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總的來說,上面所講的這些問題是明朝以前沒有發生過的,或者雖然發生過,但並不顯著。當時的人也認識到了嘉靖前和嘉靖后所發生的這種巨大變化。當然,他們還不能理解這叫作資本主義萌芽。從我們今天來看,這個變化是舊的東西改變了,新的東西露出了頭。這些例子都可以作為資本主義萌芽來看。但是這些萌芽並沒有成長,以後又遭到了壓力,因此到鴉片戰爭以前中國還不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還處在萌芽狀態。
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有些看法,也不一定成熟,提出來大家討論。我想,要說明某個時期有某個事物萌芽,必須要有一個界限。這個界限是什麼呢?就是要具體地指出一些事實,這些事實是以往的時期所不可能發生和沒有發生過的,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發生的。沒有這個界限,就會把歷史一般化了。試問:這個時期發生過,一百年以前發生過,五百年以前也發生過,這怎麼能說明問題?而且這些新發生的東西不應該是個別的。僅僅只在某個時期、某個地區出現的個別的東西能不能說明問題呢?不能說明問題。因為我們的國家這樣大,經濟發展不平衡,有先進的,有落後的,沿海和內地不同,平原和山區也不同。不要說別的地方,就說北京吧,全市面積有一萬七千平方公里,市內和郊區就不同,因此,個別時期所發生的個別的事情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作為一個事物的萌芽,必須是這個東西過去沒有發生過;現在發生了,而且不是個別的。只有這樣看,才比較科學。現在我們根據這個精神來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我想把問題局限在14世紀到16世紀所發生的主要事件上面,特別是16世紀中葉這個明朝人自己已感覺到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著重提出那些在這個時期以前所沒有發生,或雖已發生而很不顯著,這個時期以後成為比較普遍、比較顯著的一些問題。
第一,關於手工工場。在明朝初年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徐一夔,他寫了一本書叫《始豐稿》。這本書裏面有一篇文章叫《織工對》。這篇文章講到元末明初,在浙江杭州有許多手工業紡織工場。這些紡織工場的經營方式是怎樣的呢?有若干間房子和若干部織機,工人都是僱工,他們不佔有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是誰的呢?是工場老闆的。老闆出房子、出機器、出原料,工人出勞動力。工人在勞動以後可以取得若干計日工資,工資隨著工人的技術熟練程度不同而有高有低,其中有一些技術水平比較高的,可以得到比一般工人加倍的工資,假如這家工場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別的工場可以拿更高的工資把他請去,勞動強度很高,把工人弄得面黃肌瘦。這是元末明初(14世紀)的情況,當時這樣的工場在杭州不止一個。但是能不能說在14世紀時就已經普遍地有了資本主義萌芽呢?因為只有這一個地區的資料,我看不能。但是從這裏可以看出,在14世紀中期,個別地區已經有了這樣相當大的手工工場,老闆通過這樣的生產手段來剝削雇傭工人的歷史事實。這說明當時已經有一部分農村勞動力轉化為城市雇傭勞動者。這種情況在14世紀以前是沒有的。
第二,新的商業城九_九_藏_書市興起。在討論中有不少文章籠統地提到明朝有南京、北京、蘇州等三十三個新的商業城市,來說明這個時期商業的發展。有三十三個商業城市是不錯的,但是時間有問題。因為並不是整個明朝都是這樣的情況。事實上,這些城市之所以成為商業城市是在明成祖以後。當明成祖建都北京以後,為了解決糧食的運輸問題,把運河挖深、加寬了。這樣,通過水運不僅保證了糧食的運輸,其他商品的運輸也暢通了,因而促進了南北物資的交流。這樣,到了宣宗時期(15世紀中期),沿運河一帶的許多城市開始繁榮起來。這時候,由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國內市場擴大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當時為了保證貨物的流通,沿長江、運河及布政使司所在地建立了三十三個鈔關。明朝用的貨幣叫寶鈔(紙幣)。關於紙幣的情況這裏不能詳細說了,只說明一條,明朝的紙幣很不合理,它不兌現,開始拿一張鈔票還能換到一些物資,後來就不行了。政府只發鈔票,越發越多,超過了實際物資的幾百倍。在這種情況下,鈔票就貶值了。明朝政府為了提高鈔票的信用,採取收回鈔票的政策。怎樣收回呢?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增加稅額。因此,就在各個商業城市設立了一個機構,叫作「鈔關」。