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前241—前219)

第二章 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
(前241—前219)

哈米爾卡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的最後6年,曾經英勇奮戰。當迦太基海軍在海戰中慘遭失敗后,他不得不代表迦太基政府向羅馬求和。當時還不到40歲的他為此備感屈辱,時刻不忘報仇雪恥。哈米爾卡所屬的巴卡家族是以通商為業的對外貿易派的代表,與以農業經濟為主的漢農家族不同。對於他們來說,放棄西西里等於放棄西地中海,而這嚴重傷害了他們的情感。因此,哈米爾卡和追隨他的迦太基人在心裏埋下了一個願望,希望有一天與羅馬再決雌雄。
頭盔為鐵質或銅質,上面裝飾有50厘米左右長的羽毛。胸甲不光用於護胸,也護背,是用薄鐵片或厚重的皮革製成。護腿使用的材料也相同。
軍團編組完成後,全體士兵與執政官及其他軍官一起,面對神殿,向諸神發誓。作為自由的公民,為保衛自己的國家和家人,全心全意地完成兵役。
最顯著的一個現象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羅馬人執迷上了希臘文化。雅典城邦尚在盛期的時候,錫拉庫薩就是希臘文化的一大根據地,其水平之高是以塔蘭托為首的義大利南部希臘所屬各城邦難以企及的。現在,錫拉庫薩已經是羅馬的友邦。羅馬的世家子弟為了學習希臘語,紛紛來到義大利南部。在當時,作為一門語言,希臘語的規範程度遠遠高於拉丁語,而且,在整個地中海世界,希臘語幾乎就是通用語。
步兵(不分輕重裝步兵):一天4阿斯。
與個人承包徵稅業務相比,羅馬更鼓勵由行省的各城市承包這一業務。在西西里,沒有一個包稅人是外人。儘管只是直接稅的1%,羅馬還是希望回饋給當地的人。
我想,羅馬人和迦太基人之間的最大不同,大概就在於是否樂於和其他民族進行交流與溝通吧。
執政官被選定,擔任執政官輔助工作的軍官也被選出並分配完畢后,35個行政區通過抽籤確定下一年度服兵役的區。一個區一個軍團。如果這一年的軍事行動只要4個軍團就可以解決,那麼八分之七以上的區民當時就可以回家。居住在這些區的居民,無論年齡大小,一律成為預備役。假如有的區運氣太好,從來也沒被抽中過,那麼針對這種情況,公民大會會進行適度的調整。羅馬人雖然喜歡循規蹈矩,但是他們的大腦並不僵化。

如果事先預計到路上可能有敵人從背後突襲,這時,通常走在隊伍最前列的執政官和同盟國的精銳部隊轉而殿後,走在行軍隊伍的最後。其餘隊伍行軍順序不變。
羅馬國庫的收入來源於國有土地的租地費和間接稅以及行省的什一稅。
我們看看羅馬人,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幾乎在所有事情上,他們都不親力親為,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必須在任何領域都是第一。例如,被羅馬同化后的伊特魯里亞人依然在土木工事上施展他們的才華;義大利南部的希臘人被委以通商的職責;西西里加入羅馬的保護圈后,羅馬開始全面引進希臘文化。但是,給人的感覺是,在藝術、哲學和數學領域,羅馬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了希臘人身上。隨著時代的變遷,羅馬人的開放性格變得越來越開放。而且,他們從來不像有的國家,在頒發居留證時一味地強調「只限具備無可替代的技能型人才」。
行省的第三個特點就是行省居民有義務繳納直接稅,就像他們的別稱叫「有義務支付租稅的人」所示。
羅馬軍團的百夫長不是純粹的下級士官。與上級指揮官相比,作為下級指揮官的他們才是羅馬軍團的中堅力量,他們才是站在羅馬軍團最小戰鬥單位「小隊」的前頭、率領士兵衝鋒陷陣的一線指揮員。
迦太基在西班牙擴張勢力的情況本該引起羅馬的警惕,但是羅馬對此熟視無睹,就像後人說的:一方面,羅馬無暇顧及;另一方面,在迦太基本國,看不出一絲一毫要向羅馬報仇雪恥的動向。迦太基依然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前的方式在統治它的屬地,在軍事方面也沒有改變出錢招募雇傭兵的做法。
高盧人全都對此深感不安。剛進入下一年,高盧人會合了剛翻過阿爾卑斯山前來增援的部隊,組成共計5萬人的軍隊向羅馬軍團發起了攻勢。由2位執政官率領的4個羅馬軍團擊退了他們的進攻,不僅如此,還把他們一路追到了波河上游,攻佔了高盧人位於阿爾卑斯山以南的老巢——現在的米蘭。
第一軍團的軍官首先帶走第一組的四個人,編入自己的軍團。接著按第二、第三、第四軍團的順序,在軍官們的指揮下,每四人一組分別編入各軍團。然後,從四個行政區的隊伍中再次分別出列四個人,組成新的四組。這次從第二軍團開始「分配」,依次是第三、第四、第一軍團的順序。這一輪結束后,接下來的四個組按第三、第四、第一、第二軍團的順序進行分配。隨後的一次分配從第四軍團開始,按第一、第二、第三軍團的順序進行。像這樣不斷循環,直到各軍團達到規定的人數為止。看上去好像很複雜,容易造成混亂,但是做這種事情的是羅馬公民,而且其中不乏服兵役達十數次之多的人。在卡匹托爾並不開闊的山上,已經習以為常的他們總能把分配工作做得井然有序。用如此複雜的方式分配士兵,目的當然是為了使各軍團的士兵能力相當。
對外貿易派領袖哈米爾卡決定離開國內農業派佔上風的迦太基,去西班牙建立根據地。西班牙境內有迦太基的殖民地,但是,勢力不大,僅限於以加的斯為中心的西班牙南部沿海地區。哈米爾卡要擴大這一殖民地。此時的哈米爾卡還很年輕,剛過40歲,他帶上了已經9歲的長子漢尼拔。決定跟隨他前往西班牙的迦太基人為數不少。

