通知朝鮮國王李昖:我們願意派兵過鴨綠江,幫你們打日本人。
第三,爭奪指揮權。朝鮮一直希望明軍由朝鮮將領指揮,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六、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https://read.99csw.com
但是,豐臣秀吉很快就找了個借口發怒了:朝鮮的王子為什麼不肯來?然後拒不接受冊封。
這和300多年後中國人又一次入朝援助作戰,頗有相似之處。
另一方面,明朝也沒少做情報工作,比如派人確認朝鮮國王的真假,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在求援。
朝鮮宣祖李昖重文輕武,朝廷上下互相鉤心鬥角,人浮於事。朝鮮當時的八道(「道」相當於我國「省」的概念)300多個郡縣,絕大多數都是沒有任何守備部隊的。

6

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情況下,取得突破的,是海戰。
雙方就這樣一直糾纏到了1598年9月,其間各有勝負,然後就發生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豐臣秀吉在久攻朝鮮不下,國內開始怨聲四起的時候,「駕崩」了。
以當時很多人的眼光來看,豐臣秀吉的這個口氣可能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什麼?敢打明朝?
一、迎大明公主為日本天皇后;
中國處於明朝的萬曆年間,所以中國稱之為「萬曆朝鮮戰爭」。
相對於第一次戰爭,中日第二次在朝鮮戰場上的較量更為慘烈。明朝軍隊取得過稷山大捷,但在第一次蔚山攻城戰中也遭遇了不小的損失。總的來說,明朝軍隊的人數少於日本,但火炮、戰術和騎兵都強於日本,日本在火槍和戰鬥經驗方面則佔有一定優勢。
1592年9月,明朝的各方面準備都差不多了,沈惟敬也得到了消息:差不多得了,回來吧,我們要動手了。
所以,在得到朝鮮意料之中的拒絕答覆之後,豐臣秀吉立刻就開始調兵遣將。到了1592年的3月,豐臣秀吉總共調集了40萬水陸大軍(其中10萬為預備隊,以當時日本的國力,確實是傾國一戰了)。
當時日本的軍事實力,不僅在亞洲,放到全世界,也可以說是一流的。
當時日本全國擁有40萬人左右的軍隊——這個數字放到當時的歐洲已經讓人瞠目結舌了。其中,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6萬人。同時,日本還有相當一部分重裝甲騎兵,以及1000艘作戰艦隻。
但明朝的議和,其實是假的。
和當時沈惟敬在日本時一樣,小西如安也假裝一口答應。
而作為應對,明朝先後入朝的軍隊又達到了7萬。
雖然明軍首戰失利,但朝鮮的使臣們還是沒有放棄努力,他們生怕明朝就此撒手不管,所以還是頻頻遊說明朝朝廷上下,希望明朝能夠繼續派兵,即便派個幾百人過去壯壯聲勢也行。
對了,1599年,萬曆皇帝想起了關在大牢里的那個沈惟敬,提審,一刀斬首。
一場涉及中、日、朝三個國家的大戰,由此拉開帷幕。
1592年7月17日黎明,明朝遼東副總兵祖承訓(他的兒子就是後來抗清又降清的祖大壽)率數千明朝士兵開始攻擊平壤城,結果天降大雨,明軍的火槍統統失靈,再加上日軍確實強悍,結果明軍大敗而歸,祖承訓率軍退回鴨綠江。

7

簡單翻譯過來就是,我豐臣秀吉,已經統一了日本,下一個目標,是征服中國的明朝,但打中國要經過你們國家,所以問你們借條道。
這應該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狂妄的戰爭設想。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豐臣秀吉的這七條是在痴心妄想——但明眼人雖多,https://read.99csw•com懂日語的卻只有沈惟敬一個。
脆弱的和平沒有維持多久,1597年1月,豐臣秀吉再次調動兵馬,第二次入侵朝鮮。
那他想不想以朝鮮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想的,但把握不大,準備打一步看一步。
於是,李昖開始連續不斷地派出使臣向明朝求救,希望明朝儘快發兵,「抗日援朝」。

1

對於中日兩國,我們經常用「一衣帶水」這個詞來形容。但兩國之間的戰爭,卻發生過不止一次。
三、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
於是,1594年10月,日本的議和使團又和沈惟敬他們來到了北京。日本的代表叫小西如安(小西行長的屬下),他來之前,已經和沈惟敬對好了口供。
而朝鮮呢?朝鮮雖然趕走了侵略者,但其實也是個輸家。朝鮮首都漢城的戶數從戰前的八九萬戶減到戰末三四萬戶(還被日本人擄走了不少陶瓷工匠)。戰後朝鮮全國人口只有戰前的1/6,從此一蹶不振。
這無疑把朝鮮人給嚇了個半死:你們議和了,我們的國家可就沒了啊!
其實,早在1593年5月8日,豐臣秀吉就會見了到達日本的明朝使團。
收到朝鮮的求援后,明朝朝廷上下也大吃一驚:朝鮮怎麼垮得這麼快?
所以,可以說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
其實中國當時還不是豐臣秀吉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打下中國后,再征服印度。
願警鐘長鳴。
明朝從皇帝到大臣都非常滿意,萬曆皇帝立刻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然後再派沈惟敬把冊封書帶往日本。
沈惟敬當時做了一個相當厲害的決定:他一口答應了豐臣秀吉的這七條要求,然後對同行的明朝官員說,豐臣秀吉決定向明朝俯首稱臣,並請求封貢。
但是,中國軍隊加入戰場后,也遭遇了一個「開門黑」。
中國為這三次勝利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尤其是第三次,代價可以說是慘痛的。日本為三次敗仗付出的代價自不用提,而甲午一勝,從短期看自然是讓日本國力大進,但從長期看,也滋長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最終在二戰中遭遇了最慘痛的失敗。
不僅如此,朝鮮還把日本發來的威脅書信原封不動地轉交給明朝。
戰爭才剛開始,朝鮮就垮了。
軍心動搖。
這是在甲午戰爭之前,中日兩國之間爆發的最大的一場戰爭。
一、日軍在受封后迅速撤離朝鮮和對馬海峽;
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及「丁酉再亂」。
五、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另一方面,從一個低級武士一躍成為全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豐臣秀吉經歷了一個華麗的蛻變,可以說是譜寫了一段日本戰國傳奇。而這一年,他才54歲,他覺得他的征途不能止於日本列島,而是星辰大海。
剛剛經過戰國時代大小戰爭殘酷洗禮的日本武士,在朝鮮如入無人之境。日本的9個兵團在日本戰國名將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小西行長等人的率領下,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只花了19天就攻克了朝鮮的「王京」漢城,43天後又攻下了平壤。
第二,朝鮮謊報軍情。可能是出於讓明朝儘快出兵的目的,朝鮮大大低報了日軍的人數,比如他們說平壤只有1000多名日軍守衛,但交戰後,祖承訓發現對方至少有上萬人。
但當時日本為什麼敢那麼想?因為日本當時的軍事實力確實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