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五部 戴假面具的戰爭 4 「踩著鋒刃」1938.5—1938.10

第五部 戴假面具的戰爭

4 「踩著鋒刃」1938.5—1938.10

倖免沙場——戰爭雖仍未起!
三位將領當時未說什麼,但到了次日,貝克寫了一份嚴厲批評的備忘錄。他宣稱,今日的德國並不比1914年的德國強盛,更易毀於空襲。更有甚者,德國面臨著捷克斯洛伐克、法國、英國和美國的四國聯盟。「德國的對手,」他得出結論說,「不但有可供其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且其人力物力皆遠勝於德國及其盟國。」
下午6時,在群眾的熱烈的歡呼聲中,義大利總理的豪華專列離開了羅馬。他神采飛揚、眉飛色舞。這是因為,他不但被作為和平的救星而受到全球的歡呼,而且還因幫助希特勒渡過難關而贏得了他的感激。墨索里尼也覺得,他在一場外交戰中贏了英國。在與齊亞諾共進晚餐時,他友善地取笑了他們。「在一個人們將動物崇拜到如此地步,以至要為它們建造房屋和醫院,為它們修築墓地,甚至連遺產也可由鸚鵡來繼承的國度里,你盡可以相信,它已開始腐朽了。此外,別的原因不說,這也是英國的國民結構的一個後果。有400萬婦女盈餘,400萬婦女的性|欲得不到滿足,人為地造出一系列問題來——目的在於撫慰她們的理智,或讓她們興奮。因為無法去擁抱一個男人,她們只好去擁抱全人類。」
大多數德國人也感到鬆了一口氣,但反希特勒集團卻驚詫得目瞪口呆。這條新聞破壞了他們武力捉拿希特勒並建立軍事統治的計劃。當哈爾德得悉要在慕尼黑開會時,他覺得「在此情況下已再無法將起義計劃付諸實施」。
當日下午的憤怒一直延至當晚——且延至體育館。希特勒少有的如此大放厥詞,滿口噴毒。他的主攻對象是貝奈斯。「這不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問題,而是貝奈斯先生的問題!」一心想毀滅日耳曼民族的是他,讓他的國家為布爾什維克效勞的還是他。「他現在掌管大權,和還是戰!要麼是現在就接受我們的條件,最終將自由歸還給日耳曼人,否則,我們將自行取得這種自由!」全體日耳曼人——「與1918年時的情況有天淵之別了!」——都與他團結一致。「我們的決心已下!讓貝奈斯先生選擇吧!」
兩人眼看要爭論下去,勃勞希契便插了進來。這三巨頭於是便著手按希特勒的要求做準備。當哈爾德在草擬新的命令時,凱特爾將勃勞希契拉到一旁:「你明知仗還沒有打便會輸,為什麼還跟他(希特勒)干架?誰也不認為因此事仗便會打起來,所以,沒有必要為此事去大張旗鼓地搞後衛行動。」這些勸告,令其「跟班特爾」的綽號流傳得更快。此後,凱特爾便對他的上司抱怨,說他對勃勞希契大失所望。約德爾隨聲附和,在日記中寫道:「陸軍內只有一個目無軍紀的因素——將軍們。歸根結底,這是他們的傲慢使然。因為看不出元首的天才,他們既缺乏信心又目無紀律。」他們仍將他看成是大戰期間的下士,「而不是自俾斯麥后出現的最偉大的政治家」。
聽眾中「勝利萬歲!勝利萬歲!」的咆哮應聲而起。這正是一周來全世界都在等待的時刻。人們原以為隨此急轉直下他會提出最後通牒的,但他只為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伸張正義。結束時,他在嚇唬而不是威脅:「如果此事竟影響或破壞我們與歐洲各國的關係,我們表示遺憾,但責任並不在我們這邊!」
張伯倫在公開場合表示懷疑。9月11日,首相對一群記者說:「希特勒先生再一次表達其和平願望。懷疑其是否真誠,這是錯誤的。」但是,與此同時,在一封私函中,他又表示恐懼:「本人完全明白,若局勢最終逆轉併發生了侵略,許多人,包括溫斯頓在內,都會說英國政府應該承擔責任。倘若他們有勇氣告訴希特勒:你若動武,我們便立即向你宣戰。這就能阻止他。」但是他覺得,讓戰爭與和平這樣一個生死攸關的決策權「從我們手中落入另一國的統治者手中,且又是個戰爭瘋子手中」,這無疑是錯誤的。
雖然夜色已深,哈利法克斯仍立即趕赴唐寧街10號。午夜后,他回到外交部向牛頓發出指示,讓他叫貝奈斯重新考慮,否則張伯倫將推遲或取消與希特勒的第二次會晤。
從另一位總統貝奈斯那裡,首相收到了一封較長的電報——是個請求:「本人真誠地求助於張伯倫先生,因為我們真心希望為和平做出貢獻。所以,我請求你們,在未聽到捷克斯洛伐克的申訴前,勿在慕尼黑做出任何決定。」
他的談話使抱有和平希望的人士絕望了。在倫敦,工人們在白金漢宮附近挖掘戰壕,還貼出了提防空襲的宣傳畫。羅斯福的私交布里特大使從巴黎打電話至華盛頓說:「我認為,從星期五午夜起,戰的可能是95%。」美國總統從駐倫敦大使約瑟夫·肯尼迪口中聽到這些消息后,連忙致電希特勒(兩天中的第二封),呼籲繼續進行談判。
結果,法國總理達拉第便召見德國大使,並讓他看了放在辦公桌上的動員令。「我在不在這份文件上簽字,」他說,「閣下,這就要看你了。」在柏林,英國大使漢德遜也向外長馮·里賓特洛甫提出警告說,「法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承擔著一定的義務,若這些義務不可避免要完成,英國王室政府也不保證,在形勢所迫下不被捲入。」里賓特洛甫認為英國是主要敵人,便將大怒降為憤憤然,矢口否認德軍威脅捷克邊境之說。假若英法兩國竟「瘋狂」到了武裝反對德國的地步,「那麼,我們將不得不再次殊死一戰。」
在民主國家內,人民也如釋重負,例外者只寥寥無幾。在巴黎、倫敦和紐約的街頭,人們興高采烈地爭閱宣布危機已經結束的號外新聞。布里特大使從巴黎給他的朋友羅斯福的信中說:「今晚,我真是輕鬆極了,真想見人就擁抱。我真希望我是在白宮,好在您的禿頂上狠狠地吻一下!」羅斯福總統則從華盛頓給張伯倫發了一封僅有兩個字的電報:好人。
在首相府,過去幾小時的緊張和疲勞已使張伯倫精疲力竭。「在我一生中,我從未那樣過。我的精神差點兒垮了,」在一封信中他這樣承認道,「我重新振作起來,因為,在議會裡,我還得再經受一次酷刑。」10月3日,星期一,議會開幕了。至那時,許多人的興頭已過,恥辱取代了倖免一戰的輕鬆感。在下院,達夫·庫柏提出辭呈,辭去了內閣職務,挑起了關於慕尼黑問題的辯論。他說,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必然導致一場歐戰。「首相一直相信,用合情合理的語言可打動希特勒先生。我倒相信,他更愛聽的是鐵甲拳頭的語言。」
對此,張伯倫只做了簡短的答覆,使達拉第幾個小時內都摸不著頭腦:「不久前,本人做出了決定。我認為這是有益的……眼下,我不能告訴你什麼,不過,不久后我會告訴你的。」當晚,張伯倫致電希特勒,建議進行面對面的會談。希特勒既驚奇不已又暗自高興,用一句會使密爾頓摸不著頭腦、極富文採的話描述了他當時的感覺:「我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當日下午,他電復張伯倫說,他接受張伯倫的提議,並建議于次日中午在貝希特斯加登會晤。
魏德曼不相信一個德國將軍竟會講出此等荒唐話來。另一個將軍插話說:「不錯,我的元首,今天早晨我到了我舊時待過的團。由於禁止進攻捷克的平房,許多士兵都在哭泣!」
話到此,3小時的會談也就結束了。下樓時,兩人客氣地交談,希特勒希望首相在回國前能去遊覽一下風景勝地。但張伯倫說他抽不出空,「因為生命正在受到威脅」。他對此次會談表示滿意,高高興興地離開了貝格霍夫。「我已樹立了相當大的信心,而這正是我的目標,」在給妹妹的信中,他這樣寫道,「就我而言,雖然在他臉上我看到了冷酷和殘暴,但我有這個印象,就是說,只要他做出保證,他還是可以信賴的。」回國后,張伯倫受到高度讚揚,英國的桂冠詩人約翰·梅斯菲爾德還特地為他寫了一首詩:
施密特將第一句話譯出來后,希特勒顯得有點不安。但是,一等他了解到張伯倫願意再次與他會晤時,他便寬下心來,且喜形於色,立即表示同意。張伯倫問「其間局勢,將如何維持」時,希特勒毫不猶豫地保證,除非「發生了特別殘暴的行為」,否則,他不會下令進軍。
赫塞解釋說,張伯倫的私人顧問曾要他非正式地通知元首,倫敦《泰晤士報》那篇說英國準備接受對德國有利的解決辦法的社論,系首相親自安排的。對此心中有數后,希特勒不是不用武力威脅便可為蘇台德的日耳曼人取得自治嗎?「自治?」里賓特洛甫喊道,「不可能再有什麼自治了。」他說,在謊稱德軍已有所行動前,希特勒或許會滿足於自治。現在,這可是不夠了。聽到這句話后,赫塞「全身都涼了」。他初次醒悟到,戰爭的危險是迫在眉睫了。他祈求外長去向希特勒保證,他能用和平的方法取得蘇台德地區的割讓。里賓特洛甫深受感動,答應找希特勒說說。次日,他把赫塞召來,告訴他,元首嘲笑了捷克人會拱手將軍事基地交出的想法。「我就是不信,」他說,「他們不會愚蠢到那種地步!」
張伯倫的座機于清晨5時38分在赫斯頓著陸。他站在機艙門口,帶著微笑,揮動著他與希特勒簽署的文件。「我將它搞到了!」他對哈利法克斯喊道,「我將它搞到了!」群眾的歡呼聲仍在耳旁吼叫,他便當眾宣讀了英王寫給他的信,要他「立刻趕至白金漢宮,以便令我本人有機會對您的慕尼黑之行所取得的成功表示最衷心的祝賀」。
現在的問題是,像他這樣一個人,且又確信希特勒是半個瘋子因而須小心對付,是否處理得了這種局勢?當飛越倫敦上空時,張伯倫覺得「心有點涼」,但一想到自己手中有些硬牌,心頭又有點熱了起來。他覺得,只要能與元首談判下去,捷克斯洛伐克便可安然無事。
在希特勒向奧地利挺進前,他就曾表示,他再不能容忍捷克斯洛伐克對德國少數民族進行的「嚴重迫害」。這雖然與他要將失去的人民和土地歸還給帝國的誓言相一致,但其主要關心的還是捷克斯洛伐克在地理上和政治上的威脅。他辯解說,捷克是在戰後由盟國一手製造出來的國家,這塊半島應納入昔日帝國的疆土。它一日尚存,一日就是對帝國東部的威脅。
次日清晨,9月29日,元首在慕尼黑與邊界之間迎接墨索里尼。此舉不獨是給予一個盟友的禮遇,而且還使希特勒有機會將事態的最新情況告訴墨索里尼。當兩個獨裁者乘坐元首的專列開往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時,希特勒透露說,「西壁」一旦竣工,他就用不著害怕來自那裡的攻擊了。假若英法兩國真的笨到發動突然襲擊的地步,那麼,敵人還來不及動員戰爭便會結束。「我沒有必要去動員。德國陸軍嚴陣以待,只需請求行動,我的目標便能實現。」
當晚,貝奈斯政府發表公告,宣布投降——這給許多西方人帶來了恥辱。公告說:
人們一個個進入冬園。中午過後幾分鐘,漢德遜在接待室內擠開人群,進入冬園。「事情好辦些了,」一個德國朋友小聲對他說,「只是要吃得住。」在會議室內,希特勒耐心地傾聽著。施密特將張伯倫的提議譯了出來:他將立刻前來柏林與他磋商。希特勒答道,他得先與墨索里尼通話。

當日上午晚些時候,達拉第乘敞篷車前往希特勒寓所舉行最後一次會談。在街上,他又受到了慕尼黑市民的歡呼。英國首相此次德國之行還擔負著一項重大使命。他已草擬了一份簡短的聲明,希望希特勒能在此聲明上簽字。這份聲明,遠遠地超過了在元首大樓簽署的文件的意義——它表明,兩國決心永不再交戰。「如果他簽字,」吃早餐時,他對議會秘書說,「並遵守之,這很好;如他出爾反爾,那就能說服美國人,使美國人相信他是什麼人。」
張伯倫回答說,希特勒的這種態度既令他失望又令他摸不著頭腦。這是一個嶄新的要求,遠遠超過了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所提的要求。他二次訪德所帶來的計劃足以滿足元首的一切要求;而他這樣做是用其政治生涯冒風險的。此時,艾·馮·寇克派特里克爵士遞給首相一張條子,上面說,德軍已在埃格爾跨過了邊界。張伯倫馬上抓住了這點。他說,這種事情的發生雙方都不可避免。他敦促元首與他一起「不遺餘力地、有秩序地、和平地將問題解決,勿讓槍擊和事故擾亂和平工作」。他問,希特勒有什麼建議能使他們在原則上達成協議?
