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部 「鋌而走險」 2 狐狸與熊1939.1—1939.8.24

第六部 「鋌而走險」

2 狐狸與熊1939.1—1939.8.24

希特勒臉上閃現出痛苦和憤怒的表情。「很好,」他說,「假如我被迫打這場戰爭,我寧願今天就打,不願明天再打,我不會像威廉二世那樣打仗。在全面戰爭開打前,他總是憂心忡忡,小心翼翼。我呢,則將無情地打,粉身碎骨也要打到底!」
次日下午,即8月23日,漢德遜將張伯倫的信交給了元首。信中,張伯倫斬釘截鐵地宣布,英國決心履行其對波蘭許下的諾言。與此同時,他又再次呼籲和平。為何就不能簽個停戰協定,讓德國和波蘭坐下來討論他們的問題?「此時此刻,」他在信的末尾說,「我承認,我找不到可以避免一場會把歐洲捲入戰爭災難的其他辦法。」
希特勒甚至禁止使用「第三帝國」這樣的字眼。對於日益發展的個人崇拜的情形,他也曾對內層圈子裡的人抱怨過——在某些情況下,個人崇拜的情況已發展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在黨新近布置的學習班上,一個女老師十分認真地講述過她自己的一次經歷:有一條會說話的狗,當被問到「希特勒是誰」時,狗回答說:「我的元首。」有個納粹分子當場大怒,插嘴喊道:「你竟敢講這樣荒唐的故事,太可惡了!」那女老師作答時,眼淚都快流出來了:「這個聰明的動物知道,不準活體解剖。猶太人做宗教儀式時不準宰動物的法律,是阿道夫·希特勒下令通過的。所以,出於感激,這條小狗的狗腦便認出阿道夫·希特勒是它的元首。」
他一再重申,若在東方得到自由,他將高高興興地與英國簽訂條約,保證英國的所有屬地。顯然,希特勒是想將這項保證轉給倫敦——也想把接著提出的威脅一起轉過去,「我心裏想的全是如何反對俄國。如果西方竟笨到連這點也不懂,那麼,我便只好與俄國人達成協議,先將西方砸碎,然後再傾全力反對蘇聯。我需要烏克蘭,我們才不會像在上次大戰那樣被征服。」
希特勒正忙於另一件事。「某個非常重大的事件也許很快就會發生。」在乘電梯上主要會議室時,他對施佩爾說。他好像自言自語地提到,他要派戈林出差。「不過,若需要我會親自去的。我把一切都押在這張牌上了。」他所指的是與斯大林簽訂條約。待布克哈特走進室內時,希特勒已火冒三丈,正為波蘭問題大發雷霆。「在事先未得警告時若有什麼事情發生,」他喊道,「我就要用他們夢想不到的全部機械化部隊,像閃電一樣,把波蘭人砸個稀巴爛!」他大聲喊道,「你明白我的話嗎?」
與此同時,希特勒整個夏季都躲在貝格霍夫,既不在外交界拋頭露面,也不發表重要的演說。這段沉默也許是其自身拿不定主意使然,也許與其信念有關:大部分問題,你若不管它,它們便自行解決了。不管屬何種情況,他都不可能做出更能使對手混亂的事情來。這是個被動消極的季節。他耐心地傾聽著墨索里尼寫來的書面警告——是由一位將軍親自送來的。墨索里尼說,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但又說他們兩國都需要和平,「要到1943年後戰爭的努力才會有最大的勝利前景。」當將軍念到墨索里尼不大願意參与歐戰時,希特勒並不想與之爭辯。他自己的意圖還是孤立波蘭,把戰爭限制在局部。至於如何做到這點,他並不需要聽一個義大利人的意見。
斯大林和希特勒都覺得有把握利用對方。這兩個獨裁者都錯了,但在1939年那個忙碌緊張的夏天,沒有一個大國不是在某種錯誤觀念指導下行動的。歐洲是充滿互不相信、互相欺騙和兩面手法的一口大鍋。即使在里賓特洛甫準備動身前往莫斯科時,斯大林仍未完全放棄結成英法蘇三國軍事同盟以反對希特勒的希望。當英國人半心半意地搞這一條約時,他們還秘密地邀請戈林前往英國。無論何處,都是一國背著一國在暗地裡與另一國搞交易,嘴裏不是喊著「真誠」這個陳詞濫調就是滿嘴恐嚇威脅。
離開大使館時,克萊施特好一陣沉思。顯然,阿斯塔霍夫是在把克里姆林宮的一個信號轉給里賓特洛甫。但是,讓克萊施特奇怪的是,令他唱這場戲的開場白的里賓特洛甫這時卻讓他避免與阿斯塔霍夫再接觸,「我並不認為元首希望這個對話繼續下去。」
另一方面,無論是在英國還是法國,那裡都沒有傑出的人物。「我們的敵人只有水準以下的人。沒有個性,沒有領袖,沒有搞行動的人物……」另外,政治形勢也有利,地中海在競爭,東方局勢緊張。目前的所有這些有利形勢兩三年後均將不復存在,「誰也不知道我還能活多久。所以,還是現在就打為妙。」
在遼闊的世界中,他最高尚,
齊亞諾走後不久,赫塞便被令在薩爾茨堡的一家旅館里與里賓特洛甫見面。外長獃獃地看著寫字檯,足有十分鐘,然後才抬頭陰鬱地對赫塞說:「我剛從元首那裡來,不幸的是,他不準備討論張伯倫的建議。」他此處系指威爾遜的建議。「他的意圖完全不同。張伯倫的建議不會被拋掉。到時我們再提它。」他指示赫塞立即飛返倫敦,並把耳朵放靈點兒,「元首意在走險著。他能否成功,這我不知道。反正,我們不想與英國開戰。危險嚴重時要及時遞個信號給我們。」
希特勒雖然躲在山上,但也親自過問此事。他將自己的專機派往但澤,把國聯駐此自由城的高級專員卡爾·布克哈特接來。8月11日,布克哈特抵達了上薩爾茨堡,並立即驅車上了克爾斯坦山上的茶樓。
與此同時,蘇聯又在討好另一方。但是,張伯倫並不願意與蘇聯匆忙建立更加密切的外交關係。他無法相信蘇聯也懷有與英國同樣的目的和目標,更談不上對民主有什麼同情。首相堅信,與俄國結盟會分裂巴爾幹各國抵抗德國的力量。於是,在與蘇聯玩弄「很難得到」的同時,張伯倫用答應援助羅馬尼亞的辦法,加強了支援波蘭的保證。
里賓特洛甫答應再找希特勒談談。在考慮赫塞的意見時,元首「鎮靜得令人驚奇」,這使里賓特洛甫讚嘆不已。但是,希特勒仍心存疑懼,生怕這純是愚弄他的一著。有什麼可保證英國人不自食其言?「元首,」里賓特洛甫報告說,「只願意考慮實實在在的保證。」這樣強硬的態度,也在8月11日里賓特洛甫在薩爾茨堡會見墨索里尼的女婿這一外交行動中反映了出來。齊亞諾是帶著墨索里尼的指示前來的:墨索里尼強調,必須推遲對波蘭的任何入侵。這件事必須通過會談解決。
奇怪的是,乖乖地受里賓特洛甫恫嚇的齊亞諾,竟敢於次日在貝格霍夫與希特勒對壘。午餐時,齊亞諾還拿花飾開玩笑——譯員多爾曼猜測,這是愛娃·勃勞恩布置的。正式討論開始后,齊亞諾機智而有力地反駁希特勒。他警告說,與波蘭的戰爭不可能只局限在波蘭。原因是,這一次西方肯定會宣戰。齊亞諾用最明確的語言指出,義大利還不準備打總體戰,它的戰略物資不敷數月戰爭之用。希特勒溫柔地建議,會談于明日上午繼續,趁天未黑驅車去克爾斯坦山。齊亞諾同意了,但明顯缺乏熱情。希特勒拉他至一扇窗前,向他詳細介紹窗外的自然美景。齊亞諾不自然地打了個寒噤。接著,他便一杯接一杯地喝熱茶——他很不喜歡這熱茶。山上之行使齊亞諾覺得凄涼。當晚他打電話給其岳父說:「情況嚴重。」
斯大林則令阿斯塔霍夫恢復對德的貿易談判。5月20日,莫洛托夫插手這一談判,把德國大使馮·舒倫堡請到克里姆林宮。平常臉孔冷峻的莫洛托夫,此次卻成了和藹可親的主人。但是,在親切的外表下卻埋藏著一副鐵石心腸。正式談判一開始,他便抱怨說,希特勒顯然不太願意簽訂新的經濟協議,這給蘇聯人一種印象,就是說,德國人並非真心誠意,而是出於政治上的原因,在談判中玩弄花招。
元首也不把斯大林看成是真共產黨。「實際上,他與沙皇俄國融為一體,只不過復活了泛斯拉夫主義罷了(也許,希特勒是在不自覺地談他自己和德國)。對他,布爾什維主義不外乎是個手段,是用以欺騙日耳曼民族和拉丁民族的一種偽裝。」


閃電戰不但與其賭徒的天性吻合,而且也與其獨裁者的地位相適應。一個民主國家是經受不起這種經濟突發力的。例如,在集中生產坦克后,立即又轉向民用生產。可能會傷害一個民主國家的東西卻不適用於一個具有奇特的經濟弱點和力量的國家。
里賓特洛甫的莫斯科之行,使日本大使大島驚奇萬分。當晚深夜,他專程前往柏林威茲薩克家拜訪他,當面向他表示不悅。原是泰然自若的大島,此時板著臉孔問,這樣一個向後轉,他怎樣才能向東京解釋清楚?
