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章 回歸親密行為

第九章 回歸親密行為

更嚴厲的批評認為,「會心小組」實際上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但這種批評尚待驗證。然而,這種所謂的「速成親密」對回到老環境的參与者的確是有風險的。他回家時已經完全或部分「重新喚起」,他已然改變,而他的伴侶並沒有改變;危險在於,他不太寬容兩人的差異。實質上,這是一個競爭關係的問題。如果他參加了「會心小組」的培訓,他就接受了全然陌生者的按摩和撫摸,與他們玩親密接觸的遊戲,享受了各種各樣的身體接觸;於是,他和陌生人的親密接觸超過了他與「親密家人」的親密接觸。(如果不是這樣,他首先就沒有必要去接受培訓。)回家后,他必然要興高采烈地詳細描述他的體會,如果是這樣,他必然會引起親人的嫉妒。為什麼他準備在「會心小組」和陌生人那樣親密,和家人卻比較疏遠、連碰也不碰呢?答案當然是,在培訓中心特定的氛圍里,他得到正式的、科學的特許。但這個理由並不能安撫「真實生活」里的親人。當夫婦兩人都參加這種培訓時,兩人之間的問題會大大減少,但「回家后的情況」依然需要他們小心謹慎地予以處理。
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因素:一群成人聚集在一起交流,培訓時間在一天到一周之間,進行各種個人的和小組的互動。一些活動是語言交流,但許多是非語言交流,重點是身體接觸,主要形式有儀式性觸摸、互相按摩和遊戲。目的是要破除文明人言行舉止一本正經的表象,提醒參加者注意,他們「不是擁有人體,他們就是人體」。
首先,如果嬰兒被當作嬰兒,而不是被當作「年輕的成人」,這一切錯誤都是可以避免的。在出生后的幾年裡,嬰兒要得到全身心的愛,不能打折扣。孩子並不想「佔上風」,他只想得到你最大的愛。如果媽媽沒受到壓制,她自己童年時又沒有被「慣壞」,她自然而然的慾望就是給孩子全身心的愛。當然,主張懲戒的人反覆告誡年輕的媽媽不要讓步,不要退卻,借用華生喜愛的語言,那是「弱點」,那是在「牽動她們心弦」的拔河中退卻。由於現代生活方式,媽媽的確感到壓抑,給孩子全身心的愛對她而言並不容易。但即使感到壓抑,如果沒有不自然的華生式育兒法強加于她,她也能接近於育兒的理性目標,養育受到百般呵護的、快樂的嬰兒的目標也不是不可能達到的。
這是一場新的珍貴的社會運動,抑或是過眼煙雲的短命時尚,抑或是危險的、無毒品的新「毒癮」?這樣的培訓中心如雨後春筍,每月開張者數以千計,但專家卻意見不一,見仁見智。有些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有力地支持「會心小組」之類的現象,另一些專家持反對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會心小組」「並沒有得到改善——參加者只不過服用了保守療法的一粒『親密藥丸』」。如果此論不錯,這些培訓課至少能幫助一些學員渡過社交中的一道難關。它使參与者在跳舞中得到親密的感覺,就像感冒病人卧床得到安慰一樣。即使僅有這樣的效果,那也不錯。那隻不過是在蓄勢待發的弓弦上加了一把勁,給尋求「觸摸特許」的人提供情景。然而,其他的批評卻更嚴厲。其中之一是:「有時,號稱培養這種親密感覺的技巧反而毀掉了親密的感覺。」無疑,一位神學家感覺到這是一種新形式的嚴重挑戰,所以他說,「會心小組」成員學到的「只不過是冷漠的新方式,一袋新包裝的花招,敵視態度的新方式,僅僅是表面上友善而已」。
如果在嬰兒期與父母形成全身心的依戀紐帶,成年後就容易和伴侶締結強有力的性紐帶,這是他新的「安全基地」。從這裏出發,他繼續探索,過積極、外向的社交生活。毋庸諱言,在配偶關係形成之前,他或她已經做過大量的性探索。這是因為,一切探索都受到重視,性探索也不例外。如果嬰幼期和童年期是自然地走過的,青年期的性探索很快就形成配偶關係,強烈的感情紐帶就會快速增長,就會回歸廣泛的身體親密接觸,自然就回歸到嬰兒期那種典型的愛意綿綿的親熱了。

