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隆武政權同魯監國的爭立 第三節 唐、魯政權的對立與紛爭

第八章 隆武政權同魯監國的爭立

第三節 唐、魯政權的對立與紛爭

九月,隆武帝派遣兵科給事中劉中藻為使者,前往紹興頒詔,宣布兩家無分彼此,魯監國委任的朝臣可以到隆武朝廷中擔任同等官職。對於是否承認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在魯監國大臣中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贊成開讀詔書和反對開讀的大約各佔一半。大學士朱大典、督師錢肅樂、大將方國安認為「大敵當前,而同姓先爭,豈能成中興之業?即權宜稱皇太侄以報命,未為不可;若我師渡浙江,向金陵,大號非閩人所能奪也」。「聖子神孫,總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統,自難改易;若我監國,猶可降心以相從」。這說明他們的意見是贊成閩浙聯合,接受隆武朝廷的正統地位,以免浙東獨樹一幟,孤立無援。可是,大學士張國維、督師熊汝霖、大將王之仁、國舅張國俊等卻堅決反對。張國維的疏中說:「國當大變,凡為高皇帝子孫,皆當同心戮力,共圖興復。成功之後,入關者王,此時未可言上下也。且監國當人心渙散之日,鳩集為勞,一旦南拜正朔,鞭長不及,悔莫可逭。」熊汝霖說:「主上原無利天下之意,唐藩亦無坐登大寶之理。有功者王,定論不磨。若我兵能復杭城,便是中興一半根腳,此時主上早正大號,已是有名。較之閩中乘時擁戴,奄有閩越者,規局更難倒論,千秋萬世,公道猶存。若其不能,而使閩兵克複武林,直趨建業,功之所在,誰當與爭?此時方議迎詔,亦未為晚。」甚至還有人說出「憑江數十萬眾,何難回戈相向」的話,不惜動武爭奪帝位。朱以海見朝臣中不少人主張尊奉隆武帝,憤憤不平,宣布退歸藩位,於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日,主張承認隆武朝廷為正統的大臣開讀了詔書。然而,在張國維、熊汝霖等人的堅持下,終於決定拒絕接受隆武政權詔書,重新迎回朱以海。唐、魯爭立從此愈演愈烈。https://read.99csw.comread•99csw•com九九藏書
上文說過,弘光朝廷覆亡,潞王屈膝降清,使南明帝系再次中斷,唐藩朱聿鍵、魯藩朱以海以遠系宗室先後被福建、浙東官紳將領擁戴繼統。這是在消息不靈的混亂狀態下出現的一國二主局面。不久,隨著情況的明朗化,唐藩為首的隆武朝廷以建立時間稍先,又得到其他各省南明地方政權的支持,魯監國政權就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按道理說,退位歸藩可以使南明政權至少在名義上實現統一;然而朱以海黃袍加身容易,一旦退位依舊過寓公生活難免駑馬戀棧,何況擁立他的大臣也有的不願放棄自己「定策」之功,耽心轉入隆武朝廷將不受重視。唐、魯對峙的局面一直拖延不決。
朱以海既自外于隆武朝廷,不惜以高官厚爵收買支持者,流風所及,官職紊濫。「時遠近章奏,武臣則自稱將軍、都督,文臣自稱都御史、侍郎,三品以下不計。而江湖游手之徒,假造符璽,販鬻官爵,偃卧丘園而雲聯師齊楚,保守妻子而雲聚兵千萬。」禮部尚書吳鍾巒上疏請嚴加查核,「募兵起義者則當問其冊籍花名,原任職官者則當辨其敕書劄付」。但在當時情況下根本行不通。九-九-藏-書
1646年正月,隆武帝命都御史陸清源攜帶白銀十萬兩前往浙東犒師,卻被魯監國部將殺害。由於魯監國政權中許多文官武將向隆武朝廷上疏效忠,朱聿鍵也加意籠絡,給他們進官封爵。朱以海針鋒相對採取挖牆腳措施,在這年四月間派左軍都督裘兆錦、行人林必達來福京「以公爵封芝龍兄弟」。隆武帝聞訊大怒,將來使囚禁。不久,又殺魯監國所遣使者總兵陳謙,更引起了鄭芝龍的不滿。由此可見,唐、魯爭立不僅是兩個南明政權的對立,而且在兩個政權內部也引起了嚴重紛爭,儘管唐、魯政權都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很大一部分精力卻消耗在內部矛盾上。與此相應的是,文官武將的升遷不是以抗清功績為據,而是被作為拉攏的一種手段。隆武、魯監國兩政權封爵拜官的人數很多,大抵都是因在內部傾軋中有「功」。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可能組織有效的防清陣線。就當時的形勢而言,隆武朝廷得到了南方絕大部分明朝地方政權的承認,魯監國僅憑浙東一隅之地與之相抗是極不明智的。他和忠於他的大臣明知在南明管轄區內競爭不過隆武政權,卻幻想攻克杭州後進取南京,先拜孝陵,建立超過隆武朝廷的威望。以監國政權的兵力要實現這種戰略目標顯然是不現實的。何況,即便旗開得勝,如願以償地拿下了留都南京,唐、魯對峙的局面也將繼續下去。由於魯監國堅持同隆武朝廷分庭抗禮,地理原因監國政權處於抗清的前線,給福建提供了屏障,隆武朝廷的實權人物鄭芝龍對這種局面心中竊喜,按兵不動有了借口。read•99c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