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個人的抉擇 山高水長,勿忘陳嘉庚

個人的抉擇

山高水長,勿忘陳嘉庚

陳嘉庚很有生意頭腦,且肯吃苦,心思細密,事必躬親,所以大米和菠蘿這兩個生意很快被他做得風生水起。在父親逝世四年之後,陳嘉庚已經開了四家菠蘿罐頭廠,連同原來的大米生意,已經完全站穩了腳跟,並還清了父親的所有債務。
按照當時新加坡的法律,只要公司宣布破產即可,並沒有「父債子償」這一種說法。但陳嘉庚卻選擇把父親的生意做下去,並且承諾:「只要我陳嘉庚在人世一日,所有欠債一定會償還!」
果然,在繼續遊歷了西安、福建等地進一步看到國民黨當時內部的腐敗之後,回到新加坡的陳嘉庚,在向南洋華僑彙報這次回國考察的心得時,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國民黨蔣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
然而,隨便一出手就是百萬元級別的陳嘉庚,自己的生活卻過得極為清貧。
由於周恩來等人極力相勸,陳嘉庚決定參加新組建的政協,並就任華僑界首席代表。
第一,死後希望安葬在廈門集美;

陳嘉庚與女婿李光前。李光前生前為華人十大富商之一,一生熱衷公益,為中國和新馬地區的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是陳嘉庚之後東南亞地區公認的華僑領袖之一
1923年,孫中山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著名的「集美學村」之名,由此而來。
其時,父親留給陳嘉庚的,就只有一家虧損的米店了。而陳嘉庚就是從這一家米店開始,全身心地投入經營中。在短時間內把米店扭虧為盈后,他又看中了罐頭生意,盤下了一家罐頭廠,開始做菠蘿罐頭的買賣。
1938年11月2日,就在汪精衛準備投敵的前夕,原來和汪精衛私交不錯的陳嘉庚(他曾邀請汪精衛擔任廈門大學的首任校長)了解到汪精衛的立場已經極度動搖,於是在重慶《中央日報》上公開發表了一項提案:日寇未退出我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
要求每一個海外華僑或華人都能做到陳嘉庚那樣,是絕對不現實的。但是,海外僑胞們心裏有一份情,念一個根,卻是非常普遍的情況。
8.《陳嘉庚大事記》(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

5

後來,身邊人在陳嘉庚身上發現了一小包氰化鉀,陳嘉庚對此的解釋是:
而即便在陳嘉庚去世后,他的捐贈也還在延續。從1991年到2005年,香港集友銀行付給集美學校的紅利與股息已超過11.4億港元——這家銀行是1947年陳嘉庚命次子陳闕祥籌辦的,規定銀行每年股息和20%的盈利用於廈門集美的辦學。
陳嘉庚在新加坡的住所「怡利軒」很簡陋,回國后住在集美學校校董會一棟簡樸的兩層小樓,辦公和起居都在那裡。

陳嘉庚在延安也受到了熱烈歡迎
但是,隨著抗戰的深入,陳嘉庚的心態卻漸漸發生了轉變。
但一直生活簡樸的陳嘉庚對此卻極為反感,他認為在抗戰艱苦之際,前方將士正在生死戰鬥,淪陷區民眾還在水火之中,後方完全不應該如此鋪張浪費。於是他特地在回國前于重慶各報刊登一則啟事:「聞政府籌備巨費招待慰問團,余實深感謝。然慰問團一切費用已充分帶來,不欲消耗政府或民眾招待之費。在此抗戰中艱難困苦時期,尤當極力節省無謂應酬,免致多延日子,阻礙工作,希望政府及社會原諒!」

