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十二章 結論

第十二章 結論

第四,李鴻章和王安石。王荊公因為推行新法而被世人詬病。李鴻章因為洋務運動而被世人詬病。王荊公的新法和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雖然都不是能稱得上特別完善的政策,但是他們的見識和政策推行的規模,絕對不是那些詬病別人的人能夠趕得上的。那些號稱賢良士大夫的人,都不願意去幫助他們,而是在後邊跟著大家起鬨,阻撓他們,在後面議論他們,他們才不得不任用那些小人來輔佐自己。王安石、李鴻章的處境都是一樣的。但是王安石得到了君主的信任,被賜予很大的權力,他所兢兢業業在民事方面規劃的內容,局面非常宏大,有遠見,這一點要超過李鴻章。

以上數條,不過是我偶然知道的,不分類別,隨便記下來,來幫助讀者觀察了解這個人物的一些方面而已。著者和李鴻章的交往也不深,無法更多地知道他的一些傳聞逸事;又因為這些事情也無關大體,全記也記不過來,索性就不記了。然而李鴻章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我想用兩句話來評價他:不學無術,不敢破格,這是他的短處;不躲避勞苦的事情,不畏懼誹謗的話,這是他的長處。嗚呼!李鴻章已經去世了,但是國家還有很多苦難,將來的形勢還會比李鴻章所處的時代更壞,後世的人要怎麼處理呢?

李鴻章處理政事,桌案上從來沒有積壓的公文,辦理公務非常幹練,客廳里也從來沒有未會見的賓客,大概做事風格有些模仿曾文正。他的起居和飲食都規定在一個固定的時刻,非常有西方人的作風。他重視紀律,嚴格自治,中國人里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
中國的著名人物李鴻章逝世了,東亞地區的政局從現在之後不免有些寂寞,不僅僅是為大清政府朝廷的頂樑柱倒塌才有感悟。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他晚年的時候,非常蕭條、凄慘。他的前半生,和英國非常親近;他的後半生,和俄國最為親近,所以英國人認為他是歸附於俄國的。他親近俄國,是因為俄國可怕嗎?是因為俄國值得相信嗎?我不知道。進一步說,是因為他認為俄國是東方最有勢力的大國,所以他寧願用中國關外的土地賄賂它,拜託它用它的勢力來庇護中國,從而可以苟且偷安,這是他親近俄國的最大原因。因為他處理了《中俄密約》《滿洲條約》那些事情,有的人把他看作秦檜那種侍奉金國的人物,都是賣國賊,但是這種言論對於李鴻章來說未免過於殘酷。看他的這些舉措,是利益和損害得失的問題,並不是正邪或者善惡的品質問題。
進一步來說,李鴻章是一個有才氣,但是沒有學識的人,是一個有閱歷但是沒有血性的人。他並不是沒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決心,但是他卻只是修補一些小問題,苟且偷安來等死。他在去世前承擔責任而毫不推辭,然而卻從來沒有制定百年大計留給後人的志向。有句諺語是這麼說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中國朝廷、民間,上上下下所有人,沒有不是這樣的,而李鴻章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雖然,在今天列舉朝廷二品以上的大員、五十歲以上的達官,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這是我今天能夠斷言的。嗟呼!李鴻章的敗績,既然已經屢見不鮮,今後這樣的內憂外患的風潮,可能會比李鴻章這個時代嚴重好多倍,所以今天再想要找到一個李鴻章這樣的人,也是希望渺茫,可能無法再次看到吧。感慨中國的前途,不禁讓人毛髮豎起,不知道最終會怎麼樣,最後會走到哪一步。