在執行其外交政策時,大部分國家都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的,就是說,「爐中有兩塊鐵總比只有一塊好」。蘇聯也不例外。其時,它正同時與英國和德國開談。蘇聯急需尋求盟友,其原因,乃與兩年前斯大林血洗(順便提一句,系受希特勒清洗羅姆集團一舉的影響)圖克切夫斯基元帥及其他高級將領,從而削弱了紅軍的力量有關(後來,海德里希吹噓說,紅軍的此次肢解,系他的功勞。在得悉圖克切夫斯基集團在密謀推翻斯大林的情報后,海德里希便通過貝奈斯總統,將這一消息以及偽造的證件轉給了斯大林。不久,蘇聯便派代表前往柏林就證據問題與海德里希談判。蘇聯向他支付了300萬盧布的支票。想來這些支票是做有記號的,因為德國特務每使用一張,便立即被捕。將錢打上記號並不是俄國人耍的唯一的欺騙手段。是斯大林本人將原始材料披露給未起疑心的海德里希?圖克切夫斯基的權力過大,威脅了斯大林的獨裁統治)。德國秘密地加強在紅軍中的力量已近20年之久,但此事並非路人皆知。在《凡爾賽和約》的談判中,德國和蘇聯雙雙被排斥在外。由於都是被拋棄的國家,因共同所受的冤屈,常傾向於彼此,所以,蘇德兩國便暗中進行廣泛的軍事合作。合作的主要締造人系戰後德國小小的軍隊的指揮官漢斯·馮·西克特將軍。1920年底,他在國防部創立了一個管理機關,在柏林和莫斯科均設有辦公室。不久,「容克公司」便在莫斯科郊區開業製造飛機發動機;貝索爾——合資股票公司,也在薩馬拉省製造毒氣。更有意義的是,德國派出20名技術專家以幫助蘇聯建立三座兵工廠,另派出60名文武指導員,專門協助訓練全由日耳曼人組成的紅軍空軍飛行大隊。同樣地,德國的坦克軍官也在喀山附近所謂「重型車輛測試站」內受訓。
返回克里姆林宮時,里賓特洛甫外長神采飛揚。他不但口袋中裝著希特勒的肯定回答,而且還帶著一大幫隨員,包括兩名攝影師在內,浩浩蕩蕩地趕赴克里姆林宮。當德國車隊緩緩駛進神秘的城內時,秘密警察連忙從黑暗中出來護送。車隊從它所處時代的最大口徑的大炮——因為大,誰也不敢使用它——前駛過,還從許多小木房和大教堂前駛過,最終駛抵一座現代化的行政大樓。斯大林在那裡等候。很快,雙方就互不侵犯條約問題達成了最後協議。這是一份簡明扼要的合同。雙方不對對方採取侵略行動,不支持進攻條約一方的任何國家。條約有效期10年,期滿后,將自動延期5年,除非簽約的任何一方在期滿前一年宣布不再續約。
約在8月24日凌晨3時,希特勒領著他的隨行人員上了貝格霍夫高地。北方和西北方天際燒起九*九*藏*書了紅艷艷的雲朵。在山谷那邊,發自這種「北方之光」的一道嚇人的紅光灑在一座名叫溫特堡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山上。「戈特達馬隆的最後一幕,」施佩爾回憶說,「也沒有如此精彩。同樣的紅光沐浴著我們的臉和手。」
由於全然不知這些,德國元首便令里賓特洛甫給克里姆林宮增加壓力。舒倫堡與莫洛托夫匆匆進行了會見。8月15日晚,外交委員莫洛托夫對德國大使舒倫堡之所云洗耳恭聽,卻對問題未做出迅速回答。首先,他說,有幾個問題應該明確。例如,德國是否願意向日本施加影響,讓它對蘇聯採取不同的態度?德國是否願意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如願意,有什麼條件?
20日一整天,希特勒一直在貝格霍夫的大廳里一聲不響地來回踱步,焦急地等待著莫斯科的消息。他臉上的表情十分可怕,使誰也不敢打擾他。他期望這一條約能很快簽訂,已將小型母艦「格拉夫·斯佩」號派往大西洋待命;21艘U型潛艇也在英倫三島沿岸擺好了進攻的架勢。
「不,那是個保護性措施!」
在他的幾個副官看來,他明顯地輕鬆多了。他於7月中旬下山,在慕尼黑作了短暫地停留,在國家歌劇院觀看了專場為他演出的《湯豪瑟》。這部歌劇還有個新的特點,是專為這位國家元首希特勒增加的情節:兩名全|裸的姑娘,一名演歐羅巴,騎在公牛上;另一名演麗達,帶著天鵝。
那一星期里,里賓特洛甫問過赫塞,他是否「完全相信」英國會為但澤而戰?赫塞回答說,他們所有的消息來源都表明,張伯倫舍此無他。對波蘭領土的任何入侵,結果都是戰爭。「元首一點兒也不相信這點!」里賓特洛甫喊道,「有些笨蛋告訴他,英國人只會恫嚇,只要搞點反恫嚇,他們就會跪下。」被裡賓特洛甫表面一套、暗中一套搞得莫名其妙的赫塞忙問,他是否真的認為英國人在搞恫嚇。這位外長說,他曾警告過元首:看樣子英國認為,歐洲的力量平衡有賴於它;或大英帝國受到威脅時,英國人是不會軟弱和低三下四的。
希特勒急不可耐,未再深思熟慮就令里賓特洛甫立刻與莫洛托夫達成諒解。這樣,他便把為事態的發展定步伐的主動權交給了對手。斯大林立刻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他通過莫洛托夫之口回答說,在簽訂政治協議前,必須首先簽訂經濟協議。里賓特洛甫以再次請求舒倫堡速辦作為回答,並指出,經濟協議的第一個階段業已結束。他的指示幾乎是歇斯底里的。他說,下一次與莫洛托夫的會談必須「著重地……為早日實現本人的俄國之行做出努力,並恰當地反對俄國人可能提出來的新的反對意見。在這方面,你必須牢記這個決定性的事實:德波兩國的公開衝突極可能早日發生,因此,我們便對我的立刻訪問莫洛托夫具有最強烈的興趣」。
希特勒是在出錢讓斯大林去辦原可不用簽訂條約便可辦到的事情。蘇聯的經濟及其軍事效能,自清洗以來,仍未恢復元氣,進攻德意志帝國斯大林連想也不敢想。事實上,他從未認真考慮過建立反對希特勒的保護性同盟。他和他的克里姆林宮同事們最希望獲得的就是中立。與德國簽訂條約不但獲得了中立,而且還達到了在資本主義國家間挑動戰爭的目的。在斯大林看來,納粹德國只是另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而已。
里賓特洛甫沒了主意,連忙打電話給阿托利科大使徵求意見——他說,不是因為他是大使,而是因為他是俄國問題專家。阿托利科同意大島的看法,認為軸心國若與克里姆林宮接近,俄國人便更容易在巴黎和倫敦「把貨物吊起來賣」。苦惱的里賓特洛甫想必與身在貝希特斯加登的希特勒在電話里討論過此事,並取得了新的指示。當晚,里賓特洛甫便向莫斯科發出另一封電報,取消了先前主動向俄國人提的建議。馮·德·舒倫堡大使若未收到新的指示便不準輕舉妄動。
為希特勒而死。
希特勒的閃電戰,使其將領也目瞪口呆,因為他們的理論仍源於過去。他們不像希特勒那樣明白,論戰鬥,德國的準備要遠比英法兩國好。這是一場賭博,但他估計到,他能迅速取勝於波蘭,永遠無須與英法兩國交手。奇特之處就在於,他們會覺得報復是徒勞無益的。他必須用某種方法將西方中和——或恫嚇,或動武——以便到1943年時,他能實現自己的真正目標即征服蘇俄。阿道夫·希特勒睜大雙眼,準備迎接命運。
這一著說明,對於英法兩國向波蘭做的保證,希特勒是不太相信的。盟國為挽救面子,充其量只宣戰,如德國不發動反攻,討價還價還是可以的。各國的命運也就因此失算而決定了。這份戰爭令由凱特爾合簽。凱特爾,與他所磋商過的將領一樣,反對與波蘭發生任何衝突。大家都一致認為,德國還未做好戰爭準備。
這陣大腦體操確實做得非常出色,卻又被他對羅斯福的攻擊所超過。這個攻擊——至少是為了取悅德國聽眾——是諷刺和挖苦的傑作。這是早年的希特勒,是酒吧間侍者和辯論者的希特勒。他將羅斯福總統的電報逐點予以反駁,像中學校長那樣,逐點將之抹去。他的重重的諷刺和挖苦,令國會內人人聽來順耳;每次反駁后,笑聲和鼓掌聲一次高過一次。帶頭捧腹大笑的是會議主持者戈林。(在紐倫堡審判期間,把這個演講的電影再次放給戈林看時,他再次大笑不止。)當元首最終接觸到總統要求德國應保證不再進行侵略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嘲笑和反擊——這使人笑得更加開心——卻未能回答這個問題:他是否會侵略波蘭?
