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前241)

第一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
(前264—前241)

迦太基戰船逼著羅馬戰船向海上撤退,卻始終和其保持一定的距離。當羅馬戰船逃到槳使不上勁的深海時,迦太基方面像漁夫收網一樣,一點一點地收緊了對羅馬戰船的包圍圈。
擔任船隊指揮的是後來的名將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祖父格奈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在陸地不乏實戰經驗的他,指揮海軍這是第一次。不,應該說,在沒有一位海戰指揮經驗將領的羅馬,無論對誰來說,這都是第一次。這一年,羅馬把兩位執政官都派往了西西里戰場,海軍就交給執政官之一的西庇阿指揮,另一位執政官杜伊利烏斯統率陸地上的軍隊。
第三條:錫拉庫薩有義務優先向羅馬出售小麥。
決定參戰的羅馬人萬萬沒有想到,這次交戰引發了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正式對決,以致第一次戰爭就持續了漫長的23年。
公元前265年,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擺在了羅馬元老院元老的面前,這是他們從未遇到過的問題。他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答覆前來尋求救援的墨西拿市民代表。
捷報傳到首都羅馬,羅馬公民歡天喜地。戰戰兢兢地首次下海的羅馬海軍與地中海最強大的迦太基海軍交鋒,並取得了勝利。獲勝的將軍杜伊利烏斯命令部下用白色大理石製作紀念碑,以紀念這次海戰的勝利。他命人在紀念碑圓柱的兩側分別嵌入繳獲的迦太基戰船的船頭,並把它送往羅馬。羅馬人把它立在古羅馬廣場的中心,慶祝海戰的勝利。在布匿戰爭的第五個年頭,與迦太基之間的戰爭似乎就要結束了。
儘管如此,公元前249年對羅馬來說,實在是糟糕透頂的一年。甚至到了第二年,羅馬軍在西西里依然難有作為。只有錫拉庫薩僭主希倫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地續簽了同盟條約,對羅馬來說這還算是一個好消息。也多虧了他,羅馬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對付馬爾薩拉和特拉帕尼。
這時已到冬季。乘著冬季休戰期,羅馬艦隊離開西西里,開始了回國的旅程。然而,就在沿義大利西岸剛剛開始北上的時候,艦隊再次遭遇了暴風驟雨。指揮官們吸取上次的教訓,聽從了船員的勸告。無奈,艦隊所在位置卻是以地形複雜而聞名的海域,就像荷馬在《奧德賽》中寫的那樣。在這裏,羅馬海軍再次損失了近150艘戰船和不計其數的士兵和船員。
這次海戰的戰場在西西里北部巴勒莫附近的海域,現為西西里首府所在地巴勒莫,與位於西西里西岸的海港城市特拉帕尼和馬爾薩拉一樣,都是迦太基控制下的西西里的城市。因為這次海戰是在對方的城市附近,所以羅馬海軍的行動範圍大了許多。在這次海戰中,羅馬又贏得了戰鬥。迦太基方面損失的具體情況不清楚,應該沒有米拉佐海戰時的損失大。無論如何,這已經讓羅馬人在海上樹起了足夠的信心,羅馬決定把戰場從西西里延伸到迦太基。攻打非洲,海軍不可或缺。也許兩次海戰的勝利讓羅馬人認為自己儼然已是一個海上強國了。
羅馬艦隊的舵手來自羅馬聯盟加盟國中的海港城市。他們深知在海上遭遇暴風雨時如何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不幸的是,不了解大海的羅馬將軍們完全聽不進去他們的意見。

希倫不認為地處要衝、防禦萬無一失的錫拉庫薩會輕易被攻陷。他擔心的是錫拉庫薩在與羅馬交戰的時候,迦太基會乘虛而入,坐收漁翁之利。因為歷史上希臘民族和腓尼基民族長期交惡,所以此時的希倫與墨西拿一樣,必須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做出選擇。
從公元前264年開始持續了23年的第一次布匿戰爭于公元前241年宣告結束。卡圖盧斯也在當年6月凱旋。羅馬人沉醉於和平的氣氛當中。自從公元前673年以來一直大敞著的雅努斯神殿的大門,在432年之後終於關上了。是應該讓戰神雅努斯好好休息了。

到達墨西拿后,克勞狄烏斯沒有耽擱,馬上與前來迎接的市民代表簽署了羅馬和墨西拿之間的同盟協議。就這樣,為了援助墨西拿,羅馬軍團介入軍事行動就師出有名了。
這時冬季來臨了。根據當時的習慣,即使在南國西西里,軍隊也要進入冬季休戰期。在羅馬,召開公民大會,選舉新執政官也在冬季休戰的這一時期。公元前263年,當選執政官的是馬尼烏斯·瓦萊利烏斯和奧塔基利烏斯·克拉蘇。
古代的戰船和中世紀威尼斯的戰船都是大的划槳船,但是它們之間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第一個不同之處是,古代戰船上划槳手一人劃一根槳,中世紀威尼斯的戰船上三名划槳手同劃一根槳。第二個不同之處是,古代戰船的划槳手位於甲板下方,中世紀威尼斯戰船的划槳手並排坐在甲板之上。原因是威尼斯人口稀少,當戰鬥發展到近身戰的時候,划槳手也要放下手中的槳,投入戰鬥。在威尼斯戰船上,士兵的數量一艘最多只有40人。
顯然這是一個不平等條約。但是,考慮到羅馬實施共和政體初期面臨的種種困境,考慮到羅馬與已是大國的迦太基之間的力量懸殊,簽訂這樣的條約也就不難理解了。
成了敗將的執政官普爾克爾被召回首都羅馬,受到了1.2萬銀幣的罰款處罰。
如果說迦太基艦隊不知道羅馬艦隊就在法維尼亞納,誰也不會相信。因為在那裡,3月份已經進入捕魚期,200艘蓬特戰船不可能躲過漁民的眼睛。那麼,剩下的就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迦太基艦隊明知羅馬艦隊就在10公里開外的附近,卻沒有改變預定的行動計劃。
史料還表明,兩國之間的第二個條約是在羅馬稱霸義大利中部時期的公元前348年締結的。該條約規定,迦太基禁止羅馬和羅馬聯盟的所有加盟國在撒丁及科西嘉以西的西地中海全域進行通商。條約明確規定,迦太基承認羅馬在位於這兩個島與義大利之間的第勒尼安海和從托斯卡納到坎帕尼亞地區的港口的主權。但是,迦太基在其他地方的通商權為迦太基的自由行為。
獲勝將軍梅特盧斯命人製造紀念銀幣,刻上大象的圖案。的確,克服士兵對大象的恐懼比成功守住巴勒莫更值得紀念。

第四條:錫拉庫薩不承擔向羅馬聯盟軍提供士兵的義務。
還未開戰就成了俘虜的執政官,不久在羅馬與迦太基交換俘虜時回到了國內。好在羅馬從不懲罰敗將,六年後他再次當選執政官,再次回到西西里前線。
首先,羅馬軍隊不知道採用什麼樣的戰術來攻打這座要塞化的海港城市。其次,迦太基艦隊在特拉帕尼附近的海面游弋,阻礙了羅馬海軍試圖從海上封鎖馬爾薩拉。迦太基人的船隻都很輕便,以他們的能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船隻。再者,從特拉帕尼當天往返的迦太基騎兵隊也給羅馬陸軍包圍馬爾薩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為馬爾薩拉是海港城市,一時又無法切斷來自迦太基的糧食及武器補給。就這樣,在馬爾薩拉的戰鬥陷入了膠著狀態。隨之而來的是冬季休戰期到了。
離開首都迦太基后,艦隊向東北方向航行,在馬雷蒂莫島拋錨,伺機向西西里西岸靠攏。
四、迦太基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在10年內向羅馬支付2200塔蘭特的賠款。
他們對和約內容只做了一些細微的調整,賠償金在2200塔蘭特的基礎上,增加1000塔蘭特,變成了3200塔蘭特,增加部分不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要求在和約生效后一次性付清。同時,在和約中明確規定,埃加迪群島、馬爾他島、潘泰萊里亞島等西西里周邊島嶼為羅馬所有。
現在的北非降水量越來越少,已經很難見到大片綠洲。但是,在古代情形截然不同,首先,迦太基人擁有非常出色的經營農場的能力,而且,他們有可以十二分地發揮這種能力的環境。