第十六,李鴻章和伊藤博文。李鴻章和日本的宰相伊藤博文,中日戰爭里的兩個首領,要是用成功和失敗來評論的話,自然是伊藤要比李鴻章厲害一些。不過,伊藤博文卻絕對比不上李鴻章。日本人常常評論「伊藤博文是際遇最好的人」,他們說得非常正確。他在日本維新運動剛開始的時候,沒有立過大功,他經歷困難和風雨的閱歷,也遠輸于李鴻章。所以伊藤博文對於日本的重要性,不如李鴻章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假如讓他們交換位置,恐怕他的成就還不如李鴻章。但是,伊藤博文也有超過李鴻章的一件事,那就是他曾經到歐洲遊學,知道什麼是政治的本原,所以伊藤博文能夠制定憲法,作為日本長治久安的計策;李鴻章就只會在出現問題后修補小的漏洞,要不就是模仿他人,學習一些表面的東西,最終也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在日本,日本的學者里像伊藤博文這種有才幹的有不下百數人;在中國像李鴻章這樣的人才連一個類似都沒有,那麼這又不能只算作李鴻章的錯誤。
第七,李鴻章和左宗棠。左宗棠和李鴻章在當時是齊名的,但是左宗棠憑藉的是張揚,李鴻章憑藉的是忍耐。要說他們的氣度,那麼李鴻章的氣度不是左宗棠能夠比得https://read.99csw.com上的。那些驕傲的湘軍曾經想要推舉左宗棠為守舊黨的首領,來和李鴻章對抗,實際上兩個人在洋務運動上的見識不相上下,左宗棠不是那麼守舊,李鴻章也不是能夠維新的人。幸好左宗棠比李鴻章早去世十幾年,所以才能保住自己當時在世俗里的名聲,而此後任務的艱巨、世人的誹謗詬病,就都附著在李鴻章一個人身上,左文襄的福氣和命也太好了。
嗚呼!至於星氏、格氏怎麼能不稱作曠世的英雄豪傑呢?這五個人(指的是域多利亞、星亨、格里士比、麥堅尼、李鴻章)都是對他們的國家非常重要的人,除了域多利亞是立憲政府國家的君主,君主沒有責任,不需要論斷外,像格里士比、麥堅尼,都讓他們的國家煥然一新,有一個嶄新的面貌。像星亨,他就想要改革但是最終都沒有完全實現自己的志向。從這個角度來談論、來看待,那麼李鴻章和這三個人相比的話,有一些慚愧和差勁。李鴻章每次都為自己解釋,他是這樣說的:「我被整個國家所牽制,有很高的志向卻沒有達到那種程度。」雖然確實是這樣,但是,再來看看星亨、格里士比他們冒著千難萬險,忍受奇大的侮辱,排除萬難,所以最終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些人怎麼樣呢?那些真正的英雄,從來不會假借他人的勢力,而常常能夠自己創造勢力。星氏、格氏這些人擁有勢力,他們都是自己為自己創造勢力的人。而李鴻章只是把自己的榮華富貴、安寧尊榮都寄託到一個政府之下而已,如果他真的是以增強國家實力和便利民眾為自己的志向的話,那麼怎麼能只是靠著自己四十年積累的功勛,以自己的重臣和有名望學問的老年人身份苟活,而不是聚集民望和民心,來戰勝舊黨頑固勢力呢?可惜啊!李鴻章的學問和才識不能像星亨那樣,他的熱誠也不能像格里士比那樣,他能藉助的是那些人的十倍,但是最後的成就卻遠遠落後于那些人。實話實說,那李鴻章確實是一個沒有學識、沒有熱忱的人。但是,這麼大一個中國,擁有學問和才識,有熱忱,能夠超過李鴻章的有幾個人呢?在十九世紀,各個國家都有英雄,但是我們國家卻沒有一個英雄,所以我們這些人怎麼能不指鹿為馬,聊以自|慰,自己來嘲諷自己,把李鴻章推出來,向世界展示說:這就是我們國家的英雄。嗚呼!他也只是剛好能夠稱得上是我們國家的英雄而已,也只是剛好能夠成為我們國家十九世紀以前的英雄而已。