進晚餐時(據施佩爾說)希特勒收到一封電報。讀完電報后,他臉色通紅,兩眼空虛地望著窗外。猛然間,他雙拳猛擊檯面,連玻璃都嘎嘎作響。「到手了!」他高喊著,聲音中充滿了感情。「到手了!」喊完,他一屁股坐回原位。誰也不敢問一聲,繼續默默進餐。
斯大林採取了下一個步驟。4月17日,蘇聯大使阿列克塞·梅利卡洛夫拜訪了里賓特洛甫的主要下屬馮·威茲薩克男爵。這是10個月以來俄國人的第一次來訪,以一件本由較低級官員處理的事為來訪的借口。談話快結束時,梅利卡洛夫問威茲薩克對蘇德關係有何看法。他的回答是:德國曆來希望與俄國建立雙方均滿意的商業關係。梅利卡洛夫大使的回答,毫無疑問,是希望建立友好關係的信號:俄國沒有理由不與德國在正常的基礎上共存,「從正常這點出發,關係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霍夫曼擔心,在曾與赤色分子數十年如一日進行鬥爭的忠誠的國社黨人中,會出現反響。「黨和全世界一樣,都會大吃一驚,」希特勒故意答道,「但,我的黨員了解我,也信任我。他們知道,我絕不會脫離我的基本原則。他們將會明白,此次冒險一賭的最終目的,是要掃除東部的危險並在我的領導下——使歐洲更快統一。」
小學生也被教會了唱頌歌:
「很好,總理先生,我很明白這意味著一場大戰。」
由於西方對它置之不理,蘇聯再次轉向德國。1939年初,蘇聯接受希特勒的建議,邀請里賓特洛甫的一名副官前往莫斯科,就新的貿易條約一事開始談判。數天後,倫敦的《新聞記事報》發表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說斯大林正與納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對此,斯大林深信不疑。在向第十八次黨代會發表的一篇演講中,斯大林宣布,蘇聯決不會被西方拖進對德的任何戰爭中去,「我們贊成和平,贊成鞏固與所有國家的貿易關係。」德國報紙抓住「所有」二字大做文章,認為這是向帝國做的新建議,蘇聯報紙則對它們能予以識別而表示祝賀。
4月20日,是希特勒50歲壽辰。近日來他常怒形於色,說明他已沒有耐心了。時光在飛逝;他相信,自己只有數年擁有健康體魄的時間去完成任務。與通常一樣,1939年希特勒的生日是通過盛大的閱兵來慶祝的。場景雄偉壯觀——國防軍三軍以及武裝的黨衛隊均有代表——目的在於警告敵人。應希特勒的明確要求,閱兵中表演了最新式的中型炮、重型坦克炮、高射機槍和空軍的探照燈。一隊隊戰鬥機和轟炸機從頭上轟鳴而過,又多又嚇人。出席閱兵式的外國使節,對德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閱兵,各有自己的印象。他們也沒有忽視把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哈查作為主賓、放在希特勒身旁的意義。
對希特勒這樣一個人,兩面手法是不能無限期地玩弄下去的。貝克終於被迫接受希特勒的邀請。1939年1月初,貝克來到了貝格霍夫。如果他害怕像許士尼格、提索和哈查那樣,受到大聲呵斥,那他就錯了:他又愉快又驚奇。沒有威脅,只有引誘,希特勒只暗示可能要消滅捷克斯洛伐克,對波蘭,則將給予更多好處。這套手法失敗了。貝克大耍外交辭令,連歸還但澤一事都不予考慮。
希特勒認為,接觸的俄國人級別太高了,便令威茲薩克去探聽阿斯塔霍夫的口風。3月31日,他按指示執行。從內容和語調上看,他們的談話都讓人恢複信心。元首於是便於當日晚些時候發電報給舒倫堡,指示他一定要「與蘇聯進行談判」。這封電報剛一發出,另一封又發了出去,建議恢復與俄國人進行的經濟談判。然而,斯大林的疑心超過了希特勒的疑心。到6月底,由於未取得重大成果,希特勒便下令中止談判。雙方似乎都急於要共度的蜜月也就告吹。
由於許多有影響力的波蘭人士也與希特勒一樣,既害怕赤俄又仇恨猶太人,和平解決這一分歧似乎不乏希望。但波蘭外長約瑟夫·貝克上校,一再拒絕希特勒要他訪德的邀請,而暗中卻極力加強與俄國的聯繫。1938年底,兩國發表了蘇波友好的聲明,兩國的貿易談判也得以開始。
為希特勒而生,
他的矛盾言辭,令聽眾摸不著頭腦。正在此時,忠實的凱特爾自我解釋說,元首的意思不外乎是要向各將領表明,他們的疑慮是沒有根據的,戰爭不會真的爆發。希特勒還說,他做一個勇敢預言,要與英法打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我們可輕易逃脫的想法是危險的,不會有這種可能性。我們必須破釜沉舟,同時,這也不再是什麼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八千萬人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基本的目標是讓英國屈服。「我們不會被迫進行戰爭,」他說,「但是,我們無法避免一場戰爭。」
西線若發生衝突,希特勒打算讓英法兩國首先動手,把發生敵對行動的責任推給英法兩國。如英法為報復而進攻德國,陸軍應盡量在這個地區保存力量。「下令反攻的權力應絕對由我掌握」,是否空襲倫敦,決定權也在他手中。
希特勒在赫拉德欣宮宣布對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實行託管的當天,羅馬尼亞大使便警告英國外交部,在今後數月內,希特勒將佔領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不久,英國駐巴黎大使又發回一封令人大吃一驚的電報,更是把倫敦倉促地重新制定對外政策的人們引入歧途。這封電報錯誤百出。因為,為了保密,它是由大使九*九*藏*書埃立克·菲普斯爵士親手列印的。「希特勒自己的願望,」他寫道,「在戈林、希姆萊、里賓特洛甫、戈培爾和萊希瑙等人的支持下,是要在六七月間對大不列顛發動戰爭。」這個謠言大概是德國國內反希特勒集團放出的,因為他們極力要挑起武裝衝突。事實上,元首根本無意打英國,所稱的對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進行佔領,也僅限於經濟領域。他的眼光其實是放在解決德國與波蘭的令人煩惱的分歧上的。這些分歧是在世界大戰後由盟國製造出來的,目的在於遏制德國的侵略。德國不但喪失了西普魯士和波森的大部分省份,而且還沿維斯杜拉河開闢一條通向波羅的海的走廊,為內陸國波蘭提供一個出海口。位於這條走廊盡頭的但澤成了自由港,以便作為波蘭的一個海港。這條所謂的「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省與祖國分開,是最能激起德國愛國者民族情緒的一件事,而矛盾的焦點又在但澤上,因為居住在那裡的幾乎全是日耳曼人。
幾個小時后,齊亞諾便沒精打采地坐飛機回家了。「我回羅馬去了,」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對德國人,對他們的領袖以及他們辦事的方法反感透了。現在,他們已將我們拖進一項我們並不需要,且有可能連累政府和整個國家的冒險中去了。」
這篇演講的目的,與其說是說服敵人,倒不如說是為了滿足他的手下。他所需要的是時間,以使波蘭問題獲得有利的解決。他覺得,自己的講話已達到了目的,便跑進他的半官方別墅貝格霍夫隱居起來。在之後的酷夏中,他一點兒也不願觸及波蘭,但對於俄國,他卻張口就來。克萊施特一邊喝茶一邊狡猾地提出的初步友好的問題現正發展為真正的熱戀。在爆炸性的國會演說后不久,在蘇聯報紙的后版上出現了一條似乎不惹人注目的消息:馬克西姆·李維諾夫的職務已由V.M.莫洛托夫接替。這是一條聳人聽聞的消息,最欣賞它的莫過於德國大使館了。當晚,德國的臨時代辦便打電報給威廉大街說,外交委員會未對此事做出解釋,但李維諾夫(他的夫人愛維是英國人)的被解職看來是他與斯大林的意見分歧的結果。李維諾夫本人系反對軸心國的集體安全的象徵,他的下台意味著斯大林已放棄了這條路線。猶太人李維諾夫被非猶太人替換一事表明,對英國的初步建議業已不相信的斯大林,已將大門向其在柏林的反猶夥伴打得更開了。然而,有件難堪的事不但俄國人對希特勒瞞著,就連他自己的外交官員也對他瞞著:莫洛托夫的妻子是猶太人。
下午6時,里賓特洛甫見到了斯大林。斯大林和藹可親,莫洛托夫卻不動聲色。首先講話的是里賓特洛甫,他表達了他的國家願意在新的基礎上建立德蘇關係的願望。從斯大林的3月演說中,他了解到,斯大林先生也有同感。斯大林把臉轉向莫洛托夫,問他是否先講。外交委員順從地回話說,首先作答是斯大林的特權。
阿道夫·希特勒是救星、是英雄,
由於當了元首,肩負重任,希特勒的私生活已難得有趣,而這一小插曲是罕有的私生活的一個例子。他給愛娃·勃勞恩的時間也很少;直到1939年年初她才住進總理府內的卧室。她睡在興登堡生前的卧室里;室內的主要飾物是一幅俾斯麥的大畫像。元首有令,窗帘永不準拉開。這間憂鬱寡歡的卧室(及一梳妝室)可與元首的書房相通。但他卻要她通過用人專用門進出他的房間。
次日——4月1日,德國元首發表了一篇演講,對英國進行諷刺,作為對英國下院團結一致的回答。他問,英國有什麼權利對德國的生存權進行干預?「今天,如果某個英國政治家要求將每個有關德國權利的重要問題都得首先拿到英國來討論,那麼,我同樣也可要求,英國的每個問題也必須首先與我們討論。當然,這個英國人也許會回答我說,巴勒斯坦就沒有德國人的事嘛。我們不想與巴勒斯坦有什麼來往。然而,就像我們德國人管不著巴勒斯坦人的事一樣,你英國也管不著我德國的生存空間的事。」假若英國認為德國人做這無權做那也無權,你英國人又有什麼權利在巴勒斯坦將只要求保衛家園的阿拉伯人槍殺?