走在最前頭的是同盟國的精銳部隊,隨後是跟著警衛部隊的執政官,也算先頭部隊。
哈米爾卡移居西班牙后的第10年,即公元前228年,取名「迦太基新城」的西班牙東岸城市建設宣告結束。在這裏,哈米爾卡建起了巴卡家族的城堡,看上去與王宮無異。在這裏,彙集了來自西班牙各地的產物。迦太基新城(現在的卡塔赫納)是巴卡家族統治西班牙的大本營,也是一種象徵。
話雖如此,統治異族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題。羅馬人對現狀進行了冷靜的分析之後,確定了適合統治西西里的新體系。
雖然迦太基因輸掉戰爭不得不放棄在西西里的領土,並向羅馬賠款,但是這絲毫沒有改變它作為獨立和自治國家的性質。如果一定要說對其「獨立和自治」有影響的話,那也只是反映在和平條約中,因為和約明確規定了迦太基不得向羅馬保護下的同盟國家挑起戰爭。但是,迦太基顯然不會受制於這樣的條約內容,因為不染指義大利或西西里,迦太基照樣可以生存得很好。而且,第一次布匿戰爭后的迦太基人,既不希望與羅馬再次發生戰爭,也從來沒有想過會又一次爆發戰爭。
同盟國騎兵:16摩第小麥,外加馬吃的45摩第大麥。
羅馬聯盟的第四類加盟國在歷史學上是一些城市國家,叫「同盟城市」,或統稱為「同盟國」。羅馬人則把它們叫作「同盟市」。所謂「同盟市」,在現代義大利語中是「共同經營者」的意思。
但是,羅馬人有他們追求規範化的理由。因為從指揮官到士兵每年都要更換,如果沒有規範化的規定,很容易出錯。因此,為了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在所有細節上做出規定是很有必要的。
按照執政官的要求,羅馬公民兵和同盟國士兵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集合完畢后,都要向作為最高司令官的羅馬執政官發誓,在戰鬥中嚴守羅馬軍紀。至此,「羅馬聯軍」正式開始履行職責。
當然,熱衷於希臘文化的不只是世家子弟。這一時期,拉丁喜劇開始在羅馬上演。但是,顯而易見,這種喜劇模仿了希臘喜劇。喜劇的作者是李維烏斯·安德魯尼庫斯。他的喜劇在羅馬首次上演的這一年,即公元前240年,甚至被認為是拉丁文學史的開啟年。為了方便不懂希臘語的普通百姓閱讀,安德魯尼庫斯還把荷馬的敘事詩翻譯成拉丁語出版。
至此,哈米爾卡也轉而認為必須全殲這群人。但是,叛軍在數量上依然佔優勢。於是,他避開大規模的正面交戰,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小規模戰鬥,逐步削弱敵人,並成功地把他們趕到一座不算很高的山上。接著,他用堅固的柵欄和壕溝團團圍住這座山,等待叛軍自生自滅。
重裝步兵是擁有5萬阿斯以上資產的羅馬公民,所以,4阿斯的日薪顯然過於低廉。在那個時代,即使是奴隸,只要聰明一點,一天也能掙到12阿斯。所以,這點錢與其說是收入,倒不如把它看作象徵性的報酬。可見,作為一個自由公民,的確很不容易。來自各同盟國的士兵,他們的日薪好像由各自的國家負擔。
作為租稅,行省居民必須向羅馬繳納收入或收益的10%。農牧民似乎是以實物納稅。直接稅的別名因此又叫「什一稅」。
羅馬已經不再是台伯河周邊農民和羊倌們聚居的國家,也不再是版圖僅限於義大利半島的國家,它已經把西西里和撒丁等地納入了自己的保護之下。很顯然,塞爾維烏斯的體系不再適用這一現狀,但是,羅馬人並未實施大的改革。他們只是對塞爾維烏斯制定的制度做了一些調整,以適應現狀。需要改的就改,不需改的則不做修改。如果拿公元前241年的改革與塞爾維烏斯的改革進行對比,具體的情況就反映在上面的兩個表中。其中階級的劃分依據的是每五年進行一次的人口普查時登記的資產額。
在集結地集合完畢的羅馬公民兵,已經就地完成了從中隊到小隊的編組和武器的配發等所有事務。來自各同盟國的士兵也完成了編隊。他們的編隊方法與羅馬公民兵略有不同。
首先是聯盟盟主羅馬。
在這次戰鬥中,高盧方面一個部族的酋長向羅馬的2位執政官提出單獨決鬥的挑戰。執政官克勞狄烏斯·馬爾凱魯斯接受了挑戰。馬爾凱魯斯時年48歲,如果是一名普通士兵,無疑這個年齡已經退入了預備役。由於他非常敬佩高盧民族的個人作戰能力,所以他無法不接受挑戰,而且,他的性格也決定了他必定會接受挑戰。
接受了行省統治的西西里漸漸變身為羅馬的糧倉,僅僅是作為稅收上繳的小麥一項,每年據說也有200萬摩第(約合1800萬升)。繳完稅後,餘下的小麥可以自由買賣。當然,買家由迦太基變成了羅馬。
羅馬軍隊在搭建營地方面的用心在其他民族中是聲名遠揚的。人人都知道,羅馬軍隊到達一個地方后,最先要做的事就是搭建營地。後來,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還將計就計,很好地利用了羅馬人的這一做法。
這是羅馬軍團常規的行軍次序。按照這樣的行軍次序,即使中途遭遇敵人,也能迅速排好陣型。因為只要橫向散開即可。
在這裏,無論是獨立的同盟國還是行省,羅馬人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沒有區別對待。因為,對他們來說,完善基礎設施的主要目的在於使軍隊行動更加便捷。
羅馬公民步兵:6摩第小麥。
現在的直布羅陀海峽曾經被叫作「赫丘利之柱」。渡過海峽,移居到西班牙的哈米爾卡發揮出了他優秀的組織才能。他率領追隨他的迦太基士兵,攻打西班牙原住民,並把戰敗的西班牙原住民編入雇傭兵行列。在哈米爾卡高超的戰術指揮下,這支西班牙的迦太基軍隊在與原住民的交戰中連戰連捷,竟不知失敗為何物。
對於這些與自己建立了同盟關係但歷史尚淺的read.99csw.com城邦,羅馬承認它們完全的國內自治。不僅如此,羅馬還獎勵這些城邦的統治者可以申請羅馬公民權,卻不要求他們同時放棄本國的公民權。也就是說,對於戰敗者,羅馬允許他們擁有雙重國籍。

總司令、參謀長及中隊指揮官均是由公民大會投票選舉產生。與名門子弟及名聲在外的將領比較容易當選軍官不同,百夫長是由他所屬的小隊隊員投票選舉產生的。經過歷練有經驗的人通常會當選這些下級士官。

對上述兩次改革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最大的改變是羅馬社會的中產階級化。在王政時代,第一等級擁有的票數足以超過公民大會上的一半選票。但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後,如果沒有第二、第三等級的支持,僅靠第一等級的選票無論如何也過不了半數。這也表明,國家的意志體現為更加廣泛的公民意志。中產階級隊伍的擴大,標志著這300年間,羅馬人的社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健全的社會了。
正像《羅馬人的故事0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說的那樣,成立於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羅馬聯盟,不是簡單的羅馬和其他城邦的集合體。盟主羅馬和加盟各國的地位並不相同,具體如下:
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改革
等級財產
(貨幣單位:阿斯)
軍隊
(單位:百人隊)
票數
第一等級100000以上騎兵18,步兵8098
第二等級75000~100000步兵2020
第三等級50000~75000步兵2020
第四等級25000~50000步兵2020
第五等級12500~25000步兵3030
無產者所謂的財產只有子女步兵5
常常免除兵役
5
合計騎兵18(1800)
步兵175(17500)
193
第三排是「老兵」,由40歲上下到45歲的現役中年齡最大的公民構成。雖然他們體力上不佔優勢,但是他們作戰經驗豐富。由他們負責後衛是羅馬的常規做法。士兵數為1200人。
公元前229年,由兩位執政官率領的2萬名步兵和2000名騎兵乘坐200艘戰船,離開了布林迪西。這是羅馬第一次進軍希臘。
帳篷搭建完畢后,全體人員參与大掃除。他們在帳篷之間的通道上灑上水,用掃帚掃地。
除此之外,他們還要繳納5%的關稅。不過,這個稅項不是只向他們收取的,羅馬公民和同盟國公民也要繳納。
在羅馬軍團的規定中,唯一沒有涉及的是羅馬軍士兵的用餐內容。大概是因為士兵吃的東西和公民沒有太大差別,沒有必要做特別規定吧。
來自各同盟國的士兵在集結地集合完畢后,分別由來自本國的指揮官率領。在執政官召集的作戰會議上,這些同盟國的指揮官也要列席。
羅馬人「完善基礎設施」的網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的23年間越鋪越大,越鋪越密,甚至覆蓋了波河以南暫時平定高盧人後的當地人居住的區域。

普勞圖斯不是奴隸,也不是羅馬公民,他是翁布里亞人,是羅馬聯盟的加盟者。他來到羅馬後,曾從事過許多職業。後來,他當了演員,開始自己動手寫劇本,並一舉獲得成功。為了尋找素材,他剖析了已有的悲喜劇作品,並加以利用。如果當時迦太基也有戲劇作品的話,相信他一定也會拿來利用的。但是,迦太基人只喜歡寫實用類的書,例如漢農的《非洲航海志》、馬可尼的《農場經營書》等等。普勞圖斯在自己的作品中是這樣評價迦太基人的:
在這樣的羅馬找不到一個主動要與迦太基再戰的理由。對於羅馬人來說,需要訴諸軍事行動的只有生活在波河以北的高盧人。
該國居民只要是自由民,不分貴族平民,一律享有羅馬公民權。為此他們有義務用服兵役來代替繳納直接稅。當然,作為羅馬公民,他們享有投票權,也有參与羅馬公職的被選舉權。也就是說,他們享有參与國政的權利。只有無產者因為免除了納稅的義務,所以不承擔服兵役的義務。儘管如此,人數遠遠少於有產者公民的無產者,依然有權行使選舉權,因為他們也是羅馬公民。所謂無產者,就是他們的財產只有孩子,除此之外一無所有。他們是靠技能吃飯的人。

這一時期的盾是1.25米×1.5米大的橢圓形。考慮到可能被敵人砍傷,或出於立在地上的需要,25厘米寬的外周部分用鐵皮增強堅固度,其餘部分成弧形,中間凸起,便於躲避敵人投擲過來的石彈、投槍以及直刺而來的劍。倒扣碗狀的中心部分也是為了避開敵人的攻擊力而設計的。盾的基本形狀是由兩塊木板合在一起,內側一面貼麻布,外側貼牛皮。我猜想,這樣的盾應該很重。好在羅馬人雖然個子不高,體格卻足夠健壯。