張伯倫說,既然如此,繼續談判便無意義了。因為他親眼看見他為歐洲和平的一切希望已破滅,他將帶著沉重的心情返回英國。但是,他的良心是明如鏡的;為了和平,他已竭盡全力。不幸的是,他並未在希特勒先生身上找到回聲。
在英國,人們的第一個反應是鬆了一口氣。隨之而來的是喜氣洋洋:為了保持和平,他們的首相居然採取了一個如此有創見的行動。在布拉格,報童們在高呼:「號外!大英帝國的大人物向希特勒乞求!」捷克的公民們自發上街示威遊行,支持他們的總統抵抗侵略。在羅馬,墨索里尼對女婿齊亞諾伯爵說:「戰爭是不會有了,但英國的威信可是掃地了。」
從機場至白金漢宮中的途中,他受到盛大歡迎——給予英雄的歡迎,這在英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在一封私函中,他曾描述道,街道上「從頭至尾都站滿了各個階級的人。他們高聲歡呼,把嗓子都喊啞了。他們跳上汽車的踏板,捶打著玻璃,把手伸進車內與我握手」。整個英國似乎都要向他祝賀並感謝他。「沒有一個從沙場得勝回朝的征服者,」倫敦的《泰晤士報》評論說,「曾獲得比這更榮耀的桂冠。」
接著又發生了另一件令人驚奇之事。張伯倫未立即表示同意,只說在蘇台德地區舉行公民投票會碰上巨大的實際困難。令人驚奇的是,希特勒並未因此反駁而發火。施密特暗想,元首大概是被張伯倫吵著要回家的威脅嚇唬住了。英國首相說,關於自決的問題,在未與同僚們磋商的情況下,他不好給希特勒做出答覆,「因此,我建議此次會談到此結束,本人立即趕回英國與同僚磋商,然後再與您見面。」

元首一行共用了5節車廂。在布侖納山谷,他們受到了鮮花、旗幟以及義大利士兵和法西斯軍隊的列隊歡迎。樂隊奏兩國國歌,由皮斯托伊亞公爵代表國王歡迎他們。之後,德國人的列車開進義大利,鐵路兩旁站滿了儀仗隊。家家戶戶的房頂上,或豎起標語牌,或懸挂旗幟,頌揚元首和德意友誼。代表團快抵達羅馬時,希特勒把一名副官找來,並令他——被林格聽到了——挨個車廂通知每個人。說到羅馬時,一個個子非常矮小的人會出來歡迎我們,說大家的舉止應該檢點,不準發笑,「這是命令。這侏儒是義大利國王。」
然而,健康愉快之感卻又是短暫的。希特勒對非正義的口誅,使蘇台德地區的德國人受到了鼓舞,舉行了抗議。至上午,埃格爾全城已掛滿了卐字旗。一萬多名抗議者走上街頭,高呼「我們要自決」的口號。州警開槍射擊,死1人,傷10餘人。不到24小時,流血的騷亂便遍及整個蘇台德地區,死亡人數增至21人。在漢萊茵為自由而鬥爭的號召鼓舞下,蘇台德地區的德國人舉行了罷工,還拒絕繳稅。布拉格宣布對蘇台德地區實行包圍。在邊境地區還實行軍事戒嚴,更多蘇台德地區的德國人被槍殺。在全歐洲,又謠言四起,說希特勒又下了最後通牒——或曰立刻入侵。巴黎與倫敦大驚失色。當晚,達拉第緊急致函張伯倫。他說,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否則,法國將履行其條約規定的義務。他建議立即邀請希特勒與他們會晤,搞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來。
10月中旬,弗朗索瓦·本塞最後一次呼籲希特勒要講道理。那是在他調任羅馬前向元首舉行的告別宴會上講的。希特勒向來喜歡這位大使。為了對法國大使7年來在柏林做的服務表示感謝,希特勒特邀他前往建在克爾斯坦山頂(高出地面一英里)的茶館。這個茶館是在鮑曼孜孜不倦地指揮下建成的,據說耗資3000萬馬克。從工程學上來講,它是個創舉。從貝格霍夫通向山頂長5英里九_九_藏_書的柏油公路也是如此。這條公路彎彎曲曲,完全是從山間炸出來的一條通道,還有幾個人為此喪生。弗朗索瓦·本塞坐著車子,沿這條公路上山,進了鑿于峰底的地道。到了走廊的盡頭,他被帶上一座用黃銅鑲嵌的扶手電筒梯。電梯的梯座完全是從岩石中挖掘而成的。在上升約400英尺后,弗朗索瓦·本塞發現自己已進了一條過道,其柱子全是羅馬式的。在通道盡頭是一座圓形的玻璃大廳。在敞開的火爐中燃燒著大塊大塊的木頭。大廳的周圍群山環抱,使這個法國人有置身於太空之感。沐浴在秋日黃昏的陽光中的這個景色,壯麗輝煌,幾乎到了令人幻想叢生的地步。
「這是最後通牒!」張伯倫喊道,並舉雙手抗議。
通過代理人,希特勒又贏得了一次勝利。
在周末到來前,希特勒迅速地採取了激烈行動。5月28日,他召開了一次特別會議,與會的有兩位最高軍事領袖、外交部官員和其他重要官員。當大得異乎尋常的人群集合在總理府的冬季花園外時,大家的猜測是,希特勒馬上要採取新的軍事措施了。心情緊張的戈林把魏德曼上尉拉到一邊:「難道元首不明白他在幹什麼嗎?這意味著與法國打仗呀!」他說,陸軍還未做好作戰的準備,他要將此事告訴參謀長。
星期天上午內閣再次舉行會議時,又出現了新的反對意見。「我總無法驅除心中的疙瘩,」外長哈利法克斯說,「我覺得,希特勒先生什麼也未給我們,只在那裡發號施令,好像他已不戰而勝似的。」只要納粹主義依然存在,和平就不穩固。
在與德國相比未做戰爭準備的英國,張伯倫首相正準備向全國發表廣播演說。在英國,批評他的綏靖政策的怨聲日高,而他自己也受懷疑的折磨。上午8時,就在他走上講台前——與宣布英國艦隊總動員的同時——他說:「我到處亂走,步履蹣跚。」接著,他公開暴露了他的恐懼:「多麼恐怖,多麼不可思議,多麼不可置信!只是因為在一個遙遠的國土上,在我們素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生口角,我們便想戴上防毒面具!尤其是,一個業已在原則上解決了的口角,竟成為戰爭的話柄,這更不可能!」接著,他便告誡人們為做出更大的讓步做好準備。「在我心靈深處,我是愛好和平的。在我看來,國家間動干戈,是一個夢魘;但是,一旦我確信某個國家已下定決心用武力獨霸世界時,我覺得,我們便應抵抗。在這種統治下,相信自由的人們是無法生活下去的。但是,戰爭卻是可怕的,在走上戰爭道路前,我們對此應有明確的認識。必須是在千鈞一髮時才能交戰。」
在內閣,他從未受到過如此巨大的阻力。首先,海軍部的達夫·庫柏勛爵根本不相信元首的保證,提議立刻實行總動員。張伯倫力諫他的閣僚,此類決定宜推遲做出。會議決定先與下令實行局部動員的法國進行磋商。
希特勒講完后,戈林兩眼閃閃發光,衝到台前,抓住希特勒的手。「我的元首,」一小時前曾發誓要阻止他的戈林衝口喊道,「對您的舉世無雙的戰略,本人表示由衷的祝賀!」沒有反對意見,連討論也無須進行。戈林與希特勒一起朝站在角落裡的凱特爾、勃勞希契和貝克走去。「就這樣吧,」他說,「我們先碰碰東方(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勢。然後,我會給你們三到四年的時間,到那時,我們再去碰碰西方的局勢。」
希特勒一聽完這份備忘錄的譯文,便連聲稱,「行!行!行!」兩人未費多少口舌便在上邊簽了字。張伯倫將一份正文交給希特勒,另一份則由自己保存——他堅信,希特勒也與自己一樣熱心。然而,施密特覺得,對於措辭,他雖同意了,但有點勉強;他之所以簽字,僅是要使張伯倫高興。希特勒似乎要散布互相矛盾的印象。他私下高興地對男僕說,首相如此老邁年高,還專程前來看他。「我給他的東西夠多的了,他不會很快又再來。」然而,片刻后,他又對陸軍副官格爾哈德·恩格爾少將說,「他喜歡這位老人,希望能繼續與他談判。」希特勒向恩格爾保證,他自己「並不想採取有潛在危險的任何步驟。首先得消化已得成果。解決波蘭問題的辦法是不會跑掉的」。
希特勒滔滔不絕地教訓哈爾德和勃勞希契,使凱特爾目瞪口呆——他已同意元首所提出的一切。凌晨3時,希特勒再也按捺不住了,斷然令其將領們按其旨意行動,冷冷地、惱怒地打發他們上路。三人在通道上喝飲料時,哈爾德怒問:「他究竟想幹什麼?」
張伯倫是在午前數分鐘著陸的。在前往裡奇納宮旅館途中,他也受到了盛大的歡迎。在旅館里僅留數分鐘后,他坐上敞篷汽車前往新近落成的元首大樓——會議將在那裡舉行。這座元首大樓系國家社會主義黨圍繞科尼希廣場而建的大樓群之一,用巨石砌成,建築緊湊,中央廳寬廣異常,高65英尺,寬100英尺。大廳里有兩座壯觀的石階,通向會議室。
首相說,首先總動員的是德國嘛。
接著,首相又草擬了一封致墨索里尼的私函,把最近一次向希特勒的呼籲告訴了他,「本人相信,閣下將通知德國總理,您願意充當代表,並敦促他接受本人的建議,因為本建議將令各國人民不致發生戰爭。」於是,他重新懷著希望,孜孜不倦地工作至深夜,準備次日上午在國會發表的演講稿——這也是希特勒最後通牒到期的一天。
正當漢德遜忙於這些會見時,他收到指示,讓他以私人名義向希特勒提出一個警告:若發生總體衝突,英國「不能站在一旁」。漢德遜反駁:元首正處於發瘋的邊緣,只要出現另一次危機,他便會被推到另一邊。後來,此事只好作罷。
然而,希特勒卻相信,或假裝相信,背信棄義的阿爾比昂已欺騙了他。10月9日,在薩爾布呂肯發表的一篇刻薄的演講中,他流露了這種想法,把英國的態度比作一個家庭女教師的態度。他繼而攻擊了丘吉爾、庫柏和艾登這心懷惡意的三駕馬車,所用言辭較在體育館的演說更尖酸刻薄得多。
與此同時,他們公開對元首施加更大的壓力。8月下旬在一次私人夜宴后,威茲薩克將赫斯拉到一邊,並提醒他注意,如元首用武力解決蘇台德問題,德國勢必要與西方開戰。赫斯將這一警告傳給了希特勒。幾天後,財政部長施維林·馮·克羅西克也提出同樣的警告。「我與英國和英國人相識多年,」這位牛津畢業生寫道,「我認為,從他們反覆聲明的態度來看——雖然是用小心謹慎的英國方式表達的——非常明顯,他們決心干預一事絕不是虛張聲勢、恫嚇。即使哈利法克斯和張伯倫不要戰爭,但他們身後還站著終將繼位的戰爭販子丘吉爾和艾登。」
希特勒堅信,英國無意在捷克斯洛伐克問題上冒險進行戰爭。有鑒於此,他便不顧一切繼續推行其入侵計劃。這個決定是精明的測算、直觀和不可抗拒的衝動的結合。「你知道,我像個流浪漢,必須踩著刀刃過深淵,」希特勒對弗蘭克說過,「但是,我必須過去,就是要過去。」在英國人決定不提出警告后數小時,他將勃勞希契、凱特爾和哈爾德召至紐倫堡。9月9日午夜前,他們在德意志旅館會晤,由新任總參謀長扼要地敘述了修正後的「綠色計劃」。令人驚奇的是,主攻的任務仍由第二軍擔任。不過,這份計劃卻也提出了討論時未提到的兩面夾攻的戰術。希特勒承認,這是個聰明的想法,「但是,能否成功仍沒有太大把握。從政治觀點看,特別需要速戰速決。政治上,第一個星期是決定性的,必須大量取得領土。」他指出,德國的榴彈炮是摧毀不了捷克的防禦攻勢的。更重要的是,本計劃未包括突襲的因素。
「是一道命令!」喜歡炫耀其德語的漢德遜用德語附和道。張伯倫拒絕將這樣的一份文件轉給捷克人。他說,且不談其內容,其語調就足以引起中立派的憤怒。他怒斥了希特勒,好像元首是他的一個不順從的閣僚似的。希特勒被迫處於守勢的時刻不多,而這是其中之一。接著在所提的日程問題上他又受到三名英國政治家的聯合攻擊,因為這份時間表給捷克人所留時間實在太短,無法從蘇台德地區撤軍並移交該地區。由於這份計劃既行不通又具有危險性,它有可能導致一場歐戰。