不過,李鴻章的大手筆確實非常讓人驚嘆。他是中國人呀!他是偉大的中國人!他無論面對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會感到驚恐,內心不會感到惱火。他能夠忍受別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無論遇到什麼讓人失望的事情,他都把那些看作浮雲掠過天空,雲淡風輕。他的內心真的沒有一點點懊惱嗎?沒有一絲一毫的悔恨嗎?但是從他的表面卻看不出一絲一毫痕迹。再看那位鐵血宰相比斯麥,面對失意下台,他的胸中就像充滿憤怒的火焰,好像都要噴出來了;而李鴻章面對自己身上遭遇的那些事情,從來不會把憂慮掛在自己的身上或者表現在臉上。他容忍力的強大,我們這些人尊敬、膜拜,卻沒有辦法做到。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鴻章在京師的時候,常常居住在賢良寺。原來曾國藩平定江南后,初次進入京城覲見陛下,就是住在那裡,後來就經常住在那裡。將來這個寺廟應當為《春明夢余錄》增添一個典故。
假如讓李鴻章在中日戰爭之前就去世,那麼他就是十九世紀的一代偉人,寫世界史的人一定會這樣大書特書,而且還毫無疑問。他容貌堂堂,一表人才,他巧言善辯,機鋒敏銳,縱橫捭闔,戰術自由,讓人一看見他就知道他是一代偉人。但是,他的血管中,是否有一點點英雄的血液呢?這是我不敢斷言的。他不像格蘭斯頓那樣擁有追求道義的高尚情操,他不像比斯麥那樣有倔強的品格和男人血性,他不像康必達那樣擁有愛國的熱血和火焰,他也不像西鄉隆盛那樣有推心置腹的至真至誠。他治理世事的見識和度量,都沒有能夠讓我不由自主地感到非常信服。進一步說,他並不是那種可以成為人們心中偶像的英雄人物。
第十四,李鴻章和爹亞士。法國總統爹亞士(Thiers),是巴黎城下籤盟約時議和的全權代表,他當時所處的地位恰好和李鴻章乙未庚子年間差不多。國家存亡危急,忍氣吞聲,確實是世界上最難以忍受的事情。但是爹亞士不過是偶爾有一次這種情況,李鴻章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經歷這種時刻;爹亞士所面對的敵國只是一個國家,李鴻章卻是好幾個國家;相比之下,李鴻章的遭遇更加可悲。然而爹亞士在議和之後https://read.99csw.com,能夠組織一場演說,立刻就募集了五十多億法郎,所以法蘭西不超過十年,依然能夠重新成為歐洲的第一等強國;但是李鴻章卻被賠償的欠款難住,完全沒有補救的辦法,於是中國淪陷到危急的情況中,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們兩個國家的人的愛國之心有差異嗎?只不過有機會能夠利用民心的李鴻章沒有好的方法。

我讀日本報紙,讀到德富蘇峰的一篇著論,他品評李鴻章有一些獨到之處,翻譯記錄如下:
李鴻章在歐洲的時候,總是喜歡詢問別人的年齡,還有人家的家產有多少。隨行人員有人跟他說:「這是西方人最忌諱的,最好不要再這樣問人家。」李鴻章對此表示不屑。這是因為他的眼中根本就沒有歐洲人,感覺這一切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上而已。最可笑的是,他曾經參觀英國的某個大工廠,參觀完畢后,忽然想出一個奇怪的問題,就問那個工頭:「你負責管理一個這麼大的工廠,一年從什麼地方得到收入?」工頭回答說:「除了薪水之外,沒有其他的收入。」李鴻章慢慢指著他指環上的鑽石,說:「那麼這個鑽石是從哪兒來的?」歐洲人把這件事傳為奇談。
●李鴻章之逸事
李鴻章算得上中國國民的代表人物。他純粹是一個冷血動物,這是中國國民的天性;他的那種唯強是從的作風,是中國國民的天性;他的容忍能力的強大,是中國國民的天性;他的堅強個性、厚臉皮,是中國國民的天性;他的辭令的巧妙,是中國國民的天性;他的狡猾、有城府,是中國國民的天性;他的自信以及自大的性格,是中國國民的天性。他沒有像管仲一樣治理世事的見識和度量,他沒有諸葛孔明治理國家的胸襟。不過,他不像王安石那樣,古板而有學究氣。他能夠以逸待勞,憑藉機智縱橫天下,能夠虛心問教,對上百件艱難危險的糾紛,他都能夠從容面對,並且解決掉。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我都沒有見過能夠和他相比的。
第十五,李鴻章和井伊直弼。日本幕府大將軍執掌政權的時候,有幕府的大臣井伊直弼,首當內政外交的大任,細心觀察時勢,知道閉關鎖國、不和外界通商肯定不行,所以就和歐美的各個國家結盟,而且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的優勢來實現自立。但是當時的日本民間「尊王攘夷」的言論正是盛行的時候,井伊直弼用強有力的手段鎮壓他們,來效忠幕府大將軍,於是全國上下的怨恨和憤怒,都集中到了他一個人的身上,最終被一個壯士在櫻田門外刺殺,而日本的維新運動才開始興起。井伊直弼是明治政府的敵人,也是明治政府的功臣。他的才能讓人敬佩,他的遭遇讓人可憐,日本人至今都為他申訴喊冤。李鴻章的境遇和他有些相似,且遇到的困難又遠遠超過井伊直弼。井伊直弼最後橫死,而李鴻章死後辦了很隆重的喪事,他的命運福氣要比井伊直弼好得多。然而日本興盛起來,中國卻還是衰敗的老樣子。
第八,李鴻章和李秀成。兩個姓李的人都是近世的人中豪傑。李秀成對太平天國非常忠誠,李鴻章對大清王朝非常忠誠,一個被封為忠王,一個死後被稱作文忠,兩個人都可以算得上是當之無愧。李秀成在用兵方面,在政治方面,在外交方面,都不輸給李鴻章,他們一個失敗、一個成功,都是天意。所以我翻遍近代史,想要把兩個人合在一起作傳,最合適而不留而遺憾的,難道不是只有這兩個姓李的嗎?然而李秀成不殺趙景賢,用禮數來厚葬王有齡,李鴻章卻一併殺了那八個投降王將,這件事李鴻章還是應該要在心中愧疚一下的。
以上這些言論,的確能夠描摹書寫李鴻章這個人物的真實面目,沒有什麼遺漏的,褒獎沒有言過其實、過於誇大,貶斥也不過分貶低,我沒有什麼可以多說的了。至於他把李鴻章作為我們國家的代表人物,那麼我們國家的四萬萬人不能不深深地自我反省。我曾經寫了《飲冰室自由書》,裏面有《二十世紀之新鬼》這一篇,現在摘出其中談論李鴻章的一些內容,附錄在下面:
他在天津屯聚,操練淮軍,教給他們洋人的操練方法;創立北洋水師,在旅順、威海、大沽設置防線;開設輪船招商局,以此來方便沿海河川的交通;設置機器局,製造兵器;開辦開平煤礦;倡議開設鐵路。他對於軍事、商務、工業,沒有一樣是不留意的,雖然不知道那些建議是不是他先提出來的,我們暫且不談論,那些權力是否都由他掌管,我們暫時也先不談論,他辦理的那些洋務最後是否得到成效,我們也暫且先不談論,然而要說是誰引導大清帝國前進到今天的程度的,我不能不首屈一指,回答說:李鴻章。