這一儀式結束后,執政官宣布集合的時間和地點。通常集合的時間定在每年的3月15日。在這一天到來之前,士兵可以待在自己家裡。

第二天天一亮就吃早飯。可見越是優秀的司令官,越關注士兵的溫飽問題。早飯結束后,士兵不得擅自行動。等到第一聲號聲響起,全體人員立刻動手拆除帳篷,捆紮行李。等第二次號聲響起,行李裝上馬車。第三次號聲才是離開營地開始行軍的號令。行軍的順序還是按前面講到的那樣。
在以重裝步兵為主力的羅馬軍團中,騎兵數量較少,戰鬥力也較低。騎兵的裝備由國家經費負擔。不過,騎兵通常都是來自富裕階層,這自有其原因。在古代,駕馭馬匹本身就是一種技能。一個人從小沒有騎過馬,或者不習慣騎馬,從頭學起來會非常困難。
事實上,羅馬在打敗那些後來成為羅馬聯盟的加盟國時,同樣割佔了它們的部分領土,因此,在向羅馬政府支付租地費方面,它們與行省的居民一樣。兩者之間的不同只是反映在遭割占的土地是部分還是全部。
其次,從同盟國士兵中挑選三分之一的騎兵和五分之一的步兵,組成精銳部隊。這支同盟國精銳部隊相當於羅馬軍團重裝步兵的中堅力量——熟練兵。
首先,羅馬公民權擁有者分屬於35個行政區,每個行政區除了無產者,17歲到60歲符合服兵役年齡的男性,根據其擁有的資產多少又分五個等級。在此基礎上,再分現役和預備役。現役年齡是從17歲到45歲,叫「Juniors」,這是「Junior」一詞的詞源。46歲到60歲為預備役,叫「Seniors」,這是「Senior」一詞的詞源。指揮官沒有年齡限制,但是,只要不是無可取代的人物,過了60歲通常也要退役。
羅馬與羅馬聯盟中的各同盟城邦、同盟民族,不只是軍事上的同舟共濟,在經濟方面也成了相互依存的共同體。
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后,羅馬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為此,曾一度把什一稅臨時增加到了五分之一。但是,即使在那種情況下,作為稅項徵收的依然是十分之一,另外十分之一則以收穫物的形式繳納,並由羅馬政府買單。
哈米爾卡沒有看到新城的建成,因為他在一年前的一次戰鬥中不幸陣亡。他的繼任者是跟隨他為時已久的副將,也是他的女婿哈斯德魯鮑爾。當時,哈米爾卡本人的直系繼承人漢尼拔只有18歲。
公元前225年,因連續與高盧人作戰,羅馬不得不對正常規模的4個軍團進行補充。以這一年為例,戰鬥力分配情況如下:
羅馬→羅馬殖民地→同盟市→拉丁殖民地→拉丁殖民地→同盟市→拉丁殖民地
哈米爾卡等的就是這時候。他派出象群從四面八方圍攻叛軍,迫使他們紛紛掉入凹窪處。在象群無情的踐踏下,叛軍無一倖存。據說死者超過4萬人。已經舉起叛旗的烏蒂卡獲悉這一消息,馬上繳械投誠。公元前238年夏天,在歷時3年零4個月之後,反迦太基的叛亂被徹底鎮壓。
羅馬公民兵合計:30800
普遍認為羅馬軍團等於重裝步兵。事實上,羅馬軍的主力就是重裝步兵,由羅馬公民中出身於上、中等階級的人組成。在資產調查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級出身的人全部編入重裝步兵。屬於第四等級的人有時候也會被編入重裝步兵。
同盟國士兵中餘下的三分之二騎兵和五分之四步兵再分別組成兩支部隊,分別叫左翼和右翼,與羅馬公民兵的第一軍團、第二軍團叫法不同。最小的作戰單位是小隊,由來自同一城市或同一地方的人組成,小隊長也從他們中間產生。
我想,按現在的話說,羅馬人大概是第一個注意到「完善基礎設施」的重要性的民族。基礎設施的完善直接關係到生產力的提高。同時,生產力的提高又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在當代,這一點已是常識,幾乎無人不曉。
羅馬授予這些自治城市的居民「無選舉權的公民權」,表示他們不享有羅馬國政方面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除此之外在所有事情上都享有和羅馬公民同等的權利。根據羅馬法律,他們的私有財產也受到保護。同時,羅馬承認他們完全的國內自治。在現代義大利,說到自治城市,依然是地方自治體的意思。
一年以後,即公元前224年,羅馬再次派出兩位執政官率領四個軍團北上。這一年,羅馬軍越過了盧比孔河。這條河經過里米尼北部,最後流入亞得里亞海。仍未從上一年的失敗中恢復元氣的高盧人只能以小規模的戰鬥來抵抗羅馬軍隊的進攻。羅馬軍隊採取的是瓦解高盧人的戰術。幾個有實力的部族同意與羅馬和談。
對迦太基的戰後政策深感不滿的不只是利比亞。與羅馬不同,在迦太基,雖然作為被統治者的其他民族和統治者迦太基人共同生活在迦太基領土上,卻備受歧視,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不滿使得叛亂的危險在迦太基隨時存在。到了僅次於迦太基的第二大城市烏蒂卡也開始表示支持不滿者的時候,雇傭兵隊伍由最初的2萬人增加到了5萬人。
羅馬人喜歡吃魚,不喜歡吃陸地動物的肉。甚至有記載說,因為持續的戰鬥,小麥補給中斷,羅馬士兵不得不以肉果腹。羅馬人的主食是小麥粉做的麵包或是以小麥粉為主的粥。他們喜歡吃蔬菜和水果,也喜歡吃乳酪和牛羊奶。這些東西和魚就是他們的蛋白質來源。
服兵役是享有參与國政權利的自由公民的職責。從經濟上考慮,繳納什一稅九_九_藏_書、免除兵役的行省公民要合適得多。
租地費一般控制在承租人可承受的水平上。如果羅馬公民在行省經營農牧業,也必須租借農牧地。儘管在義大利本土不需要繳納什一稅,但是在氣候宜人的西西里租借土地,即便付過租地費,繳納過什一稅後,收益仍然比在義大利本土做相同的事情高得多。
騎兵行進在自己所屬的軍團兩側,或行進在裝運行李和物資的馬車隊的兩側。
根據年齡,從大到小依次為第一軍團2人,第二軍團3人,第三軍團2人,第四軍團3人。就這樣,每個軍團的6名上級指揮官分配完畢。從軍官的分配結果可以看出,4個軍團中「領頭羊」是第一軍團。

就這樣,羅馬與同盟者之間建立起了各不相同的關係。這種視對象來定關係的做法,說到底只是「區別」對待,並不存在「歧視」。主幹道阿庇亞大道的修建足以證明這一點。
除了行省公民外,直接稅都以「血稅」,也就是服兵役的形式來抵扣,因此,原則上公民在服兵役期間是沒有報酬的。如果還要他們負擔服兵役期間的經費,顯然稅負過重。因此,從戰鬥持續一個夏季以上的公元前4世紀初開始,羅馬軍隊以日薪的形式向士兵發放津貼。
羅馬軍隊的軍規因其嚴厲而聞名,但是,其公正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執政官處罰親生兒子的故事就廣為流傳。
公元前223年,率領羅馬軍團的兩位執政官之一是以性格果敢著稱的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就在這一年,他率軍渡過了波河,這充分反映了這位指揮官的性格。眼看羅馬軍打到家門口,高盧人奮起抵抗。他們召集了5萬人的軍隊迎戰羅馬軍團。一番激戰過後,戰鬥再次以羅馬軍隊的勝利而宣告結束。幾個有實力的高盧部族選擇了與羅馬簽署和平條約。
組成三排橫隊的羅馬重裝步兵中,如果新兵、熟練兵和老兵分別是中隊的話,每個中隊還會分成20個小隊。這就是羅馬軍可以在戰鬥中做到機動靈活的原因。新兵和熟練兵的小隊分別由120人組成,只有老兵由60人組成。這就是羅馬軍團的最小戰鬥單位「百人隊」。率領小隊的是以古羅馬為題材的電影中必定出現的「百夫長」。
哈米爾卡移居西班牙9年後,迦太基在西班牙的統治範圍擴大到了西班牙東南部。他們在這裏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了自足,甚至開始把多出來的資金送往國內,投資國內的農場經營。迦太基得到這一殖民地,足以彌補失掉的西西里。但是,西班牙的迦太基殖民地與迦太基本國沒有交集,相互獨立。這足見巴卡家族的獨立王國意識之強烈。
但是,從迦太基手中奪取的西西里,對於羅馬人來說卻是全新的事物。
高盧人並非總是對羅馬北部造成威脅。在大豐收之年,糧倉充足時,他們會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地盤上。再加上高盧人內部分為許多部族,各部族之間爭鬥不斷,很多時候無法實施南下的行動。因此,當高盧人居住的整個地區出現飢荒的時候,以及高盧人各部族建立起共同體的時候,羅馬需要提高警惕。公元前238年至前227年,儘管其間出現過危險的情況,但都是暫時性的,沒有嚴重到羅馬需要向那裡派遣執政官並動用軍隊的程度。
重裝步兵雖然分前衛、中央和後衛隊形,但是他們的裝備都一樣,都是羅馬人想出來的重裝備,與中世的重裝備相比,輕便許多。
公元前241年的改革
等級財產
(貨幣單位:阿斯)
軍隊
(單位:百人隊)
票數
第一等級100000以上騎兵18,步兵7088
第二等級75000~100000步兵7070
第三等級50000~75000步兵7070
第四等級25000~50000步兵7070
第五等級12500~25000步兵7070
無產者所謂的財產只有子女步兵5
常常免除兵役
5
合計騎兵18(1800)
步兵355(35500)
373
很久以後,漢尼拔說,是自己向父親提出同去的要求的。於是父親就把他帶到了貝爾神廟,要他向神發誓終生以羅馬為敵。之後父親才答應帶他一同前往西班牙。

