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個人的抉擇 朝鮮最後一個國王

個人的抉擇

朝鮮最後一個國王

但另一方面,大院君也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他深受中國儒家思想影響,在他的規定下,朝鮮實行了前所未有的「閉關鎖國」政策。有五百年歷史的朝鮮王朝在19世紀中葉其實已經步履維艱,大院君的改革最多是縫縫補補,並沒有把朝鮮推向近代化,而是在原來那個繭房裡越陷越深。
而在這個過程中,李熙驚慌失措,先是宣布自己「歸政」給父親大院君來收拾殘局,然後被迫同意宣布自己的妻子閔妃「已死在亂軍中」;然而在閔妃捲土重來后,又與妻子重歸於好,把自己的父親丟到了腦後。
長期以來,朝鮮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雖然在明朝滅亡后,朝鮮一度「人心思明」,但最終還是承認了大清帝國的宗主國地位。
1905年11月17日夜晚,日本的重臣伊藤博文在大批日軍的簇擁下進入韓國皇宮,強迫李熙簽署《乙巳條約》(《日韓保護條約》)。
當時,朝鮮已經在名義上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藩屬國而是一個主權國家了——一個主權國家的王后居然被一幫外國人沖入王宮亂刀砍死,這在世界上是聞所未聞的。而作為王后的丈夫,朝鮮國王高宗李熙,卻無法做出任何舉動。
史書記載,閔妃當時「百官奏章常自閱之」。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公元1873年,閔妃終於等到了機會。
藉此機會,21歲的高宗李熙一反往日懦弱之態,在閔妃的鼓勵下忽然宣布要「親政」——這在年齡和禮法上都沒有任何問題。理虧的大院君之後發動了一系列的「招數」,但都被自己兒子背後的那個兒媳婦輕鬆化解。最終,辛苦培育了十年勢力的大院君只能落荒而逃,離開漢城,大院君的勢力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甲申政變」后,受到中國壓制的日本惱羞成怒,開始不斷叫囂要入侵朝鮮。而朝鮮國內的大臣韓圭稷恰在此時提出了對俄國的觀點:「據天下形勝,為天下最強,為天下最畏。」
1.《大韓帝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897—1910)》(蔡建,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哲宗也只活到33歲。1864年,哲宗薨,所生六子五女,只留得一女,朝鮮王室再度陷入繼嗣危機。
恰好,朝鮮方面也有引入俄國勢力牽制清朝和日本的想法,雙方可謂一拍即合。
然而,以他的認知和能力做出的改革政策,還是局限於舊時代:加強君主專制,扼殺民主獨立,平衡各方面的關係。換句話說,如果回到舊時代,李熙有可能成為一代明君。但畢竟時代不同了,在風起雲湧的19世紀末期,世界各國都處於「大變局」中,而身陷列強旋渦中的朝鮮,想要「在雞蛋上跳舞」,實屬機會渺茫。
這一年,21歲的高宗李熙終於得到了「親政」的機會。
那段時間,據李熙的身邊人回憶,李熙經常晚上失眠,長吁短嘆。
此時朝鮮中央政府的權力,把持在兩大外戚家族手裡的:安東金氏和豐壤趙氏。
被日本人強行稱為「太皇帝」的李熙並沒有認輸,他始終不承認「退位」,而是在文書中使用「皇太子代理」這樣的字眼。
然而在這個時候,第三個國家——日本早就已經急不可耐了。
然而,正當日本人以為這位朝鮮「末代國王」和大韓帝國「開國皇帝」已經失去鬥志的時候,李熙卻在醞釀最後的反擊。
而閔妃也不是沒有看到翻盤的希望,因為大院君「攝政」的十年,經濟搞得並不盡如人意:朝廷上,反對大院君的情緒在醞釀;國內,多地開始爆發農民起義;國外,由於大院君的「閉關鎖國」政策,與日本的關係降至冰點(當時朝鮮只承認清朝是宗主國,只和清朝通商),日本一直在宣揚出兵朝鮮。
閔妃被砍死後,日本人迅速在朝鮮建立了「親日」政權。但由於入宮砍殺一國王后的行為被當時在場的兩個外國人記錄並公佈於世(日本方面原先栽贓大院君發動政變),不僅舉世嘩然,更在朝鮮引發眾怒。
從「聽爹的」到「聽媳婦的」,李熙依舊沒能嘗到權力的滋味。
閔妃是大院君招進來的,是作為本方棋子用的。然而在閔妃入宮的幾年時間里,翁媳之間的矛盾卻在不斷加深——主要是閔妃對自己公公有所怨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昰應很喜歡李熙和李順娥的那個庶長子李墡,頗有把這個孩子立為世子的想法(藩屬國不能稱「太子」,只能稱「世子」)。
一場有關王位繼承的危機正在醞釀之中:33歲的朝鮮哲宗在這一年初忽然去世,然而,他卻沒有子嗣。
三年之後,日本又強迫李坧簽訂了《日韓合併條約》——建立僅13年的「大韓帝國」就此滅亡。韓國「皇帝」李坧、「太皇帝」李熙和「皇太子」李垠被授予日本皇族的身份,李熙的封號降為「德壽宮李太王」。
但凡玩過策略遊戲或即時戰略遊戲的玩家,都知道一點:開局的「出生地read.99csw.com」,其實非常重要。