借口雖然有了,但希特勒因為懼怕法國、英國或俄國會反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所以依然有所克制。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他便有必要取得其唯一的盟友的支持了。於是,在1938年5月2日,希特勒率領包括外交官員、軍事將領、安全官員、黨的領導和新聞記者在內的500名隨從,浩浩蕩蕩地奔赴羅馬去取得他們的支持去了。
為的是讓小夥子未卒身軀,
回答令張伯倫全身涼了半截:德軍立刻佔領蘇台德地區,疆界日後用公民投票辦法決定。由於這一要求幾乎意味著捷克的徹底投降,兩人便唇槍舌劍地交鋒。舌戰了好一陣子后,埃格爾又傳來消息——是給希特勒的——說,有12個德國人質已被槍決。結果,用不著說,希特勒又大發議論,說捷克人如何極度不公平。接著,他發誓說,如果布拉格受布爾什維克的影響,人質繼續被槍決,他便立即進行軍事干涉。
克萊施特的看法與真實情況相差無幾。在國內,希特勒陷入反戰派的重圍。他的論點仍不能令其將領們信服。反戰派主將貝克將軍再次提出辭職,勃勞希契不予接受,他就索性不再上班。為解決這一問題,希特勒接受了他的辭呈,但「出於外交政策方面的原因」,令他保密,不得讓公眾知道。作為一個忠實的德國人,貝克同意保密,但仍繼續支持反希特勒集團——這個集團在暗中策劃,待元首最後下令執行「綠色計劃」時,便將他逮捕。如此眾多的文官武將一同密謀用武力推翻政府,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密謀者包括柏林軍區司令埃爾溫·馮·維茨勒本將軍、卡納里斯海軍上將(曾為克萊施特提供護照)、前陸軍總司令庫特·馮·哈麥施坦因將軍,以及代替貝克總參謀長職務的弗朗茲·哈爾德。哈爾德秘密地派出第二個談判者前往倫敦,將克萊施特的警告重述了一遍——再次無濟於事。這項陰謀還牽涉到赫加爾瑪·沙希特和其他文官,包括豪斯霍弗的長子以及外交部主要官員——例如西奧多·科爾特,此人在外交使團中散布有關里賓特洛甫的謊言。
拉克瓦立即將這一消息電告巴黎;牛頓也將其電告倫敦。在電文中,牛頓建議由哈利法克斯出面,向貝奈斯發出一份最後通牒,叫他「立即毫無保留地」接受英法兩國的建議,「否則,英國政府將不再關注這個國家的命運」。
當列車駛抵專為此次來訪而建造的聖保羅火車站時,天色已經晚了。火車站上空旗幟飄揚。出來迎接希特勒的是維克多·愛麥虞埃國王而不是墨索里尼,這使他怏怏不樂;而他讓國王陛下先行上車卻又令國王龍顏不悅。在4匹馬牽引下,車子沿舊日的羅馬凱旋大道賓士,從被燈光照亮的噴泉旁邊駛過。明亮的探照燈光和火把把夜晚變成了白天;燈火輝煌的羅馬圓形大劇場似乎遭了火災。沿途站滿了人群,朝客人們歡呼。車行至一處時,一隊非洲騎兵突然朝客人們飛馳而來,好像是從「沙漠之歌」里衝出來似的。然而,希特勒卻覺得被小看了,因為坐的是一輛如此古老的車。薩沃依公國的諸公難道就未聽說過有汽車?奎林納爾宮內的房間也一點兒不合他的口味。這宮殿既不舒適,又缺少光線,好像是個博物館。
從一開始,他與維克多·愛麥虞埃便相處得很差。對於這位君主公開表示出來的冷淡,希特勒也很反感。他不斷地抱怨說,你墨索里尼應出來當主人嘛。在奎林納爾舉行的洗塵宴會,也絲毫未緩和這種局勢。希特勒神情緊張地轉動著眼珠子,胳膊上挽著個子比他高的王后。個子矮小的國王則挽著高個子總督夫人。四人組成了一個滑稽的場面,這點,希特勒心裏也明白。王後進入宴會廳時,義大利人不是跪下就是深深地鞠躬,有幾個人竟吻了她的裙子。這種難熬的「酷刑」過去后,希特勒私下對其飛機師說,那是個「可怕的時刻。對我,這種儀式很可怕。我永遠也習慣不了這些東西」。
7月16日,當貝克將此文件呈交上去時,他的講話尤其大胆——他讓勃勞希契在軍事將領中組織抵制。「倘若軍事將領們不按自己的特有的政治見解和良心行動,」討論紀要說,「歷史就會將罪過加在他們頭上……若大家行動堅決,戰爭政策就執行不了……時局特殊,措施也隨之特殊。」
在唐寧街10號前,他被人群包圍了。人們尖聲歡呼,不願散開。張伯倫無奈,只好走至一扇敞開的窗戶前。歡呼之聲越來越大,最終成了「他是個大好人」的喊聲。他站在窗前,滿面紅光。這扇窗戶恰好是1878年狄斯累利從柏林會議回國后宣布「光榮的和平」時所站立過的窗戶。他說:「在我國的歷史上,這是光榮的和平。兩次從德國回到唐寧街,我認為,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
凡西塔特立刻將會談情況寫成詳細彙報,交給了張伯倫。然而,由於張伯倫一心姑息,對凡西塔特所云不以為然。次日,漢德遜從柏林發來電報,進一步加強了他的立場。這位大使的看法是,戰爭的危險不在希特勒身上(因他拗不過人家),「而在那些加緊備戰的勢力身上,即德國和捷克的極端分子、共產黨人,以及其他有影響的勢力和外國普通仇恨納粹主義的勢力。」他奉勸倫敦,「切勿將希特勒先生迫入困境,使其威信掃地,以致不得不向極端分子屈服。」
儘管如此,在慕尼黑會議的參与者中,最受世界推崇的仍首推張伯倫。他的瘦削身材和那個鷹鉤鼻,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和平的象徵。前繼位王子威爾士親王秘密緻函於他,感謝他「拯救了和平」。退位德皇也致函瑪麗王后說,他毫不懷疑,首相避免了「一次最可怕的災難」,「既有天示又有上帝指引」。大部分德國人均有同感。10月1日早晨醒來,人們均在祈禱:在他們的軍隊跨進蘇台德地區時,切勿受到阻礙。拂曉時,希特勒的專列駛抵捷克邊境。第一個向希特勒表忠的將軍——萊希瑙——向他報告時所使用的語言,令魏德曼大吃一驚:「我的元首,今天,陸軍正在做出一次士兵們所能為他們的最高統帥做出的最大的犧牲,那就是,不發一槍地向敵人的領土挺進!」
20日,星期五下午,貝奈斯召開內閣和最高國防委員會緊急會議。晚9時過後不久,在未與法國盟友磋商的情況下,捷克便下令「局部動員」。星期六拂曉,捷軍便佔據了邊防要塞和蘇台德地區。這樣,歐洲便出現了1914年以來未有過的熾熱化危機。一個小國採取主動反對一強國,並讓世人明白,在歐洲強權政治的遊戲中,捷克是不當馬前卒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這種做法,也迫使它的保護人英國和法國做它的後盾。
西方的報紙散布消息說,是因為受到外國壓力元首才取消入侵的。這樣,它便犯了一個羞辱元首的錯誤。「希特勒並未走上軍事道路,」威茲薩克寫道,「所以談不上取消。不幸的是,外國報紙的挑釁卻使希特勒真正行動起來了。此後,他強烈贊成用武力解決捷克問題。」
參加慕尼黑會議的另外兩名成員是乘飛機前往的。張伯倫離開赫斯頓時,天下起了小雨。他對記者們說:「小時候,我常常說,『第一次若不成功,那就努力,再努力!』這就是我現在的所為。待我回來時,我希望我能夠說,正如霍斯帕在《亨利四世》中說過的那樣,『衝破艱難險阻』我們摘下了這朵鮮花——安全!」
會談進行了3個小時,不歡而散,但又約定明日繼續會談。
在華盛頓,羅斯福卻很關切。他生怕這類會談只會拖延不可避免要爆發的戰爭的時日。於是,在一次內閣會議上,他哀嘆英國首相竟「不惜一切代價乞求和平」,並尖酸刻薄地對哈羅德·伊克斯說,很明顯,英法兩國是要使捷克人陷入困境,然後再「洗掉他們的背叛者https://read.99csw.com手上的血跡」。周末結束前,英內閣內部也出現了反對張伯倫的情緒,但他堅持己見。美國駐英大使約瑟夫·肯尼迪給首相送去一份具有預兆性的報告——這份報告系著名的飛行家查爾斯·林德堡根據不久前他視察德國空軍所獲材料寫成的,說明德國空軍力量雄厚。與肯尼迪一樣,張伯倫也感觸尤深。同時,由於備戰極差,英國只好繼續採取綏靖政策。
法國人、英國人和捷克人害怕希特勒講這番話後會言出必行。人們卻一般都認為,希特勒的憤怒和咆哮是給德國的極端分子看的,實際上他要的是和平解決。墨索里尼也有同感。當他從收音機前走開時說:「我原以為他會發表威脅性更大的講話……什麼也未喪失。」
朱特堡會議期間,德國駐莫斯科大使來文,加強了希特勒東進的決心。馮·德·舒倫堡伯爵報告說,捷克斯洛伐克有意要避免衝突,準備在合理範圍內做出讓步,「此處的一致看法是,目前蘇聯將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被拖入戰爭。究其原因乃是,國內情況困難和懼怕兩線作戰。」
在這間幾乎毫無裝飾、儉樸的小木屋裡,希特勒心平氣和地曆數了導致目前危機的一系列事件。張伯倫聚精會神地聽著,帶著友好的笑容回答問題。一會兒后,他雙目盯著希特勒的臉說,只要你不動武,我便準備討論為德國人申冤的可能性。
那麼,何故總動員?希特勒緊追不捨。
昨晚,儘管體育館內的群眾熱情洋溢,但據威廉·希拉(站在陽台上廣播)在日記中說,體育館內未出現戰爭狂熱,「群眾很和善,好像沒聽懂他的話是什麼意思。」星期三下午快到黃昏時,一師摩托化部隊開過柏林城。下班的人們不但沒有歡呼,且大都遁入地鐵,少數未下地鐵者,也只默默地看著。這再次說明未出現戰爭狂熱。
在其他枝節問題上又談了一陣后,張伯倫答應將此最後通牒轉給捷克人。此時已是凌晨1時30分了,眾人只好休會。元首對首相為和平而奔波表示感謝,並向他保證:「捷克問題是他不得不在歐洲提出的最後一個領土要求。」
他們進行了二次會談。這想必是張伯倫回國的威脅所致。雙方同意,張伯倫於該晚前往德萊森旅館,一方面去取備忘錄,一方面去聽希特勒對此所做的解釋。會談于晚10時左右開始。由於參与會談的人數增多,會議是在一小飯廳內舉行的。漢德遜、寇克派特里克、里賓特洛甫和威茲薩克等人,圍著希特勒和張伯倫呈半圓形而坐,且坐得很隨便。備忘錄則由施密特翻譯。希特勒要求捷軍從地圖——該地圖系備忘錄的附件——上所示的地區撤出。撤軍將從9月26日開始,蘇台德地區於28日正式割讓給德國。
7月中旬,魏德曼轉述了他的警告。但哈利法克斯彬彬有禮地回答說,在限期到來以前,許多問題都可解決。他還在原則上同意戈林來訪,還含糊地邀請元首本人作為國王的客人前來。魏德曼滿心歡喜地飛回德國。但是,在貝格霍夫,他等著向元首彙報一等就是幾個小時,而元首卻在外邊與尤尼提·密福特一起走來走去。希特勒回來后不耐煩地打斷魏德曼的彙報,儘管英國已同意戈林出訪倫敦。「不去了!不再去了!」他衝口喊了一聲。關於哈利法克斯之事,他連一個字也不願意聽。「我現在也不明白,」魏德曼回憶道,「希特勒的變卦是因為尤尼提·密福特在他耳旁灌輸了什麼呢,還是因為害怕戈林利用此舉取得太大的政治權力。反正,我無法向他彙報他不願聽的東西。」