羅馬人考慮再三,決定在西西里建立行省。對羅馬人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做法。但是,羅馬人並沒有在西西里全島實施行省制,他們依然採用了不同情況不同對待的做法。

但是,羅馬歸根結底是霸權國家。作為霸權國家,羅馬認為不僅有義務保護其勢力範圍內各國的安全,而且也有義務保護這些國家居民的利益。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歡慶和平到來的羅馬人關上了戰神雅努斯神殿的大門。然而,在此後不到10年的時間,為了保護同盟者的利益,羅馬再次打開了雅努斯神殿的大門。
召開公民大會的時間是在自然休戰期的冬季,地點是羅馬的馬爾斯廣場。在這裏首先選出兩位擔任次年度最高司令官的執政官,然後進行其他將領的選舉。羅馬軍的作戰單位是每位執政官統率2個軍團,所以,2位執政官統率2個軍團。2個軍團需要24名軍官。其中10人必須有10年以上的軍旅經驗,因此,年齡小於27歲,公民大會不承認其候選人資格。餘下的14人至少要有5年的軍旅經驗,而且年齡必須在23歲以上才有資格參選。
一個殖民地的殖民者如果是完全的羅馬公民權所有者,這個地方就叫「羅馬殖民地」。如果殖民者是無選舉權的公民權所有者或其他人,則叫「拉丁殖民地」。就這樣,羅馬在每個戰略要地都建立了永久性的要塞。但是,從社會性來看,這種「科洛尼亞」無異於建設新城市。順便提一句,「科洛尼亞」的德語讀音就是現在德國的「科隆」。

哈斯德魯鮑爾作為第二代統治者,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岳父的事業得以鞏固就是他的功勞。
同盟市有一點不同於其他同盟部族及城邦。儘管它們都是羅馬的手下敗將,但是,曾經加盟舊拉丁同盟的各部族是公元前4世紀中葉被羅馬打敗的,與此相比,同盟市臣服於羅馬的時間要晚得多。源自希臘人殖民建立的義大利半島中南部各城市都屬於同盟市。
騎兵由資產最多的第一等級擔任,4個軍團共1200騎的數量是固定的。因為數量少,所以在分配給各軍團時,按慣例先於步兵進行,每個軍團各300騎。
羅馬向行省派出法務官,他們享有與執政官同等的「統治權」,全權負責在行省的統治。不同的是,執政官有兩人,作為行省最高統治者的法務官只有一人。法務官下面的財務監察官等事務官,人數不多,每年從羅馬派遣。之所以每年派遣,是因為他們要經過公民大會的選舉。被委以統治西西里行省重任的法務官,駐地設在西西里的馬爾薩拉,因為這裡是距離迦太基最近的海港城市,地處西西里的強鄰迦太基最前沿的位置上,儘管此時的迦太基並非羅馬的敵對國。
盾是直徑90厘米的希臘式圓形盾。頭盔、護胸和鞋是皮質的。頭盔上裝飾有漂亮的飾物,是為了與日耳曼和高盧人相比個子略矮的羅馬人看上去能夠稍稍高一些。但是,不是衝鋒陷陣的重裝步兵是不允許戴有飾物的頭盔的。
但是,與勝利方相比,戰敗方在戰後的壓力顯然要大得多,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羅馬關閉了戰神雅努斯神殿的大門、心滿意足地享受起和平的同時,迦太基國內卻被一種極不平靜的氣氛籠罩著。


但是,在希臘鼎盛時期,依然是未開化民族的伊利里亞人,不僅不接受羅馬使節提出的要求,甚至還蠻橫地殺害了使節。羅馬於是決定向伊利里亞人宣戰。
一直以來生活在羅馬統治下的人只有兩種類型,即有羅馬公民權的人和無羅馬公民權的人。無論有無羅馬公民權,只要是羅馬同盟國的一員,兩者都是以服兵役的形式來代替繳納直接稅。但是,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加上行省的居民,羅馬統治下的人就變成了三種類型。
尚未開化的高盧人不知道可以通過增收的方法來養活日漸增多的人口。當飢荒襲來的時候,他們採用的辦法就是由軍隊做開路先鋒,進行全民大遷移。高盧人就像公元前390年攻打羅馬時一樣,隨時都會進行全民大遷移。他們的存在就好比火山,隨時可能爆發。連馬其頓王國也時刻不忘關注北邊的色雷斯,目的就是為了不給在那兒的凱爾特人南下的機會。
百夫長:一天8阿斯。

如果沒有累進稅制,一律按收入的十分之一納稅的話,今天的我也很樂意接受。但是在那時又是租借費,又是所得稅,似乎表明人類已經啟動了不好的那部分智慧。當然,如果稅率真的統一為十分之一的話,國稅局的規模或許可以減半了。
其次是懲罰。羅馬軍隊的軍規之嚴比每晚必規規矩矩搭建營地還出名。
騎兵:一天12阿斯。
以雇傭兵為核心的叛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是他們缺少一個統一的指揮者。面對哈米爾卡的進攻戰術,他們全然不是對手,很快就有6000人戰死,2000人被捕,餘下的紛紛潰逃。在第二年,即公元前239年,哈米爾卡對叛軍表示出的一次善意行為卻嚴重受挫。迦太基政府派出一位高官與雇傭兵談判,不料雇傭兵竟扣押了這位高官,砍去他的四肢,削掉他的耳鼻,最後竟將他生生活埋了。
羅馬通過打壓伊利里亞人,確保了東部邊境的安全。南部和西部的邊境因得到西西里和撒丁,早已有了安全保證。

第三支隊伍是羅馬公民兵中的第一軍團和緊隨其後的裝運行李和物資的馬車隊。
士兵夜間值崗時打盹,或未及時完成任務等,將面臨死刑的處罰。屆時會有兩排人站在他的兩側,揮舞棍棒朝他身上打。這種情形下能活下來幾乎不可能。此外,偷竊、做偽證、集合遲到三次以上的士兵,也要被處以相應的懲罰。

在羅馬,一個軍團的羅馬公民兵的人數規定步兵和騎兵合計為4500人上下,即使遇到和強敵對抗的年份,最多也只能增加到5000人,因而4個軍團加起來就是1.8萬到2萬人。因此,從每個行政區隊伍中抽選「出列」的工作在達到這個人數后就結束了,餘下的人回歸預備役,各自回家。
飢餓難耐的叛軍只好虐殺俘虜和奴隸,以人肉充饑,繼續負隅頑抗。但是,擺九*九*藏*書在他們面前的路終究只有一條,就是投降。哈米爾卡乘機向他們喊話,說只要送10個人下山談判,保證無生命之虞。
義大利半島東部面向亞得里亞海。如今屬於前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一帶的地區在古代叫作伊利里亞,是伊利里亞人生活的區域。伊利里亞一帶有很多複雜的海灣湖汊,在歷史上常常成為海盜的巢穴。伊庇魯斯王國強盛時期,由擔當清剿職責的軍隊看管這一地區。但是,在伊庇魯斯王國衰敗后,馬其頓王國又無暇顧及此地時,亞得里亞海於是就成了海盜獨霸一方的所在。最直接的受害者是以通商為立國之本的義大利南部希臘系各城邦。於是,羅馬向伊利里亞派去使節,要求其停止海盜行為。
如果行軍路線正好在鋪就的既平坦又寬闊、易於行進的羅馬大道上,或者在寬闊的平野上,隊伍會排成三列或四列縱隊前進。這種時候,裝運行李和物資的馬車往往與隊伍平行前進。這樣,即使出現突發|情況,裝運行李和物資的馬車還可以起到盾牌一樣的防禦作用。