日本描繪「雲揚號事件」的畫。1875年5月,「雲揚」號等日本軍艦入侵朝鮮釜山,進行武力示威;9月入侵江華島一帶並與當地朝鮮守軍發生衝突,以日本大獲全勝告終。隨著《江華條約》的簽訂,朝鮮的國門被打開
尤其是在當今和平的大環境下,在東北亞的每一個國家、每一股力量,其實都需要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博弈,而在軍事意義之外,各方其實都需要一個政治意義上的「戰略緩衝帶」。
「壬午兵變」歷經一個多月,最終閔妃集團重新掌權,並且由原先的「親日派」轉向「親華派」。
4.《試論近代朝鮮對清朝政策的演變(1863—1905)》(石少穎,《青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看似強大的俄國在這場戰爭中被日本重創,震驚世界,也震動了李熙——這意味著,朝鮮倚仗的「平衡外交」格局被徹底打破了。
在大院君集團執政時期,朝鮮的國策「一邊倒」傾向清帝國,但這個政策在閔妃集團上台後發生了改變。她力主與日本發展關係,並在「雲揚號事件」之後,頂住全國上下的壓力,與日本簽訂了《江華條約》,並派使團出使日本,還請日本教官訓練了朝鮮歷史上第一支近代化軍隊——別技軍。
當時的閔妃懷孕多次,但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如果李墡被選為王位繼承人,會觸動閔妃的根本利益。
擺脫了大院君,擺脫了閔妃,擺脫了清國,擺脫了俄國,但最終,李熙和他的朝鮮還是落在了日本人手裡。
3.《清廷援助朝鮮開化運動及其對中朝宗藩關係的影響(1879—1884)》(黃震宇,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1895年10月8日拂曉,在新上任的日本公使三浦梧樓的策劃下,一批日本士兵和浪人挾持大院君沖入朝鮮王宮,在四處搜索之後,直接在乾清宮用亂刀砍死了閔妃,並澆上煤油點火焚屍,而後將骨灰拋撒于池塘中。
對這位完全不由自己選定的妻子,高宗李熙一開始是很冷漠的。他鍾情的,是一位叫李順娥的尚宮,兩人感情非常好,還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李墡。
68歲的李熙,終於以朝鮮「末代國王」和大韓帝國「開國皇帝」的身份,走完了他的一生。
李熙登基時才12歲,而他有這樣一個年富力強又韜光養晦那麼多年的父親,請問,李熙可能自己掌握實權嗎?
儘管王后被殺是一件奇恥大辱,但李熙也因此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閔妃身死,大院君年老力衰,至少在朝鮮宮廷之內,再也沒有能夠阻止他「親政」的障礙了。那一年,李熙43歲,可謂年富力強,正當其時。