三、兩國同時釋放俘虜,互不收取贖金。
雖然總司令被捕,但是隨後跟進的艦隊沒有損失一艘,全部順利進入墨西拿港口。這要歸功於迦太基艦隊。迦太基抓到羅馬執政官后,認為應該優先把敵人的重要人物護送到巴勒莫,於是放鬆了對利帕里周邊海域的監視。
第二年,即公元前261年,羅馬和上一年一樣,向西西里派去了兩位執政官以及統率的四個軍團。這一年,羅馬軍隊憑藉攻陷阿格里真托的勢頭所向披靡,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攻佔了迦太基領地西西里的各城市。但是,戰果僅限於西西里的內陸地區,始終未能染指沿海城市。即使從內陸向沿海城市發起進攻,並取得勝利,也很難保衛勝利果實。因為這些城市得到了來自迦太基的支援。
在攻打特拉帕尼之前,執政官普爾克爾按照羅馬軍的慣例,在出征前也進行了雞啄食的占卜。
這一年,羅馬軍隊在登陸非洲后,依然所向披靡。在短短的時間內,羅馬軍隊就降伏了克魯比灣周邊的諸多城市,來自迦太基本國的軍隊也被擊退。羅馬軍把這些戰鬥的勝利果實——多達2萬人的俘虜送到了羅馬。
但是,羅馬第一和第二船隊攻勢之凌厲超出了迦太基的預計。同時遭受兩個船隊進攻的迦太基的中央船隊開始敗退,羅馬艦隊並沒有乘勝追擊。在趕走敵人的中央船隊后,羅馬第一船隊的80艘戰船掉轉船頭,趕來支援在迦太基左翼的攻勢下苦苦支撐的運輸船隊。同樣,第二船隊的80艘戰船也掉頭回到了第三船隊正在作戰的海域。迦太基軍的左右翼都受到了前後夾攻,陷入困境。右翼船隊作戰的海域較開闊,因此得以逃脫。但是,左翼船隊作戰的海域靠近陸地,被羅馬船隊圍住后沒有了退路,最後全軍覆沒。船隻或沉入海底,或被對方繳獲。
遺憾的是,身處布匿戰爭的迦太基人很不擅長利用有利於自己的好機會。這一年,雖然派出了才能卓著的指揮官,但是本該作為他有力後盾的本國政府出現了分裂。
獲悉這一消息的羅馬國人悲痛萬分。就在他們為死難者表示哀悼時,迦太基人卻欣喜若狂。

更何況,儘管海峽狹窄,但去墨西拿必須橫渡大海。羅馬軍團還未曾有過橫渡大海的經歷。不要說戰船,就是運輸船,他們也拿不出來。迄今為止,如果有需要用到船隻的地方,港口城市那不勒斯或塔蘭托就會作為羅馬聯盟的同盟城市,代羅馬完成使命。正因如此,就不難理解羅馬人對於是否要親自下海表現出的猶豫不決的態度。說到底,羅馬人終究是一個農牧民族。
環繞巴勒莫城的城牆外有一條護城河可以防禦敵人入侵。梅特盧斯對這條護城河進行了改造,命令士兵拓寬加深護城河,並且,越往下越窄,到了底部連人都很難行走自如。待護城河改造完畢,梅特盧斯指揮大部分兵力回到城牆內,他的這一做法和以往大不相同。迦太基軍知道了現在的羅馬軍只有一位執政官坐鎮指揮,因此,氣焰更加囂張,一路狂追而來。當他們看到巴勒莫城外的布防時越發狂妄,並立刻發起了進攻。
西西里島上,留給迦太基的只剩下位於南岸的赫拉克利亞和此地以西的塞留斯(現在的塞里儂特)、利利巴厄姆(現在的馬爾薩拉)、德雷帕納姆(現在的特拉帕尼)。它們都是海港城市,位於西西里西部,處於便於接受來自迦太基本國援助的位置。
西西里西岸的戰局並沒有因為久未謀面的羅馬艦隊一經出現就為之徹底改變,因為直到這一年結束,迦太基都沒有出動艦隊。但是,情況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由於羅馬艦隊從海上發起進攻,馬爾薩拉港落到了羅馬軍隊的手中。至此,羅馬艦隊終於可以利用馬爾薩拉這一天然良港了。羅馬人知道,一旦這一消息傳到迦太基那裡,迦太基不能不痛下殺手。
如果羅馬艦隊在迦太基艦隊前往埃里切的途中進行堵截,就會正面迎風。這時,迦太基船隊處於順風,羅馬船隊處於逆風,在風大浪高的情況下,對羅馬軍不利。
第一,迦太基撤出西西里和撒丁兩島;
這天,不知什麼原因,飢九九藏書腸轆轆的雞就是不去啄食。在士兵們忐忑的守望中,那隻雞四處走了起來,始終不碰食物。爭強好勝、性子又急的普爾克爾怒不可遏,一把抓住只顧散步的雞,大喝一聲:「難不成你想喝水!」隨手把它扔進了海里。看到這一幕的羅馬士兵心裏暗自嘀咕:「他這樣做行嗎?」他們非常不安,但還是下海出發了。
第二條:羅馬尊重錫拉庫薩完全的自治權。
就在卡圖盧斯在羅馬乘坐著由四匹白馬拉的戰車舉行凱旋儀式的時候,迦太基開始了從西西里的總撤退。迦太基本國軍隊離開了特拉帕尼和馬爾薩拉,雇傭兵緊隨其後。甚至在西西里從事殖民地經營的迦太基人也不得不離島而去。大概是哈米爾卡指揮有方,總撤退井然有序,既沒有出現混亂局面,也沒有發生難民騷亂。迦太基軍隊撤離西西里,對於佔西西里居民一半以上的希臘人來說,不過是從接受迦太基統治變為接受羅馬統治而已。
迦太基軍乘勢向前挺進,就在他們到達巴勒莫附近時,羅馬軍終於停下了潰逃的腳步。

初戰勝利后,執政官克勞狄烏斯繼續施展他的閃電戰。他在墨西拿留下一部分兵力,率領其餘兵力向南進軍。他的目標是西西里第一強國錫拉庫薩的首都。進入錫拉庫薩領地后,羅馬軍團的行軍速度不減,一口氣逼近了環繞首都的城牆。
在第一次布匿戰爭開端第10個年頭的初春,羅馬軍隊被打得一敗塗地,僅僅有2000人成功逃到了有海軍守衛的克魯比,戰場上留下了多達8000具羅馬士兵的屍體,包括執政官雷古魯斯在內的500名羅馬士兵成了迦太基的俘虜。
迦太基軍隊有一個慣例,士兵和中下層指揮官由外國的雇傭兵擔任,但是,總指揮權掌握在迦太基貴族的手中。儘管他們聘用了聲名顯赫的雇傭兵首領贊提帕斯,也沒有打算改變以往的做法。但是,來到迦太基的斯巴達武將,在視察了迦太基軍后,認為和這樣一支軍隊共同作戰,等不到拿傭金,自己和自己手下的性命就已經不保了。於是,他向僱主迦太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迦太基敗於羅馬,不是士兵的原因,而是指揮官的責任。聽了這樣的評價,因連戰連敗而信心全無的迦太基貴族傷到了自尊,他們負氣地回答說:「既然如此,你來指揮好了。」
羅馬海軍遭遇慘敗,這是在以迦太基為對手的海戰中,羅馬海軍的第一次失敗。220艘戰船中有93艘被繳獲,30艘沉入海底。船上的士兵和船員除了一些人奮力游到岸邊,沿陸路逃到正在攻打馬爾薩拉的羅馬軍隊營地外,多達2萬名的羅馬人葬身在茫茫大海之中。身上的盔甲妨礙了他們自救,再加上當時的羅馬人不擅長游泳,才導致了這樣一個結局。執政官普爾克爾率領成功突圍的船隻向南敗退。

西西里及其周邊
不僅如此,迦太基人還錯誤地認為,多年前的兩次海難事件,再加上8年前的海戰失利,羅馬海軍不會輕易挑起海戰。因此,公元前241年春季,提前出動的迦太基艦隊與其說是艦隊,不如說是運輸船隊。船上滿載著大量武器和充足的糧食,足夠在西西里的迦太基軍維持半年。
兩位執政官率領4個軍團也從墨西拿出發,開始向西行進。羅馬方面的目的是在迎戰迦太基海陸軍進攻的同時,攻佔迦太基軍隊在西西里的根據地——巴勒莫。
第五條:作為賠償金,錫拉庫薩向羅馬支付100塔蘭特。在和平條約生效之時,首先支付25塔蘭特,餘下部分在15年內分期付清。
大象這種動物一旦跑起來,要停下來很難,再加上被羅馬士兵的投槍擊中身體,象群因傷大怒。它們揚起滾滾塵土,發瘋似的向前衝去,幾乎震得地動山搖。大象一頭接一頭地頭朝下落入護城河中,好不容易止住腳步沒有落入護城河的大象,也因為傷痛不受騎手的指揮。緊隨象隊而來的迦太基士兵遭到了怒不可遏的象群的肆意踩踏。