斯大林明白,每拖延一小時,對希特勒而言都是痛苦的(也許,斯大林的探子已探得了希特勒9月1日這個限期)。於是,他便令莫洛托夫在下次與舒倫堡會談時(8月19日),與通常一樣,採取拖延戰術。這樣,儘管舒倫堡一再懇求採取行動,外交委員莫洛托夫依然逐點進行冗長的辯論。但是,在舒倫堡走後半小時,蘇聯人突然改變其戰術:莫洛托夫又想把舒倫堡請回克里姆林宮。他于當日下午很晚時才來到克里姆林宮,但一進門他便明白,莫洛托夫有好消息給他。在向舒倫堡表示歉意、不該為他帶來諸多不便后,莫洛托夫說,他剛被授權將一份互不侵犯的條約草案交給他,並將在莫斯科接待里賓特洛甫先生。當然,他並未解釋說,英法蘇之軍事談判已陷入僵局,斯大林已失去了對西方的所有耐心。也許,他歷來就有意與希特勒結夥,只是把與英法之談判作為一種手段,以便從希特勒那裡得到更有利的條件。
那天下午,兩架德國「康多爾」在莫斯科機場著陸。機場上,看到卐字旗與斧頭鐮刀旗並排在空中飄揚,里賓特洛甫非常高興。在檢閱空軍儀仗隊后,里賓特洛甫外長乘車前往下榻處——先前的奧地利使館(是否是俄國人的諷刺?)。馮·德·舒倫堡公爵通知他,克里姆林宮于下午6時與他會晤,但說不準是莫洛托夫還是斯大林見他。「莫斯科的怪風俗。」里賓特洛甫暗想。
顯然,斯大林到這間屋子裡是來談生意的,不是來玩的。3小時后,除斯大林堅持要納入俄國勢力範圍內的兩個港口外,其餘各點里賓特洛甫均已同意。關於這兩個港口,里賓特洛甫說,他得首先徵求元首的意見。於是,會談暫停,好讓里賓特洛甫與希特勒磋商。
「在這個問題上,我必須用行動去判斷。」希特勒說完,重又反唇相譏。漢德遜威脅說,德國所採取的任何行動都意味著戰爭。一聽此話,希特勒又幾乎歇斯底里起來。他喊道,在這樣一場戰爭中,德國沒有什麼可輸,大不列顛可有許多東西會輸掉。他沒有戰爭的願望,但也決不退縮。比去年9月,他的人民此時更加支持他了。他突然宣布,他會給張伯倫一個書面答覆且於下午交給漢德遜。說完,會晤便宣告結束。
一系列的閃電戰——靠短期的生產爆發力維持——將使希特勒看來好像很強大。他避免為常規戰爭進行大規模生產,因為這意味著經濟毀滅。他的哲學是窮漢的哲學,只有靠膽識才能成功。用戰爭冒險的辦法,他已取得了一系列廉價的勝利,而這個戰爭冒險正是他的較富裕的敵人幾乎不惜一切代價要避免的。
與其將領一樣,希特勒對此也是了如指掌的,但他考慮的是一種不同的戰爭:閃電戰,即用足以保證迅速取勝的兵力和戰鬥強度,全面發動突然襲擊。這既是戰略概念也是戰術概念。他曾發誓,永遠不讓長期戰爭帶來的苦難重新在德意志的國土上出現。對部隊,他只在廣度上而不是在深度上進行武裝,其原因也就在於此。常備武器的生產率較高,不為長期戰爭組織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德國經濟的這種組織方法,是希特勒有意這樣搞的。他的目標在於迅速地生產武器,而不是增加兵工廠,或改組兵工廠的結構。
有個目擊者告訴赫塞,希特勒第一次聽到有此提案時高興得像什麼似的。「這是多時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他喊道。喊完,他便像孩子似的想入非非。他畢生的夢想,即與強大的大英帝國結盟,就要實現了!但幾乎就在同時,他又心存恐懼,指責威爾遜設圈套,使波蘭人免受應得的鞭撻。「希特勒想要什麼?」赫塞問向他透露消息者——里賓特洛甫在總理府的聯繫人瓦爾特·赫威爾。回答是:元首一心想迫使波蘭人屈服。
對希特勒而言,條約是他的勝利,不是斯大林的。顯然,他已將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所做的預言(德蘇聯盟必導致戰爭,而這戰爭必「令德國完蛋」)忘得一乾二淨了。在作此預言后數年,他曾私下向鮑曼透露過,說打那以後他已改變了主意,希望與蘇聯人簽訂的條約是「真誠的,但並非無保留的友好」。他想,在經過多年執政后,斯大林這個現實主義者,會擺脫那模模糊糊的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只將它當毒藥留下,以供外用。他對待猶太知識階層的殘酷方法更令人有此看法。「根據雙方的殘酷現實,我們原本可以簽署長期協定的……總之,這是一份被一隻鷹眼所監視、一隻手指已扣在扳機上的協定!」
一個星期後,他到了白萊特,參加了一年一度的瓦格納音樂節。這次音樂節除演出了《尼伯龍根的指環》外,還增加了扣人心弦的《帕西法爾》。每次演出他都邀請他中學時期的朋友庫比席克前來觀看,但直到8月3日,即《戈特達馬隆》末場演出后一天,他們才相見。那天下午,黨衛隊一名軍官陪同庫比席克來到萬弗里德旅館。希特勒用雙手緊緊握住老朋友的右手,庫比席克感動得連話都說不出來。
斯大林所追求的西方,在達成協議方面,並不比希特勒更有所進展。在倫敦,由於克里姆林宮不願認真談判,哈利法克斯勛爵已忍無可忍。他向邁斯基抱怨說,什麼都說不行,這並不是談判,它「酷似納粹對待國際問題的方法」。蘇聯於6月29日通過《真理報》對此做了回答。《真理報》的這篇題為《英美政府不願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蘇聯簽訂條約》的文章寫得非常辛辣。蘇聯在遲疑的真正原因是,它積極地懷疑英國的目標是將它卷進對希特勒的一場戰爭中去,而自己則將軍事上的損失減至最小。同樣持懷疑態度的日本駐倫敦大使向東京報告說,據自己的印象,英國又與通常一樣,在耍兩面手法:用與蘇聯進行的條約談判威脅希特勒,用與德國保持和平的計劃反對斯大林。
奇怪的是,在《我的奮鬥》一書及其早年的演講中,希特勒這個最具有民族主義思想的日耳曼人,卻未給它以多少篇幅。這倒不是說希特勒對波蘭人懷有友好感情——根據他的標準,波蘭人是低人一等的下人——而是因為他被蘇聯這個唯一能滿足德國的生存空間的國家所困擾。從他上台伊始,希特勒就將波蘭問題降到最小的程度,並於1934年與華沙簽訂了有效期為10年的互不侵略條約。在公開場合,他炫耀德波友好,而且人們還記得,他邀請波蘭人參加了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會議。波蘭人高高興興地接受了邀請。但他們並不明白,這種宴會的賬最終是要由客人來付的。在慕尼黑會議后一個月,賬單被送來了——里賓特洛甫邀請約瑟夫·利普斯基大使前往貝希特斯加登的格蘭德飯店與他共進午餐。里賓特洛甫說,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的時刻終於到來了。他建議——他的態度非常友好——波蘭將但澤歸還德國,允許德國建造聯結東普魯士和德國其餘部分的走廊。作為報答,德國允許波蘭使用但澤這個自由港,保證其目前的邊界不變,並延長雙方簽訂的條約。里賓特洛甫進一步建議,兩國在對波蘭猶太人實行移民的問題上實行合作,並「在反對共產國際條約的基礎上,對俄國實行共同的政策」。
希爾格長篇大論地說明,蘇聯並不是一read.99csw.com個軍事威脅,因為它需要一個和平環境去搞經濟建設。希爾格一走,希特勒便說,他自己已「有點兒俄國味道了」,還可能聽信于俄國的宣傳。「不過,如果他是對的,我便不能同意斯大林的和平建議。我必須儘快中斷那個巨人內部鞏固的過程。」他令里賓特洛甫在對蘇關係中原地踏步。
到此時,希特勒已比里賓特洛甫還焦急了,原因是,他為波蘭戰役所定的截止日期只有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了,而他仍要得到斯大林的保證——蘇聯紅軍將不予干涉。就在這節骨眼上,他若不是運氣亨通就是強使之然。在舒倫堡與莫洛托夫會談后一天,波蘭出現了一次危機。但澤的納粹通知波蘭海關官員說,他們接到命令不再受稽查。波蘭做出了反應:它憤怒地要求取消命令,但澤自由市參議院總裁也憤怒地否認曾發出過這樣的命令,並攻擊說,波蘭是在尋找借口,威脅但澤。這真是小人得勢。他迅速地於8月9日奪過指揮權。同日柏林警告華沙,它若再向但澤發出最後通牒,「必然會使德波關係更加緊張」。原來是一場小小的風波,現卻被弄成一場嚴重的危機——波蘭反駁說,德國若出面干涉,波蘭將視之為侵略。
