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前219—前216)

第三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
(前219—前216)




南下的路被湖阻斷後向東拐去。拐角處是一片丘陵,騎兵部隊就隱藏在丘陵的腳下。騎兵部隊往東是高盧士兵,再往東是利比亞和西班牙的輕裝步兵團。所有人都躲在丘陵腳下,等待第二天早晨的到來。重裝步兵紮營在細長的湖畔盡頭,堵住了自西向東的湖畔出口。
在里米尼擔任警戒的執政官塞爾維利烏斯,應弗拉米尼烏斯的要求派出4000名騎兵先行出發。他們不知道特拉西梅諾湖畔發生的變故,沿弗拉米尼亞大道來到了福利尼奧附近,在這裏離開弗拉米尼亞大道向西北趕往佩魯賈,準備和追趕漢尼拔的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軍會合。然而,等候在那裡的不是友軍,而是努米底亞騎兵。無論數量還是戰鬥力都處於劣勢的羅馬騎兵很快被包圍,2000人喪身戰場,餘下的2000人徹底失去了戰鬥力,逃進附近的村落,後來全部被俘。正從里米尼南下的兩個軍團由此完全失去了其騎兵的戰鬥力。由於騎兵補充非常困難,所以對羅馬來說,這一重創不是可以用簡單的數字來計算的。
獨裁官6個月的任期尚未結束,費邊就被召回首都羅馬,理由是要舉行祭祀儀式,實際上就是免職。
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如果想了解2300年前的古人亞歷山大大帝的成就,最容易找到的著作只有普魯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但是,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只能了解亞歷山大的人性的一面,卻幾乎找不到他使用過的戰略戰術。原因是,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文化人普魯塔克不關心這類東西,也沒有寫這類東西的專業知識。
因為薩貢托位於埃布羅河以南,所以如果只是攻打這個城市,很難指責他違反了公元前226年簽署的協議。但是,如果進攻埃布羅河以北,顯然違反了協議。對他來說,只要羅馬向他宣戰,就無所謂違約了。因為,一旦爆發戰爭,就意味著協議中的義務自動廢除。
從軍隊的構成來看,漢尼拔的2.6萬名士兵中,步兵2萬人,騎兵6000人,步兵和騎兵的比例接近3∶1。與此相比,羅馬聯軍向來以重裝步兵為主力,所以,根據傳統,步兵和騎兵的比例不會超過10∶1。
最早發現異常的是羅馬軍隊的前衛。因為他們走在最前面,最先遭遇到在湖畔東側張網以待的敵人。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和面前的敵人展開了戰鬥。然而,因為晨霧濃厚,後續部隊即使注意到了前面的異常,也弄不清楚是什麼情形。就在他們尚未來得及弄明白的時候,對方的騎兵堵住了湖畔的西端。這時,隱藏在丘陵腳下林中的高盧士兵及輕裝步兵也開始向被困於狹長湖畔的羅馬軍隊發起攻擊。

第一次戰役:提契諾戰役

兩支騎兵隊戰鬥的結果是,羅馬方面300名騎兵中損失了140名,迦太基方面500名騎兵中損失了200名。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因此終於掌握了漢尼拔的行蹤。
當然,他選擇這一冒險的行軍路線不是為了博取後人的讚譽。如果只是因為喜歡冒險而冒險,是不可能完成冒險的。既然這樣,我們的腦海里不禁浮現出兩個疑問:為什麼他要選擇這樣一條路線?為什麼他一定要冒險翻越阿爾卑斯山?
2.5萬名羅馬士兵中有1.7萬人戰死,6000名前衛士兵衝出敵陣後向東逃去,又被剛剛結束湖畔殺戮的敵軍騎兵追上,悉數被捕。游過湖逃到山中,並最終逃回羅馬的僅剩2000人。意識到漢尼拔的強大后已經加強了其戰鬥力的整整兩個軍團,就這樣消失了。
當受到漢尼拔的進攻后,薩貢托緊急向同盟國羅馬派出使者求援。與之有同盟關係的城市遭遇麻煩時,羅馬人絕不會袖手旁觀。然而,這一年羅馬的境況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根據他們的記載,從盧比孔河到墨西拿海峽的所有羅馬聯盟加盟國中,可動員的兵力人數總計是75萬人,其中羅馬聯盟盟主羅馬的公民超過三分之一。
從皮亞琴察往西,過了波河上游的提契諾(現在的帕維亞),波河流域有一個最平坦的開闊地帶,這裏現在是義大利最大的稻穀種植區。羅馬騎兵隊在波河支流之一的提契諾河上架起橋樑後繼續西行。然而,剛過橋不久就看見西邊遠處地平線上塵土飛揚。原來是漢尼拔帶著騎兵也出來視察地形。他們似乎也發現了羅馬的騎兵隊。
但是,位於義大利一側的高盧人也分很多部族,相互間內訌不斷,對外族本能地懷有強烈的猜疑。當漢尼拔不能成功籠絡一個部族的時候,他就毫不留情地用武力解決。高盧人的聚居地之一都靈就是在漢尼拔軍的進攻下一天內淪陷的。不管怎樣,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高盧人並未全體響應漢尼拔的號召。通過接觸和觀察高盧民族,漢尼拔認為,要把他們拉入自己麾下,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看到自己打敗羅馬軍隊。於是在攻陷都靈后,漢尼拔轉戰向東,尋找真正的對手去了。
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確認來者就是敵軍后,馬上向里米尼派去了緊急使者,向友軍通報敵軍的動向,同時要求在里米尼的兩個軍團即刻南下。弗拉米尼烏斯考慮讓同僚塞爾維利烏斯從里米尼出發,沿弗拉米尼亞大道前來和自己會合,對漢尼拔形成夾攻之勢。他想,按這一計劃追擊漢尼拔,在佩魯賈附近就可以和沿弗拉米尼亞大道南下的友軍會合。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要求在里米尼的塞爾維利烏斯讓騎兵先行一步。
於是,士兵們滿臉的疲勞和不滿好像一下子消失了。不知道是不是研究過這段史實,2000年後,拿破崙攻打義大利時,也站在阿爾卑斯山的山頂,對著士兵講了同樣的一番話。

現在,這些迦太基人公然進入義大利挑戰我們,因此,這場戰爭不是為了西西里的統治權,而是為了保衛我們的祖國義大利,保衛我們每一個義大利人的親人。我們在戰鬥中的表現將決定他們的命運。要記住,諸神會保佑我們所有的人!
為了方便大家觀看,漢尼拔讓全體士兵圍成一個大圈,接著命人把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途中抓獲的高盧人帶到圓圈中央。一個個高盧人被沉重的鎖鏈銬在一起。由於這些人被捕以後幾乎沒進食,所有人看上去弱不禁風。幾近裸體的他們在嚴寒的山上一路走來,身上都是凍傷,連站立都非常困難。
那兒就是義大利。只要我們進入義大利,就意味著我們站在了羅馬的城門前。接下來,我們走的都是下坡路。下了阿爾卑斯山,我們只需進行一兩次戰鬥,義大利就會投降。我們將是義大利的新主人。
我想,答案是,漢尼拔沒有其他選擇。
另一方面,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到達西西里后,經與同盟國僭主希倫商議,進軍西西里西部,並在馬爾薩拉建起了大本營。他對西西里島上平靜祥和的氣氛深感意外,於是親自率領船隊到迦太基近海視察,卻沒有看到迦太基本國有任何異常,甚至看不出他們在關注漢尼拔的動向。漢尼拔派來的2萬名士兵也在街上遊逛,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儘管如此,森普羅尼烏斯依然命令屬下海軍加強對西西里至義大利南部沿岸的警戒。
現代高速公路上常常發生多輛汽車連環追尾的事故,原因就是後面的汽車未注意到前面發生了事故。公元前217年春天,在特拉西梅諾湖畔,類似的情況不幸發生了。

當漢尼拔獲知羅馬有兩個軍團就在皮亞琴察時,他馬上率領全軍離開營地,向東行軍。目標直指皮亞琴察。
特雷比亞戰役期間的羅馬軍隊統帥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任期滿后無緣再次當選執政官。相反,因重傷未能參加戰鬥的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則被任命為前執政官,享有和執政官同等的絕對指揮權,領命率1萬名士兵開赴西班牙。
戰場中央,重裝步兵之間的激戰顯現了羅馬方面處於有利的形勢下。但是,騎兵之間的戰鬥一直處於漢尼拔方面的掌控之中。

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前的地中海世界
科爾涅利烏斯的想法是就此越冬,營地建在要衝上,敵人輕易攻不上來。雖然卡斯泰焦落入敵人之手,失去軍糧儲藏地令人痛惜,但是皮亞琴察以東的高盧人是羅馬的同盟者。不得不依靠羅馬聯盟的同盟國從里米尼到皮亞琴察只要走平原即可,因此,軍糧補給並不困難。而且,儘管時間已經進入冬季最寒冷的12月,但是河道沒有因阿爾卑斯山上刮來的寒風而封凍,因為這段河道的水流實在太湍急。
在以往的戰鬥中,步兵對步兵,騎兵對騎兵,這已成作戰慣例。騎兵的機動性往往用在追擊敗退的敵人。在這種情形下,決定勝負的是「量」。大流士並不是害怕亞歷山大,只是因為他堅信只有在戰場上投入大量的兵力才能體現大帝國君主的威力,所以在伊蘇斯戰役中,他才投入了15萬人的大規模兵力。伊蘇斯戰役之前,亞歷山大參加過的戰鬥中只有一次以波斯為對手。與大流士的交鋒,伊蘇斯戰役是第一次。在亞歷山大出現以前,所有的作戰方式採用的都是加算。因此,波斯方面有理由派出浩浩蕩蕩的大軍。但是,馬其頓的年輕統帥徹底顛覆了以往的作戰方式。
然而,31歲的年輕人就像職業賭徒在檯球或撲克遊戲中,常常對容易上當的生手施以騙術一樣,先讓對手小贏幾次,然後再讓對方輸個精光。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率領2.42萬名士兵首先到達比薩。在這裏,他們乘坐已等候於此的60艘蓬特戰船,向西班牙進發了。
這位馬其頓的年輕統帥認為,重視騎兵的機動性,由步兵和騎兵構成的軍隊就能夠更高效地發揮其戰鬥力,並通過有機發揮全軍的力量,削弱敵人的有生力量。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台記者指著電視畫面上的戰況展開圖,對漢尼拔用什麼戰術戰勝了數量佔優勢的羅馬軍隊進行了說明。之後他又補充道:
士兵們按照命令完成這一切之後,漢尼拔把他們召集起來,指著遠處高山之間的山澗,說:


漢尼拔的精銳部隊抵制住羅馬重裝步兵猛烈進攻的同時,看似已經撤離戰線的高盧士兵及輕裝步兵轉移到了羅馬軍團的兩側。原來在這裏的羅馬騎兵已經被漢尼拔的騎兵擊退。接著漢尼拔的左翼騎兵在擊退羅馬軍的右翼騎兵后,也繞到了羅馬步兵團的背後。最後,努米底亞騎兵趕走執政官瓦羅率領的羅馬軍騎兵后,也回到了戰場。至此漢尼拔設計的包圍圈已經完成。
義大利處於地中海式氣候帶上,從冬季到春季,降水非常集中。公元前217年春季,雨水比往年還要多。源自亞平寧山脈的阿爾諾河是托斯卡納當地最大的一條河,流經佛羅倫薩后彙集多條支流,浩浩蕩蕩地流向比薩,再從那兒注入第勒尼安海。如果連續下雨,支流流域的平原地區很容易受澇被淹。漢尼拔和他的軍隊剛下亞平寧山脈,就一腳踏上了已化作一片沼澤的地帶。
薩貢托只是一個小城,小到讓羅馬想不到應該在協議中特別聲明。顯然,漢尼拔想要的不是這個小小的城市,他等待的應該是羅馬的宣戰。他要讓當時已經以遵守協議聞名的羅馬人首先表態與自己為敵。
雖說是為了繼承其父哈米爾卡的遺志,但是,漢尼拔的終極目標是打敗羅馬。以西西里為戰場的第一次布匿戰爭已經證實,在義大利以外的地方作戰,不可能戰勝羅馬。要戰勝羅馬,戰場只能在羅馬的土地上,在義大利境內進行。
在這種情況下,懲戒戰敗責任者難免會成為內亂的導火索。接受懲罰的是貴族,這會引起貴族階級的不滿。相反,如果懲罰的是平民,顯然所有平民都會認為受罰的原因是因為他出身平民。要追究責任,卻找不到客觀的、能讓所有人接受的標準。為此,羅馬人決定不對任何人追究戰敗的責任。
公元前216年,儘管敵人只有漢尼拔一方,但是羅馬的兵力增加到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只是增加的不是軍團數。因為一位執政官指揮兩個軍團,兩位執政官只能有四個軍團,不能超過這個數。因此,與以往的「戰時」情況相比,公元前216年羅馬進一步擴大了每個軍團的規模。增加的人員主要由羅馬聯盟盟主、擔任總指揮的羅馬提供,因此,由兩位執政官每天輪流擔任總指揮的公元前216年度的兵力構成情況如下:
橫渡羅訥河需要很長時間。為了順利完成渡河壯舉,這位年輕的統帥派出後衛騎兵隊到羅訥河下游巡邏。這支500人的騎兵隊遭遇了前來搜索漢尼拔軍的羅馬騎兵隊。
為了把握時機展開戰鬥,必須有效利用騎兵,這一點漢尼拔一定是向亞歷山大學的。那麼,連續四次大敗於漢尼拔的羅馬人,為什麼沒有想到要加強騎兵戰鬥力呢?難道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騎兵擁有的機動性嗎?或者是因為不得已,羅馬人儘管有想法,卻始終無法提高騎兵的力量?
反對獨裁官費邊戰術的聲音一天高過一天,終於因為中了漢尼拔圈套一事而爆發。
羅馬的指揮官中只有科爾涅利烏斯對漢尼拔的才能有所耳聞。無論是橫渡羅訥河的方法,還是成功翻越了誰都認為不可能翻越的阿爾卑斯山的壯舉,以及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艱苦行軍的方法,這一切都讓科爾涅利烏斯有理由認為,漢尼拔絕對不是一個青澀的年輕人。
入夜,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和他的兩個軍團到了湖畔。沒有人知道漢尼拔的軍隊在哪裡紮營,弗拉米尼烏斯事先也沒有派偵察兵偵察。湖畔沒有一個人影,也沒有篝火。羅馬士兵因此以為漢尼拔軍隊已經通過特拉西梅諾湖畔,向著佩魯賈方向去了。夜間行軍遭遇敵人埋伏的可能性很大,應盡量避免。於是,弗拉米尼烏斯下令全軍在湖畔西側的平地上搭建營地。
原因有二:
那個年輕人性情剛烈,又是巴卡家的人,所以才更危險。我有預感,攻打羅馬的同盟城市薩貢托會重開與羅馬之間的戰爭。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立刻下令,要求漢尼拔馬上撤離薩貢托。
卡拉布里亞地區位於狀如長筒靴的義大利半島腳趾到腳尖的地方。漢尼拔首先在這一帶發起了進攻,有一兩個城市試圖抵抗,但很快被攻佔。之後幾乎所有城市都在漢尼拔面前打開了城門。只有那些殖民城市,因為居民是羅馬士兵,同時要塞化做得很充分,所以就像海面上到處露著腦袋的島嶼一樣,依然屬於羅馬。這個地方的同盟國中唯一堅持站在羅馬一方的是面向墨西拿海峽的雷焦卡拉布里亞。因為那裡距西西里較近,可以得到西西里島上親羅馬勢力的援助。