陳嘉庚當時被稱為「橡膠大王」
就在一個多星期前,陳嘉庚還被一件事感動:葉飛率領的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解放廈門,在攻打集美的戰役中,冒著多犧牲解放軍戰士的風險而沒有使用重炮,就是為九九藏書了儘可能保全集美學村。
陳嘉庚也並沒有滿足於米店和菠蘿罐頭廠的生意,眼光敏銳的他很快發現東南亞的橡膠業具有巨大的市場和前景。從最初的加工橡膠開始,陳嘉庚逐步從下游做到上游,賣膠鞋,製造輪胎和其他日用品,買下橡膠製品廠,買下橡膠種植園……
「赤子」一詞,原指「嬰兒」,后引申為「純潔善良的百姓」,故古代封建王朝有「海內赤子」之說。但後來又引申出一個新的說法,叫「海外赤子」,而這個稱號,專指「海外僑胞」。他們想藉此表達,自己根在華夏,是中華兒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為保證運輸抗日戰略物資的滇緬公路暢通,陳嘉庚動員了3000多名具有熟練駕駛技術的華僑回國效力,他們中很多人都是富家子弟,許多人最終犧牲,抗戰勝利后只剩下1000多人。
陳嘉庚曾說:「金錢如化肥,散播出去才有意義。」

當時的陳嘉庚
陳嘉庚當然不是這樣的陳嘉庚。
1904年,30歲的陳嘉庚遭遇了人生第一場大變故。

6

「我爸已經自己先去看了,老人家怕萬一檔期短,看不到了。」
但陳嘉庚決定把這筆錢拿出來做一件事:辦一所名為「惕齋學塾」的私塾。陳嘉庚認為,人一定要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夠好好為人處事。
陳嘉庚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下南洋」的商人家庭里。
收到信號的蔣介石遂在重慶嘉陵新村設私宴宴請陳嘉庚一行,特別關照只上了四五樣菜,外加一些麵包,力求樸素。但由於之前的耳聞目見,陳嘉庚已經對重慶大後方達官貴人們的花天酒地和揮金如土記在心裏,他看到國民黨高級官員如吳鐵城、朱家驊等都大肆興建自己的私宅,更對富麗堂皇的嘉陵賓館為孔祥熙私人所有而大為吃驚。尤其讓陳嘉庚痛心的是,他在街上看到了新加坡華僑捐贈的麵粉等抗戰物資被堂而皇之地放進黑市售賣。
陳嘉庚在暮年歲月,一般除了天氣惡劣的情況外,不乘汽車,靠一根手杖步行。

饅頭說

在每天開車的途中,我們都會聊天,聊的都是國內的各種發展和變化。他說他送走我們后,第一時間就要趕去看在奧克蘭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陳嘉庚沉默不語,並不接話,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2019年6月10日,為紀念新加坡開埠200周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首次推出20新元紀念鈔,8名已故傑出人士的頭像被印上了紀念鈔,陳嘉庚赫然在列。
2.《傳統文化視野下陳嘉庚的思想境界論》[楊中啟,《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天下雖大,同為中華兒女,不忘華夏之根,足矣。
陳嘉庚一生共捐建100多所學校,合計捐款摺合現價,超過1億美元。
5.《陳嘉庚與蔣介石、毛澤東》(楊穎奇,《炎黃春秋》,1994年第12期)
沒投的那一票是陳嘉庚自己的,他不好意思投。

陳嘉庚在視察廈門大學建設

廈門大學「群賢樓」的老照片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64年發現的第2963號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中國近代史上有幾次著名的人口遷徙,其中有「走西口」「闖關東」,還有一個就是「下南洋」。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從明至清,有不少老百姓迫於生計或有經商需求,成規模地前往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地在內的「南洋」一帶。在「下南洋」的人中,廣https://read.99csw.com東和福建沿海的老百姓佔到了絕大多數。