另外,雖然軍隊士兵的糧食由羅馬配給,但是羅馬公民在分量上也不佔優勢。下面是一個月的口糧配給比較:
無論什麼事情,羅馬人都喜歡規範化,他們的這種性格在羅馬軍團的編組上表現得最為徹底。為了做到隨時能夠應對危機,採用規範化的機制是最好的策略。但是那個時代的普遍狀況是:一切以君王的號令為準,來調集軍隊或根據需要去招募雇傭兵。羅馬人的做法顯得與眾不同。
羅馬軍團的隊形的確非常規範。看到羅馬人在任何事情上都體現出井然有序的性格,我感到由衷的欽佩。不過,羅馬人的井井有條遠未到此結束。一天的行軍結束之後,在搭建營地的時候,他們的規範化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希臘人波里比阿寫過這樣一句話:「在希臘,這種事情的處理要隨心所欲得多。」
這些地方通常被認為是戰略要地。最多的時候曾經有6000名羅馬男性共同駐守一個殖民地。其中雖然不乏有人帶家眷前往,但他們絕大多數是單身男性。他們和當地女子通婚,生下混血兒,這種同化當地人的方式,被理所當然地認為無須法律明文規定。
羅馬聯盟中的自治城市及「科洛尼亞」、同盟市都沒有義務向勝利者羅馬繳納年貢或租稅。羅馬對它們的要求就是提供兵力支援。在西歐思想起源地的古希臘和羅馬,提供兵力支援被認為遠比提供資金更為體面。
《羅馬人的故事0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講述公元前4世紀中葉時,排在羅馬之後講到的是各部族。只是在一個世紀過去之後,他們幾乎都得到了羅馬公民權,與羅馬人已無差別,因此,在講述公元前3世紀的歷史時,不再單獨列出。總之,他們曾經是始於羅馬王政時代的拉丁同盟的加盟國。公元前390年,當羅馬因凱爾特人入侵而深受打擊之時他們背叛了羅馬,又在羅馬重新站起來後作為戰敗者加盟羅馬聯盟。就像普魯塔克說的那樣:一個世紀過去了,多虧了羅馬人同化異族甚至不計前嫌同化敗者的性格,才使得那些部族擁有了完全的羅馬公民權。
第一次和第二次布匿戰爭相隔的23年裡,羅馬人除了在西西里實行了行省統治,擊退了伊利里亞海盜,打敗了高盧人外,還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的公元前241年進行了一場意義深遠的改革。這是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的王政時期第六代國王塞爾維烏斯推行稅制、選舉制、軍事改革后相隔300年的又一次改革。
事實上,在無須擔心敵人來襲的時候,行軍途中也經常變換順序,目的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得到休息,補充水和糧食。
夜間的警戒,從日落到日出按四等份安排四個班次,輪流值崗。史書中經常出現「輪到第三班值崗的時候悄悄出征」的記載,指的是午夜12點。日落和日出的時間因季節而不同。一個班的放哨時間約3小時,羅馬公民兵和來自各同盟國的士兵無一例外,每四天都會輪到一次。
戰爭結束意味著雇傭兵的任務已經完成,他們必須各自回各自的國家。他們也知道自己應該回國。但是,在回國前,他們必須首先從迦太基那裡拿到雇傭金。
深受這一時期羅馬人喜愛的兩位喜劇作家都不是羅馬公民。從名字上看,安德魯尼庫斯顯然是個希臘人。公元前272年,羅馬佔領塔蘭托后,他被抓到羅馬被逼為奴。幸運的是,他的主人李維烏斯非常欣賞他的才能,恢復了他自由之身。因為這一經歷,他的正式名字也變成了李維烏斯·安德魯尼庫斯。
因為羅馬人從不懲罰打了敗仗的司令官,所以最重的懲罰不是因為戰敗。在羅馬,被處以最重懲罰的是集體違反軍規,也就是不服從總司令的指揮舉旗造反。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從軍團中抽籤決定犧牲者。抽中的人要擔負起其他人的罪責,在嚴刑拷打之後被處以斬首。這一刑法通常被稱為「什一抽殺法」,在羅馬軍隊中被認為是最嚴厲的酷刑。因為大家雖是同犯,卻不得不親手懲處同伴,所以,這也是一種精神懲罰,而且,沒有比這種懲罰更殘忍的了。
羅馬公民兵組編結束后,兩位執政官這才向羅馬聯盟的各同盟國要求派遣士兵參加來年春季的軍事行動。因為各同盟國享有自治權,所以選拔士兵的方式應該各不相同。但是,實際上,許多城邦都採用羅馬的方式。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出現在羅馬的「希臘熱」,對於以元老院為牙城的羅馬統治階層來說,絕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元老院正面臨如何管理新得到的西西里的問題。
對於所有羅馬人和絕大部分迦太基人來說,這23年不是休戰期。除了極少數迦太基人,羅馬人和迦太基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羅馬和迦太基之間會再度爆發戰爭。
羅馬簽署這一條約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阻止迦太基在西班牙的進一步擴張,不如說是為了保護長久以來一直都是羅馬友邦的馬賽的勢力範圍。就在這一年,與馬賽隔海灣相望的恩波利亞也成了羅馬聯盟的同盟城市。與馬賽一樣,恩波利亞起源於希臘人殖民的城邦。西地中海的原希臘殖民地紛紛選擇了接受羅馬人的保護。因為羅馬人更喜歡同盟關係而不是統治關係。
但是,鑒於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下面要講到的理由,把下級士官翻譯成「軍曹」,感覺上總有些不妥。
直到公元前250年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對劍進行改良,在此之前羅馬士兵使用的劍一直都是細長的,戰場上通常採用砍殺而不是刺殺的方法。公元前250年,西庇阿終於引進了西班牙原住民使用的雙刃短劍。
第一是由600騎組成的騎兵,分若干小隊,每小隊30騎。第二是輕裝步兵,由資產調查中認定屬於第四或第五等級的公民構成,士兵數量為2400名。只需要輕武器的他們,在多數情況下打前衛,或作為游擊隊作戰。
生活在後世的我們知道,從公元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到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其間相隔了23年。在本章節中,我要重點講述的是羅馬人在這23年裡是怎樣度過的,迦太基人在這23年裡又是怎樣度過的。
選出的24名軍官,根據得票數多少,依次分配職位。
到了公元前226年,羅馬和哈斯德魯鮑爾簽訂了一份條約。條約規定,迦太基的勢力範圍不得擴張到自西向東流過西班牙北部的埃布羅河以北。

羅馬軍團

第二個理由是兩個軍團加起來共60名的百夫長中,按照得票數,前12人可以參加由執政官召集的作戰會議。與會者是12名將官和1個騎兵隊隊長以及列席參加的各同盟國指揮官。
雖然行省法只適用於西西里二分之一的區域以及只開發了海岸地區的撒丁和科西嘉,但是,除了接受羅馬的直屬統治外,行省的最大特點是所有領地為羅馬的直屬地,行省的居民只能向羅馬租借已成為羅馬公有地的被沒收土地來經營農業,並向地主羅馬支付租地費。
在兩軍士兵的注視下,一對一的決鬥開始了。決鬥結果是,羅馬執政官勝出。這是關於馬爾凱魯斯的一段插曲,他在若干年後對漢尼拔的戰爭中,被譽為「義大利之劍」。
同盟國步兵:6摩第小麥。