2

如果沒有李昰應,李熙是不可能坐上國王寶座的。
當然,這時候的高宗,畢竟還是一個少年,執政的是他親生父親,也不是外人。終有一天,他應該能自己掌握權力。

7

此時的閔妃,不僅在朝中有了自己初步的關係網,而且已對中國曆朝歷代那些宮廷權術瞭然于胸。而擋在她通向權力寶座之路上的障礙,並不是她的丈夫李熙——她自信已能完全掌控丈夫了——而是自己的公公大院君李昰應。
第一個國家,就是大清帝國。
1864年朝鮮王朝發生王位繼承危機的時候,李昰應43歲。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年富力強,是斷無可能被兩大外戚集團找去做國王的。但他同樣清楚地知道,根據宗法繼承之道,他的12歲兒子李熙,是很可能被推上王座的。
在李熙稱病不出的情況下,外部大臣朴齊純被迫簽署條約。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插|進過一個覺得自己來晚了,所以要四處摻和一把的美國,以及不甘心俄國入局的英國,但東北亞總體的格局,還是中、俄、日三國爭霸。

描繪「乙未事件」的畫
然而,他手中依舊沒有權力。權力都在他的媳婦閔妃手裡。
前半生都受制於人的高宗,在朝鮮歷史上留下了標誌性的一筆:他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稱帝的君王。
我個人並不是很贊同。
然而,正當日本以為可以一家獨大控制朝鮮的時候,他們發現自己的面前還有一塊絆腳石——閔妃。
不過,在這些倒霉的王族中,有一個例外。https://read•99csw.com他的名字,叫李昰應。
日本對朝鮮的「野望」,正式起步于《江華條約》簽訂之後。但他們一直面臨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朝鮮的李氏王朝,而是原來東亞地區的老大清帝國。圍繞「如何清肅清朝在朝鮮的勢力」,日本人也可謂動足了腦筋。「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的背後,都有日本人的影子。
果然,已經丟了琉球的清政府在收到閔妃的求援后,權衡利弊,下決心力保這最後一個藩屬國,所以很快決定放棄重新上台的大院君,繼續扶植閔妃集團。
這一年的7月19日,日軍在漢城南山倭城台,對著李熙下榻的慶雲宮架起了6門大炮,在大批日軍的包圍和監視下,慶運宮的中和殿舉行了「禪位儀式」:李熙將皇位讓給自己33歲的兒子李坧。

3

李昰應,按血統應該是朝鮮第16代國王仁祖的八世孫,但因為在他出生前就被過繼,所以從宗法上說,又是朝鮮第19代國王肅宗的五世孫。在哲宗去世后,由於王族宗親被逐的被逐,被殺的被殺,李昰應居然成了王室宗親最嫡系的那一脈。

1

但是,「出生地」並不是自己能選擇的。身處「強鄰」包夾,朝鮮半島歷經千年,在幾個大國的博弈之間幾經沉浮,至今依舊保持獨立,並且成為東北亞地區乃至世界格局中一支絕不能忽視的力量,這很不容易。
是為震驚東北亞的「乙未事件」——影響整個朝鮮近代史的閔妃,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了。

9

1894年中日甲午一戰,大清帝國慘敗,朝鮮朝中的親華勢力瞬間煙消雲散。面對一戰而咄咄逼人的日本,「引俄自衛」的聲音再度響起。
消息傳出,在朝鮮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
很遺憾,他什麼也不能做。因為是個傀儡,他終日飲酒作樂。他的父親李昰應逼著他讀一些中國的儒家經典,儘管他照做,卻心情複雜。有一次,李熙讀《孟子》,看到一句「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指商湯和文王起家時地盤都很小),他說了一句:「七十里、百里,猶可以為政于天下,況我國三千里乎!」

饅頭說

在「親俄派」的鼓動下,朝鮮國內爆發了「乙未兵變」,高宗趁機和王太子一起坐轎子轉移進了駐俄公館,結果在裏面一住就是整整一年。
這個國家,就是俄國。
在東北亞,拋開別的不說,有一點是我們都無法改變的:大家都是一個樓道的鄰居。
而在這十年裡,高宗李熙在做什麼呢?
如果說李熙是一個短命的國王,那這篇故事就沒有展開的意義了。