坎尼會戰(布陣后的陣型)
利用雇傭兵保衛國家是迦太基的傳統。一直以來,迦太基的雇傭兵中不乏高盧人。近200年來,生活在義大利北部,也就是阿爾卑斯山南側被稱為內高盧的高盧人,一直受羅馬的壓制。他們時常有南下的企圖,但是,像公元前390年入侵羅馬這樣的事情,已經是遙遠的幻想。迄今羅馬一直把盧比孔河作為北方國界線,現在這條線已經擴張到波河沿岸。還隔著波河,一南一北在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建起了殖民地。這些舉動真實地反映了羅馬的意圖。生活在阿爾卑斯山以南的高盧人自然不能接受。他們一次次地挑起戰端,但是,每逢重大戰鬥,勝利者總是羅馬。因此,內高盧的高盧人雖然滯緩,卻在不斷前進的羅馬人面前一步步地後退。
戰鬥之初雙方不分上下。但是,負責迦太基軍兩翼的努米底亞騎兵攻勢非常凌厲,最早和他們發生激戰的高盧騎兵眼看著一個個成了刀下鬼。努米底亞騎兵突破羅馬軍的前衛之後,直逼戰鬥力最強的羅馬主力。羅馬主力騎兵隊擔心被敵人包圍,自亂陣腳,連執政官也無人護衛,迦太基騎兵乘機將羅馬執政官團團圍住。幸虧一名首次參加戰鬥的年輕騎兵從敵方騎兵的包圍中拚命救出了身負重傷的執政官。
特雷比亞河是波河的支流之一,源頭在亞平寧山脈,自南向北,在皮亞琴察附近匯入波河。提契諾河也是波河的支流之一,源頭在阿爾卑斯山,自北向南流入波河。但是,特雷比亞河流經的地域,因為靠近亞平寧山脈,所以地勢高低起伏,非常不利於騎兵作戰。
正是在這一年,羅馬把北方防線推進到了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剛在波河河畔建起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兩個新殖民城市。但是,通往這兩個殖民城市的公路建設尚未動工。在相當於現代高速公路的道路鋪設未完成之前,軍隊的行動速度受到限制。因此,這兩個地方需要長期駐紮軍團,以防止生活在波河以北的高盧人侵擾。在這種情形下,羅馬無力派援軍前往遙遠的西班牙。
漢尼拔進攻義大利的公元前218年,羅馬編組了6個軍團,第二年,即公元前217年,增加到11個軍團,到了公元前216年,又增加到了13個軍團。羅馬公民們為了向漢尼拔一雪前恥,儘管要增加自己的兵役義務,依然投了贊成票。對他們來說,翌年春季開始的公元前216年,應該是羅馬與漢尼拔之間一決高下的一年。
根據漢尼拔軍的陣型,他的意圖一目了然。他要實施包圍戰,包圍戰意味著把敵人的主要戰鬥力量化解為非戰鬥力量。這是戰術的根本。
下了阿爾卑斯山,腳下是一片開闊的峽谷。漢尼拔下令全軍休息。這一歇就是15天。


羅馬騎兵圍成一團,護衛著身負重傷的執政官且戰且退。繼續留在戰場上,顯然會被數量和戰鬥力都佔上風的迦太基軍隊包圍,難逃被全殲的厄運。羅馬騎兵隊無暇顧及輕裝步兵,他們負責破壞剛剛在提契諾河上架起的橋樑,在騎兵過橋向東逃去后開始拆橋。他們中有上百人動作不夠快,成了迦太基軍的俘虜,有一些人逃進了草叢中。漢尼拔抓到的第一批羅馬俘虜成了他極寶貴的情報來源。
就在這天夜裡,漢尼拔和他的全體士兵,未損失一兵一卒,未丟失一件掠奪品,在羅馬軍隊的眼皮底下順利通過了山谷。第二天早上,等費邊知道的時候,敵人已經越過了亞平寧山脈。匆忙間派出的騎兵隊雖然追上了漢尼拔的後衛部隊,卻未能啃動著名的努米底亞騎兵。羅馬軍隊雖說沒有損失一兵一卒,卻顏面盡失。

但是,站在我面前的是你們。你們沒有看到那場我們取得輝煌戰績的戰鬥。因此我想,我有必要把大家召集起來,對大家說幾句話。
取得坎尼會戰完勝的公元前216年,是漢尼拔和他的士兵們離開西班牙的第三年。這年冬天,他們終於不必睡在營帳內的地上越冬了,他們住進了有房頂有牆的房子里,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床上了。公元前216年至前215年的冬季,漢尼拔率全軍在加普亞度過。加普亞是伊特魯里亞人建設起來的城市。即將告別31歲的漢尼拔在這個大城市裡邊過冬邊等待羅馬聯盟的解體。
通過會戰決定勝負正是漢尼拔期待的。
漢尼拔一邊迎著羅馬軍隊而上,一邊迅速部署好陣型。他把騎兵中最優秀的努米底亞騎兵放在兩翼,中間是來自迦太基及西班牙的騎兵,由他親自指揮。與此相反,羅馬方面來自最值得信賴的羅馬及同盟各國的騎兵組成了主力陣容,前衛由與羅馬締結了和平條約的高盧部族的騎兵擔任。
如果你們願意,我允許你們進行決鬥。勝出者我會給以武器和馬,還會給予自由。


南下的漢尼拔和追趕漢尼拔的羅馬軍的動態
不管怎樣,漢尼拔過去了。
公元前216年,羅馬公民大會決定加強軍隊力量,編組軍隊,準備春季重啟戰事。
最後一步:當徹底打掉外圍后,進攻並一舉征服羅馬。
雖然特雷比亞河只是一條溪谷,但是雨水使得河水大漲。涉河而過的羅馬士兵肚子里沒有一點食物,還被河水浸得渾身濕透。相反,漢尼拔的士兵不僅吃飽喝足,還在烤暖的身體上抹了油,做好了充分準備來抵禦寒冷與雨水。羅馬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沒有時間考慮這些。羅馬軍在匆匆離開總司令身邊的將官們的指揮下布好了陣型。一看就知道,他們沒有吸取提契諾戰役的教訓。
在義大利南部的普利亞極盡恣意妄為之能事後,漢尼拔率領全軍改變了行軍方向,前往位於義大利南部的坎帕尼亞地區。與托斯卡納地區一樣,這裡有很多羅馬的同盟城市。除了阿庇亞大道必經的大城市加普亞,這裏還有庫馬、波佐利、那不勒斯、索倫托等很多羅馬的「海港同盟市」。對羅馬來說,托斯卡納地區的伊特魯里亞人是非常重要的同盟者,同樣,坎帕尼亞地區的希臘人,其重要程度絲毫不差。
搜索極其不易。因為漢尼拔和他的軍隊不是在馬賽附近消失的,而是在翻過比利牛斯山脈后突然就不見了蹤影。當然,「去向不明」也是漢尼拔的行九*九*藏*書動計劃之一。他之所以選擇在內陸繞一大圈,故意避開羅馬的同盟國馬賽以及羅馬勢力所及的法國南部,就是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
在佛羅倫薩和佩魯賈之間有一個湖叫特拉西梅諾湖,視野非常開闊,這是義大利中部最大的一個湖。湖的北面是一塊細長的平地,夾在丘陵和湖面之間,自西向東延伸。通過這個平地繼續向東,就是弗拉米尼烏斯計劃和友軍會合的地點佩魯賈。
兩位執政官確切的年齡不詳,根據當選執政官必須在40歲以上這一要求,他們應該比31歲的漢尼拔至少大10歲。不管怎樣,公元前216年的羅馬把可能的一切都投入了與漢尼拔一戰。
第二步:當羅馬軍無法容忍他們的行為主動出擊時,他就挑起戰端,並取得戰役的勝利。
漢尼拔軍隊主力加上高盧士兵,共計3.8萬人。由於高盧士兵的加入,騎兵達1萬人。
平庸的指揮官一定會選擇從博諾尼亞穿過平原地帶到達里米尼,再從里米尼沿始於羅馬的弗拉米尼亞大道,翻過阻擋在途中的亞平寧山脈南下義大利半島的路線。弗拉米尼亞大道於三年前剛鋪設完成,5萬大軍同時翻越亞平寧山脈,走這條路應該最輕鬆。但是,無人能預測到漢尼拔的意圖。
羅馬軍隊已經躍躍欲試,他們甚至把營地移到了奧方托河的左岸,隨即漢尼拔也把營地移到了同一岸邊。兩軍相距不足2公里。
卡塔赫納被稱為新迦太基,是迦太基勢力在西班牙的根據地。正在這裏越冬的漢尼拔終於等來了他翹首以待的羅馬宣戰的消息。羅馬人稱作「漢尼拔戰爭」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帷幕。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麼,戰場將在哪裡,只有不滿30歲的這位年輕人知道。
橫渡羅訥河的壯舉終於結束,但此時的漢尼拔軍僅剩下步兵和騎兵合計4.6萬人。翻過比利牛斯山脈的時候,全軍共5.9萬人,進入高盧以後,因為橫渡羅訥河,損失了1.3萬人。好在這一切都在漢尼拔的預料之中。
在坎尼得到糧食補充以後,漢尼拔沒有率領軍隊繼續前進,他在坎尼村後面的丘陵上建好了營地,一心等待羅馬軍隊的到來。
尚不滿30歲的年輕人從未想過僅靠2.6萬人攻打可召集兵員達75萬人之多的義大利。他要瓦解羅馬聯盟。他要在鐵一樣牢固的羅馬聯盟中插入楔子。羅馬聯盟的模式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失敗的最大原因。只要成功瓦解羅馬聯盟,雙方力量就不再是75萬人對2.6萬人。翻越阿爾卑斯山,堅持把戰場設在義大利,就是為了要挑動同盟各國背叛羅馬。
被後人尊稱為「大帝」的亞歷山大在22歲那年只帶著3.6萬名士兵攻入了幅員遼闊的波斯。他靠這一支軍隊,與多達10萬至20萬名士兵的波斯國王大流士作戰,兩次戰勝大流士。與波斯方面戰死者多達10萬人相比,亞歷山大的損失只有兩三百人。讓看到這個數字的人忍不住以為少寫了一個零。儘管古人有誇張的毛病,但是,毫無疑問這是完勝。
其間在羅馬重裝步兵的猛烈進攻下,處於漢尼拔軍中央位置的高盧士兵徹底失去了戰鬥力。氣勢越來越猛的羅馬輕裝步兵和重裝步兵乘勝追擊節節後退的敵人。
應該說,步兵的戰鬥勢均力敵,但是騎兵的戰鬥相差懸殊。
這天,白天經過一番急行軍,漢尼拔軍于傍晚時分到達特拉西梅諾湖畔。由於事先已經派偵察兵偵察過周邊地形,所以一到這裏,漢尼拔就下達了指令。根據漢尼拔的指示,各大隊分別散開,到指定的區域安營紮寨。當天晚上就在這裏野營,但是禁止點火。
到了亞得里亞海沿岸,漢尼拔給了全軍充分的休整時間。他還讓士兵脫掉早已破爛不堪的衣服,換上從陣亡的羅馬兵身上剝下來的衣服。這一情況後來一度讓羅馬軍苦惱不已,因為他們分不清誰是敵誰是友。不得已,羅馬軍全體士兵被要求剃光鬍鬚,因為漢尼拔軍隊中的迦太基人、西班牙人和努米底亞人都有蓄鬍鬚的風俗。
與此同時,在迦太基軍營地,漢尼拔也召集了士兵,鼓舞士氣。但是,迦太基的年輕人採用的方法和羅馬的名門望族科爾涅利烏斯的方法大不相同。
如果對手是平庸之輩,這一戰術一定可以奏效。但是,身為統帥的年輕對手在搜集、分析、選擇情報以及利用情報方面有過人之處。不僅如此,其行動之迅速也無人能及。他絕不會輕易讓羅馬的四個軍團會合的。
這一年,漢尼拔首先向薩貢托城發起了進攻。薩貢托是港口城市,位於西班牙東海岸,與馬賽一樣,是希臘人殖民后建起來的城市,同樣與馬賽一樣,是羅馬的同盟城市。與義大利南部及西西里的希臘人一樣,為了對抗大國迦太基,生活在西地中海的希臘人都與羅馬結交,建立起友好的關係。

特拉西梅諾戰役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認為有必要鼓舞一下士氣。他召集起全體士兵,開始講話:
未接到總指揮官的命令、一直在營地待命的1萬名士兵悉數被俘。
一向性格沉穩的費邊不希望夜間作戰,而且看上去敵軍似乎是為了佔領一個山丘。失去一個山丘,對於在山谷設伏的戰術思想沒有任何影響。費邊決定天亮前按兵不動。
迦太基的慣例是用十字架處死負有戰敗責任者。相反,羅馬人的傳統是不處罰敗將。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思想家馬基雅弗利曾經不惜溢美之詞盛讚羅馬的這一做法。馬基雅弗利認為,這樣做的結果是指揮官沒有了後顧之憂,他們可以專心在戰場上指揮戰鬥。這一說法當然對。但是,我認為原因不僅於此。
兩軍並沒有馬上開啟戰端,他們分別在自己的營地內繼續相互對峙。其間羅馬軍隊渡過奧方托河,在對岸也建了一個小規模的營地。他們認為在河兩岸建營地,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數量佔優勢的兵力。對此漢尼拔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公元前217年年初發生過特拉西梅諾戰役。此時,這一年的秋天快過去了。在富饒的坎帕尼亞地區,漢尼拔軍隊沒有受到羅馬軍隊的任何阻撓,隨心所欲地進行掠奪,而後帶著足以越冬的軍糧準備回普利亞地區。對漢尼拔來說,義大利南部的普利亞是讓5萬名士兵安全越冬最合適不過的地方。
步兵們眼前看到的一幕是,在己方騎兵的回擊下,敵人不斷後退。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和重裝步兵沒有參加提契諾戰役,這是第一次與迦太基軍隊的騎兵主力努米底亞騎兵交鋒。他們聽說過努米底亞騎兵的戰鬥力遠在羅馬軍隊的騎兵之上,但是現在,敵人被逼得節節敗退。不只是總指揮森普羅尼烏斯認為這是消滅敵人的最好機會,重裝步兵也非常振奮。騎兵當然也希望一雪提契諾之恥。以騎兵為先鋒的羅馬軍隊等不及情緒高昂的總指揮官發出命令,就向退卻中的敵人追去,一窩蜂地過了河。然而,在那裡等待他們的是嚴陣以待的迦太基大部隊。
大象憑動物的直覺,遇到危險就停滯不前,全靠步兵從後面推它們前行。這樣一來,掉入谷底的危險大大增加。失足的大象、側翻的輜重車帶著士兵,轉眼消失在谷底。每次聽到下面傳來的絕望的叫聲,讓遠遠走在後面的騎兵也忍不住心驚膽戰。
禍不單行,坎尼會戰失敗后,人們的服喪期還沒有過去,又傳來了在高盧的兩個軍團被殲的消息。

儘管漢尼拔軍隊在特拉西梅諾戰役中取得了勝利,以及在普利亞和坎帕尼亞兩地漢尼拔軍隊未受任何阻撓地燒殺搶掠,讓人們看到了羅馬的軟弱;儘管漢尼拔善待同盟城市的士兵,無償釋放他們回歸故里,但是,羅馬聯盟的加盟者至今尚未有一個背棄羅馬,投奔到漢尼拔的帳下。既然漢尼拔認為要讓羅馬徹底失敗只能寄希望于羅馬聯盟解體,那麼,對他來說,這個問題絕不能置之不理。他認為有必要進行一場決戰。
會戰之初,戰鬥的展開羅馬方面佔上風。見此情形,瓦羅下令負責步兵部隊指揮的前執政官塞爾維利烏斯投入重裝步兵團。由高盧雇傭兵組成的漢尼拔軍前衛,在羅馬全體步兵的凌厲攻勢下,突起的弓形變成了凹陷的弓形。漢尼拔部署弓形陣型,目的在於儘可能地讓羅馬步兵團把時間和精力都消耗在這裏。效果非常明顯,高盧士兵雖然步步後退,卻還在抵擋。
第一步:他有目的地在羅馬聯盟加盟各國的領土上燒殺搶掠。
看得出來,接到「漢尼拔渡過埃布羅河」的消息時,羅馬元老院的反應還只停留在警鐘響起的程度。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陷入了兩難的選擇。首先,他考慮帶著自己的軍團返回義大利,迎戰從阿爾卑斯山上下來的漢尼拔軍。但是,他身邊只有2萬兵力。因為在獲悉高盧人騎兵的消息后,他向波河周邊派出了部分士兵。同時,在離開比薩的時候,他又留下了一部分人守衛那裡。
塞爾維利烏斯性格溫和謹慎。弗拉米尼烏斯與他正好相反,天性要強又很膽大。因為他力主攻打漢尼拔,因而獲得候選人資格,並以比同僚多得多的票數當選執政官。他的出生年月不詳。他曾經于公元前232年當選護民官,後來進入元老院,于公元前227年擔任西西里行省的總督。公元前223年一度當選執政官,在與高盧人的戰鬥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公元前220年當選財務官,並提議鋪設弗拉米尼亞大道,即現在的義大利國道三號線。
12月22日,寒冷進一步加劇。早上起來,天色陰沉沉的,好像雨就要下下來了。天色未亮,羅馬士兵被營地外傳來的嘈雜聲吵醒。原來是敵人的騎兵殺過來了。
不過,任何時候都會有人關心先人的業績,希望從中找到有用的東西,為己所用。我想漢尼拔應該是其中之一。很久之後,當西庇阿向漢尼拔提出問題時,他曾經回答說亞歷山大大帝是最優秀的軍事家。當然,漢尼拔認為自己同樣也是優秀的軍事家。如果只是道聽途說,他不可能如此肯定地回答說是亞歷山大位居第一。因為他很清楚,並且對大帝的才能心悅誠服。
當然,這條路線也有有利因素。當時羅馬防線雖然已經擴張到了波河,卻尚未鞏固。而且,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的殖民地建設雖已完成,但是與舊防線相連的公路尚未鋪設。此外,生活在這一帶的高盧人雖然和羅馬簽署了和平條約,那也只是戰敗后的權宜之計。他們並沒有享受到「完善基礎設施」帶來的「羅馬化」的恩澤。因為,這裏的「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才剛剛開始,更何況他們並非心甘情願地被羅馬保護。
在對待俘虜的問題上,漢尼拔也有自己的想法。從俘虜口中得到自己所需的情報后,他把俘虜一分為二:一邊是羅馬公民,另一邊是同盟各國公民,並給他們完全不同的待遇。羅馬公民兵得不到充足的食物,還要承受繁重的勞動,境遇非常艱難。相反,來自同盟各國的士兵不僅可以吃飽飯,甚至手腳也未被束縛起來,還可以在火堆旁取暖。一段時間后,他殺掉羅馬公民俘虜,然後集合來自同盟各國的士兵,對他們說:
漢尼拔無疑從亞歷山大身上學到了很多,但他們畢竟是兩個不同的人。與漢尼拔不同,亞歷山大幾乎從來沒有向敵人發起過突然襲擊,也從來沒有用計謀置敵人于死地。這不能說是希臘人和迦太基人之間民族性的差異,只能說是亞歷山大和漢尼拔個人性格的不同。荷馬筆下的英雄中,亞歷山大最喜歡的是既高貴又勇敢卻對謀略一竅不通的阿喀琉斯。我們不清楚漢尼拔的偏愛,也許他說過自己喜歡用奸計攻陷了特洛伊的奧德修斯。