這樣看來的嬰兒絕不是「慣壞」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會日益成熟,日益獨立,九_九_藏_書而愛心依舊;在研究周圍令人激動的世界時,他不會畏首畏尾。出生幾個月的經驗給他安全感,這是他後來用於探索的安穩的基礎和保證。在這裏,我們又在猴子的試驗中得到驗證。受到猴媽媽愛心呵護的幼崽大胆去遊戲,去探索周圍的世界。如果猴媽媽缺乏愛心,她的幼崽就會羞怯而緊張。這個結論和華生的預測相反,他認為,嬰兒期「過多」的母愛和親密行為會養成後來柔弱、依附的性格。這是站不住腳的,孩子三歲時已經能夠看出來。此時,兩歲前受到精心呵護的嬰兒已經開始展示才能,他大胆探索,樂此不疲,精力充沛。他摔倒撲在地上時不太可能哭。如果孩子得到的呵護少,受到的懲戒多,即使在嬰幼期他也不敢冒險,也較少好奇心,也可能畏縮,不太可能嘗試依靠自己的活動。
儘管有這麼多擔心和批評,鄙視這個頗為有趣的新潮還是不對的。實質上,這個新潮的領導人看到了日益嚴重的破壞性趨勢,看到了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於是他們儘力扭轉這個過程。即使用經常發生的互反錯誤率來看,它們使時尚的擺錘搖晃到了相反的極端,那也算是一個小錯誤。如果這個運動普及並發展成為常識,那麼,即使對不熱心參与的人而言,它的存在也可以經常提醒人注意,我們在使用和不使用自己的身體時出錯了。即使它只不過使我們意識到這一錯誤,它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這裏我們又看到,將「正常人療法」和心理分析比較會恰到好處。在一般公眾里,只有一小部分人直接接受過心理分析,但心理分析的基本理念已經以健康的方式普及,滲透到我們的文化里。這個理念是:我們最深層、最難解的思想既不羞恥,也不反常。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分析有助於培養今天年輕人更健康的心態,使他們在人際關係上更加誠實和坦率。如果「會心小組」運動能以同樣間接的方式釋放我們受抑制的情感,使我們能享受到更多的身體親密接觸,那麼從終極的觀點看,它就能做出寶貴的社會貢獻。
在描繪「親密接觸的年輕人」時,我可能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只要他們家裡有足夠的私密空間,只要他們嬰兒期曾受到精心的呵護,只要他們締結了強烈的情感紐帶,一切就會萬事大吉。遺憾的是,情況並不是這樣的。擁擠的現代世界仍然可能侵犯他們的關係,妨礙他們的親熱。兩種強大的社會態度可能會對他們的親密行為造成負面的影響。第一種是用「幼稚」一詞表達的侮辱。大量的親密行為被批評為倒退、柔弱或幼稚,這容易使愛意綿綿的年輕人縮手縮腳。有人說,如果太親熱,那就會威脅到獨立的精神;歸納起來就是「最堅強的人是自立的人」之類的說法。這種言論造成了負面的衝擊。毋庸諱言,沒有證據表明,縱情于嬰兒似的親密行為的成人必然會發現自己的獨立性受損。如果真有什麼影響,那倒是相反的表現。溫情脈脈的親密行為有安撫和鎮靜的作用,結果,個人能在感情上更加自如,能夠在比較疏遠和冷漠的時刻去面對生活。親密行為不會使人變柔弱,反而會使人堅強;同理,親密行為使受呵護的孩子變得堅強,使他們樂意探索。
這段文字描繪的原理是把幼兒當年輕的成人,言下之意十分明顯:典型的華生式成人從來不親吻或擁抱,總是用他那「瞭望孔」互相打量。當然,這正是我們對周圍的陌生人迫不得已的態度;然而,看見他一本正經地兜售自己的育兒經,將其作為親子關係的正確程序,至少我們不得不說,這令人瞠目結舌。
類似的培訓課還有:「遊戲重新煥發活力」「感知的再覺醒:重生」。它們也強調回歸嬰幼兒期和父母的親密關係。有些培訓課還讓學員浸泡「子宮水池」,水溫維持和子宮一樣的溫度。
至於年輕人,所幸的是,社會交往的問題似乎自行解決了。在複雜的人際交往中,出現了一股開放和坦誠的新風,過去是否有這樣的歷史時期,那是值得懷疑的。對年輕人言行舉止持批評態度的,多半是老一輩,很大程度上,那是偽裝之下的嫉妒。然而,新發現的自由表達、性坦誠、無壓抑的親密行為,究竟能九-九-藏-書在多大程度上經受時間的汰洗,能否適應即將來臨的為人父母的生活,我們還得拭目以待。