不管春夏秋冬,五點鐘他就會立刻起床,他的家裡珍藏著一本宋代拓本《蘭亭序》,每天早晨必定會臨摹一九*九*藏*書百字,他的臨本從來不會給別人看。這是他養心自律的一個辦法。曾文正每天在軍營中,必定會下一局圍棋,也是這個道理。
普通的人遇到這種失意的情況,就算不帶著憂憤去死,也基本上差不多了。李鴻章當時七十三歲高齡,在內部被朝廷嚴厲譴責,在外部還要去處理殘局,挺身而出,負責處理相關議和的談判,在不幸地被兇惡的壞人用槍擊中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從容應對,最終不辱使命;後來更是親自前往俄國,去祝賀俄國皇帝加冕,在歐洲、美洲遊歷,對於之前的事情就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正是他的長處。
第一,李鴻章和霍光。史家評論霍光說「不學無術」,我評價李鴻章也是「不學無術」。那麼李鴻章和霍光果真是同類人嗎?我說:李鴻章沒有霍光的權力和地位,沒有霍光的魄力。李鴻章是嚴謹遵守規矩的人,並不是能夠利用時勢,跟隨自己內心做事,有非同尋常的舉動的人。他一生都沒有大肆實現自己的志向,這樣的他,怎麼能和霍光相提並論?雖然,他在普通的學問和學識方面,也許會稍稍超過霍光一些。
李鴻章養生一貫用西醫的方法,每頓飯都要吃用兩隻雞熬出來的雞湯,每天都讓侍奉的太醫來給他檢查身體,常常用電氣設備檢查。
不過,李鴻章的地位,他的勢力,並不是靠著僥倖而得到的。他在中國文武百官中,的確有卓越超凡的眼界、敏捷的手腕手段,這不是其他人能夠達到的。他知道西方發展的大勢,了解外國文明,想到利用西方技術來實現自強,這種眼光,即使是前輩曾國藩,恐怕也要讓他一步,而左宗棠、曾國荃更無法和他相提並論了。
第十一,李鴻章和梅特涅。奧地利宰相梅特涅(Metternich),是十九世紀的第一大奸雄。在他掌握國家權力的四十年裡,專門使用狡猾的外交手段,對外指揮左右全歐洲的行動,對內壓制民黨。十九世紀的前半葉,歐洲大陸的腐敗,實際上是這個人的罪過居多。有的人說李鴻章和他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李鴻章的心術不如梅特涅陰險,他的才能也不如梅特涅厲害。梅特涅知曉民眾的力量並壓制他們;李鴻章不知道民眾的力量,也不去利用他們;梅特涅的外交政策能夠操縱群雄,李鴻章的外交政策甚至連一個朝鮮都不能安頓,這是他所以比不上的原因。
世人都競相傳說李鴻章富甲天下,這件事有些不太可信,他大約有幾百萬兩的產業,這是意料當中的事情。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中國通商銀行,他裏面的股份都不少。有人說南京、上海各個地方的當鋪銀號,也大多屬於他掌管的產業。
第十,李鴻章和袁世凱。今後能繼承李鴻章發展的人,就只有袁世凱了。袁世凱是李鴻章所提拔的人,他在壯年的時候,就初次擔當大任。他的表現在能看到的著作里都沒有寫到,到底是怎樣,今天也不好判斷。但是這個人的功利心太重,他有做出破格事情的氣魄,比李鴻章強一些。至於他的心術如何,他的毅力怎麼樣,就不是今天所能夠說得出來的了。但是今天那麼多的官員裏面,論資望和才幹,可以成為李鴻章之後的繼承者的,除了袁世凱還能有誰呢?