選擇這條路線不是因為害怕與守候在里米尼的執政官塞爾維利烏斯之間發生戰鬥,而是他已經確定了下一個戰場——就在伊特魯里亞人居住的托斯卡納。
其次是當時的羅馬和地中海世界的其他國家一樣,即使想擴大騎兵兵力,能夠形成戰鬥力的騎兵也是少之又少。在義大利,馬匹的集中產地在亞平寧山脈周邊的山嶽地帶。也只有在這樣的地方,才能培養出騎兵。
但是,在馬背上射箭、投槍就需要力的支撐點,為此,馬鐙就顯得非常必要。然而,因為沒有馬鐙,所以騎兵只能靠兩腿夾緊馬肚子,以保持身體的平衡。這樣的特殊技能,只有從小開始訓練才能學會。
面對數量占絕對優勢的敵軍,亞歷山大總在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發揮出自己軍隊的每一份戰鬥力,如何能夠贏得最後的勝利,因此戰場的主導權總是掌握在他的手中,而不是坐等敵人出手。他經常說:「所謂戰鬥,就是呈現出激烈變化的一種狀態。因此,戰場上的一切行為都必須有變化地進行。」
凡到過薩貢托的人一定覺得攻打這個城市易如反掌。即使是不善攻城的日本乃木希典將軍,同樣可以輕而易舉攻下這座城市。我不能不認為,漢尼拔是有意拖延時間。他的目的應該是通過延長攻城戰的時間,迫使羅馬向自己宣戰。因為,羅馬人不會允許自己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欺辱自己的同盟國。
這兩人的記述沒有留存至今,但是古代有人看過他們的記述。漢尼拔46歲那年出生的希臘人波里比阿和200年後的羅馬人李維的作品都參考了這兩人寫的原始史料。根據他們的記載,漢尼拔離開西班牙的根據地卡塔赫納時,軍隊的組成是步兵9萬人、騎兵1.2萬人和大象37頭。
「坎尼會戰是戰爭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場戰役,因此,在軍事學院都要學習有關這場戰役的內容。這就意味著,和施瓦茨科普夫一樣,伊拉克的將軍也知道坎尼會戰。」
羅馬聯盟在南方最先被削掉一角。
歷史書中隨處可見對亞歷山大的溢美之詞。隨意地去翻看這些歷史書,還以為是神仙下凡呢。但是,如果帶著探知欲去讀,有時候會看到有關戰略戰術的記述,例如「從敵軍側面進攻」,「繞到敵人背後」,等等。在講述伊蘇斯戰役的內容中,面對5倍於己方兵力的敵人,「亞歷山大知道,儘管自己的軍隊主力是重裝步兵,但是,隨著戰局的展開,他確信由騎兵決出勝負的時候到了」。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沒有選擇民主制雅典那樣排擠貴族階級、實行以平民為主體的政體。在共和政體下的羅馬,貴族和平民相輔相成。把兩個階級的力量合二為一,是為了更有效地發揮國家的活力。既然選擇了這樣一種政體,就要時刻不忘把貴族和平民之間動輒出現的對立情緒掐滅在萌芽之中。以公元前367年《李錫尼法》出台為界,羅馬確立了新的方針,所有國家要職向平民開放。為此,作為羅馬最高統治者的執政官中,有平民出身的人當選已司空見慣。
漢尼拔命令部下解開他們身上的鎖鏈,通過翻譯,對他們說:
漢尼拔儘管年紀輕輕,只有29歲,卻要做出前人未曾有過的偉業,他不會魯莽行事。進入法國后,大多數情況下,他採用的是懷柔政策,用錢籠絡部族眾多的高盧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才會採用武力。他很清楚,一旦羅馬發現自己的行蹤,一定會派軍隊阻截。漢尼拔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橫渡羅訥河,既不會遭遇羅馬軍,也不會被馬賽及其周邊的希臘人發現。按慣例,他陸續派出偵察員偵察地形,並結合被收買的高盧人提供的情報,確定了過河地點。羅訥河的其中一處沙洲很多,水流由於受到河中沙洲的阻擋,變得很緩慢,非常適合大軍和大象過河。這個地點應該是現在的瓦朗斯附近,位於羅訥河上流,距離馬賽150公里。因此,遭遇羅馬軍的可能性非常小。
好在書寫亞歷山大的古人不止普魯塔克一個人。在亞歷山大英年早逝以後,他成就的遠征事業就征服了古代人的心。在當時,有關亞歷山大的史料有不少,有很多歷史學家提筆書寫過這位年輕天才的豐功偉績。
遠征的第一年漢尼拔就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不過,他不會沉湎在已有的勝利之中。
為了不輸給漢尼拔,只要不交手就行。因此,他率領4個軍團,共計5萬人馬,雖然緊隨在普利亞、坎帕尼亞等地極盡瘋狂之舉的敵軍後面,卻絕不回應漢尼拔的挑戰。他的意圖很明確,就是等待敵軍自我消耗。
上山後的第九天,全軍終於登上了山頂。此時,士兵、馬匹和大象都已經疲憊不堪。幸好山頂附近有一塊足以讓全軍休整的平地。漢尼拔下令全軍休息兩天。
公元前221年,羅馬北部的防禦體系尚未鞏固。就在這一年,總督哈斯德魯鮑爾在迦太基統治下的西班牙遇害身亡。據說是他的僕人——一個高盧人——不堪他的侮辱,殺死了他。哈斯德魯鮑爾是巴卡家的女婿,在巴卡家族的直系繼承人漢尼拔長大成人前,他繼哈米爾卡之後統治西班牙。這位繼承人退出歷史舞台的這一年,漢尼拔26歲。
得知執政官及將官逃了出來,坎尼會戰的殘兵也紛紛聚集到韋諾薩和卡諾莎來了。所有人加起來不到1萬人。


事實上,在提契諾戰役后,羅馬就已經注意到了漢尼拔騎兵戰鬥力的優勢。當時,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率領的騎兵隊第一次與漢尼拔的騎兵隊遭遇,就慘遭失敗。事後科爾涅利烏斯向元老院特別提及了這一點。還有,特拉西梅諾戰役的敗將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在決定追擊正在南下的漢尼拔時,也曾要求同僚塞爾維利烏斯派騎兵隊先行一步,從里米尼出發。羅馬的指揮們非常清楚漢尼拔強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有強大的騎兵部隊。儘管如此,羅馬並沒有馬上著手增加騎兵兵力。
為此,羅馬決定採用外交手段解決薩貢托問題。兩位元老院元老以使節的身份動身前往薩貢托。
與此相對,君主專制國家馬其頓和實行雇傭兵制的國家迦太基,在加強騎兵戰鬥力方面顯然有利得多。亞歷山大東征之際,從北方的達契亞招募了大量騎兵,漢尼拔只要從北非努米底亞僱用就可以了。作為游牧民族,努米底亞人聞名地中海世界。
漢尼拔軍的2.6萬人是在經歷了一次次的考驗后倖存下來的士兵。他們翻越比利牛斯山脈,在橫穿法國時一次次擊退高盧人的襲擊,渡過了羅訥河,還翻越了阿爾卑斯山。用「精兵」一詞來形容這支部隊最貼切不過。在這個戰鬥集體中,士兵一個比一個勇猛頑強。
公元前218年,羅馬在義大利東、南、西三面的防線幾乎像銅牆鐵壁一樣堅不可摧。
迄今為止,羅馬與其遇到過的敵人,一到冬季,雙方就像約好了似的,自動進入休戰期。這時羅馬軍隊會留下少量士兵防守,羅馬公民兵回羅馬參加公民大會,來自同盟各國的士兵也各自回家。然而,這次面對的敵人是漢尼拔,是採取非常手段,甚至帶著大象翻過了阿爾卑斯山的人物。面對這個年輕人,一切常規的方式都不再適用。於是羅馬的兩個軍團全部留在了前線基地皮亞琴察。冬營地皮亞琴察的要塞建設尚不充分,也不知道敵人幾時會打來。羅馬軍就在這種狀況下準備越冬。

公元前225年,羅馬聯盟不得不同時對付東部的伊利里亞人和北部的高盧人的時候,動員起來的全部兵力是62800人。這個數字還包括西西里及撒丁等行省的駐兵。即使進入戰爭時期,羅馬聯軍的兵力也就這麼多。因此,可以認為,自北進入義大利的漢尼拔必須面對的敵人兵力大約是5萬人。
古人不知道何為馬鐙。可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羅馬人作為工學天才,加上科學創始者希臘人,為什麼也沒有想到馬鐙呢?
翻越亞平寧山脈確實比翻越阿爾卑斯山容易許多。但是,翻過亞平寧山脈來到阿爾諾河流域的時候,等待他的卻是不曾預料到的困難。
不清楚漢尼拔是如何知道的,也許是在審訊俘虜時了解到的。漢尼拔雖然尚未遭遇羅馬軍隊,但是他已經掌握了追來的羅馬軍的規模。不僅如此,他甚至對羅馬軍隊的構成、對兩位執政官的性格都了如指掌。他想把戰場設在平原,以便更好地發揮騎兵的威力。這時羅馬方已經意識到了漢尼拔的意圖,但是他們還是毫不猶豫地踏進了有大片平原的普利亞地區。也許因為有2倍于敵人的8萬步兵,這給了他們充分的信心吧。因為羅馬重裝步兵的勇敢在當時名震天下,幾乎無人能敵。
義大利半島像一隻靴子一樣伸向地中海。南部與迦太基本國相距很近。無疑,從迦太基出發,在義大利南部登陸最為便利。但是,那裡有西西里島,島上大多數地方是羅馬行省的地盤,而且,第一次布匿戰爭以後,迦太基和西西里之間的制海權掌握在羅馬海軍的手中,因此,從這裏進入義大利本土幾乎沒有可能。
羅馬平靜地接受了完敗的消息。以元老院元老為首的全體公民,到城門口迎接、慰問帶著殘兵敗將回到首都的執政官瓦羅。陣亡者家族服喪的時間從以往的1年縮短至30日。
雖然我們至今也不清楚漢尼拔究竟在哪個地點翻越阿爾卑斯山的,但是,對於他如何翻越阿爾卑斯山,可以說,我們了如指掌。原因當然是歸功於他的希臘語教師——同行的記錄員西勒諾斯,是他為後人留下了詳細的記錄。波里比阿和李維的著作都參考了他的記錄。
兩軍的距離漸漸縮短。因為羅馬執政官去任何地方都有手持束棒斧的12名隨扈相伴,所以漢尼拔知道羅馬的執政官也在敵人的隊伍里。羅馬人從漸漸臨近的迦太基騎兵隊的情形中也知道了漢尼拔就在其中。如此一來,雙方別無選擇,只有開戰。
考慮再三,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做出了一個相對摺中的選九_九_藏_書擇。
但是,這終究是一次達5萬人之多的大部隊過河。如果按小隊依次過河,無論如何也要分幾十次才能全部渡過。如果採用這樣的方式過河,風險太大。因為生活在羅訥河以東的高盧人一定不會坐視他們過河。部隊還沒有過河,可能已經遭到高盧人的襲擊了。實際情況是,漢尼拔的士兵剛剛開始砍樹造木筏,河對岸就出現了高盧人的身影,他們帶著明顯的敵意,注視這邊的動靜。
躊躇滿志的漢尼拔上任第二年就計劃征服埃布羅河以南的所有地區。西班牙原住民是未開化的民族,他們的驍勇彪悍遠勝高盧人,因此漢尼拔要徹底統一西班牙並非易事。
薩貢托位於埃布羅河以南。公元前226年,羅馬與哈斯德魯鮑爾簽署了一份協議,協議中規定,迦太基不得染指埃布羅河以北。因為當時的羅馬與西班牙沒有直接接壤,這份協議是為同盟國馬賽簽署的。
與此同時,漢尼拔派出2萬名士兵前往迦太基本國,在西班牙留下1.2萬名步兵和3000名騎兵以及21頭大象。對他來說,西班牙是他的第二故鄉,比迦太基本國還要重要。他把守衛西班牙的任務交給了二弟哈斯德魯鮑爾,讓小弟馬可尼與自己率領的遠征軍一起遠征。
但是,31歲的勝利者漢尼拔對他們的話充耳不聞,他堅信只有羅馬聯盟分崩離析才能徹底消滅羅馬。他說,現在攻打首都為時尚早。於是,指揮官中的一人對他說:
兩軍步兵的兵力是8萬人比4萬人,從數量上看,羅馬方占絕對的優勢。但是,再看騎兵戰鬥力,羅馬軍是7200人,漢尼拔有1萬人,正好相反。上一年在特拉西梅諾戰役中失去7000名騎兵后,羅馬方尚未補上這個缺口。
亞歷山大用過的上述所有戰略戰術,漢尼拔也都用上了。其中最後一項,一定更強烈地吸引了力促羅馬聯盟解體的漢尼拔的興趣。問題在於,漢尼拔的對手不是習慣了波斯及其他專制君主制的東方民族,而是與羅馬建立了平等的同盟關係、羅馬化了的義大利伊特魯里亞人及希臘人。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他們已與羅馬人在經濟上連為一體。
順便提一句,馬鐙的普及是在公元11世紀以後。在中世紀,騎士得以進入黃金時代,原因之一就是馬鐙的出現。
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軍隊主力都是重裝步兵,由中上層公民構成。喀羅尼亞戰役中,馬其頓軍的步兵與騎兵比例也是10∶1。
現在的法國,即當時的高盧,不像現在這樣是一望無際的耕地。當時這裏雖然是一片平原,卻遍布森林和沼澤。假如是草原或是耕地,行進途中的一支大軍不可能遁跡。因為行軍會揚起塵土,即使離得很遠,也能被發現。但是,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這會妨礙視線,即使是大隊人馬也可以輕而易舉地隱藏其行蹤,更何況法國的腹地很深。
只有國內農業派的代表人物漢農有不祥的預感。對自己的同胞終於為有機會傷害羅馬名譽而得意揚揚這一點,他深感擔憂,於是呼籲國人認清形勢。他說:
這次從比薩港前往西班牙的前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沒有帶年已滿18歲的兒子同行。因為在羅馬,貴族子弟的人生軌跡通常是,初次上陣要跟隨父親,以後就要在其他人手下學習了。貴族埃米利烏斯·保盧斯成了這個年輕人的第二任指揮官。
漢尼拔從開始攀登阿爾卑斯山到走下阿爾卑斯山,據說共用了15天時間。根據漢尼拔自己留下來的記錄,從阿爾卑斯山上下來,到達義大利一側的平地上時,他的軍隊人數是步兵2萬人、騎兵6000人,共計2.6萬人。
儘管如此,士兵的情緒依然低落。於是,這位29歲的總司令集合全體士兵,指著東方給大家鼓氣。他指的那個地方,雖然很遙遠,但是在藍天下,依稀可見。
羅馬軍隊幻想著今天可以追上敵人,他們早早收起帳篷,沒有絲毫猶豫或懷疑,踏進了狹長的湖畔地帶。能見度非常低,只能勉強看到行進在各隊前頭的隊標。以為敵人在遠處的羅馬士兵,在濃霧中全速前進。全軍2.5萬人用了並不太長的時間就全部進入了狹長的湖畔地帶。
特別是有關戰略戰術的描述。在作品中,描述這類內容不僅需要對此有興趣,同時必須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古代歷史學家中,不光是普魯塔克,絕大多數人熱衷於頌揚亞歷山大大帝的豐功偉業,很少提及大帝是如何成就這些偉業的。雖然歷史學家中有人有這樣的資質,如色諾芬有過率領軍隊作戰的經歷,修昔底德參加過伯羅奔尼撒戰爭,波里比阿擔任過阿卡亞同盟軍騎士團團長。但是,除了當過兵的阿里安,沒有一個人寫亞歷山大,實屬可惜。