在父母「溫和」的時候,這樣的孩子看見了愛心之門,但那扇門總是突然關上,把他堵在門外。他知道如何愛,但從未得到足夠的愛;稍大以後,他就用反叛來反覆與父母較量,希望藉此證明,無論他做什麼都會得到父母的愛;還希望證明,父母愛的是他,而不是愛他的「守規矩」。但父母作出錯誤應對的現象,總是太司空見慣了。
適應陳規的美國人在重重疊疊的羞怯和譏笑中埋葬了自己的童心,他們的「成熟」令人生疑。重溫童真能豐富你的經驗,男人會更陽剛,女人會更溫柔。重溫你和媽媽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吧,它給你啟示,使你更能施愛、做|愛和尋愛。回歸嬰幼兒那種無助的狀態,反而能釋放強大的驅力,重溫童子的眼淚反而會開拓表達情感和歡樂的新渠道;這一切看起來矛盾,但的確是事實。
當然,這些替代真實親密關係的變通辦法可以是親密接觸基礎上令人愉快的錦上添花,然而遺憾的是,它們成了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替代手段。解決辦法看來是明顯的。如果一位成人強烈需要親密接觸,他就必須放寬防範的心態,如此,他就能比較容易地接受他人友好的態度,對「多獨處、保持距離、不與他人身體接觸、不要袒露心聲、不要感情外露」等清規戒律置之不理。遺憾的是,幾種有力的因素堵塞了這一簡單的解決辦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生活其間的社會規模太大,過分擁擠,使他感覺不自然。周圍全是陌生人和幾乎不認識的人,而且都是難以信賴的。陌生人太多,他只能和其中很少一部分人締結情感紐帶,至於其他人,他必須要將親密接觸控制到最低限度。因為在日常事務中,陌生人和他的空間距離太近,他的自我控制就到了不自然的程度。如果他善於自製,他的一切親密接觸都可能過分抑制,即使和親人的接觸都可能如此。
人對身體親密接觸的需求是斷續、間隙的,只需偶爾表現出來。如果家裡太擁擠,那就把愛的觸摸變成了令人窒息的擁擠。這個道理似乎一望而知,但難以理解的是,近來年設計師卻不注意給住宅內部留下私密的空間。
在嬰兒層次上,由於兒童心理學家的辛苦工作,育兒研究的新方法大大改進了。我們對親子依戀關係的性質知之更多,對父母之愛在培養孩子健全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更好的理解。昔日僵硬、無情的訓誡正在退潮。然而,在擁擠程度日益嚴重的都市裡,「受虐嬰兒綜合征」的醜陋現象仍然揮之不去,提醒我們注意,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
現代生活中無性含義的身體接觸普遍受限,這導致了一些滑稽的反常現象。比如,最近美國人的研究顯示,在某些情況下,有些女人竟不由自主地率性而為,那僅僅是為了求得男人的擁抱。在被仔細詢問時,她們承認,這是她們有時投入男人懷抱的唯一目的,因為其他方式不能滿足她們親密擁抱的慾望。這不是親密的身體接觸導致的性|交,而是性|交以求身體的親密接觸,這種完全顛倒的現象無疑說明,性|愛和身體接觸這兩者是分離的。
第二種妨礙親密行為的社會態度是:身體接觸含有性的興趣。這曾經是妨礙親密行為的主要原因,是個不必要的錯誤。父母和孩子的親密行為沒有任何性含義。父母之愛和嬰兒之愛不是性|愛,兩個男人、兩個女人之間的關係也未必是性|愛。愛就是愛,是情感紐帶,至於其中是否摻雜了性,那倒是次要的問題。近代以來,我們太強調親密關係里性的成分。雖然存在強大的、首先是非性的關係,但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的性的情感,就會有人抓住而無限放大。結果,沒有性含義的身體接觸就被堵死了。這種態度甚至被擴大到親子關係中(警惕,戀父戀母情結!)、兄弟姐妹中(警惕,亂|倫!)、同性朋友中(警惕,同性戀!)、異性朋友中(警惕,通姦!)、一般朋友中(警惕,亂|交!)。這一切顧慮可以理解,但毫無必要。這一態度說明,在真正的性關係里,這種人沒有充分享受到性|愛的身體接觸。如果我們與配偶的性|愛有充分的深度https://read•99csw•com和廣度,那就不會去染指其他類型的親密關係,我們就能夠充分享受我們目前不敢為之的其他親密關係。