哈米爾卡採用的戰術非常巧妙,也很奏效。公元前247年至前243年的4年間,布匿戰爭完全按照哈米爾卡的預想發展。向佩萊格里諾山發起進攻的羅馬軍一次次地以失敗告終。這一切都在哈米爾卡的預料之中,唯一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始終沒有等來羅馬的和談使者。
所謂持久戰,不是一年四季都在進行戰鬥。持久戰同樣有冬季的自然休戰期。除此之外,由於種種原因,也有停戰的年份。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羅馬于公元前260年取得了米拉佐海戰的勝利。在此之後的兩年間,即公元前259年至前258年,沒有發生大的戰鬥。但是,羅馬並未就此罷手。此時的西西里已經一分為三:錫拉庫薩紮根東南部,羅馬佔據了東北部和中央地帶,迦太基則不斷向西部退卻。與布匿戰爭開始前相比,迦太基在西西里的勢力明顯減弱。公元前257年,羅馬又迎來了第二次海戰的勝利。
這一年的12月,對戰局出現厭倦情緒的迦太基士兵乘著夜色逃出阿格里真托,逃到了安全的馬爾薩拉。幾天後,留下的當地居民打開了阿格里真托的城門。作為勝利者,羅馬軍隊進城后大肆掠奪,多達2.5萬的當地人被逼為奴。錫拉庫薩市民以賒賬的方式買走了羅馬軍隊出售的大部分奴隸,並讓他們回到阿格里真托。羅馬軍隊在阿格里真托的所作所為沒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讓原本徘徊在投靠羅馬還是繼續與迦太基站在一起的其他城邦的態度變得堅定起來。出生於阿格里真托的菲利努斯正是因為羅馬軍隊的野蠻行徑而成為反羅馬陣線中的一員。他是記錄第一次布匿戰爭的人之一。
在兩艘旗艦的帶領下,羅馬第一和第二船隊向敵人的中央發起了進攻。受到羅馬艦隊的突然襲擊,迦太基艦隊的中央船隊沒能支撐多久,很快開始後退。與此同時,迦太基軍的左右兩翼則向羅馬艦隊發起了進攻。左翼攻打行動滯后的羅馬運輸船隊,右翼直逼羅馬的第三船隊。對操控船隻充滿信心、在數量上也佔優勢的迦太基採用了先隔離羅馬艦隊的各個船隊再各個擊破的戰術。就這樣,利卡塔海面的這場海戰,戰場被分割成了三塊。戰鬥按迦太基方面預想的方案打響。
能想出烏鴉弔橋這樣的裝備,緣于羅馬人沒有海運的傳統。因為海運國家的船員,除了在船隻操縱方面自信滿滿,對船隻的美觀也很看重。當所有帆揚起,帆船呈現出來的美,讓這些把自己的性命交給大海的男人備感自豪。對他們來說,烏鴉弔橋這樣的怪東西安裝在桅杆上,是對大海和船隻的褻瀆。但是,羅馬人從來也不是大海之子,他們不會在乎船隻是否好看。
站在山頂上眺望,巴勒莫市區和港口一覽無餘。只要羅馬南下的艦隊在遙遠的地平線上一出現,這裏就會第一時間知道。山下,沿海岸線偏西的地方,還有一個被懸崖遮擋住的海灣,來自迦太基的船隻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抵達這裏,即使羅馬艦隊就在巴勒莫港口也察覺不到。

迦太基政府沒有等到冬季自然休戰期,就向哈米爾卡派去了急使,命令哈米爾卡作為使者向羅馬提出和談。執政官卡圖盧斯接受了哈米爾卡提出的和談請求。就這樣,在對戰爭狀況有清醒認識的這兩位將軍之間,結束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和平談判開始了。
這時梅特盧斯一聲令下,重裝步兵開始出擊。就在他們對抱頭鼠竄的敵人大開殺戒之時,回到城內的輕裝步兵團出現在城牆上,對著城牆下面的護城河,向大象開始了又一輪投擲投槍。
此時的蓬特戰船每艘配備划槳手300人,士兵120人,船員100人,每一艘都超過500人。按230艘戰船計算,人數將近12萬,而且這還不包括運輸船上的人員。公元前256年,羅馬的兩位執政官領命共同指揮這支海軍。第一次遠征非洲,羅馬投入了全部力量。
這份和約在公民大會上遭到了大多數公民的反對。這是一場長達23年的戰爭,即使不一一細算,羅馬方面的實際犧牲也比迦太基方面大得多。羅馬公民不能釋懷,他們想不通,難道這就是勝利方締結的和約嗎?
3月10日早上,海面上颳起了西風,風力很大。埃里切位於馬雷蒂莫的正東方向,從馬雷蒂莫過去正好順風。法維尼亞納在馬雷蒂莫偏東南的位置。卡圖盧斯堅信,如此難得的風天,敵人一定會有所動作。但是,他很猶豫是否向敵人發起海戰。
關於賠償金額,對迦太基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因為在非洲,光是農場經營,一年的收益就達1.2萬塔蘭特。還有,在和約中明確馬爾他島及潘泰萊里亞島為羅馬所有,也不過是追認既成事實罷了。
兩位新任執政官在離開羅馬前往非洲的途中得知了這一消息,此時他們已經到了錫拉庫薩。他們儘管知道情況有變,依然堅持率軍向非洲進發,因為他們不能不管還在克魯比的7000名羅馬士兵和40艘戰船及船員。
第二年春天,羅馬船隊迫不及待地下海了。對此不能不說羅馬顯得過於急躁。話雖如此,由100艘蓬特戰船和200艘三層槳戰船組成的羅馬第一支海軍就這樣誕生了。
擁有多達120艘蓬特戰船的迦太基自然而然地成了地中海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
因為有了來自迦太基本國大規模軍隊的加入,所以對羅馬軍隊來說,馬爾薩拉實在是一根極其難啃的骨頭。
此時的墨西拿正陷入一場危機之中。因為西西里第一強國錫拉庫薩(又譯敘拉古)已經把進攻的目標鎖定在這裏了。墨西拿人認為,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除這一危機,必須依靠外力的幫助。但是,究竟是向迦太基尋求幫助,還是向羅馬尋求救援,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最後,羅馬派佔了上風,原因在於近在眼前的雷焦卡拉布里亞。
第一條:兩國之間的同盟關係以15年為期,若無異議,則無限期更新。
羅馬艦隊離開墨西拿港時,船上只有划槳手和船員。士兵走陸路,相約繞過西西里南端的帕西諾海角后,在埃克諾穆斯(現在的利卡塔)與船隊會合。

利卡塔海戰中雙方陣型

但是,海運國家不是一日建成的。從陸地上一路南下的軍隊順利到達了墨西拿。與此相對,從海上南下的海軍,船隻始終無法統一步調,拖拖拉拉,行進非常緩慢。
這是用雞啄食的方式來占卜吉凶的方法。為了羅馬軍的戰略不受雞的好惡左右,從軍的占卜師通常會讓雞餓著肚子。
思量再三,執政官卡圖盧斯決定無視這些不利因素,向迦太基艦隊發起海戰。與滿載軍糧的沉重的敵船相比,羅馬艦隊的優勢是靈活輕捷。
對於擁有地中海最強大戰船力量的迦太基來說,即使羅馬人染指墨西拿,墨西拿海峽也不是問題。但是,對羅馬人來說,把墨西拿拱手讓給迦太基,意味著在義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島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樑。
這一年羅馬人在悲痛中迎來了冬季,也迎來了來自迦太基的和談使節。迦太基認為,對他們來說,此時正是和談的最九_九_藏_書佳時機。隨和談使節同來的是被捕的雷古魯斯。他的任務是幫助迦太基遊說羅馬元老院,爭取讓羅馬全面放棄西西里。這也是迦太基提出的和談條件。當然,他們也要求雷古魯斯無論是否能夠成功說服元老院都要回到迦太基。
這一年的執政官之一是西庇阿。在羅馬剛剛成立海軍的那一年,他在利帕里島被迦太基抓獲,又在兩國交換俘虜時回到羅馬。兩位前執政官都是發生在西西里南岸的海難事件的直接責任人。因為在海難發生前他們拒絕聽從船員的勸告,所以他們難逃其責。羅馬起用曾經的被俘者和海難事故的責任人擔當指揮,不是為了給他們挽回名譽的機會,而是相信他們會從曾經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乍一想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正因如此,才讓上一年見識到大海威力的這兩個人以前執政官的身份再次執掌了海軍指揮權。
迦太基方面提出和談要求時自認為可以控制局面,因此提的是有利於自己的條件,可見他們對自己很有信心,士氣也極其高漲。他們甚至覺得雇傭兵隊長贊提帕斯的使命已經完成,於是解僱了這位斯巴達將軍。決心依靠軍事力量徹底稱霸西西里的迦太基,向西西里送去了曾在與羅馬軍的戰鬥中顯示出巨大威力的140頭大象。
條件是戰爭結束,經濟一旦復甦即可贖回。要求購買戰時國債的不是全體羅馬公民,而是有產階級和元老院元老以及位居政府要職的人。當財源得到保證后,羅馬開始著手造船。200艘蓬特戰船在執政官卡圖盧斯的率領下,進軍大海。
希倫派出使者來到羅馬軍陣營要求和談,羅馬的兩位執政官接受了這一意外收穫。和談條件由羅馬方面提出,內容不僅簡單而且寬厚至極,讓人很難相信對方是因大軍逼近城下不戰而降的敵人。
這一處罰不是為了追究他使羅馬海軍遭受第一次失敗的責任,而是因為他作為指揮官做了不該做的舉動。
羅馬執政官雷古魯斯和烏爾索乘坐的兩艘旗艦行駛在隊伍的最前面。超過全部戰船三分之二的160艘蓬特戰船,分兩隊緊隨其後,向左右斜向直線排開,形成圓錐的左右兩條邊。兩艘旗艦是圓錐的尖頭,直指敵陣。在相當於圓錐形底邊的海面上安排了速度較慢又沒有士兵的運輸船隊。運輸船隊的後面是第三船隊,負責保護運輸船隊。相當於後衛的這個船隊共由70艘戰船組成。
長期以來無人質疑阿格里真托是迦太基勢力範圍中的一個城市。它的陷落使羅馬再難回頭,只能繼續向前。也就是說,羅馬必須與從未想過要放棄西西里的既得權利的迦太基進行全面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一定是羅馬和迦太基中的一方取得在西西里的全面霸權,否則爭戰將永無止境。就這樣,第一次布匿戰爭在西西里戰場上展開了。
古代大象相當於近代戰爭中的戰車。大象御手騎在象背上指揮大象,三四名士兵在立於象背的高台上坐著進攻。因此,對於這場戰鬥,雷古魯斯指揮下的羅馬軍無論多麼精銳,多麼勇敢,多麼頑強,首先在步兵的人數上已經處於劣勢,騎兵也只有敵人的八分之一。更要命的是,羅馬軍一頭大象也沒有。
事實上,執政官卡圖盧斯沒有派艦隊監視特拉帕尼港,他接到敵人艦隊已經出動的消息后,下令全體艦隊北上,集結地是埃加迪群島中的一個島,叫法維尼亞納。馬雷蒂莫和法維尼亞納相距只有10公里,卡圖盧斯就在這裏等待敵軍的下一個行動。
他就是哈米爾卡·巴卡,其姓「巴卡」在腓尼基語中意為「閃電」。這一年30歲剛出頭的哈米爾卡正是後來成為羅馬人噩夢的漢尼拔的父親。戰爭史上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戰術家漢尼拔就是在哈米爾卡領命前往西西里戰線的公元前247年呱呱墜地的。
執政官梅特盧斯安排在城牆外側的是輕裝步兵而不是重裝步兵,以投槍為主要武器的他們在等待迦太基軍的先頭部隊大象越過流經巴勒莫附近的一條小河。就在象群和緊隨其後的主力部隊越過小河之時,輕裝步兵開始投擲投槍,目標是象群而不是敵兵。投完手中的投槍后,他們一溜煙地逃進了城牆內。
發生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一次布匿戰爭,戰場在西地中海島嶼之一的西西里。因此,從形式上來說,這是一場局部戰爭。但是,大國迦太基和新興國家羅馬之間的這場對決,從投入的兵力來看,已經遠遠超過了局部戰爭的規模。在如此長的時間里,能夠投入如此眾多的兵力,在同時期的地中海世界,除了這兩個國家,不可能再找出第三個。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是決定地中海未來的既不是埃及,也不是敘利亞,更不是馬其頓,而是迦太基和羅馬中的一個。
卡圖盧斯與哈米爾卡之間達成的和平條約內容如下:
執政官杜伊利烏斯想,雖然自己擁有與迦太基一樣的蓬特戰船,但是在海上,羅馬肯定不敵迦太基。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在船上安置一種新式裝備,羅馬士兵稱它為「烏鴉弔橋」。這是迄今為止沒有哪個民族使用過的戰場裝備。
在掌握經濟的人管理國政方面,古代的迦太基與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威尼斯很相似。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它們都實行寡頭政治。但是,它們之間的不同也是顯而易見的,最明顯的就是威尼斯作為海上城市耕地少得可憐,因此不得不全身心地投入與海外的貿易和國內的手工業中。與此相比,迦太基自古兼營農業。
取得戰鬥勝利的羅馬艦隊損失也很慘重,想要乘勝追擊已無可能,所有船隻幾乎都需要進行大修。關於羅馬方面的損失和迦太基方面的死亡人數,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但是,逃回國內的迦太基總司令被追究戰敗的責任,處以磔刑。這種刑罰在迦太基被認為是極刑。至此,自第一次布匿戰爭開始以來,因擔負戰敗責任被處以死刑的迦太基司令官人數達到了3位。