陸奧宗光評論李鴻章說:「與其說他擁有豪傑的膽魄,有出眾的才能,有決斷力,還不如說他本人聰明伶俐,擁有非常高的智商,能夠巧妙地觀察事情發展的利害得失。」這句話可以稱得上相當準確的。不過,李鴻章從來不會畏懼、逃避責任,這是別人所達不到的,比不上他的。這也是他之所以能夠成為數十年來大清朝廷里最為重要的人的原因,一直到死亡之前都還身負重任,身負中外厚望,也和這有非常大的關係。有人說:他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責任,所以即使是多麼重大的責任,他都去承擔,不會推卸。然而這件事,也正好體現了他的長處。
在外國人當中,李鴻章最敬重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戈登;一個是美國的將軍格蘭德,也就是南美和北美戰爭中立了大功的人。格蘭德到天津參觀遊玩的時候,李鴻章對他給予厚待;後來接見美國公使,總是詢問格蘭德的起居情況;等到他自己被聘任派到西方各國訪問的時候,經過美國,聽說美國人為格蘭德建立紀念功德的石碑,李鴻章當場贈予千金表示心中的敬慕之情。
李鴻章和外國人交涉,態度非常輕侮,在他眼中看待他們像是看一些市儈,他說「那些人都是為了牟利才來到這裏,我們也要拿著籌碼,好好計算,眼中也要只看利益」。崇拜西方人的那種劣根性,這是李鴻章所不對的地方。
自從李鴻章退出總理衙門之後,被任命遠到山東地區治理河流,被任命駐紮在偏僻的兩廣地區管理商務,直到義和團的事情興起,才又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和慶親王一同擔任全權議和大臣。事情剛剛定下來,他就溘然長逝。這確實稱得上是悲慘的晚年,但是不能說是恥辱的晚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的雄心壯志到死也沒有被消磨殆盡。https://read.99csw.com
第九,李鴻章和張之洞。十年以來,能夠和李鴻章齊名的人,那就是張之洞了。雖然這樣說,可是張之洞有什麼是比得上李鴻章的呢?李鴻章是一個注重實踐的人,張之洞是一個浮華的人。李鴻章最不追求名聲,張之洞最喜歡追求名聲,不追求名聲所以才肯任勞任怨,喜歡名聲的人所以常常追求投機取巧的利益。張之洞對於外交問題,常常給李鴻章找麻煩,看他所想要實行的那些主意,都是只能說一說,但是沒有辦法實際實行的。李鴻章曾經對別人說:「沒想到張之洞做官幾十年了,仍然持有像年輕書生那樣不成熟的見解。」這一句話可以概括張之洞的一生了。至於他的驕傲和狹隘、殘忍苛刻,和李鴻章的有常識、度量大相比,就好像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
第十二,李鴻章和比斯麥。有的人稱李鴻章是「東方的比斯麥」,這麼說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說的奉承話,就是謬說了。李鴻章怎麼能比得上比斯麥呢?就拿軍事來說,比斯麥所戰勝的是敵人的國家,李鴻章所殺的都是同胞;拿內政來說,比斯麥向來能夠聯合那些散漫的國家而成為一個大的聯邦,李鴻章卻讓一個龐然碩大的中國降為一個二等國;就拿外交來說,比斯麥聯合奧地利、義大利而為自己使用,李鴻章聯合俄國,反而被他們算計。這三者相比較,都算得上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這也並不是用成功和失敗來論英雄,李鴻章的學問、智術、膽力,沒有一樣是能比得上比斯麥的,他的成就不能像比斯麥一樣,實在是優勝劣汰的例子。雖然李鴻章的好運或許比不上比斯麥,但是他的資本卻比比斯麥多。人各有自己的難處,如果不能戰勝自己的困難,那麼就算不上英雄,李鴻章只知道訴說自己困難的地方,卻不知道比斯麥也有比斯麥的難處,這不是李鴻章能明白的。如果讓兩個人換地方生活,我知道他們的成功失敗的情況也還是會這樣。所以持著東李西比這種言論的人,實在是不了解這兩個人。
李鴻章接待別人時常常帶著傲慢輕侮的神色俯視一切,常用戲弄的態度對待他人,只有和曾國藩相處的時候像對待嚴親一樣,禮數周到,言辭恭敬,是自然而然就這樣做的。


李鴻章每天午飯過後,必定會午休一個小時,從來不會耽誤。他在總理衙門任職的時候,每天午睡起床后都會呼喊一聲,然後伸出一隻腳穿靴子,伸出一隻手來穿袍子,服侍的人一刻都不能遲緩。
李鴻章一定是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個響噹噹的人物,這個是毫無疑問的;李鴻章一定是十九世紀世界史上的一個人物,這也沒有什麼疑問。既然這樣,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佔據的是什麼位置呢?他和中外人物相比較,又有什麼自己的價值呢?在這裏我試著一一論述,列舉出來。
如果要讓他像諸葛孔明一樣為人,那麼絕對沒有他在這個世界上活得時間長的道理。這是為什麼呢?李鴻章的這一生,實際上就是一部中國的衰亡史,就像剝落筍皮一樣,一天比一天危急,和他生活在同時代的人基本全部去世。他這個人的一生,也以前面光明、後面黯淡而告終。但是他身處其中的時候,這些都不曾擾動他的內心。有的人說:他應該是沒有腦筋的人。即使這樣,普天之下能夠做到像他一樣沒有腦筋的人又有幾個呢?沒有腦筋的人的成績還能做到這樣,不也是值得人感嘆讚賞的嗎?