當然,羅馬並非沒有一點偷腥行為。在迦太基殖民地撒丁島上,沿海地區的島民得知迦太基國內的混亂后也舉旗造反。他們殺了迦太基總督,派使者前往羅馬請求援軍。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充分意識到了制海權重要性的羅馬自然一口答應。派到撒丁的羅馬軍隊只有一個軍團,但是,用以終結迦太基在撒丁的統治已經足夠。迦太基政府向羅馬提出了抗議。由於國內局勢的混亂,迦太基政府自顧不暇,不得不默認這一既成事實。撒丁於是歸入了羅馬的勢力版圖。
分前後三排橫隊作戰的為常規戰術的羅馬軍重裝步兵,又分為以下三種:
第四支隊伍是羅馬公民兵中的第二軍團和他們裝運行李和物資的馬車隊。
在普勞圖斯以普通百姓為對象的喜劇中,隨處可見希臘語。儘管如此,依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見,普通百姓很有可能也懂一些希臘語。一想到這點,我不禁對羅馬人的雙語功夫深感欽佩。
那個男人通曉任何國家的語言。但是,除了本國語言,他要裝出一無所知的樣子,因為他是迦太基人。
第二支隊伍是同盟國士兵中的右翼,他們的裝運行李和物資的馬車隊緊隨其後。
錫拉庫薩的管轄範圍佔西西里的近四分之一,墨西拿及巴勒莫等自由城邦的領地合計也在四分之一以上。因此,羅馬建立行省的區域只剩下西西里的二分之一。儘管如此,建立行省對羅馬來說,意味著採用超出羅馬聯盟方式的新型統治方式的開始。此外,羅馬在撒丁和科西嘉無一例外地全部採用了行省統治的方式。
與步兵的裝備不斷得到改良有所不同的是,羅馬騎兵的裝備模仿希臘騎兵的裝備,只配備胸甲、頭盔、劍、投槍和圓形的盾。
第二排是「熟練兵」,他們以羅馬軍團的核心而聞名。當前鋒線被敵軍衝破時,就需要他們挺身而出。因此,阻止潰敗是他們的任務。年齡在30歲以上。士兵數也是2400人。
羅馬士兵都是普通的公民,因此,羅馬非常厭惡無目的的徵兵行動。羅馬自有一套完整的士兵召集體系,即使出現突發|情況,也能應對自如。擔任這一年兵役的行政區中,作為預備役遣散回家的現役男性首先接受徵召,然後是其他區的現役。如果還不夠,再召集擔任兵役的行政區中的預備役。總之,前前後後井然有序。只要不發生太嚴重的事態,不會召集免除兵役義務的無產者。因為這樣會剝奪那些無法依賴資產收入的人賴以生存的糧食來源。
很顯然,羅馬人鋪設的道路網就像這條交通動脈——「高速公路」化的阿庇亞大道所示,是以軍事為第一目的的。但是,如此完善的系統不可能用途如此單一。因為不收取過路費,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公路出行。裝滿葡萄酒罈的馬車、馱著柴火的驢也可以走在這些大道上。當然,若遇到行軍途中的軍隊,必須禮讓一旁。正是因為這些道路的存在,甚至連遭遇賊寇及強盜襲擊的危險也大大降低。因為賊寇不可能出沒于軍隊頻繁往來的道路上。
在飲食方面,羅馬人和喜歡食肉的高盧人或日耳曼人不同。與高盧人和後來才開始接觸到的日耳曼人相比,羅馬士兵在體九-九-藏-書格上處於劣勢,他們常常會因此感到自卑。為此,他們應該多吃肉,以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但是,他們似乎對此不屑一顧。也許他們認為戰鬥的勝負靠的不是體力,也許他們離不開海產品、穀物、乳酪、橄欖油和葡萄酒等地中海世界的飲食習慣。羅馬士兵在行軍途中的餐飲是加牛羊奶煮成的粥、麵包、乳酪、洋蔥和一杯葡萄酒。他們就是靠這些東西征服世界的,這實在令人稱奇。現代的歐美人喜歡吃肉,是因為他們的祖先不是高盧人就是日耳曼人。
迦太基對參与叛亂的屬地和城市分別做出了加收租稅的懲罰,增加的幅度各不相同,所依據的不是參与叛亂的程度,而是視其對迦太基來說的重要性如何。例如,烏蒂卡受到的懲罰就非常輕微。
古代沒有馬鞍,馬鞍是中世紀的發明。會騎馬並不意味著有戰鬥力,因此,羅馬軍團的騎兵很多時候是用來傳令或進行偵察的,最多也就是在戰場上用來追擊潰敗的敵人。2個軍團加起來不過600騎,也是因為騎兵缺乏靈活性,不能充分發揮有效的作用,因此,這個數量已經足夠。羅馬軍團的騎兵團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為名門子弟的「士官學校」。
也許是因為戰爭失敗,迦太基政府強烈地意識到有必要緊縮財政。迦太基政府沒有按約定支付雇傭金。因為戰爭于春末夏初結束,按照從春到秋為一個戰鬥年度計算,這些雇傭兵參加戰鬥的時間只有二分之一年度,所以,迦太基人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支付一半雇傭金即可。對此,雇傭兵自然不服,而且他們有武器在身。
第二年,即公元前225年,由5萬名步兵和2萬名騎兵組成的高盧軍隊橫渡波河開始南下。迎戰他們的羅馬軍隊決心乘機從根本上解決北方問題,因此,羅馬把2位執政官及其率領的4個軍團送出了城。羅馬公民兵有步兵2.1萬人、騎兵1200人,加上來自同盟國的步兵3萬人、騎兵2000人,共計步兵5.1萬人、騎兵3200人。這就意味著,羅馬投入了這一年可以動員的幾乎所有的現役兵力。
首先是獎勵。對於特別勇敢的士兵,獎以鐵制的投槍或鐵杯。對於在攻城戰中,沖在最前面登上城牆的士兵獎以黃金鎖。那些救出戰友的士兵,將得到被救士兵贈送的、由橡樹葉做成的冠。
在西西里島上,絕大多數城市源自希臘殖民,因此,西西里屬於希臘語圈。與羅馬建立了同盟關係的錫拉庫薩,雖然是獨立的國家,但是事實上是在羅馬的保護之下的。可以說,錫拉庫薩也是一個被征服國。更何況,西西里的其他地方都是羅馬靠軍事力量得來的。鑒於這一情況,如果征服者熱衷於學習被征服者的語言,追隨被征服者的文化,無疑會讓被征服者感到些許的安慰。「希臘熱」現象是元老院元老希望看到的,他們率先請被征服者擔任家庭教師,或聘他們為秘書,還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被征服地留學。當然,他們這樣做,也是緣于希臘文化足夠優秀。
聞名於後世的所謂的「羅馬化」,指的不就是包括法律在內的「完善基礎設施」嗎?值得羅馬信賴的合作者,不正是那些通過「羅馬化」而了解到在羅馬保護之下能夠得到好處的被統治民族嗎?