除了在陸地上,哈米爾卡的游擊戰還用在了海上。加盟羅馬聯盟的義大利南部的希臘城邦及義大利中部的伊特魯里亞人,他們的商船成了哈米爾卡海上游擊戰的犧牲品。
當得知迦太基大軍登陸阿格里真托的消息后,元老院決定再次派出四個軍團前往西西里。由兩位執政官率領的羅馬軍團包圍了阿格里真托。但是,隨後出現的戰況並不樂觀,因為兩位執政官都是平庸之輩。由於不熟悉地形,儲藏糧食的地方遭到了敵人偷襲。如果沒有希倫的援軍從錫拉庫薩及時趕來,羅馬軍團會比困守在阿格里真托的迦太基軍隊更早地斷絕軍糧供應。
信不信宗教是個人的問題,但是,在宗教信仰者眾多的共同體中,作為統帥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個人信條。如果在特拉帕尼海戰中,普爾克爾取得了勝利,也許他不會受到處罰。但是,首先是無視宗教,又在隨後的戰鬥中敗北,執政官克勞狄烏斯·普爾克爾必須接受懲罰,不為戰鬥失利而是為他作為統帥太欠考慮的行為。作為羅馬屈指可數的名門貴族,付過巨額罰款后,據說他連一直生活其間的房屋也無法保全了。
但是,如果迦太基把墨西拿也收入其勢力範圍的話,情形就會大變,羅馬失去的將不僅僅是緩衝地。在雅典開始衰落後的這一時期,迦太基是地中海的第一大航海國家。如果迦太基把墨西拿也變成自己的基地的話,不難想象,環繞南義大利的海域的制海權就是迦太基的了。這樣一來就會嚴重威脅到以羅馬為盟主的羅馬聯盟各城邦的安全。
第四次海戰的勝利沒有讓羅馬的兩位執政官滋生驕氣,他們率領羅馬艦隊進入克魯比灣港口后,帶上在那裡的所有羅馬人和同盟國士兵,準備揚帆撤回西西里。從前線駐地撤出意味著他們承認非洲作戰的失敗。
兩支艦隊在米拉佐海面相遇。這是發生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一次真正的海戰。從戰船的數量上看,迦太基是羅馬海軍的1.5倍。從兩軍對船隻的操控能力上來看,兩者的差距就連外行人也能一目了然。
兩位執政官做了分工,普爾克爾率領220艘戰船,負責從海上攻打特拉帕尼,牢牢牽制住在此地的迦太基軍隊。與此同時,另一位執政官尤尼烏斯·普魯斯向馬爾薩拉發起全面進攻。羅馬元老院之所以把打破膠著局面的決戰任務交給了來自克勞狄烏斯家族中的男性,是因為這一家族的男性都有一個共同點——以膽大勇猛著稱。普爾克爾率領全部羅馬戰船向30公里以北的特拉帕尼進發了。
羅馬最初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保護連火把都看得清的、近在咫尺的墨西拿,使其不落入強國錫拉庫薩或迦太基的手中。只要墨西拿加入羅馬聯盟,在墨西拿海峽上架「橋」的就是羅馬。一旦做出決定便迅速行動的羅馬人此時能派往墨西拿的只有一位執政官統率的兩個軍團,如果預計到與迦太基之間可能發生的激烈對抗,這一軍隊數量實在是太少了。
在所有船隻裝備好了烏鴉弔橋后,執政官杜伊利烏斯率領船隊,離開了墨西拿。他們得到消息,說迦太基艦隊的100艘蓬特戰船已經離開巴勒莫,正向墨西拿進發。
卡圖盧斯下令所有船隻降下船帆,靠划槳手划槳前行。全速向西的羅馬艦隊要去阻擋正要離開馬雷蒂莫的迦太基艦隊。當迦太基艦隊看到已經進入戰鬥態勢的羅馬艦隊時,也降下了船帆。海戰中,只靠划槳操縱船隻是慣例,因此,降帆表示迦太基方面接受了挑戰。
馬尼烏斯是顯赫的貴族,出身於瓦萊利烏斯家族。至於奧塔基利烏斯的名字,這是第一次出現在羅馬史上。他出身於屬於平民階層的薩莫奈人,因此,之前沒見過這個名字也是合情合理的。這個民族曾經是與羅馬殊死奮戰的對手,從公元前326年至前284年,戰爭持續了40多年。當然,中間也有過休戰期。此時已經向羅馬臣服的薩莫奈人自成為羅馬聯盟中的一員只過去了短短的20年。好在羅馬人是一個熱衷於「同化敗者」的民族,因而他們不僅慷慨地把羅馬公民權授予了這個民族的上層階級,而且在僅僅過去20年後,就把曾經的敵人選為自己的最高領導者。對此我不能不專提一筆,因為羅馬人的這一性格,對於走進布匿戰爭的羅馬來說,確實帶來了不少好處。
從這裏沿海岸線,雖然無路可繞,但是,把大本營設在山上的哈米爾卡保障了通往特拉帕尼的補給線,那兒有一大塊平地直接伸向大海。埃里切的山上是唯一可以監視這塊平地的地方。但是,埃里切距離海岸線太遠,因此,儘管羅馬軍佔領了埃里切,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迦太基士兵在遠處行動自如卻束手無策。
發起攻勢的迦太基軍士氣高漲,但是戰績並不令人鼓舞,原因是他們的海陸軍聯合戰線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與此相反,羅馬方面就像二人三足一樣,互相配合,氣勢逼人。他們早早攻佔了位於墨西拿和巴勒莫之間的切法盧,保證了來自墨西拿的補給線。同時,來自羅馬聯盟的同盟城市錫拉庫薩的另一條補給線,通過位於西西里中部的與羅馬結盟的恩納,也可以發揮作用。