6

稱帝后的李熙,確實是想做一番事業的。
但李熙還沒有高枕無憂多久,兩年後,更嚴重的「甲申政變」爆發。
閔妃在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已經被日本人重新扶植起來的大院君剝奪了實權,但她根基仍在。看到清朝戰敗,閔妃首先放棄了「親華」,然後她又看到俄國主導的「三國干涉還遼」壓制住了日本,更堅定了「引俄拒日」的決心。
整整三年,高宗李熙對閔妃都愛理不理,再加上有了一個庶長子,一切情況都對閔妃非常不利。
讓清朝勢力全面控制朝鮮?這是李熙和閔妃不願意看到的;引入日本勢力牽制清朝?這無異於與虎謀皮。想來想去,李熙和閔妃想起了俄國。
自近代以來,東北亞一直是幾個世界大國力量角逐的一個交匯點,從甲午前後,到二戰,到冷戰,到抗美援朝,一直延續至今。
在這場會議中,美國總統威爾遜出於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提出了「十四點準則」,其中有倡議讓一些弱小國家的民族進行民族自決,成為獨立國家。
而地位穩固的閔妃隨後便開始了自己的計劃:掌握權力。
兩人的關係迅速升溫,直至如膠似漆。
她是一位女性,史稱「明成皇后」,但她有個更著名的名號:閔妃。
一個叫崔益鉉的儒臣上奏抨擊大院君的政策,被大院君駁回。但在閔妃的鼓動下,高宗李熙反而嘉獎了崔益鉉。「兒子不給老子面子」,這讓大院君非常光火,鼓動人上奏要求嚴懲崔益鉉,但李熙反而罷免和流放了上奏的人。
「甲申政變」在本書第一部分《三個東亞國家,三天,一場政變》一文中已經詳述,不再展開,政變的結果就是大清帝國再一次大獲全勝,全面鞏固了在朝鮮的勢力。
那麼,是他成為國王嗎?並不是,是他的兒子。
自李昰應之後,朝九-九-藏-書鮮近代史上凡是提起「大院君」,指的就是他一人——可見他後來所釋放出來的能量。
那一年,李昰應12歲的兒子被推上了朝鮮第26代國王的寶座。他的名字叫李熙,廟號為「高宗」。