一共設立了三十三個鈔關。鈔關幹什麼呢?就是向往來的貨物收稅。納稅時就用鈔票交納。鈔關設在商業城市,有三十三個鈔關就有三十三個商業城市,這是不錯的。但有些人就根據這個數字說整個明朝只有三十三個商業城市,這就不確切了。因為設立鈔關是明宣宗時候的事情,宣宗以前沒有。而就商業城市來說,在明成祖的時候就不止三十三個,後來又有所增加。因此,不標明確切的時間,以一個時期的情況來概括整個明朝,是不符合當時存在的客觀事實的。隨著商業城市的增加,商人、手工業工人也增加了,這就形成了一個市民階層(這個階層主要是指手工業者、中小商人)。這些人為了保衛他們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很多行會,有事情共同商量,採取一致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就發生了明朝末年的市民暴動。這裏應該指出:所謂「市民」,這個概念不能亂用。有些人把當時的進士、舉人、秀才等官僚都算作市民,這就模糊了階級界限。這些人都是當時的統治者,不是被統治者。把市民階層擴大化,混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界限,這是不對的。
第七,文學作品上的反映。唐朝、宋朝也有傳奇小說,裏面的主角是些什麼人?主要是官僚、士大夫、文人等,寫市井人物的作品很少。到明代中葉以後出現了以市井人物為主人公的作品。例如《白蛇傳》的故事。在《西湖三塔記》中的三怪是:烏雞、水獺、白蛇,男主角是將門之後——奚宣贊(岳飛部下的將官奚統制之子)。而《洛陽三怪記》的三怪是:赤斑蛇、白貓精、白雞精,男主角卻是開金銀鋪的老闆潘鬆了。流傳到現在的《白蛇傳》只剩下二怪:白蛇和青蛇,男主角則是開生藥鋪的許仙。故事的主角從將門之後的奚宣贊轉變為生藥鋪的許仙,這一變化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上次講過,明朝建都北京,糧read.99csw.com食主要要從南方運來。四五百萬石糧食的運費要由農民負擔,運費超過糧食價格的幾倍,農民負擔很重。所以到明英宗時,逐漸改變了這種辦法。有些地方稅收開始改折「金花銀」,像這個地區應該送四石糧食,現在不要你交糧食了,改交一兩銀子。政府用一兩銀子同樣可以買到四石糧食。由於國內市場的擴大和稅收折銀的結果,銀子的需要量就大大增加了,原有的銀子不夠市場上的需要。因此在萬曆時期就出現了采銀的高潮。政府徵發許多人,到處開銀礦,苛征暴斂,引起國內人民的反對。
由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商品流通的客觀需要,遠距離的大量的交易需要共同的貨幣作媒介,因而白銀普遍地應用起來了。這種情況也是以往歷史上所沒有發生過的。
關於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現在學術界還在爭論,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有的人認為資本主義萌芽很早,有的人認為很晚。所提供的史料的時間性都很不肯定,從8世紀到16、17世紀都有。特別是關於《紅樓夢》的社會背景的討論,展開以後更是如此。是在什麼情況下產生了《紅樓夢》這部作品?它的社會基礎是什麼?《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反對科舉、尊重婦女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他罵念書人,罵那些舉人、秀才都是祿蠹,說女孩子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這樣的思想認識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各有各的論據。而且關於「萌芽」這個詞的意義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種樹,種子種下去以後,慢慢地露出了頭,這叫萌芽;又如泡豆芽菜,把豆子放在水裡,長出一點東西,這也叫萌芽。既然只是萌芽,它就不是已經成熟了的東西,還只是那麼一點點。假如是整棵的菜,那就不是萌芽;至於開了花、結了果的東西,就更不是萌芽了。所以要把這些情況區別開。可是現在某些討論中存在這樣的問題:將萌芽看成是已經開花結果的東西。這實際上就不是資本主義萌芽,而是資本主義的成熟階段了,還有人認為中國資本主義早已經成熟了,中國社會早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這樣一來就發生了一系列的大問題:中國既然早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那麼,怎麼解釋1840年以後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一百年來我們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帝國主義的問題怎麼解釋?