戰鬥在羅馬方面佔優勢的情況下繼續。戰鬥結果是,迦太基方面多達15艘戰船沉沒海底,30艘被繳獲,其中包括迦太基海軍總司令乘坐的旗艦。總司令逃到傳令用的快艇上跑了,從而得以逃脫被捕的下場。在這次海戰中,迦太基方面陣亡3000人,被俘達7000人。據說羅馬方面的損失非常小,甚至不值得一提。就這樣,迦太基派往西西里的海軍在米拉佐海面與羅馬的第一次海戰中損失了三分之一。
公元前253年,始於巴勒莫陷落的西西里戰事就這樣在羅馬軍團成功擊退迦太基的攻勢后離結束已經不遠了。羅馬方面計劃于第二年春季攻打馬爾薩拉的準備工作也已經完成。在巴勒莫淪陷后,馬爾薩拉成了迦太基在西西里的主要根據地。
羅馬戰船完全不顧撞斷船頭的危險,向迦太基船隻猛撞read.99csw.com上去。接著,烏鴉弔橋紛紛落下,發出一聲聲巨響。順著已經嵌入迦太基戰船甲板的烏鴉弔橋,羅馬士兵蜂擁而至。他們是羅馬軍團的核心力量——重裝步兵團。與這樣的對手進行肉搏戰,迦太基軍的雇傭兵全然不是對手。由於羅馬海軍把海戰變成了陸戰,迦太基向來引以為傲的船隻操控能力得不到發揮。可見,「揚我所長,克敵所短」的戰術在海上一樣可以通用。
迦太基認為這兩個條件過於苛刻,於是拒絕接受。敵人雖然逼近首都,但是迦太基的海軍和陸軍實力尚存,還未到窮途末路的境地。為了備戰來年春天必定打響的戰鬥,迦太基聘用了雇傭兵首領贊提帕斯,他曾經在埃及和敘利亞參加過戰鬥,是個作戰經驗豐富的斯巴達人。
就這樣,羅馬有了自己的戰船。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即如何訓練海戰士兵。羅馬公民雖然坐過河船,但從未坐過海船。在那不勒斯等海港城市市民的指導下,羅馬公民首先在陸地上用模型叫著號子練習划槳。這和現在的大學划艇俱樂部訓練新會員時使用的方法基本相同。我不清楚,羅馬公民經過訓練達到了怎樣的水平,但是,至少羅馬有了自己的划槳手。至於張帆和掌舵,就全靠同盟國中的海港城市提供支援了。

就這樣,地中海史上最大的海難事件發生了。230艘戰船不是被衝到海岸上,就是相互碰撞,最終回到錫拉庫薩港的只剩下為數不多的80艘。據說在船隻靠岸的海域一帶堆滿了隨波漂來的屍體。這次海難事件使羅馬損失了6萬人。兩位執政官僥倖脫身,因為他們乘坐的是旗艦,船員的技術過硬。羅馬人儘管贏得了海戰的勝利,卻未能戰勝暴風雨的襲擊。他們終究不是一個有航海傳統的民族。
對於大象的威力,羅馬人早已領教過。最早把大象帶到義大利的是伊庇魯斯的國王皮洛士。雙方在第三次戰役中,羅馬軍戰勝了對手。但是,這已經是四個半世紀以前的事情了,再次面對大象,羅馬人首先想到的是四年前雷古魯斯的慘敗。當時,竟有8000名羅馬士兵被象群踐踏而死,更可怕的是,這次的大象頭數比上一次多了近一倍。面對這種情況,羅馬軍隊已經顧不上攻打馬爾薩拉了。
戰鬥異常激烈,勝負很快決出。迦太基方面有50多艘船被擊沉,70多艘船被繳獲,餘下的船隻乘著風向改變,逃回了迦太基。
首先,墨西拿作為羅馬聯盟的一員,已無須再擔心海峽的狹窄。其次,西西里強國錫拉庫薩也成了羅馬的同盟國。位於西西里東部的兩個主要城市——墨西拿和錫拉庫薩——加盟羅馬聯盟,意味著西西里東部的海岸線和義大利本土的海岸線一樣,因有羅馬的友邦國家存在而得到了鞏固。羅馬意圖鞏固義大利南部邊境的最初目的已經達成。事實上,在與錫拉庫薩簽訂和平條約后,羅馬已經撤回了兩個軍團。留在西西里的只剩下了另兩個軍團,在西西里的戰鬥力大為減弱。
羅馬軍隊的這一做法對周邊各城邦居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西里西部要塞巴勒莫落到羅馬人之手的消息使他們大為動搖,最終選擇了在羅馬軍攻入之前開門迎接。
執政官克勞狄烏斯在遭到包圍后沒有坐視不理,他也不是這樣的人。他首先向錫拉庫薩僭主希倫提出了和談的要求,遭到了希倫的拒絕。和談要求遭拒意味著軍事行動不可避免了。克勞狄烏斯馬上指揮羅馬軍團,向數量上佔優勢的錫拉庫薩軍隊發起了進攻。
指揮迦太基艦隊的將軍深知羅馬士兵打近身戰的厲害,同時,他也清楚,只要不靠近羅馬艦隊作戰,戰局一定會有利於擅長操控艦船的迦太基方面。
一位執政官為了第二年的執政官選舉,已經回到首都羅馬,因此,此時負責保衛巴勒莫的是另一位執政官梅特盧斯。面對羅馬軍的現狀,梅特盧斯認為,自己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士兵對大象的恐懼心理。
為了阻擋羅馬的進攻,迦太基艦隊此時已經到達馬爾薩拉。當接到羅馬艦隊正向利卡塔進發的消息后,他們離開馬爾薩拉,駛向東南方向。迦太基艦隊計劃在羅馬士兵登上戰船之前,趕到利卡塔攻擊只有船員而未載士兵的羅馬艦隊。然而,羅馬人的行動比他們更快。
一個軍團通常由羅馬公民兵和羅馬聯盟各加盟城市的士兵組成。其中,羅馬公民兵的數量為步兵4200人、騎兵300人,來自羅馬聯盟各加盟城市的兵力與此相等或略少一些。因此,作為戰鬥單位,執政官軍團的規模為1.8萬到2萬人。兩位執政官同時出征,意味著羅馬軍團的戰鬥人員達到了3.5萬至4萬人。上一年的執政官克勞狄烏斯把戰場移交給兩位繼任者后,帶著屬下的士兵回國了。當時的羅馬每年都要更換總司令和士兵,因為士兵都是公民,不能讓他們長時間地脫離自己的公民生活。

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前西西里的勢力分布圖
一看到大象,羅馬士兵再也無法向前邁出一步。無論將軍怎樣激勵甚至斥責,他們就是不出戰壕,在平原與迦太基軍交鋒已經沒有可能了。海上懼怕暴風雨,陸上懼怕大象,這一年的羅馬軍隊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
話雖如此,作為農牧民族的羅馬人,在當時要處理的陸地上的事情有很多,還無暇顧及海上的事情。事實上,羅馬甚至沒有可以稱之為船的運載工具。
位於西西里西南部的阿格里真托和那不勒斯、塔蘭托、錫拉庫薩及墨西拿一樣,都是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在地中海開展殖民運動時期建起來的城市。即使是現在,阿格里真托依然以其宏偉的神殿遺迹聞名於世,雖然實力不及錫拉庫薩,但是在其鼎盛期早已過去的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時,作為城市國家,那裡的人口也達5萬人之多。它是一個獨立城邦,加入迦太基的陣營由來已久。當時的西西里分為兩大部分,東部有濃重的希臘色彩,西部處於迦太基的統治之下。阿格里真托屬於西半部分,但是,處在靠近分界線的位置上。認為西西里西半部分屬於自己勢力範圍的迦太基,把前哨陣地設在了阿格里真托。
第一次布匿戰爭開始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63年,元老院把瓦萊利烏斯和奧塔基利烏斯都派到了西西里戰場。所謂執政官軍團,指的是一位執政官指揮的兩個軍團。兩位執政官同時被派去,意味著羅馬投入了比上一年多一倍的兵力,也就是四個軍團。
在羅馬,每當出現這種情形,通常會派遣10位元老院元老組成的調查團前去調查。調查團抵達西西里后,沒過多久,他們就與卡圖盧斯取得了一致意見。
然而,羅馬人卻非常猶豫。羅馬人尊重法律。如果是建立了同盟關係的友邦請求救援,他們有義務提供支援。但是羅馬和墨西拿沒有同盟關係。
正在進攻墨西拿的錫拉庫薩感覺到了來自羅馬軍團的威脅。同樣,駐紮在西西里的迦太基軍隊也對羅馬軍團登上西西里島感到非常不安。於是,希臘民族國家錫拉庫薩和腓尼基民族國家迦太基這兩個長期處於敵對關係中的國家結成同盟軍。錫拉庫薩軍自南,迦太基軍自西,分別向羅馬軍團據守的墨西拿逼近。
一、迦太基撤出西西里,永久放棄對西西里的占有權。
羅馬海軍無論如何也無法使戰船排成一條線,引得早早已經排好陣容的迦太基艦隊傳來陣陣嘲笑聲。隨著兩軍艦隊越來越靠近,嘲笑聲也越來越高。看到羅馬戰船的桅杆上像蟬一樣的怪物,迦太基士兵忍俊不禁。

迦太基向馬爾薩拉派去了1萬名雇傭兵,向特拉帕尼派去了龐大的艦隊。同時,在迦太基本國招募10萬名雇傭兵的工作也開始了。
在古代,划槳手不需要參加戰鬥,因此,戰船上參加戰鬥的士兵數量很多。
就在他們快要抵達西西里南岸時,狂風暴雨向他們襲來。前方是連綿不絕的海岸線,沒有可供船隻停靠的港口。在這種情況下,船隻應該採取的措施是儘可能遠離海岸。
這種體系好處很多,但是缺點也不少。首先,作為軍隊總司令,執政官總是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內可以收穫戰果。只要在戰鬥中取得重大勝利,他就是凱旋將軍,回到國內就可以舉行凱旋儀式。對羅馬人來說,能在首都舉行凱旋儀式是至高無上的榮耀。但是,如果執政官在任期內,作為軍隊總司令雖然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卻因為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戰鬥發生在下一任執政官任期開始以後,也就是3月15日以後,他就不能享受這一勝利果實。享受這一戰果的是下一任執政官。這就使得執政官更願意速戰速決,更容易急功近利。這一缺點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更加暴露無遺。此時,執政官雷古魯斯想的就是要在下一任執政官到達非洲之前結束戰鬥,獲得戰鬥的勝利果實。