前14個人依次為第一軍團4人,第二軍團3人,第三軍團4人,第四軍團3人。后10個人的分配不按得票數多少,而是按年齡大小。
但是,對於比奴隸的日薪還低的日薪,正在服兵役的無論是羅馬公民還是各同盟國公民無一持有異議。
羅馬和錫拉庫薩並沒有趁火打劫,向迦太基發起進攻。不僅如此,它們還應迦太基的請求,向正遭受屬地的叛離、糧食常常供不應求的首都迦太基出口小麥。這也說明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者羅馬和自古與迦太基交惡的錫拉庫薩都無意滅掉迦太基。
在西西里建立行省之後,當地各城邦之間原本習以為常的衝突消失了。因適應了羅馬人那種「完善基礎設施」的統治方式,西西里的生產力不斷提高。我想最早滿足於「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居民,大概就是西西里的希臘人。
但是,公元前226年的情形就大不一樣了。隔著阿爾卑斯山,生活在義大利一側的高盧人和生活在高盧即現在的法國一側的高盧人之間,建立起了共同體。為了讓飽受飢餓的族人吃上飯,他們只有南下攻打羅馬屬地。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40年,迦太基政府已經把他們定性為叛軍,決定以武力加以鎮壓。迦太基組織了1萬名士兵,由哈米爾卡任總指揮。對哈米爾卡滿懷崇拜的2000名努米底亞騎兵也加入了鎮壓叛軍的隊伍。
這份條約的訂立表明羅馬承認迦太基對埃布羅河以南的西班牙的統治。由於埃布羅河流經比利牛斯山脈南側,所以事實上羅馬承認了迦太基幾乎對全西班牙的統治。
投槍細長,越往前越細,長度為1米左右。這種投槍一旦投擲出去,就不能再回收使用。即使到了敵人的手中,敵人也無法使用,因為細細的尖頭扎過就斷。
到了公元前220年,平定阿爾卑斯山以南高盧人的戰鬥暫告一段落。當然,這並非意味著所有阿爾卑斯山以南的高盧人都屈從了羅馬,事實上,只是與羅馬締結和平條約的部族增加了。羅馬決定把防線從盧比孔河移至波河。公元前218年,羅馬在與波河相接的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建起了「拉丁殖民地」,並且鋪設從里米尼到皮亞琴察的道路一事也提上了日程。在弗拉米尼烏斯的提議下,從首都羅馬到里米尼的弗拉米尼亞大道已於四年前完成。羅馬人準備在波河以南也實行「羅馬化」。然而,漢尼拔沒有給他們這樣的機會。
那麼,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的23年,羅馬是怎樣度過的呢?
有10個人下了山,卻沒有一個能回到山上,因為他們遭到了殺害。但是,叛軍並不知情,還以為這些人背叛了自己,於是他們再次拿起了已經扔掉的武器。
作為羅馬聯軍核心的羅馬公民兵,出於戰術上的考慮和納稅義務的多少,又分以下五種(單位為正常時候的戰略單位,即兩個軍團):
高盧軍隊南下途中,極盡搶掠之能事。他們南下的路線正好處於埋伏在東西兩側的羅馬軍隊之間。羅馬軍隊分別從里米尼和比薩發起進攻,對高盧軍隊形成了合圍之勢。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執政官雷古魯斯陣亡。儘管如此,這場戰鬥仍然以羅馬軍隊的勝利而告終。高盧軍隊像以前一樣,在戰鬥初期力量驚人。但是,隨著戰鬥的持續,他們越來越弱。高盧方面,陣亡士兵達4萬人,被俘上萬人,餘下的人逃向了波河以北。
因為有他們,羅馬與迦太基之戰取得了勝利,保證了西部和南部國境的安全;因為有他們,伊利里亞的海盜被擊潰,東部國境也得以高枕無憂;因為有他們,北方安全有了保證,高盧人的騷擾得以暫時平息。
行軍至日落黃昏,值班的一名士官率領一個小隊先行,尋找適合當晚宿營的地方。一旦找到防禦方面沒有問題、附近又有水源、可以容納2個軍團近2萬人的開闊地方,他們就會在中心位置豎起一面白色旗子,表示此地是執政官帳篷的位置。以此為中心,向外圍搭建營地。當然,他們不用捲尺丈量間距,是靠步行測量的。一步的距離約30厘米。
由於行省沒有兵役義務,所以保衛行省的任務就落在了羅馬這一強國身上。只是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羅馬人認為和平時期已經到來,因此,羅馬在西西里只駐紮了4200名步兵和200名騎兵。既然防禦針對的是迦太基,那麼駐地自然選在了行省總督法務官所在的馬爾薩拉。
首先,羅馬必須考慮如何防止迦太基再次涉足西西里。其次,除了錫拉庫薩,西西里處於小城邦割據的狀態,不適用羅馬聯盟的方式。西西里小城邦的歷史是相互對抗的歷史,要在這樣的地方建立秩序,羅馬聯盟的方式很難奏效。因為,羅馬聯盟方式的前提是相互間的關係幾乎對等。但是,如果在西西里不建立穩定的秩序,那麼那裡隨時會有重落迦太基之手的危險。
晚飯要在這一切工作都完成以後才開始。按照帳篷,每個人把食材拿到一起,輪流做飯。吃完飯後的打掃和滅火事宜都嚴格按要求進行。早於其他民族建造地下水道的羅馬人,在營地也建有同類設施。隨地小便是絕對禁止的。
羅馬聯盟中的第二類城邦是排在第三位的自治城市。
戰爭結束后做什麼,怎麼做,將決定這個國家的未來。勝負已成定局,再糾纏此事於事無補。問題是如何從中吸取教訓。
根據每個同盟國與羅馬簽訂的條約,各同盟國參加相當於多國聯軍的羅馬聯盟軍的人有一定的比例,按各同盟國成年男子的人口計算。根據歷史學家李維的計算,公元前225年,符合羅馬公民兵兵役要求的人數是28萬。與此相對應,各同盟國合計達60萬人。這兩個數字中,羅馬公民兵人數包括了現役和預備役,同盟國士兵的數量只是現役。
直接稅的稅率定為一成,依據有二:一是錫拉庫薩僭主徵收的租稅稅率為10%;二是迦太基人在覬覦向西西里滲透勢力的時候,對西西里網開一面,和對手錫拉庫薩一樣,只按10%的稅率徵收租稅。儘管他們在非洲屬地徵收的稅率非常高,通常為25%,有時甚至高達50%。因此,羅馬在確定稅率的時候考慮到了錫拉庫薩和迦太基的因素。

羅馬人的確做到了盡善盡美,即使只使用一個晚上的營地,他們也忠實地按照規範來搭建。羅馬人把規定定得非常細,即使到了帝政時代,這些規矩依然無須更改。不僅如此,羅馬人把搭建營地的做法同樣用在了建設新城市上。
「Provincia」(行省)是現代法語「Provence」的詞源。那麼羅馬人是怎樣開始最初的行省統治的呢?
羅馬軍隊軍規嚴明,獎懲分明,且規定得非常細緻。這也是為了在指揮官每年更換的情況下始終能夠做到公正。
羅馬軍團一天的行程通常為25公里。
與義大利產的小麥相比,西西里產的小麥價格便宜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受此衝擊,缺少耕地的羅馬近郊農業最先失去了競爭力。羅馬周邊的土地從小麥種植地變成葡萄和橄欖種植地就始於這一時期。
第一個理由是羅馬軍重裝步兵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在當時的羅馬,他們即便不屬於精英之列,至少也屬於中流以上的男性。在當時國家政體最高決策機構的公民大會上,他們掌握著半數以上的票數。他們能夠充滿自豪地說自己作為公民兵,是羅馬軍隊的主力。
四個行政區分別列隊,每個隊伍各上前出列四個人,組成四組。要求年齡、體格相近,這是不成文的規定。
此外,被認為是最早的拉丁喜劇作家的普勞圖斯也在這個時期大顯身手。他的作品雖然也模仿希臘喜劇,但畢竟有羅馬自己的東西。普勞圖斯開創了義大利喜劇之先河,他的喜劇作品影響了其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喜劇,也對18世紀的威尼斯喜劇作家哥爾多尼產生過影響。
所有這些編隊全部在集結地完成,便於他們隨時投入戰鬥。行軍中的順序也按單位行進。
在迦太基,看到成群結隊的雇傭兵走在大街上並不稀奇,因為迦太基有委託別國來保衛自己九-九-藏-書國家的傳統。雇傭兵之所以成群結隊地出行,是因為他們有的來自高盧,有的來自西班牙,有的來自希臘或非洲等地,相互間語言不通。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羅馬之間的戰爭結束后雇傭兵紛紛從西西里戰場撤回到了迦太基。
作戰不努力,或過早輸于敵人,這些情況屬於集體犯罪,軍團或小分隊所有人都要接受懲罰。最輕的懲罰是其他士兵吃小麥,受罰士兵只能吃大麥。因為大麥是馬匹的飼料,所以這表示他們的待遇只能與馬一樣。懲罰稍微重一些的,是不許他們在營地內搭建帳篷,他們的帳篷只能搭在環繞營地的柵欄外面。
通過抽籤選出擔任軍務的行政區后,居住在這些區的所有現役男子,要到卡匹托爾山集合。來這裏的人並非個個都要承擔軍務,因為每個軍團的人數是有規定的。
第二個例外是墨西拿。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爆發地就在此地。在這個城邦里,統治階級的基礎較為薄弱,羅馬把它歸入了同盟市的行列,與那不勒斯同等待遇。作為羅馬聯盟的同盟市,在享有國內自治權的同時,有義務向羅馬提供海軍基地和戰船維護設施。
就這樣,長800米、寬600米的營地就定下來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出入口,從出入口往裡是寬闊的通道,相交於中央。為了預防因突變發生混亂,這些主要通道都很寬。接著,他們一邊步行測量間距,一邊決定搭建帳篷及各方要衝的位置,分別插上旗子。等這些準備工作完成的時候,大部隊也到了。接下來的事情就由大家一起完成。營地的主要通道旁邊會設一個聖火台,這裡是奉上祭品向諸神祈求保護或進行雞卜的地方。它的一側是演講台。在羅馬軍團,作為總司令的執政官向士兵做戰前演講,被認為是加強司令官和部屬之間交流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所有獎勵中,最令人期待的是當選百夫長。鐵杯、黃金鎖和橡樹葉冠只代表一個人的戰鬥經歷,它們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擔任幾次百夫長來得榮耀。在介紹一個人的時候,他們會說這個人擔任過幾次百夫長。如果擔任過第一軍團而且是第一小隊的百夫長的話,那種榮耀完全是各類勳章不能替代的。
輕裝步兵的裝備是劍、投槍、盾以及簡單的頭盔、護胸和輕便的軍靴。
率領其中兩個軍團的執政官帕普斯前往裡米尼,率領另兩個軍團的執政官阿蒂利烏斯·雷古魯斯前往比薩。兩地都處在北部最前線的位置,里米尼在東側,比薩在西側。