「那兒就是你的位置。你挑選1000名步兵和1000名騎兵,明天天亮前離開營地,藏到那片樹林中,在我發出命令之前就待在那裡。」
同盟各國士兵:步兵1.6萬人,騎兵1800人。
每天輪流擔任總指揮、率領8.72萬大軍決戰漢尼拔的兩位執政官都沒有與漢尼拔交過手。從戰績上看,執政官埃米利烏斯在漢尼拔進入義大利的上一年,作為執政官,曾率軍隊與伊利里亞人交戰,有過勝利的記錄。但是,執政官瓦羅在戰鬥中只是一名普通士兵,甚至沒有擔任過百夫長。他之所以能夠當選軍隊總指揮官的執政官,是因為他提出的通過決戰儘早解決戰事的主張得到羅馬大多數公民的支持。
費邊採用的戰術儘管有效,但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實在很大。羅馬聯軍中除了羅馬公民,還有來自各同盟城市的公民。由於費邊的不作為,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城市遭受塗炭。就連羅馬公民兵也同樣咒罵自己的無能為力。對他們來說,因為未盡到聯盟盟主的職責深感懊惱。
問題是,森普羅尼烏斯已經到了西西里。從最南端的西西里到北端的阿爾卑斯山,相距太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來。而且,此時的科爾涅利烏斯尚不清楚迦太基的情況,並不知道迦太基完全沒有要與義大利交戰的意圖。對科爾涅利烏斯來說,從馬賽去西班牙並不難。雖然馬賽和恩波利亞之間隔著一個巨大的海灣,但是只要橫渡這個海灣就可以到達羅馬的同盟城市恩波利亞。從恩波利亞去西班牙無須翻越比利牛斯山。相反,如果率全軍返回比薩,海上的距離就要多走兩倍以上。話雖如此,羅馬執政官是保衛義大利的最高責任者。如果置正在進軍義大利的敵人于不顧,堅持率軍去西班牙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如果按李維的說法,漢尼拔離開格勒諾布爾以後,應該向正東方向前進,在海拔1854米的蒙吉內夫羅翻過阿爾卑斯山,之後沿蘇薩的峽谷,向東攻入都靈。
公民大會上還公布了陣亡者和被捕者人數,以及經過確認后的相關人員姓名。
審視漢尼拔參加過的戰役,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很熟悉亞歷山大大帝的戰術,這一點從他有意識地強調步兵和騎兵的比例上可見一斑。亞歷山大大帝攻打大國波斯時率領的軍隊是步兵3.1萬人、騎兵5000人,步兵和騎兵的比例為6∶1。
羅馬是由點、線、面構成的國家。坐落於同盟城市之間的殖民城市裡,住著羅馬公民及享有與羅馬公民幾乎同等權利的拉丁公民。他們是羅馬公民權的擁有者,因此他們也是士兵。不難想象,他們一定會帶著來自各同盟城市的士兵,襲擊正在圍攻首都羅馬的漢尼拔軍。
太陽下山,夜幕降臨時分,傳令兵帶著總指揮官的命令,與牛群一起來到待命中的士兵面前。當綁在牛角上的枯木點上了火后,在士兵們的驅趕下,牛群一邊掉著火星灰,一邊向羅馬軍隊埋伏的相反方向跑去。驚恐萬狀的2000頭牛瘋狂地奔跑,埋伏中的羅馬士兵看到黑暗中沿山脊移動的火群,以為是敵人發起了進攻。因為遠遠看去,就好像無數士兵手舉火把一起跑上了山丘。
公元前218年5月,29歲的漢尼拔率領全軍,全副武裝地離開了卡塔赫納。
現在,我還不知道敵人的統帥是誰。但是,無論是誰,都無法與生於軍帳內、長於軍帳中,還有位勇敢的父親哈米爾卡的我相比。在羅馬沒有一位將領可以與率領軍隊完成從西班牙到義大利長途跋涉的我相提並論。
隨著一次次戰役的勝利,同盟國紛紛叛離羅馬。
從北方進入義大利是唯一可行的路線。但是,這條進攻路線不僅漫長而且困難重重,需要橫穿遼闊的法國,翻越阿爾卑斯山。而且,生活在這一帶的原住民高盧人雖然不是羅馬人的友邦,但也不是迦太基人的友邦。
父親哈米爾卡去世的那一年,漢尼拔只有18歲。8年過去了,已經26歲的他,在所有方面都已經成熟起來。在西班牙的迦太基人一致推薦他就任總督,宗主國迦太基也同意他擔任總督之職。
看到羅馬軍隊布好了陣,漢尼拔也親自率領全軍過了河,在羅馬軍隊的正面布下了陣。羅馬軍隊的陣型是橫向一條直線,與此相對,漢尼拔部署的陣型呈弓形,中間凸起。

既然不知道漢尼拔走哪條路線南下,羅馬只有把軍隊一分為二。執政官塞爾維利烏斯被派往裡米尼,防止漢尼拔選擇弗拉米尼亞大道。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前往阿雷佐,阻止敵人從亞平寧山脈的某處下來,到達托斯卡納。兩位執政官各帶兩個軍團,這一年軍團增加了兵力,分別為2.5萬名士兵。兩位執政官約好,一旦發現漢尼拔的動向,立刻合兵一處。
從馬賽撤回來的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率領等候在比薩的兩個軍團,一路直奔皮亞琴察。這裏已經成為迎戰漢尼拔的最前沿陣地。但是,他還沒有想好是否僅靠自己手中的兩個軍團與漢尼拔拉開戰鬥的序幕。
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指揮的兩個軍團組成如下:
擔任記錄員的是漢尼拔的一位希臘語教師,一個叫西勒諾斯的希臘人。
然而,年輕的迦太基統帥沒有像人們猜測的那樣做——他沒有選擇直奔羅馬的弗拉米尼亞大道,而是選擇了前往亞得里亞海的路。其部下很多士兵對統帥的這一選擇心有不解。因為他們不但無法去進攻能獲得豐厚戰利品的首都羅馬,而且要離開已經成為自己地盤的托斯卡納地區,沿亞得里亞海海岸轉向義大利南部。漢尼拔的一貫做法是事先從來不向任何人,甚至不向其他將軍透露自己的真實意圖。將軍和士兵需要做的就只有聽命于這位戰無不勝的年輕統帥。
科爾涅利烏斯聽說了高盧人紛紛加入漢尼拔軍隊。這就是說,漢尼拔軍還在不斷壯大。因此從人數上看,羅馬的兩個軍團顯然處於劣勢。此時,同僚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率領兩個軍團已經離開當初的任職地西西里正在北上。科爾涅利烏斯決定等待友軍的到來。時間已經是11月。在以往,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冬季自然休戰期了。
他把自己的軍團交給同行的弟弟格奈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讓他率軍繼續前往西班牙,自己則只帶高級指揮官們回義大利,率領在那裡已經編組好的另兩個軍團,迎戰從阿爾卑斯山上下來的漢尼拔。因為回義大利的人數不多,只要幾艘戰船即可,所以,儘管海上的距離在兩倍以上,也不成問題。
其中步兵8萬人、騎兵7200人,所以步兵和騎兵的比例是11∶1。在普利亞越冬的漢尼拔軍的構成如下:
漢尼拔本人也不浪費時間。他沒有攻打首都羅馬,也沒有追擊敗兵,而是把自己的軍隊送往南方。他的目的很明確,他認為,由於羅馬在坎尼會戰中大敗,義大利南部的城市一定會出現動搖。他要攻打這些城市,迫使它們脫離羅馬聯盟。

與馬其頓的年輕人率領的3.6萬人相比,迦太基的年輕人率領的士兵數是2.6萬人。雖然騎兵的戰鬥力佔優勢,但是整體戰鬥力不如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不過,漢尼拔自有他的優勢。亞歷山大大帝進入波斯以後,缺少增強戰鬥力的手段。與此相反,漢尼拔能夠招募高盧人加入自己的隊伍。因此,綜合各方面的因素,這位29歲的迦太基將領看似冒險進攻義大利,其實並非魯莽之舉。
他的這一戰略構想非常合乎情理。
全軍終於可以有機會好好休息,是在到達佛羅倫薩以後。就在兵馬休整期間,漢尼拔派出了偵察兵,搜集情報。他不僅掌握了弗拉米尼烏斯的兩個軍團就在位於佛羅倫薩東南約100公里的地方——阿雷佐,也了解到了執政官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的性格。在全軍得到充分休息恢復了體力以後,漢尼拔下達了南下的命令。他沒有選擇直奔阿雷佐的路線,而是選擇了阿雷佐西側的路線。
漢尼拔很重視情報的搜集,他因此似乎猜透了森普羅尼烏斯的心思。他想,自己或許可以挑逗一下此人。漢尼拔知道,在羅馬的軍隊中,如果兩位執政官在同一戰線擔任總指揮時,採用的是輪班制,一人一天。但是,如果其中一位執政官身負重傷,那麼,在他傷愈之前,另一位執政官將全權擔任指揮。此時科爾涅利烏斯身負重傷,因此漢尼拔判斷他的對手應該只有森普羅尼烏斯一人。
事實上,那次交戰只是騎兵間的小規模戰鬥,雖然敵人損失了200名騎兵,但是羅馬軍也有140名騎兵陣亡。這樣的戰果實在很難稱得上重大勝利。但是,科爾涅利烏斯的目的只是鼓勵即將見識漢尼拔的士兵。
他告訴全體士兵,羅馬軍隊就埋伏在山谷兩邊的高山一側。但是,他又說,今晚就要在等候自己到來的敵人面前通過那裡。
漢尼拔是這一時期的最傑出的戰術家,這是羅馬人也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但是,這樣一位戰術家竟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才攻陷了薩貢托,因此,現代史學家有人評價漢尼拔,說他進行大規模會戰時具備超常的戰術才能,卻不擅長攻城戰。
公元前217年4月,已經30歲的漢尼拔率領全軍離開了冬營地。他沒有選擇從越冬的博諾尼亞去里米尼,再從那裡沿弗拉米尼亞大道南下的平坦大道,而是選擇了從博諾尼亞直接挑戰亞平寧山脈,翻過山直奔佛羅倫薩的路線。這條路線距離短一些,但是難度大為增加。
合計步兵2.2萬人,騎兵2200人,共計24200人。
尼拔剛過埃布羅河,就有使者緊急向羅馬送去了急報。估計是位於埃布羅河以北的沿海城市、與羅馬有同盟關係的塔拉戈納及恩波利亞居民發現了漢尼拔的大部隊。急報通過那一帶實力最強的羅馬同盟城市馬賽被送到了羅馬。
對於這些戰敗者,羅馬並沒有把他們作為被統治階層來統治,而是吸收他們成為羅馬的同盟者。在現代義大利語中,「同盟者」的意思是共同經營者。正因如此,在建設以羅馬大道為代表的「完善基礎設施」方面,他們也充分享受了和羅馬公民一樣的待遇。這也是羅馬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在和漢尼拔較量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他們也是羅馬擁有的真正力量。
羅馬軍隊的陣型清楚地反映了擔任這一天羅馬軍總司令的瓦羅的戰術。部署在中間的步兵團陣型不是橫向的長方形,而是縱向的長方形。目的是由羅馬軍隊的主力重裝步兵突破敵人的中央。正因如此,他選擇了奧方托河右岸、環繞坎尼村後面的丘陵下比較狹窄的地方作為戰場。但是這樣一來,對於擔任右翼的2400名羅馬騎兵來說,他們不得不在奧方托河與步兵之間的窄小地帶,與3倍于自己的敵人作戰,顯然非常不利。
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和他的2.64萬名士兵分坐160艘由三層槳戰船和蓬特戰船構成的混合船隊,與20艘運輸船一起,離開了羅馬外港奧斯提亞,目的地是西西里。
白天,這位29歲的年輕人率領軍隊無所顧忌地來到特雷比亞河岸附近,並在此紮營。儘管中間隔著一條河,但是距離羅馬營地只有7.5公里。不僅如此,漢尼拔還故意頻頻派出小隊人馬,襲擾周邊地區,儘管此時的他並不需要籌集軍糧。羅馬營地內,森普羅尼烏斯的話語權一天比一天大,科爾涅利烏斯的說服勸阻失去了效力。
「您知道怎樣取得勝利,卻不知道怎樣利用勝利。」

決定戰鬥結果的所謂戰術,既是哥倫布的雞蛋,同時又不是哥倫布的雞蛋。
漢尼拔的軍隊甚至給馬也洗了澡,用的還是葡萄酒。在得到充分休整后,漢尼拔軍隊沿亞得里亞海右海岸,開始向義大利南部進軍。途經的羅馬同盟城市都飽受燒殺搶掠之苦,無一倖免。據說他們掠奪的物資多得甚至沒辦法帶走。但是,滿足5萬人的餐飲本身就是一件大事。雖然燒殺搶掠的目的是誘發各同盟城市背叛羅馬,但是,其中也有滿足5萬人胃口的重要目的。
亞歷山大18歲那年,跟隨其父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率領的軍隊,參加了喀羅尼亞戰役,與底比斯—雅典聯軍作戰。當時他任騎兵團指揮。馬其頓軍與底比斯—雅典聯軍在士兵數量上不相上下。戰鬥結果是,馬其頓獲勝。決定這場戰鬥結果的是馬其頓騎兵。
就像特雷比亞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戰役一樣,漢尼拔總是在他希望的地點、希望的時間發起戰鬥。坎尼會戰也一樣。他先把敵人引到他所希望的地方。只是在坎尼,漢尼拔與羅馬軍隊相隔2公里,進入對峙狀態以後,沒有採取任何積極的行動。不僅如此,他還裝出因小規模戰鬥失利而萎靡不振、畏首畏尾的樣子。
當然,在近兩個月的對峙中,雙方並非一次也沒有動過手。
我的敵人不是羅馬聯盟的所有成員,我的敵人只有羅馬。現在我還給你們自由,還不要求你們支付贖金。但是,條件是你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后,要把今天發生在這裏的事和我說過的話轉告給你們的同胞。告訴他們,只要他們脫離羅馬,投奔我,我漢尼拔保證你們國家的自由、獨立和安全。
另一方面,在坎尼的漢尼拔營地,完勝之夜,將士們的喜悅之情一展無遺。將官們紛紛向漢尼拔進言,要求立即攻打羅馬。他們中有一人揚言:「若現在攻打羅馬,5天後,我們就可以坐在卡匹托爾山上吃晚飯了。」
沒有責備特雷恩蒂烏斯·瓦羅一句,就連最初反對他主張儘早解決問題的提議的人,現在也不再提起。特雷比亞戰役、特拉西梅諾戰役、坎尼會戰,沒有一個貴族抱怨慘遭失敗的這些戰鬥的總指揮是平民出身。在其他民族常常發生的類似聚到古羅馬廣場抗議為政者的事情,在此時的羅馬,完全看不到。
然而,使團出行的目的依然沒有達到。這時的迦太基統治者因為在西班牙殖民經營的成功已經完成財富積累,他們不僅不打算阻止漢尼拔攻打薩貢托,而且對羅馬人提出引渡漢尼拔的要求也只是付之一笑。

蔑視重裝步兵就是蔑視羅馬的共和政體精神。例如,日本人提倡的是「和」的精神,如果因為這種精神在國際化時代不通用而放棄它,那麼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同樣,如果只看到騎兵的重要,而把重裝步兵改編為騎兵,那麼羅馬人也就不是羅馬人了。
漢尼拔向義大利發起進攻的公元前218年,被迫迎戰的羅馬可動員的兵力是多少呢?
羅馬公民兵:步兵8000人,騎兵600人。
然而,當科爾涅利烏斯緊急趕來時,得到的消息卻是,漢尼拔全軍已於三天前過河,一刻未停留,向阿爾卑斯山進軍了。因為有步兵,三天行程的距離無論如何也難以追上。即使追上了,沒有羅馬軍的主力——重裝步兵也無濟於事。


所謂哥倫布的雞蛋,是指用別人不曾想到的方法解決問題。但是,同樣的方法,用的人不同,結果不一定相同。因此,它又不是哥倫布的雞蛋。同樣的方法是否有效,要看實際使用這一方法的人是否具備相應的才能。因為使用的人是亞歷山大大帝,所以他成功了。但是,這不表示任何人都會成功。漢尼拔以亞歷山大大帝的先例為參考,加上自己的獨創思想,進行了靈活運用。
漢尼拔年紀尚輕,內心也許有過迷茫。但是,就像後來錫拉庫薩及迦太基的例子顯示的,攻打有堅固防禦體系的大城市,必須做好持續兩三年時間的心理準備。此外,一天時間就可以決出勝負的會戰自然無關緊要,但是,攻城戰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在這種情況下,高盧士兵首先難以信任,漢尼拔可以依靠的只有略多於2.5萬人的部下,僅靠這點兵力強行攻打大城市,無異於自取滅亡。更何況,羅馬作為一個國家,並非把所有的國家功能全部集中在首都。這也是漢尼拔不敢輕舉妄動的一個原因。
漢尼拔非常不喜歡無謂的犧牲。在這裏,他依然採取了懷柔政策,籠絡各部族的首領。他慣常的做法是,贈送金錢等財物,並告訴高盧人,自己的敵人是羅馬人,到這裏只是路過。懷柔政策使他成功化解了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危機,各部族首領們甚至為他們送來毛皮斗篷,以抵禦翻山途中的寒冷。毛皮斗篷自然難得,但是,對漢尼拔來說,他們提供的路線可以減少犧牲,更是難能可貴。但是,部族眾多的高盧人,雖說都是高盧民族,生活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部族和生活在山中的部族不同。事實上,漢尼拔從心裏並不相信高盧人提供的情報。