張伯倫吃了一驚,但回答得很堅決:「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您準備反對捷克斯洛伐克。果若如此,您為何又讓我前來貝希特斯加登?」此行純系浪費時間。在此情況下,他說,他還不如立即返回英國,「其他均毫無意義」。
進餐時,希特勒與王后沒說過一句話。王后脖子上掛的那個大十字架特別令希特勒煩惱。他想,她是故意戴這東西來惱我的。不僅如此,王室還超出了無禮的界限。國王還散布謠言,惡意中傷他的客人。其中一個謠言說,元首到奎林納爾的當晚就要女人。「無限驚奇,」齊亞諾在日記中寫道,「似乎沒有女人當著他的面收拾床鋪他就無法睡覺。找女人很難,後來找到一個旅館服務員,問題才算解決了。」如果這一情況屬實,這倒也有趣和不可思議,但,是否真有其事?這不是國王的惡意嗎?國王不也說希特勒老注射興奮劑和麻醉劑嗎?最後那部分指控是真實的,所謂鋪床之事也是準確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儘管如此,這也是國王的惡意。數天後,當希特勒一行在那不勒斯觀看《阿伊達》時,這惡意又表現出來了。第一場演完后,觀眾故意不鼓掌,而讓坐在王室包廂里的貴賓首先帶頭。希特勒很難堪,轉身看看國王,以得到一點兒啟示。「這位君主鼻子里哼了一聲,」路易斯·羅希納寫道,「假裝未發現希特勒的不安。」
認為捷克是一把尖刀插入德國心髒的並不止希特勒一人。從東西兩方同時向帝國攔腰砍來的魔影,使德國人制訂了號稱「綠色計劃」的軍事上的措施:突然襲擊捷克斯洛伐克。然而,兩年來,「綠色計劃」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但是,輕取奧地利一事卻完全改變了這一切。一夜之間,希特勒便獲得了打破歐洲力量平衡的大好時機。插|進捷克斯洛伐克,摧毀其強大的防禦系統,便能令德軍進攻波蘭或蘇聯暢行無阻。他所需要的不外乎是找個入侵的借口,而現在他找到了一個現成的:在德奧合併一舉的鼓舞下,居住在蘇台德地區的350萬日耳曼人,也要求做類似的合併,其理由(有爭議)是,他們是受殘酷壓迫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喊冤叫屈,以及敵視捷克一切事物的傳統,使這個小小的共和國自奠基以來一直備受折磨。近3年來,希特勒秘密地資助由康拉德·漢萊因領導的蘇台德納粹黨——到此時,日耳曼少數民族運動全由它控制。1938年3月下旬,元首任命漢萊因為其私人代表,並指使他向捷克政府提出它不能接受的要求。這樣,德國對它的援助便更有預兆性了。希特勒希望,這條戰略將製造出一個永遠動蕩不安的局勢,最終使德國「有必要」以阻止內戰、保護蘇台德地區的德國僑民的生命為由,進行武裝干涉。
在紐倫堡大會上因希特勒閉口不談國際政治問題一事,產生了各種猜測和謠言。其中之一是針對漢德遜的。該謠言說,希特勒已「相當瘋了」,一心要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在之後24小時內,漢德遜對希特勒的不少心腹顧問說,在解決蘇台德問題上英德應該合作。戈林說,他計劃于月底出門狩獵,並「希望捷克人不會在他狩獵中途搗亂,破壞他的打獵計劃」。戈培爾還虔誠地希望,在他的閉幕詞中,元首會提到與英國人合作一事。「我覺得他很焦急,」懷有疑心的漢德遜報告說,「我懷疑他是否在縱容希特勒走極端。」
次日上午,9月26日,被希特勒稱為「對猶太人懷有感情」的威爾遜爵士,帶著這封信前往柏林。(1968年,威爾遜對記者科林·克洛斯說,他理解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感情,並問過他:「你是否碰到過你喜歡的猶太人?」)元首心平氣和地聽著,但越來越坐立不安。當他聽到他在戈德斯堡備忘錄中所提條款使英國公眾震驚一語時,不禁喊了起來:「別再說了,再說也沒用!」
23日早餐后,這封信被送過了河。由於根本不想妥協,希特勒認為這是對他的想法的斷然拒絕。在與里賓特洛甫及其他顧問進行長時間的「激烈的」磋商后,希特勒寫了一封很不友好的信作為回答。信的內容重複了他在會議桌上說過的話。因為信很長來不及翻譯,希特勒便令施密特帶著信去見張伯倫,當面進行口頭翻譯。施密特腋下夾著一個大牛皮紙信封,于下午3時左右離開了德萊森旅館。快到彼得斯堡旅館時,施密特發現旅館門口已圍了一群記者。有位記者喊道:「你帶的是和平還是戰爭?」施密特小心謹慎,未走漏風聲,連肩也沒有聳一聳。那時,張伯倫在涼台上,施密特被立刻帶了進去。片刻前,張伯倫與漢德遜還在不安地來回踱步;見施密特前來,首相霎時控制住了自己,似乎他是在偶然踱步。
達拉第同意,只要向捷克人施加些小的「友好的壓力」,他們便可將「蘇台德地區的某些部分」割讓出去。與此同時,應向捷克人說明,對割讓后余留的地區會有某種國際保證,德國必須參与這種保證。張伯倫先是猶豫不決,會談中間休息結束后,便同意了。法國人回家后仍心驚肉跳,但張伯倫卻自鳴得意。「前途雖尤多焦慮,」他在給妹妹的信中寫道,「但最使我焦慮不安的事情已不復存在了,因為我覺得沒什麼可斥責自己的。相反,時至今日,事態是沿我所需要的途徑發展的。」
有些心腹相信,希特勒的發火是為了效果。若果真如此,那麼,那天下午的發火,卻使其對手處於守勢。那時,張伯倫業已在草擬一封妥協信。信中,他建議由他出面探聽捷克人的風聲,看是否能做出安排,讓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自行維持法律的秩序。
凌晨2時,在他的法國同事的陪同下,牛頓來到赫拉德欣宮晉見捷克總統。處在時睡時醒中的貝奈斯被叫了起來,一聽到拉克瓦的話,「便如遭大棍所擊」,立時癱了,眼淚奪眶而出,一陣震驚后,被出賣了的貝奈斯答應中午給予最後答覆。
5月30日,貝克將此陰暗的評價交給了勃勞希契。勃勞希契問凱特爾,如何讓元首知道才是上策。凱特爾建議,將有關政治的部分刪去,免得希特勒因此連對法國干預時力量對比的分析看也不看便將它扔在一邊。勃勞希契採納了這一建議,並在朱特堡炮兵學校舉行的一次會議期間,將刪節后的文本呈給了希特勒。元首極力反對:報告不客觀,過高地估計了法國的軍力。「這是陸軍的另一次災難,」凱特爾寫道,「使勃勞希契進一步喪失信心。對此,我是深感遺憾的。但元首並未拿勃勞希契是問,而是拿貝克和總參謀部是問。」
次日,公開宣布對捷克斯洛伐克採取行動的是戈林,而不是希特勒本人。「歐洲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國家,」他說,「正使人類的生活無法忍受。沒有文化的侏儒劣族捷克人——誰也不知他們來自何方——正在壓迫一個文明的民族。人們看到,在他們身後,與莫斯科一起站著的,是猶太惡魔永不消失的面孔!」
大使指出,在和平得以維護后,人們過度興奮,這必然會產生某種反動。還有,希特勒自己在薩爾布呂肯發表的嚴厲的演講也散布了這種印象,即捷克的犧牲僅增加了德國的胃口,因而加強了《慕尼黑協定》的反對派的地位。
那你也叫它總動員?元首尖酸刻薄地反駁說。接著,他又再次進行威脅:這次危機不會長期拖延下去了。他引用一句日耳曼的古老的格言:恐怖之目標甚於無目標之恐怖。他說,那份最後通牒,代表了他最後的那句話。
最終打破沉默的是希特勒,「即使發生了這一聞所未聞的挑釁,」希特勒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我當然仍將遵守諾言,在談判期間不反對捷克斯洛伐克——無論如何,張伯倫先生,您在德國逗留期間,我不會這樣做。」這段話,因為是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說出的,所以好像有點使人糊塗;但元首接著說的話可就不可能被誤解了。他言簡意賅地說,捷克的總動員把一切問題解決了。張伯倫匆忙地指出,動員不外乎是個預防措施,不見得是進攻性措施;希特勒回答說,在他看來,總動員一事表明,捷克人無意放棄任何領土。張伯倫再次不同意此說。他辯論說,捷克人已原則同意蘇台德地區實行自治,他們不會自食其言,出爾反爾。
很明顯,弗朗索瓦·本塞的一席話,又慢慢地扭轉了乾坤,有利於和平了。希特勒已不再火冒三丈,但也不能為這個法國人的邏輯做出回答。突然,一個副官插話說,阿托利科大使在門外求見,說帶來了羅馬的急信。
然而,片刻后,捷克總理霍德查卻又將法國公使召去。他請求拉克瓦讓巴黎發一封電報前來,聲明若發生戰爭法國將退出條約。「這是拯救和平的唯一辦法。」他說。他向拉克瓦保證,他這一行動是得到貝奈斯應允的——這是謊言。
內閣會議剛剛在不和中結束,張伯倫又碰見了一件煩心事。捷克大使揚·馬薩里克來訪,提出了嚴重抗議。他說,希特勒的備忘錄的內容,使他的政府「目瞪口呆」。這份備忘錄實際上是最後通牒,剝奪了捷克斯洛伐克保衛其民族生存的任何一個權利,「我的政府反對這些新的殘酷的要求,必然會奮起並儘力反抗。我們將這樣做,讓上帝保佑。」
墨索里尼贊成這個想法。他建議大家在慕尼黑開會碰頭。希特勒同意后,便匆忙向達拉第和張伯倫發出邀請。發給張伯倫的邀請書是於後者在眾議院發表講話時抵達的。這時,瑪麗王后正與哈利法克斯、鮑爾溫及其他要員們一起站在走廊里。張伯倫剛宣布希特勒已接受墨索里尼關於推遲總動員的建議一事,財政大臣便遞給他一張紙條。首相的臉色立時變了。他斷斷續續地說:「不止於此,我還有話對諸位說。我得到希特勒先生通知,他邀請本人明日上午在慕尼黑與他相見。他還邀請了墨索里尼先生和達拉第先生。」不知誰喊了一聲:「為首相感謝上帝!」此語一出,全場便空前歇斯底里地喊了起來。作為自治象徵的瑪麗王后,與肯特女公爵和張伯倫夫人一起,竟放聲大哭。約翰·西蒙爵士在回憶錄中寫道:「歡呼聲從四面八方傳來。未歡呼者為數極少。大家一致同意立即休會。我親眼看見,男人們(有些人曾蔑視張伯倫)含著淚水,走了過去,使勁地握著首相的手。」「眾議員中也有少數人未動感情,其中之一是溫斯頓·丘吉爾。」「捷克斯洛伐克怎麼辦呢?」有人聽他痛苦地說,「難道沒人想到要徵求他們的意見嗎?」
法國總理在「達拉第萬歲!」「和平萬歲!」的喊聲中,在勒布蓋機場登上了飛機。飛機是在濃霧中起飛的。上午11時15分,這架雙引擎飛機在慕尼黑機場降落了。弗朗索瓦·本塞是看著達拉第走下飛機的。他發現,達拉第雙眉緊鎖,眼角的皺紋既多又深。他離開時,城裡既緊張又可怕。但是,令他驚奇的是,他發現德國人竟興高采烈。他們用熱情的歡呼聲迎接他,好像他是個英雄似的。