4

1949年的開國大典,陳嘉庚作為嘉賓,出現在了天安門城樓上。
抗戰結束,原以為天下太平的陳嘉庚,又面臨了一個更重要的抉擇。
當時還只是1940年。
陳嘉庚原來對共產黨是非常反感的。他曾經嚴令廈門大學的學生不許參加共產黨組織的運動,更認為共產黨根本沒資格和國民黨政府談判,應該無條件被收編。但是,他在看過斯諾的《西行漫記》后,對共產黨的印象發生了改變,更想自己去實地考察一下。
陳嘉庚對此的態度是:
陳嘉庚四處演講,號召南洋華僑支持抗日。抗戰期間,華僑共捐獻飛機217架、汽車500輛、救護車上千輛、坦克27輛、大米1萬包、寒衣30萬件、奎寧丸5000萬粒,還贈送了軍需醫療器械等。
從1926年到1934年,陳嘉庚的實業虧損超過1000萬元。但在這8年裡,他依舊想方設法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匯去了378萬元經費,這都是他以廠房、地產、貨物為抵押向銀行貸款來的錢。
當時陳嘉庚還另外籌款5萬元,專門用來接濟孫中山。
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慶祝蔣介石的五十大壽,請陳嘉庚發動華僑捐款購買飛機祝壽。當時政府的期待,是華僑能捐款10萬元,買1架飛機。但在陳嘉庚的策動下,當時的馬來西亞華僑居然籌款130多萬元,買了10架飛機。
對於陳嘉庚要去延安考察,蔣介石當然是持否定態度的。但陳嘉庚以「我是代表華僑回國來考察各個重要地方的,要如實回去向他們彙報」為由,堅持要去。蔣介石也怕得罪這個「財神」,最終勉強應允,但臨行前特地關照:「要去也可以,但切不可受共產黨的欺騙。」
1893年,19歲的陳嘉庚從新加坡回國成親,卻發現自己的族弟成了一個紈絝子弟,終日賭錢作樂,瘋瘋癲癲。陳嘉庚氣憤地將弟弟綁在一棵樹上鞭打了一頓,然後做出了一個在當時鄉里看起來驚世駭俗的舉動——說服母親和新婚妻子拿出了2000銀圓。在那個時候,2000銀圓不是一筆小數目,是陳嘉庚父親給他成家的錢,以及平時家裡省下的家用。
一旁的戴季陶趕忙圓場:「陳先生熱忱為國家社會服務,入不入黨是一樣的。」
1961年3月,陳嘉庚因眼疾和腦溢血等多種癥狀,病情加重。在彌留之際,陳嘉庚提出了自己的三個遺願:
第三,集美學校一定要辦下去。
這一切,都讓陳嘉庚深感不安。
陳嘉庚的一件破棉背心從抗戰時期穿到新中國成立后,一雙皮鞋補過三次。每次出差或長途旅行,他自己都會隨身攜帶針線,以便縫補襪子或紐扣。
6.《陳嘉庚:「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王文、徐焰、東南網,2015年4月20日)
4.《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與蔣介石決裂內情》(樊斌,《文史春秋》,2010年第9期)
當然,陳嘉庚雖然以「祝壽」為名,但目的是想加強中國的空軍力量——當時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中日之間的全面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這不是一句空洞的承諾。
7.《陳嘉庚的慈善事業》(《合肥晚報》,2018年2月12日)
由於經營不善,陳嘉庚的父親陳杞佰在新加坡經營的生意宣告失敗,不久后抑鬱而終。陳嘉庚不僅遭受喪父之痛,還面臨一個巨大的危機——父親欠下一大筆債務。
但是,如果那樣的話,如今記在史冊上的陳嘉庚——如果還有可能被記錄下來的話——最多只是一個「南洋巨富」而已。
陳嘉庚滴酒不沾,給自己定的每日伙食費不超過5角錢,一個月不超過15元。有一次接待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下屬在茶几瓷盤上放了一斤糖,結果陳嘉庚事後批評下屬:「首長最多只吃一兩顆,下次買2角錢的足夠了!」有一次去南安梅山國光中學處理校務,陳嘉庚在半路上坐在路邊,吃完自帶的咸稀飯配油條再到學校,堅決不要學校招待吃飯。
我並沒有問金先生拿的是紐西蘭的「綠卡」還是加入了紐西蘭國籍,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意義不大。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個關心中國,發自內心希望中國越來越好的華夏子孫。
也就是在這段時期,陳嘉庚收read.99csw.com到了另一份正式邀請函——毛澤東邀請他去延安訪問。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安詳離世,享年87歲。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廈門市集美區)。
當時周恩來在北京給陳嘉庚安排了三套寬敞舒適的四合院,便於他在北京參政議政。但陳嘉庚謝絕了周恩來的好意,執意返回福建居住——因為他心裏還記掛著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恢復和擴建。