第三次戰役:特拉西梅諾戰役

然而,羅馬在坎尼會戰中敗於漢尼拔之後,加普亞背棄了羅馬。漢尼拔釋放來自同盟國俘虜的策九-九-藏-書略終於結出了碩果。
不管是羅馬人還是迦太基人,當時都沒有料到這樣一件小事竟然會與第二次布匿戰爭聯繫在一起。此時薩貢托攻城戰還在繼續。是否加入戰爭,要由羅馬公民大會決定。
這時一直後退的高盧士兵突然向戰線兩側散開,漢尼拔的重裝步兵出現在羅馬重裝步兵的面前。不愧是跟隨漢尼拔遠征而來的精銳部隊,2萬人抵住了7萬名羅馬士兵的猛烈進攻。
會戰開始了。兩軍首先採用了常規的戰術,分別與正面的敵人交戰。漢尼拔的左翼對羅馬的右翼,中央的輕裝步兵對中央的輕裝步兵,漢尼拔的右翼對羅馬的左翼。第一回合是在漢尼拔弓形陣型中的高盧雇傭兵與羅馬的輕裝步兵之間展開。
相比,勝利者漢尼拔軍的陣亡者中大多數是高盧人,漢尼拔從西班牙帶來的士兵陣亡者人數少之又少,甚至不值一提。只是大象或是被殺,或是逃得無影無蹤,留下來的只有一頭。

漢尼拔在前往義大利的時候,帶了一個希臘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此人始終與漢尼拔同行。他是漢尼拔的親信,叫西勒諾斯,擔任遠征義大利的記錄員,同時教漢尼拔希臘語。當時,有關亞歷山大大帝的書籍都是用希臘語寫的,也許西勒諾斯的任務就是把亞歷山大的故事讀給漢尼拔聽吧。當然,重點一定是這位迦太基年輕統帥最關心的大帝用過的戰略和戰術。

負責召集公民大會的執政官一個陣亡,另一個還在前線,不在羅馬。因此,法務官代替執政官召集了公民大會。他面色陰沉,對著集合起來的公民毫不掩飾地說:
步兵交戰開始不久,左右兩翼的騎兵也加入了戰鬥。近3倍于敵人兵力的漢尼拔軍左翼對執政官埃米利烏斯率領的羅馬騎兵隊,從一開始就佔盡了先機。羅馬騎兵一步步地被逼到河邊,但是,儘管如此,他們依然頑強奮戰。構成羅馬右翼的這些騎兵,很多是羅馬貴族的子弟,換言之,他們都是候補的士官。
山上完全沒有可以搭建營地讓全軍歇腳的地方,這種事情連想都不要想。當他們看到山民上山時使用的避難所或要塞,甚至覺得這是神的恩賜。很多時候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地方搭建營帳,只好燃起篝火,用帳篷裹住身體,抵禦寒冷和風雪,但是,這樣仍然無濟於事。總司令漢尼拔身先士卒,他和雇傭兵一樣吃冰冷的食物,和雇傭兵一樣,在峭壁下面小睡片刻。但是,他比雇傭兵辛苦得多,他要考慮雇傭兵不需要考慮的事情,他要根據情況迅速做出判斷。
拿破崙說過,漢尼拔在翻越阿爾卑斯山時,遭遇的真正困難是讓象群翻過山。歷史上,在漢尼拔翻過阿爾卑斯山的160年之後,尤里烏斯·愷撒也率領大軍翻越了阿爾卑斯山,只是與漢尼拔的方向相反,他的出發地是義大利。
雖然敵軍進攻首都的危險性減小,但是羅馬依然有必要重建防禦體系。為此,羅馬決定設立獨裁官。自第一次布匿戰爭擁立獨裁官以來,這是相隔32年後再次建立的危機應對機制。費邊·馬克西姆斯被指定擔任獨裁官,儘管任期只有6個月,卻集大權於一身。這位出身羅馬名門望族費邊家族的獨裁官,是年58歲。他曾經當選過兩任執政官,在與義大利北部高盧人的戰鬥中有過光榮的勝利記錄,戰場上的成績不比任何人差。在這位比30歲的漢尼拔幾乎年長一倍的費邊腦海里,有與迄今已知的其他羅馬統帥完全不同的想法。
其中步兵4萬人、騎兵1萬人,所以步兵和騎兵的比例是4∶1。
漢尼拔方面的損失只有區區2000人,而且幾乎都是高盧士兵。漢尼拔從西班牙帶來的精銳主力幾乎毫髮未傷。

話說回來,這終究是一次大規模的行動。再加上有大象,其難度可想而知。甚至我在想,當時的羅馬人認為漢尼拔絕無可能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並非沒有道理。
對漢尼拔來說,攻取坎尼村的目的,一是為了刺|激羅馬軍隊,二是為了補充軍糧。儘管他們一路上不斷掠奪,但是要讓5萬人吃飽飯終究是個巨大的工程。義大利南部所有的羅馬同盟城市都很敵視漢尼拔。漢尼拔必須依靠武力才能迫使他們打開城門。至此尚未有一個城市主動向他提供軍糧補給,而且,公元前216年,漢尼拔全年未得到來自迦太基本國的援助。同時,在西班牙,科爾涅利烏斯兄弟倆率領的羅馬軍隊不斷攻打迦太基軍隊,西班牙方面也沒有能力支援在遙遠的義大利的漢尼拔軍隊。此時,漢尼拔軍隊儘管得到了坎尼,但是儲存在此地的糧食據說只夠維持10天。
此外,從西班牙橫渡西地中海也可以到達義大利。但是,從西側進入義大利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因為撒丁和科西嘉都是羅馬行省,雖然戰鬥力不強,但是羅馬海陸軍常駐這兩個島上。如果只有五六艘船,或許可以順利通過,但是,運送大軍的船隊無疑會有多達數百艘船。很難想象,這樣一個龐大的船隊可以順利從羅馬海軍的眼皮底下通過。
羅馬聯軍的士兵,無論其出生地在羅馬還是在同盟國,都是公民,具備繳納直接稅的經濟實力。騎兵和重裝步兵是共同體的核心,他們都是擁有中等以上經濟實力的人。如果把這些核心力量全部動員起來,參加軍隊,共同體將成了空殼。事實上,無論是羅馬還是同盟各國,公民都是輪流承擔兵役義務的,而且儘可能做到平等。因此,進攻義大利的漢尼拔不可能同時與75萬人交戰。
這不是戰鬥而是殺戮。殺戮圈從西、北、東三個方向不斷縮小。就連跳進湖裡準備逃跑的羅馬士兵也被沿湖追來的敵方騎兵擲出的投槍擊倒,比投向到處亂竄的羊還要准。
然而,兩位執政官分別向西、向南出發后不久,第二份情報送到了羅馬,內容是「漢尼拔翻過了比利牛斯山脈」。
就像圖中畫的一樣,7萬名羅馬步兵被漢尼拔的5萬名士兵團團圍住。
漢尼拔爽快地答應了所有這些條件。就這樣,漢尼拔完成了與加普亞之間的和談。
然而,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的想法與他的不同。

亞歷山大大帝和漢尼拔


細述起來非常繁複,所以我在這裏不詳述了。總之,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同時代見證人皮克托一一記錄下了羅馬聯盟的同盟各國及地方的可動員兵力。從他的記述中我們得知,普魯塔克和歷史學家湯因比的觀點完全正確。前者說過羅馬人甚至會同化戰敗者,後者則評價羅馬聯盟是政治建築的傑作。例如,後世的我們以為,伊特魯里亞人于公元前4世紀初被羅馬打敗后徹底銷聲匿跡了。事實卻是,到了公元前3世紀末的這一時期,該民族已經是羅馬聯盟中強有力的一員,有步兵5萬人、騎兵4000人。還有薩莫奈人,雖然其間一度中斷聯繫,但是,自公元前4世紀到前3世紀,曾經與羅馬進行了長達40年的艱苦戰鬥。他們被羅馬打敗后,也成了羅馬聯盟的同盟者,擁有7萬名步兵和7000名騎兵。
為什麼協議中一句也沒有提到薩貢托呢?難道是因為公元前226年的時候,薩貢托還沒有和羅馬締結同盟?又或是羅馬認為薩貢托儘管位於埃布羅河以南,但是,既然它與羅馬有同盟關係,相信迦太基會尊重它的不可侵犯的地位?不管怎樣,薩貢托的處境非常微妙。
儘管已經過去了2200年的歲月,儘管有為數眾多的學者在努力探索,但是,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究竟在哪個地點翻越阿爾卑斯山,至今尚未弄清楚。各派學者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目前主要有六種說法,在古代也有兩種說法。
執政官瓦羅指揮的4800名騎兵來自同盟各國,會戰開始時抵住了敵人的進攻。然而,終究不敵騎術高超的努米底亞人。左翼沒有河相阻,要擺脫努米底亞騎兵的追擊,只有一溜煙地快跑。
漢尼拔曾經派出2000人左右挑逗羅馬軍隊,羅馬方面派出同樣規模的隊伍出來應戰。在這兩個月里,類似這樣的小規模戰鬥發生頻繁。隨著小規模戰鬥的一次次展開,羅馬方面的優勢漸漸顯現。有一次,羅馬軍隊損失了近百人,但是,相比較而言,漢尼拔方面的戰死者多達1700人。當然,漢尼拔軍隊的陣亡者幾乎總是高盧士兵。儘管如此,還是讓羅馬陣營中的士氣不斷高漲,所有人都覺得,照此下去,勝利一定屬於自己。
今天,我們已經找不到與亞歷山大同行的兩位記錄員寫的記錄,以及在他死後兩位歷史學家寫的著作。但是,在羅馬時代,以這些作品為原始史料,普魯塔克寫下了《希臘羅馬名人傳》,庫爾提烏斯·魯夫斯寫下了《亞歷山大傳》,以及阿里安寫下了《亞歷山大遠征記》等著作。從這些著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亞歷山大的真容。當然,與生活在大帝去世100年後的漢尼拔相比,從信息量上來說,前者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這個問題。對此,漢尼拔同時代的羅馬元老院元老皮克托給了我們答案。我在前面提到過,此人的著述大概是羅馬人最早的歷史著作,遺憾的是,沒有留存至今。但是,波里比阿及李維引用了他的著作,因此,我們得以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進入戰時,根據情況,會相應增加軍隊力量。兵力最多時曾經達到過5.4萬人左右,這是不得不同時面對高盧人和伊利里亞海盜兩方面敵人的那一年的事情。當時羅馬公民兵和同盟各國士兵的比例是2∶3。
有了糧食保障,就不必再掠奪周邊高盧人的部落,這使漢尼拔用懷柔政策拉攏高盧人更有效了。再加上騎兵部隊在提契諾之戰中的勝利,要求加入漢尼拔軍的高盧人越來越多。儘管如此,生活在義大利北部的高盧人中,實際上也只有一部分人追隨迦太基軍而已,大多數高盧人仍在觀望。因此,漢尼拔希望在新年到來之前與羅馬軍再戰一次,以增加高盧人對自己的信心,影響他們的取向。為此,他下令全軍帶上充足的軍糧,繼續東進。
德國歷史學家蒙森採用了波里比阿的說法。但是,自己也經歷過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拿破崙則認為李維的說法更合理。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一個戰略戰術是否能夠成功。即使是經過縝密設計的戰略戰術,如果執行者的性格不適合該戰術,也很難在戰鬥中取得成功。因為,人只會把適合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公元前4世紀的阿喀琉斯從來沒有想過要進行夜襲,但是,漢尼拔是公元前3世紀的「奧德修斯」。
「我們今晚要通過那裡。」
從陣型上來看,羅馬方面按常規依然把軍隊的主力重裝步兵部署在中央,以期突破敵人的中央。相反,漢尼拔把高盧步兵團部署在中央,在兩翼,越往外戰鬥力越強。
聯盟規定,羅馬聯軍在平時羅馬公民兵和同盟各國士兵的比例為5∶5。遇到突發事件,增加人口較多的同盟國的士兵人數。危機程度進一步提高時,每個軍團中的羅馬公民兵人數從平時的4000人增至5000人。
但是,漢尼拔並不打算無所作為地越冬。根據從俘虜口中得到的情報,他了解到附近的卡斯泰焦村不是單純的村落,而是羅馬軍隊的軍糧儲藏地。他當即命令步兵和象隊向東進軍,自己帶著騎兵突襲了這個村落。就這樣,羅馬軍隊的軍糧儲藏地變成了迦太基軍隊的軍糧儲藏地。
漢尼拔在義大利北部看到了突破羅馬防線的可能性。
幾天時間,羅馬相繼失去了合計8萬名士兵。元老院擔心虔誠信仰宗教的羅馬百姓的思想會產生波動,決定派使節去求神諭。派去希臘德爾斐求神諭的是後來記錄了第二次布匿戰爭史的元老院元老費邊·皮克托。這是羅馬人對接踵而至的噩耗表現出動搖的唯一證據。
但是,對羅馬來說,更沉重的打擊是來自加普亞的背叛。
各位,我們將要面對的不是新的敵人,他們是23年前被我們大敗的敵人餘孽。我們戰勝過他們,從他們手中奪取了西西里和撒丁。因此,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這場戰爭,不是勢均力敵的戰爭,而是敗者挑戰勝者的再次較量。

五位使節回到了羅馬。幾乎同時,薩貢托淪陷的消息也傳到了羅馬。公元前219年,時間已經進入秋季。在經歷八個月的廝殺之後,薩貢托終於淪陷。倖存下來的居民全部淪為奴隸,包括他們在內的戰利品售出后,漢尼拔把所得利益分成三份:一份分配給士兵,一份送到迦太基本國,剩下的三分之一留作了軍費。接到薩貢托淪陷的消息后,羅馬公民大會決定向迦太基宣戰。
公元前217年當選執政官,是弗拉米尼烏斯第二次就任羅馬這一最高官職。從他當選護民官那年開始推算,這一年應該在45歲上下。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正是最合適的年齡。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選擇了這一帶最高卻很開闊的山丘,在這裏構築起堅固的要塞。因為這個營地是為四個軍團準備的,所以稱之為城堡似乎更貼切。他考慮在這裏越冬。

這一期間,羅馬方面也做好了準備,迎戰從出人意料的方向攻過來的敵人。
我想,年輕的亞歷山大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的原因,緣於他親自指揮騎兵,並因此決定了戰鬥結果的這一經歷吧。兩年後,他準備東征的時候,兵力是步兵3.1萬人,騎兵5000人。步兵和騎兵的比例縮小到了6∶1。同時,為了提高騎兵的戰鬥力和防禦能力,甚至編組了重裝騎兵隊。
如果伊特魯里亞的各個城市叛離羅馬,那麼羅馬聯盟的一個角就會轟然倒塌。而騷擾弗拉米尼亞大道周邊,受害的只是生活在那一帶的翁布里亞人。在羅馬聯盟中,伊特魯里亞的可動員士兵人數有5萬人,與此相比,翁布里亞人不過2萬人。如果以瓦解羅馬聯盟為目的,那麼選擇伊特魯里亞人集中居住的托斯卡納作為戰場,取得戰鬥勝利會給伊特魯里亞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能夠更有效地達到瓦解羅馬聯盟的效果。
執政官埃米利烏斯率領的2400名騎兵中的大多數被敵人的6000名騎兵切斷退路,被包圍在岸邊后消滅,只有小部分人跳進河裡,逃脫了敵人的追殺。埃米利烏斯的坐騎被殺,又失去可以指揮的騎兵團,於是他加入了重裝步兵團,繼續戰鬥。
年輕的漢尼拔早就看穿了羅馬指揮官們的心思——他們非常警惕,想方設法避免掉入他的圈套。為了讓他們與自己進行會戰,漢尼拔首先需要解除他們的戒備心。為此他故意裝出主導權掌握在羅馬手中的樣子。