面對迦太基艦隊的進攻,指揮羅馬艦隊的兩位執政官採用了前所未聞的圓錐形陣型迎戰。
羅馬每五年要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兩年後的公元前247年,正是羅馬進行人口普查的年份。普查內容包括從17歲到60歲享有羅馬公民權的男性人數和財產狀況。每次普查,成年男性的人數都會比上一次增加一成以上。但是這一年的普查結果是,成年男性人數劇減了17%,就連羅馬聯盟的加盟城市也不可避免地減少了許多。當然,程度沒有羅馬聯盟的核心——羅馬那樣嚴重。與陸戰損失相比,海難事件造成的損失影響巨大。除了人員的損失,戰船及運輸船的損失也使得羅馬的國庫被掏空了。迎來第一次布匿戰爭第18個年頭的羅馬,在所有方面都已經消耗殆盡。
指揮這場戰鬥的迦太基將軍被召回國后判處了死刑。自第一次布匿戰爭打響以來,這是第二位因戰敗被判死刑的迦太基將軍,第一位是在戰爭第一年因為默許羅馬軍渡過墨西拿海峽而被處以死刑的指揮官。在這一點上,迦太基人和羅馬人正相反,因為羅馬人從不追究戰敗者的責任。
沒有任何造船經驗的羅馬人決定仿造迦太基的船。他們的手中有迦太基的蓬特戰船,是在第一次橫渡墨西拿海峽時繳獲的。羅馬人拆卸了這些船隻,然後再組裝起來,通過模仿建造出自己的戰船。
公元前254年春天,羅馬軍隊兵分海、陸兩路,在兩位執政官和兩位前執政官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向西西里進發。與此同時,迦太基的象隊已經抵達西西里西部的馬爾薩拉。
如果要在海上與迦太基進行較量,羅馬必須有自己的蓬特戰船。既然無法依靠羅馬聯盟中只有三層槳戰船的海港城市,那麼羅馬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即自力更生建造蓬特戰船。
迦太基人熟知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採用怎樣的戰術。到達利帕裏海面后,迦太基艦隊于當天夜裡封鎖了這裏的海港出入口。第一天一早,羅馬士兵在停靠港口的船上醒來后意識到了自己的處境只能是二者選其一:要麼不戰而降,要麼棄船逃跑。一些羅馬士兵逃進了山中,包括執政官在內的大部分人則被捕了。

巴勒莫攻防戰,羅馬軍取得完勝。迦太基軍的大象隊,除了10頭被捕獲外,其餘的都被羅馬軍殺死。迦太基方面陣亡人數達2萬多人,只有極少數人得以和指揮官一起逃回馬爾薩拉。
在特拉法加海戰發生以前,儘管都是海戰,卻常常不得不以近身戰來決出勝負。因此,從高處向低處進攻顯然更加有利。蓬特戰船與三層槳戰船相比,划槳手坐的台階有五層,所以船身自然要高。而且,三層槳戰船的划槳手https://read.99csw.com人數只有100人,與此相比,蓬特戰船的划槳手人數達300人。這就意味著,蓬特戰船的馬力相當於三層槳戰船的3倍。
現在的巴勒莫是西西里的首府,在當時,它是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根據地。正因如此,要攻佔它並非易事。羅馬軍最終攻陷巴勒莫,已經是第二年的事了。當時,巴勒莫居民有兩派,一派親羅馬,一派親迦太基,最終親羅馬派佔了上風。羅馬軍隊在這些人的引導下進入城裡,逮捕了親迦太基派的1.4萬名居民,告訴他們,只要拿出贖金,就還他們自由,如果拿不出贖金,就把他們賣為奴。結果,1.3萬人不幸淪落成了奴隸。當然,親羅馬派的2.5萬名居民仍以自由人的身份繼續生活在巴勒莫。
哈米爾卡把軍隊的大本營設在了巴勒莫附近的一座山上。這座山現在叫佩萊格里諾山。
哈米爾卡並沒有老老實實地待在山上,而是頻頻率軍隊下山,從背後襲擾正在攻打馬爾薩拉的羅馬軍隊,卻一次也沒有與羅馬軍隊交手。畢竟,雙方的戰鬥力相差太過懸殊。
然而,前執政官雷古魯斯到了羅馬後完全無視在場監督他的迦太基人,面對元老院元老,他說出了與迦太基的希望截然相反的話。他不僅沒有遊說元老院與迦太基簽署和平條約,反而勸說他們不要與迦太基講和。
第二,解散海軍,戰船交予羅馬。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總指揮官採用出其不意的戰術,或許戰況會以另一種形式展開。遺憾的是,雷古魯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統將領,信奉的是以光明正大的方式與敵人面對面決戰。
值得慶幸的是,羅馬軍團的失誤卻因迦太基軍隊不善抓住機會而得以彌補。與羅馬軍隊一樣,由雇傭兵組成的迦太基軍隊同樣缺少善於用兵的統帥。就這樣,戰況開始一點點地向有利於羅馬方面轉變。

但是,如果羅馬拒絕墨西拿的請求,無疑墨西拿會轉而向迦太基尋求幫助。在公元前3世紀中葉的那個時候,迦太基已經把西西里的西半部分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此前的西西里歷史可以說是希臘殖民城市間衝突不斷的歷史,迦太基坐收漁翁之利。位於西西里東半邊的錫拉庫薩和墨西拿,為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發生衝突起到了緩衝作用。
以雇傭兵為主體的錫拉庫薩軍隊完全不是由公民兵組成的羅馬軍團的對手。城市很快被攻破,僭主希倫率先向南敗走。但是,執政官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掉轉頭攻打在西邊布陣的迦太基軍隊。向迦太基軍開戰的理由是他們要攻打自己的同盟國墨西拿。迦太基軍隊只是為了守衛西西里的迦太基殖民地而來的,與錫拉庫薩軍一樣,他們一觸即潰。

公元前241年3月,大概是對外貿易派成功說服了國內農業派,迦太基終於派出了艦隊。迦太基艦隊於3月的早春出動,是因為他們要利用羅馬軍隊換防的這一時期。羅馬的新執政官任期從3月15日開始,因此,羅馬軍隊到達西西里最早也要等到4月末。迦太基方面就是想乘羅馬軍隊兵力薄弱的這一時期,完成軍糧的補給。但是,這次迦太基失算了。羅馬方面非常清楚,戰局已經到了緊要關頭,因此,雖然陸軍兵力在冬季休戰期減了一半,但是海軍和執政官卡圖盧斯一起全部留在了西西里。
就這樣,迦太基花了400年時間爭取來的在西西里的一切權益轉眼間全部化為烏有,同時失去的還有其地中海的西半部分的海域主權。
由此可見,掌握迦太基國政的人分裂成「國內農業派」和「對外貿易派」,應該是非常自然的事。如果兩派中有一方生產力下降,他們的發言權自然隨之降低,就有可能達成意見的統一。然而,雙方都維持了較高的生產力,因此,調和兩派的意見非常困難。

三層槳戰船的斷面圖

既然對手是迦太基,那麼艦隊的規模必須超過200艘。在迦太基,只有蓬特船才被認為是戰船,因此,新造的這200艘船也必須是蓬特戰船。這就意味著公元前242年的羅馬,其時的國庫就要被掏空。
利帕里只是一個小島,攻取它易如反掌。但是,西庇阿的這一行動被身在巴勒莫的迦太基海軍將領獲悉。迦太基不愧為海運大國,深知利帕里島在戰略上的意義,馬上派出20艘戰船前去奪回利帕里島。
至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正面衝突正式揭幕,歷史進入了布匿戰爭時期。「布匿戰爭」的意思是與腓尼基人之間的戰爭。
公元前264年,在執政官任期開始的3月15日,羅馬軍團在克勞狄烏斯的率領下離開了首都羅馬。這是一次急行軍,目的地是墨西拿海峽。羅馬軍團到達雷焦卡拉布里亞的時候,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友邦城市提供的運輸船隊已經拋錨等候在雷焦卡拉布里亞港口。海面上,來自迦太基的艦隊正在巡航,他們在監視墨西拿的動向。但是,執政官克勞狄烏斯沒有因此而退縮,他下令讓一名副官率領一小隊士兵于夜間試探性地渡過海峽。