倘若我們與配偶的性|愛關係受到抑制和挫折,那當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對許多父母而言,華生育兒法看起來吸引人,實際上太極端。於是,他們就採用一種比較軟化的、修正的版本。他們一會兒對嬰兒嚴厲,一會兒又急忙讓步。在有些方面,他們用僵硬的懲戒;在另一些方面,他們又予以嬌慣。他們任由孩子在小床里哭鬧,但其他時候給孩子許多貴重的玩具,哄孩子。他們很早就訓練孩子上廁所大小便,但經常親吻和摟抱孩子。結果當然使孩子不知所措,成了所謂「慣壞的孩子」。根本的錯誤在於,他們不是把「嬌慣」歸咎於孩子的不知所措或過早的大小便訓練,而是歸咎於「心腸軟」的育兒法。他們自認為,如果堅持嚴厲的育兒法,不經常讓步,那就會萬事大吉;於是,日益長大的孩子不會使他們尷尬,也不會提出很多要求,因為父母經常告訴他們「守規矩」,加強對他們的訓誡。結果,無論是在幼兒期或稍大以後,孩子不是發脾氣就是造反。
至於年紀較長的成人中,有一種關切在日益加重:在日益膨脹的都市社群里,已經定型的個人生活如何維持。由於公共壓力越來越侵害個人的私密生活,人們禁不住要拷問現代人的生活境遇,警鐘長鳴,日益高亢。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常常可以聽到「異化」一詞;這是因為,白天在市井和辦公室的社會鬥爭中,我們不得不身披厚重的情感盔甲;到了晚上的私密生活中,我們都難以卸掉這種偽裝了。
換句話說,一旦在前兩年中形成了與父母全身心熱愛的關係,嬰兒就能順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然而,在稍後的成長階段,孩子大胆探索世界時,的確需要父母的管束。嬰兒階段的管束是錯誤的,但童年時代的管束卻是正確的。華生討厭父母對較大孩子的溺愛和保護,這有一定的道理。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樣的溺愛恐怕正是一種反彈,根子在嬰兒期用華生育兒法造成了損害。如果嬰兒期得到呵護,稍大的孩子不太可能造成父母的溺愛。
這一態度建立在完全錯誤的前提下,說的是嬰幼期和童年時代行為的自然發展。今天,我們偶爾還會看到這樣的說教,否則,它就只能是稀奇古怪的歷史趣聞了。正因為這一說教遲遲不肯退場,所以它需要我們仔細考察。它之所以能長期流傳,主要原因是它有自我複製、代代傳承的性質。如果父母對待嬰兒的方式不自然,嬰兒就覺得不安全。他渴望父母親熱的要求反覆受挫,受到懲罰;他的哭鬧無人理睬;他不得不適應、學習,他別無選擇;他順從,在受挫中長大。唯有一個潛隱的障礙,這個孩子終生再難以信賴任何人。由於他施愛和渴望被愛的慾望在幼年時就被堵塞了,所以他施愛的機制受到永久的傷害。由於他和父母的關係就像商業交易,他後來與人打交道的方式就走類似的老路。雖然他感覺到他還能施愛,而且他那基本的生物學慾望還在內心涌動,但他並不能因此就動于中而形於外了,連機器人那種冷冰冰的外顯行為他也體會不到。他像一條萎縮的肢體,不能截除,疼痛不止。如果他根據傳統的常規結婚生子,他的孩子很可能就會受到他小時候那樣的遭遇,因為他的孩子不可能享受真正的父母之愛。這一判斷在猴子試驗中得到驗證。如果猴子幼崽得不到母愛,她長大后也不會愛幼崽了。
這種忠告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值得特別予以評述。在20世紀初,以傑出的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命名的華生育兒理論受到許多人的追捧。為了充分體會他對父母忠告的原汁原味,有必要大段引述他的文字。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觀點。
這類培訓課的組織者將其統稱為:「正常人療法」,受訓的訪客不是病人,而九九藏書是正常的小組成員。之所以參加培訓,那是因為他們亟須找到回歸嬰兒態的途徑。現代文明中的成人竟然需要得到正式的特許才能夠互相觸摸身體,想到這一窘境,不禁令人遺憾之至。不過,令人寬慰的是,至少他們意識到,生活中有出錯的地方,並且積極地想辦法予以矯治。參加過培訓的人成了回頭客,因為他們發現,在那些儀式性的身體接觸中,他們緊繃的情緒舒緩了。他們感覺到放鬆了,和家人交往時溫暖的感覺也與日俱增。
