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個人的抉擇 「國士」鄧稼先

個人的抉擇

「國士」鄧稼先

第三句是對後人的囑託:「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還是初中生的鄧稼先,第一次體會到了什麼叫「國難家仇」。
1996年7月29日,中國進行了第45次也是最後一次核試驗。
鄧稼先好喝酒。只要不影響工作,每餐必飲酒。但每次以二兩為限,從不貪杯。

在戈壁灘上奮鬥的中國科研人員

許德珩,著名愛國人士、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學者,九三學社創始人和傑出領導者,曾是居里夫人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水產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9

7

全場聽了以後一片笑聲。
全面侵華的日軍,很快就攻入了北平。
許鹿希隱隱約約覺得,丈夫被委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但她當時又怎會想到,那個任務有多重要,又有多隱秘。
當時主管原子能工業的第三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了34歲的鄧稼先,和他說了一句話:「國家準備要搞一個大炮仗。」
那一年有一次開會,當著全體參會者的面,鄧稼先說了一句:「我現在是強弩之末了。」
1959年6月,中蘇之間的矛盾終於被擺到了檯面上:蘇聯單方面對《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毀約,撤走了233名核工業系統的蘇聯專家。
當時中國做了一次氫彈的空投試驗,但是降落傘發生了故障,氫彈直接摔在了地上,沒有爆炸。基地立刻派出了100多名防化兵去尋找,最終終於找到了殘骸——彈體都已經碎裂了。鄧稼先坐不住了,自己穿上防護服立刻趕往爆炸核心區——他當時已經是九院院長,是領導,完全可以不用去。但是鄧稼先不聽旁人勸阻,一定要去。不僅去了,他還直接進入了彈坑,把那顆已經破裂的氫彈捧在了手裡,仔細研究了原因,最終確認是降落傘包的設計有問題,氫彈的設計並沒有出錯。
2.《鄧稼先院士:許身國威壯河山》(童璟,《今日科苑》,2017年第1期)
又比如父親的好朋友楊武之教授,鄧稼先只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數學家。因為鄧稼先和楊教授的兒子年齡相仿,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楊家的兒子也在崇德中學讀書,比鄧稼先高兩級,名字叫楊振寧。
在戈壁灘的基地上,每一名工作人員的神經都綳到了最緊,作為方案的主要設計人,鄧稼先的壓力更是大到了極點。每一次實驗,他都要面臨無數人的提問和徵詢:「怎麼樣?」「有把握嗎?」「還存在什麼風險?」

3


鄧稼先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時的照片
回國之後,鄧稼先不僅收穫了事業,也收穫了愛情。

1

鄧稼先回答:「這不能說。」
1979年,鄧稼先出了一件事。
出身書香門第,鄧稼先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3歲時,鄧稼先就已經認識很多字,並能背誦不少古文名篇。5歲時,鄧稼先入讀北平武定侯小學,隨後又考入了崇德中學。
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那整整一代的中國科研工作者,都是這樣讓人震撼的。
在「文革」開始后,周恩來第一時間請示毛澤東,隨後中央做出決定: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基地和人員不能受到衝擊。
3.《共和國脊樑之鄧稼先:隱姓埋名三十年的兩彈元勛》[完顏亮,《黨史博採》(紀實版),2012年第8期]
那時候的鄧稼先,不僅自己熱愛學習,還由於家族和父親的關係,經常見到到家裡來串門的學問大家。

2


鄧以蟄與當時的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
隨後,中國鄭重向全世界宣布:自此之後,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
而中國這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的背後,還有最不容易的地方:「文化大革命」已經開始了。
許鹿希說:「那你給我一個信箱號碼,我和你通信。https://read.99csw.com
儘管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鄧稼先健康受損與此事有關聯,但鄧稼先的身體狀況確實從此之後每況愈下。
事後證明,這三個主攻方向完全正確,有人甚至稱鄧稼先是率先「扼住了原子彈的咽喉」。