又如《金瓶梅》,是萬曆二十二年(1594)以後的作品,寫嘉靖、萬曆年間的事。主角西門慶也是開生藥鋪的。與西門慶來往的篾片、清客都是官僚地主的後人,原來的地位比西門慶高,後來沒落了,成為西門慶的門客。以這樣一些人物為中心的小說,在過去是沒有的。
其次,在文化娛樂方面。嘉靖以前唱的歌曲主要是北曲,嘉靖以後南曲流行了,而且唱的歌詞主要是講男女戀愛的。嘉靖以前不大講究園亭建築,嘉靖以後,到處修假山、建花園,光南京就有園亭一百多所,蘇州有好幾十所,北方就更多了,清華園這些地方都是過去的園亭。明朝前期有一條規定,官員禁止嫖娼妓,嘉靖以後,這個紀律不生效了,文人捧妓|女成為風氣,為她們寫詩、寫文章,甚九_九_藏_書至選妓|女為狀元、榜眼、探花。戲劇方面,過去只有男戲,嘉靖以後就有女戲了。很多做過大官的人寫劇本,像《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就是一個官。元曲的作者沒有一個是高級官員,都是一些下層社會的人,有的在衙門裡當一個小辦事員,有的做醫生;可是明朝戲曲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舉人、進士,有些還是高級官員。明朝後期盛行賭博,官吏、士人以不會賭博、打紙牌為恥。
再次,從政治方面來看。《明史·循吏傳序》提到嘉靖以前一百多年,一方面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另一方面政治上比較清明,好官比較多。譬如大家知道的《十五貫》裏面有個況鍾,連做十幾年的蘇州知府,是個好官。另外一個好官是周忱,他做蘇州巡撫二十一年,在《十五貫》里被刻畫壞了,這是不對的。此外,像于謙連做河南、山西巡撫十九年。嘉靖以前,有好些巡撫連任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這是明朝後期所沒有的情況。明朝後期好官就少了。做官講資格,一講資格就壞事了,只要活得長就可以做大官;相反,真正能給老百姓做點事情的人就到處碰壁。像海瑞就是這樣,到處遭到大地主階級的反對,辦不了好事情。明朝後期有個知識分子陳邦彥對吏治的這種變化作了總結,他說:在嘉靖以前,做官的人還講個名節,做官回到家裡,人家問他賺多少錢,他要生氣;嘉靖以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做官等於做買賣,計較做這個官賺錢多還是賺錢少,在這個地方做官賺錢多,另外換一個賺錢少的地方就不願意去。到富庶的地方去做官,親友設宴慶賀;如果到窮地方去,大家就嘆息。做官和發財連起來了,念書是為了做官,做官是為了發財。當時陞官是憑什麼呢?一個是憑資格,一個是憑賄賂。當時叫「送禮」。地方官三年期滿要進京,朝廷要考核他的成績。這時就是他「送禮」的時候了。送了禮就可以陞官。所謂送上黃米、白米若干擔,即指黃金、白銀若干兩。後來改為送書若干冊,書的後面附上金子、銀子,叫作「書帕」。所以明朝後期的地方官上任以後先刻書。但是他們又沒有什麼學問,於是粗製濫造,亂抄一氣。