陳嘉庚回國時受到熱烈的歡迎
第二,希望能儘早統一台灣;
陳嘉庚的性格決定了他一旦承諾了一件事,就不會只掛一個空名。之後沒多久,陳嘉庚將新加坡的遺留事務一一交代后,舉家遷回中國定居。

陳嘉庚追悼會
在接下來的8天時間里,陳嘉庚在毛澤東和朱德等人的陪同下,參觀了延安各地,他後來在自己的《南僑回憶錄》中這樣寫道:「余久居南洋,對國內政治,屢有風聞而未知事實究竟如何。時中共勢力尚微,且受片面宣傳,更難辨黑白……直至回國慰勞……並至延安視察……見其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民福國為前提,並實行民主化,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愾,奠勝利維新之基礎。余觀感之餘,衷心無限興奮,夢寐神馳,為我大中華慶祝也。」


1949年,陳嘉庚在新政協籌備會上講話

2

汪精衛叛逃后,在報紙上痛斥並要求開除汪精衛黨籍的也是陳嘉庚。
「如果我不幸被捕,日本人肯定要強迫我做傀儡,我早就做好準備了。」
根據鄒韜奮的《抗戰以來》一書記載,在當時舉行的國民党參政會上,「當汪精衛議長高聲朗讀『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時,面色突變蒼白,在傾聽激烈辯論時,神色非常不安,其所受刺|激深矣」。
為了完成心愿,陳嘉庚除了自己出錢外,還出面找到了自己的女婿,同為新加坡實業家的李光前,開口就要了600萬港元的贊助費——這在當時是一個天價。李光前一口應允,如數支付。
經過一路輾轉之後,陳嘉庚終於到了延安,見到了毛澤東和朱德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周恩來當時不在延安)。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說,華僑和華人是有區別的。華僑指的是定居在海外,但依舊擁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而華人是指已經加入居住國國籍的中國人。但是,這隻是法理上的區分。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一句「海外僑胞」,已經把這兩類人群都囊括了進去。而且,後面還要加一句總結:中華兒女。
1921年,陳嘉庚準備創辦廈門大學。當時因為經費短缺,連蔡元培也勸陳嘉庚「暫緩」。但陳嘉庚心意已決,帶頭個人認捐開辦費100萬元,並承諾出資維持費用300萬元(分12年付款),總共出資4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恰好是當時陳嘉庚的資產總和。廈門大學當時設有文、理、法、商、教育5個學院17個系,是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由個人獨資創辦的大學。
1942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美國太平洋海軍癱瘓,日本趁此機會席捲整個東南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很快淪陷。早已在日軍黑名單上的陳嘉庚被定為「南洋抗日巨頭」,日本方面認為他為中國抗戰不斷「輸血」,開出重金懸賞,要將其追拿歸案。
1913年,陳嘉庚在南洋的事業剛剛有了一點起色,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集美社,開始興辦集美小學。
1940年3月,「南洋華僑回國慰問視察團」回國慰問抗戰軍民,陳嘉庚也以南僑總會主席的身份回國考https://read.99csw.com察和慰問。陳嘉庚是南洋華僑領袖,既有號召力又有巨額財富,還在抗戰中為捐款出力最多,蔣介石自然要隆重接待這位「財神爺」,為此特批了8萬元的接待費,準備在重慶等地為他舉行一系列接待宴會。
3.《周恩來與陳嘉庚的忘年交》(曹晉傑,《文史春秋》,2019年第3期)
在學校的成立大會上,陳嘉庚做出保證:「不管遇上多大苦難,我都會盡全力將教育事業辦好!」
不僅如此,作為南洋華僑的領袖,陳嘉庚還因為一個提案而名垂青史。