人們記得,這種有利於彼此的秘密安排,發展成為政治上的友好關係,於1922年的復活節《拉巴洛條約》的簽訂而正式確立。這是反對《凡爾賽和約》諸國的有力的聯盟。一方面,它向蘇聯保證,德國不參加任何國際財團,對蘇聯經濟進行剝削;另一方面,它又解除了德國受包圍的威脅。但是,希特勒的崛起卻成了德蘇關係的轉折點,至1938年,德蘇兩國的友好關係實際上已完結。在未與蘇聯磋商的情況下,德國與英法兩國簽訂的《慕尼黑協定》,又使情況發生急劇變化。
波蘭此次以及在其他場合表現出來的勇氣,獲得了一個令人吃驚的報答:倫敦主動提出,若波蘭遭到納粹侵略,英國將給波蘭提供軍援。貝克「毫不遲疑地」接受了。在3月的最後一天,張伯倫「形容憔悴」,步入下院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幾分鐘后,他起身宣讀一份聲明。他讀得很慢,語調也很平靜。他把頭放得低低的,好像看不清楚字似的。「若發生任何明顯地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他說,「而波蘭政府也認為有絕對必要使用其全國的力量抗擊這一行動時,英國政府將立刻認為自己有責任向波蘭政府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他補充說,在此之前,關於這點,波蘭人已得到保證,而法國也授權他宣布,法國參与英國做出的這些保證。他坐下后,廳內自發地響起了歡呼聲。自他從慕尼黑返回后,這是首次表示真正的同意。無條件的支持是張伯倫真正放棄綏靖政策的第一個物證。英國終於團結起來並承擔了義務。
漢德遜頑強地為英國的立場辯護。他用的是德語——一種他尚未掌握的語言。希特勒將漢德遜的論點撂在一邊,開始了威脅恫嚇。他說,波蘭若有風吹草動並膽敢在反對德國人或但澤方面再向前挪動一步,他便立刻進行干預。還有,西方若總動員,德國也將用總動員作為回答。
表面上,得勝者是希特勒。8月22日,他一早醒來,覺得信心百倍。里賓特洛甫帶著給駐莫斯科的德國外交使團的最終指示離開貝格霍夫后,元首召見了高級將領和他們的參謀,在寬闊的接待室內舉行了一次特別會議。由於坐在大桌后的希特勒搞一言堂,這其實是演講,而不是開會。「把你們找來,目的是要把政治局勢向大家描繪一下,這樣,你們才能看清我賴以做出行動決定的各種因素,同時也是為了增強你們的信心。」他說,與波蘭的矛盾遲早總要爆發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最好是立刻行動。「首先,有兩個個人的因素:我自己的個性和墨索里尼的個性。主要的是一切均靠我,靠我的生存,因為我有政治天才。也許,將來不會再有人像我這樣對德國人民充滿信心。所以,我的生命是大值里的一個因子。但我可在任何時候被一個罪犯或笨蛋消滅。第二個個人因素是義大利總理。他若有個長短,義大利是否仍忠誠於他們的聯盟,這是值得懷疑的。」
齊亞諾與里賓特洛甫之間的冷淡也擴至秘書間。午餐時,他們幾乎未交談隻字。其間,齊亞諾臉色蒼白,對一個義大利人耳語說:「我們幾乎要打起來了。」
上帝就是希特勒,
這項條約的簽訂,好像使希特勒拿到了冒險發動戰爭的許可證似的。次日,信心十足的元首便把高級軍官召至總理府內的書房。他解釋說,解決德國經濟問題的方法與德國和波蘭的分歧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澤根本不是爭執的目標。這是我們向東擴大生存空間的問題,也是取得食品供應和解決波蘭的爭端的問題。」
舒倫堡和希爾加彙報完后,雙雙勸里賓特洛甫不要給人以急於求成的印象,要慢慢來。里賓特洛甫聽得不耐煩,把手一揮,打斷了他們的話。他叫大使通知俄國人,說他必須於24小時內趕回柏林。他一邊說,一邊急急忙忙地吃飯,然後便奔克里姆林宮去了。
到了次日上午,齊亞諾已一蹶不振。與希特勒進行第二輪會談時,對義大利無力參戰一事他隻字未提。他那傑出的辯才一下子不翼而飛了。令譯員施密特驚詫的是,「他像摺疊小刀一樣給折了起來」。昨日的冷靜而決斷的政治手腕已不復存在了。元首向他保證,英法兩國決不會因為波蘭而打仗。對此,齊亞諾只洗耳恭聽,無動於衷。「從前,當我們的看法與你的相反時,你常常是對的,」齊亞諾說,「這一次,我想,你也許比我們看得更加清楚。」
漢德遜妄圖令希特勒相信,張伯倫歷來是支持德國的。「直到今年春天我也是相信這點的。」希特勒幾乎憂愁地說。接著,漢德遜便衝口說道,他個人從不相信英法蘇三國條約。他個人倒傾向於由德國而不是英國與蘇俄簽約。希特勒的回答是不吉利的。「錯不了,」他說,「會是個長期條約。」這個話題漢德遜是不會隨便放過的。他辯論說,與他一樣,元首也明白,俄國人總是在製造困難。不管屬何種情況,他堅信,張伯倫並未改變其對德的態度。
8月22日上午聽過希特勒講解入侵藍圖的軍人,未提出隻言片語的批評意見,午餐后被帶進來訓話的野戰將領也未提出任何反對意見。元首勸他們不必發慈悲。「強權即公理。」他說完后便宣布入侵波蘭的時間有可能定在星期六即8月26日的拂曉。
這是一份常規的協定,但是秘密議定書卻不然了。它瓜分了東歐。同樣不尋常的是,斯大林竟願意在簽字時拍照。他精神奕奕,導演了簽字儀式上最好的一張照片的拍攝。他向里賓特洛甫的黨衛隊副官理查德·舒爾茲招手,要他與眾人一起照相,但年輕的舒爾茲不敢想象斯大林是在叫他。最後,斯大林抓著個子高得出奇的舒爾茲的胳膊,把他拉到里賓特洛甫身邊。也許,斯大林有意要為照片增添些青春的氣息;也許是因為他知道舒爾茲的弟弟是希特勒的黨衛隊的軍官。
這絕不是著了征服迷的某人的胡言亂語,而是一次招供:不進行戰爭,德國不能再作為一個大國繼續下去。只有東方無窮無盡的資源才能拯救帝國;另一個選擇,即與西方將就下去,卻包含著各種風險,而這是不能接受的。如果他向世界暴露真相,就是說,他一直在恫嚇和逃避戰爭的較量,那麼,德國的威信和力量就會像泄氣的氣球,很快消失。
「那是你們自己的方法。」貝克說。
威茲薩克是這場力量懸殊的決鬥的沉默的見證人。與漢德遜一樣,他也堅信希特勒真的是震驚了。但是,漢德遜剛一走,門剛一關上,希特勒便拍了一下大腿(已成了習慣),笑了。「張伯倫熬不過這場對話,」他趾高氣揚地說,「他的內閣今晚就得倒台。」
4月19日,羅馬尼亞外長格里戈伊里·加芬庫到總理府拜訪了希特勒,從希特勒口中了解到了關於他對這一建議作何反應的第一手材料。一提到英國,希特勒便從椅子上站起來,在室內走來走去。他喊道,英國人為什麼看不出他所希望的無非是與他們達成協議?英國如果想要戰爭,那就讓它要吧!「這將是一場破壞力大到無法想象的戰爭,」他警告說,「戰場上連兩個武裝齊備的師都湊不出的英國,怎能看到現代戰爭是什麼樣子?」
因此,波蘭(儘管與德國有友好條約)必須被消滅。「我們不能重複捷克事件,」他警告說,「那會出現戰爭的。我們的任務是孤立波蘭。」只有在西方不參戰的情況下,對波蘭一役才能告捷。因此,他把發布進攻令的最後權力保留在自己手中,「這若辦不到,那還不如進攻西方,並同時將波蘭解決。」
喝完咖啡后,希特勒以和諧悅耳的語調告訴客人們,德國正與俄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在這兒,你們看看,」他說,「是斯大林來的電報。」據霍夫曼回憶,元首當時高興至極,猛拍膝蓋——這是攝影師霍夫曼從未看見過的。總管康能堡端來香檳酒後,眾人忙作一團,互相碰杯慶賀,為外交上的一次大勝利而乾杯。一會兒,希特勒領大家進了地下室的小型電影院,觀看斯大林檢閱紅軍的大型閱兵遊行。元首議論說,多麼幸運啊,如此強大的軍隊已被中和了。