希特勒力排眾議,決定以武力對付捷克斯洛伐克,並令陸軍於10月1日執行。這樣,「綠色計劃」的第四個文本便付諸實施了。在法國邊境上建造「西壁」防禦系統的任務,由建築高速公路的弗里茨·托特承擔,並加速進行。數星期後,近50萬人便在加緊修建工事,以便在東線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閃電戰的同時,能以最小的兵力抵住法國。與此同時,德國也加緊了它的宣傳戰。其目的,用元首自己的話來說是「用威脅的辦法,嚇住捷克人,磨掉他們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一定要使我們的民族團體懂得如何支援我們的軍事行動,並影響中立派,使之有利於我」。
此次,兩國領導人將在萊茵河上的戈德斯堡浴場會晤。首相的座機在科隆著陸時,前來迎接的有當地的要員。機場上還有儀仗隊;衝鋒隊樂隊高奏《上帝拯救國王》。儀式完畢后,英國人乘車來到下榻地彼得斯堡旅館。這家旅館位於河對岸的山上,與戈德斯堡隔河相望。希特勒常于喝咖啡時間來此旅館,對它周圍的景色讚不絕口。此次,他將英國客人安排在此處下榻,目的是要讓他們對德拉申弗爾斯鄉間的奇風異景產生印象;再者,若沿萊茵河溯河而上不到50英里,便是傳說中的女妖大石的所在地。
您呀,步入漫漫黑夜,受上帝指使,
快到傍晚時,室內的空氣更加緊張了。後來,英國終於端出了一份提案。除蘇台德地區公民投票以及要為捷克的新邊境提供國際保證等條件外,其餘全被接受。在討論——冗長但並不特別刻薄——抵達高潮時,多爾曼被召了出去,有個罩著面紗的神秘女人求見。在哨兵室里,他發現此人原來是阿托利科大使的夫人。她要求讓希特勒先生read•99csw•com「立刻毫無延誤」地將會議進行情況告訴她。因為她曾在羅列托的香客教堂向聖母瑪利亞許過願:若會議開得成功、世界和平得以維護,她會攜一支金色的大蜡燭回來。她的火車還有半小時就要開了。多爾曼說,此事他不能去問希特勒,問問墨索里尼或齊亞諾還馬馬虎虎。問他們可不行,她叫他去問無事不曉的希姆萊。多爾曼無計可施,只好去找帝國元首,「起初,他覺得驚奇,一想又覺得好笑。他授權我宣布,和平已有保證。」
協議看來可以簽訂了,但仍有若干點需要澄清。那時已是晚上8點了,希特勒已不耐煩了。他原已準備好了酒席以慶祝會議結束;此時飯菜已涼了。他建議休會,先去赴宴,因為討論還可能再拖上幾個小時。英法兩國代表以要向政府打電話為由婉言拒絕了他的邀請。但施密特卻覺得,他們沒有心思出席宴會。「和平是取得了,但名聲卻遭到重大損失。」英方代表匆匆返回里吉納飯店,法國代表則趕回四季旅館——回去后,他們讓人將飯菜送至房間。與此同時,德國人與義大利人則在元首大樓用香檳酒和各種佳肴歡慶勝利。
兩小時后,希特勒的信到了——這便增添了首相的希望。與通常一樣,這封信一開頭便破口大罵捷克人;之後,它便閃爍其詞地建議,讓張伯倫繼續努力,「叫布拉格在最後時刻回心轉意」。在處於絕望中的張伯倫看來,差距似乎縮小了。他於是便匆忙草擬了一份答覆,請求再次與元首會見,「本人深信,我們能在一周內達成協議……我不相信只是為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而多耽擱幾天,您便願意承擔發動一場可能會毀滅文明的世界大戰的責任。」
張伯倫及其兩名同事,身穿黑色制服,首先來到會議室。接著前來的是墨索里尼——他抬頭挺胸,步履輕快,無拘無束,好像他是主人似的。最後抵達的是元首。他的目光嚴厲而奇特,使達拉第感受不淺。會議參与者及其助手們的座位設在小餐廳內的長台上,他們彼此互相打量,客氣但冷冷地握著手。希特勒極力裝出和藹可親的樣子,他眉宇之間卻現出關切,因為客人們大都不講德語,他不能與他們自由交談。拘謹地進完自助餐后,希特勒領著眾人進了一間四方形的房子——鳥瞰著科尼希廣場。房子很是壯觀,四周的牆壁用皮革覆蓋,還有不少花草和各種畫。牆上還有個大理石砌成的壁爐,壁爐上方懸挂著倫巴赫畫的俾斯麥的巨幅畫像。

星期一,張伯倫整天都在焦急地等待答覆;貝奈斯卻在拚命地求助於另一方——蘇聯。星期二,他召見蘇聯公使並提出兩個問題:如法國履行其條約義務,蘇聯是否也會履行?希特勒若發動進攻,蘇聯是否會向國聯呼籲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即使法國不這樣做的話?晚7時,莫斯科終於做了肯定的答覆;45分鐘后,捷克外長克羅夫塔告訴牛頓,他的政府拒絕接受英法兩國的建議。
在總理府,施密特從未見人們這樣忙碌過。「匆匆趕來求見元首的部長和將軍們,帶著各自的黨員、隨從副官、各級軍官或各部門的頭目,或坐或立,比比皆是。」希特勒東奔西跑,詳細地闡述他的觀點,對大家的勸告則一概不聽。待戈林前來講理時,元首已回到了冬園。戈林發現前外長牛賴特也在客廳,便邀他一同去見希特勒。然而,一進入會議室,辯論的重負反落在牛賴特身上了。「我的元首,」他說,「不管情況如何您都要發動戰爭嗎?當然不行!」
「我重複一遍:我不把他們計算在內。這項決定是希特勒一人做的。」所有將領均「死死反對戰爭,卻又無力反對——除非得到國外的鼓勵和支持。我跟你說過,他們知道確切的日期,會不得不在該日進軍」。
「你是說,像戈培爾和希姆萊之流,竟不為希特勒的戰爭推波助瀾?」凡西塔特問道。
希特勒最怕的是張伯倫拂袖而去,所以,他便急忙向他保證,在談判期間,他決不會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此語有如一陣雷雨,使空氣變得清新。「為了讓您高興,張伯倫先生,」沉默片刻后,他說,「在日程問題上,本人將做出一個讓步。我是很少向人讓步的,您是令我做出讓步的其中之一。我同意10月1日作為撤退的日期。」
當被問到是哪一天時,克萊施特笑了。「哎,你當然知道,」凡西塔特費了一番唇舌,說明英國的領導人並未掌握這份情報,他才相信,「若在9月27日後才採取行動,那就太遲了。」他說。阻止戰爭的時間最遲不能遲於9月中旬。一定要讓希特勒明白,英法兩國絕不是在虛張聲勢。英國必須讓一名主要的政治家出面講話,講話要針對德國公眾,要著重指出戰爭的恐怖。
天雖然下著毛毛雨,在通往慕尼黑火車站的道路兩旁,依然站滿了人群。他們熱情洋溢,不停地喊著「萬歲」,還抬臂敬禮。下午4時許,張伯倫一行才開始走上通往貝格霍夫別墅的陡峭、彎曲的道路。山頭雲霧繚繞,天空漆黑一團,接著便下起了滂沱大雨。希特勒這位主人,彬彬有禮地站在通往屋裡的台階下。進屋后,他們一邊喝茶,一邊不自然地開玩笑。突然,希特勒開口問客人對會晤的日程有何建議。張伯倫說,他希望與他單獨交談。希特勒領著首相和譯員施密特上了樓上的書房,把里賓特洛甫拋在後邊——外長怒形於色。
「動武!」這才激動起來的希特勒說,「誰說要動武?在蘇台德地區對日耳曼人使用武力的不正是貝奈斯嗎?」山風呼嘯,雨打窗檯,希特勒滔滔不絕地說著。張伯倫只好叫停,以便咀嚼一下他在說些什麼。「我再不能容忍了,」希特勒喊道,「我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或那樣。」聽到這話,施密特大吃一驚——這是元首首次對一位外國政治家說這種話,「我將親手處理此事。」
勇士是前下士希特勒,而不是他的將領。觀察家們也生怕希特勒會在即將舉行的紐倫堡黨代會上公開宣布這點。「無論在德國還是他處,」漢德遜在一封私函中寫道,「人們都同樣焦慮不安。比諸民主國家的領袖,獨裁者會更加獨裁,並且開誠布公。」
次日上午,9月21日,張伯倫在登機前對記者說:「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圓滿解決是加強英德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的主要前提;而它又是歐洲和平的無可爭議的基礎。本人的目標是歐洲和平,我也希望此行能打開通向歐洲和平的道路。」
但,與此同時,還有一件不愉快的工作要做:告訴捷克人必須將蘇台德地區割讓出去。次日午飯後,當英國公使將這一建議通知貝奈斯總統時,貝奈斯大受震動,起初竟拒絕討論此事。英國公使巴塞爾·牛頓爵士雖覺難堪,但仍著重指出,他必須儘速批准,因為張伯倫擬在48小時內與希特勒重新會談。貝奈斯憤怒地指責說,他的國家已被拋棄。他說,事實證明,他業已得到的保證僅是一紙空文。他懼怕的是,所提出的解決辦法並非就此了結,而只是希特勒最終統治捷克的一個階段。貝奈斯雖有這話在先,牛頓卻向國內彙報稱,他認為,貝奈斯「更趨於接受而不是拒絕,對有助於他向他的人民說明為何要接受的理由,他都聽得進去」。
9月28日,星期三,這是可怕的一天。在危機的核心地區柏林,這天是在狂亂中開始的。早晨8時,法國大使弗朗索瓦·本塞便打電話給威茲薩克,緊急求見元首,說要提出新建議。威茲薩克急忙趕至愷撒霍夫旅館——他的上司住在那裡。然而,「由於自己的一手計劃有可能遭到破壞,且是巴黎搞的」,里賓特洛甫便大發雷霆。
英國的齊聲譴責改變了所有這一切。在威廉大街,人們已聽到竊竊私語,說里賓特洛甫和希姆萊趁希特勒煩惱之機對他說,在慕尼黑,他並未完全利用西方民主國家對戰爭的恐懼心理,英國談判的目的是為了爭取時間,以便在日後裝備較好時發動進攻。
8月初,在眾人勸說下,勃勞希契召開了一次高級陸軍將領會議。在會上,他宣讀了這份備忘錄——它預言,入侵捷克必將導致一場大戰,德國一定打輸。為了蘇台德,竟拿民族存亡去冒險,這值得嗎?眾人一致認為,軍民皆反戰。將領們也同意,陸軍的訓練和裝備或許可打敗捷克人,但要打敗歐洲強國的聯盟,是絕對不行的。會上只出現兩條反對意見,但都很溫和。不許將軍重彈軍隊不該干預政治的老調,而萊希瑙這個第一個變為納粹的將軍則告誡其同僚,應單獨與希特勒辯論,不要集體前往。勃勞希契採納了他的建議,單獨前去面見元首。但是,他是否像對同僚們說話時那樣強硬有力地去面對希特勒,這還是值得懷疑的;然而,即使說法比較婉轉,它也帶來一陣大聲呵斥,重使勃勞希契循規蹈矩。
貝奈斯總統及捷克其他的領導人均抱有幻想,認為希特勒不敢冒險進攻捷克,因為他害怕這會觸發一場大戰。他若真的進攻,法國、英國和俄國難道不會想法子制止他嗎?但是,這三國卻無意當保護國。「你只要看看地圖便知道,」不久前張伯倫在給他妹妹的信中寫道,「德國人若是有意要蹂躪捷克斯洛伐克,不管我們或法國做何努力,都不太可能解救它……所以,我們不打算幫助捷克斯洛伐克——它只會成為導致與德國開戰的借口。這我們是不會幹的,除非我們有在適當的時間內能將它打得跪在地上求饒的前景。但是,我看不出有此前景。所以,我已放棄了向捷克斯洛伐克做出保證的想法,也不想向法國就其對捷克所承擔的義務一事做出保證。」英國首相之三心二意,令法國領導人很是擔憂。他們雖然一再發表大胆的聲明,但是,目光銳利的觀察家們都相信,自萊茵蘭被佔領以來,外交政策就一直跟著英國的屁股轉的法國,是不會很快去保衛捷克的。第三個潛在的保衛者蘇聯則抓住一切機會,公開敦促英法兩國與德國人抗衡,自己暗中卻無所事事。斯大林所需要的,是讓西方而不是他自己去控制希特勒。5月6日,蘇聯駐布拉格的代辦向美國大使承認,除非法國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軍事援助,否則蘇聯是不會這樣做的。另外,他們怎樣將軍隊開到那裡去?他們中間隔著波蘭和羅馬尼亞;這兩國均拒絕讓紅軍通過——這可以理解。與此同時,斯大林又私下向貝奈斯保證,「即使法國不給他以軍援,即使波蘭和羅馬尼亞兩國不準蘇聯的軍隊過境至捷克斯洛伐克」,蘇聯也準備向他提供軍事援助。