已到「知天命」年紀的陳嘉庚,就此平穩地走完人生下半場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錦衣玉食,子孫繞膝,安享晚年。
就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朱家驊舉行的一場歡迎陳嘉庚的宴會上,朱家驊當場宣布:「我們歡迎陳嘉庚先生來共同領導國民黨!」
事實也正是如此。
當時有身邊人勸陳嘉庚先以挺過企業難關為重,減少對學校的經費支持,陳嘉庚斷然拒絕:「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過日,何必為我擔心!」
在陳嘉庚的追悼會上,主祭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扶靈人為周恩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追悼會結束后,陳嘉庚的靈柩由專列運往廈門,安葬在廈門集美鰲園。
「事業上該花的錢千萬元都要花,生活上該省的錢一分一文也要省。」
在陳嘉庚心目中,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國家。身處那個年代,富甲一方的陳嘉庚,是不可能迴避參与政治的。
已經68歲的陳嘉庚在來不及通知家屬的情況下離開新加坡避難,輾轉多處,好幾次險些被日軍捕獲。
金先生是2002年從國內出來的,來紐西蘭已經17年了,一直從事旅游業。現在他全家包括父母已經定居在了奧克蘭,他自己擁有一家有30多輛車的旅遊公司,並且已經成為紐西蘭華人導遊協會的主席。
1.《一諾千金——華僑領袖陳嘉庚軼事》(沙平,《炎黃縱橫》,2012年第6期)
而陳嘉庚的雄心絕不是僅僅興辦一所小學那麼簡單。
現在回過來看,陳嘉庚一生的基調,可能在他19歲那年就定下了。
1940年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在國民參政會上的報告顯示:1939年中國全年軍費為18億元,而同年華僑匯回祖國的款項就達到11億元,其中捐款約佔10%,而在這10%的捐款中,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捐款占華僑捐款總數的70%。
蔣介石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這個「財神爺」。
截至1954年,廈門大學共建大樓31棟,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前校舍的兩倍,花的費用恰好為600萬港元。集美學校新修校舍總建築面積為16萬平方米,相當於1949年前的3倍半,總投資為1097萬元(陳嘉庚本來委託族親陳六使出這筆費用,但陳的橡膠園遭遇大火損失慘重,最後國家撥款800多萬元,這對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政府而言也是一筆巨大的費用)。
9.《陳嘉庚生平》(福建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福建僑網)
陳嘉庚的觀點是:「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
從最初的感情上來說,早年就與孫中山結識的陳嘉庚,是支持國民黨的。如果當初不支持蔣介石政府,陳嘉庚也不會在1936年號召捐贈10架飛機。在1936年的「西安事變」中,雖然陳嘉庚一直都強烈支持國共合作抗日,但他堅決反對動搖蔣介石的領袖地位,多次通電請求張學良釋放蔣介石。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襲來,陳嘉庚的企業也受到很大衝擊。到了1930年,陳嘉庚旗下的企業整體經營狀況惡化。但即便如此,陳嘉庚依舊每月按時足額給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匯去經費。
陳嘉庚的雨傘破了都是補了再用,瓷杯的手柄斷了倒過來當蠟燭台用,在廈門辦公室的一對沙發還不是配套的,因為一個是新修的。
對陳嘉庚而言,「還債」是他對自己「守信」的一種自我要求,而這種行為在客觀上卻讓整個南洋商界見識了他的誠信和品德,以至大家都非常願意和陳嘉庚做生意。