希特勒攻擊說,與波蘭實行和平解決的一切政治可能性已沒有,這不是毫無根據的。貝克上校不但避而不與希特勒會談,而且還跑到多維爾與英國簽約。他受到了官方和公眾的熱烈歡迎。他還享受了熱情的款待,特別是還與國王和王后共進午餐。但由於他生性傲慢、隱秘而多疑,所以在進行正式會談時,他就不那麼能接受意見了。英國和波蘭同時與蘇聯建立反希特勒陣線,遭到貝克的激烈反對。貝克更怕俄國向波蘭進攻,拒絕參与可能突然導致與希特勒交戰的任何事情。在這點上他是紋絲不動,所以,在4月6日他與英國簽訂的暫時的互助條約中,蘇聯便被排除在外,不準插手。
元首更關心的是加強他與墨索里尼的關係,至少目前是如此。墨索里尼對阿爾巴尼亞的突襲雖然使他難過(希特勒要的是取樂,而不是真干),但自那時以來,他一直在與義大利談判,以締結一個更有約束力的軸心條約。此條約於5月22日簽訂,儀式還相當隆重。它被稱為《鋼鐵盟約》,把義大利的命運和德國的命運無可挽回地捆在一起。對希特勒而言,這項條約系外交勝利的產物,因為它保證,在戰爭期間一方「將用其海陸空三軍的全部力量」支援另一方。令人難以相信的是,由於急於取悅希特勒,墨索里尼甚至未讓其內閣或政治和法律專家們去核對條文內容——此條約甚至沒有明文規定「只是在遭敵進攻時本條約才有效」。這樣,墨索里尼便大意地把義大利的命運置於他的夥伴的掌心。
希特勒也急於要與斯大林達成交易。不過一小時,威廉大街便打來電話,做了言簡意賅的回答:「答案是可以,同意了。」與此同時,里賓特洛甫又在下榻地急急忙忙進餐。他一邊吃,還一邊熱情洋溢地談論斯大林和莫洛托夫。
希特勒是願意延長其生存空間的夢想的。他要舒倫堡說服莫洛托夫,讓他相信德國根本無意擴張至烏克蘭。對新近簽訂的《鋼鐵盟約》,俄國人也用不著恐懼,因為它完全是針對英法兩國的。舒倫堡又進一步獲得指示,要他向莫洛托夫說明,如希特勒認為有必要對波蘭動武,蘇https://read.99csw.com聯也不會遭難。再者,與德國簽約要更加實用得多,這一建議是誘人的。因為,在外交辭令後邊,還明明白白地邀請蘇聯去瓜分波蘭。英法兩國不能或不會及時援救波蘭的論點,對斯大林那樣一個實用主義者說來,也是有吸引力的。
他統治著勇敢的新世界。
與元首一樣,里賓特洛甫對義大利總理不親自出馬,只派使者前來的做法也很不滿。據說,齊亞諾每次前來德國,都要酗酒和搞女人。為此,元首和里賓特洛甫都鄙視他。會談時,里賓特洛甫忠實地將他主子的想法轉告了齊亞諾。也許,這位外長自己也有這些想法。反正,他的行動與希特勒的一般無二,齊亞諾口若懸河,要求和平解決,但里賓特洛甫全然不聽。最後,齊亞諾問里賓特洛甫要什麼:走廊還是但澤?「已不是這個了,」他答道,「我們要戰爭。」
政治戰線方面,在希特勒在白萊特欣賞《崔斯坦》的當天,里賓特洛甫批准恢復與阿斯塔霍夫的談判。談判結果雖然令外長高興,但彼得·克萊施特卻警告他勿讓斯大林看出德國急於求成,尤其不能為一條約而搞特殊姿態。他們應該等待,也許用不了半年,便可達成令雙方滿意的協議。里賓洛特甫笑了。兩個星期內他們便可簽約!他對克萊施特勸他要有耐心的忠告置之不理。為了急於完成條約以對付英國,里賓特洛甫令舒倫堡再次會見莫洛托夫,並建議認真進行政治會談。這次會晤於8月3日舉行。德國大使報告說,此次會談所得的印象是,蘇聯決心與英美兩國簽約,「如果他們能完全滿足蘇聯的願望的話」。肯定的,這印象是莫洛托夫所希望散布的。他與斯大林兩人均注意到了威廉大街的焦急情緒:他們一方面在引誘德國,另一方面又牽著英國的鼻子走。
對許多崇拜者而言,他是德國的救星:「元首是本世紀唯一能掌握上帝的霹靂併為人類而重新改造它的人。」對其他人而言,他勝過彌賽亞——上帝本人:「我的孩子們把元首看成是為萬物發號施令,安排一切的上帝。在他們眼中,元首是萬物之主。」
此次閱兵雖使許多人嚇破了膽,但是,見到如此強大的武裝力量,大部分德國人均引以為豪。50歲壽辰也是掀起另一次頌揚希特勒的宣傳浪潮的借口。
即使如此,俄國人還是小心謹慎地行事。莫洛托夫告訴舒倫堡,只有在他們的經濟協定簽字后一星期,他才能接待里賓特洛甫;如今天簽字,那就是8月26日,若明天簽,那就是8月27日。希特勒想必曾帶著複雜的心情閱讀舒倫堡的報告——對可能簽訂這份條約表示高興,對斯大林堅持先簽經濟協定表示憤慨。這比訛詐好不了多少,但希特勒又沒有別的法子。這份經濟協定於凌晨2時匆匆簽訂。根據這個協定,德國將貸給蘇聯2億馬克的商品貸款,利息為0.5分,以購買機床和工業設備。「廣義上的」軍用物資,例如光學儀器和裝甲板,也可得到供應,但相比之下數量較小。蘇聯將用原料償還這一貸款。
兩天後,里賓特洛甫告訴赫塞,說他已將他們的全部論點轉達給了希特勒。但他仍相信,如英國果真為但澤這樣一件小事便投身戰爭,那麼,與英國開戰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由於這個建議是如此自發地提出來的,以致使威廉大街也出現了一些小驚慌。首先,里賓特洛甫將希特勒建議的內容通知了日本大使大島,催促他向東京發電,請日本也同意此建議。在日本,批評大島將軍的人都把他看作是希特勒的應聲蟲。但是,如果需要的話,他會變得非常頑固不化的,他連電報都拒絕往家裡發。他辯解說,任何一個軸心國若與蘇聯(雖未宣戰,蘇聯的步兵和坦克卻在中國東北—內蒙古戰線上與日軍進行殘酷的戰爭)達成協議,必然會使日本參加日德意同盟條約的全部機會喪失殆盡,而日本的參加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
一聽到條約已簽訂的消息,希特勒就從餐桌旁跳了起來,喊道:「我們贏了!」他雖然放棄了奪取整個波蘭的機會,卻中和了俄國。現在,他可放開手腳去對付波蘭了。沒有蘇聯在他們那一邊,英法兩國充其量只是口頭威脅威脅罷了。另外,他也得到保證,他可從東方取得那些因英國封鎖,可能被剝奪的原料。
趁等待書面回答的機會,漢德遜返回薩爾茨堡,給在柏林的下屬掛了個電話,要他們通知倫敦,希特勒「全不妥協,不能令人滿意。不過,在拿到書面答覆之前,我不能再說什麼」。一會兒,他又被召回貝格霍夫。據漢德遜的報告說,這一次,希特勒恢復了平靜,「一次也未提高嗓門」,但他的頑固並未減少分毫。他攻擊說,「英國已下定決心毀滅德國」。
在貝希特斯加登(在那裡,愛娃的住房很舒適,與元首的緊緊相連),或在總理府,每逢重要客人來訪,她便被關在屋裡——這是她最難熬的時刻。她渴望能見到霍爾蒂海軍上將、胡佛總統、羅馬尼亞國王卡洛爾·阿加·汗和其他要員。然而,她卻像孩子一樣被關在房裡。她私下對友人說,有一次,她求希特勒讓她見見溫莎公爵夫人,因為,她想,她們兩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卻遭到希特勒的拒絕。這是最令她難過的。但她也明白,來自全世界的偉大人物都敬重她的情人。這,她很高興,但也只能以此聊以自|慰,使她的熱切等待著的生活好受些。另外,這怎麼也比早年孤單和狐疑的生活要強,那種生活曾兩次導致她自殺未遂。
他從諷刺轉向威脅恫嚇。「日耳曼帝國,」他說,「決不想永遠容忍恐嚇,連包圍的政策也不能容忍。」這威脅,相對而言,是比較溫和的,想來他必花了不少毅力才將自己的感情控制得如此出色。私下裡,他卻慷慨激昂。那天下午,當他從海軍上將卡納里斯口中證實英國確向波蘭人做出保證時,他大發雷霆。他氣得臉都變了,在室內咆哮不止,以拳擊大理石桌面,口中罵聲不絕,「我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他是否有意與斯大林簽約?