1949年,楊振寧兄弟(左、右)和鄧稼先合影于芝加哥大學
已經讀高一的鄧稼先,有一次在操場上當眾將一面日本國旗扯碎,踩在了腳底下。
那可能是鄧稼先一生中最開心的一段日子。下班后,鄧稼先經常和許鹿希一起去戲院聽京戲,或一起去看芭蕾舞演出。每到周末,小夫妻倆會去頤和園觀湖,去萬壽山徒步。鄧稼先是個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也有各種各樣的「小花樣」逗許鹿希開心:會在菊園閉園后央求看門人放他們進去參觀一下,也會帶著許鹿希在戲院外等便宜的退票進去看戲。鄧稼先還抖得一手好空竹,經常在公園露一手,引來一群孩子圍觀,許鹿希就在一旁安靜微笑地看著。
比如常到鄧家來拜訪的人中有一位姓許的教授,年少的鄧稼先只知道他在「五四運動」中是一個學生領袖,後來還知道他曾是國外一個很有名的女科學家的學生,鄧稼先花了些心思才會寫他的名字——許德珩。
大家甚至擬定了將來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596」——那是蘇聯撤走專家的時間。
檢查的結果,是直腸癌。其實,當時直腸癌已並非絕症,但由於鄧稼先長期從事核武器研製工作,所以一做化療,他的白細胞和血小板馬上就跌到零,然後就引發全身大出血,非常痛苦,挽救也近乎不可能。
鄧稼先的新職位,是新籌建的中國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主任。
帶著父親的囑託,鄧稼先來到昆明后,先是完成了高中學業,然後考進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師從王竹溪(中國熱力學統計物理研究開拓者)、鄭華熾(著名光譜學家)等著名物理學家。
就在鄧稼先也深陷「被批鬥」泥潭的時候,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鄧家傳到第五代,有子鄧以蟄,早年東渡日本求學,后又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哲學和美學,歸國后在北大、清華、廈大等多所高校任教,是中國現代美學奠基人之一。
以這樣一個標準來看,如此一個鮮活的鄧稼先,似乎還不足以「驚天地,泣鬼神」。但事實上,恰恰是這樣一個知道生活情趣的鄧稼先,願意義無反顧放棄自己擁有的一切而投身到一項事業中去,才真正讓人震撼。
當時,全中國只有兩台每秒運算可以達到5萬次的計算機,一台在中科院,一台在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鄧稼先留守北京,派于敏坐鎮上海。隨後于敏在上海取得重大突破,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一舉解決了氫彈原理的重要問題。

10

但是鄧稼先還是決定放棄一切,在1950年8月28日搭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回國——就像當初他承諾的那樣。
1947年,鄧稼先順利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並在第二年選擇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留學——這所大學是先他一步赴美留學的好友楊振寧幫他選的,因為這裏學費相對便宜,但學術能力很強。
曾有身邊人勸他:「天就要亮了,你先別走。」
根據許鹿希的回憶,當時鄧稼先的回家時間開始變得非常不固定,要麼很晚回來,要麼早回來,但是凌晨3點忽然就出門了,也不說去哪兒(其實是進中南海彙報)。即便在家,很多時候他也是將被子疊得老高,靠在被子上,雙眼望向前方,不知在思考什麼問題,問他話也魂不守舍。
最初,中國依靠的是蘇聯。但是,蘇聯專家在核武器方面提供的幫助其實非常有限。鄧稼先只能從高校選拔組織一批大學生成立理論研究小組,自己學習外國相關書籍,邊學邊譯邊討論。當他們整理出一堆問題去提問的時候,卻發現蘇聯專家漫不經心,給出的不少數值都是隨口一說,一經驗證是錯的。
國士,當如是!
但是,面對一片未知的未來,中國卻定下了自己的原子彈研製時間表:8年之內,一定要試爆成功第一顆原子彈。

就在舉國一片歡騰的時候,鄧稼先卻悄悄坐專機趕到了醫院——他的母親已經被下了病危通知書。鄧稼先跪在病床前,拉著母親的手痛哭失聲。他無法告訴母親,這幾年自己都去幹了什麼——因為不能給家裡的親戚一一回信,鄧稼先甚至已經被有些親戚罵「眼睛長到天上去了」。