5

在軍事科技突飛猛進的現代,從空降的距離、導彈飛行的速度或機械化部隊奔襲需要的時間這些要素上看,「戰略緩衝地帶」的意義確實在下降。但在如今的世界格局體系下,「戰略緩衝地帶」應該更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另一方面,她花了大心思搞好和趙大妃以及婆婆閔氏的關係,甚至連李順娥分娩(生下的兒子其實將大大動搖閔妃的地位)都親自去看望並帶上禮物。這也使得宮廷內從上到下包括高宗在內,都對閔妃刮目相看,認為她孝順通達,賢淑溫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院君也願意提拔一些閔妃的親戚入朝做官。
很遺憾,確實如此。李熙雖然貴為國王,但他的一生,從來沒有被加持過「主角光環」。如果要做一個簡單總結的話,李熙的一生,始終沒脫離過兩個人和三個國家的影響。
1907年,《大韓每日申報》發表了李熙的聲明,稱自己從未批准締結《乙巳條約》,從沒有放棄外交權,也從未同意日本「統監」常駐韓國。
閔妃在「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中兩次利用清帝國的勢力掃除政敵,一方面鞏固了自己在朝鮮的權勢和地位,但另一方面也讓清朝的勢力在朝鮮根深蒂固。清政府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派出袁世凱以「三品道員」的身份坐鎮朝鮮,開始主掌朝鮮外交、通商等事務(原先清政府對朝鮮的這類事務並不太插手),儼然已成為凌駕于李熙和閔妃之上的「朝鮮太上皇」。
甲午一戰,日本完成了自己的逆襲,朝鮮朝中的親華勢力也不復存在,清朝更是在《馬關條約》中明確聲明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
當然不可能。
這兩件事最終都沒有結果,卻大大惹怒了日本。
最終,面對清朝的嚴厲問責,朝鮮方面一口咬定「從無此事」,「不敢有異志」。而當初以「臣服於華為恥」的李熙,則表示自己對這件事毫不知情,把責任都推給了妻子和屬下。
其實李昰應已經準備了很久。
在閔妃的主導下,朝鮮先後兩次和俄國簽訂「朝俄密約」,但兩次都被宗主國清朝發現而叫停,其中尤以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更為嚴重,當時坐鎮朝鮮的袁世凱已經密謀廢黜高宗李熙,重新搬回大院君執政。
一方面,她學公公大院君那樣,開始韜光養晦——把大量被冷落的時間花在閱讀中國古代經典書籍上。據她身邊的人回憶,當時閔妃愛讀的書主要是《春秋左氏傳》《資治通鑒》《周易》《唐宋八大家文鈔》。
第23代國王純祖李玜只活到44歲,而他立的嫡長子李旲卻在他駕崩四年之前就死了(只活到21歲),導致王位繼承發生了問題。最終,李旲的兒子,也就是李玜的孫子李奐即位,是為第24代國王憲宗。
李熙的預料是正確的。
在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后,一直有擴張慾望的俄國最終慘勝,但受到了西歐列強的遏制,只能把眼光瞄向亞洲。中國太大,日本太遠,與自己國土接壤的朝鮮成了最佳選擇。

李坧被立為純宗,他也是大韓帝國最後一任皇帝
高宗,是朝鮮的最後一任國王。
閔妃是李熙的妻子,但兩人的結婚和愛情無關,完全是因為大院君李昰應——為了鞏固李家王朝的權力,李昰應必須要找一個自己能完全拿捏得住的兒媳婦。
這兩大家族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相互之間明爭暗鬥,但對外卻在一點上保持步調一致:對稍有才能的李氏王朝潛在繼承者,不是流放,就是誣殺,導致李氏王族人才凋零,幾乎沒有可能再出現一位強有力的君主來干擾外戚的執政。
和平不易,穩定不易。努力,並珍惜。
事實上,可以說李熙以一個國王的身份,經歷了近代朝鮮的種種大事。換句話說,要追溯朝鮮當年的那一段歷史,李熙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旁觀者視角。
說朝鮮的近代史,這位國王是無法繞開的一個人。事實上,今天要說的這位國王,也是朝鮮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這位國王兼皇帝,卻未必像大家想的那樣活得順心。
不過,「腦溢血」是日本方面的說法,且事後並沒有給出病理報告。所以一直有一種說法在坊間流傳:為了防止李熙再次派密使去搗亂,日本人在當天晚上將他毒殺。
2.《袁世凱在朝鮮的活動與近代中朝日關係》(聶金凱,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九-九-藏-書年)
此時的李熙,已經53歲了。
並沒有。
這個「引俄自衛」的觀點頗得李熙和閔妃的認同,一向話不多的李熙甚至說出了「時以三千里山河臣服於華為恥」的話,於是,朝鮮開始慢慢謀求與俄國接近。
而如果將東北亞的地圖放到遊戲中,我們不難發現,朝鮮的「出生地」其實並不太妙:北面,是疆域遼闊且一直致力於擴張的俄國;西邊,是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東邊,是迅速崛起,且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軍國主義」上腦的日本。
三年之後,高宗李熙對李順娥漸漸有些厭倦了,而此時出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學識淵博、見解獨到、溫柔可人的閔妃。
1904年,一場間接影響大韓帝國國運的大事件爆發了:日本和俄國正式開戰。
在李熙「退位」四天後,李坧就在日本人的逼迫下籤訂了《丁未七款條約》,宣布解散大韓帝國的軍隊。
決定出兵的清政府隨後派出淮軍6個營共3000人,在廣東水師提督吳長慶和後來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當時北洋水師還未正式建軍,但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三艘軍艦隨行)的帶領下奔赴朝鮮,搶在日本人動手之前,誘使大院君到清軍大本營后一舉扣押,直接送往天津軟禁。
內有國力衰退,外有兩派勢力角逐,從1882年到1884年,短短兩年之內,一向國內還算平和的朝鮮,接連發生兩次震動東北亞格局的「事變」——都和大清帝國有關。