高盧人部族多,各部族間紛爭不斷,因此在戰場上,他們表現出來的特點是爆發力特彆強,但耐力有所欠缺。組織力的脆弱也影響了他們的社會凝聚力,因此,他們常常被看作蠻族、未開化的人。漢尼拔熟知高盧民族的這一特點,他沒有把阿爾卑斯山以南的高盧人看作同盟者。雖然結成了同盟,但是,他只是把他們當雇傭兵看待。也就是說,他沒有像羅馬人信任同盟各國那樣信任高盧人。但是,他需要輔助的戰鬥力量。高盧人並不清楚漢尼拔的真實意圖,但是,出於對羅馬的深惡痛絕,他們還是陸陸續續地趕來加入漢尼拔的隊伍。成功翻過阿爾卑斯山後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匯聚到漢尼拔旗下的高盧士兵已經超過1萬人。2.6萬人變成了3.6萬人。更讓漢尼拔高興的是,當時的高盧和北非的努米底亞一樣,是騎兵的產地。
高盧人事先已經把森林中沿途的樹木砍倒,又照原樣把它們立起來。為了追趕高盧士兵,羅馬軍進入森林,然而立著的樹木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棵接一棵地砸了下來。兩個軍團8600人幾乎全被樹木壓倒,動彈不得。躲在一旁的高盧士兵乘機把他們殺死。據僅剩的倖存者證實,法務官波斯圖米烏斯也和士兵們一起共赴黃泉了。
羅馬公民兵:步兵8000人,騎兵600人。
他們為了翻越阿爾卑斯山,已經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兵力。他們的士兵忍受了饑寒交迫,渾身污垢,山上的岩石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累累傷痕。他們的手腳凍裂,肌肉僵硬,兵不像兵,馬不像馬,他們就像毫無意志、隨處飄遊的幽靈。
如果按波里比阿的說法,漢尼拔離開格勒諾布爾後,行軍路線應該轉向東北,從海拔2110米的聖伯爾納鐸山進入義大利,自北攻入都靈。
好像是1991年的1月,就在全世界都在緊張地關注著始於空襲的海灣戰爭進入地面戰只是時間問題的時候,一天早上,我打開電視機,換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台(CNN)看實況轉播。結果,出現在電視畫面上的不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基地,也不是遭受夜間空襲的伊拉克,而是呈現一派和平景象的麥田。站在麥田中央的記者說,今天早上播出的節目來自義大利。
那麼,從東邊進入又如何呢?首先,航海中的風險與航海距離成正比,西班牙和義大利相距太遠。其次,即使順利通過西西里附近的海域,後面還有義大利南部的海港城市及羅馬聯盟同盟國的海域。即使成功穿越所有這些海域,進入了亞得里亞海,同樣還有危險存在,因為羅馬已經把希臘西岸的伊利里亞地區納入了自己的勢力圈,遭遇羅馬海軍的概率非常高。
一路追來的羅馬軍隊在距離漢尼拔10公里左右的地方停了下來,開始紮營。羅馬軍隊的營地建在野外,四周築起高高的柵欄,挖好了縱深的壕溝,非常正規。兩軍隔著10公里的原野,開始了日復一日的對峙。
公元前217年4月19日一早,濃濃的晨霧籠罩在特拉西梅諾湖畔上空。到了春季,這一帶經常出現晨霧。霧中含有開闊的湖面上蒸發的大量水分,濃得讓人很難相信這是晨霧,霧飄浮在地表上方久久不散。稍早一些時,目力所及不過10米。由此可見,漢尼拔甚至還掌握了此地的氣象信息。
只從數字上看,漢尼拔以2.6萬人的兵力攻打擁有75萬人兵力的義大利,難免會認為他是個瘋子,有勇無謀。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
我想,漢尼拔的計劃大概是先打掉外圍,再攻打對方的大本營羅馬。在特拉西梅諾戰役之後,對於抓獲的俘虜,他依然採用了扣下羅馬公民兵、釋放來自各同盟國的士兵的做法。他在等待羅馬聯盟解體。托斯卡納地區的伊特魯里亞人沒有叛離羅馬,這讓他頗感意外。儘管如此,他認為羅馬聯盟的解體只是個時間問題。他將向生活在義大利南部的羅馬同盟者希臘人充分展示其卓越的軍事才能。雖然在特拉西梅諾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是他並沒有急於求成。到了戰爭爆發后的第二年,漢尼拔的戰略企圖已為大多數羅馬人知曉。
我想,大家休息的時間已經夠長,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還會很艱苦。但是,與之前我們從西班牙出發,直到翻越阿爾卑斯山這一路上的千辛萬苦不同,我們的辛苦將會有所回報。
自從漢尼拔進入義大利后,高盧民族紛紛起兵。這一年,為了鎮壓起義,羅馬向波河流域派去了兩個軍團,由法務官波斯圖米烏斯率領。然而,在追擊高盧士兵的時候,全軍落入了敵人設下的圈套。他們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進入了森林之中。
營地在皮亞琴察以南20公里處,士兵們在這裏休息,恢復體力。其間兩位執政官多次進行了商討。

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得知來的只有騎兵,馬上命令屬下全體騎兵回擊。騎兵們穿戴完畢馬上出擊,還沒有來得及吃早飯。步兵也沒有時間吃早飯。他們甚至來不及取出禦寒用的毛衣外套,僅在短衣外匆匆套上戰甲,抓起劍和盾就跑出了營地。
亞歷山大遠征時有兩位記錄員隨行。在他死後,又有兩位歷史學家根據這兩位記錄員的記錄,很快完成了有關他的傳記的寫作。
「我們是完敗。」

羅馬軍隊的兵力包括來自羅馬和各同盟國的士兵合計有4萬人。其中騎兵4000人。
森普羅尼烏斯的戰船多於科爾涅利烏斯,而且還配備了運輸船,因為他的任務不是單純的保衛西西里。在科爾涅利烏斯和他的軍團成功阻截漢尼拔的時候,他要登陸迦太基作戰。由此可見,漢尼拔離開西班牙前向迦太基本國送去2萬名士兵保衛迦太基的做法是多麼正確。

士兵們在山腳下休整期間,漢尼拔卻沒有閑著,他在籠絡周邊的高盧人。此時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讓他和他的軍隊順利通過,而是招募高盧人作為雇傭兵,加入其軍隊,與羅馬人作戰。
(選自Kromayer,Antike Schlachtfelder
羅馬軍隊改變了公民兵的性質以後,依然沒有改變以重裝步兵為主力的方針。因此,如何加強騎兵的力量,作為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一直保留下來了。後來,尤里烏斯·愷撒就從地中海另一個游牧民族高盧人中招募騎兵。應該說,作為游牧民族,高盧人和努米底亞人不相上下。但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當時,高盧人是羅馬的敵人,他們追隨漢尼拔。這就意味著,通過學習亞歷山大大帝,熟知騎兵戰鬥力之重要的漢尼拔,把努米底亞人和高盧人這兩個地中海世界屈指可數的游牧民族都收入了自己的帳下。
擔任這一天總指揮官的執政官瓦羅只帶著50騎,沿山路向西逃到距離坎尼數十公里開外的羅馬殖民城市韋諾薩,僥倖逃脫。4000名步兵和200名騎兵向南逃到距離坎尼10公里的卡諾莎,已經19歲的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也在其中。特雷比亞戰役后,他的父親被派往西https://read•99csw.com班牙時就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埃米利烏斯。對於年輕的西庇阿來說,接觸漢尼拔精妙的戰術,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至此,漢尼拔的意圖已經非常明朗。他要翻過阿爾卑斯山,自北攻入義大利。因為漢尼拔和他的軍隊過了羅訥河后,沿峽谷向東北直指現在的格勒諾布爾。從格勒諾布爾再往前,就是阿爾卑斯山。

第四次戰役:坎尼會戰

公元前216年8月2日,在執政官每天輪流擔任總指揮的羅馬軍中,這天的總指揮官是特雷恩蒂烏斯·瓦羅。
森普羅尼烏斯率領兩個軍團自南向北縱貫整個義大利,這時終於到達翹首以盼的科爾涅利烏斯建好的營地。為了守衛西西里及其周邊海域,戰船全部留在了那裡,因此未走海路北上的這兩個軍團只好全程步行。
因為特雷比亞戰役的失敗,羅馬不得不放棄內高盧(阿爾卑斯山南側的高盧);又因為特拉西梅諾戰役的失敗,羅馬把托斯卡納地區也拱手交到了敵人的手中。
執政官瓦羅率領的是由同盟國騎兵組成的左翼,對抗敵人的努米底亞騎兵。也許因為數量相當,他們奮力作戰,戰鬥之初沒有後退一步。
當漢尼拔悠然自得地在氣候溫暖的普利亞過冬時,在羅馬,圍繞下一年度擔任前線總指揮的執政官選舉,出現了支持費邊主張的拖延戰術派和相反的積極戰術派。兩派的對立愈演愈烈。
公元前217年是漢尼拔遠征的第二年,這一年,羅馬當選執政官的是貴族塞爾維利烏斯和平民蓋烏斯·弗拉米尼烏斯。
五個月來,他們同吃一鍋飯,一起挨過千辛萬苦,他們是患難與共的夥伴。儘管這個集體中有西班牙人、利比亞人、努米底亞人等,但是,他們已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一位年輕的天才領袖。與此相比,羅馬聯軍每年都要更換從總司令到士兵的所有人。我想,儘管在絕對數量上,漢尼拔的兵力只有義大利的二分之一,但是,在實力上毫不遜色。

坎尼會戰:會戰最後階段
貌似為了躲開追來的羅馬軍隊,漢尼拔的軍隊繼續一路南下,直到位於奧方托河注入亞得里亞海的附近一片開闊平原,才終於停下前行的腳步,隨即攻取了位於這條河附近的坎尼村。坎尼是羅馬軍隊在同盟國內的糧食儲藏基地之一。看重羅馬聯盟穩定關係的羅馬人,嚴禁在同盟國內掠奪。
坎尼會戰之後,漢尼拔又把俘虜分成羅馬公民兵和同盟國士兵,後者被無償釋放回國。當然,他們走的時候,漢尼拔要他們答應回去後轉告他們的同胞,說漢尼拔的敵人只是羅馬,不是羅馬以外的義大利人。
從下面的圖來看,漢尼拔的意圖一目了然。他要把敵人引入細長、狹窄的湖畔,待弗拉米尼烏斯全軍進入湖畔后,騎兵、重裝步兵和其他步兵分別從西、東、北三個方向夾擊羅馬軍隊。唯一沒有部署兵力的南側是一片湖水。漢尼拔最擅長的全殲敵人的包圍戰術,就連天然環境也利用上了。
我在想,這部分犧牲或許也在這個29歲的年輕人的預計之中。對他來說,為了把戰場設在羅馬人的大本營義大利,即使犧牲再大,也必須自北向南翻越阿爾卑斯山。從卡塔赫納出發,到進入義大利,已經過去了4個月。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和他的軍團乘坐的艦隊順利進入了馬賽港。然而,等候他們的是敵軍已經翻越比利牛斯山脈的消息以及漢尼拔失去行蹤的報告。沒有人知道漢尼拔和他的5萬大軍去了哪裡。
下坡比上坡還要困難。雖然高盧人終於明白漢尼拔只是路過而不再襲擊他們,但此時阿爾卑斯山中已經完全進入冬季,寒冷一天比一天嚴酷,凜冽的寒風像針一樣直往身上扎。白天下的雪,到了第二天一看,已經凍成冰。在冰路上往下走,別說是大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考驗。為了等待開路的士兵敲開凍住的路面,全軍不得不常常停下前進的腳步。凍雪上面又落了新雪的地方,更加危險。敲開上面的第一層冰,以為可以走了,但是,往往剛邁出一步,就因下面的冰滑倒在地。一路上還經常遇到雪崩。一旦發生雪崩,前面的道路就會被堵住,全軍不得不停下來開通前行的路,有時候甚至一整天都挪不了步。還有些地方,人和馬可以通過,但是,輜重車和大象不能通過,這時就要開鑿峭壁,拓寬路面。耐不住寒冷和疲勞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有站起來的人、失足墜入深淵的人,比上山時還要多。好幾頭大象遭遇了和這些士兵相同的命運。
對此,常人只會感慨其偉大。但是一位將軍看到這樣的戰況一定深受刺|激,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知欲。為什麼他能做到這樣?尤其是漢尼拔,要以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攻打總兵力達75萬人的義大利,不難想象,他的探知欲會比別人更強烈。
為了扒下死者身上值錢的東西,漢尼拔軍隊第二天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也沒有完成。漢尼拔派去向迦太基本國通報勝利消息的弟弟馬可尼在本國要人面前,據說用從陣亡羅馬士兵手指上摘下來的金戒指堆成了小山。羅馬公民手上的金戒指不是結婚戒指,而是他們的印鑒,不僅大還很重。把幾萬個這樣的戒指堆起來,該是多高的山,我難以想象。
但是,幾乎沒有多少人能聽得進漢農的話。迦太基政府對羅馬的五位使節說,漢尼拔攻打薩貢托完全是薩貢托挑起的。羅馬人最憎恨別人睜著眼睛說瞎話,由此認為事已至此,已經無可挽回。於是,他們要求迦太基政府表明立場:或者從薩貢托撤兵,或者與羅馬開戰。對此,迦太基政府的回答很明確——「不能從薩貢托撤兵」。
可憐的高盧人俘虜都要求加入決鬥。慘烈的決鬥開始了。隨著決鬥的進行,決鬥中的高盧人和圍觀的士兵內心的感受有了共鳴。所有人為勝者鼓掌慶賀,也為失敗而亡的高盧人送去更加熱烈的掌聲,因為他們終於得以結束殘酷的人生。這場決鬥結束后,年輕的指揮官對士兵說:
作為平民階級出身的傑出代表,弗拉米尼烏斯被認為遠比特雷比亞戰役的敗將森普羅尼烏斯優秀得多。他曾經提出國有土地租用上限規定為500尤格(約合125公頃),他制定了法律草案,禁止元老院元老從事通商事業。他制定這些政策,目的是縮小貧富差距。因此,事實上受到限制的大多數是貴族。儘管如此,反弗拉米尼烏斯的現象並沒有表面化。這不是因為他制定的政策沒有明確反貴族,而是因為羅馬貴族深知這樣做的危害性。當然,弗拉米尼烏斯本人還是強烈地感受到了貴族階級對自己的不滿。對他來說,公元前217年出任執政官,應該也是報復他們的絕好機會。

如此一來,陣亡者豈不是難以瞑目嗎?對個體來說,也許是。但若捨棄小我,為共同體的長遠利益著想,則完全可以瞑目。因為一個國家,如果上下輿論不統一,會很難有效發揮國家的國力。只有國論統一,才能有效發揮國力,就可以減少犧牲。人是具備犧牲精神的,他可以接受自己犧牲,但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子孫也成為統治階級無能的犧牲品。
現在的我們能夠對漢尼拔的這次行動了解得一清二楚,得益於當時有記錄員隨行。或許這一點他是向亞歷山大大帝學的吧。
開始上山了。漢尼拔安排象群走在最前面,目的是要唬住高盧人,讓他們不要試圖阻止自己的行軍隊伍。橫渡羅訥河時,有一些大象不幸落水,此時尚存30頭。緊跟象群後面的是運輸軍糧的輜重車和步兵軍團。後衛由騎兵擔任。29歲的年輕統帥走在行軍隊伍的中間,儘管他是總司令。有山民不相信他們只是純粹的路過,認為這是一支入侵的隊伍。於是,他們在懸崖上堆起石塊,在他們經過時,一塊接一塊地推落下來。也有人在轉角處設下埋伏,等他們走近,射出手中的箭。每當這種時候,沖在最前面的總是總指揮官漢尼拔。
被認為是醫學鼻祖的希波克拉底和集古代醫學大成者蓋倫,都在他們的論著中指出:由於兩腳長時間下垂引起淤血而導致的腳疾是騎士的職業病。

這天早上東方剛剛開始泛白,接到總指揮官特雷恩蒂烏斯·瓦羅的命令,士兵們從奧方托河兩岸的羅馬軍隊兩個大小營地中陸續出來,在河右岸集合。瓦羅選擇右岸而不是左岸集合全軍,是因為左岸是一片平原,有利於敵人騎兵馳騁縱橫,危險度較高。右岸地勢高低起伏,對騎兵力量較強的漢尼拔軍來說,應該不太有利。
羅馬因為是盟主,所以承擔的義務比各同盟者多。羅馬公民中可動員的兵力共計28萬人。其中除了17歲到45歲的現役,還包括46歲到60歲的預備役。與此相比,同盟各國可動員的兵力都是現役,他們和羅馬公民不同,即使出現緊急情況,也不會召集預備役。

士兵們,如果現在站在我面前的是我帶到馬賽去的戰士們,我無須多說。因為他們知道,羅馬軍隊和迦太基軍隊的第一次交鋒是以羅馬方面的重大勝利而告結束的。
面對接踵而至前來稱臣、表示順服的高盧部落首領們,漢尼拔絲毫沒有表現出揚揚自得,軍隊人數的倍增也沒有讓他得意忘形。因為他始終認為,無論加入自己軍隊的高盧人有多少,都不足以戰勝羅馬。
科爾涅利烏斯、森普羅尼烏斯、弗拉米尼烏斯,這些已與漢尼拔交過手的執政官都吃了敗仗。58歲的費邊不認為自己有獲勝的機會,他認為如果與漢尼拔直接交手,自己同樣會敗。他甚至認為,當時的羅馬將軍中沒有一個人有能力戰勝漢尼拔。
漢尼拔的5萬大軍就在離「高速公路」弗拉米尼亞大道三天行程的地方,他們正因勝利而士氣高昂。與此同時,羅馬做好了迎戰敵人的準備。但是,雖然有保衛首都羅馬的兩個軍團,加上在里米尼失去了騎兵的兩個軍團,羅馬軍隊的兵力也不過和漢尼拔軍相當。所有人都猜測漢尼拔會沿弗拉米尼亞大道直指羅馬。時間剛剛進入5月。
縱觀整個歷史,羅馬軍團遭受如此重創,坎尼會戰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第二次戰役:特雷比亞戰役