叛亂被鎮壓了,危機總算過去了,但是,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的迦太基還沒有結束國內農業派和對外貿易派之間的矛盾。
撒丁納入羅馬的勢力範圍后,位於它北面的科西嘉也自動成了羅馬的地盤。就這樣,羅馬把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統統置於了自己的統治之下,從而確立了羅馬在義大利南部和西部的制海權。而且,西地中海的制海權距離迦太基的勢力範圍越來越遠,這意味著迦太基也將成為羅馬的囊中之物。
從邊境安全的角度來看,現在只剩下北邊了。生活在義大利北部的民族是高盧人。早期,按希臘人的稱呼,這個民族叫凱爾特人,此時這一叫法早已棄用,改叫高盧人。羅馬與高盧民族的邊界線不直接接壤,但是,羅馬的同盟國伊特魯里亞和翁布里亞與高盧直接接壤。
在到手的地域急速擴張后,迦太基人充分發揮了其特有的經營能力,於是這些地方出現了一個個具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的農場。西班牙眾多的山脈也搖身變成了礦藏豐富的礦山,特別是銀礦的開採為哈米爾卡成功統治殖民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生產效率之高令50年後踏上西班牙土地的羅馬人加圖驚嘆不已。它所創造的高收益成了哈米爾卡在西班牙的滾滾財源。
請讀者朋友回憶一下《羅馬人的故事0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提到過的羅馬聯盟中,盟主羅馬與加盟各國之間的關係。
此外,羅馬公民要經營農業,同樣要向國家租借土地,因此在這一點上,所有人一律平等。而且,羅馬不允許一個人想租多少就租多少,即使是元老院元老,租借土地也不能超過500尤格,相當於125公頃。在羅馬,除了間接稅,國庫的主要收入就來源於這些公有土地的租地費。
不幸的是,羅馬軍團對騎兵的使用方法後來竟成了被漢尼拔攻擊的最大弱點。
投槍可以投擲,也可以直刺。波里比阿在他的書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他說,投槍的長度有3米,投程可達25米。年紀較輕的新兵和熟練兵每人規定攜帶一粗一細兩支投槍,40歲以上的人組成的後衛老兵攜帶一支即可。但是,一支的重量也在1公斤以上。
殿後的一支隊伍是同盟國士兵中的左翼和他們裝運行李和物資的馬車隊。
此外,巴勒莫、塞傑斯塔、埃里切等城邦也享受到了和墨西拿同樣的待遇。這些城邦雖然曾經是迦太基的屬地,但是,自從臣服於羅馬以後,一直沒有二心。羅馬允許它們享有完全的國內自治權,所以,這些城邦也不適用行省法。
雇傭兵在科西嘉短暫停留後便出發離開此地,向首都迦太基進軍。當2萬名武裝士兵逼近迦太基約20公里處時,迦太基這才答應坐下來談判。雇傭兵代表最初提出的要求應該還算合理。但是,參与談判的迦太基高官傲慢的態度激怒了他們,於是,條件越提越高。其間作為迦太基屬地的利比亞也開始支持雇傭兵的行動,那裡是雇傭兵主要的來源地之一。因為在布匿戰爭結束后,他們的稅賦成倍地增加,公民的不滿情緒日益加深。
首先,錫拉庫薩是與羅馬建立了同盟關係的國家,羅馬尊重其獨立和自治。錫拉庫薩甚至不承擔向羅馬提供兵員的義務。相反,錫拉庫薩得到了羅馬的保護,無須再擔心敵人來犯,特別是與其長期交惡的敵人迦太基來犯。錫拉庫薩僭主希倫要承擔的義務只是每15年更新一次同盟協議以及優先把小麥賣給羅馬而已。錫拉庫薩並不是羅馬的行省。

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前的西班牙
第一排橫隊是最前面的「新兵」,由年齡17歲以上、缺乏戰鬥經驗的年輕公民組成。士兵數為2400人。
羅馬公民騎兵:18摩第小麥,外加馬吃的63摩第大麥。
在古代羅馬,國稅局是私營的,由包稅人——直譯叫「公務代辦人」——承包經營。每年包稅人參照上一年的產量,預計出當年的產量,並參加徵稅權投標。如果包稅人提出的稅額遠高於納稅人所能承受的,那麼即使中標,他也有破產的危險。因此,稅額通常穩定在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內。包稅人應得的份額是什一稅中的十分之一。此外,他們必須向行省總督提交有關徵稅事務的所有文件。
羅馬與迦太基於公元前241年簽署的和平條約,不過是戰勝國和戰敗國之間的和約,並非羅馬吞併迦太基成為霸權國家的和約。戰敗后的迦太基不同於位於義大利半島的加普亞及塔蘭托,它並未加盟羅馬聯盟,成為同盟國的一員;也不同於位於西西里的錫拉庫薩,它不是羅馬的友邦,不需要每15年更新一次同盟協定。
阿庇亞大道最先從羅馬鋪設到羅馬殖民地特臘契納,不久延伸至同盟市加普亞,接著又向拉丁殖民地貝內文托伸展,並繼續南下,到達同屬拉丁殖民地的韋諾薩。在塔蘭托進入羅馬勢力範圍之後,又延伸到了這座同盟市,最後到達拉丁殖民地布林迪西。至此,全線才告完成:
執政官的帳篷就在聖火台的後面,其帳篷的一側是財務監察官的帳篷,他們屬於軍團的經濟部門。為方便保護執政官,負責警衛的士兵的帳篷也在旁邊。往外是12個將官的帳篷。此外,騎兵和同盟國指揮官的帳篷也在這一區域。營地餘下部分是軍團士兵的帳篷,各軍團依次搭建。同盟國士兵也一樣。各帳篷之間的距離必須等距,就像用線拉過一樣。馬棚搭在營地的外牆邊上。最後,環繞四周,要挖一條壕溝或搭建柵欄。儘管只是一個晚上,但是在安全方面他們絕不掉以輕心。自此營地搭建才告結束。因為規定很具體,所以搭建營地用的時間出乎意料地短。大概士兵們早習以為常了吧。
同盟國士兵合計:32000
1摩第相當於9升。分配給騎兵的量多於其他兵種,是因為他們有隨從。此外,羅馬公民兵和同盟國士兵也有區別。對於來自同盟國的士兵,羅馬方面無償提供糧食,但是對於本國的士兵,要從他們的「工資」中扣除相應費用。
第三類是「科洛尼亞」,現代人把它翻譯為「殖民地」。
符合服兵役的羅馬人中,現役和預備役的比例如果按2∶1粗略計算的話,羅馬公民的現役人數約20萬人,各同盟國的現役人數是60萬人。每年動員的士兵人數基本相等。這就是說,具有盟主地位的羅馬,其公民服兵役的次數是同盟國居民的3倍。
行省居民有義務繳納什一稅,但是他們沒有服兵役的義務。這一義務是羅馬公民及同盟國公民必須承擔的。也就是說,行省居民沒有義務支付羅馬公民和同盟國公民必須支付的直接稅,即所謂的「血稅」。
首先,由各同盟國推薦有資格的人組成執政官的近衛隊,負責執政官身邊的一切事務以及警衛任務。後面將要提到,在營地距執政官營帳最近的就是他們。羅馬把保衛本國出身的最高司令官的任務交給了雖是同盟國卻仍為外國公民的他們,而不是本國公民。各同盟國派出擔任此任務的都是各國的指揮官預備隊,因此,羅馬也按士官的待遇給予他們在軍團內的待遇。
投票權的擴大化是與兵役義務的擴大化相關聯的。在由擁有羅馬公民權的人構成的羅馬軍隊中,公民兵的階層人數變得更加廣泛,在軍團指揮官的任職上也不再有貴族和平民之分,這對強化羅馬舉國一致的體制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行省統治後來也顯露出了弊端,但是在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尚進行得非常順利。正像行省法規定的那樣,居民享有充分的信教自由;如果認為統治方法有失公允,居民有權向羅馬元老院提起申訴。就連他們使用的語言都是統治者羅馬人熱衷學習的,所以對於成為行省公民的希臘系西西里人來說,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
再來說一說羅馬士兵的裝備。公元前3世紀以前,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士兵的裝備都由個人負擔。到了公元前3世紀,羅馬軍出於統一軍容的需要,改由國家配發裝備。當然,配置裝備的費用要從收繳的「經費」中扣除。
軍團最高司令官的能力實際上體現在他可以讓百夫長發揮出多大的作用。羅馬的名將都是那些對百夫長知人善用、能夠有效地指揮他們的帥才,愷撒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訓練有素的羅馬軍隊的攻擊下,海盜很快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們的據點之一阿波羅尼亞陷落後,羅馬軍隊就勢把大本營安在了此地,最終伊利里亞人不得不前來求和。羅馬軍以割讓阿波羅尼亞及其周邊為條件,同意了講和。就這樣,以布林迪西和阿波羅尼亞為兩根門柱的亞得里亞海出入口也併入了羅馬的勢力範圍。從此以後,與希臘通商的義大利南部各城邦的船隻解除了遭遇海盜的危險。
羅馬軍團的總指揮權通常由羅馬人掌握。但是,這不僅僅因為羅馬具有盟主的地位,應該說,羅馬承擔了比其他國家更多的犧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