上述三人的攻擊在柏林產生的影響要大得多。希特勒把他們攻擊張伯倫的每個字都看作是人身攻擊。在簽訂這項協議后,他高高興興地從元首大樓出來——他的副官和隨從等均同意這點——相信捷克問題已一舉永久得到解決,他也有心承擔在這樁買賣中他應承擔的義務。
歌劇演完后,按計劃,希特勒將檢閱德國殖民地內的納粹的操練。因為他穿的是燕尾服,便叫林格帶一頂軍帽和軍衣前來應景,但國王的副官卻告訴林格,回羅馬的火車過幾分鐘就要開了。為了不使正在等候的黨員們失望,他急忙走到街上,像指揮官那樣抬臂行禮,沿著隊伍往前走。按正規方法,他應將左手大拇指插|進皮帶后才行禮,但是,由於穿這種褲子不用皮帶,他只好一手貼住屁股一手行禮。此情此景煞是可笑——光著腦袋,活像條頓人的格勞橋·馬克思,長長的燕尾在擺動著。「德國元首兼帝國總理,」魏德曼寫道,「看上去倒像個事業達到頂峰的餐館領班。他想必也知道自己何等出醜。」一上火車,希特勒便把一肚子氣發泄在里賓特洛甫頭上。後者則大聲斥責禮賓司長對政府和元首不忠。
當晚,里賓特洛甫便乘專機離開柏林,前往貝希特斯加登與希特勒磋商。希特勒也與他的外長一樣氣得七竅生煙,因為德國並未有針對捷克斯洛伐克的任何一個較大型的軍事調動或集結。誰造的謠?謠可能是共產黨造的,也可能是捷克人造的,也可能是反希特勒集團造的——該集團包括自稱為金融魔術師的沙希特和德國情報頭子卡納里斯海軍上將。更有可能的是驚慌本身使然。
既疲倦又憤怒的張伯倫起身回答說,他與希特勒在元首的寓所簽訂的協議,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雙方均有誠意和良好的願望;希特勒曾一再著重說明這點,他要自食其言是異常困難的。人們朝他鼓了掌,但缺乏熱情,原因是整個議會籠罩著一種內疚的情緒。辯論持續了三天,丘吉爾雄辯的譴責,使辯論達到了高潮。「一切都過去了,」他說,「捷克斯洛伐克,默默地、悲哀地沉進黑暗。它被拋棄了,且支離破碎。」忠誠而勇敢的英國人民,在得悉這一條約的消息時,自發地興高采烈並覺得寬慰。這,他並不嫉妒。「但是,他們應該知道真實情況。他們應該知道,長期以來,我國的防禦力量不足,且又大遭忽視;他們應該知道,即使未發生戰爭,我們已蒙受巨大損失,其影響深遠……別以為事情就此告終,這僅是算賬的開端。」
元首身上這些明顯矛盾使許多外國人認為,他不外乎是個瘋子。其中之一是現已安居在倫敦的西蒙·弗洛伊德。「瘋子會幹什麼,你是很難斷定的,」他對美國的一名追隨者說,「你知道,他是個奧地利人,在極度痛苦中度過了許多年。」希特勒接管奧地利時,他似乎頭腦發昏。
所有這些都是蘇聯的企圖的一部分:它企圖讓全世界的自由派人士相信,蘇聯是這個受到包圍的勇敢的小國的真正保衛者,而在實際上,他們與英法兩國一樣,也不願迅速地去援救它。希特勒猜透了這些人的心事,加上墨索里尼又默許他將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他於是便令戈培爾加緊宣傳攻勢,反對這個倒霉的國家。由於有了「那一天」就快來臨的說法,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便加緊活動。這雖是謠傳,但由於5月19日和20日傳來希特勒的軍隊正在捷克邊境動員的驚人的消息,它也變得可信了。消息說,希特勒的11個步兵師和4個裝甲師正浩浩蕩蕩地開赴波希米亞邊境,德國和奧地利的部隊已在西里西亞南部和奧地利北部擺好了進攻的架勢。
將領們的否定態度使希特勒氣餒。8月10日,他將總參謀長等人請至貝格霍夫進午餐。他又歷時3小時滔滔不絕地大講他的政治理論,但他們也同樣不以為然。眾人的一致反對反倒加強了元首的決心。5天後,在朱特堡附近觀察了炮兵演習后,他將高級將領召至飯廳,宣佈於秋天用武力解決捷克問題。他向聽眾保證,只要張伯倫和達拉第仍然在位,就不會出現大戰。在結束講話時,他提醒大家注意,他的預言是會應驗的。
「這種情景是很特別的,」施密特回憶說,「尤其是,當他走到門口時,他似乎醒悟到自己的行為是何等的無禮,又像個不聽話的孩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他好不容易才耐住性子,讓施密特將信讀完。此時,他已怒不可遏。在外交場合他如此憤怒,譯員施密特從未見過。希特勒喊道,日耳曼人所受的待遇,有如黑種人一般,對土耳其人,人們也不會這樣對待。「到10月1日,我要捷克斯洛伐克怎麼辦就得怎麼辦!」他喊道。如果法國和英國想打,那也請便,他毫不介意。希特勒恢復平靜后,表示同意與捷克人談判。然而,他卻堅持要在48小時內接受戈德斯堡備忘錄內所列的各條款。他補充說,無論如何,德軍將於10月1日佔領蘇台德地區。
希特勒開始講話了。他講得心平氣和,但他的話卻是爆炸性的:「將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抹掉,這,我矢志不渝……我們將不得不採用的方法或許不能立刻獲得你們這些老將的認可。」這次進攻,他解釋說,不過是為取得生存空間的、更廣泛的戰略的一部分。當德國為取得生存空間不可避免地向東挺進時,捷克斯洛伐克就將成為後方的威脅。所以,捷克必須消滅,此刻正是時機,因為英法兩國不想打仗,俄國不願干預,義大利對此也不感興趣。
那天清晨,9月15日,張伯倫在廣大人群的歡呼聲中,離開了唐寧街10號。在克羅伊登登機前,在哈利法克斯及其他要員的陪同下,他接受了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的採訪,說:「本人的政策歷來是維護和平,本人的建議被立即接受這一事實,使我受到鼓舞,並希望今九_九_藏_書日出訪會有所收穫。」
張伯倫以在報上發表聲明的形式也再次向元首呼籲。他說,只要德國不使用武力,英國將保證讓捷克履行其從蘇台德地區撤軍的諾言。次日上午,他的特使威爾遜帶著這個新建議,再次來到德國總理府,但希特勒卻拒不討論。捷克人只有兩條路可走:接受或拒絕德國的建議。「如果他們寧願拒絕,我就將捷克斯洛伐克打得粉碎!」他威脅說,貝奈斯若不于次日下午2時前投降,他就將部隊開進蘇台德地區。
上午10時,即希特勒的最後通牒到期前4小時,弗朗索瓦·本塞給漢德遜去了個電話,說他怕事情不妙。他求見元首之事尚未獲准。很明顯,元首今日不擬會見各國使節。漢德遜答應從中幫忙。首先,他打電話給戈林說,希特勒拒不見弗朗索瓦·本塞,而本塞卻身懷是戰是和的新建議。戈林打斷了他的話。不久前還是維也納的侵略者,他現在卻充當起調停人的角色來了。「你一個字也用不著再說了,」他說,「我立刻去見元首!」
9月18日,張伯倫對達拉第率領前來英國討論這一問題的代表團說:「必須將部分領土割讓給德國。但是,我們很難將捷克斯洛伐克攔腰砍開,除非捷克政府自己承認有必要進行邊境調整。」
在此之前,張伯倫及其遷就他的同僚曾就東歐中部(希特勒將做出保證)問題提出過修改後的解決辦法。但是,時至今日,事情已很明顯,元首的計劃與此完全相反,且無法進行調解。張伯倫及其保護傘正在變成怯懦的象徵。這令他擔心。他於是便求助於阿道夫·希特勒。他秘密緻函希特勒,詢問元首在當晚于體育館發表的演講中,能否「在引導英國的公眾輿論方面給首相以某種支持」。希特勒欣然同意,對張伯倫議會內的惡毒攻擊者發動了猛攻。然而,這一撫慰和援助其實是不必要的。次日,10月6日,下院匆忙批准了張伯倫的政策,憑這一政策,在新近的危機中,戰爭被避免了。投票結果是366票贊成,144票反對,35名背叛者——包括庫柏、艾登和丘吉爾在內——棄權。
希特勒大怒:「英法兩國若要打,那就請便。我完全不在乎。我已為一切可能性做好了準備。今天是星期二,到下星期一,我們全在打仗了。」
3天後,希特勒的謾罵產生了效果。當時,專為實施《慕尼黑協定》而建立的國際委員會一致投票贊成不舉行公民投票。這個委員會的成員們早已屈從於希特勒的要求,即以1910年的人口普查為準,以決定哪些地區該割讓給帝國。事情越來越明顯,原來的協定已受到歪曲,捷克將被剝奪最後一道防禦工事。
晚8時許,「洛克希德·伊萊克特拉」號飛機起飛了。首相時年69歲高齡,坐飛機做如此長途飛行還是首次。所以,他激動得像個孩子。但是,如果認為他是個老小孩,可任人宰割,那就錯了。張伯倫是個討價還價的能手。他說:「我的方法首先是決定合適的可行途徑,然後再將其他東西納入這一途徑。」張伯倫的父親原是個商人,事業很成功,後來一躍成了傑出的政治家。與他父親一樣,他也篤信英國國教,是維多利亞時代社會道德準則的化身。他身材消瘦,道貌岸然,笑容冷漠,令人望而生畏。他的這副儀容,常使許多人聯想到一名小學校長。只有他的心腹才知道,他的嚴酷的外表系因過分審時度勢使然,而在鐵甲下邊卻隱藏著熱情和敏銳。
霍拉斯爵士猛然起身,大聲朗讀一份聲明。施密特譯得很慢,且抑揚頓挫,目的是要讓希特勒掌握其主要之點:「如法國為了履行其條約義務積極捲入對德的敵對行動中,那麼,聯合王國認為它自己不得不支持法國。」
當代表回去和他們的顧問們在壁爐前坐下來時,已是晚上10點多了。他們重又將協議做了廣泛的修改。由於拖拖拉拉,一直到深夜后才達成協議。「實際上,這早已成定局,」戈林後來對一位美國心理學家說,「無論是張伯倫還是達拉第,他們誰都無意為拯救捷克斯洛伐克而做出任何犧牲或去冒險。我對這是再清楚不過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在3小時內便決定了。他們後來喋喋不休地爭吵的是『保證』這個字眼。張伯倫關注兩方;達拉第則對事事都不加註意,他就這樣坐著。」(戈林滑了下去,半躺半卧地坐著,臉上還做出厭煩的表情。)「他只不時地點頭稱是,事事都沒有一星半點的反對意見。希特勒竟如此輕易地左右了這件事,這令我驚奇不已。畢竟,他們也很清楚,斯科達公司等,在蘇台德地區開有兵工廠,捷克斯洛伐克完全受我們擺布……當希特勒建議將蘇台德界外的某些軍備在佔領蘇台德地區后立即搬遷進去時,我原以為會大吵特吵的——但是沒有,連斜著看一眼也沒有。我們得到了所要的一切,可說是如願以償了,而且是這樣得到的。」(他爽快地彈了一下指頭。)
在渡過萊茵河,乘車上山回旅館的途中,首相雖不露聲色,內心卻憤怒萬分。只在此時他才想到,他未使會談破裂並回家是否是個錯誤。希特勒是處於發狂邊緣呢,還是具有善惡兩重性?若如此,張伯倫便有責任去打破僵局了。問題是怎樣才能做到這點?
