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遠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遠東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遠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遠東

日俄戰爭以後,日本繼續沿著明治維新確定的方向不斷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中國,儘管辛亥革命結束了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形式上建立了共和國體,但實際上國家仍處於軍閥割據的動蕩時期。
亂世梟雄袁世凱也有自己的辦法,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前李鴻章大人的「以夷制夷」。他讓外交部參事顧維鈞故意將日本要求嚴加保密的內容透露給西方各國,得到消息的美、英、法對日本此舉立即提出了嚴正抗議。不過日本很清楚,這一時期西方各國根本沒有過多的精力來干預此事,所提的抗議也不過是吆喝吆喝而已,因此並沒有收回其主要要求,甚至變本加厲地以武力相威脅。中國舉國上下一致反對,對外求助無門的北洋政府也竭力據理力爭。在日本大兵壓境、求助西方列強未果的情況下,最終,北洋政府被迫在1915年5月9日接受了「二十一條」中第一條至第四條的要求,即後來的「民四條約」。雙方於5月25日完成簽字。悲憤交加的袁世凱下令全國教育聯合會,要求全國各級學校以每年5月9日為國恥紀念日,是為「五九國恥」。一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后,「民四條約」中的特權才被徹底廢除。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拜訪了袁世凱,遞交了名為「二十一條」的秘密文件,要求北洋政府「絕對保密,儘速答覆」。文件的主要內容就是逼迫袁世凱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其中第五條尤其關鍵,要求在中國政府的軍事與財政部門設日本顧問、日中合辦中國警察、日本壟斷中國軍隊的武器供應等,企圖將中國全國的軍隊、警察、財政置於日本人的控制和支配之下。日本的要求等同於將中國作為一個保護國來對待。如果答應這些條件,中國就如之前的朝鮮一樣,逐步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並最終被吞併。當這個條約擺在袁世凱面前時,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後來如此描述,袁世凱對日本顧問「以頗為憤慨的語氣說道,日本應以平等友邦對待中國,為何常待之如豬狗、如奴隸」。
在這裏,有必要介紹一個今後要多次提到的名詞「國際聯盟」。國際聯盟是在巴黎和會上宣布成立的。組建這一國際組織的宗旨,是減少武器數量,平息國際糾紛,提高民眾生活水平以及促進國際合作和國際貿易。這真是一個辦好事的機構呀!美國總統威爾遜是成立國際聯盟的積極倡導者,並由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由於當時美國「領導世界」的霸主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在與英、法爭奪領導權的鬥爭中失敗,1920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條約》及《國際聯盟盟約》,美國最終並未加入國際聯盟。所以,實際上國際聯盟為英、法所操縱。
作為同盟國的德國,此時佔據著中國山東半島的膠州灣,早已成為日本進一步擴大侵華「大業」的絆腳石。與日俄戰爭類似,雖然總體國力上德國強於日本,但在遠東的局部卻是日本穩佔上風。德國的主戰場在歐洲大陸,此時對於海外屬地根本無暇顧及,遠在東方的德國守軍根本沒有從本國得到救援的希望,完全變成了日軍的香餌。日本當即決定抓住這一大好機會,以參加對德作戰為借口,拉開進一步向中國擴張的序幕。