史料表明,兩國第一次簽訂條約是在羅馬實施共和政體后的公元前508年。該條約規定,迦太基允許羅馬船隻在西西里西部及非洲北岸靠港,不允許在其他港口靠港,即便是為了躲避暴風雨也不行。同時,羅馬有權決定是否讓迦太基船隻在以羅馬為中心的拉齊奧地區的港口靠港,但無權過問迦太基船隻在其他地方的港口靠港。
這一年羅馬像變戲法似的,在短短的3個月里就有多達220艘船下水。而在10年前,這個國家連一艘戰船都沒有。這200多艘新船和上一年的暴風雨中倖存下來的80艘戰船,在兩位前執政官的率領下,浩浩蕩蕩地向著西西里北部進發了。
羅馬人克服了對大象的恐懼后,也漸漸淡忘了對大海的恐懼。公元前250年,來自義大利各地造船廠的戰船又有200艘下水。這一年羅馬把新艦隊和四個軍團統統投入攻打馬爾薩拉的戰鬥中了。
按照傳統的打法,迦太基方面應該背靠特拉帕尼港迎擊敵人。但是,這位將軍顛覆了這一戰術。接到羅馬艦隊逼近的消息后,他命令所有在特拉帕尼的迦太基戰船離開港灣,到特拉帕尼以北的海面上靜候由南而來的羅馬艦隊。當直撲特拉帕尼的羅馬艦隊到達港口附近的海域時,迦太基艦隊才突然現身。原本打算包圍在港口待命的迦太基艦隊的羅馬艦隊,就這樣被身後綿延不斷的懸崖擋住了退路,反被迦太基艦隊包圍了。
其次,迦太基人也繼承了腓尼基民族的傳統,是一個善於通商的民族。
贊提帕斯也不推辭,翌日,他就開始了對迦太基軍隊的訓練。與此同時,他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戰術。為確保大象戰隊,還僱用了努米底亞騎兵。新年過後,適合作戰的春季一到,這位斯巴達將軍就向羅馬軍發起了挑戰。
第一次布匿戰爭打響的第一年,即公元前264年,率領羅馬軍團前去支援墨西拿的執政官是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阿庇烏斯是建設阿庇亞大道的倡議人,來自克勞狄烏斯家族,這一家族是羅馬實施共和政體以來的名門望族,在歷史上以主張對平民階級採取強硬路線而聞名。這一家族的男性都是集傲慢、強硬、不妥協、有先見、意志堅定、責任感強烈於一身的人,體格也很健壯。在民主政體下,他們絕無可能當選最高權力者。但是,羅馬是少數人統治的國家,即寡頭政體國家。在公民大會上當選的執政官,如果一人深受民眾喜愛,另一個人完全可能是一個不受民眾喜愛但能力極強的人。事實上,克勞狄烏斯家族是出執政官第三多的家族,僅次於同為名門貴族卻深受民眾喜愛的科爾涅利烏斯家族和瓦萊利烏斯家族。出身克勞狄烏斯家族的男人身上所有的缺點,到了領軍作戰的時候就都成了優點。
這又是一個不平等條約。據說,當時的迦太基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迦太基的允許,羅馬人在海里連手都不能洗。」這反映出了當時兩國之間實力懸殊的狀況。
國家最高決策機構公民大會需要做的只是對執政官已經達成的和談內容表決同意或反對,至於執政官同意的和談條件,只有經過公民大會投票通過才能成立。談判進行期間為休戰期。
大概是羅馬因此對戰況非常樂觀,剛入秋羅馬元老院就下令執政官中的一人帶著一半以上的士兵回國。按規定,現任執政官要主持冬季舉行的選舉下一任執政官的公民大會,因此,這次召回一位執政官,應該就是為了此事。羅馬軍團是由公民兵組成的,因此,一年更換一批士兵,一定令這些公民兵異常高興。就算是第一次海外遠征,羅馬人依然要按慣例行事。
小部隊順利到達對岸。看到順利到達的信號——對岸舉起的火把后,克勞狄烏斯決定全軍浩浩蕩蕩地于白天橫渡海峽。為了避免被急流沖走,裝載了1.7萬名士兵的船隊擠靠在一起。然而,奇怪的是,迦太基艦隊對此並未加以阻擊,而是視而不見。
五、羅馬尊重迦太基自治和獨立的權利。


執政官西庇阿乘坐的戰船行駛在船隊的最前面。在等待其他船隻的時候,他決定乘機實施一項計劃。他帶著已經跟上來的17艘戰船,前去攻打利帕里島。他認為只要佔領了這個島,從羅馬到西西里的海路將暢通無阻。
因為進攻非洲失利,再加上空前的海難事件,元老院元老正意志消沉。他們聽懂了雷古魯斯的真實想法,明白如果此時答應和談,那麼之前的所有犧牲都將成為徒勞,而且,他們也沒有忘記墨西拿海峽對岸的迦太基的威脅,因為敵人的氣焰又開始變得囂張起來。
與此同時,迦太基方面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了壓力。羅馬與錫拉庫薩建立同盟關係不只是挫敗了迦太基進一步擴大其在西西里勢力的企圖,迦太基還擔心自己在西西里的既得權利會受到侵犯。於是,迦太基決定與西西里陣線一戰。迦太基派出了超過4萬人的海陸大軍,在位於西西里南端的阿格里真托登陸。與迦太基本國隔海相望的阿格里真托成了迦太基進攻羅馬的前哨陣地。
但是,保衛特拉帕尼的迦太基將軍面對羅馬220艘蓬特戰船發起的進攻,表現得異常鎮定。他針對羅馬海軍在戰鬥中英勇無比卻對大海心存恐懼的特點,制訂了作戰計劃。
羅馬元老院拒絕了迦太基的和談請求。守約回到迦太基的雷古魯斯被塞進一個圓形籠子里,在大象的腳下像足球一樣被踢得滾來滾去,最終慘遭虐殺。
元老院不認為提高稅收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當然,也沒有人想過一反以往的慣例,要求各同盟城市負擔軍費開支。於是,元老院元老決定發行戰時國債。
在公元前264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爆發之前,羅馬與迦太基並非沒有打過交道。
馬雷蒂莫島是一個小島,位於埃加迪群島最西端,就在馬爾薩拉和特拉帕尼之間的海域。迦太基艦隊打算在特拉帕尼以北的埃里切附近海岸卸下軍糧,因為他們擔心特拉帕尼海面會有羅馬艦隊。
在一眼望不到陸地的海面上,船隻在暴風雨中顛簸不定。恐懼到極點的羅馬人命令船員向海邊靠攏。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求所有船隻一起靠岸,不得分散。船員們自然不服,極力爭辯,然而,爭辯無效。試圖向毫無經驗的人做出解釋只能是浪費時間。更可悲的是,沒有經驗的人還位居指揮官之職,是發號施令者。最後,由230艘戰船組成的羅馬艦隊在暴風驟雨的咆哮聲中從茫茫大海上不顧一切地向海岸靠去。

強勁的西風依舊。儘管船帆已經落下,卻因為船大,慣性大,加上順風,在大風大浪的推動下,迦太基船隻以驚人的速度沖向東面的羅馬艦隊。船與船猛烈相撞的聲音此read•99csw.com起彼伏。衝撞中,船與船卡在了一起,雙方士兵紛紛跳到敵船上,一時間,喊殺聲震耳欲聾。
二、迦太基承諾不向羅馬的同盟國包括錫拉庫薩發動戰爭。
待到擺好陣型的迦太基艦隊出現時,羅馬士兵早已登上戰船,正準備沿西南方向向非洲進發。此時,羅馬的戰船共計230艘,迦太基250艘。在這250艘戰船上,迦太基船員充分展示了他們對船隻的熟練操控能力,艦隊採用了海戰中常用的弓形陣型,分左翼、中央、右翼三隊,同時向羅馬艦隊直逼而來。

羅馬始終在尋找打開膠著已久的西西里戰況的方法,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必須切斷迦太基對哈米爾卡的補給線。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取得西西里西岸和迦太基之間海域的制海權。迦太基也很清楚,失去這一海域的制海權,意味著迦太基徹底失去了西西里,因此,迦太基一定會派出艦隊拚命爭奪。由於哈米爾卡的襲擾,羅馬始終沒有能夠攻下馬爾薩拉和特拉帕尼。於是羅馬方認為,必須與迦太基艦隊在海上一決雌雄。只要羅馬取得海戰的勝利,就可以使哈米爾卡和馬爾薩拉、特拉帕尼同時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羅馬決定自布匿戰爭開始以來第四次組建艦隊。這是因為羅馬現有戰船大多陳舊不堪,所以必須建造新的戰船。
三層槳戰船的特點是,划槳手一人持一根槳,並排坐在與船底平行的錯落有致的三層台階上划動船隻,所以叫作三層槳戰船。蓬特戰船卻有五層。
公元前255年和前253年連續發生在海上的慘劇讓羅馬人沮喪不已,沒有人願意再提重整海軍的事了。此時的羅馬為維護西西里和非洲北岸之間的制海權,可派遣的戰船充其量也只有60艘了。
羅馬很清楚,只要不切斷來自迦太基的補給線,就不可能實現稱霸西西里的目標。就在這一年,農牧民族羅馬人終於領悟到控制海洋的重要意義。
儘管如此,元老院元老們依然難以做出抉擇,他們為此破例把這一問題直接交給了羅馬的最高決策機構——公民大會進行議決。而之前的做法是,元老院首先討論議定一個政策,再徵求公民大會的同意。對於這一問題,由享有公民權的人——有義務服兵役的人——組成的公民大會給出的答案是,接受墨西拿的請求。
在需要100名划槳手的三層槳戰船上,士兵有100人。在長度和高度都要大很多的蓬特戰船上,划槳手達300人,相應地,士兵的數量也達300人。
另一方迦太基在海戰中失敗的次數比羅馬多,但是沒有出現大的海難事件,而且,死於戰場的士兵都是雇傭兵,來自外國,對本國的人口沒有影響。兩者相比,顯然羅馬方面的損耗遠大於迦太基。更加重要的是,公元前247年,迦太基派出了一位富有才能的年輕將軍前往西西里戰場。
在非洲越冬的是執政官雷古魯斯屬下的1.5萬名步兵和500名騎兵以及40艘戰船和船員。冬季的營地就設在現在的突尼西亞附近。之所以把冬季的營地從安全的克魯比灣轉移到距離迦太基更近的突尼西亞,是因為來年春天攻打首都迦太基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只等友軍到來了。