5

這一天,正是鄧稼先逝世十周年忌日。
那天晚上,夫妻兩人躺在床上,徹夜無眠。
但是,在鄧稼先13歲那年,一件足以影響他一生價值九九藏書觀和奮鬥目標的事情發生了: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
1962年9月,隨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形成,一切終於將轉向實戰。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中國僅僅用了2年零8個月。
據身邊工作人員回憶,鄧稼先在「文革」剛開始的時候,為了保證科研工作正常進行,也用了很多「小手段」。比如當時院里分成兩派互斗,鄧稼先就先把一派叫到辦公室說「有機密傳達」,另一派立刻聞訊趕來。鄧稼先就當著大家面說:「法國馬上就要研製出氫彈了!我們很可能要落在他們後面了!」於是兩派人馬都揮舞手臂高喊口號:「堅決超過法國!」然後就攜手回到工作崗位上去了。
隨後,鄧稼先立刻將這個情況彙報給了周恩來,周恩來的回復是:「可以說,如實說。」
隨後,鄧稼先也趕赴上海,和于敏以及團隊一起通宵達旦地推演和計算,最終奠定了氫彈的理論研究基礎。
而鄧稼先也自身難保,他和于敏、胡斯得等人被押到了青海基地接受批鬥。有的「造反派」懷疑科學家是外國間諜,要求他們把中國核試驗的關鍵數據都「如實交出來」。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鄧稼先和一批科學家頑強反抗,一字不吐。
雖然鄧稼先當時穿著防護服,但是學醫的許鹿希知道這件事後,立刻讓鄧稼先去做了一次全身檢查。檢查結果顯示:鄧稼先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性物質。
1952年,28歲的鄧稼先晉陞為中科院的副研究員。一年之後,他和自己戀愛多年的女友許鹿希結婚——許鹿希,就是當年那位「許教授」許德珩的長女。鄧許兩家本就是世交,鄧稼先和許鹿希也是青梅竹馬、門當戶對,最關鍵的是受教育程度相仿、脾氣相投,所以這是一段近乎完美的姻緣。
楊振寧當場淚流滿面。
鄧稼先每次在街上看到耀武揚威的日本兵,心裏都不是滋味。
在無法通信的那些歲月里,妻子許鹿希並不知道鄧稼先的生活環境有多艱苦。
周恩來接到楊振寧的要求后,立刻拍板,以「中央辦公廳」的名義速招鄧稼先來北京,就此將鄧稼先從「造反派」的批鬥中救了出來。鄧稼先作為「主要批鬥對象」一離開,于敏、胡斯得等一批科學家也就「得救」了。
4.《鄧稼先:永恆的驕傲》(天津電視台《中國人》欄目組,《中國電視》,2009年第6期)
鄧稼先自己也笑了,氣氛才緩和下來。
1985年,還想堅持工作的鄧稼先被「勒令」進醫院。那是他最後一次進醫院,因為,他再也沒有出來過。
在海拔3000多米的戈壁灘上,饅頭一捏就是死疙瘩,米飯像沙子一樣根本煮不熟,荒無人煙,連一棵樹都種不活。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鄧稼先和千千萬萬名同事一起,夜以繼日,忘我地工作著。他們把「發奮圖強」改了一個字,叫「發憤圖強」。
成立這個研究所的最核心任務,在內部大家都心知肚明——儘快造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而新中國面對原子彈研究一片茫然,先建立起原子彈研究的理論體系,是重中之重。
1940年5月,還沒讀完高二的鄧稼先隨姐姐經上海、香港和越南,抵達了昆明。臨行前,父親的一句話讓鄧稼先印象深刻:「你以後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像我這樣,不要學文!學科學對祖國有用!」
他在臨終前留下了三句話。
在原子彈試爆成功后,鄧稼先又馬不停蹄地加入了氫彈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
鐵硯山房是懷寧縣鄧家的祖宅,佔地接近2000平方米。之所以有這麼大一份基業,是因為懷寧鄧家在清朝乾隆年間出了一位大書法家和大篆刻家——被稱為「四體書皆國朝第一」的鄧石如。
當時的北大和清華都撤往了後方,但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因為恰好身患肺病,咳血不止,所以全家都留在了北平。
笑聲中,鄧稼先糾正了自己的說法:「不好意思,我不應該自稱『強弩』的……」
但鄧稼先還遠沒有到休息的時候。

鄧稼先和于敏(右)在一起。于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研究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為中國氫彈研製成功起了關鍵作用,所以他也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1971年,當時已經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受中國政府邀請,在離開中國赴美留學后,第一次回國探親。楊振寧下飛機后,中方接待人員問他想見什麼人。楊振寧開了一份名單,第一個名字就是鄧稼先。楊振寧不知道,自己這份懷念友情之舉,無意中救了鄧稼先。

1971年在北京友誼賓館前的合影。左起鄧稼先、王承書(核物理學家)、楊振寧、張文裕(高能物理學家)
https://read.99csw.com
於是,鄧稼先連夜寫了一封信給楊振寧。由於楊振寧是從北京轉上海再回美國,那封信在楊振寧離開上海回美國之前,就由民航專門送到了。
在美國,鄧稼先省吃儉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撲在了學業上,只用了23個月,就以本科學歷通過了博士學位的論文答辯。此時的鄧稼先才26歲,所以被稱為「娃娃博士」。