巴黎和會討論的只是歐洲的有關問題,為協調各國在亞太地區的未解決矛盾,才有了兩年後的華盛頓會議,山東問題到了那次會議才得到解決。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20年6月,美、英等國軍隊陸續由海參崴撤出,就剩下日軍依然賴著不走。1920年11月,日本扶持的謝苗諾夫傀儡政權倒台,日本轉而繼續支持在阿穆爾河到太平洋沿岸的阿穆爾沿岸臨時政府。隨著蘇俄紅軍的進攻,以及英、美對日本覬覦西伯利亞的擔憂,同時迫於戰爭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日軍只好在1922年10月全部撤走,同月,蘇俄紅軍收復海參崴。
由於英、日之間的同盟關係,戰爭開始之後,英國海軍九-九-藏-書部就向日本租借了大量商船,用於從遠東或澳大利亞向歐洲運送部隊、物資和中國勞工。為了緩和與盟友的關係,日本還向印度洋派遣了一支小型艦隊為英、法等國的商船隊護航,但一般只護送到蘇祿海或者荷屬東印度一帶,最遠到過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南非。英國多次請求日本擴大護航範圍,向大西洋和地中海派出主力艦隊,日本同樣沒有答應。1916年年底,英國本土艦隊司令傑里科海軍上將在寫給貝蒂海軍上將的信中曾經說:「由於日本和美國互相憎惡,日本海軍把主力部隊都留在太平洋向美國示威,因此開戰以來,日本海軍對英國海軍的幫助是遠遠不能令人滿意的。」
無獨有偶,此時遠在歐洲的德國也同樣對日本有所期待。根據當時在日本駐柏林使館工作的重光葵回憶,10年前發生的日俄戰爭給德國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許多德國人會不由自主地認為日、德兩國是反擊俄國的天然盟友,德國人甚至痴想有一天「日本會從背後突然進攻俄國」。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914年8月15日,日本向德國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德國立即向日本交割膠州灣,並限8天內做出答覆,若遲至8月23日未接到滿意答覆,將「任由事態自行發展」。隨著8月23日最後通牒期限的到來,日本順理成章地對德宣戰。這可能是日本人唯一的「先宣后戰」。對於德國人而言,日本人已經從「潛在的盟友」變為「現實的敵人」。德國人對日本人的好感和熱忱也在一夜之間被懷疑與冷漠替代。為了避免德國人的敵意與攻擊,當時在德國的許多日本人,不得不在胸前別上中國國旗,冒充素來為他們所鄙視的中國人。
戰爭打完了,打贏的一方肯定要在一起開個會總結慶祝一下,順便批評和教育一下打敗的,制裁和罰款那更是不在話下。在隨後召開的分贓會——巴黎和會上,北洋政府要求收回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利益。就一般法理而言,中國是戰勝國,德國是戰敗國,戰勝國收回原本就屬於自己而被戰敗國在之前搶走的東西乃天經地義,但由於日本的野心和強烈反對,這一問題變得愈加複雜起來。
儘管8月23日已經宣戰,但直到8月27日,日本艦隊才開始出動封鎖青島港。由於很清楚青島根本沒有守住的可能,此前由施佩海軍上將指揮的德國遠東艦隊主力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都已離開膠州灣,在浩瀚的大洋上開始了「破交戰」,留在青島的只有兩艘輕巡洋艦和一些可以忽略的小炮艇、魚雷艇,陸上兵力也只有海軍陸戰隊700人和陸軍3000餘人。兩相對比,強弱分明,戰事未開,勝負已定。日軍甚至在出發前就已經給德國士兵準備好了戰俘營。
日本以對德作戰為借口佔領了山東半島。1914年11月18日,北洋政府向日本提出日本軍隊從中國撤軍的要求,日本根本不予理睬。1915年1月7日,北洋政府第二次提出撤軍要求。日本不但沒有撤兵,反而不斷地往山東增派兵員。攻佔山東並不是日本參戰的最終目的,小小的山東半島也無法滿足日本人的大胃口。前文提到的「特工英雄」明石元二郎這時候已經升任陸軍參謀次長,他在寫給朝鮮總督寺內正毅的信中就說道:「膠州灣問題不過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的一個可乘之機而已。」
戰爭開始后,由於歐洲戰場壓力日益沉重,英、法、俄等協約國多次要求日本派遣陸軍加入歐洲戰場。日本對歐洲戰場「絞肉機」般的殘酷早已心知肚明,始終不願直接派陸軍助戰。這種光說不練的做法,引起了英、法等國的強烈不滿。
讓人略感欣慰的是,中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戰爭期間,北洋政府多次提出參戰請求,甚至表示願意提供5萬兵力與協約國一起圍攻青島,欲藉機收回膠州灣和膠濟鐵路,然而請求遭到英國的拒絕。日本更是堅決反對這一計劃,因為這將妨礙日本攻佔青島,進而控制山東的read.99csw.com圖謀。在英國的反對和日本的威逼蒙蔽下,加之雲南爆發護國運動,袁世凱急於安內,也就不再考慮參戰問題。後來中國多次要求參戰,都因日本的堅決反對未果。