坎尼會戰:會戰第二階段)
其次,他考慮把迎戰漢尼拔的任務交給同僚森普羅尼烏斯,自己則按預定計劃繼續向西班牙進軍,搗毀漢尼拔的大本營,摧毀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勢力。


合計步兵2.4萬人,騎兵2400人,共計26400人。
我們的左邊和右邊都是大海,這兩個大海把我們阻隔在這裏,我們沒有船可以從這裏逃出去。我們的前面是波河,這條河比羅訥河還要大,水流更湍急。我們的背後是高高聳立的阿爾卑斯山,是我們經過千辛萬苦剛剛翻越過的山。我想,沒有人願意再次翻越這座山吧。
我們一定要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戰爭結束后,你們可以去任何你們想去的國家,我將贈予你們當地的土地,無論是在迦太基,在西班牙,還是在義大利,並免除一切租稅,直到你們的孩子那一代。如果你不要土地只要金錢,我會給你相應的金幣。如果你想要迦太基公民權,我會授予你這一權利。
羅訥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流經里昂,在馬賽附近注入地中海。雖然水流並不湍急,但是其水量豐富,即使在夏季也不見減少,用波濤滾滾來形容羅訥河最貼切不過。去往阿爾卑斯山必須過這條河,但是,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當時還不知道漢尼拔的真實意圖。

一個有實力的城邦,周邊通常會有若干衛星城市。加普亞背叛羅馬後,又有4個相鄰的城市脫離羅馬。羅馬聯盟在義大利中南部也被|插上了楔子。
漢尼拔認為,自己成功爭取高盧人的策略同樣適用於羅馬聯盟的加盟國。因此,他認為光靠釋放俘虜遠遠不夠。就像為了證明給高盧人看一樣,他還需要挑戰羅馬軍,讓羅馬的同盟各國看到他的實力。對漢尼拔來說,下一個戰場,也就是充分展示他才能的舞台,必須在羅馬聯盟的領地上,盧比孔河以南。
一、達成和談后,加普亞不承擔向漢尼拔軍提供士兵的義務。
同盟各國士兵:步兵1.4萬人,騎兵1600人。
二、漢尼拔承認加普亞境內的完全自治。
古代騎士和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一樣,騎馬時馬背上只有簡單的馬鞍,兩腳自然下垂,沒有馬鐙的支撐。因為下垂的腳也能踢馬肚子,所以有沒有馬鐙不影響騎馬。
作為失敗方,羅馬方面陣亡者達2萬人,成功突破中央逃回皮亞琴察的士兵1萬人,其中包括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加上留下來守衛營地的士兵,羅馬方面的倖存者人數據說不超過1.5萬人。餘下的人成了漢尼拔的俘虜。

在共和政體下的羅馬,執政官通常被派到最前線。此時漢尼拔已經到了博諾尼亞附近,準備在那裡過冬。所有人都猜測第二年春天他會南下,只是沒有人知道他會沿哪條路線南下。
通常情況下,羅馬每年都要編組四個軍團,公元前218年也只編組了四個軍團。因為羅馬雖然向迦太基宣戰,卻沒有想到會如此迅速地進入戰爭狀態。接到來自西班牙的急報后,羅馬決定在已經編組完成的四個軍團的基礎上,再增編兩個軍團。畢竟義大利半島也需要有軍隊來保衛。
隔著河中沙洲遍布的羅訥河,看到對岸升起的火和煙,漢尼拔知道騎兵隊的任務已經完成,因為火和煙就是信號。河對岸,懷有敵意的高盧人像潮水退去一樣消失了。由於部落住處被燒毀,他們已經無力隔著羅訥河向漢尼拔軍揮舞刀劍。
率領僅有的3.6萬人遠征東方的亞歷山大,為了確保戰爭的勝利,在戰鬥中取得重大勝利后,放棄窮追猛打,改為攻佔周邊,使他的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隨著不斷向東方深入,沿途居民紛紛加入他的隊伍,致使希臘的兵力比例逐漸減小。
只能追趕敵軍卻不能與之交鋒,這一定讓爭強好勝的羅馬軍隊指揮官非常痛苦。作為羅馬聯盟的盟主,羅馬認為有責任保護聯盟的加盟者。然而事實上,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羅馬忠實的同盟者伊特魯里亞人慘遭燒殺搶掠,自己卻什麼也不能做。弗拉米尼烏斯作為羅馬聯盟最高官職的執政官,有比常人更強的責任感,加之其正當45歲左右的壯年。所以,對他來說,按捺住心中的憤怒實非易事。就像故意挑釁弗拉米尼烏斯似的,漢尼拔和他的軍隊牽著羅馬軍隊的鼻子一路南下,並沿途繼續做著野蠻殺戮的事情。
行軍不再是純粹的行軍,他們邊走邊燒殺搶掠。這裡是一片開闊的平原,在丘陵眾多的托斯卡納地區非常難得。火著后升起的滾滾濃煙在很遠的地方都能看見。阿雷佐是伊特魯里亞人建的城鎮,環繞著低矮的山丘,是羅馬的同盟城市。從阿雷佐看過去,大火和濃煙似乎近在眼前。
漢尼拔耗用了四天三夜的時間才走出沼澤地。在沼澤地的行軍順序是利比亞和西班牙步兵團充當前衛,跟在他們後面的是高盧士兵,努米底亞騎兵為後衛。騎兵與其說是後衛,不如說是為了防止牢騷滿腹的高盧士兵不堪艱難的行軍離隊逃跑。行軍途中幾乎找不到休息的地方,士兵只能倚在死去的馬或輜重車旁小歇片刻。安穩地睡覺是不可能的,甚至想都不要想。漢尼拔騎在唯一的一頭大象背上,此時的他因患眼疾苦不堪言,艱難的行軍於他已經算不了什麼。結果,一隻眼睛完全喪失了視力,絕世戰術家從此變成了獨眼龍。
兩位執政官在皮亞琴察重逢后,一致認為不能在皮亞琴察久留。特雷比亞戰役的結果很快在波河兩岸的高盧人中傳開。之前追隨羅馬的部族、還在觀望猶豫的部族紛紛投奔勝利者的帳下。漢尼拔軍很快擴充到了5萬人。
羅馬公民兵是羅馬聯盟的核心,儘管遭到敵人的包圍,但是他們絕不輕言放棄,舉手投降。對漢尼拔來說,就像之前發生的所有戰鬥一樣,對羅馬軍實施包圍戰,意味著實施殲滅戰。
面對5萬名漢尼拔軍隊士兵,2.5萬名羅馬軍隊士兵陷入了絕境,但是他們沒有徹底放棄戰鬥。這場戰鬥,準確地說應該叫殺戮,持續了3個小時。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已經無法指揮戰鬥。在這種情況下,他以一名騎兵的姿態英勇奮戰,直至壯烈犧牲。戰鬥結束后,也未能找到他的屍體。因為堆積如山的屍體中,執政官和士兵完全沒有了區別。當晨霧散盡時分,特拉西梅諾湖畔的慘狀連迦太基士兵也不忍多看一眼。
渡過羅訥河的時候,步兵和騎兵合計是4.6萬人。這就意味著,翻越阿爾卑斯山,他付出的代價是損失了2萬人。從走下比利牛斯山脈開始,一路上留下了多達3.3萬人的屍骸。雖然他完成了前人未曾嘗試的偉業,但是,付出的犧牲是巨大的。

聽到這裏,我忍不住笑了。發生在沒有戰鬥機、直升機時代的一場會戰,竟然會引起衛星轉播時代的記者的關注,實在很有意思。接下來我要講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坎尼會戰。我不知道日本國防大學的情況怎樣,但是,歐美的軍校一定會學習這部分內容。
雖然費邊率領從里米尼趕來的兩個軍團和新編的兩個軍團共四個軍團在後面追蹤漢尼拔,但是他的戰略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避免和漢尼拔正面交鋒。
羅馬人的這種做法與迦太基人和希臘人完全不同。也多虧羅馬的這種做法,那些不幸成為敗將的人有了報仇雪恥的機會。羅馬人非常通情達理,如果戰敗的原因是指揮官能力不足,那麼有兵役義務的所有羅馬公民不會再選他擔任執政官。但是,如果大家都承認總指揮官的能力,那麼,即使成為敗將,他依然有可能再次當選執政官。
亞歷山大同時熟知戰場之外必須謹慎。所以,在伊蘇斯戰役結束后,他沒有窮追落敗而逃的大流士,任憑波斯國王逃到內陸,自己先專心於控制地中海沿岸地區。因為對亞歷山大來說,既然在敵國領土上作戰,確保來自希臘的補給線是重中之重。後來在高加米拉戰役中再次戰勝大流士以後,他也沒有追擊大流士,而是轉身攻取了巴比倫、蘇薩以及波斯波利斯。對大流士實施追擊,是在波斯的這些重要城市一一到手以後。
自古以來,山地民族的性格大多封閉,因此多疑。儘管漢尼拔的大軍已經到了阿爾卑斯山腳下,但是,影響漢尼拔軍士氣的不是高高聳立在面前的大山,而是高盧人。因為他們帶著明顯的敵意。他們手持明晃晃的劍,會從森林中的任一方向向漢尼拔軍隊襲來。
5萬名士兵和馬匹、輜重車、大象橫渡羅訥河的大規模行動開始了。他們沒有利用河中沙洲,而是首先在河中過河路線的上下築起兩道柵欄,以減緩水流的速度。接著拉起若干條繩子,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岸的樹上。但是儘管如此,還是有人和大象因為害怕或失足落水,或掌控不住木筏,順流穿過柵欄,消失在河的下游。
然而,陣型不同於特雷比亞戰役的漢尼拔沒有上他的當。
獨裁官費邊覺得自己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來了。從坎帕尼亞到普利亞,必須翻過像脊椎一樣縱貫義大利半島的亞平寧山脈。只是不需要上下山來翻越山脈,沿山谷即可越過亞平寧山脈。費邊把全軍分為三個部分,分別部署在漢尼拔和他的軍隊可能通過的幾個地點。一旦敵人進入山谷,就把他們一網打盡。
漢尼拔於是命令一名部下帶著騎兵隊,到40公里開外的上游過河。因為是騎兵,過河相對比較容易。騎兵隊的任務是,在上游40公里處渡過羅訥河,襲擊並燒毀河對岸所有高盧人的部落。其餘人專心製造木筏。

特雷比亞戰役(上圖:戰役前期;下圖:戰役後期)
這位記者說,戰爭遲早會進入地面戰。雖然不知道會始於何時,但是,多國部隊已經做好準備。在這裏,他將向電視機前的觀眾介紹一場歷史上最著名的地面戰。這場戰役也許對當天即將展開的地面戰有所啟示。
接到急報后,羅馬一開始以為漢尼拔發動軍事行動的目的,在於稱霸比利牛斯山脈以南的西班牙全境,並認為,為了配合漢尼拔在西班牙起兵,迦太基國內一定也會有所行動,目標當然是西西里。因此,羅馬預計這次同迦太基之間的戰鬥,戰場將在西西里和西班牙兩地。
不管內心想法如何,漢尼拔絕不允許自己改變瓦解羅馬聯盟這一基本戰略。這是在決定攻打義大利之初早已定下的。坎尼會戰的重大勝利必須為實現這一基本戰略思想服務。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派出300名騎兵,請馬賽人當嚮導,搜索敵人的行蹤。在找到漢尼拔軍之前,大部隊在馬賽待命。
羅馬軍隊引以為傲的重裝步兵團儘管腹中空空,渾身濕透,條件險惡,但read•99csw•com是他們的攻擊力相當驚人。冒著夾雪的雨,他們奮力殺向敵人中央。很快,迦太基軍的中央被擊破。兩側是來自同盟各國的步兵,他們面對西班牙和利比亞步兵展開英勇的戰鬥。步兵之間的戰鬥在羅馬軍隊佔上風的情形下進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飢餓、渾身濕透、寒冷等不利因素向英勇奮戰的羅馬步兵襲來。同時,在兩軍騎兵的交鋒中,羅馬方面也漸顯下風。
但是,這樣的理由只有在事情過後經過分析才能得出來。對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他們完全猜不透漢尼拔的意圖。主動權完全掌握在這位30歲的年輕統帥手中,他曾完成翻越阿爾卑斯山這一前人從未嘗試過的壯舉,緊接著又兩度給羅馬以重創。雖然羅馬方面在里米尼和阿雷佐部署了軍隊,但是,在漢尼拔現身以前,沒有人可以預知漢尼拔的動向。
此外,瓦羅還留了1萬名士兵在布滿軍隊的戰場后的小營地里待命。他的計劃是:當騎兵頂住敵人的進攻,步兵又成功突破敵人中央的時候,再投入這1萬兵力,爭取一口氣取得會戰的勝利。
漢尼拔率領的騎兵兵力是多少,不是很清楚。羅馬騎兵隊人數為4000人,據說應該比這個數量還多。羅馬方面的輕裝步兵在射出第一輪箭后,懾于敵人騎兵的突擊力,很快躲到後面,已毫無戰鬥力可言。騎兵的這次交戰成了羅馬和漢尼拔之間的第一次戰役。


當時,在義大利中南部的坎帕尼亞地區,加普亞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比任何地方都重要,甚至比那不勒斯還要重要。它坐落在始於羅馬的拉蒂納大道與阿庇亞大道交會處,是具有「無投票權的公民權」的城邦。公民除了無權參与羅馬國政以外,在法律上享有與羅馬公民同等的權利,同時又有完全的自主權。加普亞是羅馬聯盟完全的同盟國,公民有義務參加羅馬軍隊,至此公民一直與羅馬公民兵一起,共同抗擊漢尼拔。
公元前218年12月,臨近月底,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冬至前一天,漢尼拔帶著他的小弟馬可尼一同外出視察周邊地形。在詳細考察了特雷比亞河西岸之後,他指著一處灌木林對弟弟說:
羅馬猜不透這位29歲的年輕人想要幹什麼。既然翻過了橫亘在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比利牛斯山脈,可見,漢尼拔的意圖顯然不是稱霸西班牙全境。那麼,他率領如此大軍,究竟想要幹什麼?難道是要征服以馬賽為首的希臘系城邦居多的法國南部嗎?不管怎樣,從海上一路向西的科爾涅利烏斯和他的軍團第一站就是友邦馬賽,所以遲早他們會知道這位迦太基年輕人的真實意圖。
9萬名步兵加上1.2萬名騎兵的規模應該說非常龐大。騎兵以北非的努米底亞人為主,步兵是北非的利比亞人和西班牙人的混合軍,比例為2∶1。除了將官,全體士兵都是雇傭兵。這一點漢尼拔完全遵循了迦太基軍的作戰傳統。