多時以來,希特勒就佩服斯大林,把他看成是「世界歷史上非凡人物之一」。一次,他對一群親信說,他與蘇聯領導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因為兩人都出身下層階級。內中有人不同意元首將自己與先前的銀行劫賊相提並論時,他回答說:「如斯大林真的搶過銀行,他也不是為了填腰包,而是為黨、為運動。你不能把那看成是搶銀行。」
布克哈特所不知道的是,不久前,英國已通過張伯倫的一名高級顧問向希特勒提出一項秘密建議。霍拉斯·威爾遜爵士與里賓特洛甫的秘密代表弗里茨·赫塞在前者肯辛頓的家裡進行過一次會見。在這次密談中,威爾遜說,首相準備建議與元首結盟,為期25年。它的內容將包括給帝國提供經濟好處和「在適當的時候」分期歸還德國的殖民地作為報答,希特勒必須保證不再在歐洲採取侵略行動。
希特勒用強硬的語言作答,且很激動。漢德遜表示,只要兩國合作,解決的辦法還是有的。希特勒簡短地反駁說,早該這樣做。漢德遜抗議道,英國政府已經下了保證,它必須遵守。「那就遵守吧,」元首咬了一口,「你若是開了一張空白支票,你也得付款。」
眾人步出冬園時,可能除凱特爾和雷德爾外,大家都非常震驚。元首呢,則神采奕奕地跑到上薩爾茨堡躲難去了。中途還在奧格斯堡停留,觀看了當地演出的《羅恩格林》。即使在貝格霍夫休息,希特勒也在探討與東方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對英國在莫斯科談判一事,雖然他令舒倫堡「要坐得住」,自己反而坐立不安了。假若他們先行與布爾什維克簽訂了協定,那該怎麼辦?果真如此,德國入侵波蘭時,斯大林會採取什麼行動?這,他必須搞清楚。5月26日,里賓特洛甫向舒倫堡發出指示,要他通知莫洛托夫,如果希特勒能得到保證,即蘇聯已在事實上放棄了反對德國的咄咄逼人的態度(如同斯大林在最近的演講中表明的那樣),那麼德國將放棄其先前反對共產國際的政策。如果做到了這點,那麼,「考慮使德蘇的政治與外交關係平穩而正常」的時刻便到了。
教會雖未把希特勒看成彌賽亞或上帝,但也對他的50歲壽辰表示慶賀。日耳曼人的每個教堂都特地做了許願彌撒,「祈求上帝保佑元首和人民」。梅因斯的主教還號召各教區的天主教徒特意為「帝國的鼓舞者、擴大者和保護者元首和總理」祈禱。連教皇也給他發來了賀電。
希特勒曾用計戰勝了奧地利和捷克,這一回卻是斯大林勝了他。莫洛托夫建議他等待一周,他是不能等待的。他草擬了一份給斯大林的電報,以私人名義於8月20日下午4時35分發出。在電報中,他對德蘇協定的簽訂,對將它作為重新安排德蘇關係的第一個步驟表示歡迎。他也接受了蘇聯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草案,雖然內中有幾個問題需儘快得到澄清。然後,他便提到了問題的關鍵。他說,由於德波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已變得不可容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速度便極端重要了。危機可在「任何一天」發生。
「那是不是個威脅?」漢德遜問。
聽到李維諾夫被莫洛托夫替換的消息,希特勒如同「中了炮彈」。希特勒與斯大林,兩人均強烈憎恨和恐懼猶太人,這是共同的。此外,長期以來,希特勒就對斯大林的殘忍多少有點兒佩服。即使如此,希特勒仍不相信與斯大林合作是明智的。5月10日,他將一名俄國事務問題專家召至貝希特斯加登,研究斯大林是否準備與德國達成真正的諒解一題。具有20年對蘇經驗的古斯塔夫·希爾格,現在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任經濟隨員,他聽了這個問題后,不禁吃了一驚。希爾格「向希特勒提供了一個自1933年以來德蘇關係的小結。他提醒希特勒,在斯大林上台後的頭幾年中,蘇維埃政府曾常表示希望能維持舊日的友好關係」,但又有所節制。他無非是在提醒希特勒注意斯大林兩個月前在蘇共黨代表大會上所做的蘇聯沒有理由與德國進行戰爭的聲明罷了。令希爾格奇怪的是,無論是希特勒還是里賓特洛甫,誰都記不得斯大林講話的內容。
雖然希特勒向齊亞諾流露出信心十足的樣子,但這實在是演戲。實際上,他對斯大林遲遲不願達成協議之舉深感憂慮。有報告說,不久前,一個英法聯合代表團到了莫斯科,與蘇聯人舉行的成功的談判即將結束。這又加劇了他的疑慮。實際上,俄國人並無心進行談判,因為他們懷疑盟國是在玩弄他們。首先,英法這個代表團,本可以在1天內抵達莫斯科的,結果卻花了6天時間:他們坐的是客貨兩用火車。其次,一個英國高級官員帶的證件又不全;當談判最終走上正軌時,英國人又似乎沒有心思;建立共同防禦納粹的戰線由蘇聯主動提出,它將提供136個師,而英國只願出11個機械化師和5個步兵師。
這可惹了希特勒。4月28日,他對此做了回答。他的演說從未有過如此多的聽眾——不但在全德和歐洲進行廣播,而且還通過主要的廣播網在美國轉播。與希特勒在維也納時的景況相比,這是無法令人相信的:那時,希特勒願意給任何願意聽的人演講——假若樹木能聽,他也願意。那時,他的聽眾常對他之所云置之不理,或取笑他。現在,世界在發抖。
庫比席克有點不好意思地拿出一疊印有元首照片的明信片,想讓希特勒簽名,以便帶回奧地利去分發給朋友。希特勒戴上老花九_九_藏_書眼鏡——他很小心,遇有拍照都將眼鏡取下——熱心地在每張明信片上簽名,庫比席克則在旁小心翼翼地將墨跡一一弄乾。之後,希特勒便領庫比席克到花園瞻仰瓦格納之墓。「我很高興,」他說,「能在同一地方再次碰到你。這是我們倆過去最崇敬的地方。」
這些榮耀絲毫未減少希特勒對羅馬尼亞大使的憤慨,也未減少他對英國的怨恨。特別令希特勒憤怒的是,不久前,在美國出現了《我的奮鬥》的縮寫本。這個縮寫本未經許可便排印成書,且收進了人人認可的英國版本中刪去的各段落,以及由艾倫·克蘭斯頓撰寫的,提醒讀者注意希特勒的歪曲的評論文章。縮寫本以袖珍本成書,定價為10美分,10天內便銷售了50萬冊。封面上印有這樣的字樣:「不給阿道夫·希特勒一分稿費。」(元首的代理人立即上訴,理由是,他的版權遭到侵犯。法庭做出了有利於希特勒的判決,勒令出版商停止印刷和發行克蘭斯頓的版本。「這是在實際中民主的漂亮一例。」現當上了代表加利福尼亞州的參議員的克蘭斯頓於1974年說。他承認,法律上,希特勒是對的,他是錯誤的。「但是,我們所銷售的50萬冊書卻幫助了許許多多的美國人,使他們看清了希特勒的恐怖政策是何等的錯誤。正是這些政策不久便把我們拋進世界大戰中去。」)一次冒犯來了,另一次又來。這一次的冒犯者系羅斯福總統:他同時致電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剛侵略阿爾巴尼亞),呼籲他們保證不再進一步侵略。「您曾一再斷言,您與德國人民並無戰爭的願望,」羅斯福對希特勒說,「這如果屬實,那就無須戰爭。」
由於他沒有認識到英國不但在口頭上而且也在事實上放棄了綏靖政策,於是,希特勒便於4月3日發布了戰爭「絕密」令,由專人送給高級將領。「由於德國東部邊界的局勢已變得無法容忍,而和平解決的一切政治可能性已沒有,」該令寫道,「本人決定用武力解決。」向波蘭發動進攻,即「白色戰役」,將定在9月1日。
「你想在刺刀尖下談判?」德國大使喊道。
數星期後,里賓特洛甫來到華沙,意在重提德國的建議。波蘭人請他跳舞、看戲、打獵,以及沒完沒了地請他吃魚子醬和喝綠色的伏特加酒。在談判桌上,除了得到更多的波蘭人迷人的誘惑外,他什麼也未得到。威廉大街有謠言說,由於貝克一再拒不接受他認為是最慷慨的建議,希特勒高喊說,對付波蘭人的唯一辦法是威脅。那年3月,用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身上如此靈驗的辦法,便確立下來了。里賓特洛甫警告華沙,波蘭對日耳曼少數民族的暴行越來越不能忍受了。接著,戈林的報紙《日報》便開展攻勢,攻擊說,日耳曼婦女和小孩在波蘭的街頭受到騷擾,日耳曼人的商店和房屋都被塗上了柏油。貝克不但未被嚇倒,反而於星期二把德國大使找來,發出了自己的威脅:任何企圖改變但澤現狀的嘗試,均將被看作是反對波蘭的侵略行為。