英、法、意主張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美國卻不贊同,提出暫交英、法、意、美、日五國共管,這一提議遭到了日本的斷然拒絕,中國代表團的要求最後被否決,國內由此爆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由於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中國代表最終沒有敢在和約上簽字。
日本無疑也是獲利者之一。由於歐洲處於戰火之中,使得歐洲各國原來輸往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工業品幾乎完全被日本取代,等於日本藉機搶佔了市場。同時,日本還拿到了來自歐洲交戰各國的大批軍需品和生活品訂單,出口量大增。1914年,日本的出口額還不到12億日元,到了戰爭結束之後的1919年就猛增到43億日元。黃金儲備也從1912年的3.5億日元增加到1919年的20億日元。日本從戰前一個12億日元的債務國一下子成為一個28億日元的債權國。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農業總產值,真正成為一個工業國,正式躋身於世界一流強國之列。
大洋彼岸的兩大新興暴發戶都互相盯住了對方。
但中國確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的勝利做出過貢獻。大戰期間,英、法兩國與中國北洋政府簽訂募工合同,14萬來自天津、山東、河北、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國勞工被派往歐洲,從事後勤、建築工事、清理道路、修建橋樑、搶救傷患等工作。後來大戰變成塹壕戰之後,他們開始協助挖掘壕溝,有名有姓死在戰場上的華工就有9900人,總計有20000多人死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此外,中國還為協約國送去了大批的糧食和物資,這些難道就不算貢獻嗎?從後來巴黎和會的結果而言,中國並沒有獲得戰勝國應有的尊重和待遇,是一個屈辱的參戰國和戰勝國。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在塞爾維亞首府薩拉熱窩遇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華擁有巨大利益的英、法、俄、德、美等西方列強都被這場人類空前的戰事縛住了手腳,無暇東顧。大家都希望此時在遠東地區能夠維持現狀,確保自己在該地區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這一地區的唯一強國日本自然成了大家紛紛示好的對象。法國為了確保東南亞一帶殖民地的安全,始終不敢反對日本的擴張野心。俄國最擔心日、德聯合讓其腹背受敵,因此也極力拉攏日本。美國對於日本試圖獨霸中國極為不滿,但美軍還沒有能力跨過太平洋同日本面對面較量,每當美、日矛盾激化之際,美國總是以妥協退讓告終。英國對日本擴張雖有戒心,但兩國之前早已結成同盟,在東亞問題上經常是沆瀣一氣,互相利用。總之,日本在遠東雖然有許多潛在的敵人,但表面上甚至事實上並沒有強大的競爭者。
日本作為國際聯盟的常任理事國,由於1931年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受到譴責,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國際聯盟。義大利也是國聯的常任理事國,後來同樣因為侵略衣索比亞受到譴責,1937年12月12日宣布退出。德國於1926年9月8日加入國聯,后英、法要求其限制軍備,引起希特勒強烈不滿,德國於1933年9月19日退出。
此前,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已因尿毒症「駕崩」,皇太子嘉仁即位。嘉仁以《易經》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一句改元「大正」,成為日本第一百二十三代天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日本正處於相對平穩的大正時代。