羅馬簽署了一份讓迦太基方面很樂於接受的和約。對於這份和約,羅馬公民在聽取了回國的調查團的報告后也投了贊成票。
錫拉庫薩僭主希倫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堅守與羅馬之間結成的同盟關係,即使在羅馬陷入困境的時候,不僅沒有背叛羅馬,而且還傾力提供支援。和羅馬之間的同盟,對於現實主義者希倫來說,不是被逼,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政治選擇。錫拉庫薩在以後的50年間,充分享受到了和平與繁榮。
非洲的春季比義大利的來得早。公元前255年,春季剛到,迦太基軍隊就出征了,步兵1.2萬人、騎兵4000人,大象100頭。軍隊的規模只能算中等,但是,擔任總指揮的是斯巴達人贊提帕斯。接受挑戰的羅馬軍,其戰鬥力是1萬名重裝步兵加500名騎兵。羅馬軍的核心力量是重裝步兵,都是精銳,但是沒有大象。

所謂寡頭政體,和議會制、民主政體很相似,不同的只是它不需要通過選舉。寡頭政體要想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必須儘可能地為位居領導層的人創造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國家政壇的第一線大顯身手。
由於沒有足夠的戰鬥兵力,哈米爾卡並未在迦太基控制的西西里的兩個海港城市——馬爾薩拉和特拉帕尼設立大本營。他擔心自己若把這兩個城市中的一個設為大本營,會遭到羅馬軍的包圍。他討厭行動受限制,想要確保主導權在自己一方,只要迦太基軍守住了馬爾薩拉和特拉帕尼,西西里西岸與迦太基之間的制海權就還在迦太基的手中。
所謂烏鴉弔橋,是用繩索固定在離船頭最近的一個桅杆上的一種接舷弔橋。待船頭靠近敵船時,解開繩索,烏鴉弔橋會直接落在敵船的甲板上。弔橋的前端是鋒利的烏鴉嘴狀的鐵鉤,因下落的慣力,扎進敵船的甲板,從而得以固定。隨後,羅馬士兵順著烏鴉弔橋,蜂擁進入敵人的艦船。對操縱船隻沒有信心的羅馬人利用烏鴉弔橋,把自己不擅長的海戰變成了自己最擅長的陸戰。這種烏鴉弔橋還可以移動,最大可以轉動180度。無論敵船在左側,還是在右側,只要能成功接近敵船,就可以發揮出它的威力。
擔任陸地指揮的執政官杜伊利烏斯兼任海軍指揮,他與西庇阿一樣,對大海一無所知,但是,因為到達西西里的時間較早,他有時間搜集前線的情報。
戰鬥結果,羅馬方面有24艘船沉入大海,迦太基方面有30艘沉入海底,63艘被繳獲。第三次海戰,迦太基又輸給了羅馬。

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前的羅馬和迦太基
這年冬天,在羅馬的外港奧斯提亞以及那不勒斯、雷焦卡拉布里亞、墨西拿,造船工人夜以繼日地建造戰船。他們需要造出數量是以往兩倍的戰船,迦太基獲悉了羅馬的意圖后,其造船廠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迦太基為了捍衛海上強國的榮譽,不能允許有一名羅馬士兵踏上非洲的土地。
於是,迦太基方面開始蠢蠢欲動。得知羅馬遭遇第二次海難事件后,迦太基認為此時正是奪回巴勒莫的絕好時機。他們以大象隊為先鋒,從馬爾薩拉出發開始向巴勒莫進軍。此時,迦太基的大象隊已經增加到了150頭。
第二年,即公元前249年,第一次布匿戰爭迎來了第16個年頭。羅馬方面已經顯現出了疲態。這一年,將要上前線的兩位執政官中有一位是克勞狄烏斯·普爾克爾,他和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同屬一族。阿庇烏斯·克勞狄烏斯曾經在布匿戰爭的第一年,以其勇敢果斷的進攻使羅馬佔盡了優勢。
錫拉庫薩僭主希倫不是世襲國王。所謂僭主,就是通過武力或其他手段奪取王位的人。此時的僭主年齡在35歲左右,是一個洞察力很強又非常現實的人。
赫美岬(現在的卡本半島)位於迦太基的東北方向,距離迦太基海灣較遠。就在赫美岬海面上,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第四次海戰打響了。這次海戰的勝利者又是羅馬人。迦太基共失去了114艘戰船,有的沉入海底,有的被燒毀。究其原因,大概是隨著海軍大國希臘的衰退,地中海世界最強大的海軍國家迦太基失去了競爭對手,沒有再遇到過可以與之相抗衡的敵人。一支軍隊如果久疏戰陣,自然會缺少實戰經驗,實力也隨之大打折扣。公元前3世紀的迦太基雖然仍是航海國家,卻已經不再是海軍強國了。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規定,作為軍隊總司令,一旦執政官接受任務並開始執行后,元老院不得再向他發號施令,也不得對戰略戰術提任何意見。在任一地點的戰略、作戰方案等,完全由執政官決定。不追究戰敗的責任,從一方面講也是為了執政官可以毫無顧忌地專心於完成自己的使命。此外,無論是提出和談,還是接受和談,從和談條件乃至談判結果,全權由執政官處理。這一切正是馬基雅弗利不吝溢美之詞的方面。

至此,羅馬完全可以結束戰爭了。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舞台
羅馬把冬季營地安置到了迦太基的首都附近,這讓迦太基政府有一種異常強烈的危機感,於是決定求和,向執政官雷古魯斯派出了和談使節。雷古魯斯接受和談的請求,提出了如下條件:
羅馬元老院意識到和迦太基之間的對決絕非易事,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到了第三年的公元前262年以後。由於墨西拿和錫拉庫薩已經成為自己的同盟,所以元老院以為西西里從此可以高枕無憂。沒料到,就在這個西西里,來自迦太基的4萬名士兵登陸了。而此時羅馬留在西西里的士兵只有區區1.5萬人。
雷焦卡拉布里亞現在是卡拉布里亞地方的首府所在地,位於墨西拿海峽的對岸,與墨西拿隔海相望。雷焦卡拉布里亞與墨西拿、錫拉庫薩一樣,都是源自希臘人的殖民城市。自從羅馬統一了北自盧比孔河、南到墨西拿海峽的義大利半島后,雷焦卡拉布里亞也進入羅馬的保護傘之下。它是羅馬聯盟的同盟城市,享有完全的自治權。因此,一抬頭就能看到雷焦卡拉布里亞的墨西拿人選擇了放棄迦太基,轉而向羅馬請求救援。
迦太基當然不敢鬆懈,在西西里,迦太基控制下的城市已經僅剩下馬爾薩拉和特拉帕尼兩個海港城市了。它們都位於西西里西岸,彼此相距30公里,是互相依存的關係,只要其中一個城市被攻陷,那麼迦太基的勢力就會徹底退出西西里。
羅馬人在陸地某處取得勝利后總是把這個地方作為要塞,建設殖民城市,並通過鋪設聯結這些城市的公路,建立防禦網。既然他們是這樣一個民族,所以很快意識到了制海權的重要性。
迦太基於是擺出了背水一戰的架勢,從利卡塔海戰中逃出來的157艘戰船準備在面向迦太基首都的海面上與羅馬軍決一死戰。但是,羅馬方面並不貪戀海戰。已經逼近非洲北岸的羅馬軍隊,繞開敵軍艦隊整裝待發的迦太基海灣,在位於迦太基海角東側的克魯比灣登陸。羅馬軍隊攻佔克魯比灣后,就把非洲戰場的大本營設在了這裏,補給來自西西里,由三敗迦太基艦隊的羅馬海軍負責。此時,位於西西里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島嶼——馬爾他和潘泰萊里亞都已經被羅馬軍隊攻佔。

迦太基方面因為陸戰的勝利而士氣正旺,當得知羅馬軍隊前來的消息后,決定與對手展開第四次海戰。迦太基只要能夠在這次海戰中取得勝利,那麼,西西里與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制海權就會重回自己的手中。
執政官雷古魯斯犯了一個無法彌補的錯誤,他沒有等友軍到來就接受了敵人的挑戰。
公元前256年春季來臨的時候,羅馬新造的230艘戰船下水了。迦太基也有250艘戰船駛入大海。兩支軍隊新造的所有戰船都是蓬特戰船。如此眾多的戰船投入一個海域中,這在地中海的海戰史上是前所未聞的。
但是,好不容易排成一條線,不,實際上依然凌亂不堪的羅馬艦隊剛開始向迦太基艦隊發起進攻,迦太基士兵臉上的笑意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是,要得到並保證制海權在手,沒有海軍不行。當時的羅馬沒有一艘戰船,更不用說可以與迦太基戰船相抗衡的蓬特戰船了。加盟羅馬聯盟的海港城市擁有的戰船,充其量也只是三層槳戰船。因為希臘人即使在雅典最鼎盛的時候,也只有三層槳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