8

堂堂一國之君,一整年是住在外國領館里的,他的權威可想而知。
在危急時刻,閔妃化妝成宮女逃出京城,並迅速展現出了自己的政治手腕:派人向大清帝國求援。
當然,作為藩屬國的終結,他也是朝鮮半島上最後一個國王。
憲宗7歲即位,22歲就去世了,依舊沒有子嗣。經過一番權力鬥爭,王室找到了朝鮮第21代國王英祖的玄孫李昪,是為第25代國王哲宗。
但閔妃確實有一套本領。
根據這個條約,日本在韓國設立「統監」(伊藤博文為第一任統監),韓國撤銷外交機構,不再設「外務大臣」職務——一個沒有外交權的國家,實際上就不是一個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了。
李昰應的「放浪形骸」在王族中是非常有名的:他一天到晚在市井和一些流氓無賴稱兄道弟,大白天就經常去妓院鬼混,常常酒氣熏天,胡言亂語,吃喝嫖賭無所不精。他這樣做有自己的目的:讓兩大外戚集團認為自己不會對他們的權力構成威脅,既能免殺身之禍,也能為後來留一點翻身之機。
不過,以當時朝鮮所處的環境來看,如果李熙真的親政,恐怕也一個頭要變成兩個大。因為偌大的一個朝鮮半島,始終籠罩在三個國家的陰影之下。
因為閔妃自知雖然引入過日本勢力,但與大清帝國的關係並沒有搞僵。更重要的是,當時日本人也趁機向朝鮮派兵,試圖藉此染指朝鮮。閔妃集團掌握朝政已經十年,她又是高宗的王后,有把握清廷會做出正確的抉擇:借幫助自己之機,鞏固清帝國在朝鮮的勢力,驅逐日本。
從1864年到1873年的十年,朝鮮名義上的國王是李熙,但實際統治者卻是他的父親「大院君」李昰應。李昰應確實懷著一番雄心壯志,他重用了一批人才,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重建景福宮、設置三軍府、實行社倉制與戶布制、裁撤書院等。
於是,就該說說第二個影響李熙人生的人了。

4

雖然朝鮮兩次都受迫於清朝的壓力而暫時斷絕了與俄國人聯通的意向,但人算不如天算,時代終究會變。

總的來說,這十年的「大院君改革」在充實國家財政、振興國家軍隊、整頓吏治等方面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就連朝鮮近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與大院君不和的金允植,也承認他的改革「十年之間,令行禁止,內外肅然奉公」。