1917年,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美國也受到了威脅。一直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看到參戰的時機已經成熟,遂藉機於2月3日與德國斷交,並於4月6日對德宣戰。美國還號召「中立國和美國採取同一行動」,有錢人說話就是不一樣,於是,出來助拳的國家爭先https://read.99csw•com恐後湧現,中國、巴西、希臘、古巴等12個國家先後加入了協約國陣營。
日本對外擴張的重要特點之一,是軍事、政治與經濟擴張緊密配合。在佔領這些島嶼后,日本立即在當地設立統治機構並大批移民。1922年,國際聯盟將這些島嶼交由日本「託管」,日本政府隨即在當地設立了「南洋廳」,還成立了「南洋興發株式會社」。到20世紀30年代,當地居住的日本人已超過10萬人。
瞌睡的時候,馬上就有人遞上枕頭。作為協約國的英、法、俄一方,立即試圖利用之前續簽的《英日同盟》將日本拉到協約國陣營內,參加對德、奧等同盟國的作戰。1914年8月3日,英國決定對德作戰。8月4日,英國對日本表示:「如果戰鬥涉及遠東,香港和威海衛如遭到襲擊,英國政府相信日本政府將一定會給以援助。」同一天英國對德宣戰。8月7日,英國正式要求日本海軍搜索並殲滅在南中國海襲擊英國商船的德國海軍艦隻。
前面出場的德、意、日,正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陣容的三大主力選手。這三家好歹還算主動退出的,還有一位仁兄的結局更出人意外。蘇聯於1934年9月18日加入國際聯盟,后因攻入波蘭,於1939年12月14日被開除。
解決了駐山東的德軍之後,日本打著應英國邀請的旗號先後組建了「第一南遣支隊」和「第二南遣支隊」,名義上是對付戰爭開始從青島逃跑,進行破交戰的德國遠東艦隊主力,保護從澳大利亞通往歐洲的交通線,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日本真正的目標是德國位於太平洋上的殖民地。早在戰前,日本就針對「南洋諸島」進行了充分的軍事、經濟調查工作。自1918年8月開始,在西太平洋佔據絕對優勢的日本海軍僅用了不到兩個月,就以幾乎和平接收的方式佔領了德屬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紹爾群島。這些地方都將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日雙方角力的主戰場。
在遠東發生的另一件事,就是「西伯利亞干涉」。1917年11月,俄共奪取了政權,第二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退出戰爭。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紅色布爾什維克政權,西方列強肯定要加以干預。英國與法國決定武裝干涉蘇俄革命,支援俄國白軍重新奪回政權,以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由於深陷西線戰場無力顧及遠東,英、法積極拉攏美、日等協約國成員派遣軍隊干涉俄國。
1917年8月14日,中國北洋政府對德宣戰。9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宣布願意派兵到法國參戰。由於日本沒有向歐洲戰場派去一兵一卒,因此也不想讓中國派兵搶了風頭。在日本的極力阻撓下,中國最終沒有能夠派兵參戰。
經濟大佬美國早就想儘可能多地參与一些國際事務,但實際上主宰巴黎和會的主要是英、法兩國。論經濟能力,美國早已是世界第一,但在政治、外交、軍事上還略顯稚嫩。海軍沒有英國強,陸軍沒有法國強,以前不愛管事,真該管事的時候又不知道該怎麼管。所以在巴黎和會上,英、法對美國這個新來的暴發戶處處排擠,這在中國問題上表現尤為明顯。在會議上,美國方面無論是總統威爾遜本人,還是其他代表團成員,都明確表示支持中國收回山東權益的主張。在中國的要求被大會拒絕以後,美方代表團曾經全體離場以示抗議。當時中國因此一度對美國頗有好感,威爾遜總統也因此成為當時國人比較敬佩的「世界大人物」之一。在中國進步青年當中,威爾遜的威望僅次於列寧。
需要提出的是,這些當時看似不很起眼的群島在軍事上意義重大,對於日本來說,意味著防禦圈的突然擴大,也意味著進攻出發點的前移。這些群島正好位於美國從夏威夷到關島再到菲律賓連接線路的兩側。兩個歷史上很有名的大人物對此都有充分的警覺,海軍戰略家馬漢告訴當時的美國海軍部長助理小羅斯福,日本佔領德屬島嶼將意味著他們在中太平洋取得了戰略優勢。