鄧稼先、許鹿希和自己的兩個孩子
鄧稼先出生8個月後,全家就來到了北京。
但就在這樣的情況下,1985年的國慶節,鄧稼先還是提出想去看一看天安門。在得到批准之後,鄧稼先如願成行。看著天安門,他對自己年輕的警衛員說:「到了2049年,我們國家建國100年了,肯定非常強盛了,到時候你可要多來看看我。」
鄧稼先對許鹿希說:「我的工作要有調動。」
就這樣,時間來到了1964年10月,離計劃設定的試爆時間越來越近。
其實,鄧稼先有著很多人未必知道的一面。
在建議書上交之後,「鄧稼先」這個隱姓埋名28年的名字,也終於開始解密。世人通過媒體的報道,終於知道中國核武器發展的背後,有這樣一個人。
6.《大音希聲鄧稼先》(陳光,《人民公僕》,2015年第7期)

4

一個多月後的7月29日,鄧稼先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但不久后,父親鄧以蟄卻要為兒子擔心了。
5.《老翻譯回憶:鄧稼先好喝酒愛抽煙 保密意識強》(任傳勤口述,侯藝兵、吳明靜整理,中國網,2017年5月23日)
所有的努力,在1964年10月16日收到了回報。
但是,鄧稼先始終堅持在第一線,就連那次被輻射后的療休養都不願去,認為那是「浪費時間」。很多場實驗,他不拿到最後結果堅決不走。當時鄧稼先預感到,已經掌握實驗室模擬核爆炸能力的美國和蘇聯,很快就會宣布全面停止核試驗,以此限制中國核試驗——中國尚沒有這樣的實驗室能力。所以他一直在強調:「時間不多了!要抓緊!要抓緊啊!」
在住院后的近一年時間里,鄧稼先後做了三次大手術,都非常痛苦。給他止痛用的杜冷丁,從一開始的一天一支,到後來要一小時一支。

6

鄧稼先講究吃。他在自己收入範圍內,總是力所能及吃到最好,而且喜歡請客,一直請同事和學生吃好吃的。在北京的時候,他每周末要到岳父許德珩家吃晚飯。在去的路上,他總會找一家好館子先吃個半飽,既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去岳父家也顯得禮貌。而且堂堂核物理科學家,每次擠在飯店大堂里,瞅人家快吃完的一桌,乖乖等在旁邊,有時一等就是一個小時。
1.《「共藏多少意,不說兩相知!」——許鹿希懷念鄧稼先》(葉娟,《中國核工業》,2014年第12期)
平心而論,剛剛拿到博士學位不久的鄧稼先,選擇回國並不會遭受錢學森那樣的巨大阻力,但導師和同學對他的挽留肯定還是有的。而以鄧稼先的學歷和聰慧,在美國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也絕非難事。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在兩人的哈哈大笑聲中,許鹿希才隱隱證明了自己的猜測:丈夫應該是去搞原子彈了。
同樣無法知道丈夫究竟去幹什麼的,還有妻子許鹿希。直到原子彈爆炸后的某一天,時任中科院副院長嚴濟慈來到許鹿希的父親許德珩家中做客(兩人是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好友),許德珩拿著一份報道「原子彈爆炸成功」的號外對嚴濟慈說:「誰有本事把中國的原子彈搞出來啊?」嚴濟慈回答:「你去問問你的女婿!」
在小學的時候,鄧稼先被父親要求在學習之餘,還要自學「四書五經」,所以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基礎。而到了中學,鄧稼先又被家人鼓勵一定要學好英語和數理化,因為必須要了解和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
在楊振寧回國前,鄧稼先送他上飛機,都走上舷梯了,楊振寧實在忍不住,轉身輕聲問鄧稼先:「稼先,我還是實在忍不住想問,你可以不回答。我在美國聽說,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有美國科學家的幫忙,是不是真的?」
許鹿希信任自己的丈夫,知道他在參与一項重要的機密工作。但是,她沒有想到的是,很快丈夫就連這樣所謂的「回家」,也做不到了。
回國后,曾有朋友開玩笑問鄧稼先帶回來了什麼禮物。鄧稼先笑著回答read.99csw.com:「帶了幾雙尼龍襪子給我爸爸,因為這個東西國內還生產不出來。」然後他又接了下半句:「還有,就是我一腦子的核物理知識。」