在北美,反叛這種局面的新的呼聲出現了。一場新的運動正在展開,它雄辯地證明了一種迫切的需要。在現代社會裡,有關身體接觸和親密行為的觀念需要修改。這一運動一般叫作「會心小組療法」,興起於十年前,起源於加利福尼亞州,迅速傳播到美國和加拿大的許多地方。俗稱「身體感覺訓練」(bod biz)的俚語系仿擬「娛樂業」(show business)。其他的正式名稱有:超個人心理學、多重心理治療、社交能動療法。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了不起的適應能力反而對社會起到瓦解的作用。我們能夠在令人恐懼的非自然環境中生存,而不是對其叫停,也不是回歸更加健全的體制;我們僅限於自我調整,在苦苦掙扎中苟安。在擁擠的都市裡,我們以這種方式苦鬥,離充滿愛心的親密關係越來越遠,直到深深的裂痕顯露無遺。於是,我們就吮吸那虛擬的拇指,高談闊論各種複雜玄妙的力量,藉以說服自己,萬事無恙;我們就無動於衷,坐等鴻溝消弭。對有文化的成年人付錢到科研機構里去玩幼稚的遊戲,去相互觸摸,我們抱譏笑的態度,我們沒有看見那些危險的跡象。溫柔的施愛和受愛並不是虛弱的表現,並不僅僅是嬰兒和年輕人的專利;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如果我們能釋放我們的情感,偶爾陶醉於回歸親密感覺的神奇境界,生活不就容易得多、舒適得多了嗎?
家庭生活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那就是對隱私的渴求。為了充分享受家人的親密關係,個人的隱私空間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家裡過分擁擠,那就容易形成暴力關係,其他關係就難以形成了。身體相撞不等於表達愛的擁抱。強加的身體接觸成了真正的反親密接觸,所以,我們需要開闊的空間,以便給身體接觸賦予更多的意義。密集建築的設計忽略了這一事實,難免造成緊張情緒。身體親密行為不可能持久,就像在家庭之外的都市裡冷漠的擁擠環境不可能持久一樣。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能施愛,同時很需要得到愛。人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質樸的部落獵人,他發現自己身處令人困惑的人口膨脹的世界。在重重包圍中,他以防守的姿態轉向自身。在情感退避中,他甚至把最親的親人拒之「門」外,直到在密集的人群中感到形單影隻。由於無法得到外界的情感支持,他變得緊張不安,甚至最終會脾氣暴躁。失去了安撫,他轉向默默無言的替代物去尋求愛。但愛是施愛和受愛的雙向過程,所以替代物終究不足以給他安撫。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人找不到真正的親密關係,連一個人的親密關係也找不到,他就會很痛苦。他可能被迫披上盔甲,防止攻擊和背叛,最終達到一切身體接觸都令他作嘔的極端,於是,觸摸或被觸摸都意味著痛苦。在某種意義上,這已經成為當代最嚴重的病患,我們要採取緊急措施治療這一現代社會的大病,否則就太晚了。這一病患就像食物里的有毒化學物質,如果不顧危險,聽之任之,它就會代代相傳,越來越重,直到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母親們不知道,當她們親吻、抱起、搖晃、撫摸、在膝頭上抖動孩子時,他們養育的孩子在後來的生活中會全然不知所措……有一種養育孩子的理性方式,那就是把他們當作年輕的成人……不要擁抱他們,也不要親吻他們,絕不要讓他們坐在你的膝頭上。如果你不得不親吻他們,那就在他們道晚安時在他們的額頭上輕輕地吻一下,點到即止……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難道母親不能訓練自己,學會用一句慈愛的話、用微笑來代替親吻、擁抱、摟抱和撫摸嗎?……如果你沒有保姆幫忙,又不能離開孩子,那就https://read.99csw•com大部分時間把孩子放在院子里。在院子周圍築起籬笆,確保他們不會受到傷害。孩子一降生就這樣做……如果你不忍心,一定要看著他們,那你就在院子門上鑿一個孔,你能看見孩子,而孩子看不見你;也可以用一個潛望鏡……最後的注意事項是,你要學會不用柔情蜜意的口吻對他們說話。