https://read.99csw•com間,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多次拜訪黎元洪和段祺瑞,說服中國和德國斷交並希望採取一致行動。這次日本態度大變,竟然大力催促中國與德國斷交參戰。其主要原因是袁世凱已經去世,中國政府實際上掌握在親日派的段祺瑞手中。如果中國參戰,日本可以通過段祺瑞增強其在華勢力。再者,日本之前已經獲得西方列強的許諾,由其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贊成中國參戰可以換取列強對此事的進一步承認。
小時候在老家讀書,經常和小夥伴爭論誰的官最大。有人說俺是公社書記,有人馬上說俺是縣長,接著就是省長、國家主席,當時老酒來了一句「俺是聯合國主席」,所有的人都閉嘴。聯合國主席多厲害呀,誰都得聽他的。不過後來懂事了才知道,聯合國根本沒什麼主席,只有秘書長。這個秘書長說話也基本沒人聽。日子也過得緊緊巴巴,會費都收不上來。
20世紀的前50年,註定要成為最令人難忘的半個世紀,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這一時期。這一紀錄不但空前,也肯定絕後,未來不大可能在半個世紀內連續發生兩次世界大戰。一位歷史學家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人類究竟使用什麼武器不敢斷定,但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武器卻可以提前確認,那就是原始的石塊、木棒和拳頭。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不管從規模、戰略戰術、武器裝備等方面,均遜色不少,主戰場也基本局限於歐洲。涉及亞洲、俄羅斯遠東以及太平洋地域的戰事,其規模以及對主戰場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討論的主題,此處只簡略介紹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遠東和太平洋戰場有關的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損害是災難性的。就結果而言,美、日都稱得上大贏家。美國1907年到1911年的國民收入只有289億美元,到了1917年到1921年就猛增到703億美元。1914年,美國與協約國的貿易額只有8.25億美元,僅僅兩年之後的1916年就攀升到32.14億美元。戰前美國還有3.2億美元的對外債務,戰後卻一舉擁有了100億美元的債權,全世界共有20多個國家欠下了美國的債務。戰後的美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對外投資也從1913年約20億美元增加到1930年150億美元。美國的黃金儲備也大為增加,從1913年的7億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億美元,到1930年更增加到45億美元,世界黃金儲備的40%都到了美國人手裡。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逐漸上升,英鎊地位下降。大戰也促進了美國國內工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別是軍工業發展極快。美國作為世界新霸主的雛形已經初步顯現。
對付德國遠東並不強大的軍事力量,日本根本無須像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那樣花很大的力氣。這次日本派出的海軍是第二艦隊,艦隊司令加藤定吉海軍中將。陸軍是第十八師團,師團長神尾光臣陸軍中將,下有兵員23000人。英國也不能光說不練,象徵性地派來了陸軍2000人,外加戰列艦和驅逐艦各一艘配合日軍對德國作戰。
1918年8月,由美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等國以及中國北洋政府聯合派出的協約國軍隊開始在海參崴登陸。相比于其他國家裝裝樣子派出的幾百或數千人,日本竟然派遣了7萬軍隊參加此次行動,數量之多,令其他協約國大驚失色。到1918年11月,日軍控制了俄國遠東所有港口以及西伯利亞鐵路自赤塔以東的沿線城鎮,扶持沙俄將軍謝苗諾夫組成了「外貝加爾地方臨時政府」。