第四,內地的某些官僚地主也參加商業活動和經營手工工場。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家所熟悉的《游龍戲鳳》中的正德皇帝(明武宗),他就開了許多皇店。這是16世紀初期的事情。嘉靖時有個貴族叫郭勛(《三國演義》最早的刻本是他搞的),在北京開了許多店鋪。另外有個外戚叫周瑛,在河西務開店肆做買賣。現在這個地方已經很蕭條了。可是在明朝的時候,由於南方的糧食、物資運到北方來都要經過這裏,因此是個很繁華的地方。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在地方上,明朝四品以上的官到處經商。四品有多大呢?知府就是四品。知縣是七品。原來明朝有一條規定,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員做買賣。但是行不通。事實上官做得越大,買賣也做得越多越大。特別是像蘇州這樣的地方,很多退休官員開各種各樣的鋪子,有的發了大財,成了百萬富翁。官員經商過去也有,但是在明初還多半是武官,到了明朝中葉這種情況就改變了,不但武官經商,文官也經商;不但九_九_藏_書小官經商,大官也經商;不但經商,而且還經營手工工場。華亭人徐階做宰相時,「家中多蓄織婦,歲計所織,與市為賈」。這種現象也是過去沒有過的。過去的官僚認為做買賣有失身份,社會上看不起。士、農、工、商,商放在最後。孟子就罵商人是「壟斷」,認為他們不勞動,出賣別人生產的東西從中取利,是不道德的事情,有身份的人不幹這種事。漢朝以來,各個歷史時期都曾不同程度地實行過重農抑商的政策。當時社會上一般是看不起商人的,當然也有個別地區有個別例外的情況。但是到16世紀以後,這種看法就改變了,不只武官,就連皇帝、貴族、官僚都搶著做買賣,商人的社會地位也提高了。
通過對外貿易的出超,大量的白銀輸入了。西班牙人從墨西哥運白銀到呂宋,由呂宋轉運中國,以換取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到後期,墨西哥的銀元也大量流入中國。這樣,國內白銀數量逐漸增加。所以到萬曆初年,賦役制度大改變,把原來的田賦制度改為「一條鞭法」,使賦役合一。從此大部分地區的賦稅和徭役改折銀兩。
第五,當時的人對這個時期社會情況變化的總結。16世紀中期社會經濟情況發生的變化,明朝人看得很清楚,有不少人就各方面變化的情況作出了總結。
這方面的材料直到現在還是不夠完備的,還沒有進行認真的研究。上面談的只是個人的看法,不一定對,更不一定成熟,只供同志們參考。
首先,從社會風俗方面來說。明朝人認為嘉靖以前和嘉靖以後是兩個顯著不同的時代。有不少著書的人指出了正德、嘉靖以後社會風俗的變化。在嘉靖以前,婦女的服裝很樸素;嘉靖以後變了,很華麗,講究漂亮了。宴會請客,原來一般是四碗菜一碗湯,後來變成六碗、八碗,以至十二碗、十六碗菜。山東《鄆城縣誌》記載在嘉靖以前老百姓很樸素、很老實,嘉靖以後變了,講排場了,普通老百姓穿衣服向官僚看齊,向知識分子看齊。窮人飯都吃不上,找人家借點錢也要講排場。總之,從吃飯、娛樂到家庭用具都不像過去了。這個時候,看到一些老實、樸素的人,大家認為不好,恥笑他。《博平縣誌》講嘉靖以後過去好的風氣沒有了,過去鄉村裡沒有酒店,也沒有遊民,嘉靖中期以後變了,到處都有酒店,二流子很多。當時有一種風氣,一個人有名,有字,還要起別號。嘉靖皇帝就有很多別號。不但知識分子起別號,就連乞丐也有別號。
此外,在「三言」、「二拍」中,如《賣油郎獨佔花魁》、《倒運漢巧遇洞庭紅》等,主角是賣油小販和偶然發財的窮漢,這也都是當時的社會現實在文藝作品中的具體反映。
第六,貨幣經濟的發展。在明朝以前,白銀已經部分使用,但是還不普遍,還沒有作為正式的貨幣。元朝使用鈔票。明朝初年用銅錢,由於老百姓已經有了用鈔票的習慣,反而不習慣用銅錢,只好仍然用鈔票。但是由於明朝對鈔票管理不善,無限制地發行,又不兌現,因而引起通貨膨脹,鈔價貶值,由一貫鈔值銀一兩貶至只值一兩個錢,鈔票的經濟意義逐漸沒有了。鈔票不能用,銅錢的重量又太大,短途進行交易還可以,像從南到北的遠距離九*九*藏*書交易,帶大量的銅錢就不行,幾萬、幾十萬銅錢很重,不方便。在這種情況下白銀就日漸流通於市場。白銀有它的優點:它的質量不會變,既能分割,化整為零,又能把一些分散的銀子鑄成一錠,化零為整。白銀價值比較高,一兩白銀可以抵一千錢。因此社會上對白銀的需要越來越迫切。