如果年輕人結婚安家、享受到無抑制的親密行為,他們就能夠更好地面對嚴酷、冷漠的外部世界。有了牢固的情感紐帶,他們就不會因為親密行為的匱乏而感到饑渴,而且能適應各種社會交往,在需要情感自製的社交中,他們就不會提出不妥當的、情感饑渴的要求了。
這些培訓課的基本特徵是,拘謹的成人在鼓勵之下回歸童真,像兒童一樣做遊戲。這種先鋒的科學氛圍特許他們像嬰兒一樣遊戲,使其不覺得難堪,不怕譏笑。他們互相揉搓、撫摸或拍打身子,互相抱著走,在身上塗油;玩小孩子的遊戲,寬衣解帶,赤|裸相視,有時真的一|絲|不|掛,但一般是比喻意義上的裸|露。
這種刻意回歸童真的舉措明快地表達在以下引文中,一個四天的培訓計劃名為「回歸你的童真」:
在兒童的層次上,教育方法正在逐步改進,需要社會教育和技術教育的意識更加敏銳。然而,技術教育的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我們仍然面對這樣的危險:學校培養的兒童更善於理解事實和數據,而不是善於和人打交道。
華生的育兒經建立在行為主義觀點之上。再以他的一段話為例。他說,人身上「沒有本能。我們在嬰幼期培養的一切習慣後來都會出現……人的內在本能里沒有任何需要發展的東西」。順理成章的結論是,如果要培養紀律嚴明的成人,那就必須要培養嚴守規矩的嬰幼兒。如果延誤了這一過程,就可能養成「惡習」,到後來就難以根除了。
在整個過程的任何階段,如果我們享受不到親密關係,我們就難以應對生活的壓力。於是,我們就尋找替代親密關係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我們熱衷於社交活動,以彌補身體接觸的匱乏,還可以用寵物來替代朋友的親密接觸。如果沒有親密朋友,我們可以用無生命的物體來扮演替代的角色,我們甚至走向極端,與自己的身體親密接觸,撫摸自己,擁抱自己,彷彿我們一個人成了兩個人。
孩子得到父母正確的應對時,父母就原諒孩子不久前發脾氣時的表現,但即使得到原諒,孩子還是不相信,今後會事事如意。嬰幼期的印記太深刻,間隙性的懲戒留在孩子的心上,沒有留下愛。於是,孩子就反覆「考驗」父母,而且越走越遠,他很想證明,父母畢竟是愛他的。面對孩子大鬧天宮的局面,父母陷入了困境,或者被迫予以嚴厲的懲戒,這就證實了孩子最可怕的夢魘。或者,父母被迫一次又一次讓步,不得不寬容孩子日益反社會的行為。他們朦朦朧朧地感到愧疚:「我們錯在哪裡?我們怎麼會錯?我們給了你一切。」
在這種身體隔膜、抑制親密行為的狀態下,現代都市人面對的危險就可能是「成為不稱職的父母」。如果他們把這種抑制身體接觸的習慣用到年幼子女的身上,他們就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使孩子以後不能形成強大的依戀紐帶。如果他們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論來為自己不稱職的父母行為辯護,那當然可以舒緩內心的愧疚。遺憾的是,這樣的支持偶爾真能找到,就真的會對家人的親密關係造成損害。
我們一降生就與母親親密接觸,形成了親密的關係。稍長,我們步入世界去探索,而不是回到母親懷抱去尋求庇護和安全感。最後,我們斬斷臍帶,自立於成人世界。不久,我們開始謀求新的紐帶,並回歸一種親密關係,與戀人締結親密紐帶,結婚安家。我們重新獲得一個安穩的基地,藉以繼續我們的探索。
以上幾點就是現代成人親密行為遭遇的困難。為了完成我們的考察,還有一個問題是,當代社會態度的變化有何跡象。
還有人批評說,「會心小組」最令人倒胃口的一個方面是,它們把日常生活中潛意識的東西變成顯意識的、高度組織化的、專業追求的東西;其危險是使親密行為本身成為目的而不是手段,本來它應該是在直覺上幫助我們面對外部世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