希特勒進行了反駁。目前的麻煩首先是英國人製造出來的,他並未講過反對法國的隻言片語。當希特勒繼續為其對待捷克人的方法辯護時,弗朗索瓦·本塞打斷了他的話,告誡他勿對過去戀戀不捨,更重要的是未來。民主國家和極權國家均已表明,他們能和睦相處,「逐漸引導歐洲朝更穩定更正常的方向」發展。對打斷他的話之舉,或對這一概念,希特勒均未予以反駁。他說,為此努力他是做好了準備的。
希特勒剛坐下,戈培爾便跳了起來:「有一點是肯定的,1918年永不會再重複!」這句話一出,元首又站了起來。他右手猛擊講台,喊了一聲「不錯!」重又坐下。他的頭髮沾著汗水耷拉到前額——他筋疲力盡了。
過了一會兒,上午11時,里賓特洛甫終被召進冬園,以便出席與弗朗索瓦·本塞的會晤。這名法國大使揮舞著地圖預言,若向捷克斯洛伐克進攻,戰火必然會蔓延至全歐洲。「自然,你有必勝的信心,就像我們有信心打敗你一樣。不過,你的主要要求無須戰爭便可得到滿足時,你為何要冒險?」
為了讓張伯倫與內閣磋商,會談中止了半個鐘頭。「對避免戰爭的可能性,能挖掘的而未挖掘,本人是不會甘心的,」他對其閣僚說,「所以,本人建議,以本人與希特勒先生的會談為基礎,以我私人名義致函希特勒。」這封信建議成立共同委員會以決定如何將捷克業已接受的建議付諸實施,由霍拉斯·威爾遜爵士轉交給元首,「若希特勒先生對此信拒不作答,霍拉斯·威爾遜爵士便有權代表本人轉達如下意見,即是說,如本呼籲遭到拒絕,法國將參戰,若如此,我們似乎也應卷進去。」
由於準備工作極差,且又沒組織好,會議一開始便混亂不堪,且越開越糊塗。會議既無主席又無日程安排,也沒有大家同意的程序,完全成了各有關人士間的自由交談。一次,在關於就蘇台德地區的財產向捷克人提供賠償的問題上,張伯倫表示關切而且喋喋不休。這令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喊道:「我們的時間非常寶貴,不能消費在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
首次表示接受英法兩國的建議的話是從霍德查口中傳來的。他拐彎抹角地通知牛頓,捷克的答覆是肯定的,有關此事的正式答覆將儘快交給他。但辯論一直延續至黃昏。那時,牛頓和拉克瓦兩人被雙雙召至外交部。這兩位公使各自拿到一份照會,該照會說,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難過地」接受英法兩國的建議。
據一名同機人員說,在飛往慕尼黑途中,他「與歷來一樣,超然絕俗,沉默不語,泰然自若,堅定自持」。中午12時30分,飛機降落於慕尼黑機場,由漢德遜前來迎接。漢德遜驚奇地發現,他雖然這把年紀,依然神采奕奕。「我的身子骨硬朗、結實。」他解釋說。
從陽台上望去,張伯倫可望見隔河的德萊森旅館;首次會談將於下午5時在這裏舉行。半晌后,他乘著車子沿陡峭的山路來到河邊,換乘渡船。河兩岸站著數以萬計的看熱鬧的人們,他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河中的小船。此情此景使漢德遜不禁想起大學時的划船比賽。
9月3日,他將勃勞希契和凱特爾召至貝格霍夫,討論「綠色計劃」的最後一稿。他驚愕地發現,主攻方向竟選在捷克的防禦系統的中央地帶,且由第二軍擔任主攻。他抱怨說,進攻如此森嚴壁壘的地區將會帶來無謂的犧牲,定是凡爾登第二,且正中捷克人的下懷。應該改由第十軍進攻波希米亞才對,勃勞希契有氣無力地反對,說摩托化部隊的景況不好,援軍短缺,各級領導又訓練不足,等等。但希特勒一概不聽,說這是失敗主義的論調。他下令給第十軍增派摩托師和裝甲師。
希特勒的態度是強硬了,但他的將領們卻在繼續反對他的擴張政策。貝克在公開散布陰鬱的預言:在新的戰爭中,誰是罪魁禍首的問題,與上次大戰相比,將更重要;戰敗的後果將比1918年的失敗更為慘重。7月,他為勃勞希契草就了第三份冗長的備忘錄。他宣布,他敢肯定,進攻捷克斯洛伐克必將帶來另一次大戰。「這種戰爭的後果,不僅僅是軍事失敗,而且是德國的全面災難。」他繼而說,人民不要這場戰爭,陸軍對此也沒有思想準備。
「這應留給元首決定!」里賓特洛甫喊道。說完,兩人帶著情緒,一同去了總理府。
施密特回來后,希特勒焦急地問:「他說了些什麼?他對我的信反應如何?」當他得悉張伯倫既不激動也不發怒時,他明顯地鬆了一口氣。不到一小時,張伯倫便派兩人渡河,給希特勒送來了答覆。這封信既是妥協又是噩兆,是玩弄外交辭令的典範。首先,他答應將希特勒的提議交給捷克人,要求希特勒給他發一份詳盡地闡述他的要求的備忘錄。他建議,收到元首的備忘錄后,他便動身回英國。
法國大使和元首就是置身於這奇妙的環境中——希特勒曾來過此處數次,它的富麗堂皇已開始令希特勒生厭——舉行最後一次會談的。希特勒臉色蒼白,面容疲倦。他說,《慕尼黑協定》所帶來的後遺症使他很失望。危機還遠沒有結束。事實上,若局勢沒有好轉,危機可能更加深化。他抱怨說,大不列顛「正在高聲威脅,號召拿起武器」。
離開柏林時,希特勒百感交集。滴血未流地征服萊茵蘭和奧地利所帶來的喜悅,卻又由於波莫雷爾醫生用穆達弗羅「奇迹般地」治好了的胃痛的複發而減少。由於怕自己身有不幸,在開赴羅馬的火車上,他又花了幾個小時去立遺囑——光《我的奮鬥》一書,他就發了大財。(至1943年,埃赫爾·維拉格支付給他的稿費就達552.5萬德國馬克。他把自己的財產、貝格霍夫別墅、家私和照片全部都給了黨,給愛娃·勃勞恩和他的兩個姐妹每年每人1.2萬馬克的生活費,給阿洛伊斯6萬馬克,對希皮塔耳的諸位親戚、文特太太和他的僕人,他各有遺贈。他也指示黨「好好照顧我的兩名副官,布魯克納和魏德曼的終身生活」。)
下山時,弗朗索瓦·本塞重溫了這次會談。「我知道,他是朝三暮四、裝聾作啞、矛盾重重、舉棋不定,」他向巴黎報告說,「他溫文爾雅,酷愛大自然的美景,在飯桌前討論歐洲政治時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就是同一個人,他可以變得極度瘋狂,如醉如痴,並野心勃勃。有時候他站在地球儀前,恨不得將各國、各大洲的歷史和地理一股腦地推翻,活像是個發了瘋的造物主。有時候,他又夢想做個和平的英雄,全心全意地致力於豎立最雄偉的紀念碑。」
希特勒未料到會遭此反擊,便遲疑了片刻。施密特暗想,希特勒是否真要大動干戈,現在是考驗他的時刻了。這個譯員既痛苦又焦慮地盯著希特勒:和平與否,這問題已置於刀刃上。令施密特驚愕的是,希特勒打退堂鼓了。「在考慮蘇台德問題時,」他心平氣和地說,「如您承認民族自決權原則的話,那麼,我們便可繼續討論,看如何將此原則付諸實施。」
希特勒先前的一個信徒,在漢夫施坦格爾從德國出逃后曾與其多次議論元首的卡爾·古斯達塔·榮格博士,卻又另有一番理論。那年10月,他對剛從布拉格返回的H.R.尼卡博士說:「在醫學上,希特勒屬於不可思議的人物類型。他的身軀並未顯示出力量;他的相貌突出的特點是他那昏昏欲睡的樣子。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危機中拍的照片尤其令我有這種印象。他的雙眼有預言家的神情。」聽了這話后,尼卡博士便問,希特勒為何能使幾乎每個德國人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而外國人卻對他不屑一顧?他是第一個將自己在潛意識中對德國命運的想法和感受告訴每個德國人,尤其是在世界大戰失敗后,使每個德國靈魂都染上色彩的是典型的德國的疾惡觀——德國劣於他人,是老二,是參加宴會常常遲到者。希特勒的力量不是政治上的,它是魔術般的。希特勒的秘密在於他容許自己受自己的潛意識支配。他像是這樣一個人:他能集中精力傾聽某個神秘的小聲建議,「然後便依此建議行之。就我們的情況而論,即使我們的潛意識有時也在夢中出現,但我們的理性太多了,運用大腦太多了,因而不服從於它。但是,希特勒不但聽了,而且還服從於它。真正的領導人是常常受領導的。」希特勒唱的是純粹的條頓調,德國人聽來順耳,於是他們便選擇他為代表。他是一個能煽動原始人的煽動政治家,是他們的部落歷史的回聲。
早些時候支持張伯倫的黑爾什姆勛爵,此時同意外長的看法。辯論開始了。斯坦霍普和毛姆兩勛爵力主向捷克施加壓力以接受希特勒的備忘錄,溫斯頓勛爵則主張出於道義應拒絕其建議。由於內閣意見大相徑庭,張伯倫力圖恢復內閣的秩序。他說,此時談論接受或拒絕希特勒的條款,或覺得受辱,都是錯誤的。接受或拒絕,主意該由捷克人拿。
當他沿著泰晤士河模擬德國轟炸機飛行路線返家時,他恐懼地說:「數以千計的家庭出現在轟炸機下。我問我自己,我們能為他們提供多少保護?我覺得,我們今天無力發動一場為了阻止之後會出現的戰爭的戰爭。」
這並未止住威爾遜爵士——儘管希特勒「不耐煩地叫喊著,還打著討厭的手勢」——他讓翻譯施密特繼續將張伯倫的信讀完。當施密特讀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認為,這個建議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時,希特勒一躍而起,朝門邊走去,嘴裏還念念有詞:「再說也無用。」
墨索里尼也受到了盛大歡迎。這次歡迎,他自己認為,是他整整20年法西斯生涯中所受到的最盛大的一次。在每個火車站和交叉路口,不計其數的人們在等候他的列車並盡情歡呼。許多人還下跪迎接。在羅馬,他乘敞篷車沿國家大街緩緩前行,從用枝葉搭成的凱旋門下駛過——他受到了只有愷撒才配享受的歡迎。車隊進入威尼斯廣場時,人們齊聲高喊:「領袖!領袖!」當他最終在陽台上出現時,群眾的歡呼聲震耳欲聾。此情此景表明,他也許從未如此受歡迎過。
希特勒說:「失敗主義者一直在向我嘀咕,說什麼我的政治會導致戰爭!」元首說的這種話,且又說得如此尖刻,使站在他身後的魏德曼大吃一驚,他所指的失敗主義者是誰?
魏德曼上尉也注意到了公眾缺乏熱情的情況。當步入總理府時,他大聲說:「外邊簡直像是在送葬!」「噓!」一副官小聲說,「他就坐在窗前。」希特勒看著隊伍,沉思著。後來,有人聽見他在自言自語:「我還不能對這個國家發動戰爭。」也許正是因為有這種想法,他才向張伯倫發出一份照會——就他而言,這是一份妥協照會。
自希特勒抵達義大利以來,這次講話才是有政治意義的第一個事件。墨索里尼讓國王出面當主人,自己退居幕後,把他的客人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的,讓他白天黑夜忙個不停。這安排是很聰明的,因為這便可避免進行嚴肅認真的討論。後來,里賓特洛甫向齊亞諾遞交了一份建議結盟的條約草案。齊亞諾看了一眼,沒有吭聲。其實,https://read.99csw.com墨索里尼的女婿已在日記中寫下了:「總理希望締結這個條約,我們一定要締結的,因為他有千條萬條理由不相信西方的民主。」
「告訴義大利總理,我接受他的建議。」希特勒說完便進了冬園。他對弗朗索瓦·本塞說,墨索里尼剛詢問他是否接受他的建議——卻未說明他已同意這樣做。兩人繼續會談,但希特勒心神不定。很明顯,他仍在考慮墨索里尼的意見。一會兒后,他站起身來,表明會晤到此結束。弗朗索瓦·本塞問,他是否應通知其政府,說元首的態度不變。希特勒心神不定地回答說,他將於下午做出答覆。
張伯倫和達拉第又待了相當長的時間后才離開。他們的責任是相當痛苦的:要把捷克的命運通知捷克人——捷克的兩名代表整天在焦急地等待著。凌晨2時15分,他們被帶至張伯倫的旅館房內。這兩名代表在聽候宣判時,室內的氣氛窒息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張伯倫長篇大論,如此這般講了一通,達拉第便把一份協議書遞給捷克人——此時,張伯倫開始打哈欠了。一個捷克人哭了。「相信我好了,」弗朗索瓦·本塞告慰他說,「這些都不是最終的。它不過是一個剛開場的故事的一剎那,而這個故事也必定將此舊事重提。」
憑友邦可能給予的援助,我們曾做出答覆。但是,一旦有可能遭武力壓服的問題出現時,很明顯,歐洲危機的性質已趨於嚴重。因此,友邦提出忠告,我們須做出犧牲,購買自由與和平,這也是他們無力相助所致……共和國總統及我國政府已無其他選擇,因為我們已孤立無援。
張伯倫在稱心如意的「再見」聲中離開了德國。目擊他步出旅館大門的人們,並未在他臉上看出他有一絲一毫的不快之感。
「假若你真的不明白,」惱羞成怒的凱特爾答道,「我真可憐你!」
回羅馬後,希特勒已恢復了平靜。在5月7日于威尼斯宮舉行的宴會上,他發表了一篇有力的演講。據齊亞諾伯爵說,這篇演講「非常成功,將他周圍的冰雪全融化了」。實際上,他主動提出將霍洛爾作為禮物送給他的主人。這是個最慷慨的禮物。因為這會令他的同胞,特別是巴伐利亞人惱怒。早在1924年當他還在蘭茨貝格監牢服刑時,他就曾通過戈林提出過同樣的贈予。那一次,為了支持義大利對這塊爭得面紅耳赤的地盤提出的領土要求,他曾向義大利索借200萬里拉,但未借得一文,使希特勒憤憤不平。在墨索里尼看來,今晚的贈予是某種信號:這一次,某種大大的報酬是少不了的。