1

自1913年興辦第一所小學開始,陳嘉庚在此九-九-藏-書之後不斷投入資金,相繼創辦了女子小學、師範學校、中學、幼稚園、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國學專門學校、幼稚師範學校等,統稱集美學校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
從19歲傾囊2000銀圓興辦私塾開始,陳嘉庚就認準了一個方向:辦教育。
我曾經在寫容閎的文章末尾(參看《歷史的溫度4》收錄的《中國海歸第一人:見證近代史的「活化石」》一文),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放到這裏一樣適用:
早在1910年,陳嘉庚就加入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陳嘉庚被推舉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20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
2019年國慶期間去紐西蘭旅遊,負責全程接待我們的,是一位姓金的導遊。
1925年,51歲的陳嘉庚已經擁有了這樣的家業:名下的橡膠種植園面積達到了1.5萬英畝(約60平方千米),擁有菠蘿廠、米廠、冰糖廠、橡膠廠、木材廠、餅乾廠、皮革廠、肥皂廠等30多家工廠,有150多家商店,僱用員工超過3萬人,資產超過1200萬元。陳嘉庚成為公認的「南洋首富」。
陳家從曾祖一代就開始「下南洋」,陳嘉庚的父親陳杞佰早年也去南洋闖蕩,在新加坡經營大米生意。不過陳嘉庚直到17歲那年,才去新加坡投奔了父親,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國內的私塾里讀書。
蔣介石後來得知陳嘉庚回南洋后四處說共產黨好話,感到非常生氣,派人竭力阻止陳嘉庚連任南僑總會的主席。結果在連任選舉中,一共152個代表參加投票,陳嘉庚獲得了151票。
果然,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身在海外的陳嘉庚,迅速開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組織海外華僑募捐。僅1938年和1939年,陳嘉庚領導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的募捐額就達到了1.5億元,加上1937年和1940年兩年的捐款,總數近3億元。
陳嘉庚自己當時在國內銀行的存款大概還有300餘萬元,留遺囑全部捐獻,250多萬元用作集美學校建築費和集美學村的福利基金,50萬元捐為北京華僑博物館建築費。
等離開延安到了昆明,陳嘉庚給蔣介石傳了話:「……至若欲消滅共產黨,此系兩黨內戰,南洋千萬華僑必不同情……若不幸內戰發生,華僑必大失所望,愛國熱情必大降減,外匯金錢亦必減縮。」

3

我採訪過三屆奧運會。在奧運場館里,每每看到五星紅旗升起、聽到國歌響起就淚流滿面的華人,很多都早已在國外居住多年。他們激動地唱著國歌,揮舞著五星紅旗,熱淚盈眶。在那一刻,去詢問他們究竟是華僑還是華人,毫無意義。在那一刻,他們的心就是和祖國相通的。
但這些細節卻打動了陳嘉庚。他發現在延安並沒有所謂的「共產共妻」,而且共產黨內部上下很平等,毛澤東在窯洞里擺幾張長凳,誰想進來談,隨時可以進來。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集美學校的科學館和軍樂亭(攝於1933年)。時至今日,像集美學校這樣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學校」,全國沒有第二個
陳嘉庚以一己之力,維持廈門大學的運營長達16年,直到1937年,為了全力支持集美學校,陳嘉庚將廈門大學無償獻給了政府,廈門大學由私立變為國立。
「在自費的前提下,出去,是一種選擇,回來,也是一種選擇。但無論最終如何選擇,身在何方,只要心裏有一份挂念,一份回憶,一份堅守,乃至願意吶一聲喊,盡一些心,出一份力,我覺得就是可貴的。」

7

與重慶的排場形成鮮明對比,共產黨給陳嘉庚安排的「接風宴」設在窯洞門口的露天院子里,一桌土菜加起來不超過1元錢的花費,雞蛋還是鄰居大嫂執意送來的。
當時陳嘉庚說了一句話:「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