像泄了氣一樣,他安靜了下來,心平氣和地對他的客人說,他並無進攻英法兩國的願望。「我並無羅曼蒂克的熱望,」他快活地說,「沒有當盟主的胃口。首要的是,我並不在西方尋求什麼,不管是今天還是明天。」但是,在東方,他可要放開手腳干。「我必須為德國搞到足夠的小麥。」為取得木材,他也需要在歐洲外搞個殖民地。他的野心就只有這麼大。「就這麼一次,」他陰鬱地說,「重要的是,你應明白,我隨時準備就這些事情與人談判和討論。」
不到一個月,里賓特洛甫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各國問題的專家彼得·克萊施特便得到指示,要他改善與蘇聯駐柏林大使館的人員的私人關係。克萊施特懷疑,這是不是劇烈改變外交政策的前奏。數天後,克萊施特帶著複雜的感情,陪同一東歐經濟問題的德國專家前往設在「菩提樹下」的豪華的蘇聯大使館。蘇聯大使館臨時代辦格奧爾基·阿斯塔霍夫——很和藹,看上去像個苦行僧——請他們喝茶。顯然,這是件不平常之事;沒有另一個俄國人在場。他們就法國印象派閑聊了一陣后,阿斯塔霍夫建議談正經事。他說,德國和蘇聯因為意識形態的一些小分歧而打架,這是荒唐可笑的。為何不制定一共同的政策呢?克萊施特說,意識形態的分歧已成了重要的現實問題。但阿斯塔霍夫把手一揮,不予置聽。他說,希特勒和斯大林是這個現實的創造者,但從不讓自己受現實統治。
戈林一帶頭,其他將領也跟著熱烈鼓掌(有一篇花絮說,戈林跳上桌子,像野蠻人一樣,趾高氣揚地手舞足蹈。這若屬實,可稱洋相十足了。但這不太可信)。「我的元首,」戈林元帥說,「部隊會盡其責任的。」掌雖然鼓了,但戈林和其餘將領都一致反戰,因為大家都相信,德國還未做好發動戰爭的準備。彈藥只夠6個星期之用,鋼鐵、石油和其他重要物資也奇缺。
當晚早些時候,里賓特洛甫及其一行分乘兩架「康多爾」飛機前往莫斯科。總的氣氛非常緊張。彼得·克萊施特回憶說,「誰也不敢保證在我們抵達莫斯科后,蘇聯人不會突然給我們端出個英法協定來。」誰也不敢預言,里賓特洛甫是否會被迫進行蘇聯人慣於舉行的「冗長、絞盡腦汁的談判」。
雙方頻頻舉杯,祝酒詞講了一篇又一篇,但最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的那篇,也是從未向蘇聯人民透露過的那篇。「我知道日耳曼民族何等熱愛它的元首,」他說,「所以,我要為他的健康乾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條約之一,竟在幾小時內簽妥且未發生爭論。這件事本身即證明,斯大林和希特勒兩人都需要這份條約;兩人都明白,為取得自己所需,他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兩人都希望速戰速決。
赫塞說,他不知聽到的是否正確,要求霍拉斯爵士再詳細解釋一遍。他解釋了。「我要是希特勒,」大吃一驚的赫塞說,「就會接受你的建議。不過,他是否會這樣做,這就誰也說不準了。」赫塞將此建議發回外交部后不久,他便帶著威爾遜用打字機打好的文件——該文件總結了建議的各個要點——坐上專機,飛返德國。里賓特洛甫雖然對此印象深刻,但也不知如何才能讓希特勒相信,此事需認真對待。赫塞是否真的相信,如蘇聯進攻德國,英國將站在希特勒一邊參戰?在與德國談判前,他們是否會在莫斯科中斷對話?赫塞認為他們會的。
從表面上看,希特勒與斯大林是最不可能成為盟友的。他們怎麼可能有共同之處呢?其實,他們有許多相似之處。一個佩服彼得大帝,一個把自己看作是腓特烈大帝的繼承人。兩人都主張使用暴力,都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的意識形態下行動,兩者都相信,只要目的正確,便什麼手段均可使用。兩國都以國家和進步的名義,使非正義的東西變得神聖。
他們雖然過著夫婦生活,但兩人都儘力跟工作人員打啞謎,說他們不過是好友而已。上午,她叫他「我的元首」,但久而久之她用得習慣了,據她對好友們說,即使在私下裡她也這樣稱呼他。然而,知道他們的穩私的人越來越多——因為說來也荒唐,他們至少有一次防範不嚴。這事剛好發生在魏德曼上尉被解職前。一天早晨,魏德曼到元首房裡去送急電,驚奇地發現愛娃的小巧玲瓏的維也納鞋竟待在元首的皮鞋旁邊——好像住旅館時讓人擦鞋似的。「我不禁想起了拉封丹的寓言,」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一邊下樓梯,一邊笑個不停。」
在舒倫堡將電報交給克里姆林宮后兩小時,斯大林將他召到克里姆林宮,親自向他做出回答:「謝謝您的來信。」他說,他希望,這份條約將成為他們的政治關係已發生決定性轉折的標誌,「我們兩國人民需要彼此建立和平關係。」他同意8月23日會見里賓特洛甫。
受控制的德國報紙已在大喊大叫。「波蘭!注意!」報紙的大標題在提出警告,「華沙以轟炸但澤相威脅——波蘭自大狂的宣傳不可信!」另一標題在狂吹。正當戈培爾在大喊大叫時,外交部卻以較低的姿態發動攻勢。里賓特洛甫的經濟專家尤利烏斯·施努爾向阿斯塔霍夫保證,德國在波蘭的利益真是非常有限的。「它與蘇聯的任何一種利益都不發生衝突,」他說,「但我們必須知道是些什麼利益。」
當晚,希特勒又發表演講。在演講過程中,他表現得風度不凡。這大概系源於自認從實力地位出發的信念。馬德里已落入佛朗哥之手,西班牙的內戰剛正式結束。此外,由於當天「傳來新的謠言」說「義大利已向阿爾巴尼亞施加壓力」,英國的注意力正在轉移——這一轉移正中希特勒的下懷。他把凱特爾召來,對他說,波蘭問題亟待解決。他還說,與他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狡猾的老師畢蘇斯基死得過早,這是多大的一個悲劇!不過,此事隨時都可發生在他身上。所以,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將這個有關德國前途的問題,這個在地理上把東普魯士和帝國其餘部分分割開來的、令人不能容忍的問題儘早解決的原因。他不願將這項工作往後拖,也不願交給他的繼任人去處理。他接著說,他堅信,只要英國看到了德國的決心,英國就會不理波蘭的。
漢德遜抗議說,兩國若交戰,受益者是世界上較次要的民族。希特勒回答道,為較次要的民族而戰的恰恰是英國,而他則只為德國而戰。這一次,德國將戰鬥到最後一個人。1914年他若當總理,情況就會大不相同!「波蘭若再挑釁,」他繼而道,「我就要行動了。」他將上午的威脅重述了一遍,但這次卻未裝模作樣,「但澤和走廊的問題總得解決,方法可能這樣或那樣。請記住這點。相信我,去年——10月2日——我本來要進軍的。這,我敢向你保證!」
希特勒突然轉身對其空軍副官貝羅說:「看上去像許多血。這一次,不用暴力可成功不了。」
接著,他把問題講得更具體了。他說,與波蘭的關係已無法忍受。「我們面臨的抉擇,若不是打便肯定是被消滅,或遲或早。西方有什麼作為呢?不外乎是從馬其諾防線發動進攻或對帝國進行封鎖。前者是行不通的,後者也不會奏效,因為現在蘇聯會向德國供應糧食、牲口、煤炭、鉛和鋅。怕只怕到頭來哪個豬玀又要提個調停計劃出來!」
他回答的方式是里賓特洛甫從未碰到過的。「多年來,」斯大林簡潔地說,「我們往彼此身上不知潑了多少桶糞。那也不該阻礙我們取得諒解。我3月講話的主旨就在於此,它的意義你已完全明白了。」他打開一本筆記本,繼續不斷地談論實質性問題:劃定了在蘇聯與德國之間的那些國家內蘇德各自的勢力範圍;芬蘭,大部分波羅的海沿岸國家以及比薩拉比亞被納入俄國軌道;若德國與波蘭發生戰爭,他們將在明確的「分界線上」開打。
聽眾如此之多使他受到了鼓舞。威廉·夏伊勒就發現,元首從未如此雄辯過。演講一開始,他便為他的外交政策辯護。他不但辯護得很成功,而且還轉而譴責英國的外交政策。他攻擊說,英國的外交政策廢除了他們1935年的海軍條約的基礎。這是沒有想到的:他自己當年如此急於求得的條約,一下子被取消了。接著,他又對波蘭進行毀滅性的攻擊,取消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原因是,波蘭人「單方面侵犯了」它。希特勒撕毀了兩個條約后,又在繼續宣稱,只要條款平等,他歡迎重新談判。「想到這個情景,」他說,「誰也沒有我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