在羅馬重裝步兵和漢尼拔的主力激戰的戰場中央,漢尼拔的戰術開始顯出效果。在這裏,每名羅馬士兵的戰鬥意志和作戰能力已經不起作用。
現在好像神兵從天而降一樣,迦太基軍來到了他們面前。而且,他們宣稱要和高盧人一起,共同對付羅馬。很快,幾個高盧部族和漢尼拔結成了同盟。
對亞歷山大來說,步兵和騎兵都是棋子,要根據戰術,相應地在戰場棋盤上移動。他讓騎兵攻打敵人的步兵,也會讓步兵迎戰敵人的騎兵。他不在乎貴族出身居多的騎兵的自尊心,他關心的首先是如何有效地發揮自己軍隊的力量。這也是他在戰場上屢屢獲勝的原因。
前面已經提到,羅馬軍團通常由羅馬公民兵和來自同盟各國的士兵組成,其中,羅馬公民兵為步兵4200人、騎兵300人,來自同盟各國的士兵人數略多於這個數目。每位執政官率領2個軍團,就是所謂的「執政官軍團」,這是羅馬軍的作戰單位。因為執政官有兩位,所以羅馬每年需要編組4個軍團。因此,羅馬聯軍的兵力通常在3.8萬人左右。
回到營地后,漢尼拔下令讓大家痛痛快快地吃頓晚飯。接著他命令全體士兵第二天天不亮就得吃完早飯,在篝火旁烤暖身體后,全身抹上油。
儘管選舉的結果是兩派中各選出了一位執政官,公民大會現場的氣氛卻是一邊倒地支持積極戰術派。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義大利南部的坎尼平原,距今2200年前的公元前216年,這裏曾是漢尼拔與羅馬展開大會戰的戰場。」
儘管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在雨夾雪的惡劣天氣條件下,長時間的戰鬥對於勝利者漢尼拔的士兵來說也是嚴酷的,漢尼拔不得不放棄繼續追擊敵人。因傷留在營地的科爾涅利烏斯也得以逃到只有小部分士兵守衛的皮亞琴察。這一次漢尼拔又讓執政官那個17歲的兒子逃脫了。
此外,漢尼拔還許諾跟隨士兵一起來的奴隸,如果他們參加戰鬥就還他們自由。同時承諾,這些奴隸成為自由民后,將為他們的主人各配兩個羅馬人奴隸照顧他們的生活。總指揮官強烈的自信感染了在場的士兵。在士兵們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漢尼拔結束了演講。
同一時期,羅馬也有一名記錄員,他是羅馬元老院元老費邊·皮克托,與漢尼拔同時代的人。
逃回皮亞琴察的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儘管身負重傷,還是對敵人的兵力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既然弄清了迦太基軍的騎兵戰鬥力高出自己許多,那麼就要考慮儘可能地避免在平原地帶宿營。剛剛建成的皮亞琴察防守能力還很薄弱,對自己手下的兩個軍團和來自西西里的兩個軍團共四個軍團來說,作為營地,既不安全也過於窄小。
一年過去了,到了公元前219年,是年28歲的漢尼拔開始要把長期以來的願望付諸行動。當時,羅馬和迦太基本國都未覺察到這位年輕人的真實意圖,直到後來人們才恍然大悟。
因此,擺在你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面對羅馬軍隊勇往直前。戰鬥中要麼勝利,要麼失敗而亡。如果戰勝了他們,你們可以得到長生不老的諸神都不敢奢望的酬報。只要戰勝羅馬,不要說西西里或撒丁,羅馬人所有的一切都將屬於你們。你們將是羅馬人統治的所有土地上的統治者。
坎尼會戰中,如果相信古人的記載,羅馬方面的犧牲人數多達7萬人。勝利者漢尼拔方面的戰死者只有5500人,其中三分之二還是高盧士兵。
首先在於共和政體下羅馬軍隊的構成上。當時,羅馬軍隊的主力是重裝步兵,由承擔公民義務的、屬於中上層階級的公民構成。重裝步兵體現了共和政體下羅馬的精神。
但是,與波河沿岸的義大利北部不同,羅馬人絕不會放棄夾在阿爾諾河和台伯河之間的托斯卡納地區,羅馬也絕對不能輕易放棄長期以來的同盟者伊特魯里亞的各個城市。值得慶幸的是,儘管伊特魯里亞人領教了漢尼拔的本事,但是沒有一個城市因為羅馬在特拉西梅諾戰役的慘敗而背叛羅馬,倒向漢尼拔。以科爾托納為首的伊特魯里亞人的所有城市,在漢尼拔到來時,依然緊緊地關住城門。與生活在義大利北部的高盧人不同,居住在義大利中部的伊特魯里亞人羅馬化已經有200年歷史了。
三天之後,法務官不得不再次召集公民大會,因為前方又傳來了失敗的消息。
前執政官的弟弟格奈烏斯率領兩個軍團還在西班牙與漢尼拔的二弟哈斯德魯鮑爾交戰。在對抗漢尼拔的過程中,羅馬元老院起的是「總參謀本部」的作用。元老院非常清楚大後方西班牙對漢尼拔的重要性,因此把在西班牙的戰事交給了科爾涅利烏斯兄弟倆。既然漢尼拔要離間羅馬聯盟的各成員國,羅馬就要徹底剷平漢尼拔的大後方西班牙。
四年後的戰況證實他此時的選擇是正確的。羅馬元老院在接到科爾涅利烏斯送來的急報后,馬上把編組好的兩個預備軍軍團升格為現役軍,讓他們前往比薩等候執政官從馬賽趕來。同時,元老院也向西西里的森普羅尼烏斯發去了指令,要求他緊急北上。很顯然,和迦太基軍交鋒的戰場不再是西西里,而是義大利北部了。
此時還是9月。但是,初雪已經開始在山上紛紛揚揚地飄落起來。不知是否因為第一次看到大象,嚇著了,高盧人沒有正面襲擊漢尼拔軍。但是,阿爾卑斯山中的氣候對生於南國的大象來說應該很不舒服,象群經常表現出狂躁不安。安撫它們的騎手也是第一次走在雪花紛飛的地方。更可怕的是,山上只有狹窄的小路,往往是一側是峭壁,一側是懸崖,稍不留神就會墜入萬丈深淵。
我想,漢尼拔應該清楚,雖然翻越阿爾卑斯山難關重重,代價很大,但不是不可能,只是當時的羅馬人想不到這一點。
所謂天才,不是善於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新事物的人,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是因為他能夠意識到別人沒有意識到的已知事物的重要性。
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指揮的兩個軍團組成如下:
兩位使節在迦太基本國同樣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便返回了羅馬。元老院經過討論研究,決定再次向迦太基派出五人使團,並把決定權交給了他們。這五位使節都是元老院中頗有影響的人,可見此時的羅馬非常不希望發生戰爭。
在皮亞琴察的執政官科爾涅利烏斯雖然不希望此時立刻開戰,但是,他認為在友軍到來之前至少應該視察一下敵情,因此,帶著全體騎兵和少量輕裝步兵,離開皮亞琴察,向西而來。

對於只有2.6萬人兵力的漢尼拔來說,這個數字也是他的兩倍。儘管如此,漢尼拔軍的實力卻不一般。
除了共和國羅馬境內有羅馬公民兵,羅馬在全義大利的70多個殖民城市均有值得信賴的公民。在漢尼拔攻打首都羅馬時,他們完全有可能出現在漢尼拔軍隊背後。儘管漢尼拔在兩次戰鬥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是,現狀不允許他雖距羅馬僅三日之遙就輕率做出決定向羅馬進軍。
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認為,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地點是現在的聖伯爾納鐸山,羅馬歷史學家李維則認為是聖伯爾納鐸山以南的蒙吉內夫羅。
和往年一樣,於3月15日開始軍事行動的羅馬軍隊沿阿庇亞大道開始南下。過了加普亞快到貝內文托的時候,監視尚在過冬的漢尼拔動向的友軍送來一個情報,說漢尼拔已經離開冬營地,沒有北上,而是南下了。於是以兩位執政官為先鋒,羅馬軍的8.72萬大軍追蹤著漢尼拔,進入了義大利南部的普利亞。

如此一來就限制了騎兵隊伍的人數。他們或者來自馬匹的產地,從小騎著馬漫山遍野地跑,或者出生於社會地位高、家境富裕的人家裡。按照羅馬稅制,第一等級擁有的財產最多。鑒於這一原因,他們要承擔羅馬騎兵的義務。羅馬人知道加強騎兵的戰鬥力是當務之急。然而,由於這些原因,羅馬一時也難以付諸實施。
後世的戰爭史家認為,特拉西梅諾戰役不能算是一場戰役,而是暗算。但是,不管這場戰鬥是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的,當時的羅馬人心甘情願地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並且如實告訴了所有公民。
羅馬的兩位使節見到了正在攻打薩貢托的漢尼拔,抗議他攻打自己的同盟城市。但是,這位28歲的年輕人避重就輕,不予正面答覆。他甚至揚言:自己沒有信心保證兩位使節的安全,如果他們一定要繼續留在這裏,不能夠保證他們不被殺得正酣的士兵殺害。羅馬的兩位使節認為話已至此,多說無用,於是,他們決定離開薩貢托,直接去迦太基。然而,漢尼拔的信先於他們送到了迦太基。
三、漢尼拔向加普亞送去300名羅馬公民兵俘虜,換回正在西西里戰場服役的300名加普亞公民。
你們看到了高盧人剛才的表現。如果你們懷著與他們同樣的心情去戰鬥,我可以肯定,勝利將屬於我們。剛才你們看到的不是表演,而是真實地反映你們現狀的一面鏡子。
費邊未預料到的是,年紀輕輕的迦太基統帥憑藉著其卓越的情報搜集能力掌握了羅馬軍隊的動向。漢尼拔來到山谷前,他命令士兵收集大量枯木。接著,他又挑選了2000頭拉輜重車的牛,把枯木綁在這些牛的牛角上。
因此,羅馬要加強騎兵的戰鬥力,可謂困難重重。在坎尼會戰完敗之後,羅馬人又等待了14年,終於等到亞歷山大戰略思想的繼承者漢尼拔的繼承者西庇阿出現時,這一問題才終於得到解決。
這一天讓差一點到手的羅馬執政官逃脫了,令漢尼拔感到十分惋惜。但是,更加令他惋惜的應該是讓那名救出執政官的年輕騎兵逃脫了。這名騎兵正是執政官的兒子,這一年剛滿17歲。他和父親同名,叫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16年後的扎馬會戰中,他將率領羅馬軍隊與漢尼拔展開激烈的戰鬥。
費邊因此得到一個外號,叫「持久戰主義者」。但是,表示這個意思是後來的事情,最初大家要表達的意思是「拖延者」。

加普亞派出公民代表前往漢尼拔營地,提出了講和條件:
從此,羅馬人對於無論受到怎樣的阻礙也能成功的事,改用這樣一句習語來表達了:
有研究者指出,如果羅馬軍隊早早等在阿爾卑斯山腳下,或許輕而易舉就能打敗精疲力竭外加饑寒交迫的漢尼拔軍。我想,說這種話的人實在沒資格評論歷史,因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這一年,羅馬好不容易剛剛完成殖民地建設的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兩地,距離漢尼拔下山的地方,向東有250公里之遙。而且,夾在皮亞琴察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區域還是高盧人的天下。漢尼拔毅然決定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就是因為他了解這些情況。對羅馬軍來說,在山腳下設伏全無可能。
近500年來,以重裝步兵為主力的羅馬軍隊足夠優秀。對一直戰績卓著的軍隊進行改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很難對之前被證明為行之有效的事情實施變革。
只有辛辛苦苦帶來的大象辜負了漢尼拔的期望。生於南國的巨大「戰車」雖然越過了阿爾卑斯山,但是它們終究不敵義大利北部的寒冷。那些被羅馬輕裝步兵射出的箭刺傷而狂躁不已的大象,不僅沒有打亂敵人的陣型,還把自己的騎手顛落在地,四處亂竄。好在除此之外,一切都在漢尼拔的掌控之中。

提契諾、特雷比亞周邊地形
當騎兵被擊退後,羅馬軍隊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漢尼拔步兵從兩翼向他們包抄過來。接著,騎兵隊在趕走羅馬騎兵后,也從後面逼近。同時,一直藏在灌木叢中的馬可尼,帶著2000人出現在羅馬軍的身後。雖然因為漢尼拔部署在中央的高盧步兵實在太弱,相反羅馬重裝步兵又過於強大,所以包圍圈沒有像圖中描繪的那樣完美,但是無疑4萬人的羅馬軍被包圍了。
包圍圈一點點地在縮小,羅馬士兵揮劍戰鬥的空間不斷地在縮減。迦太基士兵從外側開始一個接一個地血刃羅馬士兵。要避免被全殲的結局,只有一條路,那就是突破敵人最弱的中央,逃出去。身處軍隊中心的執政官森普羅尼烏斯一聲令下,羅馬軍隊全力向前突圍。高盧士兵戰鬥的爆發力很強,但是耐力極差,擊潰他們並非難事。但是,敵人騎兵圍住的背後幾近銅牆鐵壁。成功突破敵人中央,在下游渡過特雷比亞河逃回皮亞琴察的僅剩下區區1萬人,2萬名士兵身陷重圍。向他們發起進攻的迦太基士兵,已經不是在戰鬥,而是在殺戮。有不少人雖然突破重圍逃了出來,但是在逃回營地的途中,跳入特雷比亞河時,大部分又被敵人騎兵追上殺死了。特雷比亞河河面被鮮血染紅了。
這一年當選執政官的是貴族出身的普布利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和平民出身的提比利烏斯·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二人。為了加速推廣「羅馬化」的進程,二人最初定下來的任職地都在波河流域。接到「漢尼拔渡過埃布羅河」的消息后,元老院當即變更了二人的任職地,決定派科爾涅利烏斯·西庇阿前往西班牙,派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前往西西里。
生活在後世的我們知道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全過程,但是在當時只有漢尼拔一個人知道。漢尼拔要率領他的軍隊一路向北橫渡埃布羅河,翻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現在的法國——當時的高盧,再渡過羅訥河,橫穿法國,最後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漢尼拔率領大軍、帶著象隊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壯舉,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彩重抹的一筆,在其後的2200年裡廣為人知,即使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也有耳聞。
優秀的指揮官懂得如何有效利用主要戰鬥力量來決定戰鬥的勝利,懂得要有效利用主要戰鬥力量,同時也懂得輔助戰鬥力量不可缺少。2.6萬人是漢尼拔的主要戰鬥力量。他之所以努力籠絡居住在義大利一側的高盧人,就是因為他需要輔助的戰鬥力量。
提契諾戰役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是兩軍騎兵偶遇發生的戰鬥,羅馬可以不承認自己失敗。但是,特雷比亞戰役是兩軍的正式交戰,全體步兵和騎兵都加入了戰鬥的行列,因此羅馬不得不承認自己完敗。應該說,漢尼拔在特雷比亞戰役中的勝利,不是士兵戰鬥力的勝利,而是一次戰術上的勝利。
事實上,拖延戰術派的軟肋不是在「牛角事件」中的失敗,而是這一年來各同盟城市蒙受的損失。元老院當然希望避免可能導致同盟各國叛離的一切狀況出現。
最後的結果是,下一年,即公元前216年,從兩派中各選了一位作為前線總指揮官的執政官,他們分別是貴族出身的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和平民出身的特雷恩蒂烏斯·瓦羅。前者與費邊想法一致,後者則是積極戰術思想的代表。
提比利烏斯·森普羅尼烏斯·隆古斯出身平民。這個時期,平民出身的羅馬執政官大多表現得個性張揚,他們並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譽或是權力欲膨脹而顯得個性張揚。在護民官時代,護民官只是平民階級的代表。但是,執政官是全體羅馬公民的代表,其中包括貴族階級。因此,平民出身的執政官身份意識更加強烈。他們為了自己出身的階級,也為了繼自己之後當選執政官的同一階級出身的人,必須努力有所作為,因此他們顯得個性十分張揚。
羅馬的兩位執政官決定撤離,他們彙集殘餘兵力,離開殖民地皮亞琴察,奔里米尼而去。至此,羅馬徹底放棄了幾個月前正一步步實現稱霸的義大利北部。但是,由於第二年開始戰場南移,命運多舛的皮亞琴察和克雷莫納這兩個羅馬殖民城市,成了周圍都是高盧人的兩個孤島城市。從此時開始一直到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的16年間,竟得以奇迹般地倖存下來,這不能不歸咎於高盧人不懂利用好機會的性格缺陷。
23年的時間並沒有讓迦太基人洗心革面。他們是迦太基人,和那些在埃加迪群島海域的海戰中被我們打敗后又被我們成功趕出西西里的敵人一樣。
但是,這位年僅29歲的年輕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自己可以把所有人都帶到義大利,也沒有想過要把所有人都帶去。這是一次深入敵後的行軍,軍糧供應是最大的難題。事實上,過了埃布羅河,漢尼拔已經留下1萬名步兵和1000名騎兵,守衛比利牛斯山脈至埃布羅河之間的地區。同時,他還慷慨允許不願意去遙遠義大利的西班牙士兵回家。像這樣漢尼拔在行軍途中同時選拔精銳士兵。翻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法國境內時,他的軍隊還剩下步兵5萬人、騎兵9000人以及大象37頭。
羅馬方面向迦太基政府正式提出抗議。遺憾的是,在薩貢托的問題上,羅馬有難言之隱。
積極戰術派指出,如果採用費邊的拖延戰術,那麼在敵人消耗殆盡之前自己會先消耗盡了。相反,拖延戰術派拿出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先例指出,能把始終未能降伏的哈米爾卡趕出西西里,是因為羅馬從迦太基人手中奪取了制海權,切斷了迦太基方面的補給線。哈米爾卡是漢尼拔的父親,他們採取的戰略戰術無論對父親還是對兒子都同樣有效。
後面還會講到,與同時代的人相比,漢尼拔之所以擁有出色的、超常的判斷能力,是因為他知道情報的重要性。可以斷定,他早就知道生活在義大利一側的高盧人和生活在法國一側的高盧人,經常趕著家畜往返于阿爾卑斯山兩側。數年前與羅馬軍交戰的高盧軍中,有一部分高盧人就來自羅訥河一帶。漢尼拔要做的就是當地高盧人平常在做的事情。只不過他的規模更大——他要率領大軍,還要帶著大象。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雖然冒險,卻是在經過冷靜觀察和謀划之後實施的一次大胆行動。
上一年度的執政官、指揮重裝步兵部隊的塞爾維利烏斯陣亡。坐騎被殺后,選擇與部下共同戰鬥的執政官埃米利烏斯戰死。擔任獨裁官費邊副官的米努基烏斯被殺。加入騎兵隊及重裝步兵團的80位元老院元老幾乎無一倖存,只有極少數人衝破漢尼拔的包圍圈,得以逃生。坎尼會戰就像非常完美的包圍戰一樣,這場殲滅戰打得非常漂亮。這一次漢尼拔又一次把敵人的主力,即羅馬軍團的精銳重裝步兵的戰鬥力給化解了。