第三,倭寇、葡萄牙海盜和沿海通商問題。明朝中葉,以朱紈為中心的一派人反對對外通商,對海盜採取鎮壓的政策,因而引起沿海地主階級的反對,形成一個政治上的鬥爭。在這個鬥爭中,朱紈最後失敗了。這種性質的鬥爭在以往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漢朝、唐朝、宋朝、元朝都有過對外通商,有時還很繁盛,大量的中國人到海外去經商;不但如此,國內有不少地方還住有許多外國商人。在唐朝的時候,廣州就有數量眾多的蕃商。其中主要是阿拉伯人,他們住的地方叫蕃坊。其他如揚州、長安等地方也住了不少的外國商人,對外通商也很頻繁。但是像明朝那樣,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形成一種力量,和內地一些反對通商的地主進行鬥爭,這種鬥爭並影響到政府的政策,這種情況卻是以往的歷史上所沒有的。為什麼明朝會出現這種新的情況呢?因為明朝國內、國外的市場日益擴大,商業資本日益發展,商人地主在政府里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商人地主在政治上有了地位,這在歷史上是個新問題。關於這個問題,近年來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北京大學有個學生寫了一篇文章,說朱紈鎮壓海盜是愛國的行為。朱紈是個愛國者,這觀點是沒有問題的,朱紈確實是愛國者,可是不能拿這個來否認當時在政治上存在著不同的意見。當時已經出現了代表沿海通商地主利益的政治活動家,這和朱紈是否愛國是兩回事。我們並沒有說朱紈不愛國。這點不必爭論。問題在於這個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主張通商,一種意見反對通商,這是歷史事實,是過去所沒有的。
以上這些情況說明,由於整個社會經濟的變化,即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影響到了社會各方面。一些大地主把一部分從土地剝削所得的財產投資于手工業和商業,這樣,過去被社會上所歧視的商人的地位就提高了。國家的高級官員有不少人變成了商人。經商成為社會風氣。商人賺了錢就奢侈浪費,造成社會上的虛假繁榮現象。封建秩序、封建禮法開始受到衝擊,從而在文學藝術方面也出現了反映這種社會生活的作品。
第八,明朝後期有了一些替商人說話的政治家。譬如徐光啟,他是上海人,是最早接受西洋科學,介紹和傳播西洋科學(如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的一個人。他家裡原來是地主,後來兼營商業。他本人中了進士,做過宰相。在他的思想中,反映了保護商人特權的要求,他提出了維護商人利益的具體建議。當時國家財政困難,西北有許多荒地,他就主張政府允許各地的地主階級招募農民來開墾荒地。開墾荒地多的,除了糧食給他外,還可以允許這個地主家裡的子弟有多少人考秀才、多少人上學,給他以政治保證。從他這種主張來看,他是當時從地主轉為商人的這一集團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