1917年之後,德國對外宣布進行無限制潛艇戰,給英國的航運造成了致命打擊。傑里科海軍上將向日本提出了租借「金剛」號和「比叡」號戰列艦的請求,遭到日本斷然拒絕。但應英國請求,日本海軍開始前往地中海、印度洋和南部非洲等區域對協約國的船隊進https://read.99csw.com行護航。至戰爭結束時,日本護航艦隊共護送了788艘協約國船隻,人員約70萬人。日本海軍在歐洲海域一直待到1919年5月才回國。英國馬爾他總督曼瑟恩勛爵在送別日本艦隊的歡送儀式上甚至高喊:「願上帝保佑這段鮮血凝結的友誼!」可惜短短20年後,這鮮血凝結的「友誼」就化作刻骨銘心的「仇恨」。
好歹人家日本還派了海軍去護航,中國沒有派出兵力,因此被稱為「宣而不戰」。協約國方面有人嘲諷中國「參戰不力」,是「理論參戰者」。日本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更是指責中國「未出兵,宣而不戰,應不下請帖,不為設座」——前後都成他說的了。
在這次干涉西伯利亞的過程中,日軍有5000人陣亡或病亡,戰爭成本達到了9億日元。最後幾乎什麼都沒有得到,可謂得不償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將俘虜的幾十萬關東軍統統拉到這片荒野上,結結實實幹了多年的苦工,也算是日軍罪有應得,咎由自取。
國際聯盟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中國於1920年6月29日宣布加入國際聯盟。雖然在鼎盛時期國聯成員國曾達到58個,但在其存在的26年中,基本沒有發揮什麼明顯的作用,到最後形同虛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聯盟終於被今天的聯合國取代。1946年4月18日,國際聯盟解散,其所有財產和檔案移交聯合國。
遠東地區一時形成政治、軍事上的真空狀態,為日本提供了一個自由發揮的舞台。這對於已經近10年沒有打仗,早已急不可耐的日本來說,不啻天賜良機。日本朝野上下為此欣喜不已,狂熱的擴張慾望奔瀉而出,「歐戰機會論」的思維,無論在政界,還是軍界,都佔據主流地位。日本政壇元老井上馨在寫給山縣有朋和首相大隈重信的信中就說:「這次歐洲之大亂對日本國運之發展乃大正時代之天佑,日本必須立即舉國一致,享受此上天之佑。」山縣有朋則強調:「必須在今日之局勢中創造亞細亞之未來和對華政策之基礎。」
簡單看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幾大元兇國家在國際聯盟中的出色表現。
10月31日,日、英聯軍對德國守軍發起了總攻擊,戰鬥持續了6個晝夜。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電令德國青島守軍,堅守「戰至最後一人」。11月6日,德軍彈藥全部告罄,日軍攻佔了德軍中央陣地。11月7日,德軍殘部掛白旗宣告投降。11月10日,神尾光臣中將與德國膠州總督華爾德舉行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移讓禮」。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遠東的唯一戰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場幾乎被遺忘的戰鬥,也許意義僅僅在於,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兩大罪惡源的德國和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曾經互掐過脖子。值得一提的是,日軍和德軍都開始在戰鬥中使用飛機。德國人只有一架用於偵察的飛機,而日本人將一艘在日俄戰爭中繳獲的商船「若宮丸」改造成了水上飛機母艦,四架飛機除了偵察,還參与對德軍陣地和艦艇的轟炸。這應該算是日本航空兵的處|女秀吧。
1914年8月27日,到達青島附近海域,日本第二艦隊迅速封鎖了青島海面。陸軍第十八師團在師團長神尾光臣中將的帶領下,於9月2日駛抵龍口附近海域,次日開始登陸。奇怪的是,以德軍為攻擊目標的登陸日軍,不是直指青島而去,而是沿山東鐵路西進,欲擴大佔領區的意圖昭然若揭。儘管此前中國政府已經宣布中立,劃定山東半島濰縣以東為特別行軍區域,允許日本軍隊通行,但日軍根本置之不理。袁世凱政府對於日軍超過劃定「作戰區」一再交涉,提出抗議,皆無結果。日軍先頭部隊山田支隊先後佔據黃縣、萊州、平度、膠州等地,直抵即墨,隨後沿膠濟鐵路向濰縣以西進犯。十八師團主力登陸后,於9月19日到達即墨,崛內支隊於9月18日開始在嶗山仰口灣登陸。9月23日,英軍兩個營也在嶗山灣登陸。9月26日,西進的金澤支隊佔領濰縣車站,控制了膠濟鐵路。日、英聯軍完成了對青島德軍的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