第十三,李鴻章和格蘭斯頓。有的人把李鴻章、比斯麥、格蘭斯頓並稱「三雄」。這大概是因為他們掌握國家權力時間長,地位尊貴。李鴻章和格蘭斯頓本來就沒有一處相似的地方。格蘭斯頓所擅長的專門在內治和民政,但是軍事和外交並不是他得意的地方。格蘭斯頓是一個有深度的人,是民主政治國家的優秀政治家。李鴻章是一個喜歡博取個人功名的人,是傳統的東方人物,十八世紀以前的英雄類型。二者相差得還很遠。
李鴻章生平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從來沒有擔任過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戊戌年會試的時候他也在京師,李鴻章覺得這次自己一定能夠獲得主考官的差使,可最終還是沒有當上。即使朝廷大殿上的閱卷大臣,也從來沒有派過他一次,李鴻章心裏一直耿耿於懷。以他的蓋世功勛和名聲,還要對這種事情戀戀不捨,由此可見科舉的毒害深入人心。
第五,李鴻章和秦檜。中國比較庸俗的文人唾罵「李鴻章是秦檜」的最多了,法越、中日兩場戰爭中,說這個言論的人非常多。如果都是出自市井那些沒有文化的人之嘴,尚且就允許這些人說一說,士大夫和君子還要這樣說,我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只能叫他們這是狂吠而已。
第三,李鴻章和郭子儀。李鴻章振興國家、平息禍亂的功勞,和郭汾陽九-九-藏-書非常像,他倆的命運也不相上下。然而郭汾陽除了平定戰亂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成就了;李鴻章的軍事生涯,只不過是他一生的諸多事業中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把他們的位置調換來比較的話,那麼郭汾陽未必能夠比得過李合肥。
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有李鴻章,卻不知道有北京朝廷。儘管北京的朝廷對李鴻章並沒有深深地信賴。不但如此,他們還常常用猜忌、懷疑、憎惡的眼光來對待他,只不過是因為國家外部的壓迫,排除困難,解決紛爭,不是他們所能夠勝任的,所以不得已才重用他。更何況,各省的總督、巡撫,整個朝廷的百官群僚,與李鴻章不和的人多了。因此即使是李鴻章事業的全盛時代,他在朝廷內部的勢力也非常單薄,並不像他對待外部那樣,享有無限的權力,享有無限的光榮。
李鴻章處理事情最講究精確核實,每遇到一個問題,必定會再三盤問,絲毫不含糊,不輕易對別人許諾,許諾后就一定會實踐,實在是言行一致的人。
第二,李鴻章和諸葛亮。李鴻章是忠臣,是儒臣,是軍事家,是政治家,是外交家。中國歷史上,具備這五個資格,而且永遠被後世所欽佩,最值得說的就是諸葛武侯。李鴻章所憑藉的東西,遠遠超過了諸葛武侯,但是諸葛武侯取得的君主的信任要遠遠超過他。李鴻章一開始在上海起兵,用區區三城的支持,就能在江南地區立了大功,他們起初創立功業的艱難也都是相似的。後來他在用兵打仗方面的成就,又遠遠超過了諸葛武侯。然而諸葛武侯治理崎嶇的四川,能使官員們不心懷奸詐,百姓們慰勉警誡自己,而李鴻章數十年的朝廷重臣,都不能和國家百姓團結和睦,使他們被自己所用;諸葛武侯去世后,僅僅有成都八百株桑樹的家產,而李鴻章以豪富聞名于天下,這一比較差距還不大嗎?至於他們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臣下眷懷君上的忠誠,這倒是很像。