李熙(左)和兒子李坧在一起。李熙初名載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熙」(正寫為「㷩」)
事實上,進入19世紀之後,朝鮮的李氏王朝在王族的後代繁衍問題上已經力不從心有一段時間了。
按照當時的一種說法,李熙準備再一次效仿當年海牙萬國會議的做法:派遣密使去巴黎,向世界各國請求維護韓國的獨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熙和閔妃的憂慮開始加重了。
但是,另一個國家也因此加入了朝鮮半島的角力。
很遺憾,兩人雖不在,三國卻不會消失,李熙面臨的,還是一個「傀儡局」。
而另一方面,九-九-藏-書他充分利用了當時自己在宮內包括宮女在內的關係,說服當時在宮廷中最有發言權的豐壤趙氏的趙大妃,並承諾讓李熙成為她的養子,最終成功上位。
但步入「知天命」的年紀之後,一生受制於人的李熙,反而展現了他最後的倔強。
曾經看到有一位網友的觀點:不要把朝鮮半島看得那麼重要,在如今發達的軍事科技下,昔日所謂的「戰略緩衝地帶」已經不存在了。
朝鮮王朝在「大院君時代」之後,並沒有過渡到「高宗時代」,而是進入了「閔妃時代」。
那麼,他如願了嗎?
公元1864年1月,朝鮮半島陰雲密布,暗流涌動。
第一場事變,是發生在1882年的「壬午兵變」。
經過一系列的暗中運作,閔妃集團在1895年再度發動了一場宮廷政變,一舉粉碎了朝廷中「親日派」的勢力,重新掌握了實權。
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最終的證實,因為李熙很快就走到了他自己的人生終點:1919年1月19日凌晨,李熙在宮中因突發腦溢血身亡。
閔妃可以說條件完美:她來自李昰應妻子驪興閔氏一族,這個家族原先也是朝鮮王朝的名門望族,但家道中落,需要依靠李氏;她聰明乖巧,善解人意,關鍵還幼年喪父,可以說完全能被李昰應一手掌控,成為自己陣營的一名重要成員。
李熙和兒子都沒有出席這場儀式。
這一刻,高宗的內心可能頗有些豪情,但是,是否也會有一絲失落:這三千里疆土,我說了算嗎?
應該說,閔妃的這一舉措有「不在一棵樹上弔死」的想法,也有藉助日本的力量對抗「親華派」大院君集團的訴求。而從歷史進程來看,就是自閔妃執政開始,日本勢力開始大舉進入朝鮮,形成與大清帝國勢力角逐的格局。
朝鮮半島以2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面積,夾在三大強國之間,處境可想而知。
同年,第二屆萬國和平會議在荷蘭海牙召開。李熙秘密派遣李相卨、李儁、李瑋鍾三人帶著他的親筆信和參加會議的委任狀前往海牙,控訴日本對韓國的侵略,呼籲各國聲援韓國,宣布《乙巳條約》無效。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
事實的真相已經無從知曉。
李昰應上位后不久,就架空了趙大妃的權力,雖然沒有「攝政」之名,但開始行「攝政」之實:誰讓國王是他的兒子呢?
且慢,旁觀者視角?李熙可是堂堂的朝鮮第26代國王啊。

袁世凱在「甲申政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能力,自此走上歷史舞台

李昰應。李熙登基后,按照慣例,李昰應受封「大院君」——這是歷代朝鮮國王給自己生父所封的一個爵位。而李昰應是朝鮮王朝有史以來第一個在世時就受封的「大院君」
那麼,他等到了嗎?
眼看甲午戰爭的「勝利果實」被一舉粉碎,朝鮮從中國羽翼下脫出后又要求庇護于俄國,日本人徹底動了殺心。
第一個人,就是他自己的親生父親,李昰應。
然而,就在1897年回到自己的宮殿之後,高宗卻看準了身邊沒有掣肘,俄日兩國勢力基本在朝鮮達到均衡的契機,做了一件大事:1897年10月12日,李熙在慶運宮的圜丘壇祭天,宣布即皇帝位,封已去世的王后閔氏為皇后(謚號為「明成皇后」),王太子李坧為皇太子。次日頒詔書,改國號為「大韓帝國」,但沿襲中國明朝的典章制度。
這一年,朝鮮大旱,民怨四起,而京城的軍隊也發生異動:日本教官訓練的「別技隊」待遇優厚,而其他朝鮮老式軍隊已經13個月沒發過軍餉了,都被閔妃的親信剋扣。在大院君的暗中煽動下,數千名朝鮮軍人揭竿而起,連同自願加入的大量漢城老百姓,竟然長驅直入,直接沖入宮中,殺死了一大批閔妃的親信,並揚言要取閔妃項上人頭。
而另一點必須指出的是,閔妃集團上任后其實非常貪污腐敗,宮廷內夜夜笙歌,地方上層層盤剝,朝廷甚至對外賣官鬻爵,這讓朝鮮百姓怨聲載道,而大院君執政時期積累的國庫也被迅速耗空。

1884年的李熙
按理說,重新掌權的大院君才是「親華派」,而閔妃集團是「親日派」,為何閔妃會向清朝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