榮格斷言,英法兩國是不會履行其對捷克做出的新的保證的。「沒有一個國家會遵守諾言。國家是一個盲目的大可憐蟲。跟隨著什麼?也許是命運。國家是沒有榮譽可言的,它沒有諾言可守。」所以,為何要奢望希特勒遵守其諾言?「因為希特勒就是國家。」
威爾遜想繼續談下去,漢德遜忙示意他不必。在告別前,威爾遜爵士與元首單獨待了片刻。他重申,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一場災難。「我設法叫那些捷克人清醒清醒。」他保證說。
這番話若是出自希特勒之口,歐洲想必會嚇得發抖。然而,甚至連貝奈斯總統都對戈林的咒罵置之不理。「本人堅信,現在所需要的不外乎是道德力量、善意和互相信任。」他在廣播講話中用捷克語和德語說。後來,威廉·希拉在廣播大樓的大廳中偶然碰上了貝奈斯總統。這名美國記者警告貝奈斯說,他正與強盜打交道卻又沒有膽量。他評論說,貝奈斯面孔「嚴峻,並不真像他的話那樣樂觀。他知道自己處境惡劣。對此,我是堅信不疑的」。
歐洲危機的舞台已布置好了,這舞台將使5月的事件顯得微不足道。

凌晨1時30分,一份眾人皆可接受的文件被正式放置在一張紅木台上——靠近做工考究的大墨水池。條約規定,從10月1日起,蘇台德地區的撤退工作將分四階段完成。協議還規定建立國際委員會,以決定在何區舉行公民投票,以及最終劃定疆界。
紐倫堡黨代會於9月12日舉行閉幕式。這是希特勒發表全世界都害怕他會發表的那篇講話的最後時機。晚7時前,他來到那座龐大的露天體育場,在「勝利萬歲!」的吼叫聲中,在聚光燈照射下,他抬起右臂敬禮,目光直視前方,緩緩地朝主席台走去。開始時,他只講黨的鬥爭。此時,某些外國觀察家希望,他不會提到當前的熱門話題。猛然間,他開始譴責捷克人了:「本人決不願在德國的心臟地帶出現第二個巴勒斯坦。可憐的阿拉伯人既手無寸鐵又遭唾棄。身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人既不會手無寸鐵,也不會遭到唾棄。人們應該注意到這個事實。」
他敦促希特勒要有耐心。他說,時間會為德國效勞的。德國的重新武裝和經濟發展的速度超過了盟國。再者,法國越來越願意與捷克斯洛伐克鬧翻;美國也有反抗旨在反對帝國之猶太宣傳的跡象。「那就是說,只有等待才能取勝。這也是為什麼共產分子、猶太人和捷克人現在就瘋狂地要將我們推上戰場的原因。」
在經過數小時必要的睡眠后,張伯倫飛返倫敦,並於次日召開內閣全體會議。他解釋道,如果想了解人們的行為,我們就必須了解其動機,看他們是如何思考的。希特勒先生「不會故意欺騙受他尊敬並一直與他談判的人」。假如這樣,他們「失去就兩國間存在的種種分歧與德國達成諒解的機會」,那將是個大悲劇。
在參加會議者中,他並不是唯一懷疑希特勒的神志是否健全的人。在德萊森旅館,幾個新聞記者在散布謠言,說捷克危機令元首如此心煩欲狂以致趴在地板上咬地毯角。這種說法原系出自元首的一名副官。該副官說,元首已怒到「咬地毯」的地步了。「咬地毯」原系一句俚語;某些新聞記者竟按字面去理解。其實,此語應譯成「走投無路」才對。如此幼稚無知,使元首的副官們——他們很少見元首發火——覺得好笑。希特勒發火時,一般是大發議論半個鐘頭;偶爾若大聲呵斥,那也片刻即逝。「數次這樣『發狂』時我都在場,」魏德曼寫道,「我要說的是,他發的火,與那些脾氣很壞又無自制力的人發的火沒有什麼兩樣。」
墨索里尼就如何解決蘇台德地區問題提出了一份書面提案,使會議稍稍有了點兒程序(這份提案實際上是德國人起草的,但墨索里尼將它作為自己的提案提出來)。那時已是下午3時了,會議休會進午餐。午餐后,會議開得更加混亂,簡直是亂七八糟。經常三四個人同時發言,使施密特無法進行工作。他堅持,發言者應在會議發言譯文宣讀後再進行。在外邊透過玻璃門看熱鬧的人們看來,他活像是一個正在糾正混亂的課堂秩序的小學校長。使情況更為複雜的是,外人也紛紛闖進會議室。戈林、弗朗索瓦·本塞、漢德遜、阿托利科、威茲薩克等人,帶著書記、秘書和隨從,大搖大擺地走了進來。他們一進來便圍繞主要與會者而坐,而主要的與會者則在大壁爐前形成一個半圓而坐,這樣一來,整個會場看上去就像高籌碼賭注就要揭曉時的賭場一樣。
希特勒顯得心滿意足。由於第一個簽字的是他,他發現那個大墨水池是乾的,便忙令人取個新的來代替。最遲來的是他,但第一個走的也是他。「希特勒眼中放射著勝利的光芒,大步走下元首大樓的寬闊的石階。」此情此景,令記者威廉·希拉印象尤深。
「這我是歡迎的。」希特勒說。他再次強調,英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他那樣的好友。
弗朗索瓦·本塞在了解到有此不滿情緒后,極力使希特勒冷靜下來。為此,他特別建議希特勒與法國簽訂一項類似與張伯倫簽訂的協議。「我想在他眼前展現簽訂更多協議的可能性。這些協議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財政方面的。它們或許能引導歐洲組織起來。我也希望能將他的思想引向非暴力的前景和方向上去。」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終於找機會提出了他最關心的問題——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墨索里尼幾乎毫不在乎地給希特勒這種印象:這個小小的國家對他無關緊要,他的注意力在他處。有了這個保證,希特勒過去所受到的現實和想象中的污辱,都一概值得了,而他也覺得可放開手腳去完成下一步計劃了。
數星期後,威廉大街的秘密代表弗里茨·赫塞,被裡賓特洛甫從倫敦召回,原因是,他曾發回一份報告說,張伯倫已考慮將蘇台德地區割給德國。「給我發回這種東西有什麼好處?」據赫塞的說法,外交部長當時這樣說道。看來,元首已深信,英國一旦武裝完畢,便會將德國打得粉身碎骨。不久前,元首曾對里賓特洛甫說過:「現在已沒有什麼國際廉恥可言,有什麼戰利品可搶誰都搶。我要把這點作為教訓。」在英國人將他包圍前,他將先發制人。
當晚,法國代表團又返回倫敦,以討論局勢。代表團團長達拉第宣布,法國不承認希特勒有權佔領蘇台德地區。對張伯倫所提的問題,即「若希特勒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將一邊界強加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頭上,你法國是否會宣戰?」他的答覆卻含混不清。張伯倫催他明確表態,達拉第回答說:「在進行一個時期的集中后」,法國可能會「在陸上試圖進攻」。
「綠色計劃」雖已付諸實施,但希特勒的意圖還是要用它作為討價還價的資本。現在的問題是,他應向戰爭懸崖走多近。對此,希特勒在那年夏初或許連自己也不知道。如同在萊茵蘭和奧地利危機時期一樣,他靠的是直覺。他遂派他的私人副官魏德曼上尉於7月間飛赴倫敦,與哈利法克斯勛爵進行非正式會談。這是一項異乎尋常的探索性任務,由魏德曼的私交、半猶太血統的霍亨洛赫公爵夫人暗中安排,完全繞過里賓特洛甫。魏德曼的正式任務是探討戈林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的可能性,但希特勒也親自指示他通知哈利法克斯:目前的關鍵問題是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受到虐待,「若在近期得不到滿意的解決,我只好用武力解決。把這點告訴哈利法克斯勛爵!」
達拉第一覺醒來,聽見旅館外歡聲四起,簡直令人神魂顛倒。他們又唱又跳,高呼「親愛的小達拉第」快出來——達拉第無奈,只好步出房門,到陽台上與眾人相見。
談判因此陷入僵局。此時,有位副官進來了,給元首帶來一份電報。元首草草地看了一遍后,將它交給施密特。施密特將它大聲譯成英語:「貝奈斯通過電台剛剛宣布,捷克各武裝力量實行總動員。」
數周來的危機終告結束。英國除少數人外,均興高采烈。然而,在新總理詹·西洛維將軍上任並通過電台宣布由於他們已遭拋棄、孤立無援,本屆政府被迫接受慕尼黑的命令時,布拉格並未舉行慶祝。他說,這是「領土的減少與國家的死亡」之間做出的選擇。
一眼瞥見元首從冬園出來,阿托利科老遠便不客氣地大聲呼叫,說他身上帶有墨索里尼的急信!「義大利總理通知您,不管您做何決定,元首,法西斯義大利都做您的後盾。」喘勻氣后,他補充說:「然而,義大利總理的意見是,您還是接受英國的建議為好。他求您勿搞總動員。」
在那年的紐倫堡黨代會期間,納粹大規模地炫耀其武力和紀律。這次大會是正在日益發展的政治危機的前奏。1938年的節日名稱是恰如其分的:「大德國首屆黨代會」,裝飾品也一樣。在一百四十年後,希特勒又將第一帝國的標誌——皇冠、帝國寶球、王節和皇劍——從維也納帶了來。在向大會介紹這些帝國主義的象徵時,他莊嚴地發誓,說這些寶物將永遠留在紐倫堡。但是,無論是在開幕詞中還是在次日下午接見所有外國使團時,他都未提到戰爭。外國使團的代表弗朗索瓦·本塞在講話中對他深表感謝,並在結束講話時說,一個政治家最大的光榮,是達到了其目標而又不使母親們哭泣。據魏德曼稱,希特勒對此報以「一惡笑」。
為兒屍,普賴厄姆會見阿喀琉斯;
首相唰地站了起來。施密特注意到,首相的濃眉下的和藹的眼睛,放射出憤怒的光芒。他怒氣沖沖地喊道,「我不明白!」這種解決辦法完全符合元首在貝希特斯加登提出的要求。希特勒支支吾吾,詭稱在波蘭和匈牙利所提要求得到滿足前,無法與捷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他將英法兩國的提議一一予以反駁,並斷然要求「從此」德國便佔領蘇台德地區。
所有這些忠告在希特勒身上都未產生多大效果。他一心要戰。那年夏末,在視察陸軍的演習后,他用手套拍了一下大腿,對兩個副官說,戰爭是萬物之父。「每一代人都要經歷一次戰爭。」他說。
兩天後,蘇聯大使邁斯基對哈利法克斯說,德國政策「至少有50%是恫嚇」,「真正危及和平」的是英法兩國的曖昧態度,因為無論對德國國內和國外的力量,它都做了過高的估計。次日下午,一個來自波美拉尼亞的農場主又給英國人帶來了新的壓力。此人名叫埃瓦爾德·馮·克萊施特·施曼津,系偉大詩人克萊施特·施曼津的後代,君主主義者。長期以來,他是希特勒的敵人。他拿著卡納里斯海軍上將搞到的護照,作為德國總參謀部內溫和派的代表來到倫敦——這些溫和派人士均希望能阻止希特勒的侵略。當日黃昏,他與哈利法克斯的主要外交顧問羅伯特·凡西塔特爵士私下進行了交談。克萊施特清醒地宣布,除非英國出面阻止,否則戰爭肯定爆發。他說,德國只有一個極端主義者,「希特勒自己的決心已下。德國陸軍中的所有將領都是我的朋友,他們都知道這點,也只有他們才確切知道。他們還知道地雷爆炸的日期。」
德萊森旅館坐落在西岸。張伯倫一行上船后不一會兒便到了。希特勒歷來是個和藹的主人。他首先詢問的是彼得斯堡的住房是否舒適。但是,在鋪著羊毛地毯的會議室的長台前剛一坐定,他們便談正事了。張伯倫一開始便曆數了他和法國人從捷克人那裡好不容易爭到的種種讓步。在將領土移交的全面而複雜的計劃做了扼要說明后,他提到了英法兩國向捷克所做的保證。說完,他便往椅背上一靠,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似乎在說(施密特想):「這五天來,本人的工作夠出色了吧?」
據威茲薩克的說法,他當時說:「雙方的真正分歧很小,且僅牽涉到合併蘇台德地區的方法問題。為這一件小事便發動戰爭,這是荒謬絕倫的。」
令施密特奇怪的是,希特勒平靜地、幾乎後悔地回答:「本人非常抱歉,張伯倫先生。我不能再與您討論這些事情了。經過近日來事態的發展后,這種解決辦法已行不通了。」
里賓特洛甫在冬園外徘徊,希望元首請他入內。戈林從園內出來,懷著敵意朝他大步走去,大聲喊道:「馮·里賓特洛甫先生,假如戰爭爆發,本人將第一個告訴德國人民,是你把事情搞到如此地步的!」當著一群副官的面,這兩位高級領導便開始唇槍舌劍,又是恫嚇,又是辱罵。里賓特洛甫指責對手怕戰;戈林吼叫著反駁說,只要元首「進軍」一聲令下,他將乘坐領頭的飛機出發——條件是,里賓特洛甫必須坐在他身後!「若不是局勢如此嚴重,」魏德曼回憶說,「這兩個『神經質演員』,如同經常發生在綵排前的舞台上的情況一樣,互相攻擊,是非常可笑的。」
會議已由墨索里尼主持了。墨索里尼能操四種語言,其餘三位會議參与者只能講各自的語言。他的英語講得十分吃力,法語講得像義大利語,德語是否能讓人聽懂還是一個問題,他仍像一個首席翻譯,像個無秩序的合唱隊的指揮——唯我獨尊但和氣可愛,他用德語向希特勒提問,將回答的要點而不是原話分別用英語和法語轉告給英法兩國代表團。「那天我很開心,」他後來對黨衛隊上尉多爾曼(他帶他前來當譯員)說,「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我身上,不是集中在達拉第先生或張伯倫先生身上。這真是個值得愷撒出席的場合。你記不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