第六,李鴻章和曾國藩。李鴻章和曾國藩的關係,就像是管仲跟鮑叔牙、韓信跟蕭何一樣。不但如此,他一生的學問、見識、事業,沒有一樣不是由曾國藩提攜后,才有了今天的。所以,李鴻章實際是曾文正手底下的一個人物。曾國藩不是李鴻章所能夠比得上的,世上的人已經有了確定的評價。不過,曾文正這個儒者,要是讓他在外交事業方面擔當重任,他的手段、智慧、機警,或許比不上李鴻章,這也未可知。而且曾文正總是遵守著要知道停止、知道知足的戒備之心,常常把急流勇退當作做事方法,但是李鴻章卻血氣方剛,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大災難,都能夠挺身而出,自己去面對,從來沒有過畏懼困難和想要後退躲避的心情,這也是他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
總結概括起來,說李鴻章這個人物多麼偉大,立的功勞多麼大,不如說是他的福氣和命運超過常人。他年輕的時候就中進士,點翰林,佔據了大清名門望族的地位;在太平天國造反的時候,成為曾國藩的幕僚,出任淮軍的統帥,依靠戈登的力量平定了江蘇的混亂;他平定捻軍,也是秉承著曾國藩的遺留下來的政策,成就大的功業;後來他做直隸總督,分管到天津教案,正當情況危急,處於被法國要挾的狼狽和尷尬的時刻,忽然遇到普法戰爭,法國、英國、俄國、美國都為西歐的事情奔走忙碌,而這件教案的事情就無聲無息地沉寂了下去。後來的二十五年,他總管北洋事務,在天津開設府邸,統籌中國的大政方針,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這確實是李鴻章全面鼎盛的時代。
●李鴻章之人物
戈登曾經在天津拜訪李鴻章,停留了好幾個月。那時候俄國藉著伊犁戰爭,常常來威脅中國,非常有決裂的氣勢。李鴻章拿這件事來詢問戈登,戈登回答說:「中國現在這個情形,最終無法在今後的世界上立足。除非您自己做皇帝,掌握全部的權力,然後大力整頓。您如果有這個意思的話,我們願意拿著鞭子效犬馬之勞。」李鴻章突然變了臉色,舌頭好像被人抻住,說不出話來。
●李鴻章與古今東西人物比較
中日那場戰爭,是李鴻章一生命運的轉折點。他是不是一開始就蓄意發動戰爭呢?這一點我不敢肯定,但是當情況緊急、兩國關係就要決裂時,他忽然就和俄國的大使喀希尼協商,請求他干涉並且派兵平息戰爭,所以他一開始派兵去往朝鮮,可能是想用威脅的手段逼迫日本不戰而屈,這也都不確定。大概是他自視過高,覺得中國實力強盛,所以判斷敵軍情況的時候出現一些偏差。他大概也不知道東南亞局面的發展趨勢,所以做出了失誤的策略,這不能為他狡辯。用一句話總結來說,那場中日之戰,確實是他平生孤注一擲的一場戰爭。但是這一次他輸了,所以把他一輩子積累起的勞苦功高的聲名輸了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