1986年6月,楊振寧探望病重的鄧稼先,鄧稼先和他合影留念,面容保持微笑——但嘴角邊還有一絲血跡沒有擦乾
1986年4月,鄧稼先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但他還是強忍病痛,和于敏一起合作完成了對中國核武器工程將來規劃的建議書。
1924年6月25日,安徽省懷寧縣的「鐵硯山房」誕生了一個男嬰。
從無到有,中國人只花了5年的時間。
那天晚上,鄧稼先回到家裡,許鹿希覺得他和往常有點不太一樣。
張愛萍曾給鄧稼先寫過一首輓詩,其中有兩句:
此時的鄧稼先才22歲,年紀輕輕就已經當上了北大的助教,可謂前程似錦。但他卻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去美國留學——因為更先進的科學在那裡,要去那裡學。
而這自信的背後,源於鄧稼先牽頭的原子彈理論研究的突破:他經過苦苦思索和無數次實驗計算,終於決定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作為中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的主攻方向。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大洋彼岸傳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和當時諸多在美國留學的學子一樣,鄧稼先立刻就開始準備回國事宜。
鄧稼先的回答是:「將來國家建設需要人才,我學成后一定回來!」
鄧稼先在興奮之餘,卻也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撐不住了。
1984年,中國第二代核武器終於實驗成功。

鄧稼先與許鹿希
當時楊振寧正在參加一個餞別宴會,他拆開了專門送到的這封信,看到鄧稼先在裏面寫著:「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全部都是由中國人自己研製成的,沒有一個外國人參加。」
鄧稼先回答:「這也不能說。」
鄧稼先喜歡藝術,從芭蕾到京劇,他都很愛看。以他的職位,完全可以通過關係弄到一些門票,但他從不這樣做,也不提前買,而是專門去劇院門口等退票。他等退票還特別有經驗,有時候帶幾名學生一起去看,還能幫他們都等到退票。看完演出他也從來不要專車送,都是自己坐公交車或步行回家。
鄧稼先一愣,想了一下,回答:「你先上飛機,我以後告訴你。」
我曾經說過,不少人心目中喜歡的「科學家」形象可能是這樣的:絕頂聰明但窮困潦倒,離群索居且滿身怪癖,憤世嫉俗但熱愛人類……
1986年6月,時任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文件,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同月,鄧稼先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是在病床上得到這份獎狀的。
已經無法說話的母親,輕輕捏了一下鄧稼先的手。
許鹿希問:「調到哪去?」

饅頭說

鄧稼先也好抽煙。在他的辦公桌上,一直有拆開請大家抽的煙。很多人找他談事情,進辦公室頭一句話就是:「老鄧,來一根。」研製氫彈期間,鄧稼先第一次去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上海的同事們都知道鄧稼先有好煙,「規定」他必須每人發一根中華香煙,才告訴他計算結果。鄧稼先哈哈大笑,給每人點上一根,還帶他們去吃好吃的。
「咽喉」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扼住的,是鄧稼先和各路團隊(包括被鄧稼先尊稱為「三大菩薩」的郭永懷、王淦昌和彭桓武三位頂尖物理學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投入換來的。在一沒經驗、二沒圖紙的情況下,他們依靠當時的電動手搖計算器和一台蘇制計算機,再輔以計算尺、算盤以及紙和筆,夜以繼日地進行一輪又一輪的演算。算累了,倒地就睡;睡醒了,吃點乾糧喝口水再繼續干。草稿紙和計算機打孔紙填滿了好幾個倉庫。
中學當時的校長悄悄找到了鄧以蟄,出於好心勸他:「以你兒子這個脾氣,早晚會有漢奸告到日本人那裡,肯定要出事。不如讓他早點出去避一下。」鄧以蟄聞言后覺得有理,決定讓鄧稼先先隨姐姐到大後方昆明去讀書。
許鹿希後來在當時的二機部副部長趙敬璞家裡發現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鄧稼先一直沒帶回過家裡——照片里,鄧稼先和趙敬璞穿著防護服,一起合影。而那張照片,就是鄧稼先檢查破裂的氫彈那次拍的。
有一次,父親的一位老友到家中拜訪,鄧稼先看到一向儒雅的父親怒髮衝冠,叫那位老友滾出去。那是鄧稼先第一次看到父親發那麼大的火,之後他才知道,原來那位老友代表的是偽政府,來請父親出山為偽政府教書。
楊振寧與鄧稼先見面后,兩人都無比激動,幾乎無話不說——之所九-九-藏-書以用「幾乎」,是因為楊振寧知道,有一個領域的話,是不能多問的。
1963年,鄧稼先和一大批中國科學家一起,義無反顧地奔向了青海金銀灘——這個地方隨即從中國的地圖上神秘消失了。不過對於鄧稼先他們來說,這種「隱姓埋名」算不了什麼,比如「鄧稼先」這個名字,已經從中國的所有理論刊物和公開報道中消失好幾年了。
鄧以蟄與妻子王淑蠲先生了兩個女兒,一個取名叫鄧仲先,一個取名叫鄧茂先,然後就在1924年的6月25日,迎來了他們的第三個孩子。
有一次,鄧稼先和許鹿希手牽手在散步賞月,鄧稼先忽然對許鹿希說了一句:「如果我們倆能永遠這樣,該多好?」許鹿希後來回憶,當時有一種非常甜蜜的幸福感湧上心頭。但是她不知道的是,就如同拍電影一樣,一般主角說出這種台詞后,劇情就會發生轉折。
但是,當時間到了1971年的時候,情況已經變得失控。鄧稼先所在的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設計院(簡稱九院)開始出現了「大字報」,出現了「造反派」,出現了批鬥院領導和科學家的情況。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作為北京醫學院教授也被批鬥,他的二姐因為被無休止批鬥,含恨自殺。
當鄧稼先拿到畢業證書的時候,抗日戰爭已經取得了勝利。他先去一所中學做了數學老師,由於教學口碑非常好,經人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助教。
第二句是對自己說的:「永不後悔,死而無憾。」
7.《鄧稼先軼事》(許良廷,《黨史縱覽》,2004年第7期)

鄧稼先(左)與趙敬璞的合影

8

我在文中提了一句「他是一個很有生活情趣的人」,這不是隨口一說,事實真的如此。
這一天的下午3點,戈壁灘上升起了一朵蘑菇雲——中國成功試爆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
「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河山。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
第一句是對妻子說的:「苦了你了。」
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鄧稼先的人生軌跡就會一直這樣平穩地走下去,有很大的概率子承父業,成為一名高校教授。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及當時《人民日報》的報道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鄧稼先的團隊通過「九次運算」,徹底推翻了蘇聯專家提出的數值,為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稱,完成這個複雜而艱難的運算是「數學上的奇迹」。
鄧以蟄給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取名為鄧稼先。
1958年,轉折就這樣發生了。
鄧稼先回答:「家裡的事我都管不了了,從此就託付給你了!」

抗戰期間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組成
許鹿希知道,鄧稼先從來不拍工作照,但那次他忽然破例主動要求拍一張照,很可能是知道這次經歷將會對他之後的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
我們常有一句感嘆:「那時候的這批中國科學家……」說的是他們的艱辛、他們的不易,而如果要在其中找一個代表,我們總能想到他的名字。
而令鄧稼先最緊張的事,是每次都要向周恩來總理當面彙報實驗結果。越到臨近正式實驗,鄧稼先的壓力就越大,在向周恩來彙報的時候,雙手都會忍不住發抖。周恩來拍拍他的肩膀:「稼先同志啊!如果你都這麼緊張的話,我們這些老同志,都要心臟病發作啦!你要負責的啊!」
鄧稼先去世時,只有62歲。
鄧稼先回答:「這也不行。」
8.《驚心動魄!鄧稼先經歷的一次失敗空投核試驗》(陳瑜、吳明靜、沈晏平、王燕,《科技日報》,2018年7月26日)
許鹿希的淚水一下子就涌了上來:「你是要去做什麼呀?做什麼事情要下那麼大的決心?」
當時恰逢三年困難時期,雖然國家科研人員的基本供給還能維持,但因為高強度的工作讓人飢腸轆轆,一些科研人員甚至已經餓得身體浮腫了。鄧稼先就拿來自己家的糧票換成食品分給大家,糧票沒了,他就把自己省下來的瓜子放到辦公桌上請大家吃。那時候,在鄧稼先的辦公室會出現一幕奇特的景象:談工作的人,每人倒一杯白開水,滴兩滴醬油,然後嗑幾顆瓜子,就著「醬油湯」聊工作。
許鹿希又問:「那做什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